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进行回顾和反思的过程。这是一些我参考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一下其中的经验和观点。

标准课程心得体会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绿色植物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植物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发布,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绿色植物课程的目标和要求。我作为一位中学教师,不久前参与了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研讨和培训,并实践了相关课程。在此,我将分享一些我在实施绿色植物课程时的心得体会。

绿色植物课程标准是对绿色植物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的系统规划。标准的制定,让我们不再盲目地进行绿色植物课程教学,而是有了明确的方向。通过了解标准,我们知道了绿色植物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设置目标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标准的引导下,绿色植物课程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综合目标,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绿色生活能力。

第二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关键。

在绿色植物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非常重要的。绿色植物是一个具体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仅仅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是无法让学生真正了解和体验其中的奥妙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到植物园、公园、森林等自然环境中,亲自观察和探索植物的生长、繁殖和与其他生物的相互作用。通过亲身经历,学生能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植物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理解与之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第三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

除了了解植物的基本知识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绿色植物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我在课堂上引入了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例如让学生种植自己的小花园,通过植物的种植和养护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责任感。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创新设计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这些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对植物有更深刻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养。

绿色植物课程的评估是确保课程质量和效果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估,我们能够了解学生对绿色植物课程的掌握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多种评估方式,包括课堂小测验、实践性任务、项目展示等。通过这些评估,我能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问题所在,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教学的调整和改进。

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和关注。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学习和研究绿色植物课程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与时俱进地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帮助更多的教师了解和实施绿色植物课程。只有持续地推进标准的实施与完善,绿色植物课程才能真正发挥其教育的作用,培养更多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青少年。

总结:

通过实施绿色植物课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它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然观察力和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发展他们的综合素养。然而,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实施和推广仍然需要时间与努力。相信在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让更多的学生从中受益,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未来贡献力量。

绿色植物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近年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门话题。作为人类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保护和改善我们生活的环境。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能力变得尤为重要。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环保教育平台。我在参与和应用这一标准时收获颇丰,下面是我对此的心得体会。

首先,绿色植物课程标准使学生对植物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开展各种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学生能够亲自亲近大自然,观察和研究植物的生长、繁殖和交流等过程。同时,他们还能够了解到植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并能够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其次,绿色植物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亲自种植和养护植物,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植物栽培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欣赏植物的美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耐心。此外,学生还能够体验到植物生长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绿色植物保护的热情。这种实践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绿色植物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在学习植物的过程中,学生经常需要和其他团队成员一起研究和解决问题。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倾听和尊重,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同时,学生还能够通过交流和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视野。这样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有助于他们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此外,绿色植物课程标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实施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学生经常需要自主设计和实施植物实验和创意项目。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并有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和创新。

最后,绿色植物课程标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潜力。在全球范围内,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掌握绿色植物知识和技能的学生将能够在环保和园艺等领域找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他们还可以通过创新和实践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样的课程标准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总之,绿色植物课程标准为学生的环保教育提供了一个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平台。通过实践和团队合作,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培养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课程标准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潜力。我相信,通过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能够培养出更多关爱环境、积极保护地球的新一代。

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近日,我对《语文课程标准》进行了学习。通过学习,我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学习中我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观点,下面把我的一些教学做法和我的一些教学设想写出做为下步语文教学继续努力的方向。

一、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上述课程理念,我在教学中努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每一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都会以这样的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内探究、课后巩固、课外拓展。课前预习具体让学生做到: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字词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提前解决。2、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3、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思考自己那些地方还没有读懂。课内探究过程中做到具体解决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学生问题解决的前提下,再解决老师提出的学生尚未想到的问题。此环节的实施,关键要做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合作探究学习为辅,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从而做到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课后巩固就是要求学生做到对当天学到的内容进行及时巩固复习,在教学中我采用课堂随堂检测卡的形式。课外拓展就即咱们平常所说的以一篇带多篇,通过学习一位作者的一篇文章拓展、激发学生去阅读这位作者的其它文章;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推荐、激发学生阅读其它相似的文章等。

二、扩展学生的阅读,以名言警句、优秀诗文、中外经典等引领学生的成长。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阶段目标中指出第三学段的学生在阅读中要做到“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我们集中参加了学习,其中关于《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让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通过学习我明确了《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进行了一次系统而大胆地变革。它吸收了现代课程论的最新成果,对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新的理念对于富有胆识、敢于创新的人来实践它。它在呼唤着能够对课程标准的理念进行准确诠释,以新型的教学方式完美实施课程标准的新一代教师。

当代,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学生,他们渴望着有着独特个性和人格魅力的教师给他们一个全新的解读,渴望阐释自己的独特体验,渴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在观点的碰撞交流中去共同完成对那一个个文本的理解。顺应这一潮流,《语文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必须靠个性来培养。这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育才能冲破传统的羁绊,走向自由的天地,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和独特的魅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的自尊和自豪,我们教师也定能成为学生崇拜的大师。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这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能够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和习惯。

教育教学的变革意味着重组。同样,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对每个教师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也为我们在事业上的追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只要不懈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创新,我们都可成为驰骋课堂的骁将、驾驭教材的高手、学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师。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为师的过程应是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充实的过程,应是我们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过程。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对我们的期盼。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通过考察、访问挖掘本地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它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想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广的影响,我们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钻幽探微,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把教科书中直接呈现的(即显性的)价值取向和隐含于其字里行间(即隐性的)价值取向,都能呈现给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体验语文的美。

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仅仅限于课堂。因此,我们教师要重新认识自己,向学生学习,要真正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的语文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总之,《新语文课程标准》给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方法多元化了,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化了。

我认为以前单纯传授知识逐步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内容上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还有量化的标准。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学习――运用,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浓,越发变的活泼、可爱了,更多表现在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感受着知识的滋养。

在教育教学规律的推动之下, “新课标”的指导之下,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逐步远离偏、繁、难、向着理解、探究、分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现在的课堂是一种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课堂,应以主体发展为价值取向的。在公开教学中,我们在评课时,关注地比较多的也是看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对教材的把握,很少会涉及到学生学习评价。如果有,那也无非是说这个班的学生基础好,思维活跃等。在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起了很大的变化,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下面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中,在传统教学中,对于知识的掌握我们通常就看作业情况或上课发言等的情况,而往往会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新课程理念下,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应该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看到要求学生拿出学具摆一摆。如一年级学生学习9加几的进位加法时,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方法,但老师仍然规定每个学生都要用学具摆一摆,9+3=?先在左边放9个木块,再在右边放3个木块,怎样移动算出一共是多少木块,会做的也摆,不会做的也摆,课堂气氛甚是活跃,殊不知好的同学是出于老师要求的,并非是出于自身意愿,不得不摆,奉命操作,无动于衷,失去了借助实物演示探讨算法的作用,甚至在巩固练习阶段,已经都能直接计算结果,仍要求学生先摆学具,再写得数,这样做不仅是一种流于形式,而且是一种累赘,试问这样又该如何评价学生呢?“嗯,大家摆得真好,算得都很好。”用一句这样的话笼统的加以了评价,又有什么意思呢?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呢?比如还是9+3=?同样每个学生的桌上都有一些小木块,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教师不要规定要求学生拿出小木块摆一摆,只需提醒一下,“你们可以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也可以不用。”这对于学生听来是一种自我的挑战,是一种主动参与学习的体验,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好的学生不用学具直接计算结果,差的也能借助学具计算出结果。这样的评价是显而易见的。

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阐述如下: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处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存在着一种误区,那就是概念、法则、定理等一些是基础知识,而知识的运用是一种技能。其实这样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这些数学事实过程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方法对学生来说是研究新知的基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如对空间与图形学习的评价,应主要考查学生对基本几何事实的理解、空间观念的发展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获得。“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在评价学生掌握知识时,除客观评价基础知识的掌握外,在研究面积计算过程中,所获取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如平移、剪拼等方法及转化的思想将是评价的重要内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情感和态度包括: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要注意考察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数学学习,在小组的合作中是否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进行小组合作,并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解决问题。我曾经和我的学生一起讨论过这样的一个问题:100名选手进行象棋单淘汰赛,要赛多少场才能决出冠军。有的学生一一排列,有学生一轮一轮计算,不少同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陈聪同学说:能不能这样想,要淘汰一名选手就要进行一场比赛,因此要决出冠军,就要进行100-1=99(场)比赛。同学们也认为他的解法最妙,我也充分肯定了他的想法。

这时,我就恰当地对他进行了评价:陈聪同学很爱动脑子,他的想法也很好,我们就给陈聪同学的解法取个名,叫“陈聪解法”,大家说好不好?没等我话说完,大家已经用热烈的掌声他表示了祝贺。这样的评价,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进一步的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在数学学习中,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要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的思考,从最佳的角度去选择答案,探索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的严谨。如我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甲城往乙城运75吨货物,如果用载重量是5吨的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用载重量是2吨的小卡车运一趟运费为50元,请你设计几种运货方案,比较一下,哪一种运费最省。设计几种运货方案并不难,但要算出所有方案中运费最省的一种,就要看从什么角度想了。大卡车运一趟要110元,每吨运费110÷5=22(元),小卡车运一趟要50元,每吨运费50÷2=25(元)。因此,应尽量用大卡车运,75÷5=15(辆)。可见,用15辆大卡车运货最省。这种在数学学习中体现出的情感态度是我们非常需要评价的,但由于教学行政部门及教师缺乏评价学生情感态度的有效办法,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对这方面的评价积极性不高。

学生、教师、家长是参与评价的三大主体,我们过去偏向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应该是听从老师的话,这好象是天经地仪的事,如今新课程要实现“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学生感觉是最真实的。由此可知学生的自评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而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是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得要的。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家长的评价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长对教学的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据报载有一所小学的老师为五年级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一道作业:假期,如果你们一家人想到上海旅游,请制订三种旅游计划,分高、中、低三档,其中火车票、飞机票、宾馆住宿、各景点门票等费用,必须详细列出,最后根据家庭收入状况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显然,这样的题目很具有新课程理念,是一道让学生动手动脑的作业,是一道与生活联系密切的作业,结果很多学生不知所措,家长抱怨学校作业怪,结果有许多作业都是由学生家长包办。由此可以看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老师、家长三者要缺一不可。在本案例中,家长如果对学校工作了解、支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自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恰当地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会学习是终身受益的。

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方法是多样的,每种评价方式都有自己的特点,评价是应结合评价内容与学生学习特点合理进行选择,下面我介绍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

1、课堂中自评、组评、师评相结合

有一位老师在上了《商不变的性质》后,设计了这样的一组活动评价表:

表一(自评)

评价内容

优秀

良好

一般

猜想、验证的探究能力

对商不变性质的理解

独立解答习题的能力

表二(小组互评)

评价内容

优秀

良好

一般

提出问题的能力

独立探究能力

发言的积极性和条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的表现

教师设计的这组自评与互评表,不但评知识的掌握,而且评学习的态度、学习的能力等,通过评价,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心,为自主探究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很值得借鉴。

2、平时评价与期末评价相结合

有些素质,如学生的情感体验、参与意识、创新意识等,需要教师平时仔细观察记录,才能给学生较为公正的评价。有些知识和技能需要学生较为系统地学完一部分内容后才能进行考评,这就需要做到平时与期末相结合进行评价。我的做法是在平时进行分项考查,在期末进行综合。在平时为更深层次的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学习风格等个体差异,在本学期初,我开始实行了一种师生新的交往方式------数学日记,所谓“数学日记”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对每节数学课内容的理解、评价,包括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实践证明:“数学日记”不仅可以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别差异的工具,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更是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的新思路。如我班楼林震同学的每天的数学日记都写得很好,在学了四则混合计算后的数学日记是这样写的:

10月10日 星期四 晴

今天的数学课上四则混合运算,上课时老师叫我到黑板上去做题,题目是这样的:(49-49÷7)×15我认为这实在是太简单了,有括号的先算小括号,(49-49÷7)×15=(0÷7)×15=0×15=0,但是同学们却说我错了,老师要我仔细想想,当时我还真不服气,怎么会错呢?我在心里又算了一遍,还是认为没错。后来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讨论,原来是错在要先乘除,后加减,这么简单的问题,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应该是(49-49÷7)×15=(49-7)×15=42×15=630,我真是太粗心了,以后可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今天的数学课,我的收获真大,我虽然算错了,但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因为我以后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同时,我也感谢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

3、笔试和面试评价相结合

笔试是常用的评价方法,从笔试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学生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方面的素质。但笔试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笔试中,学生有些想法、有些创意无法用书面表达,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不到体现,教师也无法从试卷中看出学生的思考过程。面试恰恰可以弥补笔试的缺陷。

4、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目前教师习惯运用的评价方法,定量评价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的方式,如计算10道计算题,做对9道得90分。定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进行,在评语中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的全面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使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如对一些题目会做,但是作业却不清楚的同学我在作业本上的评语是:优,如果字迹再清楚一点,你就可以得到一颗星了,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星会属于你。果然在以后的作业中,这位同学的作业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

以上只是一个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两年的小丫头的一些看法,希望能有一点点的存在价值。

绿色植物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绿色植物课程标准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我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课程标准的内涵和意义,参加了相关的讲座和研讨会,并且亲自实践了一段时间。通过这一过程,我对绿色植物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了它对学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绿色植物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在这个以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很多人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和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缺乏真正的认识。然而,绿色植物课程标准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学生们从小就接触和了解环保的知识,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节约水和电,减少垃圾产生,树立绿色生活的意识。

其次,绿色植物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一大特点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们亲自动手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需要观察和分析问题,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从而加深对植物生长规律和环境变化的认识,这对于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三,绿色植物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绿色植物课程中,学生们需要进行植物种植和护理,同时需要研发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们能够培养创新思维,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课程中的团队合作和交流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大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推动他们不断追求更优秀的成果。

第四,绿色植物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绿色植物课程中,学生们常常需要和同学们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或者项目,实施团队合作。通过这样的合作实践,学生们学会了互相沟通和协作,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结合团队的力量,取得更好的成果。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不仅在学习中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对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绿色植物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绿色植物课程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够亲身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还能够欣赏植物的美丽。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他们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培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这样的体验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提高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

总结起来,绿色植物课程标准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通过注重环保意识、培养观察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以及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这一课程标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未来,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绿色植物课程标准的推行和实施,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从中受益,更好地建设绿色地球。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下面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变革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展知识规律和原理、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并不断发复地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一切为了学生。

课程标准

第一段:引言(200字)。

课程标准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作为一名教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和运用课程标准,今天我将分享一些关于课程标准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认识课程标准(200字)。

课程标准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它包括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等。课程标准还可以确保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遵循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第三段:运用课程标准的重要性(300字)。

运用课程标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还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程标准可以帮助教师清晰地了解他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通过课程标准,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关键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课程标准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和要求,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动力。通过运用课程标准,教师和学生可以形成共同的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相互合作,实现共同成长。

第四段:遇到的困难和挑战(300字)。

虽然课程标准对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方面,课程标准的更新速度相对较快,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了解最新的课程标准,以确保自己的教学与时俱进。另一方面,课程标准可能会对教师的创造力和个性化教学提出限制。有时候,教师需要通过创新和灵活运用课程标准,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第五段:总结与展望(200字)。

总的来说,课程标准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参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和运用课程标准,我逐渐发现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我们也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并不是教学的唯一标准,教师仍然需要灵活地运用课程标准,与学生共同成长。我相信,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课程标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标准课程心得体会2

随着我国英语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英语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时代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课标的重点就是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难点,通过高效合理地利用教材来丰富课堂,让学生学有所得,增进学习积极性.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给自己定好位,扮演好正确的角色.英语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英语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也可以说教师在英语活动中应当作为一个配角的角色,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从学生的实际生活阅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途径来获得知识,形成有效的知识和动作技能,发展积极的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快乐主动地去学习.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合适的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的表现,并给予学生学习适当的建议,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学习.相信通过这样的努力,教师担任好自己的角色,学生思维一定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们更进一步的全面发展.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学习了新课程标准使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新课程标准强调: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依据新课程理念对每一堂课认真思考,精心准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语文课程标准有意识地把“语文素养”凸现出来。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将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激发学生关注和参与社会生活的热情。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放在首位。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感受、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作法:

1、提高自身素质。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首先,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有三个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教师将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因此,就教师而言,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对新课程充分理解,诚心接受,热情投入,有效实施并根据新课程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新课程实施中实现自身发展,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

2、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4、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5、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为了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提供直观的教学材料,仅凭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动作是无法完全达到效果的。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能够给学生以具体形象、有声有色的情境感受,还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时空的信息量,都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抽象教学形象具体化,使学生在体会、感悟中获取新知。

在实践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反思,经常撰写教学日记、教学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心得等;并和同事们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积极探讨,总结经验,积极推广,魏书生的教学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把课改工作做得更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新面貌。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根据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空间。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xxxx年版》中提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价与考试是通过系统收集学生的课内体育学习态度与表现、课外体育锻炼情况与成效、健康行为等信息,依据学业质量对所反映的核心素养水平及学生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判断和评估的活动,是不断完善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和途径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达成课程目标,发展核心素养。下面我将从评价任务、标准、方式三个方面谈谈理解和感受。

评价任务有单元前测、课堂活动表现、课时作业、单元后测等。我重点探讨的课堂活动表现,这是一种表现性评价任务,也是课堂学习活动,主要作用在于预设水平、诊断反馈和自主反思改进。如果要评价学生是否达成目标的要求,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就必须能够引出目标所要求的那些反应或行为。比如,想检测学生能否“掌握广播体操”,那么评价中给予学生的任务、活动或试题就应当要求学生展示“掌握”,如跟着音乐连贯完成广播体操。

有了评价任务,该如何让持续性评价落地呢?我们应该细化了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源自三个方面:1、基于评价内容/指标2、学科核心素养内涵3、能力表现4、已有经验,预设学生表现水平,形成评价标准。这一步比较考验教师的教学经验。评价标准与评价任务一一对应,教师预设学生可能达到的表现水平,设定不同的'层级标准。课堂学习活动就是评价任务,针对学习活动设计评价方法。评价任务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活动,要涵盖评价内容,但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有四块评价内容,但是可以设计三大评价任务来评价学生是否达标。此外,评价任务应嵌入教学活动中,我们传统的做法是先教学后评价,而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倡导我们将评价活动直接设计成教学活动,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综合运用清单式评价、观察评价、等级评价、展示或比赛评价、书面测评、口头测验、成长档案袋等方法,充分发挥不同方法的特点和优势,多角度评定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比如学习过程评价中的活动表现评价,根据评价阶段的不同,在单元前测阶段,常用的评价方式有纸笔测查、问卷、前置性学习单等,在学习过程评价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活动表现评价、课堂学习单、课后作业等,在单元后测阶段,常见的评价方式有单元检测、素养闯关等。我们要通过评价活动诊断和反馈学情,从而帮助学生自主反思改进。

新课程标准下的的课堂评价是一种持续性学习评价,是指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学习结束后,通过对话、观察、作业、评价量表、单元测试、个别化指导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分析、诊断,发挥调控学习过程、反馈与指导教学改进,以及促进学生进行反思改进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xxxx年版)》自发布以来引起了大家广泛关注,课标提出了体育课程应该要坚持“健康第一”;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加强课程内容整体设计;注重教学方式变革;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正确理解和把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义务教育总体培养目标,才能分析其课程的价值取向,转变观念,树立新理念,践行新改革。我将从项目特性、大单元教学、课内外一体化三个方面谈谈理解与感受。

发展专项运动能力。

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各自的特性,体育教师要抓住项目特性,深入挖掘,将其渗透融合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如球类运动的结果的不确定性,应激反应的即时性,技能操控的复杂性、战术选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等。根据球类项目特性,可以培养学生球类专项能力,如快速反应能力、预判能力和决策能力等。这样即强化对所学运动项目的`深度理解,也促进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发展提升。

引领课程整体设计。

大单元教学是对某个运动项目或项目组合进行18课时及以上相对集中、系统和完整的教学。运用大单元教学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规划,提高教学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和重复性的课时安排。教师从大单元视角切入,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可以优化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将相关知识进行联系与整合,实现课程多样性、综合性与逻辑性的有效提升。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学生在掌握所学项目的运动技能的同时,也在加深对知识与技能完整的体验和理解,还可以增强联系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培养良好运动习惯。

体育教学除了关注课内行为,也要将课内转化为学生课堂外的成长行为。课内所学的内容不结束于课堂,而是课外的开始。教师在课堂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让学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精神与意义。课堂中掌握了,课后学生就会将课堂所学,在课外延续练习、比赛,并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对过去的一切都受到审视和重新评估。我们要从项目特性入手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整体设计课程内容,关注学生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与生成,真正做到以体育人,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升!

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了进一步促进美术教师深刻理解《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xx版)》的精神内涵,在教学实践中切实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滕南中学积极响应,精心筹备组织,20xx年8月27日全体美术教师参加了本次线上培训。通过听取专家对课标内容的解读、新旧课标对比,我发现新课标更加强调素养指引、问题导向、情境创设,辅助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

艺术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核心素养确定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与文化理解,标志着美术课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养时代。并且提出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养,组织课程内容;课程目标的设置上关注核心素养,课程的内容选择与评价量规都与核心素养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总目标—美术学科分段目标—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的递进。

首先艺术课标由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课程组成,五门学科共同组成艺术学科;相比旧课标而言,新课标加强学科横向连接,以美术和音乐为主线,多学科融合为辅线,在学习任务群中培养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加强学段纵向连接,新课标的学段划分更符合学生的基础,加强学段之间的'连接。尤其在第四学段选修课程中,与高中模块课程产生了一定的连接关系,增强了学生深度学习的能力。

美术新课标的课程实施建议中提出:“设计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当地文化资源相关联的情境与任务”,意图通过更多的真实性任务、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现实生活与身边事件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在真实情境的任务创设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20xx年版的美术课标中的评价建议更多地关注于课程的评价,关注美术学科的评价,而20xx年新版艺术课标在教学评价中提出坚持素养导向、坚持以评促学,这种评价一方面重视艺术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况,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整体的素养,为学生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发展“保驾护航”。

海不厌深,不论是涓涓细流或是大江大河的汇入,它总是敞开胸怀接纳。无论何时何地,敞开心胸学习和吸收知识,总会使我们更加具有智慧。20xx年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不仅是在20xx年版基础上的延续,也书写了新时代的理念和特色。

作为青年教师,能脚踏实地,也能仰望星空,既有随处可栖的江湖,也有随风筑梦的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