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实施教学。如果你正在为制定教学计划而犯愁,不妨看看下面这些范文,或许能够找到一些解决方法。

《独果》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独果》公开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认识本课生字“延”;能用适当的方法理解并积累“延年益寿”、“聪慧过人”、“叨念”、“飘溢”等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读出人物不同的说话语气。

3、感受小荣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1.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学习对课文词语和句子理解的提问,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人物说话时不同的语气。

2.感受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互相关爱的真情。

一揭示课题,了解独果

1.齐读:36独果

2.了解独果:什么是独果?一年中,一棵树只结一个果子,这就是独果。独果,百年难遇,所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在传说中,它有许多神奇的功效,究竟有哪些神奇的功效呢?轻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下有关的词语。

3.交流板书:聪慧过人延年益寿(提醒学生关注第四笔)能治百病

4.能连贯地介绍一下独果传说中的神奇功效吗?可以用上黑板上的这些词。

二研读“发现独果”,感受惊喜

1.这独果,可真是个“宝物”啊!发现这个独果以后,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找到有关的句子自己先读一读,有不理解的请提出来。

2.我和奶奶的心情怎样?谁来读出我的惊喜?谁来读出奶奶的惊奇?指导读句:

(1)我一溜烟下了树,就往屋里跑,边跑边喊:“奶奶,我发现了一个橙子,可是独果呀!”

(2)奶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惊奇地说:“什么?独果?在哪里?这怎么可能呢?独果可不易见到哇,你可别骗我!”

三研读“互让独果”,感悟谦让

1.同学们,你们通过提示语里的动作、神态,对话中的标点符号读好了句子,感受到了我和奶奶的惊喜,那么接下去围绕着独果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请默读5-11节,然后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地说说这件事情。

2.学生交流,在交流的时候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内容,边梳理边板书:

我奶奶妈妈

3.谁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再来概括地说说这个故事吗?

4.他们究竟是怎样让的?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下面请大家自己再读读这部分内容,边读边想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学生合作读文。

5.各种形式的'反馈朗读。

四、研读“分享独果”,升华情感

1.谁都不肯吃,谁都想把这个神奇的独果留给对方吃,这个宝物究竟该怎么处理呢?

2.理解:从此,屋子里飘溢着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

交流解疑。

3.是啊,屋子里飘溢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气,还飘溢着一股浓浓的、人和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亲情。

《独果》是一篇充满温情的文章。教学时,我以传统的整体感知入手(关于“独果”,你了解了些什么?),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找出“独果”的独特之处。同时运用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教学方法,抓住“百年难遇”、“聪慧过人”、“延年益寿”等关键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感受独果的独特与神奇,在此基础上进行完整有序的说话训练。然后运用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体会“我和奶奶”发现独果后的惊喜并与文中人物分享喜悦(其中,要学生知道:朗读时既要注意句子中的提示语如表示动作的、表情的,又要注意语句中的标点符号)。接着我又让学生通过自读、小组合作朗读、班中分角色表演读,充分体验文中奶奶的善良、妈妈的谦让和小荣的孝顺。最后让学生针对“从此,屋子里飘溢着沁人心脾的香气”这句话进行质疑,使学生明白:屋子里飘溢着的不仅仅是橙子的香味,更是一股祖孙三代相互谦让、相互关爱的浓浓的亲情。教学中,我把传统的教学方法与二期课改理念揉合在一起,课堂上,学生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积累了语言、积淀了文化、培置了人文精神。

当然,课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给学生思考、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表演读有“走过场”之嫌,学生表述中的某些语病没有及时指正等,这都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公开课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通过“想、算、练”等实践训练环节,发展学生的计算能力、空间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通过“智力大闯关”活动,让孩子们体验思维和想象的魅力,享受成功的愉悦和探索的乐趣。

认识周长,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正确建立周长的概念。

多媒体课件、自制树叶、双面胶带等。

水彩笔、线绳、皮尺、直尺。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知道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什么知识吗?(学生观察后发现信息,提出课题,教师板书)在这节课上,你想学到什么知识?(教师把学生提出的学习目标简要板书。)。

(二)、感受周长。

什么是周长呢?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吧。

1、出示镶边图。

发现了什么信息?阿姨是怎么围的呢?看动画。那什么是桌布的周长呢?(生说)。

2、出示量树桩面图。

哎哟,这么好的一棵树被砍了,有什么感受?(生:可惜)以后我们可要保护好树木。小姑娘想知道这棵树有多大,得量一量,怎么量的呢?看动画。那什么是树桩面的周长呢?(生说)。

3、教师了解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现在知道什么是周长了吧?抽生说一说。

其实,要真正认识周长,我们还得具体研究。

(三)、描一描,感受一周。

不管是给桌布镶边,还是量树桩面,他们都是怎样围的?(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是沿边线围一周。教师板书:围一周)。

生活中,很多图形也有这样的一周,我这里有一些,来看看吧。

1、认识图形。

2、抽生描。

你们能一笔沿边线描出图形的一周吗?请两位同学上台选择自己喜欢的图形,在黑板上描。

要求:台上同学描的时候记住,你是从哪一点开始的,又是到哪一点结束的。

台下同学可以选择一个图形,用手书空,与他们一起描。

汇报结果,同时抽一个学生说还可以从其他点开始描吗?

3、辨别一周。了解知识建构情况。

大家知道什么是一周了吧?看这一个图形,红色线条围的是它的一周吗?

逐一汇报,并说理由。重点讲两个小长方形拼成大长方形图。让学生明白沿大长方形边线围一周,才是它的一周。

4、集体动手描一周,强化“一周”。

出示课件,学生在书上用水彩笔描。

(四)、摸一摸,感受长度。

1、学生活动。

2、汇报。你找到什么面的一周?动手摸一摸。

3、有没有比桌面一周更长的一周?

有没有比桌面一周更短的一周?

同学们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很多物体的面也有这样的一周,这一周也有长度,这一周的长度,在数学上,人们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周长。教师板书、完善概念。(生读)。

4、说物体面的周长。

围黑板面一周的长度,就是黑板面的周长。你还能说围什么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生自由说,再汇报。

5、比一比,周长是一样的吗?

(五)、量一量,再认识周长。

大家知道周长的意思了,要知道周长有多长,可以用什么办法?(测量)。

老师给每一组准备了长方形、圆、五角星三种图形,你能测量他们的周长吗?

你觉得太难了,就可以选择简单些;觉得太简单了,挑战一下难一点的。

1、提出测量要求。

2、学生汇报。你是怎样求周长的?按图形抽生,寻求不同的方法。

总结,在测量的时候,我们可以根据图形灵活选择测量工具。

(六)、拓展,强化认识。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两个图形周长一样吗?

1、出示课件,(展示方格纸中的长方形和台阶形)用手指图形的周长。

2、学生思考。

猜测——验证——结论。

3、汇报。

今天,这节课就要结束了,看黑板,现在明白什么是周长了吧,那周长,又有什么用处呢?它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可大了,让我们在图片与音乐的欣赏中结束这节课吧。

语文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

【逾】越过【一何】多么【戍】防守【附书至】捎信回来【新】最近。

【偷生】苟且活着【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还能够【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夜捉人”说明什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问:谁在哭?(儿媳)。

2、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3)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较为粗暴,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石壕吏构思如何巧妙)、补充杜甫生平事迹相关文学常识、小测。

(说明:课堂内容如上,但课时安排按实际进行调整)。

小班公开课教学设计

“数”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这一活动内容灵活丰富,根据小班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他们对生活事物充满好奇心。《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既贴近幼儿生活,使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指南》数学领域中指出: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各种数代表的含义。本次活动中,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让幼儿在游戏和实际操作中运用各种感官,感知周围生活中的数字,体验数字与人们生活中的关系。

课程目标。

1.认识并巩固数字1---9。

2.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数学并尝试找到身边的数字。

3.体会数字代表的'不同意义。

课程准备绘本ppt、数字卡片。

课程过程。

一、数字捉迷藏。

1.根据数字的特点,猜出每个格子中的数字。

(1)师:今天有一群数字宝宝要和我们捉迷藏,它们已经藏好了,我们一起去把它们找出来吧。

(2)幼儿猜一猜这里都有哪些数字。

(3)哇,你们都找到了,好厉害。

二、我和123。

1.出示绘本封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我们来找找这本书里藏了哪些数字。

2.逐页阅读绘本,找到绘本中的数字,并说一说。

(1)你找到数字了吗?在哪里?(身高尺)。

(2)这是健康的数字,这些测量出你健康身体的数字,对我们来说就是健康的数字。

(3)这里哪有数字呢?(邮箱、门牌)是数字几?

(4)这是幸福的数字,这些代表我们幸福的家,对我们来说就是幸福的数字。

(5)数字在哪里呢?(电话号码)。

(6)电话上显示的是号码是01012345678,原来是奶奶的电话呀,对我们来说这就是高兴的数字。

(7)看看这街道,能不能看到奔跑的汽车?是什么数字?(公交车)。

(8)这些公交车上呼呼奔跑的数字,就是忙碌的数字。

(9)这些又是什么数字呢?(图书)。

(10)这些数字可以告诉你,你喜欢的书在哪里,喜欢的内容在第几页,是喜欢的数字。

(11)这些又是什么数字呢?(食物)这些数字是什么意思呢?

(12)这些都是出现在食品包装上的数字,对我们来说就是美味的数字。

三、身边的数字。

1.你们找到的这些数字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真是很有用,对吗?其实,我们班级里也有很多的数字哦,一起来找一找吧。

(1)你在什么东西上面发现了数字,告诉小朋友吧。

四、延伸活动。

1.生活中的这些数字真是太有用了。如果有一天,我们身边的数字全部消失了,那可就太糟糕了,等一下我们去数学区把消失的数字找回来吧。

课程反思。

整个活动用游戏、绘本等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游戏“找身边的数字”,让幼儿将学到的知识又回归到生活,在游戏中巩固和知识,让幼儿体验和发现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但是考虑到活动在小班开展,如果导入环节“猜数字”的游戏时用实体数字卡,实物揭秘,更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

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激励学生学习大禹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不怕辛苦的精神。

3、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新偏旁,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新课。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洪水滚滚,淹没了大地,冲倒了房屋,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到处流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鲧,他多次带领百姓修坝堵水,但是都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看到这种情景,就整天想办法要为人民制伏洪水,那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传说故事——《大禹治水》。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请学生自己先试着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同桌之间交流互读。

(1)两人一起读读课文;

(2)向同学读读你圈出的字。

3、学生在小组里分自然段读文,要求认真听,帮同学指出没有读准的字音;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字音是否读准。

三,交流识字情况。

(1)认读词语卡片。

洪水淹没农田冲倒百姓父亲带领。

修筑才能制伏挖洞水势辛苦入学。

a、小组合作认读。b、开火车检查。

(2)做游戏认读生字。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及时评价反馈。

五,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二、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具体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习把故事讲下来。

(1)自己练习讲故事。

(2)小组内互相讲述。

(3)指名讲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评议。

七、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回家搜集传说故事,准备召开“民间传说故事会”。

八、板书:

大禹治水。

滔滔洪水千辛万苦引入大海。

无家可归千山万水安定日子。

公开课教学设计

1、了解词人李煜生及其作品。

2、感悟意象,体会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赏析重点佳句。

词中各种写作技巧的运用对提升主题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一、创设情境、情境导入:以歌曲《虞美人》导入。

师:这首词是什么?

生:《虞美人》。

师:这首词,讲述了一个帝王的故事。一个是失败的帝王,却有许许多多的人在怀念他,赞美他。这位大人物可谓是“落花流水春归去,一种销魂是李郎。”他曾有过“梦里不知身是客”的片刻欢悦,有“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恨,更有“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故国感念。他跌宕起伏的薄命人生,蜕变而成一首首人间绝唱。后世这样评价“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说到这里,老师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说下他是谁?李煜。是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一起学习他的绝笔佳作《虞美人》。

好的让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李煜和写作背景。

二、知人论世、背景介绍。

李煜(937——978),五代时南唐国主。他精书画,通音律,工诗文,尤以词著名,世称李后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词多表现宫廷男女和离愁别绪。后期词则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自然精练,境界开阔,词风疏朗。

写作背景:开宝八年(975),宋兵攻克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过上了软禁生活。从尊贵的皇帝变成被人羞辱的囚徒,人生命运发生了巨大的逆转,让他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了《虞美人》词,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这一举动被宋太宗知晓后,大怒,不久,宋太宗赐酒将他毒死了,该词便成了后主的绝笔之作。

三、吟咏诗韵(读)。

我们说诗歌是需要品读的,有感情地朗诵吟咏,可以让我们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在美的享受之中去感受诗歌的情感。当然有感情地朗诵让我们更能走进诗歌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情感。下面先请同学们朗读全词进行初步感受,在读得过程中要注意几点:

1.节奏。

2.强弱。

3.缓急。

生:展示。

生:点评。(安静,美丽或是帅气的同桌)。

师:总评:大家都读得不错,要进行表扬。但还有不足的地方,大家要勤加练习。在朗读这一方面呢?老师想给大家补充一个知识点,大家做好笔记。

吟诵诗词应有三种境界:

第一种:字正腔圆;朱熹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前面几位同学都做到了这一点,就算有些小瑕疵,也值得鼓励。)。

第二种:读出节奏;我们都知道诗词读出节奏将给人一种美感,使人心情随之起伏。看到我们这首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拿笔画记好)。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节奏明了,节拍适当。

第三种:读出情感。诗歌有了情感才能打动人。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大家也从这首诗词中读出了悲怆、无奈、悔恨的情感。

向—东—流(师生一起来说)。

生:展示。

师:非常的不错,较之前有了大的提升,希望大家在课后多多练习。读的阶段我们就暂时上到这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这首词。这首词呢,言简意赅,大家都能懂得大意。我想课本上的注解也帮了大家不少的忙。看到课件上,就是这首词的译文以及重点词的解释。大家稍微的看一下。好的,同学们应该看完了。接下来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全词,走近李煜,看看这首词为何成为了他的绝命之作。

四、探究课文、整体感知(品)。

探究一:一首词要读出意味,必须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你认为全词的词眼是什么?它又体现在哪里?(从意象方面入手)这些感情又从何而来?请结合词句具体分析。

【答案】:词眼:愁。意象:

春花故国。

小楼【往事之叹】朱颜亡国之恨。

东风雕栏玉砌。

明月【思家之苦】春水。

【离家之痛】往事。

五、精读细品、赏析佳句(赏)。

师生:能。

小组合作探究并选派一人作为代表进行小组成果展示。

1、“问君能有几多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善于用贴切的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师: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将愁情喻为一江春水。为什么要比喻成江水?好在哪里?江水多,无穷无尽,连绵不绝。体现了愁多,愁汹涌,愁澎湃。所以呢是不是把抽象地具体化了,是不是将愁情具体化了。在词史上将抽象化具体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刚刚《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这里将愁比喻成了什么?丝,对的,丝可以剪,乱了还可以理一理。但是李煜的愁却是剪也剪不断,理都理不清。还有吗?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在这首词中呢,作者将之喻为一江春水,我们想想,这哪是一江春水,分明是一滴滴附在愁情的李煜的泪水。所以我们这样一比喻就将抽象的、无形的东西转化成了具体的、有形的了。所以这一江春水又可谓是李煜的一江愁水。

公开课教学设计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初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体会从平凡之处发现美的思想感情。

抓住关键字体会小池的小而美。

学会从平凡之处发现美。

一、西湖荷花图片导入。

(设计意图:引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体会西湖的“大”。

(设计意图:《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小池》均为杨万里的作品,取景一大一小,心境一开阔明朗一淡然喜悦,故以前者之“大”反衬后者之“小”,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出示小池图片(无景),对比小池和西湖。

(设计意图:先抑后扬,体会小池的平凡。)。

四、多种方式诵《小池》。

(设计意图:设置疑问,如此平凡的小池,如何让诗人写诗赞颂?)。

五、抓住“惜”和“爱”两个关键字,依托“细流”和“树荫”两个意象体会首联、颔联。

(设计意图:体会平凡中的美与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珍爱。)。

六、生在空白小池中绘画。

(设计意图:颈联、尾联画面感极强,用绘画的方式直观地感受小荷与蜻蜓相互依偎的画面。同时让学生体会在平凡之处发现美,创造美的感受。)。

七、说说喜欢西湖还是小池。

(设计意图:首尾呼应,诗人在创作这两首诗时的心境是不同的,借这个问题,学生深入理解小池平凡却细致的美。)。

《春》公开课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师展示:

学生活动:欣赏教师用多媒体展示的春天景象的画面,谈谈自己对春天的不同感受。

1、录音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停顿、重音。

2、学生读文,同学间合作学习、纠正。

3、齐读课文。

1、自主阅读,对照注释对文本进行感悟、品味、欣赏,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教师穿针引线,适当点拨引导,释疑、解疑。

a、盼春人盼春大自然报春。

b、赏春人赏春大自然绘春。

c、颂春赞美春春早人勤。

1、你觉得作者描绘的春天美丽吗,课文从哪些方面来描绘春天?

提示:

a、春意盎然、声情并茂、绘声绘色。

b、五个完美的、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勤图。

2、赏析文章。

a、我最欣赏的一个画面。

b、我最欣赏的一种声音。

c、我最欣赏的一种气息。

d、我最欣赏的一种气氛。

e、我最欣赏的一种感觉。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合作探究,寻找出自己的最爱,并组织好语言,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作者运用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直抒胸臆,同时运用想象与联想、排比与比喻给读者描绘出一个春意盎然、热闹非凡而又平静如水,色彩缤纷而层次分明的一幅乡村鲜灵的春景图,抒发了作者热爱春天奋发向上的情感。

《鲸》公开课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鲸、属于、前肢、滤出、吨、肺、胎生、判断。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认识列举数字、比较、举例、比喻等说明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课前准备。

1、收看央视一套晚六点十分的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每周二的《顽皮家族》,认识每次节目的顽皮主角。

2、收集了解鲸的相关资料,顽皮头像若干个。

三、学习时间。

4周。

四、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课外学习阶段。通过收看央视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每周二的《顽皮家族》,把《顽皮家族》栏目搬如课堂,认识每次节目的顽皮主角,收集相关资料。(3周时间)。

第二阶段:课堂交流阶段。把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请进教室,在学生参与顽皮家庭主持人的竞聘中,与“顽皮主角——鲸”零距离接触,使课堂成为灵动的课堂,活动的课堂,即使学生全面认识了鲸,又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时间:1节课)。

第三阶段:课外延伸阶段。

1、课后,推选小小主持人,开展“我到顽皮家族来做客——鲸博士研讨会”。

2、指导给顽皮写信,介绍本次活动的开展情况。(1周时间)。

五、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通过收看央视少儿节目《大风车》,栏目每周二的《顽皮家族》,把《顽皮家族》栏目搬如课堂,认识每次节目的顽皮主角,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

(一)“顽皮进课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情境。师生共唱《大风车》主题歌,在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的问候中,贴出本次的顽皮主角“鲸”。

2、激发兴趣:同学们,昨天,《顽皮家族》的主持人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给老师打了个电话,他们要在全国五年级的小朋友中发展一名小主持人,参与下周的顽皮主角活动呢!为了让大家能更好地参与这次活动,鞠萍姐姐和大肚子顽皮特地把鲸的相关资料编成了课文《鲸》,并请小语会的叔叔阿姨们将课文编排在第九册的书中呢。

(二)我来做准备——品读全文,赏析汇报。

1、熟悉课文,准备参与主持人的选聘,自由读全文,初步了解课文介绍了鲸那些方面的知识,并简单汇报。

2、四人小组学习要求:

1)选读本组同学最赶兴趣的内容。

2)思考选取内容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比较等……。

3)小组学习的汇报方式:或朗读、或表演、或画画、或自述……。

3、小组以自选方式汇报对课文的学习情况。

三、我们来应聘——合作学习,推选代表。

合作学习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然后适当将资料与课文融合在小组里先推选出一名同学并帮其出谋划策,准备参加“顽皮主角——鲸”的小小主持人竞选。

出示友情提示:

1)介绍内容以书为主,资料为辅,可介绍,可自述,可全面把握,也可以抓住某一特点或重点,最好用上恰当的说明方法。

2)请注意:你的观众是全国的小朋友,你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要注意些什么呢?

四、我是小小主持人——展示风采、点评主持。

1、每小组代表上场,分别顽皮1号、2号、3号等(帖上标号的顽皮图象),每小组在邀请一名同学担任评委,其余同学均为现场观众,参与点评。

2、老师客串主持,在一两小主持人展示风采以后,适当安排评委和现场观众对小主持人的表现进行适当点评,并初步推选出第一轮如围选手2——3名。

3、顽皮a、b猜抢答题,对初选入围选手进行竞猜活动,推出小小主持人1——2名。

抢答题:

1)鲸字是“鱼”字旁,所以鲸是鱼类。

3)须鲸喷出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齿鲸喷出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

4)鲸的祖先就生活在海洋里。

麻雀公开课教学设计

1、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老麻雀的爱子之情。

能够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引导学生进行边读边想边思,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互动。

贴画:猎狗、老麻雀、小麻雀。

一、故事引入:

1、引言:同学们,常言说:一回生两回熟,三回见面是朋友。咱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可我能不能把朋友二字提前呢?从同学们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对朋友的笑意。既然是朋友了,我就先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

2、配乐讲故事——《地震中的母子》。

3、师:故事是感人的,听完故事,你想对这位母亲说些什么?

4、导入:人类的母爱是伟大的,让人感动的,那么在动物之间是否是也存在着这样强烈的母爱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麻雀》。

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默读课文、思考:

1、故事发生在哪些动物之间?

2、这三种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根据课后62页第二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三、讲解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2、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小麻雀?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画出来并读一读。(出示小麻雀图片)。

这是一只十分可怜的小麻雀,我们要怎样读,才能表示小麻雀的孤单和无助。(指导多种形式读出可爱又可怜的感情,并配上小麻雀图片。)。

3、齐读第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出示猎狗图片)看到这样一只可怜的无助的小麻雀,猎狗是怎样做的?

2、猎狗想干什么?结果呢?(板书:吃)。

3、老麻雀是怎样保护它的孩子(小麻雀)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4、5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老麻雀动作的语句。

这是一句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老麻雀飞下来时像石头落地,那说明老麻雀飞下来时份量重,(速度十分快,果断,毫不犹豫)这是一个怎样的动作,谁来演示一下。

(我们体会一下老麻雀此刻的心情(十分焦急)因此,读时应该稍快,语气加重。找一生读这句话,再全班齐读这句话,要求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

引导理解:“扎煞“是什么意思?

4、老麻雀落在了凶猛的猎狗面前,它害怕吗?

5、麻雀既然这么害怕,又是那么的弱小,可它还是飞了下来,为什么?(板书: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文中找到相关句子读出来。

6、老麻雀紧张得发抖,它真的不害怕吗?此刻它在想些什么呢?

7、假如这场搏斗进行下去?结果怎样?老麻雀没想到吗?

8、是什么力量驱使它这样做的呢?

9、这种强大的力量是什么?

10、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结果怎么样呢?齐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猎狗为什么愣住了,又慢慢地往后退?老麻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勇气?(母爱的力量)。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我见到了这动人的一幕,又是怎么做的?

四、小结:

《鲸》公开课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朗读课文,了解鲸的形体、种类、进化过程和生活习性。(重点)。

3、初步掌握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难点、重点)。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鲸》(板书:鲸)这篇课文,请问这个字怎么念。

这个字哪部分表示读音?

(右边的“京”表示读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什形声字。

形声字由哪两部分组成这些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形声字由声旁和形旁组成,声旁表示声音,形旁表示意思。)。

这个字的形旁表意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因为鲸生活在海洋里,它的体形像鱼。

不正确,鲸不属于鱼类。)。

为什么说鲸不属于鱼类鲸属于哪一类动物?

二、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第二段。

1、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答案。

(鲸属于哺乳动物,因为鲸用肺呼吸,是胎生的`,这些都说明鲸不属于鱼类。)。

人类对鲸的认识,是从体形特点到生理特性的。其实,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这样由简单到复杂、从现象到本质的,由此可以看出,人的认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完善的。鲸不属于鱼类,用“鱼”做偏旁显然是不恰当的。不过,人们约定俗成也就沿用至今了。

2、学习文章第二段。

1)鲸是哺乳动物,它为什么会在海洋里生活?默读课文第二段。

2)告诉学生什么叫哺乳动物,并举例说明。

3)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鳍、上颚。

抓住“陆地”——“浅海”——“海洋”三个词,让学生懂得鲸为了生存下来,就得适应这个变化的环境,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自身体形及器官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所以鲸渐渐地变成了鱼的样子。

3、文章其他各段介绍了鲸的哪些方面,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读一读。

了解文章各部内容,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第一段,体会写法:

(1)自由读第l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鲸很大,画出有关语句,然后读一读。指名汇报,大家补充,读出体会。

1、出示第一段,:齐读这句话——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

从这两个数字我们体会到了鲸确实很大,这段话中还有描写鲸很大的数字吗?

齐读句子: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

2、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

小结写作方法: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3、全班交流,试着用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一事物。

作业:

2、查阅有关鲸的资料,了解更多相关知识。

3、模仿课文第一段,运用列举数字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特点。

《示儿》公开课教学设计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他的诗风格多样,内容丰富。最受人们推崇赞赏的,是他表现杀敌报国志愿、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注词释义。

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元知:原本知道。元,通“原”。

九州:指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

同:统一。

王师:指南宋军队。

定:平定,收复。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乃翁:你的父亲。

古诗今译。

注释1: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爸爸!

注释2:我知道人死后万事皆空,只悲叹看不到九州统一。大宋军队收复中原之日,家祭时别忘了告我亡灵。

名句赏析——“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是南宋宁宗嘉定二年(1210)除夕前夜,作者临终前留下来的最后一首绝笔诗。从他两岁时北宋灭亡,到他85岁即将去世,北方大好山河始终没能收复。他原本知道死去之后,万事皆空,个人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惟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念念不忘的仍是国家统一。80多年来,驱除敌虏、统一河山的.强烈愿望,在他心里始终没有动摇过。所以在他临终前,仍然叮嘱孩子们,将来这一天到来时,一定不要忘记祭祀他的亡灵,把这胜利的喜讯告诉他。全诗文字质朴自然,情感沉痛真挚,催人泪下,表现了作者相信恢复中原大好河山的壮志一定能够实现。导课:

1、先以自己的理解读读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

(借助资料,并讲给同桌听,并能纠正有错误的地方)。

3、解释诗意并板书。(讲清楚难懂字词并翻译)。

1、自己读这首诗,谈谈自己读完后最强烈的感受。

2、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体会作者至死不忘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

3、体会陆游这一声声的嘱咐中的感情。

(悲愤又充满希望)。

4、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个读,齐读)。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古诗《示儿》,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学习方法:自学、讨论法。

1.会读并背诵这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4、简介作者: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5、知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为什么还告诉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

6、现在你了解陆游逝世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了吗?

7、带着体会出来的感情,朗读这首诗。

8、课外延伸。

(1)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的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离开了,陆游南宋统一的愿望实现了吗?(生讨论)。

(2)为什么朝廷会灭亡,国家会衰败呢?请看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卞州。

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吗?请你找出国家衰败的根源是什么!

(3)那么,如何才能国富民强呢?中国近代改良主义者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有这样一个片断: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光大道……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中国少年,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9、拓展总结:

推荐阅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一)》。

《社戏》公开课教学设计

2、写景与抒情及人物塑造(重点)。

3、人物品析——人物群体形象(重点)。

4、平桥遗梦——童年记忆中的桃花源(难点)。

1、以结构情节分析为切入点。

2、核心问题——“乐”与“不乐”。

3、激活学生的童年体验,激发学生的通感共鸣。

4、目标1、3以学生探究为主,目标2、4学生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5、加强朗诵示范与指导,体会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的特点。

6、注重阅读规律与技巧的探究、渗透、提炼、整合、运用。

7、注意结合作者时代、当代现实。

三课时。

要点。

1、结构分析。

2、作家作品。

3、字词。

一、导语。

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但自己也并不以为可惜。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呐喊自序》。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朝花夕拾小引》。

鲁迅的小说,有一些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它们带有更其强烈的抒情色彩,我们可以称之为抒情小说、散文体小说。,《社戏》就是其中之一。

学生读课文搜寻、概括解答。看社戏也是且是最重要的原因。

写看社戏包括哪些段?(细部分析)。

1、如时间不够,上面第四部分可以作为作业。

2、同步训练一,基础知识部分。

3、读一读,写一写(带音抄五遍)。

要点。

1、情节结构与节奏(乐与不乐)。

2、人物形象分析。

3、品析“不乐”之处。

1、曲折与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写心情)。

2、人性、风情——群像、双喜。

3、戏好看么?

1、预习分析写“乐”之处。

2、同步训练二,阅读部分。

第三课时。

要点。

1、品析看戏之乐。

2、写景——抒情与人物塑造。

3、平桥遗梦。

一、月夜行船。

1、动词与心情。

2、多角度感觉。

3、虚实、动静。

二、午夜归航。

与“月夜行船”内容角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为什么“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结尾的理解。

平桥乐土——平桥遗梦。

1、同步训练全部。

2、读后感。

板书设计。

公开课《咕咚》教学设计

1、认识“咕、咚”等12个生字。

2、通过图画、形声字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认字,把故事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读懂故事内容,能根据课后问题找出相关信息进行推断。

4、借助连环画复述故事。

1、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猜字、认字;能根据课文内容作简单推断。

2、借助连环画复述故事。

多种方式识字,借助插图复述故事。

多媒体课件动物卡片。

1课时。

一、激趣导入:

老师展示园地八我的发现插图,引导学生发现每组词语偏旁相同的共同特点。借助泡泡的提示,发现偏旁表意的构字规律,建立字形与字义的联系。

反犬旁:与兽类有关。

鸟字边:与鸟类和禽类有关。

虫字旁:与昆虫有关。

刚才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小动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小动物之间的故事。板书课题:咕咚(引导学生体会形声字,象声词)。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主阅读课文,遇到有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不出的生字圈出来,看图猜读或者尝试其他方法猜读。

2、同桌认读圈出的生字,交流认读方法。

3、学生汇报教师总结认读生字方法:

(1)借助图画猜读,如:鹿、象。

(2)联系上下文猜读:熟掉。

(3)借助形声字猜读:吓、拦、领。

(4)熟字比较:逃——逃、跳熟——热命——伞。

(5)组词认读:野牛、田野、逃命。

4、找一下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按顺序板书)。

三、图文对照,了解故事内容。

1、看图学习1—2自然段。

(1)观察图一,发生了什么事情?“咕咚”是什么?学生朗读1、2自然段,从文中找答案说一说。

指导好长句子的停顿,“一个木瓜从高高的树上掉进湖里,咕咚!”

(2)从哪里看出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教师指导朗读“兔子吓了一跳,拔腿就跑”,要读出害怕的感受。

思考:兔子为什么逃跑?

2、看图学习3—4自然段。

(1)兔子的叫声被猴子听见了,它是怎么做的?(跟着跑,一边跑一边大叫)。

(2)兔子和猴子的叫声被小动物们听见了,它们都害怕了,它们又是怎么做的?

课件展示:一个跟着一个跑起来,大伙一边跑一边叫:“快逃命啊,‘咕咚’来了!”(指导朗读,可借助动作表演进入角色,读出小动物害怕的语气。)。

(3)看图演故事,体验动物们害怕心理。

学生模仿第3或第4自然段看图说话。如:

狐狸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羊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鹿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象一听,就跟着跑起来。他一边跑,一边大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图学习第5自然段。

大伙正乱作一团,野牛来了,它是怎么做的?(拦住大伙)。它问了什么?(“咕咚”在哪里你看见了吗?)。

教师扮演野牛,学生扮演小动物,询问被“咕咚”吓坏的小动物们为什么要逃命,引导学生体会野牛会思考,不盲从。

4、看图学习第6—7自然段。

(1)他们来到湖边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最后大伙为什么都笑了?

小结:学习了这个故事,说说动物们为什么跟着兔子一起跑,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四、看图复述故事。

1、借助课本插图,按照顺序,你能复述一下《咕咚》这个故事吗?教师课件按顺序出示课本的四幅插图。学生练习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

2、学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