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和传达自己的想法。请大家阅读下面的心得体会范文,或许会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示和帮助。

高技能人才研修班心得体会

在技术发展\学业提升的过程中,需要将自身的知识水平提高,获得更加全面的知识储备。高技能人才研修班让我有了一个学习的平台。由我来试着把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和体会归纳一下。

二、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从基础学科到应用领域,我们学习了许多新的知识。尤其是那些轻而易举的高科技任务,在课程中,我更加全面地理解了科技革新带给生活的便捷和创新带来的变革性。在每次投资之前,它也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目标市场和公司的针对性。此外,还学习到了不少操作能力的技巧,比如软件使用,新兴技术原理,以及维护修理的解决方案等。

三、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我获得的是将学到的知识转化成真正的能力来提高我们的实用价值,而不仅仅是仅仅在课堂中积累知识。通过完成实际项目和任务,我们有机会实践我们所学的技能。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实践应用身上,并通过失败和反馈迭代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这也加强了我们对于实际应用领域的理解和掌握。

四、协作。

另外,在研修班中,我们还能与其他人一起工作和协作。这是最有趣的一部分,我们来自不同的背景,有不同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协作我们能够为我们的团队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想法。我们的组合能够呈现出我们在个人学习过程中缺乏的国际化视角,通过协作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适应环境中的变革和解决问题。

五、总结。

总之,这个研修班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和协作能力。它让我受益匪浅,不仅为我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激励我更加努力地学习和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拥抱我们未来的机遇和挑战。

人才技能大比拼心得体会

人才技能大比拼是一项目前流行的比赛活动,旨在展示参赛者的各种技能,并在比赛中锻炼和提高。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场人才技能大比拼,并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收获和意义。下面是我对这次比赛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次人才技能大比拼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和局限性。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与其他参赛者的交流和比拼,看到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和长处。这不仅激发了我提高自己技能的欲望,还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通过观察他人的技能表现,我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弥补,这是一种难得的机会和刺激,让我更有动力去追求卓越。

其次,人才技能大比拼让我领略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在比赛中,我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家一起面对挑战、交流想法、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团队的配合和默契让我们在比赛中有了更好的表现,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每个人的意见,明白了配合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通过与队友的合作,我也收获了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这将对我的个人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人才技能大比拼也对我的自信心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在比赛的舞台上,我需要向评委展示自己的技能和才华,这对于我这样一个比较内向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但是,在备战比赛的过程中,我不断地鼓励自己、相信自己,这让我在比赛中敢于展现自己,不再害怕失败。最终,我愿意展示自己的技能,积极面对评委的评判,这种自信无疑是一种宝贵的财富,也是我在比赛中获得的一大收获。

最后,人才技能大比拼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在比赛过程中,我们聚焦于特定的技能领域,通过与其他参赛者的交流和比较,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努力提高。同时,比赛还提供了专业的评委点评和反馈,使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改进。此外,比赛还提供了一种学习的平台和交流的机会,让我们与其他参赛者交流经验,扩大自己的人际网络。参与人才技能大比拼,让我不断地成长和进步,这是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

综上所述,参加人才技能大比拼的经历给予我很多启示和体会。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团队的合作、发扬自己的自信和积极学习,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这次比赛不仅是对个人技能的考验,更是对团队协作、自信心和学习意愿的考验。我相信,通过这种比拼和磨砺,我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一个更加出色的人才。

高技能人才研修班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高技能人才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力量。为提升业务技能和竞争力,我参加了公司举办的高技能人才研修班,下面是我对此次研修班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培训目标的分析。

本次培训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技能,提高其在工作中的效率和竞争力。在培训过程中,我意识到了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重要性,也深刻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必须不断学习和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

第二段:课程设置的评述。

本次课程设置全面、系统,内容涉及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涉及。值得一提的是,课程内容生动且实用,老师通过丰富的案例与实践,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并掌握知识点。

第三段:学习方式的分析。

培训班开展方式丰富多样,除了常规的课堂讲解外,还进行了小组讨论和实践操作等互动性教学。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还有助于拓展思路和交流经验。在实践操作环节,我们学习了各种模拟软件和实物,深入理解了信息化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和实践。

第四段:师资力量的评价。

本次培训班的老师大多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善于结合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尤其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我们学习和思考,让我们能够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第五段:个人成长的感受。

通过这次培训班,我对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技能的认识得到了深入提升。我深刻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我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找到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提升方案。同时,这次培训班也加强了我和同事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了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本次高技能人才研修班让我深入了解了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重要性,提高了我在行业中的竞争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也更加坚信,对于高技能人才来说,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能是必不可少的。

人才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拥有一项独特的技能对于个人和企业来说至关重要。因此,人才技能培训日益受到重视。我有幸参加了一次精彩的人才技能培训课程,通过这次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和价值。本文将围绕着这次培训的过程和所获得的收获展开。

第二段:培训过程的介绍和感受。

这次培训主要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环节。在理论学习环节中,我们学习了最新的技术知识和工作技巧,了解了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同时,我们也学习了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而在实践操作环节中,我们有机会亲身参与各种场景模拟,并通过反复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整个培训过程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充满了乐趣和成就感。

第三段:培训带来的收获和启示。

通过这次培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之前,我一直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和前进。但通过这次培训,我接触到了相关行业的前沿技术和市场需求,我意识到自己对此领域的热爱和潜力。因此,我决定进一步深造,提升自己的技能,并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

第四段: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体验。

迈出了第一步,我开始将所学技能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中。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地创造机会来发挥自己的实践能力,并将学到的知识与团队分享,提高了整个团队的绩效和效益。同时,在生活中,我也运用所学技能,提高了自己的时间管理能力,更加高效地组织和安排自己的生活。这些实践的经验使我对自己的能力更加有信心,也增强了我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动力。

第五段:总结并展望未来。

通过这次培训,我获得了新的技能和知识,也找到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我深知,技能的学习永无止境,这只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因此,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同时,我也希望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中,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相信,只要不断锤炼自己的能力,持续学习和成长,我一定能够在职业道路上取得更多的成果。

通过这次人才技能培训,我深刻体会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将不断努力学习和进步,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专业能力,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为企业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相信,只要我们怀抱梦想并坚定不移地追求,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才技能培训心得体会

人才技能培训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仅能提高个人的竞争力,还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作为一名参与过多次人才技能培训的学员,我深感这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下是我对人才技能培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所参与的人才技能培训课程都非常实用。课程内容涵盖了各种职业技能和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工作中的挑战。举例来说,在一次人际沟通培训中,我学会了与同事合作并有效地沟通,这极大地改善了我们团队的工作效率。在另一次项目管理培训中,我学到了规划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有效地分配任务和调度资源。这些实用的技能使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让我在职场中更具竞争力。

其次,人才技能培训还帮助我拓宽了眼界。通过参与各种培训活动,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了解了不同领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比如,在一次市场营销培训中,我了解到了新兴的社交媒体营销手段,这使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快速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在一次创新培训中,我接触到了各种创新思维工具和方法,这启发了我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些眼界的拓宽让我对职业发展和行业趋势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并提高了我的创新能力。

此外,人才技能培训还帮助我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在一些培训项目中,我被分到了一个小组,与其他学员一起完成任务。通过与他们的合作,我更好地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还可以互相学习和支持。在一次领导力培训中,我学到了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领导者,积极引导团队实现目标。这些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对于提升个人工作效能和团队协作能力非常重要。

最后,人才技能培训还帮助我建立了更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在培训中,我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和行业专家。这些人际关系网络不仅为我提供了个人发展和职业机会,还为我提供了切实的支持和反馈。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我不断学习和成长。这个人际关系网络也给我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让我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总之,人才技能培训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用的课程、拓宽的眼界、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我受益颇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我将继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积极参与各种培训活动,以适应工作中的变化和挑战。我相信,通过持续学习和不断提升自己,在职业道路上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培养技能型人才心得体会

第一段:

如今的社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国家也在积极地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计划。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培养技能型人才需要付出的辛勤劳动和努力。通过不断的试错和总结,我有了一些关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训练,让学生能够自己动手实践,并逐步提高技能水平。对于初学者,我们要先从基本技能入手,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

第三段:

其次,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学习更为高效和愉悦,同时也更有意愿去钻研更深、更难的知识和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有趣味性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和荣誉感。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工作人员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段:

培养技能型人才也需要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独立完成任务虽然能够提升个人能力,但团队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团队合作,学生能够了解资源、时间、人力等诸多因素,而线下沟通可以提高大家的合作效率。同时,合理的角色分工和合作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和风险。

第五段:

最后,教师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过程中也需要持续的学习和进修。教师需要关注新技术、新知识和实践中的新问题,将现实问题转化为教学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实践技能的人才,我们需要与应用领域深入配合合作,借助实践环节,了解领域内的新发展。

总结:

综上所述,培养技能型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联合作战,不断探索和创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注重基础、注重兴趣、注重团队,让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同时,对于教师来说,要不断更新教学思路和方法,关注领域内的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技能培养服务。

高技能人才研修班心得体会

高技能人才研修班是为了提高技能水平而实施的培训课程。在一个月的学习中,我收获了很多,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此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破旧立新,开阔眼界。

通过本次研修,我了解到了很多新技术、新知识以及新工具。最令人开阔眼界的是工业软件的使用。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只使用了基本的软件工具,但是,在本次研修中我学会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工业软件。这些新工具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水平有了更高的评判标准,能够更好地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段:磨砺技能,提升水平。

学习了一些新技能和知识之后,我尝试运用到了我的工作中,结果非常理想。熟悉了工业软件,我发现自己能够更快地完成任务,提高了效率。同时,我也更加自信地处理各种问题。在本次培训中,我还学习了一些关于实际操作和处理问题的技巧,这也对我以往的工作有所帮助。

第三段:认真培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在研修班中,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教学方式让我感动。他们为我们讲解了很多工作中的细节,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所使用的软件,从而更好地处理各种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老师们都耐心细致地回答。这种经验让我更加愿意将其分享给别人,把所学应用到工作中,并将所学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的人才。

第四段:集体合作,相互学习。

在研修班中,我们不仅有很好的导师,也有很棒的集体。我们来自不同领域,各身怀绝技。在研修班中,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每个人都有所获得。我们有时会互相展示自己的成果,一起分析、研究问题,提出改进产品的建议。这些集体的学习和合作,进一步锤炼了我们的技能,并增强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团队合作与相互学习的经验非常宝贵,将与我们相伴终身。

第五段:坚持学习,成长无止境。

通过这次研修,我意识到我们的职业生涯不能停留在原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以适应工作、适应行业、适应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技能的学习和提高,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我相信,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我们才能在职业上不断成长并获得更大的成功。

总结:在每天的工作中,我们经常面临各种问题,必须不断学习进步才能更好地进行工作。通过本次研修,我体验了学习对工作的帮助,通过集体合作,我也理解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未来的行业发展中,只有不断锤炼技能,适应变化,我们才能获得成功。同时也感谢这次研修班给我了这一次难忘的学习体验。

如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国家兴盛,人才为本。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科技发展,推动经济振兴和社会进步,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国要真正成为制造业大国的重要支撑。然而,目前社会对于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认可和尊重还远远不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力度和措施远远不够,鼓励高技能人才奋发有为的社会氛围还远远不够。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需要树立危机意识

目前,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人才因素至关重要。然而,人才的竞争不仅局限于基础科研、应用科研领域,同时展现在工艺技能的竞技场上。无论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还是一个创造大国,都离不开大批高技能人才。通常,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20%至40%,而我国目前还不到4%。据权威部门2017年对全国100个城市的调查,高级技工缺口高达一千万人。不少城市面临严重的“技工荒”,诸多高级技工的岗位只能是虚位以待,甚至有企业不得不从国外高薪聘请高级技工。现实情况是本科、硕士成堆,焊工、钳工、车工难求,技工断层现象明显。对此,笔者认为,必须有时不我待的危机意识,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一步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步伐。

二、转变某些片面的人才观念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的人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片面地理解为“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只重视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而不重视职业技术教育,重学历、轻技能的思想根深蒂固,致使20世纪末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一度出现萎缩。一些企业所办的技校纷纷关门,一些技校因生源缺少而关闭。事实上,技能是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技能人才是构成、支撑企业生产的重要骨干力量。科技的进步、国家的昌盛、民族的振兴,既需要攻克“庞加莱猜想”的数学家,需要设计“神六”和“天宫一号”的科学家,也同样需要制造“神六”和“天宫一号”的高技能人才。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相差甚远。企业产品的合格率仅为70%,每年因不良产品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产生这些问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缺少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因此,必须切实提高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建立完善有效的培训体系和制度

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职业技术培训和高等教育一样,已经在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以加拿大为例,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几所师资力量雄厚的职业技术培训学院,这些培训学院都以高就业率闻名。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培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19世纪中叶,英国已拥有各类职业技术学校600多所,建立起当时最为完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支撑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与此相对照,我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仍未完善,物质资本投资大,人力资本投资少,学历教育投资大,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少等问题长期存在,条块管理、画地为牢的落后僵化的管理体制更使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一套完善有效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和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从资金上落实,确保职业技术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

四、教育资源需优化配置

针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远远落后于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应采取各项措施,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和力量,全方位、多层次地参与技能人才的培养教育。首先,政府要增加对技术院校的投入;其次,借鉴外国成功经验,兴办更多的社区学院;第三,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开办技能院校,培养一大批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以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据了解,青年技工断层和高技能人才缺乏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一些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广东省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从统揽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大意义,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从2017年起,广东省级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3亿元,用于扶持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广东省又制定了《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加快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步伐。

近年来,保定市经济运行质量快速提升,大多数企业都在进行升级改造,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在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取代传统企业,随之而来的是企业对职工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中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在调研时发现,不少企业中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保定市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而保定市的职业技术教育,在培养中高技能人才方面,又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严重脱节。职校在专业设置上趋“热”不趋“缺”,趋“全”不趋“专”。“大路货”的热门专业一哄而起,技能含量高的紧缺专业受到冷落。也有不少职校专业设置小而全,没有特色,没有强项。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能适应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保定市职教师资主要由普教师资演变而来,只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具有技能教育资格。僵化的用人机制使得多余的文化课教师出不去,胜任技能教育的专门人才进不来,这就使专业技能教育难以正常开展。

三、教育教学评估没有把技能提高做为根本标准。用普教标准评估职教,这种导向必然造成职校的教学模式重课堂教学,轻工位实习,重课本知识,轻技能训练。

四、职中的技能等级鉴定渠道不畅。受条块分割的制约,教育部门办的职中得不到劳动部门的技能等级鉴定,缺少教学参照标准,致使专业技能教学缺乏针对性,阻碍了技能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技能训练和专业实习设施简陋匮乏。由于投入不足,大多数技能含量高的专业缺少实习设施,严重影响了技能教育质量的提高。如某职教中心,挂着国家级汽车工艺与维修培训基地的牌于,却连一辆破汽车都没有。

保定市职业技术教育的这些硬伤不根治,经济发展的人才“瓶颈”效应就无法缓解。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调整职业教育发展思路,把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放到优先位置。各级政府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培养中高技能人才对于推动一方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认真研究并切实解决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中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尽快制定政策,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多余的文化教师调出,充实普教师资队伍;专业理论教师定期到企业实习锻炼,提高技能教学水平;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到校任技能课。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重点专业的技能训练设施建设,尤其对那些为培养紧缺中高人才而开办的专业,优先扶持,重点武装。要提供技能等级鉴定平台,明确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的责任,打破权力壁垒,加强统筹协调,为职校技能等级鉴定开通渠道。

二、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充分挖掘全市职教资源潜力。冲破不同隶属关系的束缚,确立大职教的理念,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整合。不同形式的联合办学是最容易操作的资源整合方式。要支持驻保高校与地方中等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开办与保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专业技术学院,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这类高校深造开辟直通车,实现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在中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接力”。要引导职业中学与技工学校联合办学,把职业中学理论教育优势与技工学校技能培训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互补双赢。要鼓励企业与学校联合办学,学校根据企业要求,灵活设置紧缺专业,向企业输送中高技能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场地和技能指导教师。要推进职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合并有关专业,使职校的专业特色更鲜明,突出强项,打造品牌。

三、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使职业学校正成为中高技能人才的摇篮。把中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做为推进职教改革的着力点,这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当确立的指导思想。要把提高技能做为评估教学质量的根本依据,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估体系。要鼓励职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结构,淘汰一哄而起的“大路货”专业,灵活设置技能含量高的紧缺专业,并根据需求不断调整专业方向。要引导学校加强社会调研,制定更市场化、更专业化、更技能化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摒弃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课堂教育,推行多下工位、多练技能、多考实践的教学模式。通过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为保定市培养大批具有中高技能的紧缺急用人才。

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1.为大力倡导20xx年“11.9”全国消防安全活动月,紧紧围绕“人人参与消防,共创平安和谐”的活动主题,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开展一次消防技能竞赛活动。

2.开展一场比思想、比工作作风、比消防业务技能、比业余文化生活的竞赛活动,提升各分厂、部门之间的凝聚力、战斗力、团队意识,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和交流,共同提高、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为公司的消防安全防范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提高公司及各分厂的.整体消防业务技能、协同作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4.进一步推动员工消防安全意识,检验并提升公司义务消防队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消防技能。

5.通过自身的消防操作,熟练掌握各种消防器材的使用技能,加强公司的消防安全、防火工作。

1、双人3盘水带连接(双人项目)

2、单人2盘水带连接(单人项目)

3、单人手提4kg干粉50米灭石油气(单人项目)

1、方案策划/组织/主持:谭良师、陈一军、刘星民

2、总裁判长:谭良师

3、裁判员:陈一军、刘星民、曾德波、刘成文、肖玉华、梁锶雅、梁亮星、李福生

4、打表记分:曾德波、梁亮星、殴阳攸青等

5、器材准备:各分厂安全小组(使用旧灭火器)

6、拍照摄像:梁锶雅、姚增喜

1、初赛安排:各分厂、部门提前组织员工进行训练,于11月10日前自行组织初赛、复赛,确定决赛人员名单。

2、决赛安排:20xx年11月20日下午14:0018:00分(如有变动另行通知)比赛结束后现场颁发奖状。

1.决赛代表队以分厂或部门为单位,每个代表队约10--15名队员组成(不分男女),总人数约65人。

2.每个队员最多只能参加两个项目的比赛。

比赛奖励:通过比赛,评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纪念奖品。

1、“双人3盘水带连接”项目获得第一名奖励现金500元,锦旗一面,荣誉证一个;第二名奖励现金400元,荣誉证一个;第三名奖励现金300元,荣誉证一个;第四名奖励现金200元,荣誉证一个,第五名奖励现金100元,荣誉证一个,计1500元。

2、“单人2盘水带连接”项目的第一名奖励现金300元,锦旗一面,荣誉证一个;第二名奖励现金200元,荣誉证一个;第三名奖励现金100元,荣誉证一个;共计600元。

3、“单人50米灭石油气”项目第一名奖励现金300元,锦旗一面,荣誉证一个;第二名奖励现金200元,荣誉证一个;第三名奖励现金100元,荣誉证一个;共计600元。

4、个人表演奖(专职安全人员)三名,每名100元,共300元。其它奖励:1、每位参赛队员65人及工作人员20人发参赛纪念奖品。

5、锦旗3面,荣誉证书11本。

6、本次竞赛活动预算约5500元(不含消防器材费用)。

(一)双人3盘水带连接

(1)、场地器材布置

在58米的平地跑道上标出起点线、器材线(分水器限制线)、终点线。在起点线前1米处划出器材线,13米、33米处划出水带打开线,58米处划出终点线。在器材线处放3盘64毫米口径的双卷水带,1支水枪,消防栓一个,并与器材线相平,参赛队员站在器材后方。

(2)、操作程序

两盘水带打开、连接后必须平整。如有接口自动脱落、卡口、水枪脱落、冲到终点不接水枪、水枪射水不到指定位置等情况,将不计成绩。

(二)单人2盘水带连接

(1)、场地器材布置

在38米的平地跑道上标出起点线、器材线(分水器限制线)、终点线。在起点线前1米处划出器材线,15米处划出水带打开线,38米处划出终点线。在器材线处放2盘64毫米口径的双卷水带,1支水枪,消防栓一个,并与器材线相平,参赛队员站在器材后方。

(2)、操作程序

当裁判喊“准备器材”口令时,参赛队员检查好器材并背好水枪,然后回到起点线站好。当裁判喊“预备、开始”时,参赛队员迅速打开第1盘水带,并拿1个水带接口接上消防栓接口,并迅速把另一水带接口接上第二条水带的接口,接好后把第二水带打开,并对接好接口,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跑出终点,接上水枪,站成立射姿势抱握住水枪,水枪射水到指定的地点为止为有效时间。

(3)操作要求

两盘水带打开、连接后必须平整。如有接口自动脱落、卡口、水枪脱落、冲到终点不接水枪、水枪射水不到指定位置等情况,将不计成绩。

(三)单人手提4kg干粉50米灭石油气

1、操作程序及场地器材

在长50米的平地跑道上划出起点线、器材放置线及终点线。在25米处放置1支4kg干粉、35处放置1个燃烧的气瓶。参赛队员检查器材,并在起点线站立举手叫好。

当参赛队员听到裁判叫“预备、开始”的口令时,迅速跑到25米处,将灭火器提起,拔掉保险销,冲到32米左右处将灭火器喷咀对准燃烧的气瓶,压下灭火器手把,将燃烧气瓶火扑灭后,带灭火器跑过终点线,并举手叫好,动作完成。

(2)、评分办法及要求

每个参赛队员只有1次机会参赛,参赛者必须站在起点线后,不得踩线,从发出“预备、开始”信号到动作完成跑出终点线为计时时间。若参赛队员失误则不计成绩。参赛队员未将火扑灭、灭火后未把灭火器带出终点线等均不计成绩。

1、每个比赛项目由一名计分员、一名发令打表员及一名裁判员组成裁判组。

2、参加比赛的队伍按顺序进行,每个项目以时间的快慢为标准进行排名次。

3、参赛队必须服从裁判员的安排与指挥,不得无理取闹,带队人员不得干扰裁判员工作,否则取消该项参赛资格,如有违规违纪的,取消该队该项目成绩。如某队对比赛结果有异议可向裁判员提出;若对裁判员做出的裁定仍有异议,可向裁判长提出,由裁判长做出裁决,裁判长的裁决为最终判定。

1.各参赛队员身着厂服,穿运动鞋。

2.各分厂可自行组织拉拉队相关人员前来观看比赛、助威。

3.参赛队员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到达比赛场地,并做好赛前准备工作,在比赛结束后方可离开。

4.比赛器材由五分厂提供,射水点距终点线约10米左右。

5.请各分厂、部门积极报名参与,并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排练,各分厂安全员提供赛前培训,示范讲解及技能操练。

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临床技能学重点

摘要:培养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必须认真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建成具有反馈机制的人才信息链,完善建立“双证制”职业资格体系,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战略,实施以真实职业环境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完善实训条件和技能鉴定考核方法与标准,建立典型“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架构等实质性的教学内容改革和有效措施,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改革模式,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独立承担工作的重任。

一、引言。

安全生产作为保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声誉的具体体现。在工矿企业中,以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最为严峻。煤矿行业人才的紧缺是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面对煤矿行业人才严重紧缺的局面,培养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促进煤炭工业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就成了全行业乃至国家的当务之急,也是高等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目前,煤炭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原煤炭行业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但由于近几年煤炭院校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与转型;煤炭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科学性,高技能人才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不够,为此,亟待对教学模式内容与方式进行研究,为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为有效推进煤炭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建成具有反馈机制的人才信息链。

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的就业目标是非常具体和明确的,即煤炭生产第一线的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一条具有反馈机制的人才质量信息链是保证培养与使用一致性的重要保障,是不断调整更新培养计划、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依据。信息链应该具备准确、可靠、及时、互动、互利的原则。信息链的建立方案思路是:。

1.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时有效指导专业建设。建立具有权威性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学院应根据毕业生就业渠道与从事的岗位,聘请由该专业在技术上、用人决策权上的权威人士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审核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措施、课程设置整合、新技术应用开发、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内容。对近期毕业生素质、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培养措施。

2.师资队伍建设。组织骨干、青年教师深入煤矿生产现场实地调查研究,掌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与实际工作需求的距离,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三、完善建立“双证制”职业资格体系,为实施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改革打好基础。

高职教育的特点是培养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并以此为目标搭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体系。其中职业能力的重要体现形式就是职业技能鉴定证书。目前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基本上是以工种为能力范围进行鉴定,它体现了被鉴定人在该工种的能力,这与大多数专业的职业教育需求定位是基本吻合的。以此标准来确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并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课程标准以及特色教材,使毕业生适应市场需求,受到企业欢迎,突出技能型培养真正成为高职院校的特色。

煤炭行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有它自身的特点,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定位是生产一线技术管理人员,与单一工种相比它具有技能综合性强的要求,并且不同专业又有自身的特点,根据煤炭行业的特点,需要制订一套适合行业特色,按专业大类分类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体系,该体系应具备行业性、专业性、综合性的特点,并有机地与整个培养计划融为一体。

四、有效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战略,实施以真实职业环境教学的教学模式改革。

1.校企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和完成教学考核。学院应有针对性地邀请当地典型的、合作密切的企业参与学院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共同实施技能质量控制。教学管理由学院、企业共同实施,学院重点负责考核理论教学部分,企业负责考核综合实践教学部分;在教学设计、顶岗实习安排方面,学院可以根据企业的技术管理需要灵活调整、协调一致;在理论教学中,合作企业可按教学计划派专家到校授课。

2.校企共同培养,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线。学院应在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上创造条件,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煤炭企业生产岗位群的各种能力。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加强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锻炼,培养能说会做的能力。二是在教学管理上,实行“实践-理论-实践”循环互动教学模式,把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与现场获取实际经验结合起来,大力推行“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三是在实践教学上,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敬业、勤奋、吃苦精神和组织管理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及创业精神。四是在教学资源利用上,把企业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作为专业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企业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五、在教学模式改革具体内容中,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典型案例教学。把理论融入一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教学中选择有典型意义的现场案例组织教学,核心是将教学内容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教学内容围绕解决对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进行组织,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掌握教学内容,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2.实施“项目教学法”。教师提前告诉课程教学项目、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等教学内容告知学生,学生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做准备。上课时,围绕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进行讨论,最后,老师根据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概括。这样,使学生不仅明确教学目标,而且了解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3.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形象的画面、清晰的文字、甜美的音乐、亲切的语言,创设出新颖独特的教学情景,它能全方位吸引学生的感官,让他们集中精力,激发其好奇心,使其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指导者、组织者、监督者、咨询者,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媒体将成为学生手中的认知工具,教学过程中将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教学情境,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或协商讨论式教学,使学生在双向互动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和技能。

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课程考试方式和评价方式。

积极推行课程考试方式改革,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考核体系。公共课和职业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优质核心课程建立试题库,采用口试、笔试、实际操作、现场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对学生实施综合性评价。

建立新的课程评价机制,制订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采取教师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企业评价“四位一体”的评价方式,认真对课程内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等情况进行准确评价,搞好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七、按照教学模式改革要求,完善实训条件和技能鉴定考核方法与标准。

实训条件是保证学生实验、实训的基本物质保障。实训条件的创建要满足技能的“高、新”和紧密结合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特点。所谓“高”是定位要高,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条件的创建,煤矿井下监控系统环境的创建等。“新”是在设备更新上要及时跟上生产现场设备的现状,切忌以陈旧淘汰设备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结合就业岗位特点是在整个实训培训和技能鉴定上要充分考虑到将来毕业生工作的综合性,不能简单进行单一的工种技能鉴定。

动手能力的强弱目前已成为企业选择人才的重要指标。动手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和培养来实现。因此,加大实践环节的管理力度,应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环节改革的重要内容。

实践环节的考核应注重“过程”考核,要将技术动手能力分解为若干模块,“练”“考”一体化。考核不合格者需对相应教学内容再学习、再考核,直到合格为止,一步一个脚印,避免问题的长时间累积。并且前一个实践项目的成绩作为参加下一个实践项目的资格认证,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增加实践项目训练的压力,而且还可以有效克服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一直难以解决的`“训练不努力,考核前突击”的现象。

八、强化课程教学与实训。

课程教学要围绕煤矿主体专业各核心能力的培养来进行,以适应煤矿需求为目标,实现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加强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和开拓进取能力,同时要注重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心理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煤矿艰苦行业的要求。

课程教学还要根据企业要求和技术发展变化,及时更新内容、教学手段、方法,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要收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和案例,提出可行、科学、先进的解决方案,组织开发案例教学教材,实施案例教学等。

技能培养分实训练习和鉴定两个方面进行,练习过程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强的实训指导书来指导,各个实训基地要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制订不同的指导书,适用各个专业具体实训的需要。

九、“订单式培养”教学模式典型架构。

目前煤炭行业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非常突出,毕业生与用人企业的供需比为1:5到1:10。煤炭职业院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目标明确,煤炭企业又急需技能型人才,这为订单式培养提供了可行性。由煤炭企业或其主管部门出资实现零缴费模式已经越来越多。订单式培养是最能够体现学以致用的一种教学模式,订单式培养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

1.共同组建教学管理机构。由委培单位和学院共同成立委托培养教育管理机构,负责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监督、实习实训、学生考评等方面的管理,确保培养质量。

2.师资队伍结构。充分重视和加强对委培单位的技术调研与合作、服务,及时将订单企业使用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编入讲义和教材,将企业专家聘为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指导实践,使“订单式”学生针对企业、岗位需求学习,实现“无缝”衔接,零距离上岗。

3.充分体现具有企业特征与文化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突出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完成工作项目的过程中学习、体会与提升知识,培养学生具有典型企业个性的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社交能力,提高“订单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

十、结束语。

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应按照以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综合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毕业证书为标志,企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的思路进行改革。同时要不断创新,丰富教学改革模式,整个教学设计围绕能力设置教学模块,通过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毕业时接近煤矿生产一线技术具体岗位的角色,用最短的时间实现独立承担工作的重任。

高技能人才培养

我们必须不断地通过学习或培训等各种方法来提高自己。才能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才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在培训学习中,我们也学到了不少专业技术和实操方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工作方法与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进一步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科学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培训学习,为提高专业技能奠定基础。能否做好工作,不仅仅是自己的问题,也是对企业负责的问题,只有努力地工作,扎扎实实地工作,才能把上级领导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只有精通岗位技能,才能认真履行好职责,才能发挥技术人才的作用。总之,通过不断的培训,职工的技能就会有新的提高,员工在生产中的操作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安全和服务意识也进一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使电厂生产设备发挥出了最大的功效,各流程的衔接也更加流畅,从而使生产成本得到了节约,最终形成“培训—技能提高—企业发展—再培训”良性循环的过程!所以,当前世界的瞬息万变,科技的突飞猛进,更要求我们更好地掌握各类理论知识,提高做好本职工作的本领。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所以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努力成为本职位的行家能手。还要带领本机组高效、节约的完成领导下发的每一项任务。最后,感谢学校和老师的教导培训!

山西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保机制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从实务角度出发研究符合检察工作规律和检察队伍特有属性的人员招录和培养制度,努力形成满足检察职责需要、具有内蒙古特色的检察人员招录培养制度,较好地实现了检察人才总量增加、学历水平提高、队伍结构优化的目标。

一、认清形势,科学谋划工作思路。

2002年以来,由于机构改革精减人员编制和检察官任职条件的提高,自治区检察机关特别是基层院人员短缺、检察官断档问题日渐凸显。2002年至2004年间,全区检察人员平均每年减少205人,其中检察官占75%以上。全区102个基层院中,有84个院存在“一人”科现象。信息化人才、财会、法医、蒙文蒙语等专业人才也十分缺乏。为扭转不利态势,自治区院在分析调研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全区检察机关队伍建设亟待解决几个问题的情况汇报》等材料,提出了尽快分配中央返还编制、全区检察机关考录工作人员等8个方面的意见,经过不懈努力,自治区编制委员会同意按比例、分年度使用补充编制,检察机关考录补员工作也在全自治区机构人事冻结情况下率先开考。

二、畅通渠道,完善检察人员选拔录用机制。

(一)公开招录,积极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近年来,自治区检察院注意加强与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和编办的沟通,建立起每一、二年面向社会考录一批检察工作人员的机制。招录中,强化招录计划的针对性,由自治区院根据各院现有编制、业务量和队伍结构情况,统一制定招录计划报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并向社会统一公告。先通过考录控制名额,待考录工作结束后,根据各院实际录用人数再下达编制的做法,保证了所有补充编制全部用于考录补员。在考录前,对通过司法考试人员逐个了解就业意向,预留出名额,在首批公布职位人员录用后,再补录通过司法考试及高学历人员,防止大量急需专业人才流失。同时,对通过司法考试人员实行专业科目全部免试的优惠政策。

(二)用好政策,缓解基层人员短缺问题。加大对偏远、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招录工作政策倾斜力度,使一批具有法律专业以及计算机、财会、法医、蒙文蒙语专业的大学生充实到基层。认真落实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推行定向委托政法院校培养机制,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同时,积极推进“西部基层检察院志愿服务行动”,对于报考检察机关的志愿者,实行笔试成绩加权计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的优惠政策。

《完善人才招录培养机制推进队伍专业化》()。2009年至2010年,加大遴选力度,又从盟市、旗县市(区)院遴选了16名优秀人员补充到自治区院各主要业务部门,初步形成检察官往基层充实、人才在基层培养、上级院从基层遴选检察人员的良性格局。

三、强化措施,优化检察人员培养机制。

(一)分类培养,注重职业素能培育。重点完善和落实了四项制度:一是以领导干部为重点,突出抓好领导素能培训,先后举办了基层院检察长政治培训班和全区检察机关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务干部培训班。二是坚持“抓早、抓好”,对所有新进人员、新任人员无一例外地开展统一培训,科学构建人才成长快速通道。三是对于业务骨干,通过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承办重大案件等措施,推动骨干型人才向高层次人才快速发展。四是以造就一批领军型人才为目标,通过组织开展全区检察业务专家评审等形式,重点投入、重点培养、重点使用,创建高层次检察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管理机制。

(二)实践演练,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按照各岗位对干警能力素质的不同要求,开展各种训练、比赛和考核,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对岗位练兵中所反映出的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学习培训。从2004年开始先后组织了五届全区性团队和个人业务技能竞赛活动,逐步形成覆盖全岗、面向全员的练兵格局,每届参赛人数均达到全区检察人员总数的95%以上。同时,开展了全区优秀公诉人、侦查监督十佳检察官评选等单项业务练兵和竞赛,发现、培养、选拔了一批业务骨干,充实了全区检察人才库[3.380.00%]。

(三)加大投入,加强学历教育和司考培训。一是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的合作,鼓励检察人员参加在职法学博士、硕士等高学历教育,促使检察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目前,全区检察队伍中本科以上学历占78.7%,比2002年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学位的高学历人才达到282名,比2002年增加253名。二是突出抓好司法考试培训。从2005年起大力开展司法考试助学活动,每年从本级有限的教育培训经费中挤出50万元,在全国范围内选择联合办学单位,连续举办了五届全区司法考试集中封闭培训班。2011年,又依托检察局域网开办了全区司法考试网络培训班。三是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一)合理配置,努力实现人尽其才。以检察业务为中心,检察人才资源配置向业务部门倾斜,自治区院26名新录用人员中,19人被分配到业务部门。同时,注重多岗位工作能力的培养,通过轮岗交流,不断丰富干部的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2009年和2011年,自治区院机关共对62名干部进行了轮岗交流。

(二)挂职锻炼,拓宽人才交流空间。2008年,出台了《2008b2010年全区检察机关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实施方案(试行)》,把区内上下交流和区域性双向交流挂职作为一项常态化工作来抓,采取上下级院互派挂职、主动选送业务骨干到北京市检察机关挂职等方式,共选派三级院119名业务骨干挂职锻炼。

(三)搭建平台,大胆使用优秀人才。自治区院先后制定了机关、院直属事业单位处级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办法,打破年龄、学历、资历限制,突出了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为优秀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2009年和2011年,自治区院通过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共选拔任用处级领导干部31名。

文档为doc格式。

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临床技能学重点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进行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尝试的院校多数采用的是本科院校学科交叉的方式,完全套用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从职业教育的目的、性质和职业院校的资源、师资、生源以及就业角度看都是不适切的做法。就职业教育而言,创新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采用多专业渗透的途径,根据专业关联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实用和够用原则以及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进行科学的多专业渗透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

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同一种模式的发展也不尽相同。国外三种典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别为cbe模式、mes模式和双元制模式。国外高职教育历史发展久远,办学机制比较健全,在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具体采用的形式包括专业主辅修制、选修课制、开放式培养以及综合专业培养与综合实训培养。

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实践角度来看,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仍与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有很大差距。近年来针对现行人才培养模式专业面过窄,在培养方式上轻基础重专业、轻能力重知识、轻人文重理工、轻素质重技术,培养的学生只能在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内发挥作用,对知识和技术缺乏基本的综合、重组和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国内开始了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近几年论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文章越来越多,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总体上来论述复合型人才的特征与能力要求,并就如何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出一个总体的思路,这些思路基本是从课程、教材、师资、实训等方面的改革来适应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类主要是展示某个学校或某种复合专业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论述,这些研究都带有一定的地方性经验主义色彩。我们对待这些经验宜采用的是借鉴而非整体移植。

一、目前职业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当前培养复合型人才主要是走学科交叉的路子,在我国的高职高专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和成果不多,正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就现有文献分析,针对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更是处于起步阶段,未见有重要成果。能搜集到的有限的资料也只是针对某专业进行的个案研究。而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与走学科交叉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本科院校相比,具有很多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中多数正是职业教育的弱点。

1.未能明确区分学科与专业的概念。学科是一个学术概念,与知识相联系,它是指按照门类划分的系统知识,或者说是知识门类。有时,我们用“学科知识”这一术语指称知识的门类属性,强调这一知识所在学科的科学归属。所以,学科又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两大知识系统(也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三分说)内知识子系统的集合概念,学科是分化的科学领域,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概念的下位概念。专业则主要指大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而不主要在发现、创造学科知识)方面的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是基于进行专门训练、培养专门人才系统工作而产生的一个概念,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的分类与科学的发展以及社会职业的分工而设置的培养专门人才的学科方案和计划的总称。一般说来,学科与专业的关系表现为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对学科的选择与组织。

2.完全移植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现今时代,任何高科技的成果基本都是学科交叉和融合的成果。因此,以满足形势发展需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就成为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突出问题。境外很多国家和地区早已尝试摒弃专业化的教育模式,逐步引导高等教育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己任。就复合型人才而言,一般是指要求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一般是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一是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以及多种专业的复合;二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复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一般主要针对本科生,通过双学(历)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主辅修制等诸多形式进行。专业之间的相关度可以不予考虑,注重所谓的文理相通,其目的在于培养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或者“通才”。

由于缺乏现成的可供借鉴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走在改革前列的那些职业院校一般就直接套用了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走的是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子。但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一般不适合高职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多是针对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院校而言的,职业院校(专科及专科以下层次)很少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尝试和研究。通常都会认为由于存在学制短、资源贫弱以及生源基础差等特点,不适合培养复合型人才。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应以满足社会需要为目标。社会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一定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娴熟的动手能力、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高尚品德的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成了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但如何培养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却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移植本科院校的做法无疑是一种不适切的做法。一般的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学科资源相差悬殊,这也限制了高职院校采用本科院校的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首先需要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改多学科交叉方式为多专业渗透的方式,从基本概念上修正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确立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以及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

1.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概念上的修正。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一专多能”或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点相似,但更多的是区别。就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而言,其“一专多能”的“多能”与“一专”之间并没有特别的关联,甚至可以毫无关联;其目的可以是满足兴趣爱好,也可以是为就业服务。本科院校多学科渗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所谓的文理相通,其目的在于培养真正高层次的人才或者“通才”。而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属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这种模式以学生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依托,构建与学生的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密切相关的其他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讲究专业间的关联性却并不要求学生具备本专业之外的某个完整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背景,不强调关联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的完整度。高职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目的在于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2.坚持多专业渗透的基本原则。高职教育谈学科的不多,一般考虑的都是专业。所以从专业渗透方向考虑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适切的选择。较之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多专业渗透的途径更适合高职院校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学科交叉总体要求通常较高,人才培养难度较大,并且容易使人才培养偏入“通才”培养的误区。多专业渗透不注重文理相通,同类学科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都可以渗透,灵活机动,人才培养目标容易实现。多专业渗透的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也正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与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异之处。(1)专业关联性原则。在强化高职学生本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多专业渗透的方式,激励学生掌握部分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核心技能可称为高附加值技能。而本科院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则比较关注专业的跨度和差异度。(2)目的性原则。多专业渗透的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的就在为学生的就业服务。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3)实用和够用原则。本科院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注重知识背景的跨度,注重文理相通,但不考虑实用和够用。高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本专业,多专业渗透的课程设置不可避免地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在多专业渗透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实用和够用原则,摒弃非技能性和纯理论课程。(4)以本校资源为基础的原则。多专业渗透高职复合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优先考虑本校的资源,以本校的资源为基础,进行专业间的渗透和组合。这就要求充分发掘本校的资源,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如果寄希望于本校目前缺乏或者短期内不可能具有的课程资源,不仅会加大各类成本,同时也很难做到可持续的发展。当然,如果能通过院校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以资源互享的方式拓展课程资源,多专业渗透的面可以拓宽。

3.科学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培养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关键在于构建多专业渗透的教学内容体系。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针对不同的主干专业,均应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念为依据,以“能力本位”为基本价值取向,构建多专业渗透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前文提到的基本原则,科学选择可与本专业渗透的其他专业。例如,就文秘专业而言,可以与法律、管理、财会以及网络类专业渗透;英语专业可以与国际贸易、报关等专业渗透;营销类的专业与财会类专业的渗透,等等。其次,重点研究如何进行多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置。一般而言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基本模块:知识模块、能力模块和素质模块,以能力为体,以知识和素质为两翼,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知识模块包括公共知识、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其中相关专业知识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由此构成相关专业知识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进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能力模块包括公共能力、本专业能力和相关专业能力。其中相关专业能力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能力为主,由此构成相关能力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进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素质模块包括公共素质、本专业素质和相关专业素质。其中相关专业素质教学内容需根据院校的现有资源,考虑安排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素质为主,由此构成相关素质子模块。学生依据各自兴趣选择相关的子模块,可以选学一个,也可以选学多个。

三、结语。

在充分认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差异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师资、生源以及就业需求,通过多专业渗透的途径培养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一种适切的选择。多专业渗透的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可资借鉴的成果不多,期待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关注。相信只要秉持务实、开拓的原则,我们一定会在职业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领域取得全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蒋玲.中外高职教育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09(6).

[2]檀钊.高职院校应慎行通识教育[j].高校教育管理,2007(4).

高技能人才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的操作人员。他们不仅是技术工人队伍中的核心,更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树立的“大国工匠”典型还是制造产业高端人才供求矛盾均体现对高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大国重器、工匠精神早已深入人心,不断地激发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只有满足工业发展对技师和高级技工的需求,实现蓝领工人的高素质化,才能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截止20-年12月31日,公司在册员工706人,其中,管理人员68人,占员工总数的9.6%。硕士6人,本科275人,专科202人;高级职称者2人,中级职称者46人;人员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专业覆盖管理、财务、印刷工程、包装工程、包装设计等领域。

公司管理人员包括:高级管理人员3人,中层管理人员23人,基层管理人员42人;硕士0人,本科44人,专科20人。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中层管理人员均具有5年以上管理经历,具备优秀的管理能力。

(二)高科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1.关于专业技术人员不断流失的问题。

20-年至20-年间厂部员工回流主业或子弟考入总厂,新进员工文化程度较高但专业不对口。受招聘渠道和招聘政策限制,近十年来对外招聘技术人才少之又少;近五年关键技术岗位又有7名技术人员临近退休。由于各种原因,通过对外招聘入司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相继离职,一定程度影响相关岗位工作的开展,尤其近期时值我司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关键环节,而材料理化分析员的离职造成我司国家实验室认定工作的被动,大量科研数据和实验结果的归总和交接短时期无法完成。此类现象凸显我司专业技术力量的不足,急需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弥补公司转型发展外部市场技术力量的不足。

2.关于员工职业生涯通道不完善的问题。

公司现有岗位体系是20-年由管理咨询公司根据公司现状设计,分为管理岗、技术岗、工人岗。经过快速发展,现有岗位体系已不能适应员工职业生涯通道的发展。由于职业发展通道单一,缺乏横向和多重职业通道,造成部分员工人浮于事,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工作效率。

随着公司七期技改、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大量引进,对从业者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技能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诱因。建立多元化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成为促进企业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从职业再教育的角度出发,努力提高全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重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明确制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努力开展实践。形成政府指导、企业主导、行业配合、学校参与、社会支持、个人努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格局。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公司高技能人才培养:

(一)准确定位职业再教育重要地位。

突破传统职业教育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树立科学的职业再教育理念,倡导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和谐氛围。加强对公司技术人才的学习和培训,提升专业技术人才专项培训项目比例。加强内训师队伍建设,提高培训教学质量。在培训师资方面内部兼职讲师和外聘师资同时启用,优势互补。在专家技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下,逐步引导技术工人建立起正确的职业再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并掌握先进的职业技能、方法。

(二)做好职业再教育的培训课程设置。

按照职业发展导向和市场需求,合理选择职业再教育的专业、开设相应培训课程,为生产一线培养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但是,目前专业的选择和课程设置与公司转型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不能根据公司转型发展的调整、技术进步的变化作适时调整,仅依托已有的资源量体裁衣,被动地适应社会,培养目标仍偏重于经营管理人员,专业、课程设置雷同化、单一化、偏文化、缺技能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的特点、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结合职业岗位的现实和社会需求,并整合公司现实资源,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专门能力分解,确定专业和课程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层次定位,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设置课程。具体来说,专业与课程的设置,不能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课程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在课程体系的整体构建中,应突出一专多能的培训课程设置,满足职业再教育的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的特殊之处是在于对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高。因此,除了传统的课堂教育外,需偏重实践环节的培训,主要有如下三点:

1、积极开展与教学、科研机构和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公司领导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支持校企合作和产学研交流。双方建立完备的双向交流机制,涵盖了从基础教学到科研创新不同层面的全方位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2、将请进来面授和走出去培训相结合,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随着公司专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设备操作人员应与时俱进,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学习,消除知识盲点,提升技能水平,满足操作需求。为此,公司应在现场写实调研的基础上,分析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结合生产经营情况分批组织实施。基本原则是:优先考虑公司内部师资力量,在没有相应内部师资的条件下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前往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等专业技能高校、培训机构进行学习,力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加强与政府部门工作上的沟通与联系,争取各项政策支持,积极组织公司高技术人才的推荐和申报工作。

加强与地方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宣贯政策信息,受理员工政策咨询,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申报,审核推荐材料,按时完成向上级部门推荐或申报工作。

根据现有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结合我司转型发展对职业化团队建设的要求,需培养一批核心技术人才队伍,为激励员工不断进行技术创新,需进一步打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如可设置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主管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副总工-总工的职业发展通道,从高级工程师就可以销售中层副职待遇,副总工享受忠诚正职待遇,总工享受副总经理待遇,从职业层级上打通现有技术人才职业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激发技术人才的技术创新,打造属于我司的核心技术人才的职业化团队。

综上所述,培养高技能人才,任重而道远,公司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上下齐心努力为公司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的人才,满足公司可持续发展需要,为企业转型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我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工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和劳动保障部关于“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规范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促进其顺利运行,特制定本方案。

一、 组织管理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旨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可以有多种形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开展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行校、系二级管理,学校负责审核、检查和重大问题的处理,系部负责具体的实施和管理工作。

1、成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领导小组。

各系部根据专业教学的需求,寻求能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合作单位。由系部与合作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系主任及合作单位领导担任组长,成员由系部分管教学和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及合作单位相关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组织、实施各专业合作培养的各项工作,督促、检查系部和企事业单位产学合作教育工作的实施完成情况,协调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

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是我校实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体制的重要内容。各系部要继续聘请企业、行业的专家、学者任校外专业指导委员,不断扩外专业指导委员的队伍。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要由行业主流企业的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和专业领域的专家组成,来自企业的人员应有较大部分。

各系应由系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精心组织、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专业建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顾问、咨询、信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要邀请专业指导委员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的论证工作。此外还要发挥专业指导委员在合作培训、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引进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学生毕业实习和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共同完成有具体内容的互惠双赢的合作项目,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互利互助。

3、加强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

产学结合既是一种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教育思想。产学结合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它主要反映了高职高专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因此,为企业对口培养人才的工作,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1)各系在专业设置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要广泛开展社会调研,了解企业、行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以及对人才培养规格的意见,进行专业论证时要广泛邀请校外专业指导委员参加。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开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的意见,同时要根据企业用人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主动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各系要积极与企业联系,开拓毕业实习基地和学生就业接收单位,主动向企业输送对口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各系还要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订单式”的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的设计

1.总体设计原则: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和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2.课程体系结构及课程设置的原则和依据。基于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结构应有五部分组成:

(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打好一定的基础。

(2)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应能为各专业方向学生构筑一个基础理论较为宽广、核心技能要求明确,能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提供良好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综合性核心课程及核心技能实训模块。

(3)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高职高专教育的职业特征,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它是具有“准订单”性质、灵活开放的课程和实训实习模块。

(4)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这是为拓展学生的谋生范围提供其就业(第一次)所需的岗位技能与基本专业知识,能够灵活适应市场(企业)的需求,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设置应紧密贴合市场与企业需求,依托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对应岗位(群)应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素和要求,构建方向课程模块。

(5)公共选修学习领域。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全校开设40-60门,按文学、体育与艺术、哲学与心理学、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五个模块设置,要求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选修4个学分。

3.注重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具备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而且具备交流、创新、创业和组织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还要重视学生共性提高与个性发展,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共性的东西,个性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个性是最重要的,其核心东西是思想的独立性,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不盲从权威。所以,从根本上说,创新首先要有自由的思想作为前提和基本条件,培养个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的思考能力。为了拓宽学生选择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给学生较大选择空间,因材施教。

对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和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公共选修学习领域课程及素质拓展领域项目实行在全校范围内打通,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搭建合理的知识平台。

4、配套的改革措施

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中去理解每一个工作任务。

(2)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采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本位”课程观。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目标岗位的实际需要,综合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内容、职责等要求,由企业专家组主导起草《岗位职业标准》;在分析职业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科体系的课程内容进行解构,按工作过程中的行动体系选择、序化课程内容,通过理出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归纳出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并基于真实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学习领域)。

(3)课程设置体现“三通一渗透”的原则,即公共学习领域课程打通,各专业素质拓展领域课程按专业大类打通,第6学期各专业一律进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领域的课程(公共关系、美育与音乐美术鉴赏、应用文写作)要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渗透。

(4)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体系,突出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结合,在教学设计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真正转变以课堂、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模式。

三、其他

1.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相关人员,不定期地对校企合作企业的组织管理、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给出指导意见。通过学生评价的形式,对企业和兼职教师进行综合考评。根据学校综合考核的情况,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或教师要及时整改,确实无法达到学校要求的经双方协商后予以解除。

2.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

2015年3月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根据学校现状,积极探索,努力发掘现有的培训项目、培训场地,扬长避短,寻求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开拓职业技能培训新方向。做好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为加快培养一支适应浙杭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出力。

一、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条件

(一)组织保障

杭州市工人业余大学是1979年由浙江省总工会创办,国家教育部备案的成人高等专科学校,是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学校坚持把工会干部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教育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支柱。学校工作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稳固学历教育,大力拓展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有10名专职管理人员,来完成技能培训招生、管理工作。他们熟悉技能培训管理和教学,具有开拓技能培训与开展技能培训的能力。

(二)硬件设施

学校建筑面积7600㎡,其中办公用房20间,上课教室36个,可同时容纳1500人上课。维修电工实验室3个,计算机房2个,中式(西式)烹调实训室2个。保证了技能培训的理论教学、操作实训、考核鉴定的实施。

(三)办学经费

学校属杭州市财政拔款的事业单位,2016年杭州市财政拨入事业经费800多万元,学校办学收入300余万元。财务管理、财务制度健全,帐目清楚,每年接受杭州市总工会财务审计和考核,考核结果良好。为开展、开拓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工作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

-1-

(四)取得荣誉

从1987年起,开始举办技能培训,获得多项荣誉。2015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农民工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和“全国职工教育培训优秀示范点”的荣誉;2015年,被杭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六家单位联合授予“杭州市校企合作优秀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和“杭州市职工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的荣誉;在2012年至2015年的杭州市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年度考核中,连续四年喜获a级技能定点培训机构的好成绩;2015年,2016年,杭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两度授予我校“杭州市职业技能培训品牌机构”荣誉称号,并奖励专项经费16万元。2016年1月,浙江省总工会授予我校“优秀浙江省工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的荣誉称号,并奖励专项经费18万元。这是一支会做事的队伍,能够完成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

二、通过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加强软硬件投入,提升维修电工培训教学水平

开展技能培训是学校“十三五”规划中,学校事业发展的重点,并得到浙江省总工会、杭州市总工会和各级业务主管单位的大力支持。学校安排专项设备经费,用于技能培训的设备购置,培训设施逐步完善。我校目前建设有电工上岗证实训室、中级维修电工实训室、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维修电工实训室、技能鉴定无纸化考场2间、中式西式烹调实训室2间。建立宋涵维修电工技能大师工作室后,学校有更多的培训经费投入,来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开展、开拓。

-2-

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培训基地。鼓励技能培训教师到企业中实践,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业务水平。引进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技师、高级技师,来担任技能培训的授课教师,参与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提高培训师资的教学水平。

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对技能培训的要求,培训管理人员下功夫、想办法,将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作为技能培训的工作目标,促进我校的技能培训向前发展。

坚持抓培训基础工作,提升培训管理质量。按照学校“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制订培训年度工作计划、月度工作计划,做好年度工作总结。设立培训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明确工作内容、要求。由专人负责培训档案的管理,培训台帐的登记与整理。加强对享受政府培训补贴工种的管理,在学校网站、对外平面媒体等宣传过程中,明确政府培训补贴的工种,享受培训补贴的条件与要求,对前来报名参加享受政府补贴的学员逐个签订培训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加强技能培训过程监督,提高培训效果。

质量和培训学员的满意度。培训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对我校技能培训内容、时间安排、培训教材、培训教师和培训效果满意率达90%以上。

四、以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为契机,坚持校企合作,扩大培训办学规模

2015年,在杭州市总工会开展面向企业的“蓝领素质提升工程”中,作为杭州市总工会直属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参与和承担企业职工技能培训是我校的一项工作任务。通过产业工会牵头,企业工会组织落实培训学员来我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我校已与中国烟草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国药大药房有限公司、杭州重型汽车发动机厂、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杭州市江干区总工会等大型国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培训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上门、就地施教等多种方式,实施培训。利用在杭中、高职院校办学资质的优势,我校与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机械技工学校等院校签订合作培训协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多种合作,拓宽了我校职业技能培训的招生途经、培训规模。2015年,我校技能培训人数达3305人,培训高技能人才412人,其中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280多名,为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打好基础。2016年,我校中标“2016年杭州市高技能人才培训补助计划”的维修电工技师培训项目,以及杭州市总工会“关于做好2016年度杭州市职工高技能人才培训和奖励工作的通知”,为我校实施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机遇;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展了100余名的维修电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为建设好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人才2000多人。特别是维修电工、电工作业上岗证、高压电工、汽车修理工等工种,师资丰富、培训生源稳定、培训市场认可度高。通过建设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的过程,使我校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办学规模,达到新高度,新水平。通过弘扬工匠精神,真诚服务社会,建设好我校维修电工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开创我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我院焊接专业是冶金系特色专业,也是学院重点专业。本年度也是我院《焊接实训基地项目》建设之年、为了更好完善和发挥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功能,学院冶金工程系现申请改造焊接实训厂房。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及甘肃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5~2020年)》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动”的原则,通过充实硬件、完善软件、形成机制、汇集发展,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现有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和行业企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优化环境,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和社会氛围,加快本地区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甘肃省的经济和产业发展输送合格的高技能人才。项目建设完成后不仅将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的全面提升,而且在培训模式、培训质量等方面都将发生质的飞跃。同时通过校企合作的创新和不断深化,服务行业企业能力得到提高,通过项目建设,在提高学校高技能人才培训能力的同时,服务范围将辐射周边省区,进一步提升培训基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

二、建设目标

间内,使焊接专业成为在省内领先、有一定社会知名度,能引领相应专业发展的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三、焊接厂房改造的必要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迅猛发展,产品结构调整和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焊接设备及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已成为焊接的第一大国,焊接产业逐步走向“高效、自动化、智能化”。目前我国的焊接自动化率还不足30%,同发达工业国家的80%差距甚远。焊接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技艺。焊接过程的自动化就是要应用更多、更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来减少对人的技艺的依赖程度,但是无论自动化水平有多高,也不能完全排除人的技艺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学院焊接专业规模的逐步扩大和酒钢焊工培训任务的逐步增加,实训教学任务急剧加重,冶金工程系焊接实训厂房工位数较少,布局不合理,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不健全,没有专用气瓶间、焊接检验区、等离子切割间、打磨间等,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现已无法满足实训教学需求;加之焊接是一种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方法,多工位、长时间的施焊会产生大量的烟尘、有害气体和噪音,而过去焊接实训基地使用的排烟设备简陋,排烟效果较差,导致焊烟大量积聚在实训厂房内,弧光、烟尘、噪音、辐射等污染严重,威胁着师生的身体健康。为了消除焊接实训厂房的安全隐患,改善实训环境,满足焊接实训要求,确保焊接专业师生实训时的身体健康,焊接实训教研室多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讨论,对焊接实训厂房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借鉴其他学校经验,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和专业发展需要提出焊接实训厂房改造可行性方案。

四、焊接厂房改造的可行性

1.有利于优化资源配臵,缓解焊工实训场地紧张的矛盾。

2.有利于建设先进的焊接实训基地,实现焊接专业可持续发展。

3.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突出体现新技术的开发。

4.结合实训基地现有的先进焊接设备,可增加摩擦压力焊接技术、数字化焊接技术、机器人焊接技术等现代焊接技术,开设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焊接检验的实习内容,将传统焊接技术与高新焊接技术有机结合,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焊接技术,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五、改造方案

焊接实训厂房改造是将原钳工实训间和现有的焊接厂房及厂房外西侧约270平方米的空地合并改造。改造后焊接实训厂房面积为1360平方米,可同时安排200多人进行操作,具备焊前准备区、焊接操作区、机器人焊接一体化教室和气瓶间。焊接操作区包括焊条电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钨极氩弧焊三个部分,机器人一体化教室具备机器人焊接工艺讲解、焊接检验区、机器人焊接等功能,焊前准备区包括等离子切割间、打磨间和空压站,气瓶间可安全容纳焊接常用气体。改造后可对社会及周边企业的焊接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取证以及和企业联合科研,成为甘肃省一流的焊接操作技术培训基地。由于焊接厂房改造与整体厂房互相影响,因此需要对整体厂房进行搬迁,厂房改造将分为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设备、材料搬迁

1.将现有303机械实训区搬迁到汽修实训厂房。

2.将厂房内废旧桌椅、展示板搬迁到教学楼北4楼。

3.在实训厂房东侧建设料场,将301机械加工区内废旧钢板搬迁到料场。

4.将带锯床搬迁到301机械加工区。

5.将303厂房内旧机床搬迁到302机械实训区内。

第二阶段:焊接料场改造方案

焊接料场改造方案是将焊工东厂房、车工厂房(301)及汽修厂房之间空地充分利用,改造成料场,方便实训教学的管理,解决以往在301车工厂房内堆砌废料、钢管、钢板的安全隐患。说明如下:

2.增设配电箱:料场靠焊工东厂房墙面增设380/220v配电箱4个;

3.地平硬化:料场区域内有约6*10m的场地需硬化;

6.氧气瓶间和乙炔瓶间要有通风装臵和防爆灯,按安全标准施工。

7.砌倒车平台:车工厂房301大门口増砌6*3(m),高于地面平齐的倒车平台;

8.拆钢材库:拆车工厂房301钢材库,便于管理;

9.画安全通道。

注:实际尺寸以现场测量为主,具体改造方案详见料场改造

第三阶段:焊接实训场地改造

1.焊接操作区、焊前准备区、焊接机器人一体化教室加装整体烟尘净化系统,分别配套安装66个、6个、3个排烟装臵,通风和排烟及噪声应达到国家标准。

2.建议将焊接操作区工位改造成整体式3×2.5×2m(长×宽×高)。内加装摄像头监控系统,排烟管,照明、380\220v电路系统。

3.焊接操作区工位工具箱(同时作为焊机支架)1.6×0.65×0.9m(长×宽×高),要求角钢支架工具箱顶板、底板厚3mm、侧板1.5mm。

4.焊接操作区配套61套工位架,5套埋弧焊工位架。

5.一体化教室含代表性焊接设备和焊接机器人,配洗手台、白板、讲桌、讲台、桌椅、380\220v电源闸盒。

6.教室配备白板、讲桌、讲台、桌椅、380\220v电源闸盒。 7.焊接操作区按图示需排水沟,屋顶做带顶天窗。

8.力学检测室、暗室、等离子切割间、打磨间和空压站需要有380v电源,打磨间有220v电源;等离子切割间和打磨间有排烟装臵,空压站要有通风装臵;所有房间装采暖。

9.氩气瓶间和二氧化碳气瓶间要有通风装臵和防爆灯,按安全标准施工。

10.厂房内应设有一个总控配电室;厂房通道要有照明设施,并集中控制在厂房门口。

11.粉刷厂房、画安全通道,刷地面漆。 12.厂房防雨措施改造。

告标志、工作警示灯应符合上述标准的要求;铅房外有斜坡通道便于运输焊接试件;防护铅房的具体做法最终以投标单位经确认的图纸为准。

第四阶段:机械实训场地维护改造

1.厂房房顶照明不亮,且高度太高无法更换灯泡。

2.新加机床电源走线,约6台,每台机床地下电源线出口距离前一机床4-5米。

3.厂房上下水均无,需要重新接通。

4.厂房配电不正常,经常损坏机床变压器和漏电,需要处理。 5.厂房大门经常因质量损坏,建议更换。 6.厂房内安全标语陈旧需更换。

7.大门处钢管材料与带锯按定制管理转移至冶金系相关实训区域。 8.粉刷厂房、画安全通道,刷地面漆。

厂房整体改造后,将按照5s管理要求进行管理,做到场地整洁、设备摆放整齐。

六、项目资金预算

附件1:料场改造图

附件2:射线室平面图

附件2:射线室平面图

附件3:焊接实训厂房改造平面图

--焊工西厂房改造图--说明:所有房间门,单扇门宽为0.85米,双扇门宽为1.8米。

附件4:机械实训场地维护改造图

高技能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临床技能学重点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得以不断凸显。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与此同时,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也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的转变和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机会。就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力求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机结合,使两者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发展目标,以期能够为今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参考意见。

山西完善高技能人才社保机制

昨日,记者从省委办公厅了解到,为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省将进一步加强完善对高技能人才的激励和社会保障机制。

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休假、出国进修等方面制定相应的鼓励办法;对到企业技能岗位工作的各类职业院校毕业生,合理确定工资待遇。被企业聘为技师、高级技师的人员在住房标准、差旅费及其他福利方面分别与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享受同等待遇。企业的高级技师在聘任期内,本人自愿,可延长退休年限,最长可延期5年。制定完善“三晋技术能手”评选和表彰办法,获得者由省政府授予荣誉称号,并发给一次性奖金。企业要对“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获得者给予相应的奖励。通过企业支持、社会赞助等多种方式筹集经费,鼓励作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参加培训深造、带徒传技、同业交流、技术创新等活动。

对企业引进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高技能人才,其本人、配偶和未成年子女户籍可从其他地区迁入企业所在城市。取消企业跨地区聘用大中专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的落户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