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行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它在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下面是一些经典的会计总结样本,希望对大家的会计工作有所帮助。

高级会计论文写作方法

一般来说,主题确立之后,就会自然地进入考察或搜集、整理资料的阶段。也可以说,这是论文写作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有一位经济学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说过这样一句话:“作为一位演化的学科,经济学的进展方式是:考察资料、形成假说、检验假说、就经济运行情况取得有时是勉强一致的意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会计论文的撰写程序。由此可见,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考察或搜集资料的重要性。

有了资料,论文才可“言之有物”。其实,大家平时就要注意搜集、积累和占有材料:凡是你觉得特有利用价值的,就应反它搜集起来;积累材料要下大力气,花苦功夫,日积月累;占有材料应务求其多,力求其详。当我们选定一个题目后,再进行目的性、针对性更明确的搜集,紧紧围绕着自己选定的主攻任务,时时联系自己所研究的问题,去搜集那些有典型意义的与自己确定的中心论点关系最密切的材料。资料搜集与整理的主要工作是:

1.要围绕自己的论题,到各种会计期刊、经济期刊、相关论文集、会计报表、会计年鉴、政府文件以及其他文献资料中搜集资料,并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要全方位”的原则,即考察资料时,不仅要考察国外资料而且要考察国内资料;不仅要考察当代资料而且要考察历史资料;不仅要考察外国学者的有关资料,而且应该和必须同时考察中国学者写的有关资料。也就是说,必须围绕着论文主题要尽可能的考察和搜集相关的资料。

同时,尽量“要上机”即搜集资料时动用现代计算机设备来处理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寻找所需资料并下载。目的是最大可能地节省时间,节约成本。

2.对搜集到的材料认真加以鉴别,区别出直伪、主次、轻重,表面和实质,典型和一般,本义和旁义等,真正做到理解材料和吃透材料,以便有重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利用。经过筛选,有的资料可用于总论点,有的用于分论点;有的用于叙述,有的用于论证;有的加以详细阐述,有的用于旁证补充,以使论文充实丰满。

3.消化搜集来的材料,即做到认真刻苦研究,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特别是对于他人的研究成果和见解,要采取严肃科学态度,合理借鉴或以此为起点开展新的研究。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取舍,取舍的标准是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

4.数据处理。数据是会计论文写作的重要资料,对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详细列出有关数据;对某些数据根据需要进行整理和运算;保留科学的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图表显示变化的规律和在不同变化条件下的数据状态;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提炼观点或中心议题。

论文观点或中心议题就是作者在文章中立起的“靶子”,是文章论述的对象,是文章的中心。中心确立起来后,作者是就应围绕中心展开论述,并由中心近一定的逻辑向外扩散思路,最终又要向中心聚集并总结出中心思想。文章的论说阐述不可脱离中心。

一般来说,在论文中提出观点或议题,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直截了当,或是间接揭示;是反问,还是设问;是引证,还是归纳事实,这部分内容在文章中基本上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二)精心撰写、独运匠心。

在把握素材后,就应探索形式,选准论文的表现角度。通常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角度可选择:(1)领悟精神、深刻剖析。即对一论题作前后左右的“面面观”,多方位地而又深入论证。如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原因探析之类论题就可以采用这种形式。(2)抓住一点,重点阐发。即抓住某一薄弱环节,着重讨论,阐述己见,如论会计交接工作的不规范性问题、政府委派会计制不可取之类论题,可选择这种。(3)针对论争,解疑诘辩。选择有争论的论题,比较各种不同论点的优劣,树立自己的观点,如不要反会计职能无限扩大之类。(4)选准“靶子”,批驳陈说。即将某文或某书中的错误论点作为“对立面”,指出其不足之处,在批驳中表明自己的观点,如写“与谈税务筹划——与某某同志商榷”之类。

1.拟定提纲。

论文的`表现角度选准之后,就要拟定提纲。提纲是论文的骨架,它起着疏通思路、安排材料、形成材料的作用。提纲有详略之分。我们一般要求尽量撰写详细的提纲,目的是:其一,通过拟定详细提纲,可以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展现出来,同时也检验了所掌握材料是否充分;其二,通过详尽的大纲,指导教师更容易指导;其三,详尽的大纲通过后,成文就相对容易,只需反大纲在内容上按照一定逻辑结构添加内容就可以了。

拟提纲一般应先粗后细,先大后小,由略到详。即先把大的部分定下来,确定大段标题,再斟酌、明确每个大部分的小层次(即小标题),再依次深入,经过周密思考,反复修改完成,论文的提纲拟就以后,就应以纲统目,以说理为主,必须有虚有实,把抽象的道理与具体的形象的比喻以及典型事例有机地结合起来,即结合实际实例去作有步骤的层层逼近的科学论证。同时,大纲一定要实现:(1)明确论文的具体部局,要以总论点、分论点搭起框架结构,否则论文可能会显得三乱。(2)内容的表现上,要选择如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分总(总分)式结构、综合式结构、散论式结构等。

2.精心撰写。

提纲编写就绪后,文章的撰写就进入了写作阶段、即对研究成果进行具体描述阶段。会计论文的定作应达到如下要求:

(1)容易理解。会计论文是表明作才观点的,要想把论文所包含的信息无障碍地传递出去,必须做到观点明确,结构得当,叙述准确。对于中心论点,是文章要刻意用力的地方、给出结论的地方,一定要讲得很详细,要讲透。转述的、人所共知的地方可简明扼要地讲。论文质量高低取决于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有无真知灼见、有无新意,道理是否说得中肯深透,而不在地篇幅的长短,在基本达到对论文的字数要求的情况下,以行文简洁为标准。

(2)引用要得当,注释要清楚。为此,要讲究引用与注释的方法。引文与注释可以在页尾注明,也可以在文尾注明,并且尽量提供大的信息量,以便读者查找与核对。

(3)表与图的运用。由于表与图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借助它们常常可以使语言文字很难表达清楚的多种子要素间的定量或定性关系一目了然,而且可避免文章表述呆板,因此,要合理采用。

高质量的会计论文是改出来的。当初稿写成后,往往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这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采用一种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修改文章:冷处理。先把初稿搁一搁,待脑子冷下来后,再去修改。

(一)改稿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1.中心观点论证的是否充分。

看论文所采用的例证材料是否充足,是否都能用来为论文的中心论点服务,不充足的要进一步充实,是观点问题还是所选材料问题,是否达到论文字数的要求,对于高中心论点较远的内容应该删去。

2.论文结构和段落是否有利于中心观点充分表述。

检查论述的先后顺序是否得当,是否便于推理;各大段下的小段落是否需要小标题,有的是否应归属其他大段等。通过调整,使之合理、严密。

3.句子和标题是否符合语法要求。

要字句斟酌,捡查用诩是否准确恰当,是否合乎语言习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协调,合乎逻辑;语言要鲜明生动。

改稿的基本要求是:一要确切;题文一致,标题和内容吻合;二要简洁:概括得当,简练明快;三要生动:新鲜活泼,引入注目;四要适度:明确的科学态度。

(二)加工成文。

按照规定要求加工成文。可以是手写,有条件的可以打印。成文稿子一般要包括封面、正文、其他说明等内容。标准就是:格式正确、标点符号规范。

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创业的技巧。下面就随小编一起去阅读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论文,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论文一。

摘要:。

微信营销模式是源于移动互联网的设计理念而开发,所以它与生俱来的继承了移动互联网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准率的优良基因,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的有力法宝。文章通过深入分析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人群定位+互动模式+精准营销”三点联动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微信营销;实施路径。

一、前言。

随着移动信息技术与智能手机的高速发展和普及,微信已经从刚起步的小众化走向大众化,甚至从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微信营销模式也应运而生。由于微信的开发平台跨过了传统的互联网,而是源于移动互联网理念设计与开发,这使得它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及时性,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有移动终端(如手机等),通过微信就可以轻松无障碍的与你的精准客户进行交流与互动,而不需要再携带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如电脑等),从而真正实现快速、高效、单点对多点营销模式的创新,这为创业之初资金并不充足的创业者,提供了较低的门槛和创业机会。

二、微信营销模式的优缺点。

微信营销模式指通过建立微信数据库,把微信数据库转化成购买你产品的精准顾客的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缺点:。

(一)高接受率。20xx年微信用户数量统计显示,微信注册用户数量已突破9.27亿,微信已然成为了主流信息接收工具,其具有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为后续的营销提供了良好基础。并且由于微信的公众账号粉丝都是通过主动订阅而获得,信息的获取方式也是主动获取,不存在遭受垃圾信息的骚扰而产生强烈抵触情绪的情况。

(二)高精准度。微信营销优点是省去顾客人群的细分,通过精准信息发布所聚集庞大的粉丝数量,而且粉丝群体具有高度集中的垂直行业背景,这就是真正炙手可热的营销资源和推广渠道。比如佳酿网旗下酒水招商公众账号,拥有近万名由酒厂、酒类营销机构和酒类经销商构成垂直行业粉丝,这些精准用户粉丝群相当于一个盛大的在线糖酒会,每一个粉丝都是潜在客户。

(三)高效性。移动互联终端的便利性再一次增加了微信营销的高效性。相对于传统pc电脑而言,移动终端(如手机)不仅能够拥有pc电脑所能拥有的全部功能,而且方便携带,用户可以随时获取关注的信息,从而为商家营销推广带来极大的便利。

(四)高经济性。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成本已经大幅降低,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不仅不需要额外购置其他设备,仅需一部智能手机即可与客户完成实时互动与信息推送,并且发送和接受信息的成本几乎为零,具有极高的经济性。

(五)高强制性。由于微信营销所形成的高粘性的关系网络,如果不考虑用户的感受和体验,强制的推送各种垃圾广告和信息,会引起用户的反感甚至取消关注。

三、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20xx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为765万人,比去年增加16万人,就业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与此同时20xx年李克强总理从国家层面大力提倡和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一举措,促使大学生作为最具创新创业基因的这一群体,积极投身其中,然而创业环境和现实并不乐观。

(一)创业资金的缺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金缺乏往往导致大学生创业无疾而终。目前大学生创业类型主要有两大类:技术类和创意类。技术类大学生创业往往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前期采购,在技术研发成功之前,高昂的资金投入往往令大学生们望而却步;而创意类大学生创业同样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创意实施和前期营销推广,从而导致创业往往停留在开始阶段,即使有幸获得小额天使投资,由于急于得到资金,为得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最终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导致创业失败。

(二)创业经验的不足。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以及对市场方向把握不足,同时受到学生身份限制,对所在行业最新动态发展及企业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把握不准,不能全面了解创业现实情况以及进行理性的创业风险控制,因而在寻找创业方向和合作伙伴时,往往无所适从,很可能盲从市场上所谓的热门行业。

(三)创业方式的单一。大学生创业以首次创业居多,由于缺乏经验和对风险把控力不足,往往选择已合伙创业为主,而在合伙创业过程中,由于彼此之间知识、经验、处事方式等不同,以及合伙人之间知识和能力并不一定很好匹配互补,在涉及到公司一些重大决策时往往可能出现意见不统一和偏差,导致公司经营决策失误陷入困境。

四、基于微信营销模式下的大学生创业实施路径。

源发于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微信营销模式,基于微信营销的便利性、有效性、以及精准性等特点,使得创业机会越趋于扁平化,利用微信营销创业的门槛越来越低,创业资本投入不必太大,创业方向选择性较多。从而解决了大学生这个创业群体创业资金不足,创业切入点不精确,以及创业经验缺乏等关键问题。大学生要做好微信营销,首先,要做好人群定位,微信的人群定位要比微博、博客获取粉丝更加精准。微信通过搜索附近的人,就可以找到身边朋友,而大学生创业初始阶段的客户一定是周围的在校学生,找到大多数同学的需求点,甚至是痛点,通过利益前置,将大家拉进微信群,然后形成一个微信圈。然后就是圈层的互动,微信发送的消息类型丰富,形式灵活多样,通过定期和不定期圈层互动,例如抽奖、签到等形式,让每个在微信圈的准客户时刻保持对微信群的关注,并且随机的通过发放红包增加圈层成员的互动性和粘性,定期分享大家关注的有价值的干货,与成员保持长期良好的沟通互动。最后就是微信的精准营销,微信通过公众号和好友形式可以形成一对多,或一对一的交流沟通模式,同时由于微信是直接把营销信息精准推送到顾客的手机,从而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所以通过前期良好的圈层互动,以及潜在顾客分类,找到准客户,然后通过一对一的精准营销,激发顾客需求,使其产生强烈购买欲望,最终通过微信支付等形式完成成交流程。

五、结论。

通过微信营销进行人群定位和获取,然后形成有共同需求的圈层进行深层互动,结合一对一的精准营销,避免了大学生创业之初由于启动资金有限无法大面积投入开发客户,同时也解决了维护客户与互动费用过高等问题,优化微信营销模式,将客户导入线下,与多家商业联盟,线上线下双频互动,具有较高的可实施性。

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论文二。

一、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分析。

(一)创业精神的缺乏。

创业精神是指创业者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又包含对创业的理性认识、心理基础和道德品质。创业理性认识是人们从事创业活动的出发点与内驱力,是创业思维和创业行为的前提,是人进行创业活动的能动性源泉和创业动力。创业心理基础一方面是工作中保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态,另一方面是面对困难和挫折要有承担责任、直面现实的勇气,包括自信心、与人合作、情绪情感、意志等因素。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成功的前提和条件。创业道德品质包括企业运营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经营准则,是企业社会公德的必备要素。但现在的“90后”“00后”多是独生子女,依赖心理较重,自主性和适应性差,缺乏艰苦奋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缺少风险意识和挫折承受能力,遇到困难很容易怀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放弃努力,缺乏创业精神。

(二)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的欠缺。

要成功创业必须掌握企业经营管理、国家政策法规等相关知识,但由于现行教育体制下,专业培养目标是塑造“专才”而非“通才“”全才”,学生难以全面涉猎相关课程,更不要说系统性地了解创业所需的各类知识,如财务、管理、法律等。同时,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个人综合能力。但由于在校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有限,能力培养途径不多,导致学生难以在大学阶段完成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在进入创业阶段后往往屡遭碰壁。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创业教育的现实价值。

(一)指导创业定向,培养创业精神。

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创业素质,学生是否具备创业精神,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来发现。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中,第一项就是进行自我评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过程,能够使学生认清自己,扬长避短,将创业理念与个人兴趣爱好、特长能力等相结合,对自己的创业发展方向做进一步设计、规划,使未来的创业奋斗目标更加明确。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使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具有较强的自主性,立足于个人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并依据现实规划未来。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但能在学生创业遇困时助学生一臂之力,提高创业成功率,还能在学生创业成功之后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有规划地运营企业。

(二)补充学生创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入了企业常采用的战略分析法——swot分析,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时,立足于个人实际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个人的优势、劣势和核心竞争力,并制定相应对策。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能够根据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去展开创业规划和准备,最终实现创业目标。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校期间,学生可以制定分阶段的、详细准确的创业成长目标。大一,重点考虑提高自身的创业心理素质和创业综合能力。学习上,应将重心放在良好学习习惯和有效学习方法的养成上,通过设定目标—达成目标—评估目标的方法,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综合能力培养方面,重视书本以外的团体性活动能力的培养,例如参加社团、竞选干部等。大二,重心仍应放在“学”上,与创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技能应重点学好,同时还应积极学习与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国家政策等。大三,开始进入实践,重在“练”。通过参加各类创业大赛,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模拟实践检验“学”的水平,同时积累“练”的经验。

三、职业生涯规划视野下的创业教育途径。

(一)建立全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理念。

创业并不是学生临近毕业,开始就业阶段才着手进行的,而是应在学生入学之初甚至最早萌发创业想法时,就需要开始进行指导。哈佛大学曾有一项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人群中大约只有5%左右的人会做出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而职业生涯结束时,没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95%的人所创造的资产价值,远不如这5%的人所创造的价值多。这提示我们,要让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就要为学生提供全程、系统的指导,教给学生科学的职业规划方法,对于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则需要依托职业生涯规划,将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创业能力有机融合。创业人才应是复合型人才,人才的培养上应以跨学科课程设置为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科教育之中,客观审视个人创业的基础,理性规划创业蓝图。同时,将创业理念、创业方法等在教学中适当穿插,以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拓宽创业思路、筹划创业步骤,最终实现创业目标。

(二)完善培训师资。

现阶段高校创业培训教师多由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老师担任,理论经验丰富而实战经验欠缺。要对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全面指导,老师不但需要丰富的创业理论,还要具有扎实的创业实践技能。因此,在高校广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的今天,应为创业培训教师提供合适的场地、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等,鼓励这部分教师进行创业实践,并通过他们的实践修正、指导学生的创业理论。还可通过选聘成功创业校友、相关政府部门人员、企业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向学生讲授创业技巧、创业须知、国家相关创业政策等,帮助学生了解创业,分享成功经验,规避风险。

(三)加强实践孵化,扶持创业。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极强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同样强调实践。因此,在创业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实践,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动性和潜力。学校应重视创业孵化,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依托校企合作,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通过创业园,开展丰富的创业实践活动,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锻炼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巩固实践应用;同时,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实践活动,并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重点孵化一批创业项目,培养创业人才,形成创业氛围。

会计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会计研究方法是一门研究会计学原理和应用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提高会计科学的发展和实践水平。会计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题的选择、理论的构建、假设的建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环节。这些环节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会计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和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会计领域的发展。

会计研究方法在问题选择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合理选择研究问题是决定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的首要因素。研究问题的选择应当紧密结合实际需求,既要关注会计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也要关注实践中的困惑和需要解决的难题。合理选择研究问题能够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会计研究方法在理论构建上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理论构建是指在会计研究过程中,根据已有的理论基础,结合研究问题的要求和实际背景,构建适用于特定问题的理论模型。合理的理论构建有助于研究问题的深入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合理选择。在构建理论模型时,要注重理论的完整性和适用性,充分考虑会计实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确保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能够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法和措施。

会计研究方法在假设建立上的重要性同样不可忽视。假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推动研究的动力。在会计研究中,合理的假设设置能够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而提高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在设置假设时,要注重假设的清晰性和具体性,确保假设与研究问题紧密联系,并能够通过合理的研究设计和数据收集方法来验证和论证,从而为研究结论的得出提供充分的依据。

会计研究方法在数据收集和分析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数据是会计研究的基础和依据,只有准确、全面、可靠的数据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在数据收集过程中,要注重数据的来源和获取方式,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比性。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要根据研究问题的要求,采用恰当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合理解读和梳理,从而得出准确的研究结论。

总结部分:

通过对会计研究方法的体会和思考,我深刻认识到会计研究方法在会计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我们才能深入了解和解决会计领域面临的问题,推动会计学科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提高对会计研究方法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能力,不断完善研究方法,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会计学科的发展和实践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管理会计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会计双语教学的影响因素较多,本文对会计双语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学中提高双语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双语教学方法。笔者根据实际调研,提出适用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几种双语教学方法,并以《会计基础》为例设计了双语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双语教学水平。

施会计专业双语教学,既有利于促进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又有利于加快会计教育国际化进程。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处在一个相互适应、磨合的时期,相对应的语言环境比较缺乏,会计双语教学大多仅涉及了会计双语教学的简单模式、一般内容和手段,课堂教学中还没有形成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案。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次,调查对象为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会计专业11级、12级和13级学生。问卷设计的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学习基础;对专业感兴趣的程度;对双语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第二部分列举了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几种教学方法。在形式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感受选择各个方法的认同程度。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9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90份。

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的英语基础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基本前提。

学生英语基础较差,会直接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二)学校氛围及学生对专业感兴趣的程度。

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是双语教学的保证和前提。调查显示,10%的学生认为学校双语教学氛围较差;64%的学生对学校的双语教学氛围比较认可和满意,说明学校在语言教学方面基本的软、硬件条件是令人满意的;26%的学生认为一般,说明在营造双语教学氛围方面,学校还需继续努力。学校必须多管齐下,保证双语教学效果。

调查表明,学生对会计专业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占74.44%,不感兴趣的占6.67%,这有利于实施双语教学。兴趣一般的学生占18.89%,我们可以采用其他方法和方式来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实施双语教学奠定基础。

(三)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理解情况。

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是学习双语课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双语课程对于学生来讲,本身就要比中文课程难,必要的预习和复习对学生掌握课程内容、巩固学习成果十分重要。

问卷中,我们用“没有”、“半小时/周”、“1小时/周”和“2小时/周”来划分学生的业余学习时间,调查结果显示,从“没有”到“2小时/周”的学生人数分别为9人(10%)、27人(30%)、35人(38.89%)和19人(21.11%),说明学生普遍缺乏自主学习。针对此情况,教师应给学生及时布置课下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复习、预习双语教学内容,保证双语教学效果。

通过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的调查发现,90个调查对象中,只有22.22%的学生能全部听懂会计双语授课的内容,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听懂会计双语授课有难度。对于会计双语授课理解困难的原因,有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英语词汇量不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英语水平有限。由于学生在之前的英语学习中很少接触会计专业英语,加之会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实务性特点,使得学生对一些较为抽象的会计专业术语较为生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理解能力。

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实践教学最受学生欢迎,占76.67%,其次是中外对比法,占64.44%,然后是小组讨论法,占51.11%,重点强化法和启发引导法分别占47.78%和43.33%。上述调查结果为我们改进教学方法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实践教学法。

中外合作办学目标是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所以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教师可让学生通过手工操作的形式练习日记账的登记和审核,在会计实验室进行外企账务处理的模拟实践,强调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这种教学方法直观,便于学生理解,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使学生能熟练运用专业英语,了解西方财务会计的账务流程,可以根据会计循环设置6个教学模块:分析经济业务;登记日记账、过账;编制试算平衡表;期末调整;编制会计报表;商品运营企业会计核算。在6个教学模块中,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使学生了解掌握西方会计的全部流程。

(二)中外对比法。

中西方会计具有明显差异,应逐步让学生理解中西方会计在会计准则、科目设置、会计核算程序及内容、报表内容列示等方面的差异。可以让学生先后用中文、英文进行账务处理与登记,通过对比掌握两者之间的差异。

(三)小组讨论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制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组织学生成立讨论小组,就某一问题开展讨论,并要求用英语表达。这需要教师根据内容,精心设计讨论主题,由学生来展开讨论。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英语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讨论中得到锻炼。

(四)重点强化法。

双语教学采用原版教材,学生不易全面掌握教学内容,教师应把握好重点、难点,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例如,在企业经济业务核算这一重点章节中,经教师不断强化重点,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五)启发引导法。

启发引导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不同的手段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以理解所学知识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会计应用能力。

四、会计双语教学方法设计――以《会计基础acc120》为例。

根据以上学生选择的主要双语教学方法,同时根据以往教学经验,我们以《会计基础acc120》课程为例,设计了教学方案(见表1),突出了实践环节,加大了实践学时比重,同时在科目、核算程序及内容、报表列示等方面内容设计了中外对比法,以提高会计双语教学效果,该方案期待在教学中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徐佩兰.高职会计英语教学改革初探[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2).2.杨亚西,杨波.《会计英语》教学的调查与思考[j].商业会计,2011,(5).3.李春华,李春举.基于实际工作流程的《基础会计》课程设计探讨[j].商业会计,2013,(9).作者简介:

李春华,女,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会计双语教学。

------------最新【精品】范文。

管理会计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一、大数据时代。

1.大数据。大数据原来是计算机领域处理信息的一种方法。为了得到更精确的结果,大数据采纳了很多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信息,比如天气、温度等,构成了庞大繁杂的数据库。这些信息平均价值较低,利用新的处理模式删繁就简,实现高效准确的目的,于是大数据便发展成为一种新的信息处理模式,它包括海量的、高增长率的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且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关注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即只需要结果,而不需要理清其中的联系,这颠覆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对收集信息、管理信息和预测信息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2.云计算。云计算是大数据的主要运算方法之一,也是支撑大数据的平台,它可以挖掘出纷繁复杂、价值低廉的数据群下的真实价值。云计算由不同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普遍被认为是一个由虚拟资源构成的资源池,通过互联网向外按需提供资源,其主要特点是多用户共享、大数据处理与大数据储存。云计算是在原有的并行计算和分布式计算等多种技术的基础上进化而来,成熟度高,可靠性强,具备廉价和高效的优点。

二、大数据时代的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的任务是将财务会计所记录的总账和报表等资料进行加工处理,使高层管理人员能够对日常活动进行规划、控制和决策。管理会计是对未来的规划,侧重于对未来的预测,相对于财务会计来说更依赖对数据、尤其是大数据的处理分析。管理会计大致可分为对经营预测、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预期效果综合分析的“决策会计”和为了提高预期决策效率而进行的预算管理、责任会计、成本控制和绩效评价的“执行会计”。大数据时代大大扩展了管理会计的各项职能。

1.经营预测。传统的经营预测存在偏差的最大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很多信息没有被利用或量化。大数据时代,可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云计算将巨量数据的信息载体处理成为简单准确的所需信息呈现在面前,只要挖掘数据,即可得出预测结果。互联网时代,人们习惯于在网上搜寻自己需求的信息,这就在网上留下了文本、音频、视频等浏览记录。这些记录之间缺乏逻辑与结构的联系,所以被称为“非结构性数据”。管理会计可通过云计算处理这些“非结构性数据”,并利用计算结果进行经营预测。

2.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既将企业制定的经营目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也将企业整体目标拆分开来落实到每个部门和员工。大数据时代,预算人员面对复杂的巨量数据和动态实时的预算要求,需要将预算管理系统与大数据结合。

2.1大数据时代下的预算是动态、实时的。在编写预算时,所有预算项目会经审批后储存进云端,在执行预算时,云会计下的系统可以利用云端上新增的数据同步计算出实际与预算的差异,并可调整预算。

2.2有力的数据分析软件使预算系统更加及时。应用多维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下的预算系统可以很好的支持巨量数据的及时分析。

2.3预算的编写更加智能。大数据下的预算系统,可以先由it部门制作标准模型和参数表,将它们与预算模块中的具体数据建立动态联系,再由预算管理人员通过自定义计算功能实现预算模块各个数据之间的联系,并且预算人员可以自己编写、维护和更新业务规则,使预算要求更加明确有效的反映到预算模块中。

3.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系统的关键绩效指标是衡量员工工作的量化指标,其设定应遵循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现实性和时限性五个原则,实际设计时容易出现偏差。应用大数据系统可以解决其中一些问题。

3.1可度量原则可能导致的关键指标遗漏。可度量原则是指绩效指标应是数量化或行为化的,过分追求量化指标往往导致关键绩效指标遗漏。应用大数据系统,设计者可以在云端获得形式多样的间接反映绩效的数据,量化充分即可避免关键指标的遗漏。

3.2现实性原则可能导致的指标偏离。现实性原则是指绩效指标的考察是现实可行的,而在操作时,设计者可能常为节省考核费用而忽略考察成本较高的指标,导致考核结果偏离战略目标。大数据系统下,大量数据的收集唾手可得,很多指标的测定变得不再复杂昂贵,既可以通过委托专门的研究中心计算所需指标,也可以租用经济高效的虚拟服务器自己计算指标,成本低,更加符合现实性原则。

3.3时限原则可能导致的考核过于注重短期利益。时限原则是指指标的完成应在特定期限内,不能遥遥无期,这导致员工过于注重短期利益,对企业长期经营不利。大数据是站在巨量数据之上进行分析的,数据基数很大,考量因素很多,有更大的把握对复杂和长远的投资进行预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短视行为。

三、挑战。

大数据和云计算尚未引起普遍重视。麦肯锡公司2013年调查显示,只有49%的高管关注大数据的发展,很多中小企业忽视对大数据的关注。这无疑会影响大数据的推广应用,落后企业也会因此增加机会成本与时间成本。大数据的信息真实性越来越被重视。大数据的引进,对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真实性均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对目前还未做到公开透明的企业来说是个挑战。大数据系统的处理技术尚不令人满意。例如,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时,在转化成结构化数据的途中可能会产生意思曲解和信息遗漏;目前处理巨量数据较为成熟的hadoop体系的应用门槛较高,不利于大数据系统的推广;网络容量有限,储存成本较高。信息和网络安全问题的挑战日益严重。一方面是企业取得的信息是否合法,是否尊重了客户的隐私权。另一方面是企业能否保护好客户的资料,不被窃取。网络水平的快速发展与网络高手的层出不穷,信息和网络安全愈发重要。熟练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人才不足。企业需要能够熟练应用大数据工具的管理会计人才,只有通过他们专业解读和提炼大数据系统处理得到的最终信息,管理层才能得到有利于经营管理的信息,才能做出合理可行的决策。目前,这类人才严重缺少。

四、建议。

1.大力宣传和推广大数据系统,普及大数据和云计算知识,推动大数据时代的健康发展。

2.国家应着重提升全民的计算机素质,鼓励参与国家大型分布式计算项目,发展大数据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项目是将一个超大型计算项目分解成可在单个电脑上计算的小块儿,每一个拥有电脑的人只需下载正规软件,即可参与其中。

3.高度重视云安全,不仅要建立杀毒系统保护信息免受侵害,还要在信息共享时注意混合云中数据的所有权问题,推广使用分裂密钥加密等技术对机密数据进行保护。

4.加大培养管理会计人才的力度,鼓励使用大数据工具。逐步培养可以综合掌握数学、统计学、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管理会计的数据分析与挖掘能力,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变化。

合作与推进:会计学术研究方法

考试是有一定的技巧,注会考试方法与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应注意认真审题,每道考试题都有不同的要求,都有一定考点。因此,在答题前,应对每一道题目先进行仔细的审读,搞清题目的要求,不要盲目为了抢时间,在未搞清题意的情况下仓促答题。

2.不同题型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单项选择题是相对比较容易得分的题型,应尽可能得分。在解题时,对没有把握的题目可以用排除法,注册会计师《注会考试方法与技巧》。判断题,由于实行倒扣分的方法,一般说来,只有在十分把握的情况下才做出判断的处理,没有把握的题,则可不判断。业务计算题都应该有序地进行处理,注意解题思路的清晰。其中编制会计分录时凡是要求列示明细科目的,均要加以列示,尤其如“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应交税金”、“利润分配”等科目,若不列示,则这笔分录就会相应被扣分。计算题也是一样,在有列示计算过程的要求下,不仅要列明最后的计算结果,最主要是要把解题的步骤、过程写出来,否则也会被酌情扣分。至于在列示计算公式时,倒不一定要列示文字计算式,可以直接用数字代入,以节省时间。

3.处理好题目数量、难度与分值的关系。试题中的选择题、判断题等题目的数量较多,单位分值较小,难度情况各异,有时会占去较长的时间。计算题和综合题题量较大,分值较多,但一般来说难度较高。因此,在考试时,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正确处理好题目数量、难度与分值的关系,合理安排紧张的考试时间。

此外,答题时还应注意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做到字迹清楚、工整,避免不必要的误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祝您成功!

1.注册会计师的考试方法与技巧总结。

2.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方法与技巧建议。

3.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方法与技巧介绍。

4.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方法与技巧推荐。

5.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方法与技巧简介。

7.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方法与技巧。

8.注册会计师考试应试方法与技巧大全。

会计研究方法心得体会

会计研究方法是会计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对于培养会计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至关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首先,我深刻认识到研究问题的重要性。其次,我了解到搜集和整理资料的重要性。再次,我深入体会到统计分析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最后,我认识到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这些心得不仅对于我在会计研究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对于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首先,研究问题是会计研究的起点和核心。选择一个研究问题要与时俱进,贴近实际。我们要关注当前会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关注经济、金融等领域的发展,抓住新兴的研究热点。同时,研究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重要性,能够对学术界和实务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查找相关文献,了解同行研究的进展和研究思路,从而能够更好地选择自己的研究问题。

其次,搜集和整理资料是开展会计研究的基础和必要环节。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文献搜集,我们可以了解到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前沿动态。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资料搜集的艰辛和重要性。一方面,我学会了如何使用各类数据库和搜索引擎,以及如何进行数据的筛选和整理;另一方面,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从而获取更有价值的信息。

再次,统计分析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统计方法的正确应用既能够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也能够对研究结论进行科学的检验。在学习统计分析方法的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与统计学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这些理论和方法不仅在会计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最后,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最终产出的形式,也是对研究者学术水平的重要检验。在学习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学到了如何编写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如何清晰地呈现研究方法和数据,以及如何进行结论和启示的总结。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学术论文写作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遵循学术道德和规范,如如何引用、如何署名等。

综上所述,会计研究方法是培养会计研究人员科研能力的重要课程。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研究问题的重要性,了解到搜集和整理资料的重要性,深入体会到统计分析在会计研究中的应用,认识到学术论文写作的重要性。这些心得不仅对我在会计研究领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对其他学科的研究者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会计研究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做出更大的贡献。

管理会计教学方法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逐步深化,我国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众多挑战,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管理会计也凸显出它的重要性。而管理会计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瓶颈。2014年,财政部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财会【2014】27号)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改革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内容,适当增加管理会计专业知识的比重”,并争取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人才,力争通过5-10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国管理会计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深入推进会计强国战略,我们也应该顺应时势加强高校的管理会计教育教学以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作为财会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在《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课程的教学中存在教学内容的交叉。从教学内容上看,《财务管理》中已经讲过项目投资决策和经济订货基本模型等知识点,《管理会计》在这些内容上有重复。针对教学内容存在交叉的问题,本文认为有两种解决办法。第一种,将《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做一个明显的界定,比如将项目投资决策和经济订货基本模型等知识点放到《财务管理》讲解,《管理会计》中主要讲解管理会计概述,成本性态,变动成本法,本量利分析,预测和决策,全面预算的编制以及成本的控制和业绩的考核;第二种,学习西方,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三门课程合并在一起统称为“成本管理会计”或者参照中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称为“财务成本管理”。

2、缺乏系统的案例分析教材,使得教学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管理会计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西方引入我国,历经30多年的发展,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状况仍不理想。目前由国内学者编著的管理会计案例分析教材还比较少,内容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要与相关的教材匹配用于教学过程还有一定距离。针对缺乏案例分析的问题,本文认为有两个解决办法。第一,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通过实践对相关的管理会计案例进行搜集整理并编排成教材;第二,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寻找合适的案例,然后组建团队进行课堂讨论。

3、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老师讲解知识点,学生练习习题为主。虽然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微课、慕课的兴起有着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作用,但是本质上的教学方法还是比较单一,还有待提升的空间。关于管理会计教学方法的改进,我们可以采用案例引入法、比较分析法、利用excel辅助教学法以及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式。

4、教学考评方式单一。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考评方式单一,主要是以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仅停留在理论上的考核。针对教学考评方式单一,我们可以尝试采取多种多样的考核方法,比如团队协作分析案例情况,案例分析答辩情况,还可以组织管理会计面试等。

5、学生学习管理会计的兴趣不高。《管理会计》这门课程一般安排在课程的后面部分进行学习,这个时间段学生一般忙于实习或者找工作,而管理会计在实践活动中开展较少,尤其是中小企业,基本没有对应的管理会计岗位,学生不重视,只要求不挂科。兴趣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管理会计的不断发展,相信管理会计会在实务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学生也会逐渐意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在开始管理会计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整个课程的框架以及主要内容。管理会计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总论,主要包括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管理会计的定义、职能与内容以及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重点内容是比较传统的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差异。第二部分:包括成本性态、变动成本法和本量利分析。这部分是管理会计的重点内容。第三部分:预测和决策。第四部分:全面预算的编制,成本的控制和业绩的考核。在管理会计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案例引入法。在开始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或者一个新的章节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引入一个真实案例的方式来引出所要讲的内容,让同学们认识到理论并未脱离实际,内容也不是那么枯燥。比如,在第一次接触管理会计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一个同学来当公司的老板,另外两个同学分别应聘公司管理会计岗位和财务会计岗位,分别谈谈这两个岗位的看法。通过模拟应聘的案例引入同学们对管理会计这个岗位以及这门课程的思考。

2、比较分析法。在进行讲解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区别的时候,应用比较分析法再合适不过了。我们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进行对比,一目了然。

3、利用excel辅助教学。在变动成本法和全面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利用excel进行辅助教学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率。我们以全面预算的编制为例。首先,销售预算是我们开始整个预算编制的基础,我们可以事先在课前将表格编制完成;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以教材的案例数据为基础演示各个表格的填写以及各个表格之间的逻辑关系,展示整个全面预算编制的过程,当然中途也可以随机抽同学上来重新操作一遍;最后,安排类似的案例要求学生自己在excel上完成全面预算的编制。

4、案例分析法。古希腊时的哲人苏格拉底经常使用讲故事或举例子的方法来阐释他的思想,可以看成是案例分析法的最早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案例分析法在各个学科当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案例分析法主要是针对理论性较强,内容比较抽象的知识点。案例分析法中的案例一般是由最新的,真实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构成。在预测和决策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中应用案例分析法是比较合适的。我们以资金需求量预测这个知识点为例。首先,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团队,要求每一个团队自行寻找一个上市公司,搜集该公司的相关资料,并进行资金需求量的预测;其次,课堂上随机选择团队进行分析过程及成果展示;最后,教师带动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以及教师点评。案例分析的侧重点在于分析,深入的分析。团队成员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对案例的分析,全班同学讨论以及教师点评也有助于对案例的分析,只有深入的对案例进行分析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已经在西方得到广泛的应用,而管理会计在我国的研究以及应用时间还比较短,但随着互联网+对传统财务会计带来的巨大冲击,管理会计逐渐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级财会人员仅仅拥有财务会计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从会计迈向管理,从被动迈向主动,从提供信息迈向预测决策才是大势所趋。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进行改革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2]贺妍.管理会计的角色实践与教学方法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0(6)。

[3]陈兴述,李勇.管理会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4]张云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5(3)。

论文写作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围绕“县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研究”主题,以课例为载体,以县域教研和学科教研为依托开展教师行动研修,推进研训合一,探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努力提升教师实践智慧,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二、活动目的(一)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研究、探讨和解决新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和难点。

(三)学习与交流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展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

(四)努力打造各学科精品课例。

三、活动原则。

(一)解决课堂教学实际问题的问题引导式原则。

(二)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研培一体原则。

(三)“三课两反思”的行动原则。

(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团队共研原则。

四、活动步骤。

(一)研究步骤。

(1)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包括研究目标、组织领导、实施步骤、评价办法、保障措施等。

(2)学科实验小组制定实施阶段性实验计划,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时间安排、实验教师、具体措施、预期成果等。

(3)采用“三轮研究”模式推进课例研究。

第一轮研究:原行为阶段。大体分为“教学设计一课堂观察一反馈会议”三个步骤,即实验教师自己独立进行设计,上研讨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轮研究:新设计阶段。仍分为“教学设计一课堂观察一反馈会议”三个基本步骤,所不同的是,先由实验教师围绕要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设计思路,然后是课题组教师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上第二次研讨课,课题组全体成员听课、观察。全程录音、录像,然后召开反馈会议,对教师第二次公开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寻找设计与现实的差距。

第三轮研究:新行为阶段。参照第二轮的步骤,上第三次研究课,进一步调整教学行为。

(4)撰写课例。由实验教师执笔。教研组其他教师一起参与,认真撰写课例。

(5)课例研究总结。首先课题实施小组进行小结,然后进行课题组总结,对课例研究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反思,总结经验,激励先进,反思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再提出下一轮开展课题研究的初步方案,进行下一轮研究。

(二)阶段性安排。

2012年4月至2012年7月:制定实验阶段性计划,开始第一阶段研究,进行第一阶段总结(初步建成课例研究的模式)。

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制订第二阶段计划,进行第二阶段研究,总结(建立课例研究模式,在评价体系研究方面有所突破)。

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制订第三阶段计划,进行第三阶段研究,总结(进行推广)。

五、组织机构。

组长:赵正辉。

副组长:冯广庆魏志强赵晓鹏。

成员:刘淑英裴永文岳元戈李艳波韩继昌荆红秦秀英王冬玲张金慧办公室主任:张金慧。

办公室副主任:杜柏军佟磊赵海儒温亚梅许德河石荣芳李宏伟。

工作人员:各科教研员各校教研处主任教导处主任。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规范法与实证法的正确定位

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工具、技巧、方式和途径,它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可以解释为会计理论研究者(认识主体)在把握构建会计理论(认识客体)过程所应遵循的原则、途径、手段:技巧与方式的总和。因为,会计理论是“人类在长期会计实践的过程,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辩证的思维运动,所产生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作为认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桥梁与介,在会计理论研究至关重要。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史都反复证明:科学理论的产生和突破往往是从研究方法开始的。科学、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先导;会计作为一间科学,其理论研究也离不开科学、正确方法的指导。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1、从认识客体――会计理论来说,因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会计理论体系位居最高层次,是一种更为本质的理论,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突破,以及成果的取得,又可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体系。

2、从认识主体――会计理论研究者来说,因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认识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桥梁,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取得新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所以,作为会计理论的研究主体――会计理论研究者来说,如果要多、快、好、省地形成对会计的理性认识,那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而且要能掌握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的现状就与会计理论研究者不够重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没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规范法与实证法的正确定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发展到现在,实证研究法几乎成了会计理论研究的唯一方法。如今在美国,几乎发展到了非实证课题不做,非实证文章不发的地步。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几乎每篇财务会计博士论文都带有实证研究的印记,即使是一般会计杂志和刊物上的文章,也都充斥着大量的统计数据、数学模型和图表。而在国,很长时间以来,在会计理论研究都是采取传统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近一时期才陆续出现一些实证研究成果。但目前,在会计理论研究界也出现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只有实证研究方法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甚至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世纪,如果再用规范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将无出路。笔者认为,这种会计研究现状和观点有失偏颇,不敢苟同。况且,有人就认为,实证法只能证明真理,不能发现真理,而“一个学科没有发现则不能进行证实,但它却可以无须证实而可以发现”(唐・埃里思奇・1)。

笔者通过对会计研究方法--规范法与实证法的比较分析,有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规范法和实证法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性,但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理论服务。

第二,规范法和实证法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两种方法,它们之间虽具有本质的区别,但又相互缠绕在一起,两者对会计理论的研究都非常重要。不存在纯粹的规范法和纯粹的实证法。这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它们各自研究过程的基本程序得到印证:运用规范法构建的会计理论虽然是以会计的目标或假设为前提,然后根据既定的推论规则得出会计理论,是从逻辑性方面概括或指明会计“应当是什么”,怎样才算是良好的会计实务。但是,从它的研究过程的第三个推导程序可以知道,其根据前提推导出的结论也必须进行检验证实;同时,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看,人们要获得对于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必须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盾环往复以至无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见,运用规范法构建的会计理论也必须不断接受会计实践的检验,这体现的就是实证精神。只不过这种检验也许更注重定性、而非定量,是永无止境的、而非定格在某一时点、某一期间。而运用实证法构建的会计理论,虽然强调以事实、实际情况和收集到的数据来验证理论、假说的近似的正确性,强调的是实事胜于雄辩,但是,这并不排斥其运用了规范法,甚至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从它的研究过程的8个基本程序来说,前5个程序即从确立研究课题到设计研究方案就运用了规范法,其有待验证的“理论”、“假说”等即是规范研究的结果,它要运用传统的抽象思维分析方法、逻辑推理方法等;只有后3个程序即从收集数据资料到分析数据、测试假设到结果分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证法。

根据上述认识,笔者得出的结论是:不论是规范法还是实证法,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方法,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只是侧重点、说服方式不同而已。规范法侧重于定性分析,且用言语说服方式;实证法侧重于定量分析,且用数字说服方式,尽管在同一研究并不总是同时涉及两者。因此,在选择构建会计理论的方法时,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为了增进会计理论研究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要根据会计理论研究对象的具体特点来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科学特别是会计,毕竟不同于自然科学,如用单一的实证法对其进行研究,就有过于注重定量化和模型化的倾向;其次,在会计理论除去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外,还有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应用理论,不是所有的理论问题都可以用实证法来研究的。会计基本理论涉及的是本学科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是原理和基础性质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间接,且对其研究属于基础研究,即不大强调“现实世界”政策和管理问题的应用,因此,运用规范法比较适合。会计应用理论研究属于应用研究,是对最现实的问题进行研究,它通常是运用基础研究的成果,通过价值理性认识探索、开辟应用途径,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比较直接,较好的操作性是其特点,因此,对它的研究用实证法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1.吴水澎:《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辽宁人民出版社版。

2.吴水澎:《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四个问题》,《财会通讯》19第12期。

3.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4.阎达五、赵月园:《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状况的回顾与瞻望》,《会计研究》年第2。

所得税会计方法研究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而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可以选用递延法或债务法。通过研究比较,发现债务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明显优于递延法、应付税款法。

1.基本观点不同。应付税款法所持观点是,所得税只来源于应税所得,即只有当经济事项所得与确定该期应税所得结合起来时,才产生所得税。纳税影响会计法则是,一个时期经营成果与所得税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当交易或事项产生会计收益时,应于同期确认所得税费用,以遵循配比原则。

2.理论依据不同。应付税款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收益分配观”。企业本期利润中负担的所得税是企业纯收入的一部分,其性质是利润的分配。纳税影响会计法则是正确的所得税“费用观”,“业主权说”。以投资者需要为导向的现代财务报告以净收益为核心,着重揭示企业净收益的构成及其分配情况。

3.会计思想不同。应付税款法坚持以税法为主导思想来处理所得税会计问题。纳税影响会计法坚持以会计制度为主导思想来处理所得税会计问题。

4.会计处理基础不同。应付税款法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其权利和义务的发生以税法相关规定为依据。直接将应交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而纳税影响会计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其权利取得、责任发生以会计制度相关要求为准绳。主张所得税跨期核算,坚持所得税资产、负债与所得税费用的准确核算,和本期收人、费用配比。

5.对费用确认不同。针对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发生、转回和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的各期,就应付税款法,以本期应税所得为思考起点,无须确认为各期所得税费用或抵减各期所得税费用,也无须计入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如以本期应税所得为思考起点,即须确认为各期所得税费用或抵减各期所得税费用,也须计入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

6.配比性不同。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通过递延税款调整应交所得税,以达到所得税费用与收益相配比。

7.对未来的影响不同。采用应付税款法,不确认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不将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递延到以后各期。采用纳税影响法,应该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并将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递延分配到以后各期。以至形成资产负债表的递延税款项目,且影响各期利润表所得税费用项目。

8.对永久性差异的处理不同。虽对永久性差异处理方式是一致的,但应付税款法依税法采用收付实现制而纳税影响会计法依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应付税款法,无需进一步区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只需按照税法调整税前会计利润,就可得到本期所得税费用。

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不仅能够对上市公司运营管理状况做出反映,而且能够为投资者做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定义、产生动机、粉饰手段以及社会危害做出简述基础上,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识别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指的是对会计报表进行伪造、变造的行为,从而促使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所呈现出的真实财务数据、现金流量数据等呈现为更好的状态。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手段来看,主要包括运用关联交易、虚拟资产、利息资本化等对自身利润进行调节、运用资产评估对潜亏进行消除、将其他收益分为主营业务收益;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动机来看,主要包括应对业绩考核、增发新股、免遭退市、减少纳税、获取更好的商业信用与更多的信贷资金等;从上市公司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所引发的危害来看,一方面这种行为的出现,反映出了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以及外部监控体系亟待健全的问题;另一方面这种行为会误导投资人决策、弱化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也正因为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存在严重的社会危害,上市报表的会计粉饰行为引发了政府部门、债权人以及投资人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如何有效抑制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政府部门与上市公司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的社会危害性,决定了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必要性。而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有效的识别,则是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有效抑制的重要基础,由此可见,审计工作者需要针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动机以及主导手段,提升自身的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识别能力,继而为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整体分析。

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现金负债表与财务报表附注,是审计工作者针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开展总体分析的重要依据。当然,审计工作者如果单看一种资料,很难发现上市公司会计公司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如果能够对这些资料进行结合分析,那么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的粉饰嫌疑将可能浮出水面。具体而言,审计人员主要需要通过上市公司利润表重点了解主营业务利润占比情况,从而了解上市公司的发展潜力;通过现金流量表了解现金流量与净利润之间的关系,如果现金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则说明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可能为虚拟财产,而这也能够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通过资产负债表了解流动资产变动情况,如果应收账款与销售收入出现异常变动,则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应当持有怀疑态度;通过财务报表附注了解报表数字异常情况是否具有详细说明,如果欠缺详细说明,则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也存在粉饰嫌疑。

(二)不良资产剔除。

在对上市公司进行不良资产剔除分析的过程中,审计人员主要可以运用两种方式来开展:首先,审计人员可以对比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与不良资产总额,如果发现上市公司中的净资产总额低于不良资产总额,则能够反映出上市公司面临着严峻的经营管理挑战;其次,审计人员可以对比上市公司资产增长速度、增长额度与不良资产的增长速度、增长额度,如果二者增速呈现出较大差距时,则说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可能存在粉饰现象。具体而言,上市公司中的不良资产不仅包括上市公司的虚拟财产,而且包括上市公司在运营中的亏损项目,其中,亏损项目包括存货跌价、应收款长期挂账以及投资项目长期无收益等。

(三)关联交易剔除。

在对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关联交易剔除主要是对关联企业利润进行剔除。在对企业运营管理水平以及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关联企业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如果上市公司的主要利润以及收入都来自于关联企业,则审计人员需要关注上市公司是否存在与关联企业存在不等价交换的交易。

(四)关注资产重组。

在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资产重组是上市公司利用股权置换和资产置换等方式,对企业资本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的手段。在此过程中,上市公司为了获得巨额利润,而使用关联交易方式,使用自身的劣质资产、闲置资产交换优质财产。在对这种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需要对利润表中所体现出的投资收益、营业外收益等作出重点审查,从而确定上市公司置换资产的金额以及性质,并确保这些内容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有所体现。

(五)关注存货计价。

在上市公司运营发展过程中,存货计价中的后进先出法如果改为先进先出法,并且物价处于上涨趋势时,则上市公司所获得的利润在会计报表上就会具有更高的表现。为此,审计人员在对审计报表进行审查的过程中,应当对存货计价方法是否存在变动给予高度关注。

(六)关注虚拟财产。

在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将已经产生的费用当作待处理财产损失或者待摊费用等形式纳入负债报表当中的行为,而事实上,这些费用并不会为上市公司带来利润,也不属于上市公司所具有的真实财产。如果这些费用进行长期挂账,则只能说明上市公司具有对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因此,审计工作者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查时,需要对上市公司所具有得到虚拟财产明细进行关注,特别是对于金额较大的虚拟财产,应当重视查明为何没有有效处理或者没有有效摊销的原因。

(七)关注纳税情况。

在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识别过程中,如果上市公司纳税情况出现以下两种现象,则说明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现象以及利润操控行为:一方面上市公司财务资料与纳税资料存在较大差异时。虽然在开展审计工作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上市公司财务资料与纳税资料不符并非个案,但是如果二者存在明显差异时,则基本能够说明上市公司具有两套或者两套以上的账簿与报表,或者说明上市公司在内控管理环节具有明显缺陷,导致财务管理总存在较多错误;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纳税金额较大并产生突然波动时。我国税法对上市公司缴纳税费的时间具有详细规定,因此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纳税金额不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波动。与此同时,当某个行业利润下降而上市公司的税费却呈现出提升趋势时,则上市公司也存在对报表进行粉饰的嫌疑。

(八)关注利息资本化。

上市公司在利用利息资产化手段对非资本性支出进行处理的基础上所开展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具有极强的隐蔽性,这是因为上市公司对资金进行使用之后,审计工作者很难区分哪些属于资本性支出以及哪些属于非资本性支出。针对这种情况,在审计工作者对这种报表粉饰现象进行识别的过程中,可以对上市公司在建项目所用资金在上市公司总资产当中的比例做出分析。一般而言,利息支出资本化在上市公司总资产中所占据的比例与这一比例十分接近。如果在审计工作中发现上市公司在建项目所具有的平均余额与规定利息率之积明显小于资本化的利息支出时,则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存在报表粉饰现象以及利润操控行为。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粉饰现象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广泛存在而又难以解决的问题,从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粉饰现象来看,应对业绩考核、增发新股、免遭退市、减少纳税、获取更好的商业信用与更多的信贷资金,是上市公司对自身会计报表进行粉饰的重要动机,而为了有效抑制这一现象,审计工作者需要围绕上市公司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现金负债表与财务报表附注开展整体分析,并在使用不良资产剔除、关联交易剔除等方法确保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情况浮出水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上市公司所开展的资产重组、存货计价方式、虚拟财产、纳税情况以及利息资本化,从而确保上市公司具有的会计报表粉饰行为得以及时发现,继而对上市公司的规范化发展做出指导。显然,这无论是对于推动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还是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罗笑。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治理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xx(2).

[2]任风莲。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及防范研究--以绿大地财务报表粉饰事件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xx(21).

[3]高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动因分析与识别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xx(8).

[4]刘战伟。浅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治理[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36(4).

所得税会计方法研究比较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得税会计核算应当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或纳税影响会计法,而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的企业,可以选用递延法或债务法,通过研究比较,发现债务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明显优于递延法、应付税款法。

1.基本观点不同。应付税款法所持观点是,所得税只来源于应税所得,即只有当经济事项所得与确定该期应税所得结合起来时,才产生所得税。纳税影响会计法则是,一个时期经营成果与所得税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当交易或事项产生会计收益时,应于同期确认所得税费用,以遵循配比原则。

2.理论依据不同。应付税款法的理论依据是所得税的“收益分配观”。企业本期利润中负担的所得税是企业纯收入的一部分,其性质是利润的分配。纳税影响会计法则是正确的所得税“费用观”,“业主权说”。以投资者需要为导向的现代财务报告以净收益为核心,着重揭示企业净收益的构成及其分配情况。

3.会计思想不同。应付税款法坚持以税法为主导思想来处理所得税会计问题。纳税影响会计法坚持以会计制度为主导思想来处理所得税会计问题。

4.会计处理基础不同。应付税款法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其权利和义务的发生以税法相关规定为依据。直接将应交所得税作为本期所得税费用。而纳税影响会计法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其权利取得、责任发生以会计制度相关要求为准绳。主张所得税跨期核算,坚持所得税资产、负债与所得税费用的准确核算,和本期收人、费用配比。

5.对费用确认不同。针对时间性差异的所得税影响金额在发生、转回和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的各期,就应付税款法,以本期应税所得为思考起点,无须确认为各期所得税费用或抵减各期所得税费用,也无须计入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如以本期应税所得为思考起点,即须确认为各期所得税费用或抵减各期所得税费用,也须计入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

6.配比性不同。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所得税被视为企业在获得收益时发生的一项费用,通过递延税款调整应交所得税,以达到所得税费用与收益相配比。

8.对永久性差异的处理不同。虽对永久性差异处理方式是一致的,但应付税款法依税法采用收付实现制而纳税影响会计法依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应付税款法,无需进一步区分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只需按照税法调整税前会计利润,就可得到本期所得税费用。

9.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不同。随着经济业务日趋复杂,应付税款法在保证会计信息相关性方面已无能为力。而纳税影响会计法,其提供信息能用以分析企业将承担的所得税纳税义务,以及可能的现金流量变动,从而可以大致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及前景,增强报表使用价值。

总之,采用应付税款法易导致财税合一的会计处理模式。会计核算过分遵循税法规定而放弃自身一般行为原则,存在许多不合理会计问题,不符合权责发生制、配比性、相关性等原则要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是采用财税分离的会计处理模式,或选用递延法或选用债务法。

二、递延法和债务法的比较。

(一)比较首先建立在税率变化的基础上。

1.发生或转回税率不同。债务法下,本期发生或转回时间性差异的影响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现行税率包括当期税率和未来税率;而递延法下,本期发生的用当期税率计算,而本期转回以前发生的时间性差异的影响金额用当初的原税率计算。

2.对所得税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反映不同。税法变化在时间性差异发生或转回期间都可能发生。在此情况下,递延法和债务法的会计处理方法截然不同。

先讨论税率变动较为确定的情况。(1)确认当期递延税款的税率未必相同。如果法定税率变动在当期生效,确认递延税款都以当期新税率为根据;如果法定税率变动在未来生效,递延法按当期税率确定,而债务法则应用未来新税率确认当期递延税款;如果能预计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在转回时税率,债务法则可以按照预计今后的税率计算当期递延税款,以便使时间性差异的预计纳税影响反映为未来的纳税责任或纳税抵减额。递延法不。(2)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的处理方式不同。无论法定税率在当期生效还是在未来生效,采用债务法就必须同时按照法定税率,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进行调整,以便使其亦步亦趋地反映根据新税法规定的新税率确认的所得税资产或负债。而递延法则不,即使在时间性差异转回期间,仍然坚持用时间性差异纳税影响形成时的税率转销前期对应的递延税款。同样如果能预计转回的所得税税率,对递延税款账面余额,债务法就必须同时按照预计税率对其进行调整,即使税率在时间性差异转回期间发生变动。而递延法则不作调整。

再讨论税率变动为不确定(不能预计转回)的情况。递延法不产生这样的问题。债务法下,在递延税款发生的当期只能按适用税率计价,一旦税率的变动由不确定变为确定,我们认为就应调整由于不确定性所导致的对递延税款的影响。当期递延税款按新税率计算,同时调整税率变动对递延税款的累计影响数。对于该累计影响数,不能计入税率定期,避免影响当期,而应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调整税率变动对期初留存收益的影响。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规范法与实证法的正确定位

方法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的手段、工具、技巧、方式和途径,它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相应地,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可以解释为会计理论研究者(认识主体)在把握构建会计理论(认识客体)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途径、手段:技巧与方式的总和。因为,会计理论是“人类在长期会计实践的过程中,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辩证的思维运动,所产生的关于会计的.理性认识。”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作为认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的桥梁与中介,在会计理论研究中至关重要。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史都反复证明:科学理论的产生和突破往往是从研究方法开始的。科学、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产生科学理论的先导;会计作为一间科学,其理论研究也离不开科学、正确方法的指导。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1、从认识客体――会计理论来说,因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本身就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在会计理论体系中位居最高层次,是一种更为本质的理论,所以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革新和突破,以及成果的取得,又可直接丰富和发展会计理论体系。

2、从认识主体――会计理论研究者来说,因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是认识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的桥梁,是会计理论研究者取得新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所以,作为会计理论的研究主体――会计理论研究者来说,如果要多、快、好、省地形成对会计的理性认识,那么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而且要能掌握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相对落后的现状就与会计理论研究者不够重视会计理论研究方法,没能很好地掌握科学的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密切相关。

二、会计理论研究方法--规范法与实证法的正确定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学术界大力倡导实证研究方法。发展到现在,实证研究法几乎成了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唯一方法。如今在美国,几乎发展到了非实证课题不做,非实证文章不发的地步。据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几乎每篇财务会计博士论文都带有实证研究的印记,即使是一般会计杂志和刊物上的文章,也都充斥着大量的统计数据、数学模型和图表。而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在会计理论研究中都是采取传统研究方法――规范研究方法,近一时期才陆续出现一些实证研究成果。但目前,在会计理论研究界也出现这样一种倾向,即认为只有实证研究方法才是科学的研究方法。甚至有人认为,21世纪将是实证会计研究的世纪,如果再用规范法进行会计理论研究将无出路。笔者认为,这种会计研究现状和观点有失偏颇,不敢苟同。况且,有人就认为,实证法只能证明真理,不能发现真理,而“一个学科没有发现则不能进行证实,但它却可以无须证实而可以发现”(唐・埃里思奇1998・1)。

笔者通过对会计研究方法--规范法与实证法的比较分析,有以下两点认识:

第一,规范法和实证法作为构建会计理论的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各有其适用性,但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即为构建科学、完善的会计理论服务。

[1][2]。

会计理论研究方法的比较分析论文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电子账套是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财务数据库文件组成的集合体。所有的会计数据和会计信息都必须以数据库文件的形式存在,以下就是由为您提供的浅谈电算会计记账方法分析。

未记账凭证和已记账凭证就分别存储在“临时凭证库文件”和“正式凭证库文件”之中。在电子账套中,记账是一项最为关键的数据处理功能,是凭证数据在不同数据库文件之间的自动传递和更新,不再是手工会计对凭证数据在账簿上的重复转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