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获得写作技巧和策略的重要途径,通过模仿和借鉴范文,我们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总结示范,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和指导。

浅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氛围论文

作为教师总是不敢把课堂放给学生,总是怕学生脱离课堂胡侃八侃,于是就给学生穿上救生圈,并在指定的池塘里游泳,有时甚至想给学生再加上些东西。

要想让课堂上的氛围变得活泼,首先就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没有预习学生就没有充足的底气,课堂上就无话可谈。同时,老师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不仅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做到深入浅出,还要利用好现代的多媒体教学。力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他们听、读、写、思。

现在的孩子只要他会,就喜欢表现出来,喜欢展现。因此在他们准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同时,教师给予一定的肯定。就像一些人所说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如果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见解,就先让其他学生试着回答,从而调动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对于答得不错的就进行口头表扬,即使回答不好也要对回答的勇气进行赞扬,下次,他还会积极回他问题的。如果,课堂上老是一个人滔滔不绝的讲,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没有一丝气息,学生只会想睡觉,特别是在春夏季节。学生睡觉现象愈演愈烈,只能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收获自信与知识,相信他们会喜欢上这种学习。

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的论文

1.1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场景,可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近感。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乌龟和兔子进行赛跑,在一分钟内,兔子跑了200米,乌龟爬了10米,试问乌龟爬的距离是兔子的几分之几?通过情景创设,把枯燥的分数运算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参与度也大大提高。

1.2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小学是数学学习的入门阶段,小学生的心智发育不成熟,学习思维能力较弱,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强。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概念性的知识让小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学生从学习的困惑中走出来,学生面对的不再是冰冷的课本,而是充满活力和趣味的数学知识。学生能够轻松地接触和了解数学知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1.3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生活中处处都渗透着数学思想,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地情境创设,把生活和数学结合起来,长期以往,学生就养成了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创设情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数学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解题思路灵活多变、解题方法多种多样是它的显著特征。在进行课堂情境创设时,教师要注重探究性情境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灵感。

2.3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必须谨记:情境创设要以数学知识为依托,试问,如果脱离了数学知识,那么情境的创设还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教师将这样的教学情境引入课堂:小明在公交车上主动给老奶奶让座,这一举动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这样的教学情境在数学教学中就完全没有意义。

教学情境的创设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教师需要经过慎重地考虑,以便选择合适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具体来说,在进行情境创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情境的创设要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纳入考虑范围,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保证所创设情境中的知识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其次,情境创设要为数学教学服务,在进行教学情境创设时,要保证将数学知识融入到情境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数学学习;再次,情境创设的目标就是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有效地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活泼、生动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注重所创设情境的趣味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情境中真正学习到数学知识。

4.总结。

总之,情境创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手段,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来。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小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改进了教师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效地促进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注重教材,注重教法。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而言,不仅是把“未知”的东西转化“已知”的知识点,从而被记忆和掌握,进一步运用,更重要的是一个深化认识、训练记忆、培养能力的学习过程。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将“已知”的知识转化为“他知”的事物从而输出,更要注重对学生教授知识、训练品质、提高能力的实践过程。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充分准备的过程中,熟悉研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细致钻研教材,理清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主线,明确重点,确定难点,选择教法,组织教学。

教师和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紧密配合,相互促进,相互影响,体验过程,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处理好“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把教学过程变成知识和能力的全局,那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有机化合物知识、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个个局部。教师只有心中有全局,处理好各章节教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特别是高中新教材体系编排,各部分知识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来获得新知识,力求以“旧”引“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更符合新旧的'辩证关系,更符合课改精神和新教材的编排模式。同时要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化学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要求学生应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实验技能。

因此,化学学科教学确实有“难”的一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钻研教材,设法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

在教学中要追求语言精确,作家要铸炼语言,教师更要铸炼语言。要用精确严谨的语言,精当的讲授知识,准确阐明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正确运用化学术语,语言严谨,合乎逻辑,更要言简意赅,精炼;话不在多,关键是要抓住重点,采用适当的修辞,精辟的语言,讲清问题;讲课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语言精巧,言近旨远,要把学生的思想联系起来,与学生的接受水平尽量一致,力求使学生接受听讲的内容;妙趣横生、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平衡,增强感染力,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接受和反馈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要追求语言准确性,感染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满意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模拟科研过程,进行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反复尝试成功与失败的真实体验,从而达到培养科学态度的目的。通过教材、课外阅读材料、网络信息平台,教师指导学生收集与教学、实验相关的科学史实,学习化学家的科学态度和对真理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感受科学家的伟大人格力量,并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前辈的足迹,认真学习和实践,并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人格。

我们要从学校的现状、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适时模拟科研过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精选化学史上的一些范例,引导学生仿照科学家的研究方式,学习和尝试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并通过学生动手“做科学家”,使他们亲自体验探索自然界的快乐,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达到化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对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适应教学现代化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建构课堂教学环境优化课堂教学的教育理论论文

何谓课堂教学?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不同的教学理念,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活动,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对学习效果、课堂教学的行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建构教学上的认知张力对课堂教学的促进及其优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主客互动是建构认知张力的条件。

教学中的认知,是主体获取客体,也即学生获取学习材料的知识和内在联系的基本能力。作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认知活动中的主体因素,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下、引导下,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相应的能力,发展智力。这是主体活动中的“合目的性”。学生在整个认知活动中,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能动的。这种主动性、能动性,使其认知活动中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并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扩展思维空间,积极深入到学习材料的意义、结构及本质特征的探索中去,不断获得认知成果,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这种“展开”、“探究”的过程,正是认知张力的过程。因此,主体性是认知张力的决定性因素。

认识的客体――学习材料,则是认知张力的.必要条件,它以“合规律性”的原则呈现。新的教材改变了过去教材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递轻学生参与的滞后模式,增加了动手操作与思维探究的材料,增加了知识回顾与思考,这种材料的增加无疑使学生的经验知识与逻辑数理知识得以增强,使主体认知客体所获得的经验知识处于一种有序、渐进的状态,使其同化、顺应的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促使学习材料大大地张开了认知的空间。

例如:在《去括号》一节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去括号的必要性并掌握去括号的方法和依据,我给出了如下的学习材料:

提出问题:

(2)这些结果形式不一样,其实质一样吗?都为3x+1吗?你能解决吗?

通过上述材料的使用,既有学生外显的认知活动,又有学生以观念形态进行着的内在的思维活动,同进又带动主体以积极的情感、意志,主动地探索,科学地认知,从而使认知的张力在主客互动中形成。

二、师生互动是建构认知张力的源动力。

新的课程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其实质是师生间的交往互动及其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例如,在《中位数、众数》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中位数在现实中的应用性,我出示了如下的问题:

[1][2][3]。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在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如果按照传统教学模式,课堂内容的容量是非常小的,也许仅仅是美术教师在黑板上操作性画一幅画,辅助以适当的讲解,课堂时间就已经结束了。学生所能够学到的仅仅是些微的绘画技巧,而无法上升到审美境界。引进多媒体辅助教学之后,为教学展开了新的篇章。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开始创设了新的教学风格,相应地,美术教学在信息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无限扩展,并使教学风格更为灵活多样起来。在美术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要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在制作课件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课件运用恰到好处。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要适可而止,并把握住画面以及背景音乐的演示节奏,以使其能够很好地配合教师的美术讲解。因为艺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主要所反应的是创作者的精神境界,所以在美术教学中,当出现教学的难点、需要展开教学的内容或者是过于抽象的内容的时候,就要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将教学内容进行处理,以使相关的美术思想表达更为形象、逼真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要对一个美术作品进行解读,仅仅通过语言或者是绘画是无法表达的,还需要对于创作者的背景有所了解,这其中还涉及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艺术底蕴等等。这就需要美术教学之前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取向以及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做好教学计划之后,可以将教学提纲提前公布给学生,让学生多方面搜集资料,以对于美术课堂教学内容加深了解。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建立的美术教学平台上与学生直接沟通,并针对与美术相关的多方面问题展开讨论,不但可以促进美术教学对于学生的了解,而且还能够在教学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从培养感情做起,经过了沟通、讨论以及对于有关问题的探索之后,就会发现学生对于美术教学内容的理解已经有所了解,为进入课堂教学做好了课前准备,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美术教学空间在多媒体技术的作用下被扩展开来,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效益的同时,还对于学生以有效的艺术教育。

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在于其可以呈现出动态的画面,并图文并茂地电子的画面展示出来。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美术教学环节当中,其作用不仅仅是美术教学的工具,而是作为美术教学当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更为适合培养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并提高学生对于美术的鉴赏力和判断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对于美术艺术作品的评价能力。美术作品不仅仅是绘画本身,而且还包括雕塑等等实物艺术作品。在日常生活中,一些雕塑作品已经成为了城市建筑群中的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相得益彰,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因此,美术虽然属于艺术领域,但是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将各种与美术课堂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各种美术作品以图片的形式或者是动态多媒体画面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美术课堂“走”到外面的世界,不但扩展了美术欣赏的视野,而且还饱览了世界经典美术作品,以使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如果被动地学习,必然不会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即便是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所理解,也仅仅是流于表层,而没有深层地的掌握,更不会将其运用到美术创作领域当中。美术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其更多强调的是对于艺术理解的情感,其中所渗透的'更多的是感性,但是在进行美术创作的时候,则是对于艺术的理性表达。通过所掌握的一些美术创作技巧,在现代化工具的运用下,以使美术创作更为完善而丰满。所以,要获得良好的美术教学效果,首先要激发起学生的对于美术课堂教学的情感。作为美术教师,首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倾向。学生对于美术总是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偏好,如果在充分地掌握了学生对于美术认知,在制作课堂教学技术的时候,将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首先从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基础为基点展开教学,就可以将学生对于美术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起来。多媒体课件可以渲染美术课堂氛围,让美术的教学内容那种静态的美以动态的方式表达出来,并无限地延伸。让学生明白,艺术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其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当美术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学生的精神情感调动起来之后,就会将学生美术创作的欲望激发起来。

综上所述,将多媒体技术与美术课堂教学相融合,是对于美术课堂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其是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美术教学当中,不但提高了学生对于美术的创作意识,而且还强化了对于多媒体技术创作美术作品的训练。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美术学习途径。当美术课堂教学当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之后,就会相应地转变了美术教学观念,各种时代的因子被注入其中,让学生受到了艺术的感染的同时,还会被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所折服。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传统的小学课堂教学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以至于小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小学生减负和真正实现小学生的快乐学习。于是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着重从认识学生、师生关系、教科书的使用和教学反思四方面论述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很有必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仅是一线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学生殷切的希望。但是现实中能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小学教师少之又少。新式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以人为本,在满足学生正当的、合理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和业务水平,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以人为本,教师需充分认识学生。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充分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教师不能通过单方面的灌输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通过充分认识学生,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有效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学生:

1.学生的认知水平。当代认知建构主义鼻祖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运动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低中年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还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思维超越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朝着非直接感知或未来的事物的方向发展。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适时地对课堂教学做出调整。

2.学生原有的经验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一方面教师要重视学习的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即学生原有的知识会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基础,新知识的学习也会对原有的知识技能起到扩充、改组或修正的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发展水平的差距,并缩小其中的差距,并不断向前发展。

3.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学习风格对学习环境有不同的偏爱,对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偏爱,有各自偏爱或擅长的学习方式,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以在满足大多数人的学习风格的情况下进行个别化的教学指导,反对传统课堂教师毫无差别的“满堂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以人为本要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有效的课堂教学以积极的课堂互动为前提,而积极的课堂互动又以师生、学生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为前提。师生关系的好坏对课堂教学活动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教学提供了一个和谐、融洽的环境,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不良的师生关系,则会对教学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

2.树立教育民主思想。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教师要多聆听学生的声音和感受,尊重他们并平等的交流对话,给予他们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对学生的充分理解。小学生还是一群处于发展阶段的孩子,其身心和认知水平还未发展成熟,对于他们课上自由散漫的行为和答非所问的“幼稚”回答,教师都应该有耐心和给予重视,理解他们才能减少课堂不必要的“弦外之音”.面对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教师不应该戴“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相反地要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使他们在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对自己的重视时,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的动力,而这种情感态度和关系会移情到课堂教学中,积极配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是真实发自内心的,不矫揉造作,师生之间可以直言不讳,坦诚相见。师生之间超越了年龄、身份和地位的界限,真诚、公平地建立起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使学生愿意对教师袒露真实的态度和情感,避免了师生之间的明争暗斗和学生对教师的抵触情绪,促进师生关系更加的开放和透明,课堂教学的环境也更加和谐融洽。

用好教科书才能保证以人为本。教科书是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的物化形态。今天的课程教学理念以用教科书教来取代教教科书,突出以人为本,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理解教科书的作用和文本价值,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1.“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教科书内容,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这就要求教师可以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度挖掘文本价值,二度开发,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一本多用,充分发挥教科书在特定时间内的价值。

2.教师对教科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更换和重组。教师对教科书需纵向和横向地扩展,即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教师可以联系过去的知识经验加深学生理解新课内容,或者是对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课后延伸和学科渗透;对于一些老旧的、远落后于当前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教科书内容予以简单带过或忽略删除;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进度和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情况适时适量地进行教科书内容顺序和节奏的调整,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教科书的活用。教师要合理地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使用。教师要把教科书内容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究的情感体验活动,从而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内化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教师对学生和自己的负责。教学反思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平台,是教师记录自己的教学经历及领悟与发现教学规律的重要载体,能促进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在实践中自觉调整和改进教学行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并保证学生的良性发展。

一堂课下来,教学效果或多或少会跟教师的教学预设目标有所偏差,教学反思要做到,一方面教师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自己能力不足的地方,教师可以通过微格教学和教学参观等方式提高、强化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对于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牢、无法与时俱进的教师,可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教育技术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对于自己的成功方法、教学心得和学生的创新想法,甚至是课堂上不经意的“意外”生成性内容,都可以及时记下并长期坚持,以此,教师不仅能通过日积月累的素材来加强日后教学的技巧性和丰富性,应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也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处理课堂上的突发性事件也显得游刃有余。如此像日记形式的反思可以以写促思,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鼓励教师的创造性,增强教师课堂教学的自信心,以思促教,使课堂教学有效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总之,有效的小学课堂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坚持不懈,为此积极探索、发现和实践。当然通过以人为本的思想来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不止如此,如,教学手段的因素、教学组织形式的因素以及课堂的环境因素等也是不可忽视的。为了减少不利因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与创新,创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找到真正有效的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

[1]莫雷.教育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廖丽芳.教师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课堂教学小学数学的论文

想要实现数学教学的“可持续”,在我看来,就是要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以兴趣作为驱动力,使得学生愿意持续不断地进行数学学习。在这里,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打造灵动课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圆”中,我使用了灵活的方式教学生与圆相关的知识。首先,我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了一小段使用圆规画圆的视频并对重点步骤进行慢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楚。看到大家跃跃欲试,我要求大家画一个r=2cm的圆,并找到半径r与直径d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测量发现,r=2cm是恒定的,且当r=2cm时,d=4cm;当r=3cm时,d=6cm。从而得出了d=2r的正确结论。在上述实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与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数学课堂的灵动活泼。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思维十分活跃,积极参与,学习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

二、强化实践,鼓励学生自己学。

“自主”是构建生态课堂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教师带领学习、提供知识,这都只是暂时的。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仍然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自主学习,才是学生永恒的财富,也是需要我们着重对学生培养的能力。

1.分组讨论,自主启发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很多独自难以解决的问题。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借助集体的力量,集思广益,往往可以收获更多。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引导学生的分组讨论意识。例如,在二年级下册教学两、三位数的加法时,其中一个教学难点在于加法中的进位。我先由浅入深地要求学生计算如下算式:51+32=?121+63=?每次计算时,我都要求学生同时使用竖式与计数器两种方法分别进行计算。然后,我将学生5-6人分为一组,要求大家计算出137+58的结果。很多学生都被难住了,不知道如何处理进位。由于前面的方法铺垫,渐渐有学生提出用计数器拨珠子一个个数一下。原来,个位超过了10,就直接在十位上体现了。于是有学生说,在十位相加的结果上+1不就行了吗?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启发下,学生最后总结出了进位相加的要点:从低位开始算,超过10的,就在下一个高位上+1。通过简单的分组讨论,每个学生都在自由的交流氛围当中充分表达,并且不断被他人的思维方式所启发,思想火花不断迸发。合作讨论,不仅比单独思考增加了更多思路方法的可能性,更比教师讲解多了更多自由,使自主拓展成为了可能。

2.重视实践,自主提高数学知识不是只停留在书面理论之上的。尤其是小学数学学习,与实际相联系并不断进行实践应用,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提高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之一。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了解我们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提示,只是要求大家利用所学知识,用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反映出班里同学哪几个月份生日的最多。大多数学生都反应出,应当使用刚刚学过的统计方法。大家纷纷做起了表格,开始调查每个同学的生日月份。但是,在建立条形统计图时,有的学生犯难了。到底怎么确定横竖坐标呢?我进一步启发大家:以你需要体现的内容为横竖坐标。学生马上以“月”为单位,在横坐标上依次标出1,2,3,4……12,再以“人”为单位,在纵坐标上依次标出5,10,15……,最后顺利画出了标准的条形统计图,并表示,原来统计方法就是这样用的呀。通过实践应用所学知识,课本中的知识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同时,通过实践,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透彻了,遇到新知识,也树立起了以实践带学习的意识,打开了自主学习的一条新路。

三、总结。

综上所述,打造生态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方法、新思路。通过转变教学意识与教学方式,可以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激发学生“想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其掌握“会学习”的方式方法。一个和谐的课堂,是小学数学高效教学的前提和有力保障.

科学课堂中的创新教学的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物理课堂采用“教―学―练”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兴趣,造成教学质量不高,在新课程改革前提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摸索教学模式,为教学质量提供有效保证,现就高中物理课堂创新教学做浅要分析。

高中物理更具实例化和现象化,在进行知识点讲解的同时,应注重知识点与实例结合过程,把抽象化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

一、领会教育体制改革精神,在课堂中紧抓素质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深入实践教育改革制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摒弃了过时的教育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多向性开发;在教育结构上把关注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作为首要任务,把落实人才发展战略作为首要战略点,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资源保留;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针对高中采取趣味教学,兴趣教学,方法教学,把培养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作为首要教学任务,紧抓学生素质教育,把对每位学生认真负责当作工作重点来抓。

二、转变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方式实行“满堂灌”教学模式,重视教师“教”,忽视学生“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倡学生自主性学习,与“授之以渔”不同的是,授之以渔重视学生学习技术的转变,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学上,前者是知识的学习,后者则为系统的学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按照新课程大纲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探究性、合作性、自主性学习空间。首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思考时间,教师教授知识时间与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时间最恰当的比例为4∶6。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在教学中教师应传授数学知识产生过程和主旨思想,淡化知识结果,加深对数学知识来源的理解,不断激发学生数学探究欲,把学生参与度作为教学质量标准。其次,设置技巧性难题。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求知欲,设置技巧性难题,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主探索精神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针对疑问提出问题。新课程教学模式由严谨“教学”转变为“互动”情境,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堂提问,由教师进行深入剖析并与相关知识融会贯通,形成整体知识脉络。如,讲解《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时,首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有哪些圆周运动,如火车转弯、过山车等,并要求学生进行简单分类(水平面内和竖直平面内),然后挑选实例分配到各个小组,各个小组进行合作讨论,通过分析这些运动的现象――从向心力的来源到运动的临界条件,组内成员各抒己见,如有不同的意见还可以进行辩论,通过一堂课的`合作学习,教师做出画龙点睛的指导,学生不仅不会觉得物理深奥难懂,相反还会认为物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这样会使学生认为物理课实在是太有趣了!

三、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个性差异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坚持因材施教理念,应对学生实行分层教学工作。分层教学包括:要求变迁不同、备课内容不同、分工合作角色不同等。

在要求变迁不同方面,由于个异性差异的存在,对不同学生实行分组教学,并对每组学生提出不同教学要求。例如,对优秀学生,即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有积极探索知识系统结构的学生,要求其全面掌握物理知识点,并每月列出当月学习心得和知识点学习体会,做知识报告;对良好层次的学生,即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一定扩展性阅读,并做知识总结和学习目标规划,这部分学生是体现教学质量最关键的群体,应足够重视;对一般层次学生,要求其掌握物理基础知识,能完成基础任务和物理基础公式,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并确立良好层面,冲刺目标。

在备课方面,教师要针对各班级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实行分层知识点备课计划,体现出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求的不同,并且在实际备课过程中注释掌握、了解、熟悉等难易程度标示符,以实际行动展示分层教学模式。

在授课教学方面,根据学生不同要求,制定授课建议书,让一般学生提出问题并由优秀学员现场解答和思路解析,为积极完成授课任务,确保学生总体参与度,对学生进行奖品嘉奖,教师以指导性意见提出者姿态确立教学授课方向。

四、构建优良教学互动交流平台。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教学实际出发,构建互动交流平台。”新课程改革强调“教”与“学”整体性发展,积极构建交流平台,在互动平台上彼此分享教学成果和教学心得,教师利用自身丰富教学经验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学习,学生可根据发现的不同问题提问,让教师丰富问题实践,与时俱进,扩充自身问题知识面,教师亦可根据常见问题编译问题册,这有利于学生综合复习和避免常见问题出错率,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的教学发展观。

创新教学来源于物理课堂实际教学,教学过程中秉承“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原则加强创新观念普及,创新思想教育,努力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方针,为教学质量更趋全面化、个性化做好扎实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思。浅析在新课标下中学物理教学的改进[j]。科技信息,(04)。

[2]张根柱,高建峰。论中学物理教学改革与发展[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五中学)。

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论文

多媒体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将多媒体与教学相结合,可以使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活力,可以将书本上的“死知识”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学习的气氛,让学生主动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进行《盘古开天辟地》一课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教授学生生字和课文,可以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盘古开天的视频动画,色彩丰富的动画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视频动画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神奇的世界,那里是一片混沌,而盘古手拿巨斧将这一片混沌劈开了,形成了天地。此时,教师就会问学生“:同学们,如果想知道后来发生了什么,那么就请和老师一起来学习《盘古开天辟地》一文吧!”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引导,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被激发出来,在兴趣的作用下,学习知识也更加的快,记忆更加深刻,学习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2.利用游戏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同时,还要扮演好组织者、领导者、指引者的角色,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游戏教学的运用恰好能达到这一目的,并且,游戏教学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例如,在学习诗词古文的时候,由于诗词记忆对学生来说是很枯燥的,学生对背诵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而教师可以将游戏引入课堂,可以带领学生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师可以让学生围成一个圈,用鼓棒敲击讲桌,学生传递纸花,敲击声停止,拿花的学生就要背诵一首古诗,如果背诵错误作为惩罚就要表演一个小节目。游戏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学习气氛十分高涨,都积极地进行着诗词的背诵,学生不仅在游戏中获得了快乐,同时,也在玩乐中掌握了知识。

3.知识联系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还不够成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让课堂教学生活化,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身边熟悉的人和事来进行教学引导,不仅可以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还能更容易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描述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事件,让学生讲述妈妈为自己的付出,在讲述亲身经历的时候,学生更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体会母爱的伟大。通过联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内容,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及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时候,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知识的学习,同时,利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快乐,除此之外,还要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这一道理,懂得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才是教书育人的真谛,因为,我们不是在培养记忆的机器,而是要培养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创造美好生活的高素质人才。

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论文

摘要:“学生主体”样式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当,不仅不能为新课程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还会影响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关系,是合理运用“学生主体”教学样式的前提和保证。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生主体;师生关系。

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本理念指导下,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取以学生自主探索,张扬个性,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举措,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样式。但是,有的语文教学课堂表面上看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沉闷多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热闹了,实际上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少讲甚至不讲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课堂上的热闹是否能成为评判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学生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言论是否能说明有创新精神等问题。难怪江苏省一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法研究的资深学者把这样的“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评为“上课时间,学生讨论,尖子发言,全班小结”的“放羊式”、“记者招待会式”的课型。因此,正确理解和处理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的问题,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如何履行教师职责,是值得深入研究的。教师不仅要知识面广,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而且在教学中要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不论是进行“隐性知识”教学,还是进行“显性知识”教学,都要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实际,寻找最能体现教学内容中重点难点、最易于学生接受和参与的教学方案、方法,确立教学点、切入角度,由易渐难、循序渐进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水平。缺少教师必要的分析、讲解、引导、参与等活动,学生自己就难以进行语文学习。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习得语文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师生共同合作的双边活动。片面强调和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甚至把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误解为围着学生转的“客体”,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陷入“儿童中心主义”、“学生中心论”的困境。

1.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和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由过去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引导者、组织者,要善于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在师与生的课堂双边活动中,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和问题点,及时进行点拨引导,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养成语文实践的习惯。“学生动起来了,绝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整理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做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连续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1]但是,由于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简单地认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语文实践”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合作”,自己去发现并解决问题,社会上、教育界对“满堂灌”声痛恶疾地讨伐批判,于是就出现了课堂上教师该讲的不讲甚至不敢讲,该评判的不评判甚至不敢评判的现象。

2.受传统语文学科教学特点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和强调学生自己多背多读,以量取胜,认为“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过份夸大了学生自己“涵泳”“意会”的作用。这种学习语文的态度和方法,“弄得好,最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也可以写出几句来,然而到底弄不懂的也多得很。自以为通,别人也以为通了,但一看底细,还是不怎么通,连明人小品都点不断,又何尝少有?”[2]况且在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的现代教育中,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多,开设的科目多,每一学科都有具体要求和达标标准,学生是不能有充份的时间去“涵泳”“意会”的。有的教师没有对这一传统教学方法去糟粕、存精华地批判继承,甚至还把课堂让给学生自己去“涵泳”“意会”,去讨论研究。

3.盲目崇拜,仿效和追求名人效应。

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对国际国内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的学习变得及时,甚至眼花缭乱,各种教法层出不穷,“优质课”、“比赛课”、“观摩课”等频繁活跃,特别是被冠以能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所谓“学生主体”精神的教学样式,于是模仿和仿效的风气在语文教学中颇为盛行。有的打着“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与学生平等对话”,“服务于学生,尊重学生意见、人格”等幌子,课上热热闹闹,但教师该教的、学生该学的却始终体现不出来。模仿名人名家的经验和方法,而不结合实际情况去研究它的来源、理论基础,并在实际操作中进行修正、补充、再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弄巧成拙”的尴尬局面。教材、教师、学生是构成课堂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则会导致教育的失误和偏向。在传统的教育中,片面地追求“知识主体”、“教师主体”的功利教育、文凭教育、应试教育的教学样式,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抑制了学生个性化及健全人格心理的发展,削弱了学生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往往没有被培养成为知识的主人,而是成了知识的奴隶、金钱的奴隶。这一历史教训,在语文教育改革中是要深刻反思的。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摆正教材、教师、学生的三者关系,语文教育改革才能沿着健康的轨道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1).

[2]鲁迅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生物课堂教学论文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良好而有效的导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认知需要,形成学习期待,并促进其积极参与,使学生在知识和心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

一、导入的概念。

导入是指在新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所进行的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段教学过程。

导入的构成要素为: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

二、导入的作用。

1.排除干扰,引起学生的注意。上课开始,学生由于许多因素干扰,注意力不会立即完全集中起来,此时,教师巧妙的导入可以给予学生一些恰当的信息刺激,把其兴奋点转移到新的学习任务上,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为下一步教学作成功的铺垫。

2.激起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兴趣能唤醒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集中精力,启迪思维,拓展思考空间。因此导入时从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着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之迅速进入角色。

3.建立铺垫,衔接新旧知识点。课堂导入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以前的知识密切相关。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自然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避免新知识出现的突然性和孤立性。

4.创设情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恰如其分的情境导入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师生间开展良性互动的教学活动。

三、导入的方法。

1.温故知新法。根据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带新或温故知新,达到自然过渡的目的,可以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进入到未知领域,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兴趣。

【案例】在讲授“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翻译”这节内容时,可设计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写出一条已知dna单链的互补链及相应的mrna链,然后提出问题:dna借助于mrna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mrna是在细胞核内完成的,而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两者之间怎样才能实现遗传信息的表达呢?这样,既复习了关键知识点“碱基互补配对”,又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自然引出课题。

2.生活实例法。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到生物学习活动中。因此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应尽可能选择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实例,拉近生物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生物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案例】在学习“植物细胞渗透吸水和渗透失水的原理”时,联系日常生活创设这样的情境导入:盐拌黄瓜时盘子里水会变多,变多的水从哪里来?如果青菜发生了萎蔫现象,怎样使其变得鲜嫩?在了解了相关知识后,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盐碱地上庄稼长不好?施肥过多为什么会造成庄稼烧苗?在这些生活实例的引领下,使学生容易理解所学的知识。

3.实验导入法。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用观察和实验导入新课,把学生对生物现象观察的兴趣引到对生物学理论的学习上来,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科学素质的形成都起积极作用。

【案例】在探究“酶的特性”时,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做如下导入:在1号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和2滴肝脏研磨液,2号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和2滴fecl3溶液,分别堵住两支试管口,轻轻振荡,然后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这时就有学生问:“怎么会有这么多气泡?”教师要留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机会,倾听学生的意见,然后议疑、解疑,那么教学将会生动活泼地开展下去。

4.矛盾导入法。矛盾导入法是以向学生揭示事物矛盾的方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要求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案例】在讲授“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行为”时,可以这样导入:人体有23对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再发育成子代。如果精子和卵子的染色体数不变的话,子代的染色体数就是46对,这就与“每种生物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相矛盾。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个“矛盾”。

四、导入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导入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序幕,而不是主要内容。因此既不能偏离主题,又不能喧宾夺主,要做到目的明确、言简意赅。

2.导入新课没有固定的章法可循,应根据授课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采取相应的方法设计导入。

3.导入新课的方法要经常变换,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从而提高学生学好生物学的兴趣。

好的导入方式总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交流与合作中探求新知,共同得到发展。

浅谈课堂教学论文

心理学表明:人的思维活动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创造的先导,是思维的起点。俗话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需要学生参与进来,这就需要教师有效的引导,引导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不断思考的过程。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是对大教育家孔子在教学中善问的赞美。这说明:精妙的高堂提问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是由若干个细小的环节构成的,只有我们教师能够力争做好每一个细节,才可能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提问环节也是如此,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开启学生智慧、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幼儿教学是幼儿学习的奠基阶段,下面我就如何精心设计提问,发展幼儿思维能力方面,谈谈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幼儿阶段的孩子,学习习惯还没有形成,他们还没有识字能力,所以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所以在幼儿教育中语言的交流和沟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从幼儿接受语言的的特点来看,教师所应用的语言一定要适合幼儿的接受和认知程度,最好是能够使学生感兴趣,这样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知识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接受知识。例如,在向幼儿讲授“有趣的水”的科学活动时,我们可以用牛奶和水进行简单的比较,使幼儿得出关于水的特点的一些答案。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说:“小朋友们观察比较一下,这两个杯子里的液体有什么不同?”这种提问方式往往不能调动起幼儿思考的积极性。如果教师换一种说法:“请小朋友来看看,牛奶宝宝和水宝宝都躲在玻璃瓶里,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样拟人化的表述一下子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迫切希望帮助牛奶宝宝、水宝宝解决问题的愿望产生了,幼儿探索的欲望被激发出来。

问题设计是“问题解决”的重要一环。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进行。如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提问,不但不会启发学生,还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所以在问题的设置时我们要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层次地来科学地设计问题,注意所设计问题的梯度以及排列的次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问题的功能。

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教师要根据课堂的状况来灵活地应用问题,通过一系列有层次的设问来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同时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进而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注意一定的层次性,使问题的难度逐步增加,切不可教师张口便提出让幼儿没有办法解决或者是难度很大的问题,这样就没有办法使幼儿再深入地探讨问题,失去了问题的价值。如在大班的数学“测量”主题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回形针、火柴棒、吸管三种物品。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玩具宝宝挤在一间屋里真的很难受,请你帮他们分分家。”给物品分类摆放对大班幼儿来说很简单,都能达到目的,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从中获得自信。接着,教师又安排了第二个问题:“它们要进行排队比赛了,请你们从小旗开始排,排好后看看发现了什么。”幼儿经过操作,得出了“不同物体排列的长度也不同”的结论,并记录结果。教师紧接着提出第三个问题:“你们愿意接受教师的的挑战吗?请你再次给玩具宝宝排队,排到红线结束,看看还会发现什么?”幼儿再次排列后发现,排列同等长度所使用的三件物体的个数不同。这节课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层次清晰明了,环环相扣,幼儿学得愉快,教师教得轻松。

对于设计的问题,教师要注意适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既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集中注意力,刺激思维,还能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答案。如把问题提在幼儿“现实发展区”,幼儿很快就能回答,对于他们的发展无所补益;问题过难,幼儿经过努力后一无所获,更会挫折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一定要把问题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出,使幼儿“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并且,我们教师在提问时的语言时刻注意要简单明了,不含糊不清。例如,在语言课上《小弟和小猫》中,我为了让幼儿产生做清洁宝宝的愿望,便问幼儿:“你愿意和什么人抱抱?”如果说:“你喜欢和怎样的人抱抱?”那样会更好。

课堂教学中问题提的是否成功,并不是要看问题提了多少个,而要看你的问题提的是否引起了幼儿探索的欲望,是否让幼儿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若是你的提问过多过密,那样容易造成幼儿的疲劳和不耐烦,不利于教师调控课堂,容易使幼儿失去状态。至此,教师课堂提问要把握时机、掌握尺度,发挥提问的最佳效果。

教师的问与幼儿回答问题的时间最好要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师问完问题以后要给幼儿一些思考的时间,给幼儿思考和组织语言的时间,这样既有利于幼儿真正地思考问题,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语言表达能力。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好度,要结合具体的问题来具体的处理。同时,因为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不足,幼儿在回答一些问题时可能会超出我们的预料,甚至会使教师感到莫名其妙,在这样的状况下,教师要有思想准备,鼓励幼儿重新思考,留给幼儿思考的时间、空间,也可以通过追问,为他们创造重新思考、补充说明的机会。

评价幼儿的答问,有利于师生交流的促进,良好双向反馈的形成,生动活泼的集体教学气氛的创设。幼儿回答问题后,教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是幼儿非常期望得到的。对于幼儿回答正确的任何问题,给予积极的鼓励是教师应该做到的,这时教师表扬的话语绝对不应吝惜;不能讽刺和挖苦答错题的幼儿,要对其表现的“闪光点”给予肯定。这对幼儿继续思考和勇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从而也促进了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纲要》指出:“儿童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儿童充分体验自身存在的价值,只有在主动活动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并更好地获得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兴趣爱好实施教育,教师的教育能力与艺术在提问设计中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提问的有效设计,是开发幼儿智力、思维能力、观察力等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本身是一项系统而庞杂的工程,需要幼儿教师从方方面面着手,来做好幼儿学习的基础,培养他们一些基本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较好的基础。

政治课堂教学论文

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这说明设“疑”不是一般的疑问,它要求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那么怎样设、如何设、何时设,如何才能更好的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都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发挥,在这方面,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在此和大家一起交流,求得大家指正。

政治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前,教师通过预习、介绍资料、讲述故事等方式,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学习,这是我们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做法。这里讲的设疑,主要是指在新课学习中,面对一个重要、难度较大的知识点时,教师恰当设置疑问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进入下一新知识点的学习,如在讲初二教材中《交往艺术新思维》关于诚信方面的知识,要求学生做到对人守信,使学生从内心中认同“诚信是金”的处事交往原则。由此可以设疑:照此推来,是不是在社会上,和任何人都要讲诚信?面对这一问题,学生马上会想到在社会上有一些行骗的坏人对他们也要讲诚信吗,但问题出在哪里呢,学生的思维经这一“碰撞”,一下子就会活跃起来,老师抓住机会因势利导,教育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要学会保护自己,这也是在交往中要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在交往中既要讲诚信又要防止上坏人的当,这样,就会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

有些知识,仅凭教材内容和教师平铺直述的讲述,不仅费时,而且学生难理解,效果也不好。教师恰当设疑,就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再因势利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中关于“生命需要相互关爱”这个观点时,我有意识地提出“害虫的生命需要关爱吗?”而教材却要教师在课中有意淡化这个问题,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但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不如先提出疑问,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教师因势利导,引入生态平衡的理念,让学生真正理解人类作为最高的生命形式是否更有责任使各种生命协调发展,共同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有些知识有一定难度,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思考理解。可以通过设疑的`方式,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既能帮助理解新知识,又能深化理解旧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在讲“情绪与生活”一课时,讲到情绪会对人产生不同的作用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林黛玉生活在那样富裕的家庭,却早早的死去了?(2)“四面楚歌”计策中利用了楚军的什么情绪从而取得胜利?(3)美国作家卡森采用了什么疗法很快恢复了健康?(书中有介绍)。思考回答这几个问题,即要求学生掌握情绪对人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又要求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启发、引导学生肯定生命、尊重生命与价值,同时让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有了新的认识。达到一举多得,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迁移思维、聚合思维以及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

有些知识,从形式上看非常简单,然而他们具有不同的内涵,从不同的方面表现出事物不同的性质、地位、作用等,这就要求学生要深入准确的理解。在讲“金钱的诱惑”时,对于“金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领域以及个人的生活中的作用还有金钱获得的渠道,所带来的人们对金钱的不同看法,我一方面明确了金钱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确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同时指出我们每个人生活都需要金钱,但另一方面也引发了人们的贪婪和获取金钱的不择手段,为此我设计了几个问题:金钱是“上帝”还是“魔鬼”?金钱应该怎样取得?“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什么意思?这些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各种认识,面对社会的各种诱惑,能不能采取正确方法抵制,这样使学生能面对金钱和各方面诱惑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

思想教育课的教学,具有突出的思想教育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发挥育人功能的作用,特别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设疑等形式,自然的而不是牵强的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在讲“情绪是可以调适的”一课时,讲到“喜怒哀乐,不忘关心他人”的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在咱们班中,你是喜欢和不拘小节、说说笑笑、遇事和同学商量、不爱发脾气的同学还是爱哭、爱闹。爱发脾气的同学一起玩?这一问同学可热闹了,都说最烦那些爱发脾气、爱哭的同学了,这时有些同学的脸色不好看了,他们在下面和我说:过去认为情绪完全是个人的事,现在知道了,在班集体这个社会环境中,表达情绪时,要考虑他人的感受。他们说在反思自己过去的行为:我为啥朋友少?甚至有时父母都烦。以后自己要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懂得与亲友、朋友分享快乐、分担忧愁。这样,在教学中将心理品质教育与道德教育有机融合起来。

课堂教学情况论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下,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是每一个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只有当教师深入领会新课程标准和理念,把握住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和特点,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的新策略,以适应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教学,是在具体历史课程实施目标的基础上,通过最优的教学设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展开的师生和谐共处友好发展的教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需要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和方法齐行、态度和情感端正,全面反思和改革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只有当学生带着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学习观去学习历史,才能真正体现历史教学的价值。

在一节历史课上,我们都要追求最高的教学效率,但是我们的课堂不可避免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根据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效果是高耗低效,这些主要体现在:

(1)准备不充分的课堂引导。

过去式是历史学科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因为过去的不可再现,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现当时的历史情境,尽可能完整的历史画面。所以,在课堂引导方面,往往因为准备不够充分,没法在开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如果每一次上课都是同样的开场,没有悬念和趣味性,久而久之,必然造成学生的厌学情绪,慢慢失去学习的信心。

尽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逐步发挥自主学习的作用,加强合作式和开放式学习的推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对学生的组织引导不力,致使学生在课堂历史教学中出现学习的困难。因为学生暂时还没有有效的自主学习习惯,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有效通过网络或图书馆资料来实现信息搜索。所以信息相对闭塞的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指导和牵引。

(3)无实质效果的课堂提问。

学习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问题,并且把握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一步一步将学生引入深处。无实质效果的提问主要有这几种表现:

1、简单的是非问答。

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的是或不是,含金量明显不足。

2、直接的课本问答。类似意义如何、作用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在课本上稍微一看就能找到答案。

3、学生提问的缺失。我们只注重教师的提问,却忽视了学生的提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需要把学生的提问模式提升到教学日程中来。

二、以课堂讨论为中心的历史课堂教学。

针对历史新课程下倡导的探究式多样化学习方式,把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带到历史课堂教学中来,是一个新的突破点。通过课堂讨论探究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能力,是我们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尝试的方法。

(1)充分准备,搞好历史课堂讨论。

充分的准备来自于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准备,只有课堂的主体双方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取得历史课堂教学的成功。所以,教师需要提前告知学术讨论的主题,并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和目标,让他们及早做好准备,及时参阅资料,以备课题所需。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10人一组的分组方式,每组拟选2-4个发言人,通过代表表达小组观点。也要让每个人都做好发言的准备,根据所定论题精心准备,奠定课堂讨论的基础。

(2)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前提。

命题是课堂教学的前提,需要围绕知识概念的把握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历史教学的命题尽量以重要历史现象、重大历史事件或者重要历史人物为依托,密切结合目前时事前沿的关键热点话题。在命题过程中,要注意命题的一些细节问题。首先是综合性的命题,要通过命题帮助学生疏通教材各个章节之间的关系,以完成知识的.衔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其次是要把握历史命题的联系。这里着重指历史学科与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知识的联系,更进一步延伸到与现实生活中相关知识的联系,为学生的创新发展作铺垫。比如从大跃进的三年困难时期,联系到改革开放的发展,更进一步到今天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与历史的借鉴中了悟历史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最后要把握多维度的命题,让学生从纷繁芜杂的历史事件中进行多角度的比较和反思,去发现其中的规律,逐步培养自主的创造性思维。

(3)主体主导,准确定位高效课堂。

在真正实施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及时打破沉默的局面,适时引导学生发言;当出现激烈争论,要适当引导,使讨论向深层发展,紧扣命题。在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敢地对历史提出质疑,积极探索前人没有深入的领地,才有可能有新的发现。作为历史教师,面对学生做出的任何探索,无论有何不妥或是不成熟的想法,都要肯定其思维的新异性,帮助分析不足,走出误区,完成课堂教学质的飞跃。只有这样,才能一步一步打造出高效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聂幼犁.中学历史课程“过程与方法”目标问题[j].历史教学问题,,(01)。

[2]刘小玉.主题渐进式高中历史探究教学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08)。

[4]姚美云.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4)。

课堂互动教学论文

课堂反馈环节是体育课堂的关键组成部分,由于小学生的自身身体机能的发育状态,导致一些体育项目也随之受到一些技能上的限制。因此,在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地和学生形成互动,亲身经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学习阻碍,总结教学反馈信息有助于老师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小学体育活动的比赛竞争形式居多,在竞争中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在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成功与失败、自信与气馁的心理变化,有助于学生加强自身情绪化波动的承受能力,老师依照反馈信息,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引导,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忽视学生感性认知能力上的互动。

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中,将课程学习定位在锻炼学生身体机能良好发展,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本理念上。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感性认知能力的培养。任何一个教学学科的开展都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在体育教学课程上也是如此,文化认知素质教育是每个学生在任何学习阶段都要永无止境学习的内容。往往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过分注重体育活动项目对学生身体健康的锻炼和课堂气氛的活跃效果,忽视在体育竞赛过程中心理变化过程的素质教育,进而影响体育互动教学的目标既定效果。

(二)在互动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新教改目标要求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知识内容进行一定的抛砖引玉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遵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老师指令式与学生服从式的教学状态开展知识内容上的灌输,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学科探索的积极性。以教师为主体导向作用的互动形式,不利于课堂互动效果的实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互动形式下体育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探索方向,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积极进取。

(一)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顾名思义,在师生间的互相交流与合作中开展课堂教学。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讲求完善的方式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在师生互相合作交流中,对学生进行生理和心理活动上的启迪,对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加以引导。老师要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跟学生形成良好互动关系的同时,与学生一起探索新知、发现问题。在体育课堂开始前老师可以选取两种活动方案,让学生们再次根据兴趣进行自主选择,投票相对较多的方案获胜。充分抓住学生的学习胃口,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为导向,进行教学方案的选取和实施,为课堂互动模式的有效开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学评价机制适用于任何一门教学学科中,在其教学效果上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构建小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评价机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加以鼓励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促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体育课程的教学环节中,体育活动表现互动模式,根据小学生的运动特点,团体体育活动项目居多。老师可以建立评奖制度,在体育比赛中分出胜负,对胜出的'团队给予奖励,给学生们竞争的动力是完美完成任务的前提。老师对学生的情感评价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积极进行情感评价。构建互动课堂评价机制,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认识,端正学习态度。综上所述,通过对引导小学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方法的相关探讨,详尽分析了互动教学模式下存在的不足之处、开展互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针对小学生的自身发育特点和年龄阶段的学习状态,制定有效的沟通互动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无压力的互动环境。恰当利用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机制,对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加以培养。注重体育课程活动项目的制定上,贴近实际生活。让小学生在身体机能协调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自身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健康发展。

课堂互动教学论文

20xx年的新冠疫情,我们的线下教学走上了线上直播,我们不能看到学生上课的状态,而及时的互动既能调节课堂气氛也能了解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起初在教学时,我没有和学生互动。学生隔着屏幕也不能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学生很容易分神。

在一次线上的教学中,课文有一个词语需要学生了解并积累“金黄的”,除去文章中现给的词语,我也分享了两三个“金黄的稻谷、金黄的'头发”,我分享的词语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本来以为学生也说不出几个,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我很吃惊,他们分享了自己生活中见到的,并且能活学活用。听到学生稚嫩的童声,金黄的沙滩、金黄的油菜花、金黄的麦子、金黄的项链……从这一次的互动经历中,我渐渐相信了隔着屏幕学生还是能做到认真听讲。

语文直播教学中,可以利用互动去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学生在申请连麦时体会到了新奇和快乐也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当学生看到自己出现在屏幕上,自己的言行举止都会被同学和老师看到,这无疑也是对学生礼仪的测验。当学生如愿像家长用微信那样发语音时,我们也能体会到孩子发音频分享自己答案的快乐。

线上互动是线上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何保证互动效益的最大化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老师在出示问题时要想一想如何让问题变得更有趣,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问的问题是否对本课的学习有用,不可为了互动而互动,这个问题适合什么样的互动方式呢,身处在线上教学的我们在备课时都要弄清楚,更要在一步步的实践教学中去学习汲取有益经验。

线上互动方式、方法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课堂教学情况论文

[摘要]在大类招生背景下,线性代数是浙江大学大类课。

它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是作者在浙江大学教学中总结出课堂教学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一.浙江大学线性代数现状。

大学基础数学课程(主要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重要的大学基础课之一。

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受用终身。

如果没有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

这是因为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及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数学技术已成为高技术的突出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的影响和作用已深入到各个行业,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线性代数是让学生通过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的必要训练,逐步形成运用线性代数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提供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代数知识.公理化演绎的思想(如:线性空间等各类代数系统),分类的思想(如:矩阵的相似等等各种等价关系),相互关联的思想(如:同态等各种形式的映射),矩阵的方法,初等变换的方法,抽象推理的方法…等等,是以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思想。

浙江大学在四校合并以后,经过多年的调整,承担课程教学的主要队伍已经稳定。

在相对稳定的11人教学队伍中有教授4名,副教授6名。

获博士学位的有8位,承担课程的老师均为中青年教师,教学效果良好。

现有的教学队伍基本上能够以科研来带动教学的改革,把课程的前沿知识、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及时贯彻到教学过程中,常讲常新。

这为新的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队伍基础。

在每学期开学之时,我们按时确定学期的教学内容安排,制定教学日历,并。

按照规定把教学资料上传网络。

教学期间,严格按照制定的教学安排实施教学,每周安排两位教师答疑;期中时举行教学研讨会交流经验,开展为青年教师的集体备课等活动;期末时,集体讨论评分标准,集体改卷。

这些规范化的管理,为我们实施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线性代数是浙江大学的校精品课程,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

目前,浙江大学的线性代数正着手推进省精品课程,在推进过程中,我们不断锐意改革,总结了一套很好的课堂教学方法。

针对浙江大学理学院大类招生制度的建立,由于培养模式的改变,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大范围覆盖学生类别,我们编写了适合大类招生需求的《高等代数》教材,增加小字部分的内容提高难度,以适应对数学有较高要求的学生。

原先教师都采用陈维新编的线性代数教材。

由于新教材的采用,如何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特别是组织课堂教学,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

传统的教学一般采用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式教学”,即组织教学、检查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

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传统的利用黑板板书的教学模式,在线性代数教学中有着现代教育技术所不具备的优势。

线性代数涉及很多数学符号和复杂的计算,所以现代教育技术有着克服不了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由单纯的ppt课件的教学以及单纯的板书教学,过渡到把两种授课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中,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授课的质量。

2.强调把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教学。

以线性方程组为主线,矩阵为工具,介绍线性代数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

线性规划模型以及整数规划模型,突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和现代化计算工具解决。

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注重于建立模型方法的介绍和实际应用。

例如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介绍一些网络流模型。

网络流模型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通讯、电力分配、城市规划、任务分派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等众多领域。

通过这些模型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模型带动理论教学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浙江大学在这方面有过成功经验,并且在期末考题融入建模试题。

3.从实际出发,注重概念与定理的直观描述和实际背景,再讲逻辑推理。

本课程是理论型的课程,没有实验部分。

我们提出在数学教学中要返璞归真,从源头讲起,讲清楚问题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讲明道理,再讲推理,然后再抽象化和形式化.通过习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熟悉基本内容和基本技巧,以附录的形式在学习到相关章节的时候,向学生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背景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这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并不常见。

由于教学课时的限制,这部分背景资料的学习,并不占用课堂时间。

在教学内容上,在保留我国传统的重归纳、演绎、推理的基础上,更注重分析、综合的思想。

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的引入,注重概念实际背景的分析与教学。

许多定理的结论与条件用发现探索的方式引出并用分析、综合的方法给予证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对定理深入理解。

4.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

根据不同情况学生的不同特点,参照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师在课堂有。

导向性向各个由学生组成的小组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并作适当的回答。

对于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在小组中讨论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的定义,性质以及如何应用等等做出解释。

在问题的构思上必须精心设计,做到既要使学生以现有的知识水平无法轻易回答问题,又对课堂教学有实际意义。

这样,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容易会对讨论的主题抱有种种疑惑。

而为了解决这些疑惑,学生就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最终得到问题的答案。

5.开通微博微信答疑:

利用学校提供的先进的技术教学平台,助教把批改作业时发现的典型错误公布。

在网上,学生思考,找出错误原因。

学生有问题可以发布在网络课程中的问题集锦里,由教师、助教,也可以是学生来回答,共同讨论。

教师、助教在网络虚拟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理解,提高了学习质量。

课堂上,讲重点,讲知识的背景与形成过程,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学是指有些教材内容则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给出思考题,课后下班辅导及答疑.去年开始,开通我们开通微博微信答疑,笔者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随时与学生互动答疑,效果非常好。

强调团队合作精神,提倡自主学习,互相讨论、团队讨论、问题发现、师生探讨法。

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融入到线性代数的教学,将数学建模教学中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引入线性代数教学,推进线性代数教学改革。

首次提出开通微博微信答疑,学生有问题老师可以通过网络、手机等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参考文献:

[1]黄正达,李方,温道伟,汪国军.高等代数(上册)[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李方,黄正达,温道伟,汪国军.高等代数(下册)[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课堂教学情况论文课堂教学情况论文

摘要:随着企业的两化融合开展,教育也在逐步进行信息化融合,社会对职业院校的学生认可度低,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重新进行角色定位,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严规范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理念及意识,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教学模式,充分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关键词:信息化;职业定位;专业素养;教学模式。

1帮助学生角色定位与信息化理念更新。

首先,无论是本科院校学生还是职业院校学生,对自己的就业目标几乎都是想做些轻松的办公室工作,不愿吃苦,也觉得没必要吃苦,这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家庭,另一部分原因源于社会,学生的思想开始严重走偏,导致学习态度上的各种不屑,影响了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从根本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化的教学异于传统教学,将更多的新时代的岗位技术融合入信息化的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并让知识接轨,使学生得到对专业知识的深刻认知。

1.1选择路线,角色定位。

与教师评职称时选择走中专、中学、高校路线一样,定位的起点不一样,那么爬升的难度和过程要求也不一样,学生在进入学校学习前也要选择路线方向,让他们能够充分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肯定自我。而对于企业来讲,他们也根据不同情况会给予员工定位,寻找每个人的切入点,分配合适的岗位,所以前提条件你已经具备企业要求的切入点,那么学生自己定位和被企业定位之间是不一样的,肯定存在出入,很多学生因此工作不久就会不满意,频繁换岗,不能稳定工作,实际上还是对于自己的定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事实上每个人自身条件不同,对于知识的学习会有偏向性,因此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各种知识展现的方式的尝试的接受态度,以及之后作业种类完成质量等方面进行总结调查,摸清每类学生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路线规划和角色定位。

问题总是相辅相成,我们必须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问题,企业一般将员工定为三类,操作蓝领、技术蓝领、以及工程师。操作蓝领即一般的操作工;技术蓝领即熟练操作工,又称初级技术员;工程师即资深熟练操作工,中高级技术员。目前我们的学生在校学习专业技术的能力定位为一般操作工,而就业的目标却是办公室技术人员,显然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企业肯定会将机会给更高能力或者更高学历的人,然而不论你学历多高,企业都希望员工能先到各个一线部门去学习实践,最后根据一段期间的学习情况来定位员工在企业的发展方向,这样员工就有了在一线操作的经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策,不至于盲目做事,导致返工,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营。

但是职业院校学生心中的目标和普通高校学生的一般无二,最初他们也是激情昂扬的,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比别人差,不希望被大材小用,但是碍于自己是职校的学生,又总是多了份自卑自弃,要使这类学生能更进一步接近的自己的目标,必须重新定位,确定新的路线方向,比如技术蓝领,学生学习的技能要求不再是学会,而是熟练,告诉学生考核的标准不是唯一的,企业需要技术人员,我们定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员,在企业中,在专业领域挖掘自己的价值,在多次的实践中得到深刻的理论基础认识,将所学知识熟练运用起来,技术得到提升,企业一定会以高工资稳定这类员工,学生要从思想上理清思绪,确定方向,找到目标。

1.2信息化理念更新。

社会在不断进步,我们要知道,你在进步的同时,企业也在进步,技术也在进步,如果你的进步速度跟不上,必然还是觉得累的。因此,我们除了要时刻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也要了解跟专业相关的企业的发展,比如目前企业在推出什么产品,这类产品用于什么地方,需求量如何,企业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是怎样的等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国家理念的更新,大小企业都在进行两化融合的尝试,使得各项工作越来越有秩序并且高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已有的资源,自主学习探索知识,如今网络资源越来越多,国家也建立了数字化教学平台,有很多分步的微课教学视频,详细地解说了基本知识,方法多样化,可以使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种思路下去理解知识。

只要学生有学习意识,肯学,那么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学习,不必单一的依赖课堂教学,学生课前对知识进行了梳理,有了自己的初步认识,课堂上老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让全员参与活动,一起探讨,深入理解知识。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会学生学会网络教学资源的使用,随时进行自我学习和通过评价系统进行自我肯定,使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课,只注重课堂时间又提高不了效率,把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自己,通过更多的课余时间去学习,教师只是充当引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帮助学生寻找适合每位学生的学习路径,使得学习过程不感到劳累,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信息化的技术也是不断更新改进的,新技术在教学上的引进会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激情,任何有助于学生进步的教学技术都需要努力提炼后尝试运用教学,总结教学后的优点与不足,进一步成熟信息化技术教学。

2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与实践要求,提高专业素养。

老师不仅仅承担的是传授知识的'角色,也承担着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而专业素养恰恰是企业最为重视的,如果员工专业素养好,做事态度端正,责任意识强,肯学习肯吃苦,企业必然看重并大力培养。在企业中,一项规范动作的达标练习,员工重复做一个动作,当设备显示合格,并多次重复操作,没有出现误差才能在岗位上做这个动作,也就是说要求员工的操作绝对规范,不能出现任何错误,因为一道工序的错误可能会影响整个过程。将在企业拍摄到的这一类照片、视频等通过课堂展现给学生看,让学生知道企业的要求是多么严谨,从另一方面来讲,设备如此精准,可以实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见信息技术的进步,鼓励学生从严谨求实的态度开始,掌握技能,学习经验,巩固理论,态度决定一切,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所以随时都要学习准备,厚积而薄发,这样才能在恰当的时候体现你的不一般。学生要有实践规范意识,只有学生在思想上得到领悟才能更好地进行,这种实践规范意识一方面源于性格主导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老师的要求不严格。

前者,要配合班主任一起在课堂课后教育引导,俗话说性格决定一生,可见拥有好的性格十分重要,有时候学生对学习新知识容易产生脾气,因为学不会或者学不好,心里烦躁,久而久之会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个环节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原因,帮助学生找到适合他自己的学习途径。实践出真知,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来源于无数次的实践,不要怕动手实践,动手操作越多,体会就会越多,再加上持续进行的理论知识的探索与沉淀,思维看法就越有说服力,才可以向技术员或者工程师方向努力。

3.1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被认为是教育史上最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它解决了传统教学知识过于碎片化的问题,促进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和自我导向学习技能的培养,改变了学生先学习知识再用脱离背景的问题进行练习的状况。问题激发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反过来被用于问题的解决。作为问题导向学习,应该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作品更加多样,这才是问题导向学习的精髓所在,学生积极热情、广泛平等地参加讨论,更能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2翻转课堂。

课前共享学习资源,微课讲授基本知识点,根据知识内容布置合理、有趣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使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学习,微课承担的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主要是内化的过程,因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思想上有了自己的认识,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课堂互动,展开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使学生由传统被动学习怕表现,转变为学生自己愿意表达,享受互动学习的过程,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进行纠错解惑,总结知识,提升应用;课后通过作业、作品等形式呈现学习结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3轮岗学习模式。

为了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改变原先因学生多老师少所导致的教学质量问题,在授课时,采取学生分批老师分模块进行授课,轮岗学习模式,比如将一个51人的班级分成三部分,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模块,每位老师负责一个模块,学生到指定负责该模块的老师处学习,合格后进入下一模块,这样所有学生全员参与,且亲身体验,实践过程变得完整且多样化,与企业期望的新员工轮岗实践丰富工作经验的理念是一致的,通过这种模式,使得学生摆正态度,正确看待一线轮岗工作的过程,在今后的实习工作过程中,不至于怕吃苦、不能坚持,频繁换岗,导致学无所获,只有认识到这是企业培养、观察员工,给予员工发展机会的一种模式,抓住机会,坚持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4结语。

总之,企业在发展,教育也必须要跟上发展步伐,信息化是手段,也是使学校和企业共同的发展趋势和期望要求,只有改变教学模式,引入信息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信息理念,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动态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无处不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服务,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萨尔曼可汗著.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黄丽华,傅新华.成功的企业信息化——上海市信息化示范企业的十大案例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