教学计划是指教师根据学科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在一定时间内制定出来的一份系统性的教学活动安排。希望这些教学计划范文能够给教师带来启发和帮助,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手指》教学设计

《手指》一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它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教学这篇文章,重点是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手指》这篇课文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点去把握:一是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进行整体理解,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二是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内容进行重点体会,了解基本意思,体会作者运用的描写方法。三是运用表格的形式,使五根手指的特点对比鲜明,清晰明了,并从中体会到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团结合作、取长补短。

1、唱《幸福拍手歌》,师生互动。

(课件展示:《幸福拍手歌》的视频。)。

2、过渡:每个人都有一双手,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自己的手,说说手可以做哪些事情呢?

(学生自由说)。

大家说得真好,手指长在每个人的手上,我们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手指》,(板书课题)看看课文对我们熟悉的手做了怎样的描写。

(课件展示:课文插图——)。

1、学生按自己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问: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生读后回答)。

2、观察插图。

学生观察插图,说一说他们像什么?你最喜欢那根手指?(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大拇指的。

大拇指:长处——肯吃苦。

短处——形体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

(课件展示:出示表格,其他同学完成表格)。

问:他的肯吃苦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学生说:拉小提琴、制止水、血喷出、扳住重东西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说完成练习。】。

4、观察画面,读第三自然段。

食指:长处——机敏、干活以它为主。

短处——不窈窕、常受伤。

(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问:食指的机敏表现在那几个方面?

学生说:打电话、打算盘、解纽扣。

再观察图:说明它易受伤。

5、分析第四自然段。

学生说他像什么?绅士、公子、一副高傲的样子。

中指:长处——相貌堂堂、曲线优美。

短处——干活不出力。

(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观察图:这个中指真的是很美,左右两边一文一武,他永远不会受伤,可是他最是干活不出力。

6、分析第五自然段。

无名指、小指: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短处——能力薄弱。

(课件展示:学生自主完成练习。)。

观察图:他们的样子真的很可爱,无名指可以干什么?(戴戒指)小指可以干什么?小指最突出的美,就是做兰花状。

(课件展示:兰花状的图片。)。

7、过渡:我们了解了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它们__。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划出这段中的中心句。

(课件展示: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格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指导学生读句子。

8、出示插图,问:五根手指各有长处和短处,那么,谁最重要呢?

(课件展示:课文插图——手)。

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是的,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却无爱憎在其中。)。

理解:人各有所长,只有团结合作,发扬优点,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1、过渡:五根手指的故事讲完了,作者通过五根手指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

(课件展示:重点句子——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学生反复读句子。

2、小结: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不仅要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还应该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合作,因为,团结就是力量。只有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把事情做好。

板书:相互合作取长补短。

3、指导读最后一段。

4、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以及与他人团结合作的事。

“每个人都有一双手,把手张开,是一朵鲜花,人的一生注定为美挥洒,把手合拢,是一枚果实,含辛茹苦,收藏天地精华。”

(课件展示:手的变化图。)。

这是一首描写手的诗,它对我们的手进行了赞美。手是最平凡的,但是,它却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每个人只要能像我们的手一样,互相合作,取长补短,就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薛法根《祁黄羊》教学设计品析

一、说教材:

《祁黄羊》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讲了春秋时代晋国的中军尉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层次,认识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并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二、说目标。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制定目标如下:

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会写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重点)。

3、我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三、说重难点: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目标制定,我认为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

1、重点是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难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清课文层次,初步感知祁黄羊是一个做事出以公心的人。

四、说教法学法:

近段时间,通过对“双向五环”的学习以及我自己的了解,我觉得提升学生的能力是最重要的,会给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这节课,我尝试运用“双向五环”的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合作,探究。

五、教学流程预设: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人物,他们的名字至今被人们传诵。

师:提到越王勾践,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个成语。(卧薪尝胆)。

师: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那一颗忍辱负重的心。

师:提到林则徐,我们自然想到一段历史(虎门销烟)。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颗忧国忧民的心。

师:今天老师再给同学们引荐一位响当当的历史人物,他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中军尉(师解释中军尉),他的名字叫“祁黄羊”。(师板书课题)。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读课题。

过渡:从他身上我们又能感受到一颗怎样的心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自读课文,要求(投影出示):

(1)初读时画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生字,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再次读课文,给每一自然段加上序号,想想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3)思考:祁黄羊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叙述了他的什么故事?

三、合作学习,交流展示。

四、质疑探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有句话叫“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可是,祁黄羊却举荐杀父仇人担当中军尉,你们不觉得奇怪吗?下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薛法根《祁黄羊》教学设计品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从教案的忠实的执行者转变为课堂的创造者,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新特点。苏教版教材《祁黄羊》一文介绍了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家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了文本之后,谈谈对祁黄羊的认识,然后出示:

悼公听了很感动,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你做事如此出以公心,真是难得呀!”

1、联系下文,体会带点语句的意思;

2、悼公为什么这样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在体会“出以公心”时,很多学生还联系了祁黄羊在向悼公举荐人才时的那种庄重的态度,并且很快找到了文中三处写关于祁黄羊的“想”:

1、“我看解狐就很不错。”祁黄羊想了想,郑重地说。

2、“看来只有祁午才能担当此任了。”祁黄羊想了想,又郑重地说。

3、“……我压根儿就没有去想他是不是我的仇人或亲人。”

我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前二次的“想了想,郑重”和“想了想,又郑重”,引发学生的想象,体味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掩藏于表面之下的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矛盾斗争。

师:祁黄羊在想什么?为什么要“郑重地说”?

生1:祁黄羊在想朝中谁可以担此重任。

生2:祁黄羊也应该想到解狐也曾是自己的杀父仇人。杀父仇人是让人不会忘记的。

生3:祁黄羊的心里很矛盾,到底举不举荐解狐呢?一面是血海深仇,一面是国泰民安。他在彷徨,结果想到了国家的利益,他舍小家、为大家。还是选择了举荐解狐。

生4:我给大家补充一下,前文悼公也“说”了,中军尉的职责重大,决定人选的事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祁黄羊前思后想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所以才显得很郑重。

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表演,巩固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自然读的惟妙惟肖。有了对“第一想”的理解,“第二想”学生的思维一下打开了:

生1:祁黄羊可能在想,我举荐儿子祁午会不会有人说我偏心眼呢?可是,转念又想,解狐死了,除了祁午以外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了呀!为了国家,我只能举荐了祁午。

生2:祁黄羊很慎重,也很无奈。但他别无选择!

正当同学们说得正浓的时候,一位同学发表了与众不同的看法:我觉得祁黄羊什么也没想!课文中祁黄羊不是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悼公吗“……我压根儿什么也没想。”(“第三想”)。

教室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我也感到很意外。这是我课前没有注意到的情况啊!稍作思考之后,我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引导他们以“祁黄羊到底进行没进行思想斗争”为题进行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了来。

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共分成三派:

1、祁黄羊当时真的什么也没有想。

2、祁黄羊举荐人才时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是最终,“公”战胜了“私”。

3、“压根儿没想”的“想”的意思是“计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

紧接着,学生又围绕各自的观点阅读课文、搜集资料、论证、辩论。其中尤以持观点二的同学的表现最突出。他们认为祁黄羊举荐人才时,不仅想到被举荐者是自己的仇人或亲人,而且还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痛苦抉择。最后为了国家的利益,他选择了唯才是举,把个人的恩怨情仇通通抛到脑后。但,在悼公面前,他撒了一个善意的谎,但撒谎并不能说祁黄羊是一个道德低下的人。正如医生可以向病人撒谎、将军可以向士兵撒谎一样“望梅止渴”不就是大军事家曹操的一个美丽的谎言吗?祁黄羊在悼公面前撒了谎,但祁黄羊在我们的心目中还是一样具有胸怀博大、不计前嫌、公私分明的光辉形象!

在不断的争辩中越来越多的同学趋向于观点二。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坚持己见。

暂且不说答案与历史相不相符,但,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的有丰富细腻感情的祁黄羊就这样在同学们的争辩中“诞生”了!学生们懂得了祁黄羊也是人啊!这是多么难得的发现呀!与以往标签式、脸谱化的英雄形象相比,祁黄羊这个形象无疑是更鲜活的也是更有生命力的。

分析:

课堂是什么?课堂教学的意义何在?以上一个片断,使我深深地懂得:

一、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阵地。

课堂不是一个简单进行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应该关注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感情的人的真实生活与真切的成长。祁黄羊究竟是“想”还是“没想”,这个答案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充分表现了那位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我们的学生真的不是无知无能的被动体,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到活动中来的,当学生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倾听不同的意见时,他们的智力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在接受碰撞。当这种挑战来自同学或老师的时候,碰撞会更加激烈和深入,只要老师懂得以爱心与智慧去引领生命,在预设的目标的实施中宽容地、开放地纳入始料未及的体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那么他们奉献给你的是无尽的潜力和生命的亮丽,我们的教学才会成为一种艺术,才会充满生命的气息,才会有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二、课堂活力在学生的亲历体验与动态生成中迸发。

教学不是告诉,学生的发展,尤其是生命的成长,无论是人格建树还是智慧生成,都不是靠外部力量塑造的。“生成在于活动”,学生的成长是在其亲身经历的各种活动中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的。只有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进行比较,学生对生活、对生命才有自己的体验,才能获得与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对话,语文的三原色在生活的调色盘里才会幻化出五彩缤纷的图画,我们的课堂才会活力四射。通过辩论,我深信,学生对祁黄羊的认识已了然于心。我们教师的作用就在于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来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并富有意义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多种机会,以促进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三、课程不再是预设的,也是可以生成的。

教师要想上好课,认真加以“预设”绝对是“必修课”。但是,“学为主”这一21世纪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又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做到有意寻找学习矛盾、留出时间当堂处理,让教学进程随机渗透、现场生成。正如特级教师贺诚说的“预设是必要的,但生成更是鲜活的”。那么怎么才能实现师生“双赢”?笔者认为,从“眼前”的角度看,教师在进行课前“预设”时,可多一些并联式的教学步骤,少一些串联型的线性设计;多一些充分准备的“紧急预案”,少一些过于粗放的“简单随意”,让“预设”既能萌发于课堂生成之前,又可游走在教学生成之时。而如果从“远景”角度看,教师则重在练好自己的“内功”,不断提升和锻造自己,使自己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文化视野和高深的文化品位。惟如此,我们的教师才可在“意外”出现时或特定情境中沉着“接招”并瞬间决策,让课堂在随机推进中留住鲜活、精彩纷呈!

《手指》教学设计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根据自己的预习,查找资料。来简介作者。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口头完成填空。

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讲出分段原因。

1、默读课文,找出本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具体描写的?

(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你最喜欢哪根手指?为什么?从这手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讲出手指的优缺点)(引导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1、指生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

2、你还能想出哪些词语来表达作者的感悟?请试着在书上写上一句话,让它成为自己的座佑铭,以此来激励自己、提醒自己。

表演课本剧,请五位同学根据书中手指的不现特点,表演课本剧《手指》。

手指教学设计

1、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字词。读读记记“瘙痒、窈窕、秽物、堂皇、缈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各自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清楚了解五指各自的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领悟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联系实际,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给你们出一个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有骨有肉,长短不齐。”你们猜这是什么?对,就是手指。

2、谈话:同学们,我们人人都有一双手,手上长着十个手指(伸出两只手),时时看到,常常用到。可你去仔细想过他们吗?是不是对他们的存在感到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3、简介作者:丰子恺(出示课件)。

丰子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那么文章围绕手指主要写了什么?丰子恺先生笔下五个手指各有什么长与短?请大家自己去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

1、学生自读。(出示课件)提出自读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作者通过描写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自读效果,讨论交流。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准“瘙痒、窈窕、秽物、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提出讨论。(本文语言浅显朴素,较容易理解。)。

(2)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课件。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___,然后分别具体写___,最后总结写___。

(板书: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三、细读课文,了解特点,感受内涵。

作出记号。

1、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找句子,理解。

(1)找出写各手指长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

重点体会表现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特点句子:a抓住“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等词语。b体会“排比”的修辞手法在这里起的作用。c感情朗读。

其余句子略加点拨。

(2)找出写各手指短处的句子,读一读,理解,师简单点拨。

2、议一议:

(1)你喜欢其中那个手指头?为什么?那么让你只保留这个,其他不要怎么样?为什么?

(2)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你现在还认为你说的那根手指最有用吗?

(3)丰子恺先生是怎样理解五根手指之间关系的?从哪里知道的?(最后一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板书: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

(这里可以相机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悟,迁移运用。

1、在读最后一段,升华内涵。

(1)你能说出几个关于“团结就是力量”名言警句。

(2)团结为什么能使力量变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充分发挥各人的作用,凝聚成一股合力;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等。

a、做饭时需要油、盐、酱、醋……他们各有各的品味。

b、班级大扫除的分工,扫地,擦玻璃,抹桌子,倒垃圾各有各的分工。

c、同学们当中也各有各的优缺点……。

2、(课件出示)“阅读链接”的小诗《手》,自读感悟。

五、作业:

小练笔。(任选一篇)。

1、大家还记得五官争功的故事吧,下面就根据我们所学内容,以《五指争功》为题,编写课本剧或小故事。

2、想想身边有哪些事物让你有所感触,有所启发,学习本课写法写一写,以平凡的人或事为对象,写一篇有自己感悟的.短文。

薛法根手指教学心得体会

薛法根手指教学方法是一种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利用手指的动作和移动来辅助学习,提高记忆效果。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但通过实践和不断尝试,我慢慢摸索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薛法根手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它具有许多优势。首先,利用手指的动作和移动会刺激大脑的神经系统,提高学习者的记忆力和思考能力。其次,手指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分类知识,使得知识更为系统化。最后,手指教学能够加强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动作,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第三段:正确使用手指教学方法的要点。

正确使用手指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我们应该首先掌握基本的手指动作,并将其与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其次,掌握正确的手指轨迹和节奏,这对于提高记忆效果非常重要。再次,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使用手指来分类不同的知识点,将它们串联起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薛法根手指教学方法可以在许多不同的学习场景中应用。例如,在语言学习中,我们可以利用手指教学方法来学习单词的拼写和意思。在数学学习中,我们可以使用手指教学方法来理解和记忆复杂的公式和定理。在音乐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手指教学方法来学习乐理和音阶。总之,薛法根手指教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个学科领域,提高学习效果。

通过学习和实践薛法根手指教学方法,我收获了许多。首先,我发现手指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使我更容易记忆和理解知识。其次,手指教学方法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最后,我意识到正确使用手指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和要点,才能发挥手指教学的优势。

总结:薛法根手指教学方法是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学习方法,在许多学习场景中都能发挥作用。通过正确使用手指教学方法,我们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增强记忆力,并将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我对手指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和成长。

薛法根课例手指心得体会

作为一位正在成长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是非常重要的。最近,我参加了薛法根老师的课例手指培训课程,通过学习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对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在薛法根老师的课例手指培训课程中,我学到了如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薛法根老师提倡学生在学习时采用番茄工作法,即集中注意力学习25分钟后休息5分钟。这种工作和休息的循环模式可以使学生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并且减少学习时的疲劳感。我意识到,以前的我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休息时间,导致他们学习效果不佳。通过应用薛法根老师的方法,我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薛法根老师的课例手指培训课程还教会了我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是教师说,学生听,学生缺乏主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而薛法根老师提倡通过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他强调教师的角色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思考和主动探索。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开始采用开放性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在薛法根老师的课例手指培训课程中,我还学到了如何通过情感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薛法根老师认为,情感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开始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注他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我发现,通过关心和支持,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引导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能力。此外,我也开始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和分享,通过合作学习和团队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情感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在薛法根老师的课例手指培训课程中,我还学到了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薛法根老师积极推崇和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电子白板,来增加课堂互动和趣味性。通过科技手段,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在我的日常教学中,我开始尝试使用电子白板、教育软件和多媒体资源来辅助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对于科技手段的运用非常喜欢,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兴趣大大提高。

通过参加薛法根老师的课例手指培训课程,我深刻认识到了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意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注重情感教育和运用科技手段成为了我日常教学的重要内容。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我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观看薛法根手指心得体会

首先,薛法根的相声作品以幽默诙谐为主线,含有深刻思考的内涵。在《手指》这个节目中,薛法根巧妙地结合了生活中常见的手指动作,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通过对手指的巧妙描绘,展现了人物特点和情感变化,使观众不禁会心一笑,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活中常见事物的新鲜感和思考。在薛法根的相声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快乐和欢笑,更是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其次,薛法根的表演风格极富个性,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手指》这个节目中,他的表演不仅仅是单纯的模仿和嘲笑,更是在展现一个形象生动、个性鲜明的主人公。通过他的演绎,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而有趣的人物,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内心世界和成长经历。这种富有表现力的表演风格,使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情和共鸣。

再次,薛法根的演技和台风非常出色,其稳定的发挥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观赏享受。观看《手指》的演出,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薛法根的自信和稳定。无论是语速的掌握,还是动作的节奏,他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犹豫和迟疑。他用细腻的表演技巧,让观众们完全被他带入到他创造的世界里,使我们能够全身心地享受这场演出。这种自信和稳定的发挥不仅仅是薛法根的天赋所致,更是经过无数次的演出积累和认真训练的结果。

最后,观看薛法根的相声表演让我深切体会到相声这一传统文化的魅力。虽然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新的娱乐方式和形式,但相声作为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却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薛法根的《手指》作为一场相声演出,不仅仅是娱乐和消遣,更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相声表演,我们能够感受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也能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共鸣。

总之,观看薛法根的相声表演《手指》给予了我极大的触动。他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个性鲜明的形象塑造、出色的演技和稳定的台风,让我深深地被他的才华和魅力所吸引。相声这一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将有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卓越,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和热爱这门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艺术。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优秀演员像薛法根一样,通过他们的表演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欢笑和思考!

《手指》教学设计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1、预习课文,查字典理解字词。

2、阅读描写生活中普通事物的小品文,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几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生活中平凡的人和事,常常会带给我们启示,像那个“我”至今还常常想起的顶碗少年,还有那一棵棵优雅自在,显示着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的。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四、品读课文,体会写法。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手指》教学设计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读读记记“堂皇、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留心生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得到启示的习惯。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了解作者描写手指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五个手指的各自特点,体会到任何事物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

(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体会作者写出了五根手指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

领悟其中的道理。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请把你们的手伸开,看看你们的手指形状,你们说,哪根最好看,哪根最有用?同学们的说法各一,我们今天来读读课文《手指》,看作者写了什么。

2.板题:手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速度课文,口头完成填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师适时补充。

4.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自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2.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思考问题:五根手指各有什么特点?读书标画相关语句。

3.汇报交流,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体会五根手指各自不同的特点。

理解要点如下: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4.适时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根据手指不同的特点,读出不同的'语气和感受。

(引导学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2.你觉得作者喜欢哪根手指?本文的描写果真“却无爱憎在其中”吗?

3.你愿意做哪根手指呢?为什么?

姿态不同。

性格各异。

团结一致握成有力的拳。

课后我还布置了小练笔,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眼中的五根手指,要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结果很多孩子能模仿先生的语言风格,幽默地写了自己眼中五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而且很有见解。如:有的孩子认为中指并不向先生说的那样“养尊处优”,反而是“忍辱负重”,每天扛着钢笔写个不停,都累得驼了背。多么生动的比喻啊!由此可见,我们高年级语文教师应该挖掘不同课文中的写法特点,让学生在仿写、续写、扩写等活动中,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手指》教学设计

手指是鲁教版五下第三单元的最后一课,文章都是以事寓理,借物喻人的,并且都提出了和学生学习生活修养紧密相关的一些品质,下面是手指教学设计,请看:

设计理念:自主。

拓展。

探究。

联系。

教学目标:1、识记“直直落落、养尊处优”等12个词语。

2、说出各个手指的优点和缺点;(重点)。

3、理解课文通过手指给我们的启示:在一个集体中,成员之间要“取长补短,团结一致。(难点)。

教学准备:ppt课件、马季相声《五官争功》片段、和手有关的其他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本单元课文给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好学生是怎么“炼”出来的。《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两小儿辩日》提示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要勤于思考,《匆匆》警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桃花心木》教导我们要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从《顶碗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的精神。相信《手指》一定能给我许多宝贵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交流字词。

2、默读课文,把握结构(总分总的结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部分阅读。

1、读中间的几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或在文中批注(自己概括)五根手指的优点和不足。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dd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2、独立填写表格。(见幻灯片)。

(四)、玩游戏,说道理。

游戏设计: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五)、拓展学习。

1、试着找找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搜集丰子恺的漫画,和同学们交流。

3、挑战自己,创作《五指争功》的相声。

手指。

手指。

各有长短。

取长补短。

团结一致。

同学。

各有优缺点。

《手指》教学设计

1、识记“直直落落、养尊处优”等12个词语。

2、说出各个手指的优点和缺点;(重点)。

3、理解课文通过手指给我们的启示:在一个集体中,成员之间要“取长补短,团结一致。(难点)。

ppt课件、马季相声《五官争功》片段、和手有关的其他资料。

本单元课文给我们回答了一个问题:好学生是怎么“炼”出来的。《学弈》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两小儿辩日》提示我们对生活中的现象要勤于思考,《匆匆》警示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桃花心木》教导我们要锻炼自己独立自主的心,从《顶碗少年》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的精神。相信《手指》一定能给我许多宝贵的思考。

1、学生朗读,交流字词。

2、默读课文,把握结构(总分总的结构)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读中间的几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或在文中批注(自己概括)五根手指的优点和不足。

(1)大拇指:短处:姿态不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关节;长处:最肯吃苦。

(2)食指:短处:姿态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长处:工作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机敏。

(3)中指:短处:养尊处优,做事名义上参加,实际并不出力;长处:地位最优,身体最高、相貌最堂皇,左右有屏障,曲线优美。

(4)无名指和小指:短处:能力薄弱是其他手指的附庸;长处:体态秀丽,样子可爱,在丝竹管弦、舞蹈上能力强,有用武之地。

2、独立填写表格。(见幻灯片)。

游戏设计: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其中五个分别演五根手指,展开《五指争功》的辩论,每组重点说自己的`好处,批评他人的不足,另外一组当裁判组,最后说说其中蕴含的道理。

1、试着找找文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搜集丰子恺的漫画,和同学们交流。

3、挑战自己,创作《五指争功》的相声。

薛法根《手指》心得体会

薛法根《手指》是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引人深省的内容,让读者对手指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本文将结合自身的体会和理解,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文章的主题与内涵。

第一段,开篇引入。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让我们感受到手指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从纽扣到写字,从握手到奏琴,手指如同一大规模的社会事务,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这种细致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让我倍感薛法根的读者情怀。

第二段,揭示文章的主题。作者通过手指的形态、手势与动作等多个方面揭示出手指所蕴含的大量文化内涵。手指象征着一个人的内心,包含了人文与情感,是一种具有身体和精神双重属性的物质。这样的阐述,不但深入探讨了手指的主题,更使我感觉到手指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段,阐述手指的独特性。手指是人类最为灵活、多变、独特的身体器官之一,在生活和工作中,它能够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薛法根在文章中表达了对手指的独到理解,他认为手指是人类最精致的工具,是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枢纽,更是心灵的一堵墙。这种对手指的独特理解,引发了我对手指的深度思考和体会。

第四段,对手指的象征意义进行深入解读。薛法根在文章中阐述了手指的多重象征意义。手指象征了人类情感与情绪,代表着人类的个性特征和思想意识,还有权力、忠诚、信仰、幸福等丰富内涵。这样的阐述,让我对手指产生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它不仅是人体中重要的器官,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体现。

第五段,结尾总结。通过阅读薛法根的《手指》,我倍感手指的重要性和独特性。手指不仅仅是人类身体的一部分,它更是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文章清晰而流畅的书写方式,让我对手指产生了更为深刻、深入的认识,也感受到薛法根深度的内涵与思想内核。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手指,认识它所包含的文化历史与社会内涵,认真保护它,让它成为我们的财富和资产。

综上所述,薛法根的《手指》无疑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触动,它让我们重新检视我们的身体和文化,认真权衡我们身体的重要性与内涵价值。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身体的健康和维护,同时也要认真思考手指贡献于人文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建造一个更为美好和富有温情的社会。

薛法根课例手指心得体会

薛法根,中国当代教育家,是教育改革的推动者之一。他主张创设一种新型的课例手指,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作为重要因素,通过情境化教学、任务化教学等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想象力。这种课例手指的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实践力和合作意识,深受教育界的关注和赞誉。

薛法根课例手指的教育理念是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他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重视背诵和机械记忆,很少有机会让学生动脑思考和实践。而薛法根的课例手指,则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将学习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思考和解决问题。

薛法根课例手指的实施需要教师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首先,教师需要创设一个有趣、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教师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最后,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薛法根课例手指的实施带来了明显的效果。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他们愿意探索、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其次,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了创造力和创新思维,不再满足于死记硬背,而是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此外,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分享经验,并乐于帮助他人。

第五段:结语。

总而言之,薛法根课例手指的实施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改革尝试。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薛法根给予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实践力和合作意识。这种课例手指的应用,不仅推动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增强,也促进了他们全面发展。相信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薛法根课例手指将在更多的学校得到实施,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做出贡献。

观看薛法根手指心得体会

薛法根,中国现代音乐创作宗师,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的摇滚教父”。他的音乐作品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歌曲《手指》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近日,在一个音乐会上,我有幸亲眼见到了薛法根的手指在键盘上的舞动,这一幕让我深受触动和感悟。以下是我对这次观看的心得体会。

首先,薛法根的手指如同魔术师的玩偶,灵活而精准地跳动在键盘上,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技巧和演奏功底。他的手指犹如巧匠之手,精确地点按每一个音符,感受着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将之传递给每一个聆听者。在他的手指的指引下,音符就像精灵般跃动起来,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

其次,观看薛法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舞,我不禁想起他的音乐作品里所蕴含的力量和情感。他的歌曲《手指》中蕴含着对人类潜能的探索和对生命的热爱,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音乐的追求和对艺术的热忱。在他的指尖舞动的瞬间,我仿佛看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对生活的热情,被他的音乐感染,我也开始对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热爱和执着感到鼓舞。

再次,薛法根的手指演奏所传递的不仅仅是音乐,更是一种情感和灵魂的共鸣。他的手指在键盘上轻点,轻柔的旋律流淌进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触动了我们对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感悟。他的音乐幻化出一个个美丽而沉思的画面,我们在他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力量。

此外,观看薛法根手指的舞动也给我带来了对艺术的思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常常忽略了对真正艺术的追求和欣赏。然而,在这次观看中,我意识到真正的艺术之美在于它的细腻和真挚。薛法根的音乐作品如同一幅幅精致的画作,通过他的手指舞动,向我们展现出了对美和哲学的追求。观看薛法根的手指,我深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魔力,也对于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热爱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

最后,观看薛法根手指的舞动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珍贵的经历。短短几分钟的观看,虽然看似短暂,但却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启发和感悟。从薛法根的手指中,我看到了音乐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也看到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美的追求。这次观看不仅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对艺术的领悟。深受触动和感悟之后,我决心将这份心灵的触发传递给更多的人,并在自己的生活中追求和实践对艺术的热爱。

以上是我对观看薛法根手指的心得体会。薛法根的音乐作品不仅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他的手指舞动成为了音乐之魂的载体,点亮了古老的琴键,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灵魂。戏剧性的是,他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让人忘记现实的压力,而是通过音乐寄托情感。仿佛只需薛法根的音乐如乌尔禾,我们内心深处的小草就会向阳而生,拥有了生机与力量。薛法根用他的音乐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强大而独特的力量,使人们在世界的喧嚣与嘈杂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内心的宁静和独立。

薛法根《手指》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对于薛法根的小说《手指》有着深深的感触。这本长篇小说深刻地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其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我阅读完这本小说后,我深深地被它所传递的信息所震撼,以下是我对于这本小说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小说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故事背景是在1960年代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小学老师王瑞珍,她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扮演了一个家庭妇女的角色。她的家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她丈夫的病情和她女儿的大病。这些问题在文中得到了详细描述,并以此为基础展现了人们在面临生活困难时的不屈精神。

其次,这本小说通过人物的情感和心路历程展现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小说中的主人公王瑞珍面对着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不公,她不畏困难,坚定前行,表现出了女性的勇敢和坚韧。同时,这个角色也体现了女性的柔情和关怀,在恶劣环境下依旧保持了内心的温暖和关爱。

第三,这本小说强调了朴素的生活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小说中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和巧夺天工的情节,但却体现了一种淳朴而丰富的人生道理。其中,小说中的手指象征着人类的生命,它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苍老,然而在它渐渐枯萎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和心境却能继续熠熠生辉。

第四,这本小说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女性的地位。在小说中,女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要承担家庭的繁重工作,同时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和限制。但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不屈不挠,以自身的努力和勇气完成了很多人们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体现了女性的坚强和无所畏惧的精神。

最后,这本小说提醒了人们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片刻,尤其是珍惜亲情之间的相处。小说中的家庭呈现出各种矛盾和问题,但也表达出了对亲人的真诚与关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珍惜家庭和亲人的相处时光,不能因为生活的琐事或者自己的情感而轻易放弃关爱与陪伴。

综上所述,薛法根的《手指》涵盖了丰富的思想和情感,通过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深刻揭示了女性的心境和人生哲理,表达了对亲情、生命以及生活的热爱和珍惜。这本小说不仅给予了我情感上的满足,同时也激励了我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珍爱亲情,发现生命中的各种美好。

《手指》教学设计

《手指》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新课标中对略读的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本课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两点:

1、简单教学,注重语言文字:在落实词、句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感悟课文。

2、动态生成:设计矛盾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培养个性阅读体验。

从而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方面:

1、学会生字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领悟课文,懂得团结一致力量大的道理。

3、学习丰子恺先生质朴的语言、幽默的风格,十分传神地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这充分地体现了新课标中的“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

语文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老师立足文本,关注语言,强化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全方位地感悟语言。如此教学,就是学习语文,发展语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课前学生已经阅读课文,自学了生字词语,对词语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础,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不是什么难事,通过学生的动手,加深了学生对这些词语的影响,初步积累词语。但教师并没有停留在此,没有让学生单独从字面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浏览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将这些词语分别送给五个手指。独出心裁,水到自然。既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理解了词语的含义,又使学生正确地运用了这些词语,对手指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其次,教会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因为词语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真正体会其真正的的内涵,脱离课文进行,那只能枯燥地理解。学生在文中找理由的过程,是对词语的揣摩、品味,是一个积累、感悟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的过程。另外通过对这些词语内涵的理解,对手指的特点更了然于胸。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在创造性的感知活动中去感悟课文言语对象的表达,在反复揣摩、品味的基础上,不断构建自身良好的语感图式,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情感,感受文中用词的幽默与传神。朗读是积累和体会词语与情感的最好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落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充分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观点。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在第一步中设置疑问,把握研究主题,确定了学生个性阅读的核心,创设自由的交流氛围,提供个性化阅读的平台,共同探究,达成共识,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形式上,摒弃了繁琐的分析讲解,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了学生,从而实现了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真诚交流,真诚对话,实现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教师如此别具匠心,既凸现语文的工具性,又彰显出语文的人文性。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达到目的,只有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前提),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策略)。标准提出了:“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此,教师没有把文本的内容和文本的语言形式分割开来,而是积极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去体味丰子恺先生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到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同生共构,相得益彰。

《手指》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经过,体会她做事满怀信心,坚持不懈的美好品质。

2、学习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词句,体会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等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重点难点:

1、在读课文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老奶奶的艰苦。

2、学生理解绿手指的意义。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请伸出双手看手指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见没见过绿色的手指吗?今天就和老师一起去认识被称为绿手指的人。

1、齐读课题,提出疑问:绿手指指什么?

2、齐读第一自然段回答问题。

3、在你心目中,什么样的园丁能称为好园丁?

(二)读课文感知整体。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3、提问: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的?(事情的发展顺序)事情的发展必须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学习起因部分。

(1)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培育纯白金盏花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从文中找出。

(2)理解文中的两个反问句,从中理解:老奶奶有一种对陌生事物好奇的心情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5、学习经过部分。

(1)找出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方法。

(2)一年又一年指的是多少年?

(3)理解后两句话: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从不怀疑,满怀信心地栽种着金盏花。我们从中要理解到老奶奶那种持之以恒的精神。

(4)理解沮丧,注意读音。并用沮丧说一句话。

6、学习结果部分。

(1)二十年过去了,老奶奶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学生感知老奶奶当时的心情。

(2)理解等待的日子长达一年为什么说长达一年?在这学生感受老奶奶等待结果的急切心情。

(3)老奶奶把种子寄到20年前的那家园艺所。他没考虑那则启事是否还有效,也不知道在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了纯白金的金盏花。从这里我们体会到老奶奶对事业的执著。

(4)当老奶奶接到园艺所长的电话后怎么说的?老奶奶对着电话说:只想问一问,你们想不想要黑色的金盏花?我也能种出来我们从老奶奶回答的话语中去体会老奶奶心无杂念、全心全意培育金盏花的美好心情和高尚品质。

(三)总结。

老奶奶从报上看到园艺所重金悬赏种出纯白金盏花这则启事想去试一试,老奶奶经过20年的辛苦终于培育出了纯白金盏花。老奶奶这种不怕困难、持之以恒、充满信心和对事业的执著,这样的园丁才是一为好园丁,在当地被称赞为绿手指。绿手指不仅指园丁技艺出众,更是因为精神可嘉。

(四)交流讨论。

老奶奶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吗?

这也是老奶奶的一个心愿,让我们祝愿老奶奶心愿成真!!

(五)作业。

细读课文,感受老奶奶20年培育金盏花的艰辛。

(六)板书设计。

起因:重金悬赏培育纯白金盏花不怕困难。

满怀信心绿手指经过:20年如一日培育金盏花对事业的执著。

好园丁。

结果:培育出纯白金盏花。

还能种出黑色的金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