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报告范文,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总结。小编在这里衷心希望这些报告范文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师有关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同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相关信息。

责任报告单位:三十团医院、疾控中心全体职工。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报告,同时向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接到或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上级突发事件监测报告机构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或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蔓延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突发事件后,应以最快方式报告,并及时报告书面材料。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进程等,每一起突发事件必须

做初次报告、阶段报告、总结报告。初次报告要快,阶段报告要新,总结报告要全。

初次报告要求在发现和报告突发事件后6小时内完成。初次报告必须报告的信息有:突发事件类型和特征、发生地点、时间和范围、受害人数、事件的地区分布以及已采取的相关措施等内容。

阶段报告应根据事件的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应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总结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应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一、指导思想: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防病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等法律、法规,针对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地震、水灾、恐怖袭击、生化袭击)等不同事件类型,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二、组织机构:

设立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救治队伍。救治队伍三个小组分别为: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治小组,重大食物中毒、职业中毒救治小组,重大创伤事故救治小组。

三、工作职责及任务:

1、领导小组负责审定预案措施,督促预案的贯彻落实,评价预案工作效果,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方案的修订、补充,指挥、协调突发事件处理工作。

2、办公室具体承担预案管理工作,协助领导小组指挥协调各部门落实预案应急处理方案制定相应管理措施,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定期对医疗卫生人员开展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并将其列入继续教育考核内容,负责开展突发事件日常监测与报告工作,按规定汇总、报告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

3、救治小组:负责突发事件救治、报告工作。应急预案启动后,服从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规定岗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提高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四、应急处理:

1、应急准备:

(1)定期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2)开展公共卫生知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及技能的培训,增强应对能力;

(4)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所需药、试剂、医疗器械、救护设备、防护用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制度及目录。

2、报告程序:

有下例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应当在接诊的同时向医务科(或总值班)报告,接到报告人员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并在一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或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2小时内向辖区疾病控制中心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爆发、流行的;

(2)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或者可能的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报告内容应当包括科室、联系人、联系方式、报告时间、突发事件类型和特征,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范围,涉及的人数、临床表现,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根据突发事件的进展和新发生的情况,及时按程序进行后续报告。

3、在传染病爆发、流行期间或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蔓延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突发时间。

4、应急处理:

(1)突发时间后,应配合上级卫生主管部门进行下列事项的技术调查、确证、处置、控制和综合评估工作:

突发事件的类型、性质、等级;

突发事件发生强度、县级范围及发展趋势;

已采取的控制措施及其效果;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当采取的控制措施。

(2)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科室和个人应当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立即到达指定现场,采取有效控制措施,进行现场救援。

(3)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预案规定,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4)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对就诊的突发事件致病、致残人员,医务人员应当及时接诊治疗,不得推诿、拒绝;接诊医生应当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医学观察的病人,应当立即收入专门的观察室;对需要转诊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疾病历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院。所收治突发事件致病、致残人员,应实行先收治、后结算办法。

各科室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收治或者拖延治疗。

(5)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当依法做好医疗废物和其他危险废弃物的收集、运送、储存、消毒、处置工作。

(6)收治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解除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对需要转诊的,应当严格按要求做好转诊工作。

(7)医务人员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8)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后,应当根据预案的要求,立即组织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如果是发生在院内的中毒事件,应当立即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及容器,并进行清洗消毒,配合市卫生局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9)发生重大职业中毒事件后,应当根据预案的要求,立即组织对中毒人员进行救治。

(10)发生重大职业中毒事件(放射源泄漏),应立即采取:

1、停止作业,保护和控制现场,保留可能导致职业中毒事件的材料、设备;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3、配合市卫生局进行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4、落实卫生局要求采取的其他措施。

(11)群体不明原因疾病发生后,应当按照:

初步判断为中毒但其原因不明的,可按照有关中毒应急处理的规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2)对因生物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源事故等引起的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突发事件,在经调查核实判定事件性质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以及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13)突发事件消除或者被有效控制后,应当适当解除应急处理状态。

解除应急处理状态的程序与启动应急预案的程序相同。

五、法律责任:

未按照预案规定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并造成严重后果的,承担《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江西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办法》等法律法规中的处罚责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管理,保障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有效运行,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一、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制定本规范。

二、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具体分级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一)传染病

1、鼠疫:发现1 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 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 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 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 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 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

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 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 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 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 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 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 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 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高发地区10 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 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 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 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 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 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 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5 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 个月内发现2 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 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 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 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 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 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流感:1 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 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 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 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 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 例及以上。

21、猩红热: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水痘:1 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 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 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 感染。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 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 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 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 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 例及以上。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 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 例及以上;或死亡1 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 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重大及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至少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 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六、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

报告范围:

(一)传染病

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风疹、流腮、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

10、、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1、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2、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3、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4、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5、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6、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17、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18、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19、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0、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

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

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

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

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

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凡涉及以上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公共卫生事件,医院医生和个人立即报院领导办公室,有责任报告人或联系人务必在2小时内报告到卫生行政部门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为加强我校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工作,及时有效预防与控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全校师生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一、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坚持依法管理,分级负责,快速准确,安全高效的原则。

二、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对校内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三、学校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应加强晨检。并按规定填写报告卡和登记簿,记录患者名单、发病日期、班级分布、主要症状、目前状况、接触史等。

四、建立报告第一责任,指在第一时间内第一发现传染病及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人,应在第一时间内向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人员或者校长报告信息。

五、学校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等报告。

六、任何人不得任意将传染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姓名、住址和个人病史以任何形式向社会公开。

七、所有人必须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传染病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不得瞒报、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缓报、谎报。

八、必要时在电话报告后1小时内呈上书面报告。书面报告发映事故发生全程概况,人数病情状况等,并经学校责任人签名和学校盖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管理,保障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有效运行,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管理,保障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有效运行,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一、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制定本规范。

二、基本原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三、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具体分级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负责报告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四、报告范围与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一)传染病。

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

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1、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五、报告内容。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六、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突发事件发生后,要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省有关部门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同时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相关信息。

责任报告单位:石期市镇卫生院全体职工,台凡分院及各村医生。

责任报告人: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相关工作人员为突发事件的责任报告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医疗卫生机构、有关单位和个人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报告,同时向区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接到或发现突发事件,应在2小时内向上级突发事件监测报告机构报告,同时向上级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传染病暴发、流行期间,或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蔓延期间,对疫情实行日报告制度和零报告制度。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突发事件后,应以最快方式报告,并及时报告书面材料。其中医疗卫生机构、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发现突发事件后,同时应立即通过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网络直报。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处置进程等,每一起突发事件必须做初次报告、阶段报告、总结报告。初次报告要快,阶段报告要新,总结报告要全。

初次报告要求在发现和报告突发事件后6小时内完成。初次报告必须报告的信息有:突发事件类型和特征、发生地点、时间和范围、受害人数、事件的地区分布以及已采取的相关措施等内容。

阶段报告应根据事件的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应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原因或可能因素。在阶段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同时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总结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5个工作日内上报。应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消毒监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总结报告

(一)、监测内容:包括使用中消毒剂(含灭菌剂)污染菌量及浓度,压力蒸汽灭菌器生物监测,紫外线灯强度,无菌器械,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护人员手,透析液,医院污水xx项内容。

(二)、监测方法及判定依据:本次监测采样方法及结果判定依照《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及《医院消毒技术规范》。

(三)、存在问题:本次监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医院未定期开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或监测项目不全。

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但目前许多医院未开展此项工作,或监测项目不全。原因是:医院感染工作的开展,需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财力,而短期内又很难看到经济效益,因此,私利医院领导不愿意增加医院感染工作的投入,造成医院的监测设备短缺,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不能开展正常的自身监测工作。例如,多数公立医院及全部私立医院不能开展高压锅的生物监测工作;部分医院不能开展紫外线灯强度监测;多数医院化验室不能开展菌培养检测——各单位既不纳入日程又不主动委托他院。

2、私立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不固定,严重影响医院感染工作的开展。

目前,绝大多数医院的医院感染工作都是由兼职人员承担,部分医院的医院感染管理人员不固定,经常更换,严重影响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工作中的脱节,加上消毒业务知识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也不能很好地开展针对其他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中新的内容不能及时、有效地传达、落实。

3、部分医院的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强,工作缺乏责任心。

压力蒸汽灭菌的无菌器械包包装不合理的问题,本次检查中部分医院出现,更值得提醒的是曾经因消毒方法不当、消毒设备不合格导致的湿包现象仍然存在,例如,现代女子医院无菌柜中存有全部湿包和过期的器械包;**医院口腔科无菌柜中的手机未消毒早晨上班时间竟无一把无菌手机,不难得出内在必然的联系;部分医院医护人员仍未养成处置病人前后要洗手的习惯,有些医院不具备洗手的条件。以上问题如不及时改正,将成为医院严重的医疗不安全隐患。

4、医院污水处理存在严重问题。

对16家医院污水余氯的抽查结果显示,只两家合格,合格率为12.5%;说明医院污水的处理很难达到卫生标准。另外,部分医院都没有合格的污水处理设备。所以,目前我区医院污水处理存在着问题。

5、消毒剂未完全按操作规程配制和使用,消毒方法仍有欠缺。

本次检查中我们发现私立医院消毒剂未完全按操作规程配制和使用,消毒方法仍有欠缺。例如部分医院在戊二醛、氯制剂的使用上存在一些误区,防腐剂没有按照说明书的要求现用现配,造成了器械的腐蚀;多数医院仍使用石蜡油等非水溶性的产品作为润滑剂;消毒技术规范中已明确提出的对凡士林等油类应采用干热灭菌方法,目前大多数医院仍使用压力蒸汽灭菌;部分医院个别科室的器械在用消毒药浸泡时未完全被浸没,因此达不到消毒效果。个别医院,高压灭菌物品由铝饭盒密封后打包灭菌,这种方法不能达到灭菌效果。

(四)、改进意见:根据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消毒监测工作中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工作:

1、适时举办医院消毒知识统一培训,对重点医院、科室、重点部门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供各种资料及信息动态明确统一标准,争取医院的理解、支持。

2、督导各级医院必须配备必要的监测仪器、器材、消毒设备和相应指示的检测。如紫外线强度监测仪、3m胶带、戊二醛浓度指示卡、余氯比色器或余氯测定试剂盒、高压锅灭菌指示卡等。高压灭菌要每包包内放置指示卡,包外放3m胶带,同时标明灭菌日期及失效期。每月必须对高压灭菌器用生物法监测一次,确保高压灭菌效果。

3、督导各医院加强手术室、供应室、婴儿室、产房、口腔科等重点部位的消毒管理工作,口腔科手机一人一用一灭菌多数医院仍为神话,要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同时建立一整套消毒隔离工作惯性运行机制及奖惩机制,使执行消毒管理办法成为每个医务人员的自觉行动。

4、不定期的抽查各医院的污水处理状况。要加快医院污水处理站和消毒供应室的建设,尤其是私立医院。

(五)、制定档案管理。

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贯彻《**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消毒业务管理工作规定》要求,补建了各医疗机构消毒管理档案,上半年理顺了相关工作。建立健全了所需的有关消毒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依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及《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进行现场调查、采样和相应指标的检测,完成了有关消毒监测结果的卫生学评价情况。上半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医源性感染工作在监测的同时进行了16家医院的督导。发现的问题给予督导单建议整改。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

根据《xxx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xx年度突发事件应对总结评估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区林业局xx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年来全区共发生森林火灾起(一般火灾起,较大火灾起),过火面积公顷,受害森林面积公顷,森林火灾受害率‰,投入扑火人工个,出动扑火车辆余次。由于及时应对处置措施得力,全区未发生重大和特大森林火灾,未出现扑救森林火灾人员伤亡事故。

1、组织领导。我局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成立了森林防火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确定了具体工作人员。多次在党组会议、职工大会上安排部署,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森林防火工作。

区森林防火应急预案体系。

3、完善管理工作。依法治火,加强督促检查,积极开展靠前驻防和扑火演练工作,确保近年来没有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组织领导。层层签订了护林防火责任状,将护林防火责任落实到人头、山头、地块。确保森林防火层层有人抓、有人管。

二是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工作各项安排部署,加强森林防火检查督导工作。在春、夏两季火险高发期,林业局分别派出工作组赴重点地区、林地检查督导森林防火工作,确保重点林区安全度过森林防火紧要期,促进社会稳定。

三是强化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干部群众防火意识。做到森林防火警钟长鸣。普及森林防火知识,将森林防火有关法律法规、森林扑火安全常识编印成宣传单,利用重要节假日分发到群众手中,使得人人皆知。在林区道路两旁设置永久性森林防火宣传牌,使森林防火尽人皆知,做到群防群治。

四是加强野外火源管理,消除火灾隐患。规定戒严区,明确戒严期,严禁一切野外违法用火行为。加强清明节期间防范,严格落实护林防火责任制。

五是加强森林防火扑火队建设。目前我区在保持了80人的区级护林员队伍和六个重点林区乡(镇)、街办组建的专业扑火队伍的基础上,区上又组织了护林防火灭火大队70人,对崛围山等重点林区、路口、山头和要害部位实行严封死守,巡视巡护。

三、存在的问题。

1、森林防火专项经费不足,对业务工作正常开展有影响。

2、防火基础设施落后。由于缺少经费,防火物资储备不足,一些护林站交通、通讯工具落后,遇有火情不能及时报告。

四、工作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确保各项经费落实到位,保证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正常进行,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2、适时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演练,并保持定期化,使机制常新常备。

根据《驻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xx年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的通知》和《平舆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和要求,县应急办对我县xx年度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分析评估,形成了评估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应急办的及时指导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我县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起数以及造成的死亡人数较往年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一)自然灾害方面。xx年,根据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全县没有发生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自然灾害。

(二)事故灾难方面。xx年,全县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90起,死亡2人,同比下降33%。全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水利农机、建筑施工事故为零,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三)公共卫生事件方面。xx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络直报系统进一步健全,传染病、食品安全事件等统计报告更加全面、及时。没有发生突发事件。

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重大络安全案件、监所事件、群体性事件等,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发生起数和参与人数均有明显下降,全县社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xx年,查处散发法轮功宣传品案件6起,破获非法聚会案件3起,摧毁非法聚会点3个,刑事拘留2人,批语教育56人。发生5起一般性群体性事件全部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平舆县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xx年,我县认真贯彻上级的各项部署和要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做好各项监测预警和防范处置工作,尽力避免、减少各类突发事件,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

(一)健全机构,强化组织领导体系。为加强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我县及时调整了平舆县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县的应急各职能部门均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公安、民政、气象、卫生、安监等部门不断推进各级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建设,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应急管理工作机构的各项工作职能,实行责任追究制,全县各乡镇、街道也成立了相应机构,健全了组织体系。

人员,确保能够规范、有序、快速处置突发事件。各级各职能部门在认真编制、完善预案的基础上,根据本级本部门情况组织了各级各类20余次的实战演练。

(三)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大物资筹备力度。各相关部门在充实应急队伍的同时,精心组织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县应急办组织各牵头单位分别举办了综合减灾、气象灾害防御和防汛抗旱等方面培训班,国土资源部门组织村民进行了预防地质灾害培训,县安监局先后培训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691人。公安局、卫生局联合开展了消防武警和交通警察的医疗急救训练。公安部门根据应急工作需要,加大硬件投入,卫生部门对全县的急救指挥调度系统进行了全面的维护,保证了120呼救数字、模拟信号双接入,计算机辅助调度等。

物资储备是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必要条件。我县切实抓好物资筹备工作,民政部门储备了救灾帐篷、救生衣、棉被;水利部门储备了石料、大型抢险机械、麻袋、铅丝、木桩、照明工具等。

息,力争在第一时间获得疫情信息,有效预防了疫情发生;公安部门由110指挥中心牵头组织每月召开一次治安形势分析会,把分散于国保、反邪教、治安、刑侦等部门的不安定因素和涉稳类案件、事件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坚持编写全县治安形势分析报告,未雨绸缪,有针对性地提出打防要求。

(五)多措并举,提高应急处置水平。一是加强督查。县应急办和有关应急牵头部门经常组织有关人员在汛前、三夏、动植物疫情易发期等时间段,进行督查,查看预案准备和演练情况,值班情况,同时以明传电报的形式要求各有关部门认真组织对重点部位进行拉式大检查,挂牌督办;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县政府为应急工作添置了有关设备和物资,为应急处置打下了物质基础;三是开展了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组织人员认真开展了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了全县各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了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

(六)大力宣传,努力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广泛开展法律、法规和科普宣传活动。印制宣传资料15万余份,负责向群众发放。教育、民政、安全监管、公安、卫生、农业、食品药品监管、气象等有关部门广泛开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社区减灾、安全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等方面的宣传活动。二是着力抓好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工作。县应急办协调新闻部门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宣传,加大政策法规宣传力度,新闻发布方式更趋多样、覆盖范围更加广泛,有效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技能。

三、工作建议。

一是加强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个人应对方法宣传,加强办事机构建设,整合资源力量。二是应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工作研判分析机制,加强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及不稳定因素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加强社会稳定局势的评估,增强工作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三是应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专业队伍建设,开展应急处置的日常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和攻坚处突能力。增强各职能部门在处置突发性事件时的协调配合,熟悉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方案和预案,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四是应加强应急救援保障的经费投入,配齐必要的应急救援物资设备,满足实战的需要。五是应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对突发公共事件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处置能力。

平舆县应急管理办公室二0一0年元月二十八日。

根据区应急办《关于做好xx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和典型案例评析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乡对xx年度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分析和评估。现将xx年度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总结如下:

(一)自然灾害。入汛以来,**乡先后遭遇四次特大暴雨袭击,所有村都不同程度受灾,最大降雨量达毫米。全乡因灾倒房97户287人,房屋室内进水、房前屋后崩坎滑坡797户2146间,紧急转移安置受灾人员49户125人。直接经济损失1398万元。农作物成灾面积3106亩,茶园绝收面积1502亩。直接经济损失1386万元。强降雨过程共导致我乡11条公路遭受大面积破坏,主要是路基坍塌,边坡塌方,桥涵冲毁、堵塞。9月以来,由于连续阴雨,在原先受灾的基础上,再度发生垮方和路基损毁。据统计,全乡累计坍塌方120处3000立方米,倒塌挡土墙85处约3200立方米,水泥路面受损1880平方米、砂石路面冲毁35公里,损毁小型桥梁3座。直接经济损失2550万元。灾情发生后,党委政府紧急应对,全体党员干部齐心抗灾,确保了大灾面前零伤亡、无大难,取得了抗灾抢险的胜利。

(二)事故灾难方面。xx年,全乡共发生安全生产事。

故5起,死亡4人,无较大以上事故发生。

(三)公共卫生事件方面。xx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络直报系统进一步健全,传染病、食品安全事件等统计报告更加全面、及时。没有发生突发事件。

(四)社会安全事件方面。我乡严格落实各项稳控措施,大力加强社会管控,积极开展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和重大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全乡发生刑事案件2起,全部得到及时妥善处置。

“十二五”以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市和区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乡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机构,完成了《**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基本形成了辖区内较为完整的应急预案体系和社会预警体系,预案体系和预警体系基本覆盖了我乡经常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方面,乡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明显提高。科学修编各类专项应急预案,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工作,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确保了全乡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召开安全生产大会,每季度召开专题会议,时常召开防范重-23。

应急自救知识相对欠缺,自救能力还不强。二是预案还不够细。应急预案编制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预案的科学性和操作性还不够强。三是应急演练规模较小、联动性不高,针对性尚需加强。四是应急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专题培训工作需继续加强。

面对多变的经济社会形势,我乡计划通过以下措施,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一)强化制度,全面落实责任,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和“一岗双责”的要求,重点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好落实,并依照应急目标管理考核程序和制度,对于责任和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一抓到底,严肃追究领导责任。继续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务求使全乡上下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换的关键时期,突发事件仍然易发;充分认识到,我乡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较快较好的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背后往往潜藏着许多的矛盾和危机,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也难免出现;充分认识到,继续把应急管理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长抓不懈,尽快使全乡的应急管理工作进入常态、稳态是当前工作的重点。

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管理,保障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有效运行,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为进一步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管理,保障信息报告系统规范有效运行,及时准确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快速有效地处置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制定本规范。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他专业防治机构和医疗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和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处理办法》等制定本规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遵循依法报告、统一规范、属地管理、准确及时、分级分类的原则。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根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组织人员对本规范规定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核实、确认和分级。具体分级标准详见《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系统的技术管理,网络系统维护,网络人员的指导、培训。

(三)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业务管理工作、网络直报和审核工作,定期汇总、分析辖区内相关领域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职业病预防控制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专业防治机构接受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举报、咨询和监督,负责收集、核实、分析辖区内来源于其他渠道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范围,包括可能构成或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其报告标准不完全等同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判定标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一)传染病。

1、鼠疫:发现1例及以上鼠疫病例。

2、霍乱:发现1例及以上霍乱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发现1例及以上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病人或疑似病人。

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现1例及以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

5、炭疽:发生1例及以上肺炭疽病例;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皮肤炭疽或肠炭疽病例;或1例及以上职业性炭疽病例。

6、甲肝/戊肝: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

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甲肝/戊肝病例。

7、伤寒(副伤寒):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伤寒(副伤寒)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病例,或出现2例及以上死亡。

9、麻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麻疹病例。

10、风疹: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风疹病例。

1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

12、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现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4、钩端螺旋体病:1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5、流行性乙型脑炎: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16、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17、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染性钉螺。

18、流感: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或5例及以上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或发生1例及以上流感样病例死亡。

19、流行性腮腺炎: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

20、感染性腹泻(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中发生20例及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例,或死亡1例及以上。

21、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22、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23、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hiv感染。

24、新发或再发传染病:发现本县(区)从未发生过的传染病或发生本县近5年从未报告的或国家宣布已消灭的传染病。

25、不明原因肺炎: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二)食物中毒:

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三)职业中毒: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四)其他中毒: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例及以上的事件。

(五)环境因素事件: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例及以上。

(六)意外辐射照射事件:出现意外辐射照射人员1例及以上。

(七)传染病菌、毒种丢失: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八)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良反应:

1、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2、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良反应(或心因性反应)10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九)医源性感染事件: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十)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2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原因疾病3例及以上。

(十一)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事件信息。

信息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二)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初次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事件名称、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2、进程报告。

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3、结案报告。

事件结束后,应进行结案信息报告。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分级标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由相应级别卫生行政部门组织评估,在确认事件终止后2周内,对事件的发生和处理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建议。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制度

为了及时有效遏制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幼儿园园长为幼儿园疫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管理第一责任人,卫生保健教师是幼儿园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人。幼儿园其他教职员工发现传染病疫情均有义务向园长和疫情报告人提供情况。

2、每天要对全园幼儿的出勤、健康情况进行巡査;

3、负责指导全园幼儿的晨检l作和传染病疫情的防治及各类且生消毒、食品监督等工作。

1、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即幼儿园教职工如发现有传染病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在第一时间向园长报告,随后园长和疫情报告人根据传染病疫情或其他突发公共事件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镇教育管理组——卫生院一疾控)。

2、当幼儿园发现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3名幼儿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呕吐、腹泻、皮疹等症状时,疫情发现人和疫情报告人应当第一时间报告园长并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并协助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幼儿病因排查结果登记表。

3、在幼儿园同一班级中,如果一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3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或者有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幼儿园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并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幼儿病因排査结果登记表。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限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和重大职业中毒事件的。

5、幼儿园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慌报。

当出现符合本制度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幼儿园疫情发现人应当及时以最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向园长和疫情报告人报告。园长和疫情报告人同时向有关部门报告。(若发生食物中毒还要报区食品药品监督所)。

幼儿园要建立“来园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幼儿园老师发现幼儿有传染病早期症状、疑似传染病病人以及因病缺勤等情况时,应及时报告给幼儿园疫情报告人;疫情报告人应及时进行排查,并记录排査情况。

1、晨检由各班班主任老师对早晨到园的每个幼儿进行观察、询问,了解幼儿出勤、健康状况,并将晨检结果记录在晨检记录上。如发现幼儿有传染病早期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等)以及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告知园长,并进行进一步排查,以确保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预防。

2、班级教师应当密切关注本班幼儿的出勤情况,对于因病缺勤的幼儿,应当了解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幼儿园疫情报告人。疫情报告人接到报告后应及时追査幼儿的患病情况和可能的病因,及时做到对传染病病人的早发现、早隔离、早消毒。

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自查报告

为切实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损失,我局充分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机关干部职工深入学习和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以及国家和省、市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安排布置应急管理工作,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全局职工积极参加市人事局组织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测试,并均取得了优秀成绩。通过不断地学习宣传,我局广大职工掌握了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认识,为我局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和在突发事件面前能够沉着应对打下坚实基础。

突发事件应对落实措施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和《博罗县教育系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提高我校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避免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特制定本措施。

一抓学习宣传,提高思想认识。以《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为指导,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党员群众提高认识。我校特别强调,要提高危机意识,明确责任意识,加强应急处理能力。同时组织干部、教师深入学习《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以及上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确保在突发事件面前能沉着应对。通过开设防震减灾、防火防盗、防踩踏知识课,播放光盘、张贴挂图等形式,系统开展应急知识教育宣传,提高广大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二抓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成立处置突发事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和部署,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四保障”。

三抓实施力度,确保反应敏捷。进一步加强师生交通安全、体育运动安全、课余时间活动、自然灾害防范、户外活动安全、防范火灾、防止有意伤害、疾病预防、常见食物中毒及其预防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四抓培训演练,努力排查隐患。通过及时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加大对应急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确保突发事件处置措施得当。

五抓检查指导,落实责任追究。在学校各重点部位安装监控摄像

头;在教学楼、办公楼安装了防盗门;同时配备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并加强对校内重点部位的巡逻。从安全检查到整改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安全工作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做,使安全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在今后工作中,我校还将继续普及应急管理知识宣传教育,加大安全隐患的摸底排查和整治力度,加强突发事件监测预警、信息报告与应急人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的实时修订,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长效机制,从制度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防患于未然。

博罗县教师进修学校

2017年12月27日

我们学校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制,努力防止安全事故发生,营造和谐、平安、稳定的校园环境。一年来,我校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工作。具体做了如下工作:

一、安全管理日日讲,天天抓。

为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杜绝安全事故发生,我们学校始终把安全 管理工作列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做到安全管理工作日日讲,天天抓。学校连续几年来实行了班主任、科任老师、值日老师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要求负责当天各自管理范围,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同时把当天安全检查情况登记入《校务日记》,并在文明班评比栏上公布,列入文明班评比的一项内容,增强安全管理的.透明度。由于责任分工明确,全校教师人人尽责尽力,不敢掉以轻心。学校领导更是带头执行,率先垂范。

二、营造文明,平安环境。

我校校园占地面积较广,由于目前校舍建设尚未完善,空旷之地仍多,每年春、夏、秋季三个季节,易生杂草,如果不及时清除,就会成为安全隐患,也会给校貌抹黑。针对这一情况,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落实班级管理责任制给三年至六年级各班级划分管理段,定期组织学生清除校园杂草。这样,既清除了安全隐患,又美化了校园面貌,还能培养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三、认真做好突发地震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我校认真按照上级的要求及时组织全体师生学习上级有关文件 精神,教育全校师生明确意义,认识到位,行动到位。我校相应成立了组织机构,加强领导,具体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并绘制应急疏散平面图。同时,我们还组织全校师生进行模拟演练,基本上学生会服从老师安排,听从指挥,消除惊恐心慌情绪,有序撤离疏散,收到较好效果。

四、反复加强火灾自救逃生教育和食品卫生管理。

我校组织全校师生观看火灾自救逃生科教片,教育学生不玩火,安全用火,认真学会在火灾中自救逃生的方法,确保生命安全。另外教育学生认识食品卫生安全标志,购买安全食品,杜绝乱吃零食不良现象。

总之,我们一年来对安全管理花了很大心思,下了很大力气。我们决心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加大安全管理力度,借鉴他山之石,进一步完善我校安全管理工作,以扎实的步伐继续向和谐、平安、文明的校园迈进。

消毒监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总结报告

上半年对辖属的38家托幼机构进行了监测监督,监测项目有:空气、物体表面、餐饮具、工作人员手等。其中:室内空气合格合格率94.1%;物体表面合格率92.7%;与水、饮食接触物体表面合格率94.1%。工作人员手合格率xx0%。工作中发现,托幼机构的保健医全部卫校以上学历,懂专业素质好,保健教师均反复接受疾控中心消毒灭菌技术培训,达到了《**省感染控制重点行业预防性消毒质量管理规范》中托幼机构消毒质量的管理的要求:保健教师能够全面负责本园(所)消毒隔离工作和相关的消毒技术指导。幼教中心管理严格工作流程严密,舍得投入。通过此次监测我疾控中心反复对托幼机构的预防性消毒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力求杜绝传染病流行在消毒环节上的传播。以进一步提高消毒质量和消毒意识。并完成了辖区内幼教中心38家托幼机构有关消毒监测结果的卫生学评价。

突发事件防范应对措施

各县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各委、办、局:

根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有关规定,为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年度总结评估工作,请各县、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和分析,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分别汇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突发事件总体情况以及分类别事件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年事件发生起数、伤亡人员、经济损失、与往年比较情况、以及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有关情况,并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特点进行分析。

(二)应对工作

对照《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相关专项预案、部门预案,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准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对年度应急管理工作及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情况进行全面总结评估。既要认真总结防范处置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又要深刻分析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三)工作建议

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提高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意见和建议,以改进和推动应急管理工作。

(四)典型案例分析

根据点面结合的原则,从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中各选择1—2个典型案例,对防范应对工作的`各重点环节进行深入评估分析,以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进工作。

请各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负责汇总编写本县各类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评估报告,直各部门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分为4个编写组,各组参加部门负责编写本行业领域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总结评估报告;各组牵头部门在各参加部门报告基础上汇总形成本类别突发公共事件总结评估报告。分组情况如下:

1、自然灾害组:请民政局牵头,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参加。

2、事故灾难组: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牵头,公安局、建设局、交通局、农业局、国资委、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旅游局、科技局、煤业公司、气象局、xx机场参加。

3、公共卫生事件组:请卫生局牵头,农业局、林业局、商务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参加。

4、社会安全事件组:请公安局牵头,发改委、教育局、民宗委、民政局、人事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商务局、国资委、环保局,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中国银监会银监分局、信访局参加。

1、各县、各部门要安排业务骨干参与突发公共事件年度总结评估工作,做好各方面基础数据统计和材料汇总工作,牵头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和计划安排,深入地进行总结分析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报告中各项数据的统计要全面、准确、规范、细致,避免重复和疏漏,要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文字与图表相结合、概括描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评估分析,做到语言精炼、层次清晰、内容充实。

2、请各县人民政府,各牵头部门确定一名参加总结评估工作的联络人员,将姓名、职务、手机和固定电话于年xx月xx日前告政府办公室应急办,并于xx月xx日前将经负责同志审定后的本县、本部门总结评估报告稿及电子数据送政府办公室应急办。

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登记报告制度

为全面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管理工作,规范疫情报告程序、报告内容、报告时限,特制定本制度:

1、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相关要求开展疫情监测信息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与报告工作。

2、校医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的登记、审核、分析、上报工作。

3、学校内发现传染病病例后立即进行网络直报,报告内容有:患病学生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班级、住址、联系方式、发病时间、确诊时间、诊断依据、疾病名称、报告单位、报告人,同时将上述报告内容详细登记。

4、执行重大疫情实行双线报告制度,即当重大传染病疫情(含传染病暴发或异常增加)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除进行校内报告外,一定要通过电话等通讯方式逐级迅速上报至区卫生局及防疫站。

5、随时进行网络及通讯设施的维护,确保通畅。

6、校医及各班主任为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人,不得迟报、瞒报、谎报、漏报传染病疫情。

格尔木英瀚幼儿园

2017年9月1日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工作,特制定以下制定: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报告工作是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重要环节。要充分认识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工作的重要性,增强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建立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责任制。对未履行报告人职责,造成疫情扩散和危害进一步加大追究其责任。

二、报告的时限和要求

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学校的责任报告单位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责任报告人是机构指定信息的信息报送员。

当发生学校食物中毒或患病学生异常增加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该及时将情况报告给当地卫生疾控部门;一旦确定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及时填写相关报告卡。

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在同一班级,1天内有3例或者连续3天内有多个学生(5例以上)患病,并有相似症状(如发热、皮疹、腹泻、呕吐、黄疸等)

或者共同用餐、饮水史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2、发现食物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

3、个别学生出现不明原因的`高热、呼吸急促或剧烈呕吐、腹泻等症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内报出相关信息。

4、校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或者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24小时报出相关信息。

5、报告方式

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向县教育局报告。

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发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应及时报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立即报出相关信息。提供留样食物,以便检验。

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于6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体卫艺处。

2、进程报告。在特别重大或者重大突发公共卫生时间处置中,学校应当每天将事件变化情况报告主管教育部门。

3、结案报告。事件处置结束后,应在一周内将事件处理结果逐级报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直至省教育厅。

三、预防为主,平战结合

制定适合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加强本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必要时组织学校师生按照学校制定的预案进行演练,以保证学校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自查报告

为了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提高应急处置能力,规范处置程序,提高实战能力,结合《应急预案》,在xx年奥运会前夕,我局组织了1次突发群体性上访事件应急演练。在演练过程中,领导小组沉着应战、果断指挥,组织干部职工立即停止手头工作,按预案要求,各科室紧密配合,与各县、区及市直部门密切协调,成功应对了突发事件。通过实战演练,达到模拟运行应急机制、管理体制,调整、充实预案的内容,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解决在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完善了应急处置机制。由于平时认真演练,且有平时处置突发小规模群体性上访的成功经验,在xx年12月31日的200多名外省兴邦集资户来我市行政中心上访事件中,我局措施恰当,处置及时果断,没有造成不良影响,维护了良好的信访秩序和社会秩序。同时积极支持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全市组织的各类应急演练。

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自查报告

查分啦,从今天上午九点开始,四六级就可以查分咯!不知道童鞋们考得咋样呢?当然成绩出来的那一刻一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考过的或者终于刷分成功的牛人们,当然祝贺你们啦。不过也不能过于骄傲哦,毕竟现在用一张四六级证书来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是远远不够的。而对于那些没有过的或发挥不理想的童鞋们,来来摸摸头安慰安慰,给大家一个幸福的拥抱哈。但记住难过之后一定要找找自己没考好的原因哦。下面给大家提些小意见哈。

屡考不过型――对于那些在四六级沙场上抗战至今的老童鞋们,而这次又不幸还是翻了船的话,一定要好好研究一些自己各项的分数,看看是哪部分拉了自己的后腿。如果是听力的话,那就要从平时多下下功夫,对于考四级的童鞋,可以听部落里每天的voa慢速听力,拓宽了词汇量的同时又可以练练听力。但一定要记住,无论如何真题才是王道,所以一定要反复练习真题哦,做听力时,不要仅仅是做完后对完答案就算了,一定要把听力原文拿来仔细研究,看看自己错在哪里,是单词不认识所以没听懂,还是自己在理解句子上出了错。而在做完阅读或是cloze后,也要记得把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哦,以后不仅可以用在翻译中,在作文中使用的话也是很出彩的哦。

其次对于这些同学,我建议你们不要在自己独自奋斗了,报名四六级班级,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宽阔的位置,让老师,同桌一起帮助你,监督你!

在阅读上,对于想刷分的童鞋当然有更高的要求咯,做真题那是不够的,还应抽空看看一些外语报刊杂志,可以从一些简单的入手,例如newyorktimes,或是newsweek,或time上一些简单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读读,但一定要养成随手记笔记,和圈圈画画的好习惯。看的数量不在乎多,但看一篇就一定要起到效果。

考完了解型――最后对于那些成功战胜了四六级的童鞋们,一定不要松懈哈,一张四六级证书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对于那些对口译有兴趣的童鞋,可以继续学习一些中级口译,或者高分过了六级的童鞋也可以来挑战一下高级口译。而对于以后想要进外企工作的童鞋,可以报读商务英语的课程,为未来的工作充分做好准备。还要就是打算要出国的童鞋,当然是更不能放松咯,雅思和托福都是不错的选择。大家要记得早做准备,才能成功哦。

无论是过还是不过,成绩都已经在那里了,所以童鞋们也不必过于纠结于自己的分数了,毕竟成绩也只能代表过去,但学习英语的道路一定不能停止哦,大家都要继续努力哈。

经验会员积分怎么获得?怎么查询?积分可以如何使用?可以直接转换为现金吗?

shareba经验分享:如何挣钱。

十万份免费下载/阅读资料:

突发事件应对法情况的自查报告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3、社会动员,协调联动。

4、属地先期处置。

5、依靠科学,专业处置。

6、鼓励创新,迅速高效。

十个环节。

1、接警与初步研判。

2、先期处置。

3、启动应急预案。

4、现场指挥与协调。

5、抢险救援。

6、扩大应急。

7、信息沟通。

8、临时恢复。

9、应急救援行动结束。

10、调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