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特定问题的现状和趋势,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调研报告范文展示了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提出,对我们撰写调研报告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市决咨委的要求,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我们先后去绥德、神木、榆阳、靖边等县区,就榆林物流业跨越发展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调研,与市发改委、商务局、发展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进行了座谈。调研报告征求了西安、北京特邀顾问的意见。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现代物流是指原材料、产品从起点到终点及相关信息有效流动的全过程,它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榆林作为国家能源化工基地,近几年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全国第一产能大市。经济的跨越发展客观上要求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而发展物流业对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调研情况分析,我市已基本具备物流业跨越发展的条件。

1、交通快速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十一五”以来,我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迅速增加,仅交通运输就投入237亿元。20xx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46.4亿元,占全省总投资的30.3%。公路方面,到20xx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607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63公里,国道673公里,省道680公里,县道2640公里,乡道3479公里,农村公路24053公里。特别是青银高速、榆神高速公路的通车,使我市的公路运输能力大大增强。铁路方面,包西铁路改造工程和太中银铁路榆林段全线开工建设,加上原来建成的神延铁路、包神铁路、神朔铁路,使我市的“一纵两横”铁路大动脉初具规模。空航方面,榆阳机场建成启用,航线不断增加,改造扩建工程已提上议事日程。一些煤炭货运站的建设,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设施条件。

2、物流载体快速增长。

能源化工产品作为我市的主要物流载体,近年来快速增长。据统计,20xx年全市生产原煤20929万吨,原油852万吨(原油加工量226万吨),天然气100.7亿立方米,原盐39.5万吨,焦炭799万吨,精甲醇129.9万吨,聚氯乙烯树脂17.4万吨,电石78.3万吨,金属镁14.1万吨,铁合金10.9万吨,烧碱16.6万吨,水泥100.1万吨,平板玻璃734万重量箱,发电量293.5亿度,巨大的能源产出,推动着我市能化物流与综合物流快速增长。另外,随着我市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农副产品和畜产品使商贸物流进入快速增长期。

3、物流规模不断扩大。

20xx年,全市完成客运量5401万人次,货运量2.52亿吨,其中公路客运量达5279万人次,货运量5893万吨;铁路客运量达59.59万人次,货运量1.93亿吨;榆阳机场旅客吞吐量63.18万人次,增幅在全国支线机场第一;货邮吞吐量327.36吨。全市物流总费用达170亿元,物流成本占的比重为17.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据测算,全市货运量年增速为35%左右,客运量年均增速为30%左右,物流业规模不断扩大。

4、物流企业不断壮大。

全市现有专业物流企业74户,其中运输、货运、配送企业33户,工业、商业涉及物流企业41户。部分物流企业,如三愚、东洲、金桥、三辰、邮政物流等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正在成为我市物流行业的骨干企业。绥德物流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包西铁路和太中银铁路在园区设立铁路货站已通过铁道部批复。榆阳区万象、聚能、塞北等物流项目正在加紧实施。神木、靖边、子洲等县的物流项目正在进行。同时,榆阳、神木、靖边、绥德等县(区)物流信息中介企业不断涌现,仅神木县就有上百家信息中介企业,全年中介业务量高达数十亿元。

5、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物流园区建设正在紧张进行。

随着全市能源化工产业的迅速崛起,榆阳、神木、靖边、绥德四大片区初步形成了以能化工业为主导,并与各自不同特色产业相适应的物流发展模式。榆阳片区正在形成“能化工业物流+中心城市综合物流”模式,神木片区正在形成“能化工业物流+建材汽车装备制造综合物流”模式,靖边片区正在形成“能化工业物流+农牧加工综合物流”模式,绥德片区正在形成“能化工业物流+商贸综合物流”模式。物流园区建设正在紧张进行,万象物流中心占地830亩,总投资1.7亿元,计划今年投资8000万元,建成建材市场、大型停车修理及专线铁路等基础设施和部分主体工程;聚能物流中心占地1800亩,总投资5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于今年年底前完成。神华榆林大保当物流园区项目,占地面积5494亩,总投资15.9亿元,分两期建设,计划20xx年完成一期建设,当年货物周转能力达到1726万吨;20xx年二期竣工,货物周转能力达到2526万吨,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以工业能源产品为特色,兼顾社会化物流服务的综合性现代物流园区。在建的绥德物流园区,一期计划投资24.5亿元,占地3050亩,远景规划为万亩物流园区。目前园区已完成项目备案、第一批次土地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前期审批工作,正在加紧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近几年我市物流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发展缓慢现代物流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周边地区有很大差距,当前还存在不少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是:

1、思想观念陈旧,对发展现代物流业认识不到位。

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在功能、运作、理念、价值实现以及管理模式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从以运输仓储为主要功能的传统物流阶段转入以物流组织和管理体制创新,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的多功能、集成化、网络化的现代物流阶段。调研中我们发现县(区)一些领导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重工业、轻服务业”、“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发展观,对现代物流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对政府在物流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大物流理念,而把现代物流当作一般的流通、传统流通抓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少领导热衷于上工业项目和生产项目,急功近利,使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往往被忽视或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市、县很多企业对专业物流服务发展观念滞后,认识不足,对第三方物流在降低生产成本中的作用存有疑虑,对专业物流服务质量缺乏信心和信任。一些企业只注重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而忽视物流成本,岂不知我国企业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比重在20-40%之间,丧失了很大一块利润空间。不少煤化工企业认为,物流丧失可观的第三方利润,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专业物流成本更高。还有个别企业以物流为名,行圈地之实,有搞房地产开发或炒买炒卖土地的嫌疑。

2、管理体制和机制已成为物流业发展瓶颈。

中、省是由发改委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来研究协调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重大问题和政策。省上及其他地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均设在发改委,而我市发展现代物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另外各县(区)普遍没有明确物流业主管部门,有些县虽然明确,但不统一,有的是发改委(经发局),有的是商贸办,有的是经贸局,由于部门职责所限,组织协调力度不强。绥德物流园区管委会机构已审批,但目前编制、人员均未落实。长期以来,物流管理体制职能相互交错,涉及发改委、商务、交通、铁路、航空、邮电通讯等部门,造成物流组织布局分散,部门、企业间缺乏横向联合,许多物流设施只为某行业、某部门服务,综合性、社会性服务水平较低。此外,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基础设施、技术设备、产业政策、税收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管理又分不同职能部门,各部门之间协调机制还未能真正建立,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问题日益凸现。

一是物流硬环境制约,物流基础设施能力不足,20xx年,我市地方煤炭70%通过公路运输,公路堵车屡屡发生,堵车长龙数十公里;铁路运力紧张,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物流需求,增大了物流成本;榆阳机场年设计旅客吞吐量35万人次,但今年一季度旅客吞吐量就达19.47万人次,增幅69.61%;货邮吞吐量119.5吨,增长463.65%。物流技术与装备落后,缺乏现代化的装卸、仓储设备和信息化辅助设备。二是物流软环境的制约。物流业运行网络不健全,物流社会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大型超大型能化企业自营物流比重偏高,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社会物流缺乏统一规划管理。物流业务绝大多数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新兴的物流业务比重很低。

4、物流业发展规划滞后,物流园区建设缓慢。

目前市上的物流行业管理因存在机构、人员、职责等方面的缺陷,致使一年前制订的《榆林市物流业发展规划》至今没有发布。县(区)大多数都停留在前期工作阶段,物流园区建设普遍缓慢,没有实质性进展。据调研,物流园区建设主要有两大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审批,二是融资困难。按土地法规省国土资源厅每一批次只有500多亩审批权限,超过这个数量的要报国土资源部审批。绥德物流园区一期占地3050亩,只完成了一个批次的审批,第二个批次省国土资源厅至今未批下来。由于我市未能建立与榆林物流业相适应的物流金融体系和完善的资本市场,导致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困难。绥德物流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约需资金2.2亿元,现无着落。还有一些园区也有类似问题。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直接影响到物流企业入园。

现代物流产业作为高新技术改造和综合传统产业的新兴产业,在全国范围迅猛发展。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水平、产业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何实现我市现代物流业跨越发展?现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深化认识,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和产业意识。

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对现代物流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要清醒地看到榆林作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现代物流业对推进榆林区域经济跨越或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20xx年,我市一产、二产和三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4%、66.1%和28.5%,从表面看似乎三产增加值比20年有大幅提高,但实际是因金融危机二产增加值下降的结果,绝对值不会提高这么多,三产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应在16-18%左右。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榆林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完善榆林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有利于改善榆林投资环境,有利于平抑物价改善民生,有利于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从而切实把发展现代物流业作为资源型城市的替代产业来考量,接续产业来培育,支柱产业来扶持。真正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能源化工基地可持续发展。二是要转变思维方式。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重工业、轻服务业”、“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发展观,树立现代物流理念,明确市、县(区)政府在促进物流业发展中的职能定位。三是要增强现代物流产业意识,充分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和流通日益社会化、专业化,物流已不再是生产、流通派生部门和辅助手段,而是相对独立分离出来的大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通过狠抓物流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真正改变目前“重工业太重、轻工业太轻、服务业太弱”的状况。同时,市、县(区)政府还要注意解决企业对第三方物流认识不足的问题。

2、明确定位,强化措施,加强对发展物流业的具体领导。

今年年初我市已被国家商务部确定为全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全国被列为示范城市共有47个),说明了我市作为国家能源基地的重要地位及国家寄于我市的厚望。《陕西省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陕北要围绕能源化工物流和农畜产品物流,加快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园区等一批物流中心建设。”“陕北现代物流业聚集区,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抓好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物流中心、绥德物流园、延安物流中心建设,形成区域物流体系。”“以榆林为中心辐射带动陕北物流区域”,这就是省上对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定位。我们一定要明确定位,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具体领导。一是建议市政府尽快出台《榆林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并认真抓好《规划》的启动实施。二是要强化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物流业)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根据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领导小级应及时召开有关会议,分析形势,协调解决物流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确保我市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有序推进,并取得重大进展。鉴于市级机构改革及政府换届,领导小组成员部门不少领导更换,建议市委、市政府及时调整成员部门组成人员,并对此项工作加强具体领导。三是尽快理顺管理体制。目前我市物流行业管理部门杂乱、职责不清,建议在全市范围内统一物流业管理部门的名称、业务功能、职责范围、考核标准,达到上下级部门的有效衔接。四是建立高效协调机制。效仿中、省建立和完善我市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各部门、单位关系,推动物流资源的整合,打破条块分割的传统管理格局,发挥市、县(区)政府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五是各县(区)要结合本县(区)实际,尽快实施物流业发展规划,要象抓重点建设项目一样抓物流园区建设,定期不定期召开物流业项目建设推进会和工作调度会,及时研究解决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确保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六是尽快组建全市物流行业协会,发挥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指导物流企业依法规范经营,推动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3、实施宏观管理,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把物流业纳入榆林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格局,根据当前全市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税费征收、金融投资、信息网络等方面尽快出台产业扶持政策,给予大力支持,吸引投资者积极投资物流产业。建议市上设立物流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对物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给予一定的财政贴息支持,对企业进行的现代物流技术信息化等关键技术研发给予科技专项资金的扶持。二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监管,打击各种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对已注册开展营运的物流企业要进行严格考核,规范管理。对群众反映强烈、服务水平低、运营能力差、管理混乱的.物流企业要从严处罚,规范运营秩序。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监管力度,要防止个别企业借“物流”之名,行圈地之实,一旦发现企业转移和改变土地用途,搞房地产开发或炒买炒卖土地的,要予以坚决打击,及时收回土地,并作出严肃处理。三是营造物流产业发展的人才环境。要积极引导和支持物流企业引进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吸收外地先进物流管理模式、物流组织方式、物流技术和服务理念,推进物流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提升我市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全市物流产业的整体水平。

4、加快网络通道和现代物流通道建设。

一是加快市场网络建设。要加大现代物流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通过企业市场化运作,推动商业网点和物流节点建设,逐步形成全市三级商业服务网点和以榆阳区为核心,向周边辐射的节点布局,促进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二是加快现代物流通道建设。要大力推进以公路、铁路、航空枢纽为核心,海陆空衔接、大小路连通、干支线配套、客货运快捷、集疏运高效的公路、铁路、航空、管道、水运一体的物流体系。在公路建设上,力争早日建成以榆林为中心通达周边城市的“一日交通圈”,覆盖市、县的“两小时交通圈”,以及连接乡村通畅的立体交通圈;在铁路建设上,要全力推进太中银、包西复线榆林段两条干线建设,力争早日建成东西、南北两条运输大动脉;在民航建设上,要强力推进榆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力争早日建成投运。同时,要注重多式联运网络建设,构筑与天津、青岛等港口的直接运输联接,畅通我市的出海通道。

5、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抓好传统物流的创新转型,培育现代物流企业。

一是要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当前要集中力量建立和完善榆林市公路运输公共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仓储公共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商务、金融、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工商管理,实现公共信息网络政府部门与企业物流信息资源的有效结合,同时抓紧建设电子商务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信息化带动货物流通、商务运营现代化。通过信息在物流系统中的快速、准确的流动,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活动。要充分利用市政府对电子商务和信息平台的建设资金,加快信息网络布局和传输覆盖范围。发展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的物流市场新模式,加大市场的辐射范围,增加市场交易量,以最低成本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抓好传统物流创新转型。要积极推进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邮政和航空物流,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打破行业、部门、区域界限,加快向第三方现代物流转型,尽快形成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服务规范的骨干物流企业。三是重视培育物流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和支持现有物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入股、重组等形式,组建现代物流企业集团,逐步解决市、县(区)物流企业小、少、散、弱等问题,提高物流业务的聚集度和服务水平,打造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不断壮大我市物流产业。

6、构筑资金融通平台,加快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要大力推进榆阳、绥德、神木、靖边物流中心和各县(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当前,特别要构筑资金融通平台,加快物流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抢抓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县超工程”等项目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二是积极吸纳利用民间资本,大力支持市内外民营企业参与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三是对列入省、市规划的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应纳入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项目范围,给予重点扶持,部分项目要积极争取列入国债贴息项目。四是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同时,要引进物流金融产品,引导和支持各金融机构开展库存商品和订单融资业务,不断增加物流企业的融资渠道。

7、市县要高度重视绥德物流园区建设。

绥德是陕北的旱码头,是陕西四大交通纽之一,是中国西部唯一的县级交通枢纽。绥德物流园区建设项目是省政府先后三次发文件确定的重点项目,是绥德县的翻身工程。园区建成运营后,预计每年直接或间接通过拉动消费所产生的gdp将超过50亿元,每年利税达3亿元以上,园区可提供14000个就业岗位。同时园区将对我市南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促进作用。因此市、县两级要高度重视绥德物流园区建设。鉴于园区建设原市上包抓领导已调离榆林,按照市重点项目“五个一工作机制”,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确定一名市级领导包抓园区建设。特别是要加大对绥德物流园区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建议市政府考虑,物流产业作为全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中、省在这方面有不少专项资金,市上应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争取。同时近年我市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有了较强的资金实力,可否为绥德物流园区安排或拆借较大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另外,从今年起在“扶南资金”中安排较多的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物流企业尽快入园创造条件。

疫情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物流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目前,我县农产品物流市场以县城为中心,向周边乡镇延伸辐射,形成了县城东兴批发市场、各乡镇和自然村集贸市场、个体经营户纵横交织的网络分布格局。

在生活中,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在销售渠道方面,种子以县种子站为主要销售渠道,乡镇网点有58家;农药由全心服务站和各村镇个体经营户经销,有125家;棉花以县华远公司为销售主渠道,个体加工收购点有32家;肥料以县生产资料公司为主,个体经营户为辅,网点有127家;牧草年生产量达35000吨,以外销为主;农业机械销售有金田公司、瑞丰公司、新星公司3家,占据了全县农机销售90%的市场份额。

水产品年需求612吨,70%需外购内销;禽类年存量40643百只;蔬菜以县城蔬菜批发市场、大浪淀蔬菜基地、村集贸市场、小卖部及部分流动摊点形成密集的销售网点,保障了全县的蔬菜需求,同时大浪淀无公害蔬菜远销至北京、天津等地;粮食以县直属库为主,村镇面粉厂30家,个体粮油店20家。

在运输方面,我县现有4470辆货车在承担着工业配货运输的同时,也参与着农村物流业的发展,总计有54600个吨位,货物运输场、站、公司22家,其中设在农村的有12家,特别是位于正港线高速路口的惠岗物流公司,是我县最为规范的一家综合性物流企业,实现了全国微机联网配货,是我县物流企业的龙头。2006年,全县物流行业完成销售额10.2亿元,实现净利润5.3亿元,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有效渠道,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我县农村物流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调查后发现,我县农村物流业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实现现代物流理念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1、我县农业产业化水平比较低,物流供求能力不足,农村现代物流发展受限。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目前,我县农民享受到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实惠,种粮补贴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发展势头良好。但农村与县城相比,农村经济依然落后,农民收入仍旧偏低,购买力受限使农村市场流动性差,物流供求水平低。

经调查,部分农村副食品店由于货物周转缓慢,存货极易积压过期。大部分村民重数量轻质量,贪图便宜,致使伪劣农产品充斥农村市场,不仅制约了农村物流业的健康发展,也给农民的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

2、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不成产业和品牌优势。我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囿于一般性的品种种植,除棉花生产外,在其他品种上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种、产业,缺失了龙头企业收购、加工、销售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没有农业产业化深加工企业的拉动和引导,农产品生产很难形成集聚效应,流通进一步受阻。

3、农村物流发展观念落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农业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缓慢。我县物流业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与较规范化的物流企业标准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受传统观念、小农意识束缚,我县物流业以分散经营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一间屋、一张桌”就是开办货运站的典型模式。全县22家货运站,只有惠岗物流公司才能称得上较为规范的物流企业。

简陋的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的管理方式和技术条件,与现代物流业的要求很不适应,经常出现货源、运输公司错位寻找的现象,双方衔接困难,增加了物流的成本。而农产品的运输又多以农用三马车为主,运能小、安全系数低,4470辆货车主要以工业运输为主,没有专门从事农产品运输的车辆。加之,农产品较工业品易腐烂变质,农业物流对其运输包装、加工要求也高,而我县物流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农业物流的风险成本也在增加。

4、农产品生产源头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能形成标准化生产,质量达不到市场准入标准,难以进入市场。在我县,农业生产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由于农产品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销售市场,农民生产缺乏规划,没有目标,随意性大;生产的农产品拳头产品少,全县仅大浪淀蔬菜基地形成规模,被认证为“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畅销北京、天津,其他都以零散种植为主。农民文化水平低,多属“低头卖货、数钱走人”,农产品农药残留量大,多数人都明白“韭菜1065灌根”的危害,但又不得不买,买着不放心,吃着也不安心,食品安全无法保障,难以进入城市市场。

5、农民的市场信息意识薄弱,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致使物流受阻。农产品价格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较大,农产品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农民往往在农产品价格上涨时,盲目跟风,刺激市场随即转入供大于求的状态,市场环境变化使农民种植积极性屡屡受挫,“追涨杀跌”现象严重。农产品供求失调,造成农村物流业常常遭遇货源供应紧张的瓶颈。据调查,目前,我县生猪存栏量仅为60000头,肉牛存栏量为50000头,能繁母猪存栏量为15000头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近一倍,其中虽有猪蓝耳病造成的影响,但农民的市场信息意识薄弱更是主要原因。

1、大力推动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村物流业不断壮大。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建议县政府、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要加强对我县广大农民的思想引导,树立农业产业化发展意识和现代物流发展意识,用产业化和物流业发展中致富的成功典型,进行启发带动;要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宣传力度,通过引导带动,促使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集中精力、物力、财力,培育和发展我县农业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推动农村现代物流业稳步向前发展。

2、培养引进农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提高物流管理水平,扩大物流规模。一是要组建一批农业现代物流专业队伍。政府在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放宽视野,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吸纳、挖掘、培养一批适应农业现代物流发展的专业人才,服务农村物流;二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物流业的扶持力度,交通、金融、工商、国土、税务等部门要制定配套的优惠政策,支持农村物流业发展;三是推进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信息网络,促进农村物流业向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3、加强农产品源头的质量管理,引进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深加工企业,拉动农村物流业发展。一要依靠农业产业化深加工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拉动农产品生产从分散型向集约型、定单型方向转变,促进销售;二要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质量意识;三要严格抓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档次,形成拳头产品,创立品牌,用高质量产品打开国际国内销售市场大门,增加农民收入。

4、搭建农产品信息平台。一是政府要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建立高效的农产品生产流通市场运行监控体系,监测市场,把握市场动态,及时掌握和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同时采取行政和经济手段,优化农村物流环境,规范农村物流市场;二是发挥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体和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农民市场信息意识,引导和调节农产品的生产方向,优化农产品生产结构,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推动农村现代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培养和建立一支农村经济人队伍,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拓宽渠道。

疫情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现代物流业作为融合现代运输业、现代仓储业和现代信息业等在内的新兴复合型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和质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被喻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郴州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降低社会流通成本、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竞争能力、促进产业承接和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社会物流需求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据统计,201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00.8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3%。2012年底,全市限额以上物流企业(年产值200万以上)47家,物流产业增加值为83.40亿元,同比增长12.9%。

(一)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逐年下降。由于近几年郴州开展了交通大建设、城市大提质等系列活动,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特别是生产性服务设施、交通运输和通讯服务网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促使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呈现逐年下降的良好势头,20**年至2012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分别为20.39%、20.13%、19.95%和19.83%,呈逐年下降态势。

(二)物流业的市场主体快速成长。2012年全市41家限额以上运输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营业收入超1000万元的23家,营业收入过1亿元的3家。截止到2012年底,我市获得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共5家(全省获得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106家),其中4a级物流企业1家,3a级物流企业1家,2a级物流企业3家。湘南国际物流园已经成长为湖南省“八大省级重点物流园”之一,总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

(三)物流基础设施逐步改善。近年来,全市开展交通大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为做大做强物流业奠定了基础。2012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7549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068公里,高速公路577.08公里,内河航道里程663公里。全市开启了交通运输高速时代,所有县市区将连通高速公路或半小时内上高速公路。主体化、枢纽型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完善的通讯网络为郴州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一批物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高速铁路的运营,为铁路货运腾出了空间,铁路货运能力得到提升。

(四)现代物流运输工具加快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现代物流运输工具迅猛发展。2012年,全市拥有各类机动车60.**万辆,比上年增加5.02万辆,增长9.1%,每百户拥有各类机动车38.3辆。载货汽车拥有量5.82万辆,增长5.9%。2012年,全市载货汽车总吨位达5**928吨,同比增长3.4%。电子商务特别是网络购物的发展,促进了快递业发展,2013年全市快递企业已达30多家。

(五)物流需求快速增加。2003—2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从264.16亿元增长到2496.34亿元,平均增长32.4%。其中农产品物流总额平均增长**.6%;工业品物流总额平均增长40.0%;进口物流总额平均增长57.7%;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关的再生资源总额平均增长17.0%;用邮政业务总量估算的单位与居民物品物流额平均增长4.1%。从2008年起,社会物流总额增长加快,20**年增长达60.37%;从物流业需求结构看,工业物流总额占全社会物流总额占比增加,农业物流总额占比相对下降,全市进口和社会消费品零售对物流需求增长较快。

(六)物流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2012年,全市共有19家交通运输邮政业重点服务业企业,其中有18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计算机,17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互联网,5家企业有专职从事信息技术的工作人员,12个单位使用网上银行。在物流配送管理中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有3家,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使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有4家,有6家企业通过互联网提供客户服务,有8家企业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或即时消息,有8家企业通过互联网了解商品和服务信息,还有3家企业建立了网站。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正在建设中。

(一)物流运行效率整体偏低。一是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偏低。2012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占物流产业增加值为83.40亿元,占gdp比重为5.50%,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如美日法韩)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三成。二是社会经济运行所需物流成本较高。2012年全市社会物流费用占gdp比重19.83%,比全省的18.5高1.33个百分点,比全国的18.1%高1.73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一般只占8%-10%。

(二)物流业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2012年,全市完成货运量23725.5万吨,同比增长17.4%。其中公路货运量23142万吨,占总货运量的97.5%;铁路货运量329.5万吨,占比1.4%;水路货运量254万吨,占比1.1%。当前我市物流大多仍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等基础服务领域,业务量虽大,但服务附加值较低。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目前我市发改委、经信委、交通局、商务局、邮政管理局、工商局等多个部门都有与物流业发展的相关职能职责,统筹协调的难度较大,行业协会组织也还不健全。

(四)物流业发展规范布局有待完善。

20**年编制的《郴州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其内容很多已不能适应加快物流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全市物流设施配套性、兼容性不强,综合物流中心和专业物流中心规划建设滞后,交通设施衔接不畅,区域一体化运作能力较弱,迫切需要重新组织编制郴州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

(五)物流项目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我市专业物流中心尚未形成,缺少大型的现代物流中心和与之相配套的物流仓储设施、物流配送中心。物流园区建设没有与专业市场、集散中心建设相配合,物流园区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物流基础设施的薄弱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六)物流企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市物流企业普遍存在“散小弱差”的状况,缺乏功能齐全、竞争力强的龙头物流企业。我市的第三方物流发展正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物流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等基础服务领域,业务量虽大,但服务附加值较低。同时,现代物流新技术、新科技、新手段应用较少,物流专业人才也比较缺乏。此外劳动力成本上升,油价上涨,运营成本增加,导致物流企业发展困难。2012年全市47家限额以上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企业总营业利润为-1518.1万元,亏损上升22.1%。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1.进一步理顺物流管理部门职责。调整充实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作为全市现代物流推进的议事协调机构。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宏观指导、运行调控、督促检查的职能作用。建立领导小组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物流管理体制,改变多龙治水格局,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日常工作。

2.加强现代物流协会建设。要尽快组建郴州市现代物流业协会,发挥物流行业协会联系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切实履行好服务企业的宗旨。

(二)加大现代物流业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业发展,纳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产业规划制定、物流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物流人才培训、物流标准制定、产业发展研究、国际合作、企业奖励、品牌建设等。

2.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物流用地保障。在土地及行业管理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依法落实国家有关部门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有效降低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

(三)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加快我市公路、铁路、机场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促进多种运输方式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对接,形成货畅其流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

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根据“近期与长远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新建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加快符合物流发展规划要求并对郴州产业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物流功能区(中心、基地)和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等重点物流项目的建设。

(四)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一方面要积极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培育发展一批郴州本土具有行业特色的骨干龙头物流企业,着力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规模较大的物流企业集团,带动我市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另外一方面要鼓励引进和组建第三方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到郴州设立分支机构,支持跨国公司在郴州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快件物流中心,建立沟通国际市场的物流网络,提高发展国际物流能力。

(五)推动重点领域物流业快速发展。围绕郴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扩大内需,加快工业、商贸、涉农等产业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保税、口岸、装备制造、建材、烟草、医药、农产品及冷链、快递、商贸、城乡配送等物流。支持专业市场交易方式与功能创新,扩大专业市场的物流需求;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拓展物流服务需求。

(六)着力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区位条件已不再是物流产业和经济开发布局的唯一重要决定因素,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专业化要素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鼓励物流企业应用先进的物流技术与物流设备,提高物流能力与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保证物流服务质量。支持物流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扶持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协同联动,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

(七)大力发展物流金融服务。一方面要鼓励信贷投入。积极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加快推动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抵押或质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另外要引导民间投入。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综合运用投资、贴息、担保、奖励、补贴等手段,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大对物流业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投入。为民营物流企业创造公平规范的市场竞争环境,鼓励民营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八)加大物流专业人才引进与培养。我市限上交通运输仓储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为6.5%,比全行业比重低12.6个百分点。鼓励职业院校与市属物流企业加强校企合作,切实培养适合我市物流发展的专业人才。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委人才办要将物流专业人才纳入人才引进计划,对引进到我市工作的物流高级人才按《郴州市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落实政治、经济待遇。

疫情背景下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78.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全年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字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从流量看,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范文内容地图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范文参考网top100范文排行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发展的调研报告

1、规模扩大。截止到20__年底,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成员人数由成立时的12人增加到98人,股金由成立时的9.5万元注册资本增加到19万元。

2、机构健全。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制定了比较切合实际的章程,组建了成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三会”机构并规范运行,完善了民主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且严格执行,运作有序。20__年被县委农工部定为县级示范社。

3、服务全面。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对成员开展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培训、统一品牌(“__红”商标已经工商部门受理)、统一销售(与__长今食品有限公司签订最低保护价收购合同)“五统一”服务,全面提升了合作社的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

4、亩产翻番。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成员红薯平均亩产量由过去传统种植的20__斤左右,提高到现如今良种、良法、良育、良方、良治生产的5231斤,亩均产量翻了一点五番有余,并出现了喜人的“三最”,即春红薯最高亩产量实现了9860斤,烟薯套种最高亩产量达到了6513斤,单个薯块最重超出36.5斤。

5、效益明显。20__年,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成员栽种红薯650亩,收获鲜薯1700吨,实现销售收入91.1万元,创造可分配盈余9.7万元,分两次全部返还给成员,成员亩平增收550元(即烟薯套种与烟后种植水稻收入对比);以合作方式带动农户812户,栽种红薯962亩,亩均增产322斤,亩均增收80余元,大大激发出群众栽种红薯的积极性。

1、外出参观,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组建初期,理事长李__组织全体成员:一是深入到__市__乡红薯种植大户那里现场参观红薯生产场景,让成员亲身感受红薯产业发展的蓬勃景象,体味生产技术和管理素质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促进和巩固成员对红薯产业发展前景的认识;二是前往__山峰薯业有限公司和__长今食品有限公司参观红薯产品及其加工品的经济价值与市场空间,进一步坚定成员全身心投入红薯产业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2、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的运营模式,先期签订购销合同,消除成员的后顾之忧。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先期与__长今食品有限公司洽谈并签订了红薯最低保护价(0.25元/斤)销售合同,合同约定当红薯的市场价高于最低保护价时,__长今食品有限公司以市场价收购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的鲜薯,反之,则以最低保护价收购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的鲜薯。然后,富民红薯淀粉合作社再与成员签订红薯生产合同。这样一来,成员就只要专心致力于红薯的生产与管理,提高红薯产量与品质,既不要愁销路,也不要担心价格,断绝了后顾之忧。

威牛或2%甲维盐防效好;烟薯套种田锄草施肥可施一边,又节省劳力、又能明显增产;烟薯套种施用自配36.6%红薯专用肥,投资少、效果好;薯苗完全可以越冬,能提早移栽时间20-28天,减少亩生产成本40-60元等。试验田面积共计72亩,红薯总产量达到199.3吨,亩均产量5536斤。通过试验示范,举办技术培训4次,印发技术资料2800余份,大大提高了成员栽种红薯的技术,带动了全乡红薯产业的`发展,刷新了红薯的亩均产量与产值。试验证明烟薯套种是当前我县农业生产上的较好种植模式,其亩均产值可高达4300元以上。

1、农村土地流转相对滞后,难以形成集中连片的区域种植,红薯的产业效益在短时期内很难有更进一步的提高。

2、农民守旧思想较为严重,一时难以接受新生事物,种植大户不多。

1、学会两条腿走路,进一步壮大红薯产业链。一是继续抓好淀粉红薯的生产,做好红薯品种提纯,进行红薯脱毒处理,提高红薯品质,再创亩均产量新高;二是继续抓好试验示范,解决食用红薯外观问题以及食用红薯产量与小薯化的矛盾,引进紫色红薯、红心王、早熟红薯等新品种,开辟食用红薯生产新天地,走出销售鲜红薯的路子。

2、推广配方施肥,提高机械化耕作率,继续降低红薯生产成本。

3、加强宣传引导,继续发展新成员,适当增加成员出资,解决运营经费紧张的矛盾。

4、兴办薯粉加工厂,自创薯粉品牌,解决红薯销售受制于签约企业的瓶颈问题。

各级政府及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宣传指导,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规范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引导、激励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物流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xx.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全年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字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从流量看,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合肥百大集团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4%,位居中国服务业百强第93位,连锁百强第14位,零售百强第10位。周谷堆农产品市场、安徽大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105亿元、85亿元,双双跨入全国同类市场10强行列。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至今,全市商贸流通业引进内资40亿元人民币、外资5亿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国美电器等国内有影响的商贸企业也先后登陆合肥。

(一)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我市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阶段。具体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深圳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5.9%,同期美国、日本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0%不到,而我市却高达20%()),运力结构不太合理(参见表1),物流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浪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增加。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

1、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方式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全市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2、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也只有一家)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3、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市尚没有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只是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有一条关于物流业的内容,但实施以来,只兑现了13.9万元扶持资金,关键是该项政策门槛太高,让企业难以企及。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

5、物流基础工作亟需加强。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条件建设仍需加强,航道等级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合理状况亟需改变。二是全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四是物流园区、货运站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五是全市尚没有一家出口加工区或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行业自律不够,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我市物流行业协会成立时间不长,会员覆盖面不广,行业影响力弱,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物流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严重和极少数经营户卷货走人的现象。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市场结构功能尚需完善。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现代化流通方式缺乏,连锁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只有50%。二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三是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四是商业特色有待加强。商业地块开发、建筑外观设计、专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缺乏统筹策划和开发,导致商业的特色不明显,形象不鲜明。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2、流通总量小,民营企业规模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消费品市场总量较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8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位(参见表3);本地除百大、徽商两大国有企业外,民营商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竞争实力较弱;批零贸易业中连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20%左右,而发达地区为40%-50%。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物流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商业规划得不到有效执行,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商业规划的执行往往让位于招商引资的需要;二是政府规划部门监管职责不明,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不按商业规划建设便民网点或建后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四是现有商业设施呈老城聚集、新区不足的状态。

4、消费环境亟需改善。不少商业设施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不足,疏导客流的空间狭窄;为顾客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不足,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标牌指示、货物托管站等;部分市场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很差。

5、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主要受诚信体系及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缺乏的困扰及网银安全等的制约。

6、政策、环境对商贸业发展扶持不力。一是只有针对新进企业的`扶持政策,对已有商贸企业没有扶持政策。二是电力、供热、银行卡等行业利用垄断地位侵蚀竞争较为充分的商贸业利润,加剧行业间的不公平。三是商贸企业融资难。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名符其实的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商贸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强化意识,明确定位。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当前而言,是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市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应提高对发展现代物流业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定位,一是明确物流产业为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二是充分发挥合肥作为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加强与其他物流节点城市特别是郑州、武汉的分工合作,构建中部地区物流金三角;三是作为安徽省物流枢纽,担负全省物流周转、换装和联运的功能;四是把物流业作为构建合肥经济圈的先导,融入长三角的切入点。

2、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建议市政府尽快成立由常务副市长牵头,各职能部门相关领导为成员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及时沟通信息,统筹协调各部门出台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物流发展规划,协调物流发展的重大问题,推进重大物流项目建设。建立合肥经济圈物流业协作制度,并加强与芜湖为代表的沿江水运物流带的合作。

3、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议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出台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以规划统一引领全市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要根据“141”空间发展战略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目标,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布局等因素,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抓住新建、改扩建高铁站、铁路货运站场、合肥港、新桥机场和城市道路大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及城际通道与市区道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贯通。在对外物流主要通道即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的出入口建综合物流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在高速公路与进出城干道的公路运输节点,建物流转运中心、货运站场;在大型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周边建现代化配送中心。

4、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一是加快提升合肥地区航道(含合裕线)等级,加快建设江淮运河,加快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码头,加快空港建设,预留高铁货运站场空间,以优化我市货运运力结构,提高物流运输能力。二是规划和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实行客货分流。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按照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货运站场,政府给予土地使用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并投入一定的前期开发资金。四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由政府主导建设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相互衔接、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物流信息系统,同时实现与本省及周边中心城市的物流信息平台相衔接。五是利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的机遇,加快合肥出口加工区和b型保税中心的申请力度,争取尽快获批。六是按照全省物流业统计工作的部署,加强物流主管部门和协会的力量,完善物流统计工作。

5、创新机制,培育主体。要通过创新机制来培育物流市场,扶持市场主体。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服务创新和技术、装备改造,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物流增值服务。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加强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6、政策保障,促进发展。建议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意见与政策,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通过设立财政引导资金,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技术创新、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的建设,优先资助通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定的a级以上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针对物流企业反映强烈的营业税重复纳税、土地使用税税率大幅提高、物流业各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及跨区企业所得税总分支机构不能统一缴纳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征,建议将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和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地价上予以优惠,对特殊仓储用地予以保留。在融资政策方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对物流业的融资创新,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的贷款评价体系。

7、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政府应鼓励物流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会员,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协会发挥作用:

一是行业调研与统计,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

二是咨询服务,如发布物流信息、提供信息咨询。

三是行业规范,从自律的角度制订各项行业规范制度,在市场准入、退出等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在行业的标准化运作、守法经营、受理行业投诉方面担当主角,如企业等级标准的制订、评定,企业信用考核,标准化体系的推广。

四是行业教育和培训。

五是联络与交流,组织各类行业交流、研讨、宣传推介活动,为行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渠道,寻求支持。

8、引资引智并举,加强人才支撑。建议成立由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物流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政策建议,对重点物流项目的认定提出专家意见。帮助本地企业引进、留住高层次物流人才,利用招商引资项目招来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人才。

(二)对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建议。

1、按照构建合肥经济圈的要求,规划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加强圈内合作,优化商业布局,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围绕合肥经济圈产业发展建市场,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帮助圈内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销售农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与圈内城市共同发展。鼓励圈内商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合作,支持合肥骨干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开设连锁店,提高经济圈商品整体档次和水平。

2、实现城乡资源统筹配置。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一批腹地广泛、交易量大、交易手段先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把新兴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大型仓储超市等业态向城市副中心延伸。

二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

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

四是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

五是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4、制定政策,扶持现有商贸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励本地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水平和管理水平。

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帐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鼓励中小商贸企业通过协会等方式入股建立联盟,合作参与大商业项目的开发。

5、合理进行商贸布局。

一是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协调,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步骤、产业政策来确定商业市场的定位、布局、业态、规模、政策。对新建、扩建道路周边的商业网点,要及时谋划,合理布局,提升档次。

二是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导向作用,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三是实施“商旅互动”策略,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

四是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快速交通系统,将商业设施建在交通便利之处。

五是与传承历史文脉相协调,一方面商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中,妥善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另一方面,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商业资源,传承和提升传统商业。

六是积极开展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双进”工程。通过网点、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到社区设立便利店、物资回收站、维修站、早餐点、理发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发展环境调研报告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始终把提高行政效率,优化发展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促进了我县投资环境的改善。

1、以推进政府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精简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县政府根据《xx市第四批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目录的通知》精神,对全县所有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梳理和精简,对有行政审批职能的42个单位重新制定了审批事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凡能够现场办结的,全部由授权窗口直接办理。今年1-8月份共受理各相关行政审批事项1503项,全部按时办结,完成率100%。

2、以安商、重商、亲商为服务重点,完善奖惩制度,选树创业典范。对原来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认定办法、考核奖惩规定和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进行了重新修订、完善,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个人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和奖励。通过优惠政策和奖励政策的落实和兑现,给投资者以鼓励,给引资者以奖励,形成了全县上下议招商、想招商、积极从事招商工作的良好局面。

3、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载体,加强城市建设,打造环境品牌。几年来,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地狠抓路、绿、水、楼、灯、广场等城市要素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城市功能、城市形象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全县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招商引资、环境卫生整治、精神文明创建、社会治安治理等工作,使我县的投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既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又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促进了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在调查中,多数企业对我县的城市硬件发展环境表示满意,在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上,政府工作效率和质量上,大多数企业认为有较大的改善。

二、当前投资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我县以良好的基础设施和配套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商。但我们在思想认识、服务环境、企业经营环境等诸多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观念尚未在少数政府执法部门工作人员中形成共识,上通下阻,上热下冷的现象还时有发生。代表们反映,少数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优化投资环境的意识与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反差比较大,政府出台的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和措施在这些工作人员中有的贯彻执行还不到位。有的单位仅仅从部门利益出发,不能站在大局的高度和企业角度灵活制定政策、运用政策。

2、服务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企业办事难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有的代表们在发言中谈到,目前在我县一些部门办事,门好进、脸好看,但是事仍然难办。投资一个项目或搞一项建设,审批周期仍比较长。二是个别行政执法部门重收费、轻管理,甚至于为收费而收费,以罚代管、罚而不管的问题时有发生。三是重招商、轻安商的问题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安商、扶商甚至要比招商更加重要。要让那些有意向到深泽投资兴业的客商愿意来,来了以后留得住,真正为我县的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增加后劲。

3、经营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大部分企业在经营环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融资环境偏紧,企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持。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二是基础性配套措施跟不上,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三是人才缺乏,影响企业的发展后劲。深泽是石家庄地区的边远小县,人才资源相对缺乏,企业普遍感到高级人才和科技人员难招、难留。

4、人文环境仍需进一步提高。一些基层群众的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封闭保守,没有长远眼光,不少村民借政府开发建设之机提出一些不合理要求,甚至少数村干部也参与其中,对于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采取堵路、阻挠施工、强买强卖等办法,导致工程无法正常进行。

三、改善投资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投资环境竞争更多地体现在政府服务质量的竞争上,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投资环境改善的焦点和重心。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形成政策“洼地效应”。一是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优惠政策。结合实际,对全县行政执法单位所有审批项目进行再清理,力争做到在政策的优惠程度上,决不低于周边地区;在费用的收取标准上,决不高于周边地区。二是进一步加大园区开发的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先期投入,尽快形成一流的公用工程配套设施。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入园条件,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三是狠抓政策落实兑现。要认真制定具体的奖励兑现措施,确保承诺得到切实、及时的兑现。

2、努力创建服务型政府,深化“效能革命”。一是进一步增强亲商、安商、扶商的意识,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真诚、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提供服务,营造人人都是投资环境良好氛围。二是要充分发挥县政务中心的作用。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集中、限时审批,真正实现“一个头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次性办结”。三是要积极建立健全与企业对话的制度。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的作用,及时收集企业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和监督政府各部门更好地开展工作。县招商部门要及时召开政策说明会,将应公开的政策性文件及时传达到外来投资企业,让企业享受到最大的“知政权”和“知情权”。

3、重视制度创新,整治执法环境。一是发挥经济主管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的作用,认真推行检查准入制。建议对新上建设项目推行“封闭运行”的制度,进一步减少随意性检查、收费现象的发生。二是健全完善行风评议监督机制。通过开展行风评议,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真正在机关工作人员中形成给企业多服务、多沟通、多出主意、少找麻烦,“一切围绕经济转、一切为着经济干”的良好氛围。三是建议推行一次投诉查实惩戒制度。企业或群众投诉执法人员有不规范执法行为等问题,经调查属实,被投诉人确有过错,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应立即调离直至辞退。

4、重视文明创建,进一步整治人文环境。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县上下形成人心思变、人心思富、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生动局面。二是继续加强城镇建设和城市管理,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市容整顿,认真清理乱搭乱建,抓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污染防治,全面改善城容城貌。三是按照实现“四个深泽”的目标,努力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的精品城市,给外来投资企业进一步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

对于影响我县投资环境的一些重大问题,县人大会将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的做法,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建设幸福作出不懈的努力。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通过努力,我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让我高兴的是,学校将我推荐到企业,当上了出纳。”在《湖北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状况》课题组对中职学生进行访谈时,不少学生对学校培育自己成才、帮助自己就业充满了感激之情。

本次调查在湖北省10所中职学校进行,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访谈为辅。

湖北省的中职学校生源以应届初中毕业生为主,其他生源为辅,其中58.4%为应届初中毕业生,近两成为高中生源,两成多为往届初中毕业生,其中,往届生多为打工后又回到中职学习的。

多数中职学生家庭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状况复杂,家庭教育普遍缺失、缺位。中职学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不高;工资待遇较低,满意度相对较高。

调查显示,中职学生就业率达96.2%。中职毕业生多在普通岗位工作,其中普通工人、专业技术岗位、一般管理岗位占92.5%;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率达42.5%。80.1%毕业生月薪在1500元以上。访谈中,多数中职毕业生满意度和幸福感高于本、专科毕业生。

调查显示,大部分中职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动机,选择职业教育主要目的是专业技能和就业。

中职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学习效果欠佳。中职学生已认识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认为除了拥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敬业精神等。

网络是中职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利用网络聊天和交友占36.4%,学习、查阅资料占16.0%,下载课件、提交作业的仅占1.3%。

中职学生对教师队伍,特别是班主任队伍的整体评价较高,但对专业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评价较低;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非常好,但不少学生对此体会不够或者评价不高,说明校企合作等开展不足,这在一些县级职教中心比较明显。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体现出如下特征:具备正确的道德认知能力,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知行脱节。中职学生普遍认识到思想道德的重要性,但赞成“金钱是人生幸福的决定因素”观点的达48%;不赞成“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观点的达45%;在“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认为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的占77.9%,“如果需要,可献出一切”的占18.4%。

中职学生具有主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也存在务实趋利的特点。认同“诚信是做人之本”达92%。但在回答“人生最大的幸福”时,选择“建立美好和谐的家庭”的达48.9%,而“事业成功”、“为社会作贡献”分别占8.2%和9.5%。

大部分中职学生关心国内外重大事件,但知之不多,理解不深,部分学生政治热情淡薄。

通过对中职学生发展状况的调查,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观念、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数量、结构和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建立和完善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理念、政策、制度,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树立“发展型”职业教育理念,努力实现职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总体上是一种“生存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工具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发展型”为主导的职业教育,秉持以生为本的发展观,把满足学生个人发展和学习需要放在重要位置,既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又培养其创业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技能素质,又培养其综合素质;既注重学生今天的就业能力,又注重其今后的就业能力。

坚持职业教育公益性,完善职业教育基本制度和政策。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经费投入标准要明显高于普通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进《职业教育法》修订,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标准、编制标准和生均经费标准;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和准入制度,在职教师培训标准和制度;校企合作制度;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制度;职业学校管理基本制度;国家、省、市、县职业教育管理制度。

针对中职学生特点,开展实实在在的德育工作。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学生基本道德良知教育。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守则》,将中职学生的行为规范常态化和制度化。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强化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的质量观,切实提高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着眼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切实改变普遍存在的学习时间要短、学习内容要简单、尽快将学生送出去的“短、平、快”现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督导和办学水平评估机制,正确处理学生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课学习、首次就业与职业生涯持续发展、阶段性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市发展调研报告

如何发挥金融“资本血液”作用,从而促进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沙河市围绕推进玻璃产业转型升级这一目标,充分发挥金融的重要支撑作用,走出了一条金融与产业共生、互动、双赢的发展之路。

引进强力外援。开展金融推介“走出去”活动,在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组织金融推介会,与交通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等多个金融机构建立信息联络机制,有力促进了外埠金融机构的入驻。

激活内生资本。充分利用民间资本雄厚、玻璃企业融资需求旺盛的有利条件,制定出台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有效激发民间资本成立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性。截至目前,该市拥有各类金融机构11家,网点75家,位居邢台市首位。

借助优质平台。加强与国内知名现货、期货、股权融资等平台沟通对接;与郑州商品交易所合作大力发展玻璃期货贸易,全国玻璃期货基准价区成功调整到沙河;与渤海商品交易所合作大力发展玻璃现货贸易,“沙玻”成为玻璃现货市场全国首个平板玻璃品种;昊天、元华等一批企业成功在天交所、石交所挂牌上市。

金融产品创新融资。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金融新产品,推广应用了信托、私募、社团贷款、委托贷款、保理等10余种金融新产品,开展了动产抵押、股权融资等多项业务,满足了企业各种融资需求。特别是中国银行沙河支行被确定为全国首批40家微型企业贷款业务试点单位之一,邢台市仅此一家。

行业协会牵头融资。打破旧有传统融资模式,与兴业银行合作,依托沙河国际商会、沙河艺术玻璃协会,在全省首创由行业协会与金融机构合作融资模式。

龙头企业带动融资。在全国首创由园区与金融机构担保合作模式,由德胜玻璃深加工园区投资方德金公司为入驻园内的玻璃深加工企业提供担保融资,有效破解园区玻璃企业规模小、信贷级别低等瓶颈制约。

健全组织机构。该市专门成立了金融工作办公室,建立完善了“建库—对接—跟踪”三维一体的金融服务模式。同时,成立了邢台市首家金融服务中心,开通了金融中心服务网。

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通过组织春秋季银企对接会、信贷形势分析会、企业融资发布会,及时协调解决银企合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加强与国家级、省级银行沟通对接,邀请他们到沙河考察玻璃产业。近两年来,共接待省级银行以上考察调研10余次。

加大考核奖励力度。制定出台了《金融部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奖励办法》,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从信贷投放量、月均存贷比等方面加强考核,对考核优秀的本地、外埠企业,授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奖”等荣誉称号,充分调动了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市发展调研报告

工业是新余立市之本。多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和中央、省委二个1号文件的连年实施,xx市农机工业发展较迅猛,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已进入了战略发展期,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生产总值快速增长。至目前,xx市有农机生产企业13家,其中xx区6家、高新区5家、孔目江区2家,亿元以上的企业有2家,从业工员1500余人,生产总值近5亿元。规模位居全省第二。

(二)产品种类不断增加。至目前,已有机动脱粒机、手扶拖拉机、微耕机、割晒机、养猪围栏、水帘降温设备、固液分离机、钢架大棚、金属粮仓、太阳能杀虫灯、农用提水机、花生摘果机等产品。亿丰牌稻麦机动脱粒机、增鑫牌养猪围栏、漏缝地板等品牌全国有名。

(三)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初步形成了以新余亿丰农机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产稻麦机动脱粒机传统制造企业群体、以江西开昂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产太阳能杀虫灯新能源新型农机企业群体、以xx市增鑫牧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生产养猪定位栏养殖设施企业群体、以江西爱荷华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园艺设施企业群体。

(四)创新能力逐渐强。近年来,研发投入逐年增加,研发能力不断增强、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牌效应不断增强。今年,上国家和省级推广和补贴目录的产品有20余个,生产流水线、自动化制造设备已在不少企业出现。

(五)资本关注度较高。由于规模的增大、效益的提高、前景的看好,农机生产制造领域已成为自由资本、工商资本、风投资本关注和流入的重要洼地。

1、区位优势:新余地处江西中西部,是赣西交通最发达的设区市,赣粤高速、沪昆高速、大广高速、浙赣铁路贯穿境内,具有明显地理交通优势。

2、人才优势:新余是军工转民企重要基地,传统制造技术人才储备丰富。

3、技术优势:新余传统制造业较发达,制造设备、制造技术先进、丰富。

4、产业优势:现代服务业、钢构制造业、机械加工业、职业教育业等较发达。

5、部门优势:农机主管部门、技术推广部门及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团体等机构健全、队伍壮大、作风优良、技术过硬、经验丰富。

(二)发展机遇。

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连年实施为农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与实施为农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机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和多年的中央、省委一号文件的出台与实施为农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

(三)发展前景。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拓展了农机服务领域、延伸了农机服务产业链;

三是农民纯收入的增加、购买力的增强,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六是光伏农业异军突起,农机产品品种大幅增加,生产、服务领域迅速扩大。

一是企业规模小:多数为小型企业,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多数企业工人都在100人以下。

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多数企业生产的产品还缺乏核心竞争力,如粮仓、钢架大棚、机动脱粒机等产品科技含量还有待提高,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三是企业产品单一:多数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过于单一,只有1——2个品种,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四是创新能力不足:多数企业用于研发的资金较少,还缺乏高、精、尖科技人才,研发能力明显不足,产品升级潜力较小;同时,不少企业法人自身素质不高,缺乏现代管理知识和发展战略眼光。

五是物流成本较高: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农机配送物流中心,企业物流成本较高。

(一)积极争取政府重视。

农机工业是国民经济一个重要产业,是农业生产装备的制造阵地,没有农机工业,就没有农业机械化。工业是xx市的立市之本,钢铁、新材料、新能源是xx市工业三大支柱产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快速推进,xx市农机工业发展较迅猛,农机工业在xx市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行业地位也越来越高,对xx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xx市各级农机推广部门要坚持一手抓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一手抓推进农机工业发展,要把抓农机工业引向政府层面,争取各级政府重视,将农机工业纳入当地支柱产业当中,抓农机工业就象抓钢铁、新材料、新源能产业一样强势推进。

(二)制定和落实扶持政策。

1、改善投融资环境。要加强xx市的投融资环境建设,建立包括财政、产业资本、风险资本、金融资本、民营资本的多元化投融资渠道。要通过中央资金扶持和地方配套投资的引导示范,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对农机工业的支持。要降低农机工业企业融资成本,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原则的农机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给予适当优惠利率信贷支持。要鼓励农机工业企业直接融资,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对初期、种子期的农机工业企业进行投资,拓展农机工业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要鼓励在职工人员以技术、资金等参股支持我市农机工业发展或创办农机工业企业。

2、实施优惠税收政策。农机工业是服务于“三农”的产业,其服务和受益对象最终是农民,农机工业相对其它工业产业来说是低收益产业。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对农机工业企业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能减免的要减免,能缓征的要缓征。同时,对农机工业企业办理税收减免、发票核领等手续要提供优质便民服务。

3、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统筹xx市财政现有的产业技术研究和开发、重大科技专项等专项资金,对农机工业企业给予大力支持。各级政府要把抓农机工业发展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机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人才培养等给予大力扶持。要将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的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设立xx市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发基金、发明创造基金、农机发明家基金等,对xx市开发成功的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重奖。同时,要把农机工业企业纳入到农业产业化扶持的龙头企业范围内,实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评级扶持管理,并对农机工业企业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支持。

(三)增强创新能力。

1、坚持人才兴企战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各企业要牢固树立抓人才就是抢市场、抢效益、抢财富的理念,立足厂情,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培养一批富有创新意识的高、精、尖人才,突破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制约。要改善用人机制,制定激励措施,大胆引进、培养一批农机制造技术、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法律政策咨询等人才,壮大投资、理财、决策人才队伍,抢占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制高点和主动权。

2、建立技术创新平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长期战略合作机制,聘请高校、科研机构高级人才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在企业中建立新技术、新机具、新工艺教学培训基地和研发室、试验室,抢占现代农机科学发展的制高点,解决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瓶颈,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同时,要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及时把握国内外农机技术创新发展动态,争取部分国内外农机科研成果第一时间在新余农机工业企业孵化。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项目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载体。要坚持项目强企战略,在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申报立项中应对农机工业企业有所倾斜,如xx市的节能减排、资源枯竭城市、城市矿产资源再生利用等项目中可考虑安排项目;对农机工业企业在项目立项、征用土地等方面要实现最优惠待遇;xx市重点科技项目要对农机工业企业重点倾斜。

(四)创建现代农机产业园区。

新余农机工业要发展若不建立一个与之相配备的现代农机产业园区发展产业集群,要做大做强是很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新余现代农机产业园区要建成集现代农机制造、现代农机科技研发、农机博士工作流动站、现代农机展示、现代农机交易、现代农机仓储、现代农机配送、信息搜集发布、现代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将分散的农机生产企业全部引入园区中,共享资源、信息、技术成果。园区建成后,要通过定期申办国际农机会展活动,扩大园区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国际国内知名农机生产、销售、维修企业入驻新余,推进xx市农机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一、二、三产联动发展的良好格局,并以此全面提升xx市现代农机制造业、现代农机会展业和现代农机物流业的发展水平。

(五)发展配套产业。

xx市农机工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产业集群发展路子。产业集群具有专业性、合作性、集中性、网络创新性等特征。要充分利用新余的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优势,坚持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充分利用集群规模经济优势、劳动力市场共享优势、社会资本优势、创业资源优势、共同的文化基础、创新优势、网络优势等,大力发展农机产品原材料、零部件制造业以及现代物流业、现代金融业、农机中介服务机构等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完整的集群产业链。

(六)推行兼并重组战略。

在我市现有的农机工业企业中,要积极推进现代公司制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强强联合,扶优限劣,兼并重组,示范引导,走集团化发展道路。要策划举办新余农机工业招商推介会或者农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讨会,瞄准国内外知名农机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大招商、广招商,引进一批知名企业、知名品牌落户新余,与新余农机工业企业强强联合、兼并重组,打造新余农机工业企业集团军。同时,要积极与证券公司联系,条件成熟时,及时包装上市。

(七)打造自主品牌。

要树立高起点、差异化发展理念,瞄准新领域、立足高科技、胸怀大中型,不断推进产品更新升级,提高产品核心竞争力,培育自主品牌。要大力推进产品由小型向大中型转型、单功能向多功能转型、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型、粮食生产机械向农林牧副渔生产及加工机械转型、资源消耗型向资源保护型转型、传统能源型向清洁能源型转型。

(八)克服固步自封思想。

要对xx市现有农机工业企业主进行深造,不断提高其自身素质、增强其管理能力。要采取各种鞭策措施积极引导各农机工业企业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奋起直追,让他们树立雄心壮志,破除自我满足、小富即安的思想,使他们拥有一种不创一流农机生产企业不罢休的狠劲、决心,把不断发展壮大自身企业作为他们的人生追求、自我价值体现,在更高的起点上谋求更大的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九)夯实公共服务平台。

要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农机工业企业跨越式发展。要充分发挥xx市农机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发展、企业成长中的共性问题的调查研究,为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交流、人才培训、资源整合等服务。要在重点农机工业企业中建立帮扶制度,安排专人挂点帮扶,为农机工业企业在项目申报立项、产品申请鉴定、产品申请上推广目录和补贴目录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沼气作为一种新能源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改善农村能源短缺,资源浪费及生态环境恶化,农业发展后劲不足问题的重要举措。##镇##村积极响应旗委的号召,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镇##村沼气建设,使其发挥更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结合本村实际,对发展沼气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一、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的必要性。

大力开展以沼气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较为实用的有效方法。

1、显示出良好的生态效益。

一是有效地解决了广大农村人畜粪便直接排放造成的污染问题。二是作为优质有机肥的沼液和沼渣的大量使用,减少了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中农药和重金属的残留量,为发展无公害农业奠定了基础。沼液具有很强的杀虫效果,可谓“生态农药”。用沼液培育的水果个大、色鲜、味美,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用沼液和沼渣种植的蔬菜产量高,色泽鲜嫩,在市场上很畅销。三是有效地减少了农户烧柴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乱砍滥伐和剃枝削杆现象基本杜绝,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

2、显示出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是各地在引导农户建沼气池的同时,把建池与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实现了圈厕分离,厨圈分离,有效地改善了农户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习惯。高效清洁的沼气燃料替代了低效污染的秸杆、不锈钢沼气灶具、沼气饭煲替代了电饭煲、电池炉,节约了电。臭气熏天的敞口粪坑改成了配备沼气热水器的水冲式厕所,蚊蝇满屋的猪圈改成了粪水自流入池的洁净猪圈,彻底改变了农村昔日“煮饭满屋烟,粪水满庭院”的状况。二是有效地保护了农村饮水安全。人畜粪便直接进入密闭的沼气池厌氧发酵后,阻断了污染源和病菌的传播渠道,保证了禽畜的安全生长,改善了农村环境卫生状况,为农民群众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3、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

沼气建设上联养殖业,下联种植业,辐射农产品加工业,沼渣、沼液的综合利用,延长了农业产业链,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测算,一口8立方米的沼气池,可年产沼气350立方米,既可用作生活燃料,又可用来日常照明,每年减少燃料和电费支出300-400元左右,利用沼渣对农作物进行浇灌、施底肥、追肥,可减少化肥的支出200元左右;利用沼液浸种,可以增加出芽率,提高幼苗抗病、抗虫、抗逆能力,增加粮食产量8%-10%;沼液用于叶面施肥,可有效杀灭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可增收300-400元左右,折算起来,建有沼气池的农户一年可增收800至1000元。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农村发展沼气的有利条件。

1、1998年德大养鸡在我村落户德大养鸡13户,每年为市场提供12万只肉鸡。鸡粪的处理是一个难题。2003年蒙牛入驻兴安,##村开始发展养牛业,目前养牛户有320户,由最初几十头奶牛发展到如今1210头奶牛,牛粪的大量堆积,对村容村貌及生活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养殖业的不断扩大,粪便不断的增多对村里环境构成了非常严重的污染。发展沼气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并且能变废为宝。

2、##村耕地面积7611亩,绝大部分都用于种植玉米,秋天的秸秆可以说是遍地都是,有的用不了的就在地里烧了,即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秸秆也是沼气很好的原料,农村秸秆用于沼气可以节约存放的空间,可以利用这个空间多种一些菜,多植一棵树,美化了庭院是一举多得的事情。当地政府重视沼气建设,推广和管理机构健全,技术先进,为沼气实施和跟踪服务提供有利条件。

三、

对策及建议。

按照旗委、政府的工作安排,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在规划上一定要有超前意识,既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解决农村污染的问题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当中。按照高起点,有特色,重实际,求实效的原则,统筹协调,整村推进。建沼气池的目的是为了发挥其综合效益。若仅仅只建一口池子,不进行改厕、改圈、改厨,不进行相应的管网的建设,沼气池应有的作用便会大打折扣。因此,一定要把需要与可能把握好,既积极推进,又量力而行,切不可一轰而起,先以村领导先建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不要盲目追求数量与进度,不讲求实际效益。

通过调研,我们深深感到沼气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载体,更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重要途径。在消除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公共卫生状况,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过程中,沼气建设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物流业调研报告

本文目录。

近年来,xx区把物流业作为“四大支柱产业”(化工、造纸、酿酒、物流)来发展,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为进一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1234”发展战略的实施,增加财政税收,增加为工业服务的功能。为此,该如何围绕泸州市“四个四”发展战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使物流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股强劲活力和亮点,笔者就此谈谈个人的看法。

二、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要性。

1、现代物流发展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资料的获取与产品营销范围日趋扩大,社会生产、物资流通、商品交易及其管理方式正在并将继续发生深刻的变革。与此相适应,被普遍认为企业降低物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外的“第三利润源”的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

2、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历史和现实经验证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外资西进、东资西移的趋势明显。我区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主动地、大规模地承接产业转移,是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最重要突破口。而顺利承接产业转移,必然要求健全完善的物流设施和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以低成本专业化的流通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3、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中心,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区域中心城市的主要特征,就是具有强大的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按照市委“四个四”发展战略,要打造川滇黔渝结合部商贸中心,就必须在提升物流、商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等多种要素的聚集能力方面狠下功夫。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

4、有效发挥和利用产业优势,必须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

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要有效发挥和利用我区工业产业优势。我区有酒类、造纸、化工、建材等相对优势的产业,但多年来这些产业优势还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原因之一就是现代物流业滞后的制约,物不能尽其利,货不能畅其流,影响了各种优势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工业产品成本偏高,配套能力弱,产业链的形成困难等。因此,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生产配套能力建设,延长产业链,才能巩固和优化现有优势,使诸多优势所蕴含的生产力发挥出来,才能把诸多优势产业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优势。

1、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xx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全区“1234”发展战路,把物流作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成立了物流业领导组,放开了物流业市场准入条件,制定了物流业实施意见,给予了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扶持,创造了物流业发展的软环境,使我区物流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物流税源占到整个税源的25%。

2、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区位和交通是一个区域物流中心所必备的基础。地处川南要冲,扼川、滇、黔、渝四省交通之咽喉,距泸州市中心12公里、距泸州蓝田飞机场8公里、距泸州集装箱港20公里。现形成了公路、铁路、长江航道联运的立体化交通运输网络。

公路运输快速便捷。321国道纵贯全境,是四川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有隆纳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至重庆的川渝高速公路、至贵州的川黔高速公路在形成东西、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十交x。是川滇黔三省交界区县交通规划中唯一拥有两条高速公路地区。

铁路运输潜力无限。正在建设中的隆黄铁路,北接成渝铁路隆昌站,南接贵昆铁路黄桶站,经xx区横穿四川叙永、古蔺,贵州织金、纳雍、大方、黔西、毕节、安顺等煤炭资源富集区,所经地区煤炭探明可开采储量高达470亿吨。

水路运输通江达海。我区拥有长江航道20.85公里,沿江建成港口10个,已规划的港口作业区6个,现有码头泊位30个,其中千吨级以上泊位16个,年吞吐量达700万吨。已建成的泸天化化工货运港、安达码头和正在建设的石龙岩码头、永利码头、川渝码头等共同构成了我区丰富的岸线资源。常年通航能力1000吨、丰水期达8000吨以上,昼夜通航,可直达上海。在当今全球油价飙升的情况下,水路运输的性价比优势凸现。

3、与日俱增的物流量。物流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休戚相关。伴随着我区化工、造纸、酿酒、建材业的发展壮大,物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是西部化工城的核心园区,有泸天化、火炬化工、天一科技等一批大型化工企业,化工产品进出量巨大。xx年,泸天化化工产品年进出量达300万吨,以为中心区的化工产品的年交易量达1500万吨。随着泸天化煤制气等化工业项目落户,将成为西南重要的化工物资集散地。至xx年,化工产品交易量将突破xx万吨。造纸业通过引进河南银鸽纸业进行技改扩能,到,将生产纸25万吨,需用竹片100万吨,煤炭60万吨,化工原料8万吨。全区造纸业年进出货量可达300万吨。酿酒产业发展形势良好,产业配套齐全。目前,全区有生产、销售、包材、酒类物流等涉酒企业46家,至xx年酿酒业约需粮食15万吨,6.5万吨酒精,可生产白酒8万千升,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建材需求日趋旺盛,xx年全区建材货运量将达100万吨左右。

同时,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节点优势,已成为煤炭资源的重要集散地。xx年通过境内中转的煤炭达195万吨,约占全市比重的40%。随着古叙煤田的开发,滇煤、黔煤向长江中下游火电厂的输送,煤炭流量将呈激增态势,预计到,通过集散的煤炭将达1000万吨。

4、大型物流企业的引领。经过不断的发展与提升,一批具有现代物流雏形的企业正茁壮成长,它们对整个行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如我区引进的四川宏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第三方物流业务,集整体物流方案优化设计、公路运输、火车发运、仓储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化管理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其先进的经营模式,可以为我区其他商贸物流企业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借鉴作用。

四、构建物流业快速发展几点建议。

1、加快建设完善市场发展基础。打造以云溪大桥和永宁大桥为核心的1个商贸圈。加快发展护国、大渡和白节3个区域性商贸中心。加快建设和培育打古、龙车、合面等边贸市场。加快培育和建设依托泸天化港口、石龙岩港口为核心的化工产品交易市场。依托一区两带,形成以城区商圈为中心,以大渡口、护国、白节、龙车为外围的点,以纳大路、321国道、纳白路,纳龙路为线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扇型商贸物流体系。

3、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打造物流业发展平台。坚持“以园区发展带动物流业发展,以物流业发展促进园区发展”的思路,全力抓好机场口浙江产业园建设,把浙江产业园作为融入泸州主城区的“联接点”,大力招商引资,对接产业转移,打造以轻工业、物流专业市场为主的工业新区,加快融入泸州;化工园区东区围绕泸天化本部,集中向二级路发展,打造化工园区核心区,主阵地。化工园区西区集中发展泸天化关联配套产业;港口工业园区西区集中发展工业,东区集中发展酒业,努力搞好港口工业园区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园区内的青利、安达、川渝和华明、巴蜀液、八仙液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在火车站和川渝、川黔两条高速路交汇接口处,规化建设一个占地600亩的综合型现代物流园区,集仓储、运输、电子商务为一体,实现铁、公、水联运,拉动xx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新园区开发模式,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加快园区建设进度,逐渐从“政府主导型建园”向“业主主导型建园”、“企业主导型建园”等多模式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带动物流业发展。

4、利用长江黄金岸线,大力发展临港物流业。长江流经区境内长20.85千米,按照市上将我区港口规化为永利作业区、香炉石作业区、石龙岩作业区、酒精厂作业区、河东作业区、大溪口作业区六大作业区的发展机遇,加快石龙岩深水港口建设,把它建成综合交通物流枢纽及配套产业区,通过加快临港物流业的发展,把建设为泸州乃至川南地区,涵盖古叙和滇、黔的化工、煤炭、矿产、木材等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转基地。

5、强化信息技术和服务支撑。信息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要大力推进物流业发展的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寻求投资方,在确保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投资与长期运营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公司,启动建设物流供需信息查询、网上在线跟踪为主要内容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力争通过物流信息平台,在商贸企业、工业企业、物流企业之间搭建桥梁,及时收集货源信息,反馈到物流企业,合理地调配和使用车辆及其它资源,切实解决我区物流企业货源单一、空车率高的问题。

6、加强物流人才培养与引进。没有一流的物流人才,难以建设一流的物流企业、打造一流的物流平台。目前我区的主要物流企业都从原来的仓储企业或运输企业演变而来,缺乏专业的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因此,要协同各物流企业制订人力培养规划,通过采取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方面培养方针,努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以适应传统物流企业转型现代物流企业的迫切需要。

7、营造物流业宽松发展软环境。物流业的发展初期,离不开政府必要的鼓励和支持。根据我区物流业发展需要,一是强化政府导向政策。引导鼓励物流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改变分割、零散、重复的传统经营模式,组建大型物流集团公司,同时,加紧研究制定规范产业发展的管理办法,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竞争公平、运作规范、服务优良的外部环境。二是强化物流用地政策。对物流企业的新增用地,实行地价优惠,制订具体办法,对各种规费实行优惠。三是鼓励建立物流行业协会。鼓励发展社会物流中介专业队伍,组建区物流行业协会。在政府引导下,由行业协会制订行业管理规范,实行行业自律,自觉维护行业合法权益;通过行业协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进行行业监管和服务,为政府提供促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四是对物流业的执法部门要实行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特别是运输型、仓储型和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的合理用地、用电、用水,各有关部门、单位应予以优先安排。物价部门应积极争取扶持优惠政策,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本区内龙头企业和持有绿卡的企业要享受有关政策的扶持,创造企业发展的好环境。

9、成立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应由区发改局牵头,成员单位经商局、交通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国土资源局、银行、财政局、规划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在物流发展过程中,高效发挥其协调管理作用,促进和推动物流业的发展。设立物流办公室,负责物流业发展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各单位具体分工如下:发改委负责整体协调;经商局负责协调服务;规划局会同国土资源局从规划、用地上严格审查把关,严禁擅自改变土地规划用途;交通局负责落实运输道路规划;工商局协助交通局进行对物流企业的管理;国税局、地税局负责对物流企业的税收指导服务;银行和财政局对物流中心建设及运营过程进行资金支持并监督资金使用情。

返回目录。

根据市政协“发展现代服务业”调研的总体安排,调研组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就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一)现代物流业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

1、具备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区位优势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合肥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地处四大物流通道的交点(东、中部地区南北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西南地区物流通道),周围500公里范围基本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近5亿人口。合肥已经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运输形式并存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是全国“五纵五横”综合运输大通道网络体系规划中的42个节点城市之一。随着铁路枢纽建设的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交通枢纽的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支撑。进入21世纪之后,合肥经济增长进入加速期,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6.9%。全市生产总值为1664.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进出口总额77.08亿美元,人均gdp接近5000美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078.3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609.29亿元。今年1-5月份,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户,总数达到1563户,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接近全年水平。随着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预计未来我市工业仍将保持高位增长。经济特别是工业快速发展,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了需求,拓展了空间。

3、当前的宏观政策、环境十分有利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合肥被确定为全国17个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二是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合肥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及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将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动力、更好的支撑。三是合肥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为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更多发展契机。

4、近几年我市物流业呈现出总量初具规模、速度日趋加快、质量日益提高的态势。

从总量看:,我市物流企业600户,固定资产原价287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从业人员4万人,完成增加值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3%,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上述数不含个体户和铁路运输)。从流量看,全市总货运量达到9536万吨,其中,公路7195万吨,铁路1284万吨,水运1055万吨,民航1.77万吨。从占我市货运主体的公路运输看,共有道路普货运输业户4508家(含个体户),普货运输车辆31568台、总吨位136726吨;危货运输业户26家,危险品专用车辆726台、总吨位7933.3吨。

从质量看:涌现了一批发展较好的企业分立物流,如安泰物流、华泰物流等;一批机制灵活、经营规范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如迅捷物流、徽骆驼等;一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如中外运、宝供物流等入驻合肥经营;原来从事传统运输业务的市运输总公司、润安集团等企业,正积极变换角色,逐步加快传统运输向现代物流运输方式的转变。占地百亩以上的物流园区及货运站场12家,主要分布在大型批发市场和工业区附近。货运车辆运力结构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厢式、罐式、集装箱、冷藏、重型半挂牵引、大型物件等专用车辆吨位数已占据我市营运货车总吨位数的半壁江山。危货运输企业初步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车辆实行了公司化经营和管理。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1、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提高。,我市商贸企业8700多户(不含个体),实现营业收入2353亿元,从业人员17万多人,完成增加值17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近11%,占服务业的比重为2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36亿元,增长25.5%,占全省的份额由的18.9%上升到19.8%,增幅在全国省会城市连续两年位居第一,在中部省会城市连续三年位居第一。

2、商业设施较齐全,大商贸、大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底,合肥市区拥有各类商业网点4.6万个,营业面积380万平方米。其中,营业面积大于6000平方米的大型零售商业设施47个,业态包括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店、大型综合超市、大型专业店和仓储会员店;连锁农家店814家,乡级覆盖率达到100%;商业街39条(综合街14条,专业街25条);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47个,“金鼎百货店”3家。

3、市场主体日益壮大。合肥百大集团实现销售额192亿元,同比增长24%,位居中国服务业百强第93位,连锁百强第14位,零售百强第10位。周谷堆农产品市场、安徽大市场年交易额分别达105亿元、85亿元,双双跨入全国同类市场10强行列。商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至今,全市商贸流通业引进内资40亿元人民币、外资5亿美元。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世界500强及国际知名零售企业陆续入驻;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国美电器等国内有影响的商贸企业也先后登陆合肥。

二、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物流业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我市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过渡阶段。具体表现为物流成本过高(,我国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3%,深圳市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5.9%,同期美国、日本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0%不到,而我市却高达20%()),运力结构不太合理(参见表1),物流的外部负效应(如能源浪费、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增加。困扰物流业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主要有:

1、物流管理体制亟需完善。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而现状是分行业运输管理方式和分部门管理体制并存,各部门、各行业各管一块、各自为政、政出多门。全市物流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造成衔接不畅、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2、物流供需结构不平衡,社会化、专业化程度较低。一方面,受观念的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的影响,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进行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也只有一家)和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缺乏。另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储运能力明显不足。

3、物流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目前,我市尚没有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只是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中,有一条关于物流业的内容,但实施以来,只兑现了13.9万元扶持资金,关键是该项政策门槛太高,让企业难以企及。

4、物流专业人才短缺。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

5、物流基础工作亟需加强。一是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水运条件建设仍需加强,航道等级低、港口基础设施薄弱、分布不合理状况亟需改变。二是全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信息化程度不高。三是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四是物流园区、货运站场规划建设相对滞后,布局不尽合理。五是全市尚没有一家出口加工区或b型保税物流中心,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6、行业自律不够,市场竞争不规范。由于我市物流行业协会成立时间不长,会员覆盖面不广,行业影响力弱,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物流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严重和极少数经营户卷货走人的现象。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形势较好,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市场结构功能尚需完善。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市场发展滞后,现代化流通方式缺乏,连锁农家店村级覆盖率只有50%。二是市场的产业带动效益和集聚效应不明显。生产资料、生产要素等大型专业性市场少,与支柱产业关联度不强。三是社区商业基础设施数量不足。四是商业特色有待加强。商业地块开发、建筑外观设计、专业形象设计等方面缺乏统筹策划和开发,导致商业的特色不明显,形象不鲜明。大多数商业设施在定位上只是一般消费和购物,大众化业态多,品牌差异和特色差异不明显。高附加值的高端消费品市场供应不足。

2、流通总量小,民营企业规模小,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消费品市场总量较小,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8位,在中部省会城市排名倒数第二位(参见表3);本地除百大、徽商两大国有企业外,民营商业企业整体规模不大,竞争实力较弱;批零贸易业中连锁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为20%左右,而发达地区为40%-50%。企业信息化水平和物流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3、商业规划得不到有效执行,商业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商业规划的执行往往让位于招商引资的需要;二是政府规划部门监管职责不明,开发商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不按商业规划建设便民网点或建后改作他用;三是可以错位经营的大型百货店集聚效应不明显,以经营快速消费品为主的连锁超市却往往扎堆;四是现有商业设施呈老城聚集、新区不足的状态。

4、消费环境亟需改善。不少商业设施交通条件欠佳,停车设施不足,疏导客流的空间狭窄;为顾客服务的软硬件设施和条件不足,如绿化、休闲娱乐设施、标牌指示、货物托管站等;部分市场布局凌乱,卫生状况很差。

5、电子商务发展滞后。主要受诚信体系及质量保证和售后服务缺乏的困扰及网银安全等的制约。

6、政策、环境对商贸业发展扶持不力。一是只有针对新进企业的扶持政策,对已有商贸企业没有扶持政策。二是电力、供热、银行卡等行业利用垄断地位侵蚀竞争较为充分的商贸业利润,加剧行业间的不公平。三是商贸企业融资难。

三、加快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若干建议。

为实现现代物流业和商贸流通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把我市打造成名符其实的全国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商贸中心,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强化意识,明确定位。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我市当前而言,是发挥中心城市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的迫切需要,是调整经济结构、优化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全市各级、各部门和企业应提高对发展现代物流业必要性、迫切性的认识,树立现代物流意识,增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明确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定位,一是明确物流产业为我市优先发展的产业之一;二是充分发挥合肥作为全国区域性物流节点城市的作用,加强与其他物流节点城市特别是郑州、武汉的分工合作,构建中部地区物流金三角;三是作为安徽省物流枢纽,担负全省物流周转、换装和联运的功能;四是把物流业作为构建合肥经济圈的先导,融入长三角的切入点。

3、规划引导、合理布局。建议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出台我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规划,以规划统一引领全市物流业快速、有序发展。要根据“141”空间发展战略和合肥经济圈建设目标,充分考虑市场需求、产业布局、商品流向、资源环境、交通布局等因素,优化物流业的区域布局。抓住新建、改扩建高铁站、铁路货运站场、合肥港、新桥机场和城市道路大建设的难得机遇,加强铁路、港口、公路和机场转运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合理布局物流园区,完善中转联运设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及城际通道与市区道路的无缝对接和高效贯通。在对外物流主要通道即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的出入口建综合物流中心、公铁联运中心;在高速公路与进出城干道的公路运输节点,建物流转运中心、货运站场;在大型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周边建现代化配送中心。

4、整合资源,夯实基础。一是加快提升合肥地区航道(含合裕线)等级,加快建设江淮运河,加快建设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码头,加快空港建设,预留高铁货运站场空间,以优化我市货运运力结构,提高物流运输能力。二是规划和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实行客货分流。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按照规划建设物流园区、货运站场,政府给予土地使用方面的优惠和便利,并投入一定的前期开发资金。四是整合现有资源,加快由政府主导建设全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并通过与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相互衔接、相互支持,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物流信息系统,同时实现与本省及周边中心城市的物流信息平台相衔接。五是利用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快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的机遇,加快合肥出口加工区和b型保税中心的申请力度,争取尽快获批。六是按照全省物流业统计工作的部署,加强物流主管部门和协会的力量,完善物流统计工作。

5、创新机制,培育主体。要通过创新机制来培育物流市场,扶持市场主体。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促进供应链各环节有机结合。大力培育、引进和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服务创新和技术、装备改造,提供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和物流增值服务。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鼓励中小物流企业加强信息沟通,加强资源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加强物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

6、政策保障,促进发展。建议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意见与政策,明确物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确定物流业发展的方向和领域,制定符合实际的财政、税收、用地等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建议通过设立财政引导资金,用于扶持物流中心、物流项目、物流技术创新、物流信息化及物流高新技术应用项目等的建设,优先资助通过《物流企业分类与评估指标》认定的a级以上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针对物流企业反映强烈的营业税重复纳税、土地使用税税率大幅提高、物流业各环节营业税税率不统一及跨区企业所得税总分支机构不能统一缴纳等问题,建议市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方式予以解决。在土地政策方面,针对物流园区投资大、回收周期长、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征,建议将物流园区、货运站场和城市配送中心建设用地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并在地价上予以优惠,对特殊仓储用地予以保留。在融资政策方面,积极支持有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对物流业的融资创新,建立适合物流企业的贷款评价体系。

7、加强行业协会建设,提升组织化水平。政府应鼓励物流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会员,扩大行业影响力,支持协会发挥作用:一是行业调研与统计,在政府统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行业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翔实可靠的依据。二是咨询服务,如发布物流信息、提供信息咨询。三是行业规范,从自律的角度制订各项行业规范制度,在市场准入、退出等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在行业的标准化运作、守法经营、受理行业投诉方面担当主角,如企业等级标准的制订、评定,企业信用考核,标准化体系的推广。四是行业教育和培训。五是联络与交流,组织各类行业交流、研讨、宣传推介活动,为行业与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建立渠道,寻求支持。

8、引资引智并举,加强人才支撑。建议成立由学者、政府相关部门及企业界专家组成的物流业发展咨询委员会,对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出政策建议,对重点物流项目的认定提出专家意见。帮助本地企业引进、留住高层次物流人才,利用招商引资项目招来人才,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培养人才。

(二)对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建议。

1、按照构建合肥经济圈的要求,规划商贸流通业。进一步加强圈内合作,优化商业布局,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局面。围绕合肥经济圈产业发展建市场,重点发展生产资料、工业品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利用商贸流通业的资源整合优势帮助圈内城市承接产业转移,销售农副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与圈内城市共同发展。鼓励圈内商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商业合作,支持合肥骨干商贸企业到周边市、县开设连锁店,提高经济圈商品整体档次和水平。

2、实现城乡资源统筹配置。把市场拓展的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合理规划和布局,建设一批腹地广泛、交易量大、交易手段先进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把新兴的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大型仓储超市等业态向城市副中心延伸。

3、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通过综合政府的产业政策、企业的市场需求、行业的发展趋势、消费的变动情况等信息,提高各类网络资源的集聚度和利用率。当前,一是抓紧研究电子交易、信用管理、安全认证、在线支付、税收、市场准入、隐私权保护、信息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规章问题,逐步完善电子商务的法规规章建设;二是以支柱产业为依托,培育一批集信息发布、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配置等功能于一体的行业门户网站,发挥无形市场的优势。三是鼓励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连锁超市建设网上商城,增强配送功能,扩大网上消费。四是发展服务业的网络业务,拓宽电子商务覆盖面。五是打击电子商务领域的非法经营以及危害国家安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障电子商务的正常秩序。

4、制定政策,扶持现有商贸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利用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励本地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物流水平和管理水平。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差别化的授信条件,创新担保方式,通过动产、应收帐款、仓单质押等方式,解决中小商贸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鼓励中小商贸企业通过协会等方式入股建立联盟,合作参与大商业项目的开发。

5、合理进行商贸布局。一是与城市整体发展相协调,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发展步骤、产业政策来确定商业市场的定位、布局、业态、规模、政策。对新建、扩建道路周边的商业网点,要及时谋划,合理布局,提升档次。二是充分发挥商贸流通的导向作用,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实施“商旅互动”策略,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四是依托交通干线网络、快速交通系统,将商业设施建在交通便利之处。五是与传承历史文脉相协调,一方面商业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中,妥善保护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貌;另一方面,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商业资源,传承和提升传统商业。六是积极开展以“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为主题的“社区双进”工程。通过网点、资金、技术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优势企业到社区设立便利店、物资回收站、维修站、早餐点、理发店等便民利民网点,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

返回目录。

如果没有物流商的适当(时间、货物、数量、地点)配合,不仅会因为二次运输而增加额外的物流费用,还会造成顾客投诉并要承担顾客退货的风险。目前中国大型家电商场几乎都采取商物配送的方式。这样的方式,物流对于家电行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家电行业来讲,物流活动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同城配送,而是涵盖配送、仓储、搬运、安装、代收货款、采购物流等多方面的集合体。其中创新、超常规、满足需要的增值服务(如安装、代收货款等),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家电经销商的欢迎。

诸多顾虑。

以前由经销商自己负责送货、收货款等繁琐过程被某些有远见的家电集团提上统一配送的议事日程以后,虽然被经销商认可,但他们同时也存在一定顾虑:由商场统一物流配送时的价格是否会比自己运作时高;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如何鉴别,是否会因不及时解决问题而互相推诿;由商场设立的配送中心统一物流配送,是否有自己运做时灵活机动;货款由商场代收后,是否会被扣留用以冲抵场地费、电费或挪作他用。

没有解决技术问题的配送活动称不上是完整的物流,技术问题是家电物流中最突出的问题。商场里家电品种多样,即使相同的品种其安装技术要求都是有区别的,商品的特殊性对安装要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这就要求必须配备技术过硬的安装工队伍,以适应需求。

家电商场与经销商基本上是租赁与承租的关系,二者并无紧密联系,家电经销商也可以说是商场的客户。因此,商场很难约束或要求经销商必须参加商场的统一物流配送。

限制因素。

对于经销商来说,统一物流配送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经销商从他们不擅长的那些业务中解脱出来,专注于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家电的销售上面。对商场而言,可以树立品牌形象,提高商场的信誉度,亦可通过感受到商场优质服务的实际客户群来影响那些潜在客户群和普通客户群,使之发展成实际客户群。

因为上面谈到的原因,因此统一物流配送必须有家电经营商场的决心、投入与支持。商场的政策支持、政策配合表现在可以用隐性的行政命令来指导、调控经销商参加统一配送,这无疑可以减少配送中心工作人员面临的营销压力,使其能够全身心、没有任何顾虑的投入到营销工作中去。

市场部对经销商比较了解,掌握他们的需求信息和动向,应及时地与配送中心联系,以便配送中心更好地为经销商服务,使他们在降低经营成本的同时得到良好服务,真正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招商部在招商的过程中应加入对统一物流配送的宣传内容,使统一配送理念从经销商进场伊始就深入人心。

就目前中国的家电行业来说,物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高,企业处理物流的能力相对较低,应采用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运作的模式,以降低物流成本、分散风险、提高顾客服务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1、选择具备条件的第三方物流商。

2、成立配送中心。

3、做好关键的服务内容。

购买家电的客户基本都与家电经营商场在同一城市,配送中心不仅为经销商提供送货服务,更使各经销商通过配送中心建立信息交换平台,实现配送,通过提高车辆的装载率降低各经销商的物流成本;为经销商提供仓储服务,并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在线查询库存信息,使经销商及时了解销售、库存情况;提供经销商的采购物流服务,从源头上为经销商节省物流成本,并使之真正的从物流中解放出来。

搬运、安装环节对家电的影响很大,加之物流作业人员代表公司的形象,所以配送中心须配备专业的高素质的搬运工、安装工队伍,并负责他们的岗前岗中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定期考核、竞争上岗,配送中心所有作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商场的各项法律法规和行业相应的操作规范。

备有车况良好、手续齐全的车辆,实行责任运输,保证运输质量。特别要备有符合运输要求的特殊装置或专用设备,如玻璃集装托盘、毛毯、绳子、随车电话等。

经销商在未将商品交付顾客之前,可以要求配送中心中止运输、返还商品、回到装货地或将商品交付给其他收货人,按实际配送所发生的费用结算。

因配送中心的责任将商品错送或错交,应将商品完好、无偿的运送到经销商指定的送货地点,交给指定的收货人,并承担因此产生的顾客投诉等一切后果及损失。

4、货款的回收。

剩余货款的全部回收是每一个经销商的愿望,也是配送中心物流配送活动继采购物流、仓储、搬运、安装后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如果,前面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安装)全部做到位,那么货款的全部回收应该不成问题。但难免有极少数客户在商品本身质量及服务的各环节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恶意不付清全部货款,这也对配送作业人员的素质及处理问题的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总之,最能配合中国的家电业放出光芒的,莫过于物流环节。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州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做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调研工作的指示和要求,我校认真开展了详细具体的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按照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在学习活动中,我校的调查研究工作分四个重点,由校党委委员分头开展调研。校党委书记、校长邓文云负责联合办学的调研;校党委副书记侬孝芬负责教学改革的调研;副校长邱丽克负责科学管理(制度建设)的调研;副校长秦瑞云负责招生就业的调研。调研工作于4月15日-4月27日期间开展,采取召开座谈会、中心组学习及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

(一)联合办学。

1、联合办学的基本情况。

我校创办于1958年8月,1997年被省教委评定为“省合格中专学校”,xx年4月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学校现有在岗教职工105人,专兼职教师72人。办学50年来,共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6.2万人,其中,学历教育2.1万余人,非学历教育4.1万余人。目前,我校已发展成为一所集计算机、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算化会计、信息管理、营销、文秘、法律、旅游等二十一个专业的财经类职业学校,学校现有资产10600余万元,在校生3600余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500余人。

xx年4月以来,经xx人民政府,经与云南财经大学多次协商,达成了依托我校开展的“州校合作办学”协议。按照协议,云南财经大学与xx人民政府合作办学项目,依托我校组建“云南财经大学文山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称“文山学院”);建设地点及建设规划用地为文山县城南三角塘,用地面积为1350亩,其中首期征地500亩;学校建设以财经类为主,兼有法律、工业、旅游、文化及生物工程等特色专业共同发展的全日制本专科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文山学院用两年时间建成并达到规模,中远期规模为在校生10000人。其中高职本科7000人,高职专科3000人;另有—3000人的中职中专学生;文山学院力争于xx年开始招生及教学,规模为高等职业教育本科2个班100人。按照云南省财经大学与xx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协议书的规定,文山学院合作项目模式为股份制合作办学,采取招商投教的办法筹资。

2、联合办学的基本经验。

(1)高瞻远瞩,抓住职业教育发展的好时机顺势而发。当前,正是中、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大好时机,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采取一系列政策支持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委、州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尤其是把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抓。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会议精神,委、州人民政府已对贯彻全国、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意见和改革的具体目标:调整教育结构和配置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我州已于xx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每年的初中毕业生在5万人以上;按照州教育发展规划,到20xx年,全州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达9.88万人以上,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规模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大体相当。抓住这个时机发展职业教育是有广阔前景的。

(2)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自强不息。我校对联合办学的市场前景及可行性进行了专题调研,并撰写了项目分析报告,积极主动向州委、州人民政府及主管局州财政局请示、汇报。多次与云南省财经大学沟通联系,进行项目自荐,以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促成了州校联合办学。

市发展调研报告

各位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全面了解我市卫生事业发展状况,推进解决影响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促进全市卫生事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我委在常委会副主任丛培卿带领下,9月下旬起对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市卫生计生委、文登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察看了市疾控中心、市中心医院、鲸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家疃医院和美辰口腔医院,召开了有关部门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把人民健康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加强卫生投入,加快改革步伐,推动全市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身心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健康基础和卫生保障,群众对卫生计生系统行风建设的满意度持续提升。

(一)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渐完善。“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共投入医疗卫生事业资金69.73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73倍,为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体系建设稳步协调推进,截止2015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626个,从业人员25050人;千人口拥有床位数6.22张,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01人,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18%和11.6%;创建三级医院9家,保证每个区市至少1家三级医院;新建、扩建和改造县级医疗卫生机构12处,镇卫生院52处,社区卫生机构29处和村卫生室1025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构建了覆盖城乡、层级清晰、功能明确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2015年,全市医疗机构门急诊1394万人次,出院病人45万人;全市人均预期寿命81.1岁,孕产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0和5.02‰,主要健康指标均居全省前列。

(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优化。医疗保障实现高标准,广覆盖。相继建立了职工医疗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及配套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等,在全省较早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一体化医保体系。参保职工和居民分别达到91.9万人和157万人,共248.9万人,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医疗保障的目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最高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6.7%和80%,最高报销限额分别达到50万元和30万元;居民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目录大幅拓宽,门诊慢性病病种达到74种,整体保障水平名列全省前茅。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快,效果好。2015年,我市被确定为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城市以来,26所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部纳入试点范围,10所市县两级公立医院开展了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医药、医疗、医保改革为核心,以加快医疗管理、医保支付、药品供应、分级诊疗等制度改革为抓手,全面推进医疗卫生体系优化管理,增收节支,取得了较好成效。今年1-7月,市县两级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分别增加10.8%、14.6%,出院患者分别增加14.6%、4.9%,收入分别增长15.8%和6.6%,药占比分别由去年同期的34.2%、33%降至28.2%和30.9%,门急诊次均费用增幅分别下降13.7和6.6个百分点,出院患者次均费用增幅分别下降9.1和5个百分点,医药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初步实现了患者负担比例不增逐减,医疗机构收入不减逐增的共赢局面。

(三)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有序推进。出台优惠政策和支付方式改革办法,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诊疗项目、中药品种和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取消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个人先自付比例,并在起付线和报销比例上享受优惠。加快推进中医优势病种收费方式改革,共推出36个中医优势病种,实行定额结算或定额包干收费。加强资金扶持,“十二五”期间筹集专项资金3394万元,推进中医药“三名工程、三进战略”项目(名医、名科、名院,中医药服务和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快速实施。中医医疗体系建设逐步加快,创建三甲中医院3处,二甲中医院1处;创建国家级中医重点学科和专科9个,省级重点专科20个;“十二五”期间培养国家和省级高层次优秀中医临床人才5名;聘请9名国医大师带徒,培养骨干人才20名;到今年底,80%以上的中心卫生院、65%以上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建成达标国医堂。

(四)公共卫生服务、重大疾病防控等重点工作成效显著。切实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机制,落实防控措施,重点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率和准确率均达99%以上,聚集性疫情处置率达100%,重点传染病连续多年保持低发状态。推行新生儿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适龄儿童八苗全程接种率达96.01%,处于全省领先水平。加强公共卫生事件和事故灾难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立了疾病应急救助制度,设立了应急救助专项基金,新建和改造农村急救站23处并全部投入使用。启动实施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落实了“一片通”、“一单通”、“一本通”、“先诊疗后结算”等便民惠民措施。智慧医疗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建成了卫生计生四级信息专网和市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强化卫生计生综合监管,稳妥开展食源性疾病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实现县级行政区域全覆盖。

(五)健康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展开。2016年,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建设健康城市的意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的奋斗目标,明确了推进健康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工作任务。各级各有关部门围绕改善健康环境、培育健康人群、优化健康服务、构建健康社会、营造健康文化、发展健康产业的目标任务,协同配合,分工负责,全力确保各项工程建设稳步协调推进。健康民生工程和健康细胞工程明显加快,建设了一大批健身休闲和健康卫生公益项目;生命全周期健康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实施了12大类46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深入推动健康进机关、企业、医院、学校、社会、家庭;健康产业快速发展,今年实施了31个健康产业重点项目,已完成投资28.8亿元。

我市卫生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一)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尽合理,综合实力还不够强。随着各级投入的不断加大,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不断推进,但从医疗机构分布看,优势医疗资源集中度较高,城乡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客观存在,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任度不高,趋高就医现象比较普遍,大医院患者“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少”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2012至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从8.4万降到6.4万,降幅明显。从结构上看,专科医疗机构发展相对缓慢,儿科、精神卫生、康复、老年护理机构仍然偏少。从发展水平上看,综合医院不够强、专科医院不够专,高水平社会办医疗机构较少,整体医疗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医院举债经营的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长期以来,全市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等所需资金大部分由医院自筹和贷款解决,普遍存在负债经营。近年来,尽管加大了医疗财政补助,减轻了部分负担,但医院债务压力仍然较大。2014年,财政补助收入占各类医疗机构总收入比重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5个百分点;医院总体资产负债率达48.6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37个百分点,个别医院甚至高达90%。医院靠自身发展偿还债务困难较大,不利于积极性调动和长远发展。

(三)生育政策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问题须引起重视。老年人口是医疗服务的重点人群。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偏高,养老医疗的社会需求增长很快,对医疗卫生服务的体量、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两孩政策的全面放开,新出生人口将大幅度增长。据测算,十三五期间,我市年均出生新生儿2.5万-3万之间,远高于十二五期间年均1.8万人水平,对各大医院尤其是妇幼、儿童医院将带来很大压力。

(四)薪酬制度改革滞后影响医务人员参与改革积极性。公立医院层面,我市公立医院人员经费占业务支出比重偏低,奖励性绩效与周边城市相比有较大差异,医务人员参与医改积极性不高,高水平医生流失风险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层面,基层医疗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收入低、年龄高“两低一高”问题,有能力医生“引不进,留不住”现象比较突出,全市乡村医生平均年龄56岁,其中60岁以上的占一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5.8%。

(一)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进统筹协调发展。一是调整优化医疗机构建设布局。在市域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同步推进医疗机构的规划和建设。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医院、外资多渠道参与医疗卫生建设的发展思路,努力构建政府落实办医职责并加强宏观管理、大型医院建设分院、多方投资参股共同经营、社会力量办医等多种形式的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模式,扶持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格局。二是突出办医特色。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医疗资源,切实做强重点医院,做精专科医院、巩固基层医疗,建立大而强、专而精、小而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大医院要在膨胀扩张上寻求突破,在能力建设上寻找出路,在转换机制上挖潜增效,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和优秀学科人才,鼓励开展临床研究和技术创新,建设国内外知名学科,提高重特大疾病治疗水平,打造城市医疗知名品牌。专科医院要加强专业建设,突出自身业务特点,集中精力向“专”、“精”、“优”方向拓展,保持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叫响专科特色;要加大对妇幼保健、精神卫生、急诊急救、传染病等专科医院的政策扶持力度和服务能力建设,推动快速发展。三是推动要素资源向基层医疗集聚。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要鼓励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设松散型、紧密型、集团型等各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增强基层医疗卫生吸引力和信任度;要健全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起符合基层实际、满足实际需求的基本药物运行机制和补偿制度;要合理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镇村两级任务分工,加大基层全科医生培训力度,拓宽基层医务人员交流培训渠道,提升基层医疗队伍建设水平,推动基层医疗承担起分流常见病、多发病的职能,为加快推进分级诊疗、构建合理就医格局奠定基础。

(二)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一要大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抓住国家建设“健康中国”,推进全民健康的机遇,继续加强医疗卫生基础建设,认真做好项目筛选、上报和储备工作,积极争取各级政策资金扶持;对已争取到的政策,要抓好项目落地和资金落实,尽早开工建设,让人民群众尽早受益。二要继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要牢固树立保障卫生健康就是保障发展的理念,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改意见》提出的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补贴政策性亏损等,形成规范合理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的要求,完善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继续提高财政保障标准,提高财政拨付比例。继续妥善解决医院负债率高的问题,采取政策解决一块、财政负担一块、医院解决一块的办法,将医院负债率逐步降低到合理水平。三要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科普力度。要牢固树立防优于治的理念,综合运用媒体宣传、手册宣传、看板宣传等多种形式,延伸宣传触角,丰富宣传内容,广泛开展保健、健身、卫生、养生知识宣传活动,积极开展特定行业及特定人群易发疾病的预防科普教育,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卫生健康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

(三)加快提升妇幼、养老医疗等专项服务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结合新生人口增长需求,加快推进妇幼医疗机构建设,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改扩建一批医疗服务网点,增强接纳服务能力,缓解未来一个时期人口增长加速带来的就医压力。把握国家推进医养结合的机遇,吃透上级政策,争取更多的资金用于我市医养结合产业;研究配套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加强部门联动,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医养结合产业;积极探索适合我市特色的医养结合道路,依托公共服务资源优势,大力推动养老方式多元化,探索建立医中设养、养中设医、医养合作、签约居家养老的医养结合模式,真正使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四)构建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公立医院层面,适当放宽绩效工资总量控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医务人员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人员经费支出占医院总支出的比例;总结法人治理结构试点经验,探索推广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模式,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公立医院可根据内部绩效考核制度自主进行收入分配;研究完善采购费用降低机制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补偿机制,进一步提高医院医务性收入占比,使医院有能力改革薪酬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层面,改革基层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进一步扩大分配自主权,增强机构内部活力;制定基层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津贴制度,提高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岗位吸引力。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

20xx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