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教学计划可以促使教师对教材内容有全面的了解,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安排。教学计划范文中的教学效果和评估结果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科的要求进行分析和总结的。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本课是依照课程标准中“遵守公德”的有关要求编写的。本课主要对学生进行同情和帮助残疾人的教育。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保护,这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在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同情心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课课题为《想想他们的难处》“爱心”就是以同情、理解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残疾人,并在生活上关心和帮助他们。

教学要求。

1.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学习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知道同情、尊重、帮助残疾人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2.体验残疾人的困难,同情残疾人的不幸。愿意帮助残疾人。

3、遇到残疾人有困难,尽力帮助。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组织的助残活动。不嘲笑、不戏弄残疾人。

教学重点、难点。

1、知道残疾人在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能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愿意向残疾人献上自己的一片爱心。

2、残疾人的学习、生活中有困难,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他们在精神上更需要人们的同情和尊重,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准备:图片、名言收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名画欣赏。

1.出示图片:(1)仔细观察这幅画,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2)从这幅画上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呢?

二、角色扮演。

1、同桌一起扮演一下图中的盲女和她的同伴。

思考:扮演盲女的,请设想一下,双目失明的你对大自然的美景有怎样的渴望……。

扮演她的同伴的,想一想你会对盲女述说什么?

2、指名扮演。

3、通过亲身的扮演体会,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全班交流)。

3.小结:平时我们正常人的生活,感受不到这样的痛苦和不便。而在我们身边,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的是看不到我们生活的美丽的世界,有的不能开口说话,还有的听不到各种美好的声音,还有的有其他方面的残疾,作为一名正常人,我们应该多为他们着想,多想一想他们的难处。板书课题:想想他们的难处。

三、体验启发。

3、指名说。

5、学习p9-10上的资料,小组讨论:谈感受。

6、说说你都知道哪些身残志不残的残疾人?从他们的身上你都学到了什么?

7、师述:桑兰、刘涛、舟舟、霍金,他们这些残疾人,在生活上,也许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是他们却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的一项又一项奇迹。他们坚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不仅要钦佩他们,更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四、总结。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对这样一样群体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要学习。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学生自由发言。

2、总结:残疾人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他们从生理上、心理上都会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因此需要我们去关心、同情和帮助他们。残疾人是非常不幸的,但是,他们应该享受和正常人一样的待遇,享有人格上的尊严,所以,我们要尊重残疾人。

二、辨一辨。

1、出示p11图画。

提问:图片上的两个小朋友谁对谁不对?为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2、补充阅读p11《小辞典》。

3、出示p12《一个残疾儿童的信》。

想一想,林林最感焦虑的是什么?假如林林来到你们班,你将会怎么办?4:小结:模仿残疾人的样子是不尊重残疾人的表现,这样做是不对的。主动帮助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关心残疾人的表现。

三、说一说:

1、读一读小故事,思考: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法?

2、我国政府是怎样关心和保护残疾人的?

阅读p14教材,班级讨论交流。

3、师:国家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做了许许多多的益事——组织残疾人乐队、给残疾人捐款、社会办福利工厂、修残疾人坡度通道、开办残疾人学校等等。那我们能为这些有特殊困难的群体做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四、全课总结:

关心、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表现,我们从小就要为其努力,做到在生活上同情、关心、帮助残疾人,在精神上鼓励、支持他们,成为文明的好少年。

生死不离。

教学目标:

1、了解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一批英雄少年的感人故事,体会并学习他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勇于救人的优秀品质。

2、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将爱心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的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感受同龄孩子在灾难面前的,对同伴表现出的至真至纯的爱,引导学生深刻的审视自己,从而潜移默化的将这种爱传递到需要关爱的人身边。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情感。

出示图片(到处是断壁残垣,残垣断壁,交通中断,通讯瘫痪,一座座城市成为孤岛,一时间哀号遍野)。

同学们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一幕时,你想说些什么?(在灾难面前人类的力量是多么微不足道,大自然在一瞬间就毁掉了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家园;人们在自然的力量面前束手无策)。

你对这地震有什么了解吗?

二、讨论交流。

这次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级达8.0级,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人省市区417个县,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多元。这场地震让许多人失去了自己最亲的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许多孩子一夜之间成为了孤儿……而更多的人来不及话别,来不及再看一眼这世界,就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图片感受)。

1、出示图片——英雄的图片。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学生发言)。

师小结:可以这样说,他们都是好样的!!!

2、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去读读他的故事。

3、读一读,再讨论交流。

你有什么感受?(敬佩、感动)。

他们在地震中都做了些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学生举手,畅所欲言)。

值得吗,为什么?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分组讨论讨论后再交流:沉着冷静,勇于救人,临危不惧)。

如果你是邹雯樱,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说说)。

4、小结。

大地怒吼的这一刻,是他们在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生死不离,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断臂天使“小王彬”、废墟中领唱国歌的“许中政”、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何亚军”等,他们都是我们心目中的小英雄,还有许多为了救助其他的生命,不幸和邹雯樱一样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人们,我们永远记住你。

多勇敢的孩子啊!多坚强的少年啊!他们就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三、明心见性。

这如一首歌中唱得好:(播放歌曲)。

“生死不离,你的梦落在那里,想着生活继续,

天空失去美丽,你却等待明天站起。

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你的呼喊就刻在我的血液里。

生死不离,我数秒等你消息。

相信生命不息。

我看不到你,你却牵挂在我心里。

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搭起双手筑成你回家的路基。

生死不离,全世界都被沉寂。

痛苦也不哭泣。

爱是你的传奇,彩虹在风雨后升起。

无论你在那里,我都要找到你。

血脉能创造奇迹。

你一丝希望是我全部的动力。”

这一刻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各抒己见:捐款,捐物,去前线和他们结成一帮一的好朋友,与他们通信鼓励他们……)。

据民政部门统计全国已接受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近600亿元。

是啊,大灾之后是大爱!这一个个捐款箱凝聚了我们多少深情啊!这一根根蜡烛有寄托了我们多少的哀思与祝福!(出示捐款的图片)。

出示:“汶川你好!汶川期待你重新站起来!”

四、总结延伸。

大地不会忘记,汶川不会忘记,中国不会忘记,世界不会忘记,英雄们用热血和身躯铸就了一幕幕辉煌的史诗。大灾之时有坚强,大灾之后有大爱,地震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同学们,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这感人的一幕又一幕。让爱延伸,让心传递,与你同在,《生死不离》。

唱《生死不离》。

本课侧重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国一贯倡导的社会风尚,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对于小学生,在他们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却很少体验,也不理解那些在贫困地区生活,或因天灾人祸、疾病而陷于困境的人们生活的艰难和苦恼。教他们学会同情,学会关心别人,是当前独生子女教育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课是根据这一主导思想增设的。

教学要求。

1、同情生活贫困或不幸的人们。愿意为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或不幸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2、知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做倡导的社会公德。帮助贫困地区和有困难的人是全社会的责任。

3、关注生活周围和社会上贫困和不幸的人们。

4、积极参加支援灾区和“希望工程”、“手拉手”等社会救济活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学会关注自己周围或社会上不幸和贫困的人们,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仁爱之心。

2、学会关心他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人献爱心。

教学准备:歌曲、图片、小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说“爱”是什么?

小组交流:

当自己生病或在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时别人对你的爱意味着什么?

二、听一听(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

1.放音频:

歌曲《爱的奉献》。

2.想一想。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

3.说一说。

你都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听过这首歌?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想?

我曾经遇到()。

我在电视里看到()。

我在报纸上看到()。

我听爸爸妈妈说的()。

我在网上查到的()。

4.小结:

我们的周围有多身体有病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三、学一学。

自读p16《我怎么办》。

1.小组交流:

燕燕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她是什么心情?

燕燕此刻该怎么办?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2、小结:

当燕燕父母身患重病的时候,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非常痛苦,此时,我们应该为他们献上一份爱。这爱不仅仅是物质的东西,还包括精神的鼓励和心理的安慰。

3、阅读p17上的日记(同桌互说感受)。

4、讨论:如果不幸发生在我身上,我最希望的是什么?

5、阅读p18上三段场景文字,小组说一说我该如何做?

四、读一读。

全班带有感情的朗读小诗《手》。

五、总结。

我们是一群幸运儿,可以生活在幸福和快乐之中,但我们不能忽略了生活在艰难和不幸中的人。当有人遇到不幸,生活、学习有困难时,别忘了伸出我们的手,献出我们的爱,要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看到了生活在不幸和困难中的人,所幸的是我们社会上有许多富有爱心的人,他们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渡过了难关,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感受一下受资助的人们的心声。

二、想一想。

1、自读p19上回音壁。

2、同桌交流感受。

三、读一读。

1、阅读p19小资料。

2、提问:

你了解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吗?

3、看看p20小讨论。

说说文中的同学谁的想法对谁的想法不对?为什么?

4、你见过或亲身参与过这种活动吗?说说当时自己的心情。

四、说一说1.小组交流理解p20说一说内容。

2、出示小黑板:

“愿爱的阳光洒进每一个贫困的角落,赶走贫病与忧伤。”

“愿每一个受助的人走出困境,每一个给予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3、请同学在小组中谈感受。

4、请同学说一说自己收集的类似名言。

5、师:同学们,让我们都来伸出友爱之手,为我们周围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一份爱。让我们每个人的爱汇成江河,滋润所有的心灵。

五、全课总结激发情感1.再次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师生同唱。

2.总结升华:在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顺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在边远、贫困地区的小学生,他们在生活、学习上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需要我们的爱心、帮助。也许由于我们的爱心,他们就可以和我们一样坐在教室里上学、读书,和我们一样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让我们也为他们献上一份爱心。

六、布置活动。

以小队为单位,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

活动对象:本校、本地区、其他地区的残疾人或生活有困难的人。

活动形式:写慰问信,捐送图书,学习用品等,或帮助他们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目标:

1、复习环境污染产生的各种危害,树立危机意识、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坏资源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身边做起,从校园生活做起,人人争当环境小卫士。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如何对垃圾进行分类,确立一个理念“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

2、为“学校垃圾”分类,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出方法回收废弃物。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谈话,交流各种污染情况。

2、师小结,导入新课。

二、引入主题。

1、谈话,引入。

2、分类:根据垃圾的用途进行重新分类。

(1)讨论:你知道垃圾的回收有哪些方式?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组代表发言。

(3)小结:(定位一种思想)垃圾是一种放错的资源。

三、分组制作。

1、师激发学生动手创作。

2、师讲解创作注意点。

3、学生分组创作。

4、作品展示,学生简介创作过程。

5、小结。

四、延伸拓展。

以小组为单位创作环保标语,唤醒社会关注环保。

一、教学目标:

情感:我们应该尊重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同学与邻居的风俗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师生收集我们身边有关的民风民俗的资料,查找相关的网站、网址,了解有关信息。

2、教唱歌曲:《大中国》。

三、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大中国》。

请同学们跟着唱,想想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呢?

(出示56个民族的大照片,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对,同学们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在这个大家庭中住着56个民族,有着13亿的兄弟姐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共同建设我们祖国而做贡献。

3、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呢?谁能举例说一说呀。

(引导学生从衣着、语言等方面来说)。

小结:除了衣着、语言不同,在饮食和居住环境上也有差别。比如:有的少数民族不吃猪肉,有的少数民族居住在帐篷,有的住窑洞等等,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不同的民风民俗。

(二)、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民风民族。

1、出示事例,了解风俗。

(播放周总理参加傣族泼水节的活动录象)。

学生展开讨论:

(因为周总理认为:用伞挡住水是对傣族人民的不礼貌,不能因为自己的身体而伤害了傣族人民的情感,要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与傣族心心相连)。

2、同学交流,丰富了解。

学生交流、汇报。

(伴随着学生的汇报,并让学生大致介绍这个民族的情况,人口、分布等)。

(三)、正确对待传统习俗。

教师出示一位学生的烦恼:自己的各个结婚,但因为村上有这样的习俗,结婚要摆酒宴三天,大吃大喝,因为自己家里比较穷,父母想不摆了,但觉得只是习俗,怕村上人说,所以只得去借钱摆阔,他感到不可理解。

学生讨论,他们这样的做法怎么样?

(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真正懂得:我们要继承优秀的民风民俗,对于一些不良的习惯,我们应该要抛弃,培养正确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同学们,我们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风民俗,我们也只有积极继承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才能使我们具有更大的发展前途,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有关民风民俗的网站,希望大家有空的话,可以去查询,我们可以在上面查到很多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1、查找多种图书、报刊杂志,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提供多媒体网络设备。

2、学生课前准备好与国际组织有关的图片、文字和录像等资料。

3、做好同学之间相互介绍国际组织活动的'计划和组织活动。

一课时。

1、分析案例,学会方法。

教师提问,你知道第一个总部设在北京的国际组织吗?它的宗旨是什么?引出第一个总部设立在北京的国际竹藤组织,教师进行系统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会了解国际组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了解一个国际组织应当包括其成立的时间与背景、总部所在地、基本宗旨、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以及我国在该组织中的作用和地位等主要内容。

2、利用各种信心资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教师提问,你认识以下国际组织吗?你知道这些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与交往中的作用吗?学生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部分国际组织的相关网站,通过互联网查找。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利用报刊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查找。活动中,教师要面对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选择的多样化、个性化,允许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3、及时总结交流,突出主题思想。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时的介绍给其他同学,使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对本单元主题的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国际组织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国际组织是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和桥梁,理解世界各国之间,特别是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在众多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从而树立正确的全球观。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德育目标]:体会对人说话有礼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给生活带来的和谐和快乐,为自己做到说话有礼貌而感到自豪。

[智育目标]: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形成人人使用礼貌用语,处处使用礼貌用语的风气,逐渐形成习惯。

[素质发展目标]: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懂得人与人交往应该懂礼貌。

[教学重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懂得人与人交往应该懂礼貌,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难点]: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懂得人与人交往应该懂礼貌,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搜集和使用礼貌用语相关的故事,相关课件,准备小红花数朵。

学生活动设计。

“看图讲故事”、“表演”、“评一评”

老师: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一个“借铁锨”的故事(给学生讲故事)。

老师:同学们,米沙为什么第一次没有从费奥多尔爷爷那里借到铁锨呢?为什么第二次他又能借到铁锨,还得到了费奥多尔爷爷的奖励呢?大家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老师:大家说的很好,米沙因为第一次没有礼貌所以没有借到铁锨,第二次根据爸爸的提示用了礼貌的语言,结果借到了铁锨且得到了奖励,可见礼貌用语是多么的奇妙,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礼貌用语好奇妙”。

一、礼貌用语好奇妙(板书)。

老师:同学们,打开课本四十二页,我们看一看图中的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家从中懂得了什么?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老师:小山羊为什么能够加入到小猫和小猪的游戏中去而小狗却不能呢?

老师:大家说得很对,正是因为小狗说了令人不快的、不尊重小猪的、没有礼貌的话,所以给自己带来了不便,没有加入到小伙伴的游戏中去;而小山羊则正好相反。那我们大家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什么呢?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二、怎样使用礼貌用语(板书)。

(请大家欣赏“礼貌歌”,并让大家随着唱。)。

老师:同学们我们从“礼貌歌”中学到了一些礼貌用语的用法;下面我们看课本第四十三页,当我们遇到图中的情况时,我们该怎样说?(对回答正确的同学给予小红花奖励。)。

老师:大家说得都很好,这是我们常用的礼貌用语: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会用。只有那样我们才能给自己带来方便,受到大家的欢迎。

(让大家欣赏视频“文明礼貌在校园”、“礼貌待客”和图片“向老师问好”、“谢谢”、“请坐”、“再见”、“有礼貌”。)。

(学生表演)。

老师:我们在平时会怎么做呢?我们看课本第四十五页,把我们能做到的花朵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把空白的礼貌花添完整。

最后,放儿歌“咱们从小讲礼貌”,让同学们齐唱。

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人不识礼仪,寸步亦难移”,这是我国人民广为传颂的一句名言。礼貌用语是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约定俗成的一些礼貌语言。在一定意义上,它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反映着社会风尚,也反映着每个人的思想、情操和文化素养。在社会交往中使用礼貌语言,有利于协调入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们之间的团结。因此,从小对学生进行说话有礼貌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课旨在通过活动,教育小学生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明有礼的好传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形成人人使用礼貌用语,处处使用礼貌用语的风气,逐渐形成习惯,激发学生产生做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的愿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了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使用礼貌用语,懂得人与人交往应该懂礼貌,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逐渐形成处处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激发了学生产生做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的愿望。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1、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体会他们工作的辛苦,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

2、学习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

3、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学会一些劳动知识和技能,会关心他人,愿意分担家务,有初步的家庭责任感。

感受父母的辛苦及他们对自己的爱,并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

1、录音带《妈妈的吻》。

2、学生回家询问妈妈怀孕的感受。

3、引导学生了解父母一天的工作和劳作,学着亲自做一做。

(一)活动激情,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在爱的港湾里就“家人关爱我”这个话题进行了讨论交流,大家都深深感到家人对我的关怀是爱,期待是爱,呵护是爱,责备也是爱!这节课,我们再继续在爱的港湾里去感受那份浓浓的爱。

板书:爸爸妈妈真辛苦。

活动一:妈妈怀孕真辛苦。

1、看一看、玩一玩、说一说。

(1)出示影示片段,看怀孕的妈妈;

(2)再玩胸前挂大书包系鞋带(或腿跟系上重重的沙包在教室走一走)做游戏体验一下生活。

(3)你了解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什么呢?

(4)你想对妈妈说什么吗?说什么呢?

2、是啊,我们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侯,妈妈就已经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很多,我们真该感谢妈妈给了我们生命。

(二)谈话导入。

活动二:爸爸妈妈的一天。

1、看一看、听一听、访一访。

(1)出示影示片段,看爸妈的一天的活动。

(2)听听她们的脚步声。

(3)记一记他们一天的工作。

2、读一读讨论、交流。

(2)讨论:我们的父母在家操劳我们都看在眼里,在他们的工作中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谈谈自己的感受。

(3)交流:父母的工作情况你是怎么知道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三)深入学习活动导入。

活动三:我也有爱。

1、影示图,看图理解意思。

2、阅读第10页内容交流表演。

(1)齐读,家人的爱滋润着我,使我懂得了爱意味着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爱回报给他们。

(2)交流(自编小演):你是怎样表达你的爱呢?(照顾生病的奶奶;自己整理房间;出门打招呼或写留言条;叮嘱父母早回家)。你这么做家人会有什么反应?(很高兴)你还打算怎么做?(家里帮忙扫地,让妈下班后休息;给爸妈按摩,让他们舒服;独自作业不让爸妈守在旁)。

(3)小结:爱是相互的,我们享受着家人对我们的爱,其实他们也需要我们的爱,“不给父母添麻烦”是爱;“自己的事自己做”是爱;“不让父母担心”是爱-------这些都是对家人爱的具体表现。

3、分组讨论:如果让你父母庆祝一次生日,你会怎么做?用什么做礼物?

(1)先统计一下:父母知道自己生日的有多少?知道父母生日的同学有多少?

父母从没忘记自己孩子的生日,我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生日。

觉得很难过,下次一定要记住哦!

(2)全班交流:自制生日贺卡、花朵、买物品、、送蛋糕等。

(3)父母养育了我们,父母的生日不该忘记,再上这是爱的表现。

1、阅读故事,谈感受:自由阅读《十一支康乃馨》的故事,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2、总结:我们的父母为家庭操劳,工作艰苦,我们爱他们,都想做懂事的孩子。爱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只要我们心中有爱,在生活中少让父母操心,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就会感受到来自我们的爱。

家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多为家人着想,就会成为和谐、幸福的一家。让我们从今天做起!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德育目标]:知道自己家庭成员,认识自己的长辈。

[智育目标]: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素质发展目标]:激发学生热爱长辈的激情,知道长辈养育自己很辛苦,为家庭做出很大贡献,应该敬爱他们。

[教学重点]:学生在体会父母、长辈爱的基础上,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家庭添欢乐。

[教学难点]: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爱,乐意为父母长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关图片、学生自带全家福课件。

“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认一认自己的长辈”、“我为家庭添欢乐”

老师:对,大家都知道家人是那么的爱我们,可我们了解我们的家人吗?

一、了解家人(板书)。

(一)家庭成员的组成(板书)。

老师:今天,我们请几位同学上来,拿着自己的“全家福”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成员,我们看谁说的好。

(二)幸福的家庭是怎么来得(板书)。

老师:我们的家人虽然很辛苦,但是他们有了可爱、听话的你们,他们才感到快乐、开心,这就是“家人因我而快乐”。

二、家人因我而快乐(板书)。

(拿出图片“给妈妈扇扇子”、“给奶奶献花”、“让奶奶吃蛋糕”让学生看,或听一个音频“爷爷为我打月饼”。)。

老师:在这几个图片中,我们看到这些同学的家人是那么的开心,为什么啊?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老师:那我们平时还能为家人做些什么事情使他们开心,为家人添欢乐呢?

三、我为家人添欢乐(板书)。

(二)设置情景进行游戏。

1.题目。

(1)妈妈下班回来,我们该怎么做?(板书)。

(2)妈妈病了,我们该怎么做?(板书)。

(3)妈妈正在洗衣服,我们该怎么做?(板书)。

老师:下面我们大家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自选一个情景进行模拟表演。)。

2.表演。

(学生分组讨论,继而进行模拟表演。)。

老师:我们现在进行讨论,说一说谁做的好?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主要学到了我们的家庭成员有哪些,我们幸福的家庭是怎么来得,我们该怎么对待我们的父母长辈,我们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为家庭添欢乐。

本课主要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全家福照片,给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以及让学生通过走访爷爷奶奶,来了解长辈是怎样养育下一代的等形式,使学生知道自己家庭成员的结构,认识自己的长辈,知道长辈养育后代的辛苦,为家庭做出很大的贡献,应该敬爱他们;让学生欣赏一些家人和孩子在一起欢乐的图片,进而进行讨论“家人因何而欢乐”的形式,学生懂得了自己也能给家人添欢乐;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以表演的形式来表达,使他们懂得用自己的方式爱自己的长辈,为家庭增添欢乐。

品德与社会的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寻访伟大的古代文明》。

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环境看,对于古代文明留给现代社会的标志性遗迹或遗物,是有所了解,或耳熟能详,如一提到埃及,关于金字塔及木乃伊等,都能说上一些,但是除个别学生有兴趣外,多数学生对古代文明中的智慧和神奇深入了解不多。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上分析,学生都喜欢探究神秘的内容,六年级学生也有探究的条件,如相关书籍及网络上都能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学生也有一定的整理的能力。

因此,本课针对上述学情分析,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古埃及、古希腊文明的主要成就。教学难点是:探索文明古国产生与自然环境,尤其是与大河之间的关系。

在突破重难点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古代文明在许多方面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注意在学习内容上忌求多求全,蜻蜓点水,所得有限,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能就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作深入了解,在探讨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学习。教师牢牢把握住兴趣这根线索。通过诸如“金字塔在什么神奇的地方,还有哪些谜团至今人类还未解开”等问题,调动和指导好学生的探究学习。

品德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要关注学生历史知识的习得,还要建构这些知识的品德意义。本课教学紧紧抓住“伟大”这个题眼,以“神奇”为线索,引导学生探究古代文明遗迹及遗物神奇之处,体会文明也就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这种智慧影响整个人类发展的轨迹,即使到现代社会仍然充满意义,我们在欣赏这些文明,也在学习这些文明,心中充满崇敬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钦佩古埃及、古巴比伦和古希腊文明的主要成就,感受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能力目标:掌握从多种途径了解人类文明成就等事物的方法,具有探究人类文明成就的浓厚兴趣。养成愿意倾听他人意见、乐于和同伴交流看法、达成共识的习惯。

知识目标:根据学习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了解古巴比伦文明。探索文明古国产生与自然环境,尤其是与大河之间的关系。

知道古埃及、古希腊文明的主要成就。

探索文明古国产生与自然环境,尤其是与大河之间的关系。

教师准备:搜集古埃及及希腊文明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指导学生完成资料搜集与整理。

学生准备:利用图书及网络对古埃及等文明古国、以及希腊文明感兴趣的问题作专项搜集及介绍。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74-p76p79-p81内容,话题为“文明古国的瑕想”“爱琴海上的回声”。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77-p78页内容,话题为“母亲河与文明古国”。

1、课件展示尼罗河风光。导游阿卜杜拉带领大家沿着尼罗河走进古埃及。

2、师:古埃及人为什么赞美尼罗河?

3、古埃及文明的巨大成就。

(1)埃及的农业和数学。

(2)埃及的建筑艺术。

师:现代人提起埃及,首先会想到什么?课件展示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学生介绍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小结:它们是埃及人民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体现了古埃及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现在,人们到埃及去旅游就是去领略人类在几千年前创造的灿烂文化。

(3)古埃及历法。

师生交流:元旦是依据什么历法确立的新年,这种历法是依据什么制定的?(教师介绍:现行历法是公历,它是以太阳运行周期作为制定依据的,早在几千年前的埃及已出现。)。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面,分析:太阳历是怎样产生的,对世界有哪些影响?

教师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依据农历确立的。引导学生归纳:全世界通用的是公历,中国仍然同时使用农历,其他国家也曾经制定并使用了不同的历法。

(4)古埃及象形文字。

课件展示图片,师:猜一猜它是什么。

师:这种象图画的东西就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后来演变成了埃及现行文字。这种文字已被成功破译,是我们对古埃及历史了解得非常清楚。

(5)木乃伊。

课件展示木乃伊图片。学生介绍木乃伊的情况。

师:木乃伊的制作反映了古埃及人高超的医学技术,也反映了古人长生不老的宗教信仰。

4、师:埃及是一个与中国有着同样古老文明的国家,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文明古国的辉煌成就吧!(完成p、76页表格)。

5、小结:(开罗街景,配音朗诵):站在尼罗河边,我们浮想联翩,就象是坐上了穿越埃及几千年文明的时空飞船,感受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当你走在开罗的大街上,面对遍布街头的广告牌、商店和超级市场,你又会感道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气息。这就是开罗,这就是埃及,现代文明与古老传统在这里融合。古老的埃及正走向繁荣和兴盛。

1、发现爱情海的声音。

(2)(多媒体展示爱琴海图片)师:在四千年前的欧洲南部,新的文明中心在希腊爱琴海地区产生了。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没有希腊,无法想象欧洲文明会是什么样子。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留着希腊文明的痕迹,以至有“言必称希腊”的说法。今天就由同学们带我去领略一下爱琴海的风情和古希腊文明。

2、倾听爱情海的声音:学生分组活动,探究古希腊文明。

第一组:伊索寓言和神话传说。

第二组:追求科学的声音。

第三组:坚持真理的声音。

第四组:公民的声音。

第五组:运动员的声音。

(1)组内交流:组内同学将平时和课前收集整理的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所见所闻在组内交流。

(2)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面向全班,将本组学习成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进行补充。

3、师::你认为古代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4、小结:蔚蓝的爱琴海边涛声依旧,希腊的一山一水都闪烁着人类的光辉。今日的西方世界无处不遗留着希腊文明的痕迹。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之源。

寻访伟大的古代文明。

文明古国的瑕想——古埃及(金字塔、木乃伊、历法、文字)。

爱琴海上的回声——希腊文明(追求科学、坚持真理、自由民主、追求和平)。

1、课件展示:空中花园想象图。让我们一同走进古巴比伦。

2、小组交流分析收集的资料,如古巴比伦的农业、文字、历法、汉谟拉比法典、社会生活状况和建筑艺术。

3、全班交流。

(1)大河可以提供人类生存引用的淡水。

(2)人类早期改造自然能力较弱,往往在自然条件好的地区生存。

(3)大河流域的水、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好,动植物种类丰富,有利于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

3、小结:母亲河用他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用他的勤劳和智慧培育了远古文明。人民对他的赞美是我无法形容的,还是来听一听《长江之歌》,感受一下吧。

母亲河与文明古国。

尼罗河——古埃及。

幼发拉底河——古巴比伦。

印度河——古印度。

长江、黄河——中国。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通过自己对毕业典礼的设计和准备,初步了解组织学校活动的程序,初步具备设计班级、学校活动的能力。

2、亲身体验对小学生涯的回顾,总结和惜别,具备中小学过渡时应有的心理准备。唤起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激发同学胸怀理想、展望未来的豪情。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往届毕业典礼资料。

2、中学毕业典礼资料。

导入。

播放一段以往的毕业典礼录像。

教学互动一。

请同学针对录像提问,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教学互动二。

组织同学评价所看到的录像中包含了哪些道理。

教学互动三。

组织同学阅读课本上提供的三个小学毕业典礼的场景。

教学互动四。

1、请同学自己谈谈喜欢这样的毕业典礼形式吗?还有没有听说过其他形式的毕业典礼?

2、同学们自己设计毕业典礼,有好的创意吗?

结束过程。

征集下节课上交的毕业典礼的主持人串词和方案。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老师充分阅读并仔细评价学生上交的毕业典礼方案,选择其中比较优秀的2-3个。

2、选出班级模拟毕业典礼的主持人。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根据你们的方案模拟我们的毕业典礼。

教学互动一。

1、分别选择2-3个班级中较好的方案,进行毕业典礼活动的模拟。

2、组织同学分组讨论、比较、修改,整合出比较完善的方案交给学校待选。

教学互动二。

师:毕业在即,同学们是不是对同学之间的友情还很眷恋?是不是对老师、对母校有所很多话要说?大家交流一下。

教学互动三。

组织学生朗读课本上的“历史资料”,并请几位同学说说读后的感受。

结束过程。

在课本的留白处写上自己的毕业赠言。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当代学生从诞生的“自然人”转化为社会化的过程中,直接享受到丰富的改革开放的成果。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将更为密切。由于他(她)们处于家庭“独”字号的环境,他(她)们与以前的学生相比,知识较广,参与社会的意识较强;但一方面,他(她)们较为自私、任性,欠缺礼貌,一切都以自我坤洲小学为中心,自理能力较弱。他们对自己参与的生活感到好奇,敢于冒险,也易于自我解释,并充满自信。另一方面,他们虽然愿意与周围的人真诚交流,喜欢新朋友,并开始意识到了他人的想法和行动,但却因不会沟通而易和他人冲突。

《分享的快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我们共欢乐”,分为《不一样的你我他》、《换个角度想一想》和《分享的快乐》三课。《分享的快乐》是本单元的第三课,本课在设计中力求让学生体验在集体中讲求团队精神,体验由共同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从而学习到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一)情感与态度: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相互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二)行为与习惯:

1.大家共同分享自己所有的情境,组织学生展开该活动。

2.熟悉班集体环境,能利用班里同学间相互关心与帮助解决自己的问题。

(三)知识与技能:

1.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

2.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3.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培养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过程与方法:

1.体验参与合作和分享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相互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3.能够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设计活动”。

4.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的普遍问题,培养心中有他人的集体主义精神。

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些信息资料,这些信息资料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坤洲小学运用了实地考察、搜集及应用计算机课件。

实地考察:慰问敬老院的老人,实际体验自己与老人的情感。

搜集资料:查找有关合作与分享的事例及现象。

计算机课件:《分苹果》的动画片。

当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条件较优越,生活在被父母宠爱的环境里,自我中心的意识较强。在他们的生活不容易体会到由于缺乏别人分给的“零食”而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同时,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针对学生年龄偏低、认知水平尚浅并偏重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教师应避免太多的理论说教。师生多方搜集相关信息,扩充课文内容。尝试结合学生以及身边其他人在学校、社会中的具体事例进行引导,使学生在实际事例的体验中,学习合作与分享,培养合作精神。

每个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倾注着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品,让孩子们拿出自己心爱的东西来与大家分享。

(一)组织学生把心爱的东西集中起来。如:集邮册、玩具、图书、花等。

(二)组织讨论: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怎样与同学分享?

(三)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真诚地帮助他人,对人有礼貌。

(一)课前让学生自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等,带一两件心爱的物品来。

(二)橡皮泥、牙签。

(三)“盲人点灯”的课件(故事朗读、图片和音乐)。

(四)学生自己先阅读“故事与思考”,根据理解增添解说词。

活动一:从我们的“分享日”中,体会到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1.提议为班挑选一个“分享日”。导入:课前大家都带了一两样自己最喜欢的东西来,我建议把今天定为我们的“分享日”。请拿着你的“最爱”,跟好朋友一起分享你的快乐吧。(板书:分享的快乐)。

2.组织学生把带回的物品进行分类。

3.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解决问题:

“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

1.由物品的主人扮演讲解员,向同学介绍自己带回的物品。

2.观察、欣赏同学带来的物品。

活动二:在“我们一起享用”中领会和运用道德智慧,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1.“分苹果”活动。(每个学生的名字打在电脑里,随音乐随机出现,音乐停时屏幕上出现谁的名字,谁就时幸运者。)幸运者的奖品是一个苹果。

2.看看“幸运者”或组里其他同学的反应。

3.如果这个同学把橘子分给别人,问问他为什么要分给别人。如果这个同学自己吃了,问问他吃的时候的感觉及其他人的感觉。

4.引导体会: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5.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解决。

(1).课件出示33页的图片。

(2).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我们生活在一起,当碰到这些情况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6.结合33页的事例,说说快乐拿出与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

分组讨论:别人口渴,同学忘记带学习用品,你看见了怎么办?

放学时下雨了,小刚没有带雨具,你怎样做?

(1).把雨伞借给他。

(2).让他留在学校,自己到他家拿雨伞给他。

(3).两人共用一伞,送他回家,然后自己回家。

1.出示“分苹果”动画。

2.出示旁白“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3.出示我们班的“分享日”图中“五星角”里的话文本,从中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活动三:进行“设计活动大赛”,体会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分享乐趣。

布置学生把收集到的.邮票分类贴好。

把相片、报纸或书的图片分类贴好,并附说明。

让学生分小组用旧的橡皮泥、牙签做建筑物模型。

小组成果展示交流。

活动总结:出示问题,思考讨论。

(1).在设计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你是怎样学习的?

(3).在你们的作品中,哪些地方是从其他小组那里学习来的?

(4).你们是怎样确定自己方案的主题的?分组把自1.己贴好的集邮或图片内容讲给同学听。

2.把各自的想法互相交流,综合形成新的想法。

3.小组先设计好方案,再合作搭建模型。

4.评出好的作品来展示。

5.讨论问题,交流想法。

活动四:故事配音朗诵。理解分享既是为他人,也是为自己。

1.听故事。请课前准备好的学生讲“盲人点灯”的故事。(教师播放图片,并配上音乐。)。

2.组织、分配学生扮演角色。

3.出示36页故事的图片,请同学们根据图画内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说词。

了解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烦恼。

根据图画内容,想象盲人的想法和做法,添加解说词。

各组排练和演习后,推选出解说员、朗读者、僧人和盲人等。

配音朗诵,表演故事。

出示36页故事的图片,并配上音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让学生知道,在学校生活里有很多老师和工作人员为他们的成长辛勤工作。

2.通过观察、采访、交流等体验活动,激发学生对老师、学校工作人员的感激之情。

3.引导学生了解学校里工作的人们,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良好品德。

准备有关课件。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1.播放录像。

情景:

a.学校传达室的张爷爷在打扫卫生,整理树枝。

b.卫生老师在给一位受伤的学生包扎伤口。

c.教师在课堂给学生讲课。

d.辅导员张老师在训练号鼓队。

2.说一说。

a.从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b.在我们学校,有哪些工作人员?你最喜欢谁?

c.师小结:同学们,在学校工作的人们有很多,你们想不想去了解他们?

二、整理调查报告,进行采访汇报。

1.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分小组对学校工作的人们进行了采访调查,下面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调查报告单可以用投影仪显示)。

2.小结:通过调查,在我们的学校里,校长、教导主任、大队辅导员、各科老师,他们为了共同把学校办好,都在辛勤的工作着。

三、出示课件,写出感想。

1.课件展示书中的“王老师的一天”和“我们心中的`张爷爷”。

2.学生根据自己的采访,写出采访后的感想。

3.展示部分学生的感想。

四、欣赏歌曲,提出问题。

1.放录音《在老师身边》,并思考歌曲唱的是什么意思?

3.下面老师给你们提供几种方法,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来表达你对学校工作的人们的敬意。

a.唱一首歌颂老师的歌;

b.给你最喜欢的老师画张像;

c.制定一份“爱心”计划;

d.送一束鲜花给老师。

五、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2.我们班哪些同学尊敬老师,热爱老师做得最好?评选出7~8位做得好的小朋友并当场表扬。

六、总结。

通过大家对在学校工作的人们的采访,调查使我们了解到在学校工作的人们的辛劳,从而让我们懂得了应该尊敬老师,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1、通过对战争所造成的无数灾难的了解,使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甚至丢掉性命。从而使学生知道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危害,并对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产生深切的同情。

2、通过对战争与和平的比较,使学生了解生活来之不易,需要珍惜,需要捍卫,要用实际行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3、通过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六界,使学生知道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离不开人民解放军的捍卫,人民解放军为了保卫国家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用实际行动热爱人民子弟兵。

有关电教设备;有关图片;有关故事;有关资料。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战争——人类最大的灾难。

1、将学生在课前收集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播放课前准备的有关战争的录象片段。

3、讨论;战争有哪些危害?

4、讨论图片——:看:被枪弹击碎玻璃后的眼睛!(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图片使我们想到了什么?齐读图片配文)。

5、阅读:《爸爸、妈妈再也回不来了》。

说一说文章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什么?

6、读:p76“小资料”说一说战争给儿童带来的伤害有多少。

7、朗读:〈请把我埋得浅一些〉。用一句话说说感想。

8、展示“一战”“二战”“二战”以后的资料,教师概括介绍。

9、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战争的小故事。

二.和平——人类永久的期盼。

1、播放一首反映战争的歌曲。

2、展示毕加索的〈和平鸽〉。从中你看到了什么?向导了什么?

3、教师讲〈和平鸽〉的由来。

4、阅读:国际儿童节的来历。你打算今后怎样过儿童节?

5、朗读:〈儿童和平条约〉。用小节目表演。

三、课后活动。

准备“和平颂”歌舞联谊会。

第二课时。

一、举行〈和平颂〉歌舞联谊会。

二、中国的钢铁长城。

1、说一说自己看过的有关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题材的电影、电视片。

我看过的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题材的电影、电视片。

最深刻的印象是……。

2、展示有关人民子弟兵保卫和平、保卫祖国的资料。

讨论;军人的风采给我们什么启示?

3、播放有关歌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歌曲。

5、献给人民子弟兵的礼物。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送这样的礼物?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家乡的自然景物和物产,从中体会家乡的可爱,进一步增进对家乡的热爱。

教材简析:

本课的主题是认识家乡的自然景物和物产,从中体会家乡的可爱,进一步增进对家乡的热爱,内容设计主要以为“手拉手活动”的小伙伴做导游为主线,开展系列活动。从口头上夸奖家乡是纸上谈兵,所以要引导学生在各个活动中更好地认识家乡,了解家乡,更加热爱家乡。

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的活动涉及大量的家乡景物资料,因此课前一定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调查搜集资料。对以往一知半解的东西加以消化健全。有的同学或许会认为自己家乡没有名山大川就是没有景物,课上要告知他们:家乡所有取得的成绩都是值得自豪的,家乡人民津津乐道的地方、事物就是我们的特色。我们的家乡不仅是张家港,更大范围是苏州市。

课前准备:

1、了解家乡的景物,搜集图片或拍摄照片。

2、了解家乡名菜,搜集家乡的特产。

3、准备办小报的材料。

课时: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谢老师高兴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的手拉手伙伴就要到我们家乡来了。

2、那么,他们来做客,我们该做点什么呢?

3、生答,师小结:对,我们要向他们介绍我们的家乡,带他们游览,你准备好了吗?

二:活动:小导游带你一日游。

1、谁能告诉客人们,我们家乡有那些地方值得去一去?

学生可以边出示相关图片、照片来介绍。

(鉴真东渡纪念馆、香山、双山生态岛、凤凰桃花园、步行街、暨阳湖、妙桥羊毛衫市场、世纪广场、港口等)。

出示。

时间内容。

7:00~9:00从学校坐车岛景点。

9:00~11:30游览中甸风景区。

11:30~12:30在中甸用午餐。

12:30~1:30游上跳虎。

1:30~2:30游中跳虎。

2:30~3:30游下跳虎。

4:30反回上跳虎。

4:30~6:30返回学校。

2、小组讨论,他们的安排给了你启发了吗?

3、小组决定一日游路线,交流。

4、总结:对,在确定旅游路线时,我们先要确定去哪几个地方,然后想想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最后才能决定。

三:尝尝我的家乡菜。

1、同学们,一日游览结束了,该请小客人吃饭了。拿什么菜来招待他们呢?

2、介绍家乡的特色菜(高庄豆腐干、长江刀鱼、白虾、桥丁鱼、蟛蜞等)。

4、师:这个菜也是我们家乡的特色菜呢,每到春天,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会出现凉拌荠菜,据说可以清火明目。

5、同学们,回家后可要好好灵犀手艺,否则,小客人到你家,你可拿不出东西来招待的。

四:家乡特产送给你。

3、讨论,师点拨:无锡有泥人,太仓有肉松、我们苏州有什么?

4、小结:可以带高庄豆腐干、苏州刺绣、拖炉饼等好多东西呢!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家乡虽然不大,但人杰地灵、物产丰富、经济发达,我们可以请小伙伴多来我们这里游玩,多了解我们家乡。可可后我们要多搜集家乡的资料,办成小报,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我们这里。

板书:

景色美。

菜美味。

特产多。

品德与社会教学设计

通过访问学校中的工作人员,知道学校的组织结构,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

(二)能力目标。

能够具有初步的交往能力,多种形式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调查和体验活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里工作人员的劳动。

1.辛勤工作的园丁们。

(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学校里有许多位教师,有些教过我们,我们已经认识了,有些与我们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一直为我们默默的工作着,启发学生要注意在采访中留心发现,还可通过一些素材资料(如:让同学们欣赏视频“老师和同学”、“在老师身边”;欣赏图片“备课”、“老师”、“老师关心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老师送学生衣服”、“老师照顾学生”、“老师指导学生吹号”、“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批改作业(一)”、“批改作业(二)”、“上课”;还可让同学们欣赏音频“每当走过老师窗前”。)进行教育。采访可以利用课上的时间,也可以利用自习的时间。课上进行采访时要注意安静,不要影响其他班的正常教学活动。

(2)在访问前教师与学生一起制订采访提纲,因为这种学习方式以后还会运用。事先设计好采访提纲是非常重要的,不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要先考虑好问什么问题?怎么问?对人物的采访要注意什么礼貌?访问的技巧是什么?比如:一定要在校长和教师闲下来的时候采访,不要打扰他们的正常工作。

(3)分小组进行采访,每个小组最好对采访的对象进行分工。也可以每个小组都去采访一个人,采访的内容可能会有差别,回来后大家交流,分享采访的结果。

2.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

(1)教材通过学生给老师写信,写作文的形式,表达对老师的感情,从中体现出师生之间的民主和谐的关系。教师可利用教科书上的范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师生关系。可以讲讲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可以让学生写篇小短文,写写上学几年来的感受等。

(3)由学生自己选择他们比较擅长的方式,发挥自己的特长。比如:绘画组成一组;做手工贺卡的组成一组;使用电脑做贺卡的也可以编成一组。

(4)除了教材上提示的范例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比如:农村地区的学生可以采一束野花送给教师,或为教师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等。

(5)最后将学生们创作的作品做一期墙报,全部展示出来,请全班同学和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对有创意的做法,要给予适当的激励。也可以由学生们自己进行评价,给他们认为最得意的作品贴上红花。

主题教学思路。

在人们的心中,人民教师是光荣的,教师的职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诲,但学生很少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学生在学校访问为自己辛勤工作的老师们,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从心里感激老师为他们付出的劳动。在学生们的眼里,在学校工作的老师不论是后勤服务,或是从事事务工作的员工,都是老师,因此教材没有将这些人排除在教师之外,统称为老师,但主要是指做教学工作的各科教师。

最后通过学生祝福教师的活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学生对教师的爱,增进师生的感情。

教材分析。

(一)本课内容结构分析。

第56页的几幅图片,反映了老师们辛勤工作的情景。老师在讲授文化课;大队辅导员在带领同学宣誓;老师指导学生做各种制作;教师在认真地批改作业。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关于教师的格言、教师节的来历、教师的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和支持等。

第57页的图片,表现了教师辅导学生跳舞;教师在与同学沟通;教师做同学的思想工作,教师带同学到大自然中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友爱。

第58页的图片,呈现的是学生采访老师们工作的情景,校长对教师工作的介绍;卫生老师在为受伤同学包扎伤口;图书室的老师为同学们借阅图书;传达室的老大爷和同学们热情打招呼。、图片内容反映了辛勤为学校工作的老师们的工作特点和他们的责任。

第59页的图片,通过一个学生写的一篇小文章,说明老师爱学生,表达了教师与学生朴素的情感。教师注意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使学生在不喜欢数学课的情况下,对数学产生兴趣并取得好成绩。

第60页的图片,通过学生给老师写信和信中对老师的描写,说明学生爱老师,喜欢老师,师生情谊不因时空的变化而淡化,体现了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

第61――62页的图片,表现了学生通过访问后,表达对教师的祝福,学生们一起商量为老师们做些什么?有的同学要做贺卡;有的同学要为教师画像;有的学生要为教师点歌;有的学生要为教师发电子贺卡;有的学生在贺卡上写出自己的心里话。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教师的爱,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引导学生明白教师只喜欢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因为它是同学们用心做出来的,最能表达感情,教师是拒绝收花钱买的礼品的。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学校环境和学校里工作的老师不能是一种简单的认识,应该提高到师生关系的层面上,老师对学生充满了爱,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感激。师生关系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体现。在人们的心中,人民教师是光荣的,教师的职业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诲,但学生很少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因此让学生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从心里感激老师为他们付出的劳动。懂得尊敬老师,尊重学校工作人员的劳动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准备。

1.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搜集一些老师关心学生、辛劳工作等素材资料。

2.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彩纸、水彩笔、剪刀、胶水等工具材料,为做贺卡做准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老师爱学生,为学生成长辛勤工作着,激发学生热爱老师之情。

教学难点。

使学生尊敬老师、尊重学校里工作人员的劳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老师:同学们,是谁像花园里的园丁一样,不仅教我们学知识,还引导我们如何做人呢?

学生:(略)。

老师:同学们说的很好,两年多来,老师就像园丁,像妈妈一样,不仅教我们学知识,还引导我们如何做人。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同学们好比是祖国的花朵,老师就是辛勤工作,培育你们的园丁。(过渡)。

【讲授新课】。

一、辛勤工作的园丁(板书)。

学生:(略)。

老师:图上画的是老师辛勤工作的场景,她们教我们知识,给我们批改作业,教我们做人,带我们了解大自然,教师就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都有哪些老师呢?大家来说一说。

学生:(略)。

学生:(略)。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老师和同学”、“在老师身边”;欣赏图片“备课”、“老师”、“老师关心我们”、“老师和学生一起游戏”、“老师送学生衣服”、“老师照顾学生”、“老师指导学生吹号”、“老师指导学生学习”、“批改作业(一)”、“批改作业(二)”、“上课”;还可让同学们欣赏音频“每当走过老师窗前”。)。

老师:我们的老师好吗?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学生:(略)。

学生:(略)。

老师:大家还知道哪些老师关心同学,辛劳工作的故事呢?给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略)。

老师:学校里的各位老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了许多辛勤的劳动,为了让我们更清楚老师的工作情况,让我们去访问他们吧!

学生:(略)。

(可以让同学们访问老师早上几点到校、晚上几点离校?老师在什么时间备课、批改作业?老师一天上课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回来让同学们交流,分享采访的结果,然后把自己采访后最深刻的感受写下来。)。

老师:老师的工作是辛苦,为了我们的进步她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老师爱我们,我们也应该爱老师。(过渡)。

二、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板书)。

老师:我们打开课本第五十九页,大家读一读同学们写的作文,然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略)。

老师:从作文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学生对老师的尊敬之情,你知道哪些老师爱你的事迹呢?你又是怎么样爱自己老师的?大家讨论一下,然后说一说。

学生:(略)。

(让同学们欣赏视频“老师好”;欣赏图片“爱老师(一)”、“爱老师(二)”、“不打扰老师工作”;欣赏音频“老师你早”。)。

老师:我们该怎样爱我们的老师呢?我们做个游戏好吗?

学生:(略)。

(给同学们创设以下情景:1.老师上课讲课时我们应该怎样做;2.同学犯了错误接受老师教导时应该怎样做;3.在校外遇到老师又该怎样做;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以表演的形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老师:国家和人们为了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专门给教师定了一个节日,你们知道是哪天吗?

学生:(略)。

学生:(略)。

(让同学们欣赏图片“给老师献花”、“教师节”、“教师节快乐”、“教师节送贺卡”、“教师节送祝福”、“庆教师节”。)。

学生:(略)。

老师:下面我们就来亲手为老师做一张贺卡吧!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啊!

(最后,指导同学们做贺卡。)。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工作的辛苦和对学生的爱,从而激发了他们尊师、爱师的情感。还让同学知道了9月10日是教师节,懂得了对老师有礼貌,听从老师的教导是爱老师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