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是指导我们写作思路的好助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要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典型的总结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幼儿园课堂提问的有效方式

简单提问法可以说是幼儿集体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让幼儿直接回答结果,或者用是或否来进行判断,因为这种提问策略比较容易,老师在讲授新课程内容前可以针对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明确的提问,而这些问题因为是刚刚学过的,对于幼儿来说会显得十分的简单明了,所以他们就会争相回答,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有利于知识的复习与巩固,能激发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是一种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提问方法,比如说,幼儿老师可以在音乐课上让几个回答问题踊跃的幼儿来表演上节课所学习的舞蹈,然后再让其他幼儿进行指正,这样不仅让表演的孩子获得了收益,更让观看的幼儿变得更加的认真,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但老师在这种提问方法中需要注意的是,所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概括性和总结性,更要有明确性,让幼儿看到问题就能想到答案,不会答非所问,也不会一脸迷茫。

另外,让幼儿进行问题的判断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学会辨别是非,比如说在幼儿学习数学运算时,老师就可以用简单的数学算式来对幼儿进行考验,3+4=7,2+5=7,5+2=7,可以针对这三个算式让幼儿进行对错的判断,虽然这三个算式的计算结果都是正确的,但是对于幼儿们来说,他们的大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如果要进行最后的判断,就需要进行细心的计算,这种提问的方式让幼儿在计算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学会认真与细心,还会为自己的判断正确率感到骄傲,是提高幼儿是非对错判断能力的最好方法。

探究提问法既可以让幼儿对事物进行深入的了解,还可以起到启发的作用,因为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比较的单纯,对一切都充满着好奇,尤其是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总想一探究竟,幼儿教师可以利用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来进行问题的探究,让幼儿们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挖掘,比如说,在给幼儿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过程中,可以让幼儿跟随着课件中小蝌蚪的思维,一步步的深入探究,先不要把最后结果抛出来,而要让幼儿自己去思考,到底谁才是小蝌蚪的妈妈,为什么金鱼不是小蝌蚪的妈妈呢?让他们稚嫩的大脑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的思考,只有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获得的结果才是最令人难忘的,而且这种探究提问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集中精神去想问题。

现代的孩子不同于六七十年代的孩子,他们都是家里的宝,受着几代人的宠爱,所以在他们的意识里不知道什么是苦,而幼儿教师在进行集体活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运用启发式的提问方法,让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学会自己成长,比如说在感恩节前夕,可以给孩子们讲一讲感恩的故事,让他们懂得孝顺,懂得尊老爱幼,让孩子们对这一系列的知识进行探究以后,就可以启发他们,在感恩节到来时,想对谁说一声谢谢,这时孩子们肯定会有不同的想法,有的会想到妈妈、爸爸、而有的则会想到爷爷、奶奶,因为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所感到的呵护与爱是不一样的,这时老师一定要帮助和启发他们来用各种形式进行感恩,比如说可以为妈妈做一件手工制作,为爸爸献上一首歌,为爷爷捶捶背,为奶奶洗洗碗等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去创造美好。

三、开放提问法。

顾名思义,开放提问法就是让幼儿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提问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们的身心完全放开,而且也是对比较内向的孩子的一种提高,因为平时沉默寡言的幼儿在老师提问时总是低着头,没有勇气回答,或者害怕回答错误,这时幼儿老师就可以运用开放提问法来鼓励这些不爱讲话的孩子,只要敢说,就是最棒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这样的问题设计一定要巧妙,要让孩子们觉得自己也是一个智谋双全的小诸葛,比如说老师可以就六一儿童节的联欢会来让这些幼儿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每个孩子肯定会根据自己的特长来设计节目,而老师也就可以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找到各个孩子的特性,为集体教学活动提问策略的实效性奠定基础。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技巧的探析

启发式的提问,是新课改后应用最为普遍的提问方式,但其提问的行为并不完全正确。问题设置的不合理,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缺少个人发展的空间,师生之间的提问互动性不足,都影响了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下面,笔者就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1.问题设置不合理,缺少扩展空间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以提问为起点的。新课改指出,教师提问越科学,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大。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往往与小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有所差距。有些问题过偏,有些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又太复杂,不能够全面回答。虽然教师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充实,但学生在无法回答教师的问题之后,学习积极性会下降,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因此,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回答问题获得能力上的提升,才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

2.课堂提问的方式过于死板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一些教师的提问方式过于死板,灵活性不高。这部分教师往往会利用教案中的固定模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而不会针对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灵活地更改,大大影响了课堂提问的创新性。还有一些教师总是跟随别人的教学脚步,提出一些老、旧的问题,这不利于小学生思维的扩展。例如,“作者的思维情感以及中心思想”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讲是没有任何新意的,很难调动小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像“对不对”或者“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在课堂中出现,虽然能够得到学生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是不经过大脑的,此类问题的提出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3.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足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当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具有疑问,才能促进提问行为的产生。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不足之处下手,进行课堂提问。但是,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顾自己的讲解,不顾学生的反应,师生之间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提问中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还会激起学生的厌烦感。没有互动的、干巴巴的提问,会让教学氛围没有生气,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情绪。

面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更多地以新课标的要求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来进行反思,开拓创新性的课堂提问方法。下面,笔者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启发性的课堂提问

对于小学生来讲,提问是思维运动的起点。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进行提问,先要进行认真的推敲,看问题是否可以真正地激发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启发式的课堂提问,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与积极思考,是学生思维得以扩展的重要基础。在教学中实施启发式提问,会让学生具有与文本互动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习得一种学习方法。

比如,在教学《称象》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称象的方法有哪些呢?课文中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做思维运动。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开发,想一些称象的具体步骤,之后,要与课本文章进行互动,发现课本中所讲的称象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一旦有了想法,就要敢于站起来表达,促进学生体会思考与回答问题的乐趣。启发式课堂提问的应用,有利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氛围的开放化发展。

2.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提问时,教师要考虑到自己提问行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提问前,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对问题进行有效的设计,考虑问题的启发性、变通性以及挑战性,挑选最具有教学价值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要利用课堂提问对学生的思考方向进行引导,加大学生的思维运动范围,让学生的思考层次更上一层楼。那些不经思考就可以回答的问题不要提,学生无从下手的问题不要提,科学地进行提问,问题要紧扣学生的能力和思考范围。

3.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自己的提问行为,对于学生是否认真思考,回答内容是否有效并不是很在意。教师习惯于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提问,根本没有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思考,有利于其答案的周全性提升,也会让学生扩展自己的思考空间,自主提出问题。

4.讲究课堂提问的态度

教师提问的态度,会对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情绪以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产生一定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神态要安详且自然,从而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自信心。教师不得用问题故意为难学生,而是本着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态度去提问。教师更要正确评价学生的思考行为与回答行为,尊重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的自尊心在学习过程中被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小学生乐于提问,乐于回答问题,融入课堂活动中去。

在教学《一夜工作》这篇课文时,学生在朗读“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的时候,情不自禁地自主加了一个“啊!”那么此时,教师并不能对学生说:“读课文时不能出错误,不能自己添加或者删减字。”其实这是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好时机,教师应该启发学生:“为什么你会加了一个啊字?”学生便会回答:“因为有崇敬之情。”这样一来,教师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更引导了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促进了课堂的教学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行为,应当是启发式提问为主,多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供科学的问题,有利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通过自主学习去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问技巧,并对技巧进行正确利用,让课堂提问满足学生的语文学习需求,让语文教学通过课堂提问的改革而有所进步。

幼儿园课堂提问的有效方式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这都需要教师掌握好课堂提问的策略。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的手段,通过诱导学生回答和处理学生答案,达到检查教学、学习知识、巩固知识、促进思维、培养能力等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诸项教学技能中的重点,既渗透于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的运用之中,又统领各项教学基本技能共同实现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技巧,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习效果,使课堂提问产生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1、比较乱。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提问目的不明确,为提问而提问,随意发问。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比较虚。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提问的目的达不到,落不实。

3、比较散。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重要问题没有经过整体设计,没有主线,形不成系例。

可是,怎样才能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呢?

我认为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根据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情境问题是必要且重要的一个环节,好的情境问题,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更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如果情境问题过大,过于宽泛,学生容易“跑调”,很难被引入课堂学习的正轨,造成课堂教学时间严重不足,宝贵的学习就这样白白浪费了,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一位一年级教师在教学《连加》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很漂亮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2只小鸟,树下草地上有4只小鸟,树顶上空还有3只小鸟。然后老师问:看着这幅图画,你能写出什么算式?学生的算式可多啦,但思维受到已有知识的影响,只有4+2、3+2、4+3、3+4、4-3、3-2、4-2等算式,可就是不见连加算式的影子,这样一来,后面的教学变得麻烦了,不在教师的预设之中,整个教学被打乱了。请看看教师设置的问题,那么“大”,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后面的教学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图上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你是怎样写算式的?那情况肯定就不同了。

这种泛滥的问题,对学生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会让学生养成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这种把知识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问题”,是有违课程改革理念的,对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提的问题,都应具备创造性,无论是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方面。前者自不用说,后者可谓更难。要提创造性的问题,本身就意味着对教师本人素质的挑战。

不久前听了一节“列方程解文字题”(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听到了让人赏心悦目的两个问题。

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以缺少的一种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还能调节课堂气氛,沟通师生感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提问目标要明确。

提问应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围绕教材内容,并且考虑到学生的共性和个性,以提升能力为目的来设计。设计的问题应该能够变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提问内容能不能使学生产生疑问,能在哪些方面产生疑问,有哪些答法,事先都要有所准备。从教学角度说,抓住教学的难点设问,平中出奇,浅中见深,理清头绪,化难为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2、问题要有新奇感。

为什么又说“甲天下”呢?它又是如何得到“天下第一”的美称呢?这一系列的提问,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急切地想从课文中寻找到答案。学生带着求知的问题去学习的积极性会很高,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学生不是一开始就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感兴趣的,所以,教师自己也应当深入研读教材文本,寻找到突破口,有意设置问题造成学生阅读的障碍,形成他们想要突破障碍的心理。在学生努力解决问题最终突破障碍的同时,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提问要循序渐进。

问题的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既要按照课程的顺序,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循序而问,让学生能积极思考,最终逐步得出正确结论,以达到加深理解和记忆知识点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依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把复杂问题分解成易理解的几个问题,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引进,逐步引导,这样的提问处理能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且也使学生乐于接受。

在教学“五彩池”一文时,可以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提问。首先提出问题:五彩池是不是我们平时常所见的池塘呢?学生很容易就回答出来“不是”。然后再问:为什么不是呢?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与我们家的池塘差别在哪里呢?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题目有“五”“彩”字。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那是有五个池塘还是有颜色的池塘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感觉好奇,就会带着这样的问题认真地阅读课文。这样一组问题,环环相扣,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1、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详,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

2、保持民主的教学气氛。

在提问时,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表情、行为举止等,要给学生一种信赖和鼓励,要以同学生一起思考的心情提问,不要用强制性的态度来要求学生回答。对应答学生不能表现出不耐烦,应耐心听取,否则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有的课堂提问时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有的教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让课堂气氛活跃,课前就做好充分的安排,也就是选定好问题及答题的学生,整节课就是那几个学生表现,表面上这节课上得很完美,可是这节课学生能学到什么样呢?而且这样做很令其他学生反感,打击了他们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如果部分学生因为不得亲身参与而“恨屋及乌”,对你这门学科失去兴趣,那就因小失大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告诉我们: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也不去启发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时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

例如:(1)课初提问,可以通过读题质疑,激活学生探究兴趣;在巧妙复习中,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精髓。《飞夺泸定桥》一文,教师通过紧扣题眼质疑:红军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红军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2)课上,可以抓住有疑处、矛盾冲突时、情感共鸣处、文本留白处、知识延展处进行提问。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在品读探究环节中,教师可抓住文本中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质疑:小男孩举手时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他在抽血过程中为什么"一句话也不说"?为什么会"立刻停止了哭泣"?(3)课尾提问,更是推波助澜,升华文本。

当然,在学生没有思考、没有疑问、没有形成认识冲突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提问的目标,必须及时发现和灵活应对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但是在实际运用到构建有效提问的课堂实践中时,必然会遇到各种有差异的信息,教师处理的方法、策略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教师提问的目标应该明确。那就是关注学生的'回答,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自己课前精心预设的问题,跟随学生的认知兴趣不断调整,帮助学生把新学的内容与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提问的目标明确,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在设置问题时,如果范围太大,学生就会无从下手。比如“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的动物,文章是怎么体现这些特征的?”这样的问题就会使学生无从下手,如果换成“松鼠是一种漂亮、乖巧的动物,文章哪些段落分别体现这些特点?”对于学生来说,就比第一种问法较易于思考,也很容易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从而把握文章要点。其次,能够给学生回答问题的途径也是使问题明确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在分析松鼠的特点时,首先分析了松鼠漂亮的特点,并用“文中从面容、眼睛、身体、四肢、尾巴、吃相这几个方面来写的。”这样的以填空的形式,给学生一个模版,接下来让学生把松鼠的特点以填空的形式从文中找出来。这样先给出学生一个范式,并在解决问题时不断强化这种范式,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阅读中概括归纳的能力。新课程学习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过程与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方法。正所谓“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所以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法不但是实现有效回答、有效提问的必要途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也符合新课程的学习目标。

课堂提问要做好充分准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从收听反馈信息到讲评,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与形式,把课堂当做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特别是课堂应变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绝不能随意发问,仓促上阵。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在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教师文本价值引导之间,寻找平衡点,精心设计提问,既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独特性、差异性和创新性,又要适时引导,让学生的个性体验与文本价值引导在课堂有效提问中协调发展,互补共进。

例如教学《丰碑》时,教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不傻?为什么?”又如《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提问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得出正确结论。

“立体性提问”是对“单一性提问”而言的。“单一性提问”就是指为获得某个唯一答案而进行的提问,它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纷杂而浅显。而“立体性提问”的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很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如教学古诗《泊船瓜洲》就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据说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向命运挑战》设计的问题是: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

总之,“课堂提问”是“高效教学的核心”。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过程,也是调查学生学习状况、学习兴趣、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问题范围广,缺乏针对性。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设计缺乏重视造成的。提出的问题不适合对象的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考虑难度。二是对传统教学习惯的依赖。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总是给出一个标准化的答案,而完全否定其他答案。这很容易导致思维模式的形成,制约学生个性的发展。第三,学生的主导地位被忽视。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机会是不平衡的。在教师完全控制提问过程的情况下,学生的问题意识无法得到有效培养。第四,教师对提问有效性的认知存在偏差。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往往以考试为起点来衡量提问的有效性,但缺乏对学生思维、学习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考虑。教学理念的偏差很容易导致教学实践的偏差。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改进和优化。然而,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必要太担心。只要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制约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在教学实践中有效性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这些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能得到优化和提高。

(一)尊重学生差异。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历和学习进度存在明显差异。在这些差异的影响下,小学生会有不同的知识库、接受能力、思维方式和理解方式。这些内容直接影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征,以提高问题的针对性,使问题在符合学生水平的基础上适应学生的实际。面对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他们需要在充分的.探索和思考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加以分析,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对于具有一般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注重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在激发他们提问兴趣的基础上给他们更多的提问机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耐心引导他们。对于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重点应该放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上。提问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经验,提高学习热情。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以所有学生为提问对象,特别要关注学生个体和个性突出的学生,根据他们的个性和特点进行教学。

(二)创造质疑环境。

小学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极大地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的鼓励、充足的思考时间等因素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和分析问题。这些内容形成的教学环境对于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必须注重提问环境的创造。小学教育阶段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在教学中,学生受规范约束是一种客观现象。严格的纪律规则让学生害怕老师。因此,分数越高,学生说话和提问的主动性越差。此外,教师希望得到的标准答案往往不符合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感受和理解,特别是对于教学内容灵活的语文教学,这个问题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出严重的缺失。为了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善于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环境以及互动交流空,以促进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自己受到的尊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讨论也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忽视的重要策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优化这种具有隐性特征的提问环境,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使学生能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合作学习中的问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充分理解学生与学生学习状态关系的基础上,引导小学生思考和分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程度。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和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互动。虽然在小学课堂提问中,问题是由教师提出的,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主导角色。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求师生平等。如果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缺乏师生之间的基本信任和尊重,师生之间的对话,包括提问,也很难达到更高的质量。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在知识获取方面,教师和学生只有不同的认知顺序,但认知状态没有差异。此外,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在提问过程中不能用解释代替学生的理解。此外,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错时,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而不是忽视这些错误,甚至批评学生。当教师在提问中犯错误时,教师应主动承认自己的认知偏差和知识缺乏,并通过纠正错误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愿意把教师作为表达真情实感和真诚朋友的对象,从而让学生快乐、积极地参与到教师主导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堂提问中。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极大地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其中,教师对学生评价尤其是过程评价的忽视是学生难以获得满意和成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该对学生做出积极的评价,使学生在学习动机的基础上提高参与问题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方法

提问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误导,反而达不到提问的预设效果。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一个十分漂亮的flash课件的情景图。学生观察画面后教师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问题一出,学生们踊跃发言,将一个个画面用语言描述了一遍。而久久不能提出与课本内容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学时间也白白地浪费了。如果教师一开始这样问:“图上有几只动物?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再注意引导学生3只3只、4只4只、2只2只地数,突出“几个3”“几个2”“几个4”。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这样,问题明确了,才能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有效地捕捉数学信息,为以后的乘法学习奠定基础。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湖水,那么教师富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就像投入平静湖水里的一粒石子,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浪花,启迪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水本无华,激石起千层浪”,精当的启发性提问,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启发性提问要遵循两个原则:

(1)教师提问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得知其然,还得知所以然,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问题提出后,适当地停顿,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目的。如,教学应用题:“大丰粮店运进大米40吨,运进面粉的吨数是大米的3倍,运进大米和面粉一共有多少吨?”教师可作启发性提问:要求的面粉和大米一共有多少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引导学生抓住数量关系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启发性提问还需要考虑能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教师要勇于从教科书里跳出来,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开展课堂教学提问活动,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获取知识,将感性的实际活动与内心的感受、体验结合起来。如:如教学“找规律”一课时,出示情景图:为了庆祝六一节,学校食堂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水果,有哪些水果?是按什么规律摆放的?接下去会怎样摆?你是怎样想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图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找图形的摆放规律到找数的排列规律,进而创造规律,达到了诱导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常言道:“十个手指不一样齐。”更何况人的学习水平呢?学生的学习必然存在着好、中、差。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时统统都让好学生回答,而忽略了学习困难的学生,就会造成两极分化。因此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这还是能办到的。同时,教师应及时表扬他们的进步,使学习困难的学生尝到学习的甜头,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许多老师总是想要贯彻自己的设计意图,总想着“创造”机会把自己设计的问题问出来,而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取舍问题。如,一位老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学生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议论。这一问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个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这不仅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问题的方法很多,按其层次和作用可归纳为四种:一是复习性提问,即在讲课之前提问已学过的内容,以达到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目的。二是引导性的提问,这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引导学生由已学知识向新学知识过渡。三是重点性提问,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问题了解更明白。四是总结性提问,即在新课讲完后,要提问学生这节课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内容的重点是什么?要掌握哪几个关系问题等等。这些提问内容很多,可灵活运用。一个问题可能分几步解,每一步的提问都要恰如其分,提问既不能次序颠倒,又要注意前后衔接,使每一个提问都能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

众所周知,一堂课没有固定的模式,课堂提问也绝非千篇一律。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课堂提问,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只要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心弦,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

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

顺,就是顺问。教师按照一般的逻辑和时空顺序发问,学生只需顺藤摸瓜。顺问的最大不足在于思维的价值不大,而且多次的顺向提问,学生的思维还会出现暂时性抑制。

逆,就是逆问。它是从相反的视角切入问点,要求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回答问题。逆问的妙处在于借助正反对比材料,构成矛盾情境,从而启发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通过逆问,不但训练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全面地看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有效的提问忌散贵聚。散,就是散乱零碎,缺乏整体性。聚,就是简洁、凝练,具有整体美。有些教师误认为问答式就是启发式,问得越多,启发性就越大。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满堂问”的倾向,看似热热闹闹,思维活跃,实际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情况,必须从优化课堂提问入手,提问要变散为聚,化零为整,增强提问整体性。整体性提问的设计,要求教师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将备课中初拟的零散问题聚焦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上,以利于突出重点、攻克难点;同时,组织一连串问题,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链”。这种“问题链”具有较大的容量,大到举纲提要,统率全篇,小至能解决某个具体问题。这种“问题链”,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又能打通学生的学习思路。

庄,是严肃、端正的意思,提问过于严肃、端庄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答问的兴趣。谐,是诙谐、有趣的意思,诙谐、有趣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强烈的因素,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有效的提问还应当做到寓庄于谐,寓趣于问。一个妙趣横生的提问常能使得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兴趣,令他们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寓庄于谐的提问方法很多,现介绍常见的四种:

(1)谬推法。这种方法以学生错误的认识为前提,推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从而使学生找到正确的答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这么一句话:“走到离伯父家门口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个拉黄包车的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一边。”教师问这句话中的“呻吟”一词是什么意思,当学生把“呻吟”一词理解为“声音很微弱地说话”时,教师追问:“你们小声说话能叫呻吟吗?”学生在笑声中恍然大悟,“迷途知返”,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2)矛盾法。这是一种揭示认知材料与学生认知水平之间的矛盾,从而诱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方法。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抓住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盲姑娘说的一句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问学生:“盲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的,而是发自内心的,那么她为什么要说自己是‘随便说说’?”这一提问,意在揭示矛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当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一位既酷爱音乐,又善解人意的盲姑娘的形象便浮现在他们的面前。

(3)假设法。就是通过假设一定的环境、背景、条件,在各种关系发生转换的基础上提问,使学生入境悟理。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太阳》这课时,发现学生对具体事实和科学道理不感兴趣,因此在分析太阳第一个特点时,巧妙地采用假设法提问:“如果地球和太阳之间有一条路,如果你一生下来就会行走(假如你能活100岁的话),你一生能走完这条路的几分之几?如果你乘太空飞船,待飞到太阳那一天,你大概有多少岁?”这样的提问新奇有趣,不仅使学生通过计算,对“太阳离我们有1、5亿公里远”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探索太阳与人类的关系。

(4)补白法。这种方法就是在课文留下的艺术空白处设问,激发学生的联想,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填补空白,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抓住课文结尾的空白处提问:“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真的来到奶奶的身边,她将会对奶奶说些什么?”这样的提问,易激发学生的想象,促使学生在奇思妙想中深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又如,有一位教师教《九寨沟》一课,在讲到珍稀动物小熊猫时,巧妙地进行了拓展性提问:“小熊猫一边照镜子,一边会想些什么呢?”这一问,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联想,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

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减少难度。如第八册课文《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前先布置学生上网,了解信息高速路是怎么回事?了解它有什么好处?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做了这些准备后,再来上课,学习就很轻松,甚至还会在课上教练许多书上学不到的东西,丰富学生的知识。再如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为了解决课文的难点问题:教科书为什么珍贵?可设计这样的铺垫性问题:为什么作者在写“护书”部分之前要花那么多笔墨去写当时学习条件的艰苦?为什么要详细写教科书的来之不易和大家争先恐后去取书?这些情节与“珍贵”有什么联系?这样一来,学生思考的角度更广更具体了,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对比式提问,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如:学习了写景的课文《海上日出》和《夕照》后,让学生对比:读了《海上日出》和《夕照》,你有哪些不同的感受?从感受中体会景物所表现的.独特的美。又如从方法上设计对比的问题:《琥珀》和《黄河象》这两篇课文在叙述顺序上有哪些不同?通过比较,使学生不仅掌握了这两篇课文的写作顺序,还从比较中明白了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对学生写作有很大的启示。

事情总有前因后果。根据事情的结果,对事情的原因、经过进行寻究性设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第八册《倔强的小红军》一课中有一句话这样写到:“陈赓同志全明白了。”可设疑:他明白了什么?根据这一结果在究其具体原因质疑为:为什么小红军一直不肯上马?为什么不和陈赓同行?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这样探究下来,学生就弄清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再如第十一册《草船借箭》课文最后写到: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赢得了一个什么结果?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过这样的逆向启发式提问,对学生在思维上的要求更高,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师先不表态,等学生把想法一一交流后,再提问学生评价,谁的看法更合理,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概括总结,的出正确结论。例如:第十册《丰碑》的学习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本来自己是发棉衣的,然而他却因为没有棉衣穿被活活冻死了,你说他是傻还是不傻?为什么?同样《放弃射门》一课,主要讲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的一刹那,却放弃了射门。设计讨论的问题是:福勒放弃射门,你认为他这样做是对还是不对?在激烈的讨论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说傻,有的说不傻;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教师最后根据他们说的理由,做正确的总结性的评论。采用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这种提问具有如下特点:对于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获得多种答案。这种问题又叫开放性问题。如:第十一册古诗《泊船瓜舟》就有这样的一个问题设计: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再如本册《向命运挑战》设计的问题是:如果霍金跟你在网上聊天,要求你只能问三个问题,你准备向他提哪三个问题?这种问题的设计,得出的答案都不是标准的,唯一的,教师通过这些发散性的提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来源于课本知识,也来源于社会这个大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在学习语文时,许多问题的认识都要结合实际来理解。例如:十一册《景阳冈》一文探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说:现在要保护老虎,武松打虎这样的故事不该再读了。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设计了问题: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说些什么?《和时间赛跑》一课中写到:假如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你同意这说法吗?像类似这样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加入自己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这样就做到了学习既源于课内又源于课外,既深入课堂,又深入了社会现实,不致于把学生孤立起来看待了。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教师,要灵活应用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要在提问的有效性、切入点、层次性、艺术性等方面不断优化,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是近在咫尺的事了。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方法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一堂课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逐步展开。因此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然而在平时听课中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镜头一)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要求是什么?通过朗读要达到什么目的?不清楚。(镜头二)师:“哪些同学能有感情的把这段课文读一下?”

学生纷纷举手,老师指名,甲、乙、丙三位同学每人读了一遍课文(有的根本没有读出感情),读完后老师立即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明确的,是想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结果却是草草收兵,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以上两个事例前者缺乏目的性,让听者一头雾水,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后者目的明确,但是没有达到目的,只是走过程,像这样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见。

既不能低于学生现有的水平,也不能太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否则,学生会失去兴趣,影响学习的积极性。要掌握好提问的适当水平这个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现在发展区引向最近发展区,使提问呈现出水平递进的适当坡度。符合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应当是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经过认真思考后能回答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运用测评的方法,通过对学生进行检测、诊断、评价、补偿,找到学生的'现在发展区,据此设计提问。所设计的提问的目标要略高于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即达到最近发展区,才能推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霍懋征老师在教《月光曲》时,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这时她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贝多芬谈了一曲后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的人来呢?这时贝多芬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积极思考,但一下子回答不出来。过了一会,霍老师又给学生讲高山流水的典故,一位学生马上说:“老师,我明白了。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把她当成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很激动,愿意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又一曲。”

例如小明今早起来晚了,当妈妈煮好早餐后,他抢了一碗就吃,然后急急忙忙上学去,小明的’抢’又说明了什么?"到这里,经过教者设置的"曲问"和引导学生的类比分析,学生对红军战士"抢"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常可以发现这种现象,提问时老师和学生一问一答,教学气氛看起来很活跃,但课后反问学生有哪些收获,学生有时就显得很茫然。如果答案就在教科书上,学生能回答完整;如果书中没有现存的答案,有的就答非所问了。我们仍以《项链》一文中造成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原因这一问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原因有三,个人方面的原因只是原因之一。关于个人方面的原因,书中有许多描述,很容易回答,但只提问到此,很显然深度不够,结论不完整。

那么,还有哪些原因呢?阶级和社会方面的原因,表现在哪里?玛蒂尔德没有陪嫁的资产就不能认识有钱的体面人吗?跳舞时不是还有三个像路瓦栽那样睡在小客室的客人及他们的夫人吗?这些都说明了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真正原因不单是个人性格所致,还有深层的社会和阶级原因,即: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和以金钱论地位的阶级,提问到此才有深度。但深度还不够,如果联系当前中国社会现实提出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两个文明”一齐抓?加强个人修养的意义何在?这样联系社会现实提问,才真正有深度,文章的借鉴作用才能充分显示出来。因此,必要时应增加提问的深度,使学生咀嚼有味,才能引发学生创造性的火花。

开放,主要指题目的条件不完备或结论不明确,从而蕴含多种可能,而要求学习者自行推断。开放性问题指问题的条件、结论、条件到结论的思维距离均开放。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开放,不要局限在圈定的范围之内,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让学生可以从多种角度去思考,寻求答案,答案具有不标准性和唯一性。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田忌赛马》一文中,她就设计了一个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的问题:读完这篇文章,大家都知道田忌转败为胜,那么其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你们还可以有其它的方法帮助田忌胜出比赛吗?抛出这样的问题,学生们思考的空间就很大了,真所谓十个读者就有十个哈姆雷特,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田忌,就会有不同的感受,田忌身上的各种好的品质就能够被学生们总结出来。并且通过对解决此类问题的实际操作,学生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田忌身上所具有的良好品质。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技巧

如果教师第一个问题能让学生增大信心的话,后面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的思考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同时提出的问题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课堂上的提问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来设计以求深化认识突破难点。这样,学生的兴趣产生了,教学效果也就提高了。

课文中往往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句子,这些句子通常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值得揣摩。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讲到“为了毁灭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圆明园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灰烬。”这句话是耐人寻味的句子也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适时发问:这是一把无情的大火,这把火烧掉的仅仅是圆明园吗?还有什么?学生一定回答出:中国人的尊严、中国的文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灿烂文化。这一问升华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教学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通过在知识的重点处提问,让学生们不仅理解知识的内容,更对知识的重点处加深了印象,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质量。在教学中,教师切忌随便使用问答,因为这样简单的问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学生的思维,反而会使学生的思维产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维能力,教师在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后,要顺着思路逐层深入地追问第二个、第三个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附着这样的提问逐步趋向深化。

追踪提问法,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指引学生对文章曲折回旋的妙处寻根问底,要创造问题的情境,设置疑难的条件,引导学生去冥想、沉思。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的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能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的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桂林山水甲天下》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游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这山、这水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读课文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入,即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鼓励了学生自主学习。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比较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

课堂提问,绝不是教师故意难倒学生,令其出丑来处罚学生。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和知识水平来提问,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助其尽快答题成功,从而使学生获得胜利的喜悦及努力进取的内动力。比如,知识全面基础扎实的学生,可提问知识性强难度较大的问题;知识量少基础较差的学生,应提问些浅显的判断题或者选择题。思维敏捷口齿伶俐的学生,可提论述性的分析题;反映迟钝腼腆少语的和说不好普通话的学生,则问一些答案简短容易表达的问题。遇到回答问题确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就要及时分析原因,灵活调整控制问题的难度,也有可能是问题容量过大,要求不够明确,学生不明白教师的意图,茫茫然不知从何答起,此时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提示、补充和调整,使问题的要求更加明了,更具有指向性。

我们经常听到有的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一做题就发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维缺乏灵活性。通过对比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题过程观察发现,优等生可以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假想,然后对每一种假想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一种假想思维受阻能立即转换思维方式;而差等生从同一题的信息源产生的假想不仅单一而且缓慢,往往“一条道走到黑”。我们常说要使这类学生“头脑开窍”就是要培养这些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有目地的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发散式的问题,如在一题多解和多变的习题讨论中,增强思维发散与知识交叉,增加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反应,注意正确分析判断学生的回答情况,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还要通过一系列的提问,不断感知知识信息,从而通过自我思考获得新知提高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只有让学生参与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其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鸟的天堂》一课引导学生发现“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中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从而理解这两个鸟的天堂所指含义不同。

总之,教师的提问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教师在提问时如能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善于根据学生对信息的反馈情况,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教学,优化课堂提问,就一定能激活学生思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技巧分析论文

摘要:课堂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课堂提问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还能促使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教学。但提问的技巧不同,教学效果也大不一样,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和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课堂提问的具体形式与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对提问进行艺术设计,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教师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思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会更加积极地去解答,不仅如此还会让学生不断地在探求问题的同时寻求数学学习的快乐。相反,如果教师提问较为死板,学生就会觉得课堂没有意思,从而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因此,我们说教师必须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进行提问。

一、突施冷箭,引导学生回归课堂。

这里所说的突施冷箭,指的是当教师发现学生思想开小差,精力不是太集中时,突然向该学生提问,使学生迅速回归到课堂中。这种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屡试不爽,但效果并不是太好,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本身就没有听课,教师如果直接询问所学内容,学生肯定回答不出,为此教师应转变提问方式,依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及所讲内容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回归课堂。

二、欲擒故纵,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上面的一个策略是针对于某位学生精力不集中而选择的一种方法,如果当全班学生都注意不是太集中的时候,教师如果仍选择上面一个策略的话,其效果就不会太好,这时为了让学生回归课堂,教师可以选择欲擒故纵的方式进行提问,即提出一个看似与上课内容无关的问题,将学生引回课堂,最后再提出与上课相关的问题。

比如,在讲授《除法》这一单元时,由于这是本学期的第一节数学课,很多学生还没有从假期的愉快心情中转移过来,面对数学教师,很多学生都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上课内容上,当教师看到学生上课不在状态时,甚至发现班级中最好的学生都不是太在状态,这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进行上课就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这样一个思考题:“今年暑假大家都出去旅游了吗?”学生一听说旅游马上来精神了,都说出去了,教师询问学生都去哪儿玩了,于是学生众说纷纭,纷纷说出去游玩的地方,随后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今年我也出去玩了,我们全家3口出去玩,在路上遇到一个难题,我买了5笼包子,每笼7个,我想让我们全家都能吃得比较平均,谁能帮我想想应该如何分包子。”

这样的一个问题要是放在平时,就是一道很简单的应用题,但是在这里就不一样了,学生刚刚放假回来,他们在课堂上最喜欢接触到的就是与暑假相关的'问题,而教师向学生提出这类问题,学生自然会非常乐意地进入问题的思考当中。

三、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巩固课堂。

当一节课讲授完毕后,教师仍要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在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从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在进行提问时,教师一定要注意问题要与所学内容相关,同时还应照顾到全班学生,必要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出老师的提问。

比如,在讲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一单元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生活中哪些物体是由正方形和长方形构成的;它们大致的面积都是多少;假如王大妈要利用一面墙围一个长10米,宽6米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用竹篱笆围,至少要用多少竹篱笆?”这样三个问题环环相连,每一个问题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且每个题目的难度也不一样,第一个问题都是需要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可以回答出,这类问题对于全班学生来说都是比较容易的,教师在提问时应尽量让一些学困生进行回答,并引导这些学生回答出更多的答案,教师可以以此来表扬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生活善于发现的眼睛;对于第二类问题,其实也比较简单,只不过注重的是学生动手的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下课后回家亲自拿起纸和尺子去测量一些家里面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品,通过测量后将其面积计算出来,并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这样第二天上课后教师就可以找学生进行讲解自己的学习步骤。至于第三个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困难一些,因为它是一道较为抽象的应用题,第一问还比较好算,直接用10乘以6即可,但第二问用竹篱笆围墙,这里面隐藏着一个竹篱笆面积的问题,因此如果学生对生活中篱笆面积不了解,就很难回答出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回家后完成,聪明的学生也肯定会回家进行测量。

课堂提问一直以来都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不仅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程度,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沟通,使两者之间可以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在进行提问时,教师如何提问,什么时间提问成为教师上好课,提好问题的一个关键。一般来说,教师提问既要照顾全班同学,同时又不能放弃典型同学,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提问。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课堂提问也要讲究艺术[j]。职业,(08)。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有效性论文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课堂提问在数学课堂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推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重要手段;是燃起学生学习热情的助燃剂;是激起学生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是促进师生思想交流的渠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新课改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探讨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有重要意义。

一、精心设计,彰显提问的目的性。

对提问的精心设计,能够让教师自如地驾驭课堂,而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教学目标、学教学内容以及数学学科特点等设计问题。具体应做到:首先,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问题。设计的提问要注意从学生的认知能力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要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问要做到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提问的范围大小、难易度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其次,提问的内容应当紧扣教材,围绕教学目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扣住疑点而进行。所提问题应该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对旧知识的回顾,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再次,把握数学学科特点来设计问题。数学学科相对其他学科比较抽象,因此,在设计问题时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听得通俗易懂,有滋有味。

二、创设情境,彰显提问的趣味性。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提高提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课程教学理念下,

重视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富有数学味的。

日常现象、生活经验中提炼充满情趣、新颖别致的问题,借助实际生活经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以形象生动的生活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愉悦地思考、大胆地猜想,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些数学游戏,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控制难易度,彰显提问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具体做到:一是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心理学上认为,人的认识水平有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未知区。课堂的提问不能问在已知区和未知区,否则就显得问题太容易或者太难。而是要问在最近发展区,提问要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是很难。有挑战的问题才能刺激学生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而问题难度过大,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数学课堂中,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以度,保证问题的有效性。二是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问题过多让学生感动反感,无从答起,滋生学生的懒惰性,过少又影响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在设计问题时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三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清晰的层次感和条理性。

四、尊重差异,彰显提问的开放性。

有效教学的课堂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自由地表达不同的声音,让不同的声音都有存在的空间和权力。加之,学生的内在需求、思想实际、接受心理和接受规律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做到面向全体又要因人而异。一是做到针对不同的学生,提问不一样的问题。对于学困生,要重点照顾,提问简单的问题,重点在于鼓励他们的参与;对于中等生,提问稍微难的问题,激励他们不断的进步;对于高材生,就要提问有挑战性的问题了,鼓励发散思维,积极思考,用于创新。总之,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培养更层面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是尊重学生多样性的回答。数学是一门严谨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它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时候一个数学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解法能反映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教师在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后,要认真地对待学生的回答,对给予不同解法的答案要充分肯定,对有创见的回答,应该给予赞扬;对于没完全答对的,甚至是完全错误的,也要分析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和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高向斌.数学教学研究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林崇德.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4]何裙裙.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当学生已学的知识和新知识不一致,或者原有知识不足以解决新问题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产生认知冲突。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一种困惑,驱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回忆与建构,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活动和探索行为,帮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问题意识。同时学生在不断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地将知识内化,形成自己的“见识”和“观点”,并且思维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只有助于学生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所以,教师要科学合理所谓利用课堂提问,通过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为此,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低年级学生天真可爱,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利用这个特点,在语文活动中,对小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去参加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如在学习《苹果里的五角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切开苹果,自己发现问题,同事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奇怪的现象,请他们回去自己学会观察,学会收集。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又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正如古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难到易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活动也必然遵循这一规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体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以一下子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太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衔接和过度,既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限制过死,要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如:日前看到这样一篇教学笔录,一位老师在教学《推敲》时问:“通过朗读这一段,你们体会到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说贾岛和李凝的感情很深,不知是谁忽然冒了一句:“贾岛是用什么来写诗的?”于是课堂上同学们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贾岛是用树枝在地上写的。”“绝对不可能,李凝不知道贾岛来过他家,自然也就不会留意地上还有诗,说不定还会被他无意中踩坏。”有的说:“我想贾岛肯定是把笔墨随身带着,而备即兴写作时用。”“有道理,古代很多人衣服的袖子很大,可以把笔墨纸砚放在衣袖里。”“砚台很重怎么放在衣袖里呀?再说贾岛家里很穷,穷得都出家当了和尚。

他怎么能舍得让衣服整天被砚台磨损呢?肯定是把手指咬破在门上写的。”有的说:“有可能是贾岛进李凝家里用毛笔写的,因为李宁家里没有门闩,再说僧推月下门的推子说明他进了李宁家。”“我想贾岛是用毛驴的尾巴写的。”当时这位老师很纳闷,毛驴的尾巴怎么写诗呢?“把毛驴尾巴上的毛拔下来,再到河边拔一根芦苇,把驴毛插在芦苇上面,不就成笔了吗?”他说得头头是道。还有的说:“他肯能是拿石头或树枝写在李凝家的墙上的,因为那时侯的墙大都是泥墙。”

随后,这位老师让学生把他们的解答在班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各种不同的解法给予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通过交流,充分展现每位学生的思考过程,最后通过全班讨论选取最佳创意说法。这样既鼓励求异,又重视多中选优,好中求佳,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但为什么偏偏选那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我们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怎样的语言训练?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读教材、细读文本来解决。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第2节作者用翔实的数字突出了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精心设计,分3个层次,抓住语言的关键处进行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初读文本,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秦陵兵马俑规模宏大;“这段话有什么特点,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秦陵兵马俑的宏大”,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作者列数字的作用,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字进行分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是从俑坑的面积广和兵马俑的数量多两个方面来展现其规模宏大的,也了解到作者把俑坑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五十多个篮球场),更形象地写出了俑坑的面积广;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达”“足”“多”“近”的作用,进一步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到和准确。

智慧的课堂必须基于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之上,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课堂师生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倾听和分享应该成为其主旋律。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去说,为学,搭好说的“台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说。本节课上,在学习见面这部分时,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共铺设了4层“台阶”:

(l)找出描写洪教头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

(2)找出描写林冲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

(3)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林冲人物形象;

(4)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明确了交流的内容,说也就不难了。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与提问技巧息息相关。在课堂里,老师要善于将问题转变为陈述性的语言,将提问转化为创设情境性的语言,这样学生就不是在单纯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学习。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我从“镇定”人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思考文中的伯诺德一家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适时地补充关于二战的资料,让学生对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再引导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伯诺德一家的“镇定”作好铺垫。然后,我紧紧抓住了“蜡烛”这条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伯诺德家的每个成员是如何具体地应对紧急状况的,借助这样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仔细读文本。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捕捉时机,实时追问。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承上启下,激发智慧火花。适当的追问要善于处理学生回答“卡壳”。学生答问“卡壳”时,可能是由于问题过大、过难或思维定式等原因。有时即便问题难易适度,学生的思路仍会出现“卡壳”。教师此时应顺着所提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引导。

2.深度探问,不断升华。所谓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通过层层探问,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不断升华学生的理解。探问追求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

3.适时转问,丰富对话。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而采用的。课堂上我们老师一般会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课堂发展性的提问要求教师能合理巧妙地运用三问,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推进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巧妙的“留白”“候答”。这时学生的回答内容将会有显著的改善,不仅是“对或错,是或不是”等简单的回答,同时,回答的正确率会提高,回答的复杂性和认知水平也会提高。五、善于运用评价,积极促进生成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通过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领提升,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1.激励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得到自我发展。如教学《埃及金字塔》时,在学生介绍得精彩的时候,我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听了你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那宏伟精巧的金字塔。”“真是个优秀的小导游,我想你的介绍一定能吸引每一个游客。”

2.提炼式。受年龄的制约,有时学生的回答要么是比较零散的,要么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在学习了全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读了课文,课题是“烟台的海”,为什么却还要写人呢?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概括提升——“人离不开海,海孕育了人,海给人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浪漫,带来了快乐。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正是这样的海孕育了这样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赋予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气息。人与海,海与人,紧紧相依。”

3.修正式。当学生回答的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如:“如果你能把×××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更精彩了。”“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讲清楚,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富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积极的提问去演绎精彩的课堂,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有效地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深入的思考,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所以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把握时机进行有效提问成为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提问要把握适当的时机。所谓适当的时机就是指教师在语文课堂进行提问时要根据所提问题的内容和难易程度找准最佳时机进行发问,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在尚未达到学生想要理解知识而没有得到时不要开导,尚未到学生想要表达自己而又表达不清的时候不要启发,这里说的就是时机的选取。抓住提问的时机是塑造高效课堂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问的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师应该抓住机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于一些很难的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深入思考和互相交流讨论的时间,不然课堂就容易出现冷场的现象。在交流中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同时也会获得问题的答案,这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式。同时,教师要善于提问,提问的时机最好选择在学生想要表达而又表达不明和想要获取知识而尚未获得之时,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提高,从而更快接受新的知识,选择这样的时机往往比随意选择的提问时机要更为高效。

2.适度提问尊重学生差异。小学生受智力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理解和接受能力并不相同,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也会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适度提问,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顾及到每一位同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计“困难、一般、简单”三个级别的问题,让班里学习好的同学回答困难的问题,中等的同学回答一般的问题,而学习比较吃力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这样全班的同学的积极性都会被调动起来,课堂氛围也会比较活跃。反之,较易或较难的问题都不是十分恰当,较难的问题易冷场,较易的问题则会导致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积极性降低。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从实际出发,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让学生理解以前觉得较难的问题,从而掌握更多的知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思考中去,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氛围,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信心,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学习。

3.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趣味。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好奇心强,愿意接触新鲜事物,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借助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将这些问题看成快乐的事情而不是压力和紧张的情绪,长期坚持学生就会乐于回答问题从而多动脑、多思考。例如,在进行《跳水》这一篇文章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开始讲解提问,可以提出诸如:最危险的场景在第几段?主人公是如何度过这最危险的时期的?用这样学生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自发细致阅读课文,从而在自主学习中获得自己想要的知识,得出答案,体会语文这门学科的乐趣和魅力。只有教师提出的问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兴趣所在,才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更加主动积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小学生的语文学习。

4.提问要有目的和启发性。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可以为了提问而提问,要避免形式化,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要十分熟悉,善于根据课本内容发掘信息和潜藏的问题,巧妙设问,灵活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把握文章中的知识,教师的提问可以围绕文章中的难点、过渡以及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而易于引发学生联想想象的部分,这样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提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多一些,帮助学上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在进行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人物描写都描写一些什么,从那些角度描写,运用那些手法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了解应该从哪些方面考虑问题,写作都需要那些部分和环节,那些要素是必备的,那些又是平时就应该大量积累的,这样学生不仅仅了解了人物描写应该如何写,还会了解以后在写作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从哪些角度构思。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增强提问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尽可能启发学生更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引发深入学习。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语文的学习若没有兴趣就难以进行高效学习,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置问题,把握时机,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提问,增强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

小学课堂评价方式心得体会

小学教育是每个孩子最开始接受的教育形式,而小学课堂评价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一环。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小学课堂评价方式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深感评价方式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我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寻求适合孩子成长的评价方式,不断调整和改进,希望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第二段: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小学课堂评价方式主要有考试、作业、口头表现等。然而,这些方式存在明显的弊端。考试评价只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而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作业评价只能反映学生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口头表现评价也存在主观性、不客观等问题。

相比于传统评价方式,新型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中,调查问卷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它不但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而且能够让学生自主地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教学的需求;观察评价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方式,它能够全面地反映孩子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习惯、性格特点等,为孩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与指导。

第四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非常重要。评价方式一定要与学生的班级特点、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掌握适量与质量的平衡,使学生不断有收获,激发学生继续进步的积极性。评价反馈准确无误的同时,掌握学生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评价方式不但需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包括教育学生的细节、讲述故事,做好心理等方面。

第五段:结语。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找到更多适合学生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作为教师,评价方式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尽可能利用有意义的评价方式。其目的是不断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通过实践尝试,不断调整和改进,我们可以使评价方式更加完善,从而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小学课堂评价方式心得体会

小学教育是学生人生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教师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教师来说,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合适的评价方式可以让学生知道自己学习的不足,提升自己的学习动力,走向更加优秀的未来。在实践中,我积极探究适合小学生的评价方式,并积累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日常评价方式。

在小学教学中,日常评价方式主要包括课堂发言记录、课堂作业、测试卷等等。日常评价方式是常用的评价方式,它具有快捷、直观的特点。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但是,日常评价方式容易陷入死板、僵化,而且容易造成学生测评焦虑。

在日常评价方式的基础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展示、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等。这些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力,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第四段:因材施教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本身是不够的,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和不同的学习方式,采用因材施教的评价方式。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高层次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更好地发挥才能;对于学习能力略弱的学生,则要采取更加具体且适当的评价方式。

第五段:结语部分。

在小学教学中,评价方式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好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更好地发挥学习潜能,探索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内在本质。探究适合小学生的评价方式,不断开发新的评价方式,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论文

在我国小学提问教学中,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往往闭口不言,这导致了教师难以在提问中得到有效反馈,提问效率久滞不前。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和提问能力是推动提问反馈的`最佳方法,不仅是使得学生对提问的认可度更高,而且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对所学内容展开了详细的思考,教师因此得到的反馈更为全面,提问有效性方可大大提升。因此,引导、鼓励学生质疑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良好形式。例如在《清平乐村居》当中,有一句诗词为“最喜小儿无赖”,其中“无赖”两字由于古今词义的不同,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质疑。因此,我并没有直接向学生提问“诗词中无赖是什么意思”,而是鼓励学生纵观全诗,逐字分析,找到古今词义的不同,并且对其中不解的地方提问质疑。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之下,投入于诗词当中,很快便找到了这一个与众不同的词语,并由此质疑。不仅体现了学生对古今异义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为提问有效性提供了极大帮助。课堂提问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形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有效的提问策略之下,学生不单能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更为透彻,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而且可锻炼语文思维拓展能力和问题探究能力,对其后的语文学习发展大有帮助。因此,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务必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以此助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