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撰写事迹材料,可以为个人或团体赢得更多的机会和认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事迹材料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些许灵感。

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兴仁市委统战部梁建平同志自2019年7月带着沉重的责任和光荣的使命,担任起兴仁市回龙镇坪寨村第一书记。他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扎实工作,牢记职责使命,一心一意抓帮扶,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积极投身到回龙镇坪寨村乡村振兴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坪寨村原来是典型的贫困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资金资源较为短缺,减贫摘帽后,乡村振兴任务较重。2019年驻村以来,他第一件事就是挨家挨户走访、熟悉村情,通过一段时间后,完成了300多次入户调查工作,深入了解全村1372户基本情况。同时与村组党员干部、农民群众、致富能手座谈交流,了解生产生活状况,询问他们对坪寨村发展的建设意见、发展思路。通过开展遍访、回访和深入的走访调研,增进了与脱贫户的感情,准确掌握了196户建档立卡户的详细情况,细化帮扶措施,精准对症下药,注重研判分析,巩固脱贫成效,为更好的开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火车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梁建平到村工作后,首要之事就是瞄准班子建设,他重点从村“两委”班子、驻村帮扶队伍建设抓起,把建立一个团结、肯干、高效的村两委班子作为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通过走访老教师、老干部、寨老、离任村干部等,充分了解村支两委工作情况,分析研判村级干部情况。村级换届时,选拔了群众认可、能担当作为的村干部,健全了村支两委班子。目前,坪寨村的村级班子是“学历提高了,年龄降低了”且战斗能力强的班子。作为第一书记,他教育引导干部以苦干实干诠释对党的忠诚,有力促进“两委”班子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为民办事本领。

在乡村振兴路上,他始终坚持好党员标准,努力克服工作和生活的种种困难,认真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用真心换来真情、用实干赢得信任,心里时时刻刻想着脱贫户、挂着监测户,时刻战斗在乡村振兴第一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张利东,1975年10月出生,2003年7月入党,2012年7月担任此老气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在此老气村的村医,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承担的不再只是“治病救人”,还要富民强村。他始终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为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践行着一名党员的人生价值。

过去的此老气村,曾是远近闻名的落后村、上访村,村容村貌凌乱不堪,村民思想滞后,村内经济发展不景气,集体上访事件时有发生,村党支部、村委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各项工作一盘散沙,群众意见很大。张利东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此老气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全旗有名的先进村,先后荣获包头市基层党组织示范点、自治区文明村、包头市文明村等荣誉,张利东本人也被旗乡两级评委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在2020年度全旗村党组织抓党建促发展“比武争星”活动中荣获优胜村第一名。

几年前的此老气村,赌博等积习严重,老百姓心不齐,对个人有利的事“争着要”,需要出力的时候“躲着走”,集体活动很难组织。张利东在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决定一方面以党员为“切入点”,积极主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提高党员的政治意识,组织‘‘两委’’成员和全体党员每月至少义务清扫1次村内卫生,所有党员全部建立承诺践诺工作台账,帮助村内残疾人、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出资慰问贫困户等等,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在村民中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得到了信任;另一方面从“当家人”入手,随着农村外出流动人口增多,村里的留守妇女已经超过了“半边天”,认识到这一点后,张利东主动协调建起了文化大院,组织妇女们跳广场舞,发动妇女讲解政策、化解村内矛盾,广场舞跳出了好民风,现在演出队已经达到了一百余人,多次参加旗乡两级组织的文化汇演、消夏文化节、元宵节等大型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的同时,解决了村内矛盾,改变了村民陋习。张利东趁热打铁,又积极和上级部门协调,争取财政‘‘一事一议’’奖补项目,村内又建起百姓戏台、文化广场等群众公益设施,每天早晨和晚上,村内的文化广场上男女老少们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成为了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地方,村民乐了、人心齐了,张利东心头的一块石头也落地了。

对症下药解难题打造过硬发展根基。

同时作为一名村医,张利东深知,把准脉,还得对症下药。张利东把解决村民“衣食住行”的问题放在了首位,任职以来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了解到村民急需解决的农田水利问题后,张利东积极向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新打机井12眼,解决了2000亩土地浇水难的问题,对村内17眼农灌机井的地埋电缆线进行了重新铺设,并铺设农灌机井地埋管道6500米,极大的改善了农田水利设施,增加了村民收入。村内自来水井周围环境污染很严重,自来水管道年久老化,针对这件事情张利东多次和水利部门协调,争取‘‘安全饮水’’工程项目,新打自来水井2眼,铺设自来水管道1000米,让村民吃着放心、干净的自来水。为了解决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残疾人群的住房安全问题,张利东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97万元,从根本上解决了村内20户危房户的住房安全问题。为了解决村民出行难问题,硬化水泥路7000米,村内大街小巷全部铺装环保砖,并对村内排水渠进行改建维修,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和排水排污不畅的老大难问题,使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张利东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对原村级组织办公场所进行了修缮,修缮后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达到了800平米以上,内设综合办公、党员活动、图书、棋牌、电子阅览、体育活动、便民服务等服务功能场所,为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为了能够找到一条快速增加村民收入的好路子,张利东和“两委”班子成员分析村情、理清思路,确定发展方向和目标,当把发展花卉、绿化苗木种植的方案摆在桌面上后,许多村民不理解、不信任,张利东又带领“两委”班子成员挨家挨户地给群众做思想工作,最终取得了党员群众的一致同意。接着,张利东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在此老气村建成了占地83.8亩的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基地建成后,聘请了天津花卉种植专业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培训,同时成立了包头市瑞源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化种植,为村民提供产、销一条龙服务。花卉苗木种植基地运营后,彻底改变了村民的传统种植观念,每亩收入由原来种植玉米时的800多元增加到了现在的20000元左右;现在的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经发展到了500多亩,解决村内300余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为村内3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入股,进行产业分红,目前3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

洒下的是汗水,换来的是收获。在支部书记张利东的带领下,此老气村的发展道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快,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大步迈进,用张利东自己的话说:“为村民干点实事,再苦再累心里都甜!”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他是一名中共党员,生在温州,学在温州,地地道道的温州人。在创业的路上既是探索者又是创业导师,既是民营企业主又是最美志愿者。在校期间,小陈获得国家省市校级荣誉百余项,斩获多项比赛的冠军,数次获得“工作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小陈同学自2018年进入大学后,开始接触创业。2019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大学四年期间,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多项创业荣誉,共被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国际商报、消费日报、青年时报、温州日报、温州商报媒体报道30余次。在2020年年初,又被温州电视台《非常创客》做专栏报道,其中菁齿荟入选温州大学创业课案例。同时,又变身为为省创业指导师,孵化超过140个项目,并且获得“互联网+”全国金奖和银奖和“挑战杯”全国金奖,为创业团队拿到总共600万的融资资金。在创业的旅途中小陈牢记党员身份,为河南水灾调动两万多物资,在温州再次出现疫情时协助核酸1600余人。

小陈的父亲陈学飞8岁开始种地,11岁随叔公外出打工,16岁在外地开始经营小糖果店面,首年经营收入2万元(1990年),后回家从事瑞安的汽摩配行业。他的母亲12岁开始成为纺织女工,赚取生活费。因为他的父母都是年纪较小时就开始打工和创业,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靠自己努力去闯去拼。2018年小陈考入温州理工学院,父亲在学校附近高速路口将其放下,天高任鸟飞,小陈的大学旅程就从这个高速路口启程了。

进入大学后,书本费、学杂费等所有生活费用都是由他自己承担,这一下子就让小陈吃不消了。他当时全身上下就只有家里长辈祝贺考上大学的红包钱。交完全部费用,身上就仅剩四百多元。大概是缘分,小陈从学长处了解到学校里有创业团队在招人,于是将学校创业园的工作室都“拜访”了一遍。最终找到了电话外呼的兼职。他说:“做啥都比饿死好!”电话外呼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被嘲骂,被敷衍是“家常便饭”。辛苦一个月后,小陈收入了582.6元,远不能解决目前问题,于是他放弃了这份工作。

班主任廖老师在了解到小陈的情况之后,发现他计算机课成绩优异,并且高考有关科目满分,于是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家教工作。当时一节课的工资是300元,但是要求小陈把学生成绩提升到90分。三个星期,一个星期两节课,成功将学生成绩从60分提升到了模拟考90分,最终高考成绩94分。这1800元的家教费用给予了他一个极大的缓冲。

2019年1月,小陈发现不少同学都在大学城考驾照,商业性质敏锐的他对这个行业开始产生兴趣。后来打听到创业园工作室里,有学长在做这个项目,于是小陈就开始上门拜访。学长给他讲了很多行业的内幕和痛点,如温州学车要八千元到一万元,而宁波杭州只要四千多,东北地区更是一千多两千多就可以学车。不仅如此,教练可能收红包、故意刷学员学时等等赚取额外收费。学长当时的讲解一下子打动了小陈,项目的理念深深地记在小陈的心上。就这样小陈加入了iu学车的创业团队,不知不觉在学校氛围、在学长学姐的引导下开始了创业。

iu学车当时重塑了大学生与教练之间的信任问题,以优质的服务,如当时率先推出的接送服务、客服服务等等快速打开市场。同时通过对赌协议,使得学车价格从社会生的八千多下降到五千五百元,没有任何其他额外收费。同时扎根大学生社群,融入大学生,关系亲密,逐渐成为了大学城学生学车的首要选择。通过多次项目升级,iu学车首年流水达到了800万元,服务一千五百多名学生。

机缘巧合下,小陈跟随创业导师孙仁义,一起创办项目菁齿荟。菁齿荟在“互联网+”模式时期,没有让国家多一家医院多培养一个医生,不需要去医院排队,帮助3889人高质量完成口腔问题,并累计节约顾客201.8万元的费用节约。在2019年下半年,转为新零售模式,截止至今已拥有4家直营诊所,签约超过109位医生,拥有200多位口腔预防宣传员,举办义诊40场,口腔宣讲20场,向超过一万人宣传口腔知识。在菁齿荟中,小陈负责整个公司的品宣工作,并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拿了当时温州绝大部分的创业比赛荣誉,也拿到了省一等奖国家一等奖,之后又收到商务局邀请,代表温州市斩获之江创客2019全球电子商务创业创业大赛浙中赛区的省一等奖和全国三等奖。期间他的项目共被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国际商报、消费日报、青年时报、温州日报、温州商报媒体报道24次。在2020年年初,又被温州电视台《非常创客》做专栏报道,并且菁齿荟入选温州大学创业课案例。

在菁齿荟的日子里,小陈快人一步进入整个温州的创业圈子。在别人还在大学城里越陷越深的时候,小陈已经在团委、人社等单位的帮助下认识了各行各业优秀的前辈和导师。各个对小陈帮助极大,无论是在格局还是未来方向上都清晰很多。

2020年,小陈回到校园内的团队,接手了iu学车项目。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各行各业都受到很大冲击,驾培行业首当其冲,大半年未曾营业,整个的运营情况特别糟糕。一方面要对之前的学员安排好,又要在生活上对目前无法工作的教练们进行补贴。

在创业学院王院长的指点下,iu学车拿着早些年积攒下来的钱开始转型做研发,成为驾培设备的供应商。结合学院的vr和ar技术以及汽车工程专业在新能源和无人驾驶方面的技术,研发虚拟仿真驾驶舱和智能教练。

小陈目前已经成为省创业指导师,syb创业指导师联合创立引力星创,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在项目孵化、落地、融资等方面做出一定贡献。成为创业导师后,小陈孵化超过140个项目,年龄最小的18周岁,最大的67周岁。孵化项目中,有“互联网+”全国金奖和银奖,也有“挑战杯”全国金奖。并为创业团队拿到总共600万的融资资金。

在创业的旅途中小陈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当河南水灾发生时,连夜调动河南周围仓库的纯净水,两万多物资连夜进入河南。在温州再次出现疫情时,他积极奔赴防疫一线,协助核酸1600余人。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2016年4月10日,受市委办指派,小刘来到了省定贫困村——xx县xxx族乡xx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四年来,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瑶乡、甘于奉献,唱响了一曲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雄浑乐章,让村民们收获了脱贫奔康的成果:目前,xx村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村集体收入由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至39万元,实现从贫困村向小康村、从“后进村”向“后劲村”、从产业空心村向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得知被派驻xx村时,小刘既兴奋又焦急。市委要求将xx村打造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作表率。这就意味着,xx村的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得好,还要出新、出彩。作为军转干部的他深感重任在肩,心里暗暗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不拔穷根不摘穷帽绝不收兵!

要改变贫困,先改变自己。从机关到乡村,扎下根来,才能把“两条心”变成“一条心”。白天走访贫困户了解情况,晚上熬夜归整扶贫资料,一到xx村,小刘就忙活开了。

初来乍到,有些村民对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猜想小刘是不是来“镀金”的。但小刘决心以真心赢民心,凝聚脱贫攻坚向心力。周一到周五,吃、住、工作都在村里的工作模式,让他很快就融入了xx村。他主动深入村民家中,嘘寒问暖拉家常,了解村民们的家庭成员和收入情况、致贫原因等,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能力贫困户35户153人,无劳动能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共寻致富良策,与贫困户同劳动。四年来,小刘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xx村贫困群众筹措扶贫慈善款和物资共计100余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300多人次。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小刘始终同村党员干部奋战在防疫一线,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甘当守护者。

小刘的辛勤付出和真情奉献深深打动了xx村村民。如今,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不再有了,致富奔康的内生力得到了进一步激发。

治穷要治根。产业扶贫是铲除穷根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xx村是xx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难以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最大限度地将现有的资源禀赋转化为现实财富?小刘认为,产业扶贫只有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效稳定脱贫。

在实际调研与论证的基础上,小刘与村“两委”班子一道谋思路、出主意,找准产业兴村突破口。他立足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位出租、竹制品加工等。另外,小刘还为xx村争取到了韶新高速的一个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称他这是为xx人民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小刘还通过建立致富带头人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对致富带头人进行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通电商、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成立专业合作社3个。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一道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路径,帮助xx村和贫困户形成了“造血”功能、走上长效、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小刘以省、市、县《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实施方案》为指导,突出重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体系引领xx村党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针对xx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较多、经常性教育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xx村党员之家”微信群,在群里及时发布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的党员搭建起一个学习教育的便捷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注重发展培养党员,近三年来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岁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落实“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注重以制度管理党务村务,着力解决班子“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基层党组织建设,xx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党建促和谐,如今的xx村各项社会事务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该村也先后荣获了“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小刘坚信,在党建的引领下,xx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如今的xx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致富奔康的劲头更足了。

xx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小刘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1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小刘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2016年4月10日,由市委指派,xxx来到省定贫困村龙门县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4年来,他不忘初心,记住使命,扎根瑶乡,甘于献身,唱响了新时代消除贫困和振兴乡村的雄浑乐章,给村民们带来了消除贫困的成果。目前,上东村劳动力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突破1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从扶贫前每年约2.7万元增加到39万元,从贫困村到小康村,从后进村到后进村,从产业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的变化。

得知被派往东村时,xxx兴奋焦急。市委要求将上东村建成省级扶贫示范村,向全市乃至全省表率。这意味着上东村扶贫工作不仅要做好,还要做好新的、优秀的工作。作为军转干部,他深感重任肩膀,心里暗暗地给自己立了军令状:不拔贫穷的帽子决不接受士兵!

要想脱贫,先改变自己。从机构到乡村,只有扎根,才能把两心变成一心。白天访问贫困家庭了解情况,晚上熬夜整理扶贫资料,到了上东村,xxx忙于工作。

第一次来的时候,有些村民给这个从机关下来的扶贫干部打了个问号,推测xxx是否来镀金。但xxx决心以真心战胜民心,凝聚消除贫困的攻势。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吃、住、工作都是村里的工作模式,很快就融入了上东村。他积极深入村民家,嘘寒问暖家,了解村民家庭成员和收入状况、贫困原因等,正确识别建卡贫困家庭47户172人(其中有劳动力贫困家庭35户153人,无劳动力5户12人,五保户7户7人)经常深入田地,与村民寻找财富的良策,与贫困家庭一起工作。四年来,xxx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为上东村贫困大众筹措扶贫慈善金和物资共计一百多万元,帮助大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最令村民感动的是,在2020年抵抗新冠肺炎流行期间,xxx一直与村党员干部奋斗在防疫现场,为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健康担当守护者。

xxx的辛勤工作和真相深深感动了上东村村民。现在村民们的等、靠、要思想消失了,富奔康的内生力进一步激发了。

治贫困要治根。产业扶贫是消除贫困根源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大众就地就业的长期计划。

上东村是龙门县的水源保护地,被列为禁养区和禁采区,注定很难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如何打好产业扶贫卡,最大限度地将现有资源转化为现实财富?xxx认为,产业扶贫只有根据土地条件、对症疗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期稳定的扶贫。

在实际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xxx和村两委班寻求构想,提出构想,寻找产业兴村的突破口。他立足于该村温泉、百竹园、古树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瑶族特色文化优势,加快推进以温泉为重点的少数民族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和多种产业相结合的农村产业发展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目前该村发展的主要产业有乡村生态旅游、光伏发电、生态种养、广告租赁、竹制品加工等。此外,xxx为上东村赢得韶新高速出入口,为今后大型温泉项目落地奠定了交通优势。村民们说他为上东人民做了现代、工作千秋的好事。

xxx通过建立财富领导人才库,请相关技术和业务专家培训财富领导人,培养技术、通电商、会管理财富领导人,建立专业合作社3人。四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和村两委班子、村民们通过开辟切实可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发展新途径,帮助上东村和贫困家庭形成造血功能,走上长期稳定的脱贫致富之路。

送钱送货,不如建个好支部。四年来,xxx指导省、市、县加强党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实施方案,强调基层组织建设,以标准化、规范化的美丽党建设体系引领上东村党建设,建设不去的扶贫团队。

针对上东村党支部在外务工流动的党员多、经常教育困难组织的特点,村党支部建立了上东村党员之家的微信群,在小组中及时发表了村党支部的工作动态、时政教育内容、党的理论知识等,为在外党员建立了学习教育的便利平台。与此同时,该村党支部重视发展培养党员,近3年发展3名30多岁的大学生预备党员和2名30多岁的入党积极分子,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民主管理党员等相关制度,重视制度管理党务村务,致力于解决班级执行力、战斗力不强、组织生活不规范等问题。

四年来,通过抓住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发挥了上东村党支部的战斗要塞作用和党员队伍的先驱模范作用。党建促进和谐,现在上东村各社会事务呈现出繁荣景象。该村也相继荣获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设示范点惠州市先进基层组织等称号。xxx坚信,在党建的带领下,上东村的党员干部一定能成为未来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的主力军。

现在的上东村,产业繁荣,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富裕奔走的力量更充分。

上东村的蝶变有目共睹,而xxx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让当地村民们感动。2021年4月,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面表现突出,xxx获评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先进个人,被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通报表扬。

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两年前,临淄生态环境分局干部王金江肩负组织重托和群众期盼,被组织选派到凤凰镇西刘村任第一书记。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两年时间里,他知民情、访民意、聚民心,推动了村内一项项民生工程开展;他面对面、心贴心,与村民话家常,真正成为了全村群众的“贴心人”,他扎根百姓心头,用脚步践行初心,为生态西刘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刘村坐落于古齐国人工运河—运粮河畔,现有居民326户,人口1032人,党员34名,耕地1500亩,有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府邸—“三归台”的旧址。近年来,西刘村狠抓“班子建设”和“党建引领”,村发展进入快车道,村内收回荒滩地200多亩,建设了12000平米的莲藕养殖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4万元,建设了三归台公园、管仲湖、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两年前,王金江初入西刘村。村内生活污水路面直排、村北垃圾湾、违章建筑、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他都一一记在心里。白天他深入田间地头、街头巷尾、院里屋外……和群众谈,和群众聊,去真正了解群众的想法和愿望。晚上,他同村党支部书记刘其武等村两委干部开碰头会,一起琢磨、一起研究。渐渐地,很多村民都愿意跟这位第一书记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他发现群众提出来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历史原因,多年都没能解决的。他意识到,帮助群众解决他们所关心的问题,这才是他这个“第一书记”真正要干的事。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研究,他同村两委一起研究制定出了“生态西刘、美丽乡村”两年建设规划。

作为一名生态环保人,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尽其所能提升村居生态环境建设。为此,解决生活污水路面直排的问题,成了这名生态环保人干事创业的首要目标。他不辞辛劳,多次向镇党委、政府、环保局党组和相关单位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扶持资金350万元,建设了全区第一套村内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村民生活污水全部进入新建的地下管网,统一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彻底解决了西刘村多年来污水路面直排的问题,村民无不拍手称赞。

2019年全市城乡环境大整治行动全面启动,借助城乡环境大整治东风,王金江带领西刘村村两委班子积极向内挖潜、破解村庄发展建设用地问题。从垃圾湾、垃圾坑、闲散院落、私搭乱建、违章建筑等历史遗留问题入手,将“堵点变成资源”。在拆除村内违建时,王金江带领村两委的同志不厌其烦的给村民做思想工作,用心交流、用情感化,让每一位违建户口服心服,使得拆迁工作顺利推进,未发生一起居民投诉上访事件。两年时间,西刘村拆除村内私搭乱建32处、房屋150间,为村内提供建设用地22500平方米。先后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三归台公园、小广场等标志性建筑物10余处。原来的垃圾坑如今变成了“管仲湖”,成了书画家写生采风的基地;原来闲置的假山改建成了五彩滑道,成了网红打卡地;原来的村庄墓地处,经过搬迁整顿也变成了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公园。村内柏油路笔直整洁,居民院墙上新时代文明新风的宣传画亮丽、喜人。村居旧貌换新颜,老百姓的脸上也溢满了幸福。

如今的西刘村,清风绿水、万木葱茏,步步入画、处处皆景,鸟语蝉鸣、蛙鼓虫箫,宛如走进了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正如村民王召福所说“以前我家门口就是垃圾湾、气味大、夏天苍蝇蚊子也多,没办法我只能搬到城里去住了。现如今的垃圾湾变成了荷花池(管仲湖),苍蝇蚊子少了,环境也干净漂亮了,在家里能闻到荷花香、听到蛙声鸣,我立马从城里回来了”。

“时刻站在群众中间,让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是王金江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工作之余,书画是王金江最大的兴趣爱好。他经常利用节假日组织村里的孩子们进行书画创作和读书交流活动。他利用自己所长,依托管仲府邸——三归台遗址文化,在西刘村打造了“管仲府邸,画中西刘”的品牌文化,创办了农家书屋,稷下学堂等群众活动场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西刘村的古老历史赋予了这块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西刘村的农家书屋里,书屋存书已增至13000余册,字画作品20余幅,其中,所有书画作品均来自王金江之手。他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捐赠给了西刘村,来表达他对西刘村文化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王金江还发动村里的年轻人在凤凰镇率先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开展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村内的文艺骨干开展文艺活动,表演给群众观看。他提倡用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助推乡村振兴。在他的带领下,西刘村重点打造了“孝老爱亲暖人心”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在村内推行了“孝老爱亲零花钱”工作法,真正让“孝”文化传播到每家每户,让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为村民的“幸福园”。

两年来,西刘村村居环境越来越好、村风民风更加文明向上,该村先后获得了山东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山东省文明村、山东省宜居村庄、淄博市美丽休闲乡村等多项荣誉称号。王金江精心耕耘的“责任田”展现出了“勃勃生机”、结出“累累硕果”,西刘村也当之无愧的成为全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领跑者”之一。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在海拔1800多米的湖北恩施鹤峰县中营乡,有所高原小学。三年前,大学毕业不久的小丽来到这里。犹如一朵雪莲花,她为孩子们带来了知识和快乐、为落后的高原小学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20xx年8月的一天,鹤峰县已经很冷,小丽穿过蜿蜒的山路,来到小学报到。

“哇,是个女老师,好漂亮啊!”孩子们挤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探着头,用惊奇和欣喜的眼神望着这位新来的老师。

“我是学校唯一的女教师,也是和学生年龄悬殊最小的老师,孩子们都很欢迎我。”小丽告诉记者,在她来之前,学校只有7名男老师,平均年龄54岁。

除了是高原小学的第一位女教师之外,小丽还为学校带来了其他“第一”:孩子们第一次开口说普通话、第一次上了英语课、第一次站上了舞台、第一次吃上了免费午餐、学校举办了第一个“六一联欢会”、有了第一个澡堂……小丽的到来,给高原小学带来了新气象。

在学校,小丽当一个班的班主任,带一个年级的语文、四个年级的英语和全校的音乐课,还兼任了少先队辅导员和女生寝室管理员。

“邓老师上的课我们都很喜欢!”孩子们争着讲他们在课堂上的“英雄事迹”。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课上,小丽组织演讲比赛、故事会比赛、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课下,她教孩子们唱歌跳舞,和孩子们一起游戏。

昔日性格孤僻的山里娃,如今可以在陌生人面前大方地表演。乡亲们说,是邓老师把爱和快乐的种子种在了娃儿们的心里,改变了孩子们的性格和未来。

小丽的到来,为寂寞的鹤峰高原带来了活力。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来到高原小学之前,小丽在武汉有一份月收入4000元左右的工作,令不少人艳羡不已。然而,一心想做一名“纯粹”老师的小丽,毅然决然辞掉工作回乡支教,并且主动申请来到了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的中营乡高原小学。

“我也动摇过。”小丽坦承,初到时,面对艰苦环境和难熬的孤独,她有过后悔。然而,看到孩子们淳朴的笑脸、渴望的眼睛,小丽最终坚定地留了下来,并用更多的爱温暖着孩子们。

在小丽的学生中,有一对聋哑兄弟,父母在外打工,孩子从小被寄放在学校。没有学过特殊教育的小丽,让兄弟俩捏住她的嗓子感受震动,用夸张的口型、自创的手语、纸条跟他们交流。在悉心培养下,聋哑兄弟的成绩从20多分提高到70多分、80多分。

小丽还特别设计了“我和你们在一起”的手语。当聋哑兄弟哭着想妈妈的时候,当他们孤立无助的时候,当他们缺乏信心的时候,小丽都伸出双手告诉他们:“我和你们在一起!”

在严寒的冬天,小丽第一个起床,到教室升火炉,挨个叫孩子们起床。她亲手给学生洗澡,“希望把她们洗得水灵灵的”。在小丽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高原上的花朵,只要用心呵护,他们就能开放生命的娇艳。

20xx年5月,小丽考入正式教师编制,可提前结束资教生身份,分配到中心学校。但孩子们的眼泪和被需要的幸福感,让小丽又回到了高原小学。

“你们放心学习,老师不会走。”小丽对每个孩子都这样说。今年30岁的小丽还没有男朋友。追她的不在少数,但都被她拒绝了。小丽说,首先要支持她的工作,否则不予考虑。“也有人说支持我,但能一辈子吗?”小丽没有信心。谈到资教期满后的去留问题,小丽很坚定:“上面派人下来接班,我才能走,如果没人来,我就不能走。”

小丽的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但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多伟大。她说,她只是想找份有幸福感的工作,山里孩子需要她,被需要就是一种幸福。

当她生病躺在宿舍,聋哑兄弟向她做出“我们和你在一起”的手势时,小丽是幸福的;当曾经自闭的两位女孩儿为她自编、自唱、自跳《邓老师活泼之歌》,作为献给她的生日礼物时,小丽是幸福的。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李xx,男,1976年12月9日出生,中共党员,现任范庄镇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

李xx是一名退伍军人,在部队期间多次受到嘉奖,还被评为优秀士兵,由于表现突出,1996年3月在部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退役后,回到家乡,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发展梨果储藏销售业,并创办赵县鹏承梨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积极带领群众探索梨果科学种植方法,打开销售市场,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20xx年,李xx开始担任南庄村支部委员兼村委会副主任,他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记于心,热心村内工作,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xx年换届当选为南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后,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军人作风,带领村“两委”干部,敢干事、干实事,凡事都争先进、创一流。李xx深知,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村“两委”干部不仅要在田间地头与群众打成一片,了解群众所需所想,还要有知识、有能力、有眼界,才能带领群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他带领村“两委”干部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不断提高政治素养和政治敏感性,注重学习政策文件,借鉴先进经验,确保每一项任务落实有力、方向准确。南庄村“两委”班子已经成为了一支有战斗力、有凝聚力的坚强队伍。

南庄村地理位置优越,定浚线(g515)和回新线穿村而过,在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乡村创建中,针对村内私搭乱建这一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李xx迎难而上,带领村“两委”干部认真筹谋,同群众摆事实、讲道理、宣政策、解难题,共拆除村内私搭乱建30余处,拆除断壁残垣3处,拆除广告牌80余个,清理墙体广告1300平方,绘制宣传画130平方,宣传标语14条,安装、维修路灯300余根,原本拥挤杂乱的街道变得宽敞、整洁、明亮,大大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村内老百姓无不竖起大拇指。

南庄村在90年代是全县的富裕村,现在已经大不如前。看着那些发展快的村庄越来越好,李xx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为此,带领群众致富成了他长久以来的心愿。李xx响应号召,积极探索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赵县鹏承梨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带领群众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拓展销售市场、创建特有品牌,提高农户收益,同时激活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另外,通过组织召开乡贤议事会,广开思路,向上问计,依托南庄村2800亩千年古树群,逐步开展古梨树品牌打造,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内容,进一步拓展群众增收渠道。现有古梨树承包到户合同20xx年到期,村“两委”班子成员超前谋划,积极征求承包户意见,为下一步加快发展争取力量支持。

在李xx眼里,有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引领,有全村党员干部群众的支持,只要踏踏实实,认准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打赢翻身仗,帮助南庄村重现昔日辉煌。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xx,男,1971年10月出生,大专文化程度,20xx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xx年12月至今任百子庵村党总支书记。百子庵村在他的带领下多次受到市、镇表彰,个人也多次被评为市、镇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

谈到乡村振兴建设的翻天覆地变化,也许百子庵村的村民感受最深。怡雅新区造型别致的楼群别墅、绿树成荫的乡间道路、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的工业企业以及村民们一张张纯朴、幸福的笑脸,无不向你尽情展示着乡村振兴建设的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都是在该村党员干部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xx就是这个团队的领头雁。

xx自20xx年担任总支书记以来,从各项活动方案的制定到每年党费的收缴,他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个细节的工作。为了能更好地胜任各项工作,他不断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中他认真做笔记,撰写心得体会,并努力将所学到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工作实际中。深入的学习,使他政治理论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组织村党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都能着眼大局,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增强了党总支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他时时处处以一名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开展什么活动,他都能行在前,走在先,努力起到好的表率作用。他以村为家,为了百子庵村乡村振兴建设,为了改变百子庵村的村容村貌。他默默无闻地奉献着,就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他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xx结合本村地势高朗无遮蔽,湖泊众多取水近的实际,花费了很大精力成功引进了武汉武大天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水稻制种产业。面对群众半信半疑的态度,他多次找到党员种田能手孙文霞和刘吉祥交谈商讨,由他们牵头负责成立了霞松制种合作社,他动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广大村民积极加入合作社,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就有253户村民入社,他还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排除各种阻力为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亩,合作社当年亩均收入达20xx多元,每亩增收1000多元。这在全村群众中“炸开了锅”,先后又有15户农户加入到制种合作社。xx趁热打铁,深入群众家中帮农户算经济账、风险账,以身边的例子和切身感受动员群众调整产业结构,激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他又成功引进1家虾稻连作合作社,流转土地150亩,入户农户16户。他还组织村民代表和种田能手到外地参观学习,引进了颇有前景的绿色水稻种植模式----鸭蛙稻再生水稻。他多次与市农业推广中心专家联系,在市农业推广中心专家的指导下,20xx年鸭蛙稻再生水稻种植首次尝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专家、农户、消费者的认可。入社农户168户,基地面积1200亩,一季双收可让种植农户每亩比常规稻增收1200元。在镇委镇政府“工业兴镇”的总要求下,xx一次又一次北上南下进行招商引资,对外地客商宣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先后引进了轩阳石材、万富食品、兴红森化等6家企业。目前,这几家企业经营状况良好,20xx年完成工业营业额1亿多元,实现利税600多万元,且年年增长20%以。这些企业的入驻投产,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10多万元。

xx抓住高基庙镇建设中心村庄的大好机遇,积极盘活闲置的荒坡荒地,大魄力大手笔支持高基庙镇怡雅新区项目工程建设。他白天跑发改局、国土局、规划局、环保局、设计院等相关部门,忙着办理一系列批复手续和过程设计工作,晚上深入几个拆迁农户,苦口婆心做工作,在他三番五次软磨硬泡下,几个拆迁户终于与村委签订了拆迁协议。在建设过程中,他吃在工地,住在工地,指导、监督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确保了质量达到优质标准。怡雅新区计划投资1.6亿元,规划安置农户260户。怡雅新区的建设大大改变了村容村貌,还让部分贫困户通过土地出让实现搬迁扶贫,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而且还为村集体增收60余万元,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近年来,为了有效改变村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村民出行艰难、群众幸福指数偏低的现状,xx积极向上争取乡村振兴、便民服务中心、党员群众活动阵地建设等专项资金500多万元,投资260万元改扩建通组公路1.6公里、新修建通组公路4.6公里,投资100多万元实施了“村庄绿化、道路亮化、院落美化”三化工程,投资20万元整修了4座泵站,投资50万元高规格建起了农家书屋和文化娱乐休闲广场。这些工程的实施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村基础设施,通组公路修到了每家每户,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高。正是在xx的带动下,百子庵村乡村振兴建设才如此富有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

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陈英宪出生于芦岗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普通的泥瓦匠干起,一路打拼下来,最后做到了防腐公司董事长,是个不折不扣的“能人”;但当他放弃年收入三百多万元的防腐公司,说服妻子孩子,回到西陈村当一个小小的党支部书记时,在大家眼里他又成了个“怪人”;可看到他思路开拓、敢于创新,心系群众、甘当公仆,把村庄越建越好,趟出了党建引领发展的新路子时,大家又说,他是飞回我们村里的“领头雁”。

2019年在芦岗乡党委召开的“雁归来”中秋恳谈会上,芦岗乡党委书记李晓伟介绍了农村发展态势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并找到陈英宪谈话,希望他能够回乡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经过一番思想斗争,陈英宪最终决定回到西陈村干事创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但妻子和孩子听到消息后,都很反对,面对这个难题,他说:“我就是农民,当时走出去创业,就是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每年回老家,看到乡亲们的生活,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叶落归根,咱们的生活好了,也该让乡亲们的生活变得更好,才不枉费咱们打拼这么多年。”家人们听了陈英宪的心里话,终于同意他回乡任职。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全面暴发,陈英宪带领党员不但缴纳了特殊党费,还自费购买了值班所需的帐篷、消毒液等物品,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全力“抗疫”。他以身作则,始终坚持卡点执勤,率领党员、村民小组长成立“党员巡逻队,在村内轮流值班、定期消毒。当时随着疫情越来越严重,他每天都要打上十几通电话,找熟人、拖关系为村里联系购买消毒液、口罩;由于疫情期间限制外出,很多村民家里食品出现了短缺,为了防止大量村民外出购买生活物资出现交叉感染,他又组织爱心人士购买了馒头、大米、面条、方便面、榨菜等生活物资,及时为大家提供了生活保障。

一上任,陈英宪就“盯”上了村容村貌整治,将其作为上任后的第一把火,带领村“两委”走村入户,广泛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几经讨论,最终决定先从自身建设抓起,首先建好标准化村室,设置村便民服务中心,接着再完善村内基础设施,更换自来水、改厕、建设污水管网、污水处理站、对道路和街巷进行整修铺设。

施工期间,陈英宪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洗漱过后,先到村内转一圈,查看施工进展情况,安排当天的施工内容、人员、材料等,统筹协调下步施工所需,做好明天的施工计划……不到一年,村民家里的水龙头全部流出了自来水,生活污水得到净化处理,水冲式厕所干净整洁,村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赢得大家的一致称赞。

如今迈入芦岗乡西陈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洁净的柏油路村道、整洁舒适的靓丽民居、清新古朴的优美环境,再看道路两侧绿植红花、民宅墙外生动逼真的3d墙体画,更是犹如一幅幅如诗画卷。

“农村宅基地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村民们顾虑很多,我们充分发展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解决了很多实质性难题,消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还顺利实施了一系列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宅改工作一路走来,陈英宪感慨良多。

要想做好宅改工作,支部是保障,党员是先锋。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首先动员村内党员率先垂范,无偿提供空闲院,为村中停车场、图书馆、村史馆及“四院”等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场地。在超占宅基地腾退、有偿使用费缴纳、宅改政策宣传等方面,将党员充实到宅改工作推进小组中,配合支部开展工作,组织党员入户走访,参与政策宣讲、缴费情况统计、重点对象分包等工作,并利用积分管理制度,进行积分量化,科学谋划布局,全力推进改革。在党支部和党员的共同努力下,西陈村群众从开始的不理解不支持,到后期主动配合,该收回的收回,改交费的交费,按时完成了宅改任务。

正道大街、归仁路、思齐巷、省身巷、尽善巷……在西陈村,每一条宽敞整洁的街巷,都配有一个很有文化气息的名字。这两年,陈英宪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方筹集资金,在村内先后建成了图书馆、国学馆、村史馆、四点半课堂、党群文化广场、养老中心和大礼堂,受到村民们热烈欢迎。自从村里建好了图书馆和国学馆,每到周末,胡香云都会带着孙子去国学馆学习国学、去图书馆看书,一是弥补儿时的遗憾,二是学习冲电、修身养性,三是让孩子在条件充足的情况下,养成爱看书、学国学的好习惯。

周一到周五,从下午四点半开始,“四点半课堂”的人就多了起来。孩子放学后,家长大部分还没有下班,孩子就到四点半课堂去写作业。“有了四点半课堂,我可以安心地上班了。孩子有地方写作业不乱跑,还有专门的老师辅导孩子,又不用交费用,真是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村民陈春涛一提到“四点半课堂”就赞不绝口。

村里的大食堂建好后,因饭菜可口、花样多,到了吃饭时间,留守老人、妇女、儿童都来这里吃饭。“饭菜做得好吃,一周内每天不重样。孩子常年在外,老说让我跟他们住,说不放心我,自从村里建好了大食堂和养老中心,孩子看到我吃得好、住得好,大家伙还经常在一起做手工活,生活得很开心,都说很放心。”77岁的村民张秀兰是位留守老人,每天在大食堂吃饭,在村养老中心居住,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此外,陈英宪还组织修订了红白理事标准,把婚丧嫁娶等宴席挪到食堂来办,办事节俭了,还很体面。

每到晚上,村里的党群文体广场、游园内就变得热闹非凡,村民们在广场上锻炼身体、跳广场舞、打球,在游园内散步、休闲、娱乐,安详舒适,惬意自在。

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看到陈英宪是真心实意地为村里办好事,现在无论他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都能得到全村村民的大力支持。有了这份信任,在发展村集体经济时,各项工作推动比陈英宪想象的顺利许多。

首先,村里成立了农林果经济合作社,同村内的十几户村民签订协议,流转土地七十亩,建成果蔬采摘园,实施采摘园、莲鱼共生池塘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探索集乡村旅游、园林采摘、特色民宿、田园文化等于一体的文旅融合发展路径。目前,村内建成经济林230亩、集体经济果园75亩、围村林38亩、30亩景观鱼塘已初具规模。下一步,陈英宪计划采取“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发展梨树种植300亩,由村里负责技术和销售,村民们可自行跟种或承包种植,成为村民增加收入的一大途径,看着村内蒸蒸向上的发展劲头,陈英宪觉得很是欣慰,村富民强的愿景指日可待。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怀着深重的乡土情怀,陈英宪回归桑梓,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带领家乡的父老乡亲奋力向前,未来的西陈村将乘势而上,发展成为滩区土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乡村振兴第一书记事迹材料

一身清爽装扮的她笑容满面,身上透着一股可柔可飒的气质,既有“大丈夫”的雷厉风行,又有“小女人”的心思细腻,她就是竹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方兰。

秉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以及对竹峰村这片土地的热爱,方兰从计生专干干起,先后担任村党总支副书记、书记,已在基层一线奋斗了21年。21年间,方兰的足迹早已遍布竹峰村的每个角落,她把所有的村民都当成她的家人。她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只要大家需要,一个电话她就会立即到场解决。

2021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她以高票当选为竹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成为该村历史上第一位女性村书记。

上任即开考、上马即奔跑。当选后,为了扎实开展“开门一件事”活动,解决好村民最急迫、最关心的实际问题,方兰一上任就带领“两委”班子走遍了全村20个村民组1211户村民家中,彻底摸清了全村的'基本情况、村民愿望。

社里村民组组长提出村子中心十字路口路面窄,拓宽硬化是村民最大的愿望。方兰了解后多次入户做工作,说服村民让出菜地、院场坪和两棵桂花树,并自发把路基垫好,由村里出资硬化。随着道路的畅通,村民的心也变凝聚了,大家参与村庄整治的积极性也更加高昂,纷纷主动拆除自家的乱搭乱建。看到“开门一件事”活动取得了扎实成效,方兰决定以后每年都要为每个村民组至少解决一件民困民忧,在村“两委”干部中实行“项目化”“清单化”定人定岗定责,以“月月晒、月月赛”机制推动工作,确保每一项工作、每一件任务干到实处,见到实效。

村民张某父子俩均患有多种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而导致家庭困难。方兰得知这一情况后,除了每次逢年过节都自掏腰包为他们送去米油、被子等生活必需品之外,还为父子俩购买合作医疗多年。

“你拿什么心对群众,群众就拿什么心待你,”方兰感触良多。一件件为民实事办出去,她从没想着回报,但村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如何把党员队伍管理起来,发动党员干部把群众“急难愁盼”解决在家门口,这也是方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8年,竹峰街道开始实施农村党员“三亮三树”工程,建立党小组之家,规范党员活动开展。时任村党总支副书记的方兰认为这是一个有力的抓手,能够把党员团结统一起来,一定要落实好。除了做好规定动作以外,她创新建立学习辅导员制度,在每个党小组挑选一名优秀年轻党员担任学习辅导员,帮助和监督党员们学习提升。同时,她结合基层实际,赋予“党小组之家”议事协商功能,村民可以参加党小组会议,共同商议解决村组事情。

今年年初,竹峰村老街党小组在开会时有村民反映,“村子里原本有条通行的小路,后来被村民种菜、修围墙等占用变成了断头路,能不能请党员们去做做工作,把路恢复出来”。当天晚上,老街的几名党员代表就自发逐户上门与相关村民进行协商,做通了工作。看到原来被占用的地方被清理了出来,其他村民也都自发参与到修路工作中。随着党小组作用在防汛救灾、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发挥的越来越明显,“党员带头、村民参与”成为了党员群众的思想自觉,竹峰村的自治能力和治理水平越来越高。

2021年的基层经历让方兰深刻的认识到,想赢得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就要动真情、办实事,努力做百姓的“贴心人”。

作为皖赣铁路改线的必经地,竹峰村16户村民的房屋土地需要征迁。为了保证项目进度,方兰带领村“两委”成员利用中午、晚上村民休息时间走村入户,耐心解释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标准、房屋丈量核价方法及房屋安置等政策,了解他们所想、所求、所盼,能够及时解决的第一时间解决,不能及时解决的回应解释到位,让大家吃下“定心丸”。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6户民房均按时间节点拆除,保障了皖赣铁路改线工程的顺利进行。

乡村要振兴,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必先行。而在2018年,竹峰村还是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而如何才能壮大集体经济,切实提升集体经济自我发展的能力?为了找到答案,方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思考。

在调研中方兰发现,竹峰村作为全市最大的蔬菜供应基地之一,却仍有很多土地闲置荒废。“我们有这么好的产业基础和地理位置,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优势利用好?绝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方兰暗暗下定决心。

思路明确了,落实是关键。为了推动竹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她跟着老书记积极加强与街道办事处和上级部门的对接,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农村抛荒闲置土地服务合作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代管方式。由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将农户闲置的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并招引第三方通过代耕、代种、代管等方式加以利用,杜绝耕地抛荒。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村集体成功从319户农户手中流转了1235亩土地。土地流转整合工作完成后,方兰又积极探索,以“党建+现代农业”为抓手,与乡村振兴集团合作,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种植高品质蔬菜及水果,集观光、采摘、休闲为一体的新发展模式已初步形成。2021年竹峰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突破20万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基层的工作繁琐而辛苦、普通又重要。在扎根竹峰村的21年里,方兰经历了很多。她说:“我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辜负群众的期待。我只想在以后的日子里,为群众多干几件实事儿,真正让竹峰村变成‘美丽富饶的乡村’。”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李xx,男,河北xx人,1987年10月出生,本科学历(工学学士),xx县优秀退伍军人,河北省冀青之星称号,河北省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称号,河北省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中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协会会员,现任xx县庞各庄乡阚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中共唐山市第十一次党代表。上任以来,他充分展露青年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一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更换自来水泵,重新铺设地下管网,修村路、建广场、安路灯,筹建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勇于担当,把青春奉献给脱贫攻坚,是80后新一代致富带头人的典型代表。在他的带领下,阚田村荣获了“xx县文明村”、“唐山市森林村庄、“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荣誉。

20xx年上任伊始,熟村情,察民情,解民忧,成了李xx的头等要事。首先着手解决了上届班子遗留的12万元债务问题,为全村向上向好发展奠定基础。村里自来水在冬季多年出现冻裂,村民吃水困难,李xx积极筹措资金,更换自来水泵1套,重新铺设地下管网3000米,安装4台放气设备,至此,冬天来临村内无一户村民家中水管冻裂,全村吃上了放心水。为了缓解用电紧张的问题,李xx积极和供电公司沟通,分别在村南和村东新架设50kv和200kv变压器两台,将室电和水电重新分开,全部更换最新款电路保护器,刮风下雨再也不会全部跳闸停电,村民用电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申报的高标准农田基本建设项目1090亩,解决了村民农田水利管道9265米、田间路2220米、田间地电改4824米等突出性问题。为解决村内街道照明问题时,两次赴石家庄等地考察洽谈,为了赶时间以最快速度安装到位,两次路过都没有回岳父家看望爱人和刚满两岁的孩子。当村主路装上了80盏led路灯,通电的那一瞬间,不仅亮化了村庄,更多的是让百姓的心里“亮”了,让大伙儿吃了定心丸。

老话讲,要想富先修路。下雨和泥、车行人推、下雨不出门、果菜不出地,这是村里行路难的一个真实写照,也是李xx亲自着手的重要事。为了修一条顺延出村的路,他和村两委班子定点定位、丈量划线,为村里修了一条暖心的致富路20xx米,老百姓高兴的称之为环村路。因村内资金有限,李xx自费为村民铺设了长3000米,宽4米的农田石渣主路,即使下雨天,瓜果蔬菜也能顺利运出田间地头,再也不怕烂到地里。

村里建档立卡户阚欢欢,是从死亡线上抢回来的一名80后,因各地看病欠下巨债,丈夫因此提出离婚,阚欢欢带领正在上初中的女儿独自生活。李xx积极协调上级政府以及帮扶责任人,为母女两争取各种福利政策,鼓励他们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时常登门慰问,并为孩子争取学费减免等政策。李xx帮助阚欢欢协调到xx县海滨工艺制品厂工作,让她靠自己的勤劳双手自信生活,实现脱贫。村里7岁男童,被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鉴于其家庭困难,病情严重,花费极高,李xx第一时间开会研究,并请示上级,开通绿色通道,为其特事特办,办理低保手续,组织村民捐款,帮助家庭解决实际困难。

自任支部书记以来,他始终把抓好党的建设作为第一任务。不断完善党员活动阵地。20xx年,重新选址建设了1000的村级党群活动广场以及200平米的健身广场,安装了村民向往已久的娱乐设施20台套,既完善和规范了党员教育的场所,又带动了村容村貌的整体打造,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做大做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是李xx坚持的农民梦想,为此他积极努力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申报了《鱼菜共生循环农业》集体经济项目,为村里集体经济填补了50万元资金。同时申请农产品商标,开展产地直采、主播带货,积极发展农村电商,让老百姓兜里富起来。

李xx自任支部书记以来,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大力兴办民生实事,带领群众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发展道路,是新时代农村青年干部的杰出代表。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王xx,男,1982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20xx年换届后,担任前大章乡永安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xx年轻、有干劲,带领班子成员干实事、强治理、谋发展,村内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村党组织领导有力。20xx年村“两委”换届后,王xx首先对“村两委”干部进行明确分工,细化责任,20xx年确定入党积极分子5名,新发展党员3名,2名党员按期转正,村党支部积极调动党员、积极分子和志愿者等参与村内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治理等工作,进一步发挥了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基层治理规范有效。目前,村内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一监督”“三务公开”“小微权力清单”“党建工作年会”等制度规范,完善村规民约,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实现党组织领导的村级事务运行机制规范有序;进一步完善红白理事会制度,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出面调解,村内实现白事不穿白、不发烟、不放炮;红事不使用高价烟酒,有效抑制了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

乡村发展充满活力。在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中,一方面村党支部依托村内2个家庭农场、4个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等资源,实现对村内2250亩土地进行统一育种,村党支部统一购置化肥、种子,发挥好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作用,以此来增加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该村通过竞价的方式对村内238亩窑坑地进行承包,20xx年度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5万元,2022年预计达到11.2万元。

做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首先对村内8条主道进行分包,每条街道由一名村干部和一名村民代表分包,明确责任人;村内四个大坑实行村干部分包坑塘制度,每个大坑由一名村干部与一名党员直接分管,对大坑进行机械清理,并进行围档,杜绝垃圾进坑,分包责任人每周对坑塘进行检查,做到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目前坑塘状况维持良好;村内垃圾日扫日清,村“两委”干部带头清除街内墙体小广告,在主要街道书写人居环境、除村霸等宣传标语,起到了美化和警示教育作用;开展绿化、亮化工作,新种植核桃树160余棵,更换太阳能路灯120盏,村内面貌整体提升;目前村内改厕率达到93.8%,争取今年标准化厕所改造完成率达到100%。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肖xx,本溪市委统战部派驻大牛沟村第一书记。肖xx任职以来,克服环境陌生,交通不便等困难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奋勇拼搏,埋头苦干,紧紧围绕乡党委中心,服务基层群众。扎实开展扶贫帮困、产业发展等工作,不断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目前顺利实现软弱涣散村的晋位升级。帮助村农业合作社扩大销路,增加收入1万余元,协调联系企业收购村集体大米,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目标。

完成全乡6个行政村脱贫人口回头看核查工作。协调修建水泥作业路3500延长米,排水沟200米,农田作业路3000米。为村民实施危房改造,共协调资金5.5万元。他说,新时代奋斗的青春最无悔,要用青春的汗水助力脱贫攻坚。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现在,一提到桓台县马桥镇后金村,周边的百姓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百姓生活富裕安康、村容村貌整洁优美……后金村人的生活俨然和城里人一样。闪亮的成绩也让后金村荣誉加身:20xx年,获评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再次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xx年,获评省级文明村。

众多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人付出,他就是后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xx。

20xx年10月担任后金村党支部书记以来,xx在加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上下功夫,几年下来,带领村班子想法设法增加村集体收入,惠民利民力度持续增大,成为后金村百姓心中的好支书和贴心人。优异的工作成绩也让他被淄博市人民政府表彰为“第六届淄博乡村之星。”7月19日,当记者向他说起这些成绩时,44岁的xx摆了摆手说道:“作为村支书,为百姓谋利益本身就是职责所在。让老百姓满意,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旗帜鲜明讲政治,强化村班长建设。

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

一个村发展的好坏,村党组织坚实有力的领导是关键。xx深知此道理,上任伊始,他便在增强村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上下功夫。

首先是定期开展集中学习活动。利用“灯塔—党建在线”、“云党建·先锋在线”平台,组织党员每月15日集中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不断强化党性修养。

在决定村发展的重大事项上,xx都认真听取班子成员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办理各项村事务中,xx也是第一个冲在前面。靠着肯干事、愿干事的这股劲,xx在村班子成员中得到了认可,这使得后金村两委班子特别团结。

村班子凝聚力的问题解决后,xx着手强化村班子为民服务意识。这一背景下,后金村“坐班代办服务”应运而生。

xx介绍,20xx年,后金村旧村改造后,百姓从原来的平房里搬出,住进了楼里。一家老少住在一起的情况比较多,平日里难免产生纠纷矛盾。为了帮百姓解决问题,同时也为了规范村级事务管理,村“两委”推出了“集中坐班代办”服务,确保“三个第一时间”,即村民有事第一时间能找到村干部,村“两委”第一时间形成处理意见,问事群众第一时间得到满意答复。

xx告诉记者,去年,村里有郝姓兄弟姊妹三人因赡养老人问题达不成协议,闹得关系特别紧张。第一时间向村委反映后,他主动找来兄弟姊妹三人和他们的母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兄弟姊妹三人达成了赡养老人的协议。xx说,这几年来,“集中坐班代办”服务协调解决了上千件百姓的难事和烦心事。

20xx年8月,台风“利奇马”的侵袭让后金村党组织凝聚力得到了检验。台风的袭击导致后金村北引清济湖溃堤,加之持续降雨,河水大量涌入小区,小区各干道水位最深可达60厘米。受台风影响,村里全部停电,通讯受阻。xx说,面对灾情,村“两委”第一时间成立抗击灾情指挥部,班子成员和村全体党员冲锋在前,挨家挨户排查受灾情况,及时转移受灾群众。同时第一时间找来30多台抽水泵,及时排水抗洪。在抗击台风的那几天里,很多村党员干部三天三夜几乎未合眼,饿了就泡一袋方便面吃,正是靠着干群同心,后金村把灾害损失降至到了最低。

壮大集体经济收入,群众共享发展红利。

xx告诉记者,近年来,后金村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就是为了更好的造福群众,让群众共享发展的巨大红利。

近几年来,后金村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大面积流转腾空土地资源。利用这些土地资源,后金村构建起规模化、统一经营的村集体资产。采用种植速生林、承包、租赁等形式,增加村集体收入,20xx年速生杨林创收800余万元,20xx年村集体收入900余万元。

同时,在xx的带领下,后金村还积极招商,引来三家企业入住。千方百计增加村集体收入的同时,后金很多村民也开始在企业上班,有效解决了百姓就业问题。

此外,后金村还用实实在在的福利待遇让群众共享村级发展红利:村集体统一发放口粮款、全村居民每人享受500元取暖补贴、重阳节60周岁以上老人每人发放1000元生活补助;开展“水质量提升工程”,免费为每位村民提供100元水卡,确保居民免费用上放心水;为高中、大学、研究生入学新生发放奖学金,20xx年共计发放奖学金4.6万元。

现在的后金百姓摈弃了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过上了富足祥和的日子,对于xx这名村带头人,百姓们都会竖起拇指称赞。

创建优美宜居环境,丰富百姓文娱生活。

生活富裕之后,考虑的就是民生问题了。

为了让村里的百姓居住环境更优美。20xx年,在xx的带领下,后金村先后对居民楼的供暖锅炉、公厕、垃圾转换站、门球场、篮球场进行升级改造,更新更换健身器材30余件,粉刷美化居民楼道墙体,添置中国结样式的彩灯300余个装点社区夜景。

社区外围,集体栽种速生杨林18000余棵,打造村级“绿肺”。填平村北24亩大湾,着手进行复垦验收。社区内部,栽种海棠320棵、玉兰30棵、美国红枫70棵、竹子200余棵,绿化面积5000余平方米。

为了调动村民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后金村积极开展“美在家庭”示范户创建。村“两委”集中走访一楼住户,逐户签订环境卫生协议书。通过选树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村居院落环境整体提升。

7月19日,走进后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记者看到,棋牌室,书画室、卡拉ok练歌房等各种娱乐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们三两成群,有的在打乒乓球,有的在比拼唱歌“功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欢声笑语,气氛热烈。

xx告诉记者,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娱生活,后金村将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向村民开放。同时,对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大厅、书画室等进行了升级改造。现在,饭后茶余时间,大伙儿都会来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聊天、运动。不仅活动了身体,村民的邻里关系也变得越来越融洽了。

眼下,后金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已经名声在外:20xx年,他们村承办了全省文化进万家启动仪式首场演出和桓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现场观摩会议;举办了桓台县首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新婚礼;先后迎接中央文明办、省住建、省妇联等部门调研参观,逐步形成了“积极参与、活泼向上、邻里和睦、诚信友爱”的农村社区特色文化品牌。

xx说,他并不满足于现在取得的成绩,作为后金村党支部书记,他会在服务后金百姓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xxx,人如其名。他就像一朵怒放的“希望之花”。给乡村的校园增添几分生机。她用慈母情怀和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让“希望之花”绚烂绽放在平凡的校园。她一路走来,在身后留下了丝丝幽芳。

在23年的工作中,xxx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反对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忠实于党的教育事业。平日,她努力学习党的各项时事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并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知道自己的工作实践。在三丈讲台上,她将马克思“五观”教育,“无神论”教育深入剖析,使孩子们树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义务。

xxx老师,勤于钻研业务,善于抓住机会潜心学习。她深知: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先要有一桶水。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会永远站在教育领域的前沿,才能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于是,校园中小石凳上常能见到她手捧《学好双语500句》嘴里还念念有词,计算机室常常能见到她为查阅资料而忙碌的身影,教研活动中她会滔滔不绝道出自己的见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真是她勤于学习,乐于钻研的精神,丰收硕果被评为“自治区骨干教师”光荣称号。xxx老师的课堂更是真实的、美丽的、有人情味的。孩子们特别喜爱她设计的“课前三分钟”,在那里有浪浪上口的童谣、生动有趣的汉语故事,悦耳动听的汉语歌曲它们像一块磁石深深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喜欢趣味的课堂,在那里他们能找到学习的真正乐趣。

在平日的教育教学中,xxx老师率先垂范,身教胜于言教,她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必先正已。”所以,无论上课还是下课,她总是以自己人格力量感染每一位学生,注意自己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她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能严律己,率先垂范。教室中要垃圾,一定是她第一个拾起来,每天第二节课总是她第一个去关灯,早读中总是她第一个捧起书大声朗读渐渐的,同学们开始了变化,有人捡地上的纸片了,有人去关灯了,有人带着大家一起早读了一切都在消移默化中产生了微细的变化,真可谓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xxx老师工作以来,从未请过一天假,在她的眼中只有一群求知饮酒的孩子。她家中有身患症的年迈老母亲,三个上学的孩子,丈夫长期在外出差下乡,照顾家人生活的重担就落在了他一个人的肩上。但xxx老师一直承担六年级毕业班的教学工作,她总是早出晚归,每当漆黑的夜晚回到家中,望着病床上的母亲,饿得啃干馕的孩子,她不禁清然泪下。她没有抱怨,没有不快,只有心疼。因为她知道,毕业班的30多个孩子更需要她,离开她课会被落下,孩子们的成绩会被耽误,他们可能会与“内初班”无缘。于是,她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克服一切困难忠于教学工作,帮助孩子们如愿考入内初班。

一位教师,有了爱心就能成就教育。她凭着一颗爱心做好了教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教书育人是她的职责,爱岗敬业是她的本分,她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xxx老师班有这样一个小女孩,她的家庭十分困难。记得,那是一个寒冷冬天的中午,天空里飘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寒风无情的割人脸,她正准备到办公室火炉旁取暖,突然眼前闪过了一个瘦小的身影。她定了定神,仔细一看原来是维尼热蹲在那个角落。她三步并两步上前询问:“维尼热,怎么不回家吃午饭呢?”维尼热忙答道:“老师,中午家里没有饭,我带了一小块馕”说着维尼热的眼眶湿润了,xxx老师一把将那个瘦小的身子搂在怀里,哽咽的说:“老师带饭了,我们一块到办公室吃。”自那天后,她多次到维尼热家家访,得知维尼热家庭十分困难,孩子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甚至一天也吃不上一顿热饭。此后,她便每天带饭给瘦小的女孩,像慈母一般呵护她、帮助他。渐渐的孩子的学习成绩逐步提高,最后考上了梦想中的内初班,这是她对xxx老师最好的回报。她就是用自己浓浓的美、真挚的情去感染每一个孩子,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20多年来,xxx老师正如此一朵“希望之花”在平凡的校园中绽放着她一路艰辛、一路欢歌。她将一颗颗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帕乡中心小学,这方沃土上,勤奋耕耘,默默奉献,精诗种子能开出朵朵美丽的“希望之花”!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小清,女、侗族、高中文化、1962年9月生,现任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禾梨坳乡古冲村党支部书记。xx年以来,该同志多次被评为全市优秀共产党员,xx年12月被省妇联、省民政厅授予全省优秀女村党支部书记称号,xx年6月光荣当选为xx大党代表,xx年被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古冲村过去由于村党组织涣散,党员作用发挥不够,基础条件差经济起点低,集体资产流失严重,村级债务较多,党员有情绪群众不满意。当时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仅1万元,村民年均纯收入仅895元,而村集体负债却达5万元。xx年村两委换届时,乡党委将村支部书记人选锁定在致富能手小清身上。亲友们都劝小清:“村里这样的烂摊子,你就是条龙也干不好。村里欠帐多人心又不齐,千万别往火坑里跳。”村里个别群众也有看法,说“古冲村男人都死绝了,要一个女的来当书记?”亲友好意相劝和群众冷言冷语,反而激起她不服输的劲头,毅然走上古冲村党支书岗位。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上任之初小清从规范村务决策机制入手,以规范村民代表会议为重点,建立完善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从制度上保证村民民主决策权。凡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事项都实行民主决策,由村支两委联席会议商议后,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做到会前向村民广泛征求意见、会后公布表决结果。制定党务公开、村务公开等18项制度,切实规范村支两委班子运行机制,村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向心力逐步增强。同时,小清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以“党员亮身份、同心奔小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党员主动亮出自己身份,结对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全村55名党员共有41名党员与47户困难群众结成对子,现已帮助29户农户脱贫致富。

要想富拉通村组路。斋公坡组毛玉梅至今也忘不了xx年冬天的三场大雪,当时她为把近2万斤柑橘销售出去,请人挑到乡镇集市租房等客商,结果柑橘一个也没卖掉全部霉烂变质,白白亏损一万多元。毛玉梅的事对小清触动很大,为破解交通瓶颈,她一边号召党员群众投工投劳,一边外出化缘筹资,共投入200余万元硬化水泥公路12.6公里,覆盖12个村民小组,组级公路硬化率达70%。现在全村公路宽阔平坦交通便利,古冲村已成为外商收购柑橘的首选地。

村集体无实力,村支部就没战斗力。为改变落后面貌,小清多方争取资金10万元修建电排两座、对村柑橘场6000余株柑橘进行品改、新建80亩柑橘场一个、投资9万元修建750平方米大型库房一个。如今古冲村不仅还清债务,而且村集体资产已达200多万元,全村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0多万元,成为全县集体经济强村之一。

抓优势发展多元产业。小清在全村大力推行有奖种植、有奖品改,全村柑桔种植面积从3200多亩增加到6120多亩、人均4亩;柑桔品改优质率达90%,价格平均高出老品种20%;年产量从600万斤增加到1350万斤;整个产业规模扩大一倍,仅此一项人均增收800余元。牵头组织成立禾梨坳乡柑桔协会,销售网络遍布全国15个省市,全乡70%的柑桔都通过协会销售。为增强柑桔市场竞争力,引导协会会员注册“舞水牌”商标,并于xx年9月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十佳品牌”。凭借品牌影响,“舞水”柑桔成功打入上海、广州等10多个城市,还出口到俄罗斯等国,价格比注册前普遍提高30%。成功举办首届“舞水”柑桔节,湖南电视台等10多家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节会盛况,招商签约资金达1140余万元。在做大做强柑橘支柱产业同时,古冲村还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烤烟生产和牲猪养殖。去年全村共开发烤烟150亩,创产值50万元;年出栏牲猪4000多头,创产值500余万元。xx年村民年均纯收入达5000元,一举跨入怀化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行列。

经济要发展信息是保障,小清千方百计引进程控电话安装项目。目前全村电视入户率100%,电话普及率100%,手机入户率100%。通过与外界联系,她成功将在外地创业致富村民李小河的100多万资金引回村里搞柑橘开发。如今,李小河已开发种植“山下红”、“沙糖橘”等新型品种1000多亩,有力带动群众致富步伐。

优化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先后投入20余万元,统一安装自来水65户,打深水井337户,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95%以上;争取资金42万元建成沼气275口,沼气覆盖率达80%,成为全市沼气第一村;投入资金15万元,进行以“四改”为主的院落环境整改,80%村民实现了“改沟、改厕、改厨、改圈”。

加强教育投入,提高村民素质。设立村教育奖金,对村里成绩优异学生及考取大学的给予奖励。为了增强农民学用科技,依靠科技致富的本领,小清经常邀请技术专家实地开展培训指导。在文化部门支持下,她还开办了“农家书屋”,现有农业科普知识、法律知识等藏书4000余册。

创新载体树文明新风。她牵头组建秧歌队、快板队等5支文艺团队,经常开展文艺活动,极大地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提高全村文明程度,她以“爱党、爱国、爱家庭”为主题,在全村积极开展“孝心榜上比孝心”、“十星级家庭评比”、“五好家庭”等主题的评比活动,树立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文明新风典型组、典型户,形成人人争当文明标兵的新风尚。

在小清眼里每位村民都是亲人,村民冷暖疾苦都时刻挂在心头。为了让村里孤寡老人安度晚年,小清多次到民政部门争取支持。xx年10月村养老院顺利竣工投入使用,成为怀化市第一个标准化村级养老院。84岁五保老人许修进无人照顾,生活起居困难,她就像老人亲女儿一样照顾他。老人家里没自来水,她就出钱接通自来水。通水那天老人紧紧握住小清的手,热泪盈眶连声说:“你真是我们五保老人的好闺女!”在古冲村走访时群众纷纷说,小清自担任村支书以来,她至少拿出3万多元,帮助20多户困难群众解决实际困难60多起。为这事家人不是没意见,但她总是笑着对家人说:“我是村支书,我不帮他们谁帮?我不帮他们就是给村支部和党员抹黑!”

小清对群众的无私奉献和关爱,使她成为群众最可爱的人,反之却亏欠了家人许多许多。xx年在修建组级公路时,小清要丈夫许积富义务为村里移动电线杆。工作时许积富不小心从电线杆上摔下来,当即不醒人事。等她得知消息赶回来时,丈夫已在医院抢救了1个多钟头。当她看到丈夫时,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哗哗地流了下来。在任村支书5年多时间里,小清一心扑在村里,农活、家务活、照顾公婆、小孩的责任全都由丈夫承担。为此有人戏称许积富为“家庭主夫”,曾经有村民问小清的公婆:“龙书记没有照顾好你们,你们怪她吗?”他们总是笑着说:“没办法她也是为群众做事,我们又怎么好怪她?”可小清知道,她亏欠家人太多太多。

真心换来真情。村民见小清太忙无法料理家务,就主动帮她做家务为她送菜送水果。面对这些推却不了的真情,小清总是笑着收下回头又转手送给困难群众。她深情地说:“党的富民政策给了我一切,能够为困难群众谋福利,带领群众致富是我的本份,更是我应尽的职责。”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xx,谢菲尔德家庭农场负责人,20xx年秋天,xx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硕士毕业回乡创业,在龙泉街道梁家屯、俞家屯村承包了800多亩土地,创建了谢菲尔德农场。为加快农场发展,xx雇佣了农场附近梁家屯、俞家屯等村庄的五六十位农民在农场里帮工,教会他们标准化林木和庄稼种植等新农业技术,带动周围村民增收。“农场里化肥使用量锐减,经过林木种植、有机肥还田等土壤改良后,土质也越来越好,让农民们多掌握这些种植技术,也方便他们以后自己种植。”xx说。

在为周围村庄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xx还积极将自己学到新技术,传授给周围的村民,并向他们推广优质树木新品种。20xx年,xx考取了北京林业大学林木遗传育种专业的博士,随后便积极与青岛农业大学等高校对接成立了科研基地,自此众多农林方面的老师、同学常常来他的农场做一些实践课题,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xx还邀请老师们为周围的村民普及林业知识。

在xx的带领下,农场初见成型。农场的建成,一方面树林可以为农场周边的`工业区带来新鲜空气,另一方面通过树林建立起来的小型生态系统,可以提供真正的原生态食材,也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到龙泉来亲近大自然。现在,xx的农场渐有起色,他正信心满满地将农场打造成一个产学研基地。“我和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课题,都可以在这里更好地展开,也可以为龙泉带来更先进的林业技术。”xx坚定地说,“今年我准备和高校合作,做一个森林音乐节,即可以提高农场的知晓度,还可以带动周边村居的消费,一举两得。”截止目前,80后留学海归xx的事迹获《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等各级媒体争相报道。“我们80后也要积极响应乡村振兴号召,相信和我一样愿意扎根农村的年轻人会多起来!”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小张,男,198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中专学历,20xx年3月当选沙河店镇杨召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代表。

杨召村位于沙河店镇政府西南3公里,与高邑县搭界,全村共有663户,2142人,现有党员53人,20xx年村“两委”换届后,小张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抓服务、抓发展、抓治理,推动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

抓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战斗力。严格执行村干部坐班值班等工作制度,规范落实村级日常管理制度,讲政治、立规矩、正风气,“两委”班子运行顺畅。以“三会一课”为抓手,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切实抓好业务知识学习,不断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和服务群众的能力。

重调查研究,积极办实事解民忧。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制定“开门一件事”待办清单。针对群众反映村庄偏僻、摄像头少、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在主要路口安装摄像头19个,提升了群众安全感;针对河道行洪将村东槐河河道公路冲毁,给村民出行造成了极大困难问题,村党支部积极跑办争取上级资金58万余元,对漫水路重新硬化,埋设5排水泥管道,切实解决了村民的出行问题。

拓增收路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xx年村集体收入36万余元。其中对新到期的176亩沙荒地通过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行竞价承包,实现承包收入近35万元。同时,不断拓宽增收渠道,通过为村内的河北飞龙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提供用工、车辆等各类信息和协调相关事宜,每年收入服务费1.5万元。

建美丽乡村,开展人居环境大整治。以“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目标,以县乡观摩拉练为动力,多渠道筹资,全方位动员,深入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20xx年累计投入16万元,清理田间路两侧杂草和村内垃圾300余方,街道小广告30余处,拆除私搭乱建6处,疏通了村东常年堵塞的排水管道、新建2800平米的村民健身广场,为群众茶余饭后增添休闲娱乐健身好去处。

促“三治融合”,推进基层治理规范化。与时俱进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强化自治基础;全面推行“两会一团”工作机制,建立了村情恳谈会、乡贤议事会、道德评判团,不断夯实农村高效组织动员的群众基础,培育村民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进一步提升了村党组织领导力凝聚力号召力;积极开展民法典知识宣传,常态化开展以案释法教育,群众法治观念日益增强;深入推进“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聘请两名警务助理积极参与治安防范、纠纷调处、警情上报、法治宣传、服务群众等工作,切实发挥了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

作为一名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他用十足的干劲和看得见的成效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未来,他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诚履职、担当实干,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在乡村振兴路上奋力谱写新篇章。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xxx,男,汉族,1979年10月出生,现任坝羊镇新山村党支部书记、新山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20xx年10月以前,xxx在浙江宁波办厂,在回乡探亲的过程中,偶然从村干部口中了解到坝羊镇正举全镇之力发展茶业产业,经济环保,前景广阔,新山村正在积极响应号召发展茶产业,并成立了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个消息让年轻的xxx怦然心动,使他萌生了在家门口创业的念头。在新山村党支部的诚挚邀请下,他最终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加入新山村茶叶种植合作社并任合作社经理,同时将浙江宁波的工厂变卖把资金全部投入茶叶种植,从此为家乡的发展事业奋斗,并与茶叶结下了不解之缘。

20xx年冬天,在坝羊镇党委决定将新山村打造成生态茶乡的重点村时,部分群众跳出来唱反调,不予支持,有的虽然嘴上不说,但实际持观望态度。因为在新山村,祖祖辈辈都是靠土地养家糊口,土地历来是百姓的“命根子”,不愿轻易让出。但是xxx认为乡亲们不是那种不通情达理的人,为了不耽误群众白天做农活,xxx只好利用晚上时间骑着摩托车挨家挨户走访,同群众“拉家常”,向群众宣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认真分析发展茶产业的市场前景,与群众算经济账,动员他们拿出土地发展茶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xxx的不懈努力,新山村600余户村民一致同意发展茶产业,纷纷拿出土地,或流转出租、或入股分红,积极支持新山村打造生态茶园。

如今的xxx,依旧每天在茶山上忙上忙下。而他也因为优异的表现,被党组织吸收为一名党员,并在20xx年10月党支部换届选举中,被新山村党员群众选举为新山村党支部书记。

新山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支两委+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发展茶叶产业,入股的社员,除在毛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进行分红外,在合作社务工的,还能获取务工收入。在新山村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后,xxx对党支部班子进行整顿,切实把提升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作为首要工作任务来抓,并且根据新时期农村工作发展的需要,要求班子成员有针对性地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同时,在村内实行发展重大事项“支部提、党员大会议、群众代表评、村民大会定”的民主管理机制,形成“支部带队伍抓班子,干部带党员抓示范,党员带群众抓发展,人才带资源抓项目”的工作格局。紧紧围绕“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促党建”的发展理念,按照“三权”促“三变”的发展思路,结合村情实际,探索出了“以产促村、以村带产、产村同步”的产村相融发展新路子。

近年来,新山村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两委”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创建省级先进示范村委为目标,搭乘省市县镇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列车”,大力发展产业种植,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前,全村建成茶园8400亩,占全镇茶叶总面积的23.33%,茶叶加工厂两个,每年解决1400余人就业问题,其中贫困户500余人,为坝羊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小白,现任佛山市南海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区委农办、区扶贫办专职副主任,20xx年6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

小白1993年入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成为国土与房地产开发管理专业的第一批学生。大学期间,他担任班长,也加入了学生会。“在仲恺校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老师们也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老师们在学习上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在生活上又很亲切,对我们很关心,还经常跟我们一起打羽毛球、打排球,我们管理学院书记李锡儒老师当时就住在学校里面,经常带我们去他家吃饭。可以说,在仲恺校园的这两年,既充实又快乐。”小白回忆起仲园的点点滴滴,还是记忆犹新。

小白在专业学习上刻苦认真,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大二期间,光荣入党。“李锡儒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多出去锻炼,做事情要多实践。”“务实做人,踏实干事”是小白做人做事的宗旨。大学期间,专业的老师常教导他们要肯吃苦耐劳、敢于创新,老师们的教导小白一直记在心里,他也养成了务实、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20xx年6月,小白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授予“全国乡村振兴(扶贫)系统先进个人”称号。实际上,早在20xx年响应号召到贫困村挂职任村委副书记时,小白便与扶贫工作结缘。

20xx年,为响应党中央“东西协作”的政策,南海区与凉山州的甘洛、越西、喜德三县签订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小白开始了凉山州扶贫的攻坚克难之旅。

“像是从现代社会穿越回到了原始社会,村民们的住宅分散在山上,地板是泥土,卫生环境很差”,回忆起当初入凉山州时的情形,小白仍充满感慨。当时凉山州是我国的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甘洛、喜德与越西是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的其中三个,彝族人口占大多数。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地形比较封闭,原本村民的住宅分散,小白每次走访当地居民都需要坐四至五个小时的车程,下车后,小白还要徒步走一到两个小时才能到达各个散落的农户。

地形的封闭导致当地与外界的交流较少,思想封闭,村民文化水平低,有些村民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村民们平日仅靠手工种植玉米、荞麦等作物维持生活。有些贫困户家里只有一口锅,一把勺子,也没有区分碗筷的意识,吃饭时一家人坐在泥地板上,用手抓饭吃,这把勺子全家共用。由于当地卫生环境的较差,村民们也不讲卫生,医疗资源匮乏,导致肺结核在当地比较多发,诸多问题摆在小白等扶贫工作人员的面前,他们感到时间的紧迫和扶贫的压力。

小白觉得扶贫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还是要转变人的观念和思想。“在仲恺学经营管理时,老师一直强调,管理最重要的是激发人的内生动力,发挥人的优势。”他想让“一部分人先走出去,起带动作用”。小白牵线搭桥、想方设法让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到珠三角地区打工,一开始他们没有工作技能,小白就先对他们进行培训,耐心指导他们。为他们提供工作岗位,让他们尽快适应外面的世界,融入社会。几年间,共有6000多村民走出大山,到珠三角地区务工。这不仅改善了村里的经济,更重要的是,他们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技能,假期回到家乡,也会传播先进的思想、带动周围的村民改变观念,让他们看到依靠勤劳奋斗,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慢慢地,村里人也开始讲卫生了。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

小白不仅带领村民“走出去”,还采取了“引进来”的方法。他与扶贫队伍一起多方联系,为凉山州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因地制宜,打造7个产业园区,总投资超3亿元,带动2万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村民的经济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村里的卫生条件还是比较差,特别是学校条件简陋,设施也不齐全。没有开水房,学生们只能从家里带水到学校,带来的水喝完就没有了,实在渴了只能喝生水。小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成立了“雏鹰助飞扶贫慈善基金”,筹集社会善款310余万元专款为北三县104间学校安装255台净水热水器,使凉山州北三县学生饮上安全热水。

聊起扶贫中遇到的困难,小白打趣道:“头发就是这样白的。”他顿了一下,说:“扶贫工作中的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想起仲恺李锡儒老师的教导: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惊慌,保持乐观,一步一步地去解决,要奋进,不要松懈!”这些话给了他前进的力量。

在南海区扶贫干部们眼里,小白一直是特别能战斗、特别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的“一线操盘手”,务实肯干的他被人们形象地称为扶贫路上的“老黄牛”。

小白每年都要进凉山十几次,每次短则一周,长则十几天。回忆起刚到凉山的日子,小白笑着说:“起初什么都需要我们手把手去教他们,就像父亲教孩子读书一样一遍遍地去教,虽说很辛苦,但是帮人的人是最幸福的,看到群众脱贫走向幸福,我也觉得很幸福。”

“互联网对乡村振兴是大有可为的,而物联网是超越互联网的形式,通过物联网发展农业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向。”小白对物联网发展农业的前路信心满满。小白在帮扶地推动5g农业、智能化农业发展。最近几年,南海区配合当地在凉山三县打造起7个产业园:在喜德县,他们打造起鲁基乡现代农业循环产业园,该产业园成为四川省第一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在越西县,打造的现代农业(苹果)产业园区,采用5g信息技术栽种“5g苹果”,成为凉山州首个产供销一体、物联网智能化农业园区……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促进帮扶地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小白结合云浮罗定地区特点创立了“万亩南药基地”,除了引导利用好罗定当地资源外,他结合南海区的优势,联系南海区制药厂与南药基地对接,为基地引入实力雄厚的合作企业,以“强强联合”做大做强南药基地。同时,小白还联动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为基地注入先进技术力量。“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源泉,我们也致力于利用科技智能化推动帮扶地的产业发展。”小白说。

扶贫期间,小白及其团队为云浮56条贫困村集约土地超过3万亩,落实产业项目326个;为凉山北三县引进企业11家,打造产业园区7个,建立“带不走”的长效脱贫机制。发动企业募集近1亿元款物,助推民生发展。20xx年发动165家企业结对云浮56条村,助力脱贫攻坚。20xx年底,云浮市2060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凉山州北三县全部脱贫摘帽。

“看到群众脱贫过上好日子,我也觉得很幸福!”务实做人,踏实干事,小白用自己在大学的所学、所悟,为乡村振兴和扶贫事业贡献力量。他,值得吾辈致敬和学习!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小延,197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12月入伍,1996年12月退伍,xx县xx镇xxx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他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秉持军人保家卫国的责任意识,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之所困,以“三变改革”为有力抓手,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全村居民脱贫致富,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精神文化建设为重点,带领村委班子成员,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xxx村打造成为环境美丽、农民富裕、产业兴旺、品质提升的美里乡村。

2018年3月,xx县xx镇xxx村退役军人小延当选了该村新一届党支部书记。他上任当村支书,意味着他要放弃常年在西安经营的高薪酬生意。小延犹记每次回到村里,乡亲们围住他问长问短,看着老乡们期盼的眼神和xxx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他的内心五味杂陈。这些年,无论走多远,最惦记的还是这个生他养他的老地方,他决定放弃西安的事业,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让乡亲们也富起来,让xxx村旧貌换新颜。

自18年换届任职后,发现村里存在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如一盘散沙,可如何要处理好这些问题的整合,对我这样的一个新手真的也是难上加难,经村两委多次和村里的老党员,老同志群众代表探讨,研究,商议后,最终我们把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得到了妥善善解决,村风,村貌有了很大的变化提高,村里现在不但团结安定,文明和诣,还被列为先进重点文明村。只有解决好问题安稳,才能有下一步的发展。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同志始终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完成了全村92户188人脱贫,带领群众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终坚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换取贫困户的放心”,经常“到户中、面对面”入户了解农户困难,对本村所有贫困户的家庭实际情况均能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了如指掌”,并且能真正做到把贫困户当做自己的亲人,针对贫困户的困难需求,能够及时到户了解并帮助解决,在当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评。

他上任后发现,xxx村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全村土地闲置荒芜,村集体经济落后,主导产业薄弱,在家群众增收困难,村民人心涣散。面对这样的现状,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深入学习中转变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过程中,结合“三变”改革,围绕盘活集体资产、农村土地、林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要素,激活发展潜能,先后到山东寿光考察温棚种植,陕南革命老区柞水,天津毛家裕,杨凌农高会等地学习考察;为了使“死资源”变成“活资产”,他决定流转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个长效稳定的收入。2018年9月成立xx县xx镇xxx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采用三变改革六步法,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2018年11月,合作社流转川地60亩来发展蔬菜大棚项目,建成标准大棚27个,同时大棚基地设施配套400吨蓄水池,管网,电,路,太阳路灯等均己建设安装完成,带动全村387户1089人增收,同时,大棚种植项目雇佣贫困劳动力20余人,户均家庭务工收入增加4000-9000元,这样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时还能壮大集体经济,尽早实现全村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转土地100亩用于栽培高标准、高品质红薯,预计稳定增产40%,可直接带动20户62人增收。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看着乡亲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他说,再苦再累都值了。

村民富裕起来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落后,他多方争取,积极协调,依托政府和社会力量,解决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新建3口水井,维修2处水井;同时打造村委阵地,对阵地会议室打造和墙面,亮化灯,广场运动器材的安装打造,全村路灯的更换90多盏,热水器56个,新式电表370余户,硬化村里道路一公里,为全村新建厕所235户;同时发展红薯产业一百亩,建成可容纳30人的幸福家园,争取200万包大棚河提解决了父老乡亲们的出行难,用电方便问题,提高了我村形象硬件设施建设,面貌焕然一新。

2019年中秋节,举办了xxx新民风表彰暨中秋大会,为了调动村民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评出10名个人先进进行表彰,通过表彰,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的无私奉献精神,教育引导广大村民,以道德为榜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深入推进全村公民道德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同时营造出勤劳致富光荣、安于贫困可耻的社会新风气,形成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作为xxx村退役军人服务站站长,为更好地服务退役老兵、团结退役老兵,他采取网格化管理模式,同时建档立卡,每一名退役军人一户一档,收集诉求与建议,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红色基因故事、致力军人精神传承。将优秀退役军人延维浩选为村环境卫生监督员,号召退役军人群体参与村集体建设,以军人精神的引领示范作用营造全村积极进取氛围。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冲在疫情防控一线,为群众筑起一道坚固防线。他从腊月二十八接到镇疫情防控工作任务后,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带领村两委成员,退役军人服务站工作人员,冲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线,带头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通过网格细化,班子成员与网格员一起挨家挨户走访宣传,确保户户到位、人人知晓。为切实把“内防输出、外防输入”落到实处,在村各出入口设立卡点,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严格排查劝返外来车辆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间,他总是主动值夜班,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留给其他同志,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始终坚守着军人的性格和气质、纪律性和无私奉献精神,时时处处彰显着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养和赤胆忠诚,是退役军人中的优秀代表,是一面旗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始终牢记党的初心与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全体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不遗余力。

乡村振兴事迹材料

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从大城市返乡创业。村里有了年轻人就有了活力,在带动家乡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他们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小米也是众多返乡创业青年中的一员,只是创业的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

20xx年,在广州闯荡的小米回到了家乡平江县,他感兴趣于家乡的文化和手艺,通过一番考察,小米开发了谷雨烟茶品牌,致力于家乡土特产品的开发。但由于经验不足,他的谷雨烟茶项目一度中断,这让小米一筹莫展。

紧要关头,小米的项目遇到了转机。

那是20xx年的3月,小米参加了碧桂园“青创10万+”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清华研修班,这个研修班是企业专门为平江返乡创业青年开设,致力于提高青年们的创富带贫技能,这帮了很多年轻人的大忙。

小米更是从中获得巨大收获。他不仅学到了创业本领,还获得了碧桂园提供的50万债权投资,让曾经的谷雨烟茶项目起死回生,继续落地经营。

至今年9月中旬,生产谷雨烟茶的湖南古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产值已突破700万元。小米说,公司自有和辐射的茶园有20xx多亩,帮助1140名群众增加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