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我们更积极地思考和行动。下面是一些作者或名人对作品的评价和读后感,或许能够拓宽你的视野和观点。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古斯塔夫·勒庞(1841—1931,群体心理学创始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所著。读完该书的第一卷《群体的性格》,我这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便忍不住看热闹又凑热闹,说说自己的浅薄看法。

写之前,还是忍不住为自己“推脱责任”:我爱极了在一本书没读完时就去写读书笔记,这于我本人而言,是莫大的乐趣!因而,若我在品读时有所误解,或是等整本书读完后我又善变的“改口”——推翻自己前面的想法——那就请读到此篇读书笔记的朋友多多包涵啦!

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乌合之众》以法国大革命为创作背景。这一点,在读此书时需要时时提醒自己,否则容易陷入时空错乱的谬误之感。其次,该书的内涵“过于真实”,叙述的口吻“过于直接”,所以如果品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给予的愚弄、轻视、不屑等不适情绪,请不要过于抵触,且耐心往下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反正,读完第一卷,我已经感觉自己是一只快乐的猴子啦!最后,让我们一起以一种“愚人自娱”的态度来看待此读书笔记。

“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有别于日常含义的“群体”。后者是指聚集成群的人,民族、职业、性别、聚集的原因都不重要;而前者是群体成员自觉的个性消失、思想感情的统一,它就像一个特别的生命体,会形成统一的性格,而且甚至不需要若干个体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

个体的个性各有特点,但组成“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就会产生有异于个体的'新特点,即群体的共性、基本特征:性格统一律。其原因有:1、一直约束个体的责任感完全消失。个体脱离群体时可以压抑的有些欲望,在融入群体后会考虑到群体的匿名性和相应的无责任性,从而不再想约束自己,使得敢于发泄本能;2、传染。在群体中,任何情绪和行为都会传染,而且传染性很大,类似催眠的行为;3、易受暗示性。这是三点中最重要的,传染性正是易受暗示性所引发的后果。

1、冲动性、动态性、狂暴性。法国大革命期间,群体冲动总是十分强烈,他们在极端的爱恨之间不停切换,残暴的夺取“胜利”,不惜流血。2、轻信性、易感性。勒庞用多个例子论证这两个特性。群体中第一个成员对真相进行扭曲,并暗示和传染给他人,由此创造和扩散,最终形成集体幻觉;3、情感的单向极化。群体表达情感时,总表现出简单化、极端化的特点,不是极爱就是极恨,表现出夸张的品质和美德。4、排异、专制、保守。就是字面的意思,不多解释。5、道德。只研究群体的犯罪行为的心理学家认为群体的道德水平非常低。但是勒庞则相反,他认为群体具备非常高尚的道德,比如拥有严格的道德原则和无私的行为典范。

用自己的“大白话”简单总结:用直白、强硬、绝对的方式灌输,使群体相信;群体没有逻辑或者逻辑低劣。推理?别开玩笑了!群体没有正确的逻辑推理!至于群体的想象——强大、神奇、跳跃!以形象思维为典型!

无论有没有宗教信仰,群体对信念的信奉都割舍不掉如同宗教信仰般的热忱与狂热。

注:上述所有关于“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的知识内容都源自《乌合之众》。

品读《乌合之众》第一卷的旅程中,我延伸的思考有许多。我想到了抗日战争、南京大屠杀,鲁迅作品中的“围观砍头”……这些历史的事件,是否也折射勒庞所阐述的“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的内涵?对于身处当下的我,现今的人,是否也需要保持警惕?默默提醒自己:身处群体,更不能忘却自我!融合与游离间,保持感性和理性相平衡、甚至相抗衡、制约!(骆雨)。

乌合之众读后感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勒庞的《乌合之众》研究的是一个具有共同属性或利益取向的群体所会产生的群体效应,但是没有研究和解释这些群体效应是怎样产生共同属性或利益取向。就如弗洛伊德所评价的:“勒庞的《乌合之众》发现了群体中会产生的群体效应及问题,但是并没有解释群体成员之间建立感情联系的心理过程的原因。”

不过个人认为研究产生联系心理的原因应该是心理学家最关心的事情,而我们作为投资者应该可以直接借鉴和参考勒庞对已经具备群体效应的群体的研究成果。因为股市应该是一个具备群体效应的群体成员构成的群体行为表现,股价对群体成员起到了利益驱动作用,而股价只是可以被小部分人操纵的一个标识而已,尤其是小盘股。从这种角度理解,股市操纵者就可以通过股价的表现,在股民这个群体中产生领袖效应,以致让股民形成无理智跟随的群体效应。

发现一群人中能产生群体效应的共性、激发群体中的群体效应、合理运用群体中的群体效应。可以让企业家事半功倍,让企业中的员工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凝聚力的团队;革命家也是一样,运用好了可以让成千上万的人为你奉献;但是如果企业家、革命家是激发人性中阴暗的一面,而产生的群体效应,那样只会让其昙花一现,给历史留下悲惨的一幕。

这个正如毛泽东基于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产生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毛泽东思想和共-产主义精神——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改革、让农民当家做主等等当时大多数民众的共同向往,而且在实践中不断的通过军事和政治思想同步实施、强化及验证其正确性,以致毛泽东渐渐的在群体中产生的领袖效应,群体成员也因此产生了群体效应,万众一心的局面,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同样在2019年文-革期间发生的历史黑暗,也要很大程度的归功于群体效应的极端无理智化。

事物都是有正反两面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阴阳更替,这应该是大家都会说,但是不一定真正会处理的自然大道吧!

乌合之众读后感

我们在百度百科里可以搜到这么一段对于乌合之众的定义:“任何陷入群体的人,他们的道德水平比个人的道德水平低;他们的智力比个人的智力低;他们的他们的自我约束力,比个人的自我约束力低;他们缺乏自身的判断力,极易受到煽动和蛊惑。这样的群体叫做乌合之众。”

不可否认,我们可以在《乌合之众》里找到自己的影子。《乌合之众》提出了四个观点,群体无意识,群体不关心事实,群体不接受理论,群体也有道德。人体的绝大多数选择,其实并不是理性来判断的,而是跟着感觉走,受到一些无意识因素的影响。当群体在一起时,这种无意识就会被放大。举个例子,当所有人都选择去较远的食堂吃饭时,赶时间的你,会选择去较近的食堂吃饭吗?也许你会说会,但是当大家做出相同的选择而你不同时,你内心就会劝说自己,不要不合群,从而忽略理性思想,而把感情放在上风。

我最大感触是,历史的车轮是由大众来推动和创造,但是这种前行并不一定存在实际意义,因为大众走的方向未必就是对的。该书的观点未必全是对的,但我们仍要对我们的天性提出质疑与反思,我能否不成为乌合之众,能否实现自我价值?如果说我们的生活是一条河,我们作为其中的浪花,总有人不想走河流走的路途,总想着跳出来蹦哒几下,不好意思,你势单力薄,所以结果是你要不随波逐流,要不走自己的道路,实现自我形态的转化。请各位务必相信主流并非是对的,要有自己的想法,愿一切从心出发,归来愿仍为少年。

《乌合之众》读后感

人多力量大?不见得!人越多越傻。120年前,法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勒庞就未卜先知,看穿了一切。他认为群体中往往会存在极少部分的聪明人,但会被群体的主流意见影响,从而变得随大流,但人类社会的进步又一直都是少数精英人士引领的。

书中引起多起历史事件,尤其是通过法国大革命事件,作者认为群体永远游离于无意识的领地,会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无动于衷,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亲信外,再无其他可能。

勒庞还认为一个孤立的人可能是有教养的,但是群体可能变为行为受本能支配的野蛮人。群体是情绪的放大器,如果恰当的引导,就会创建和谐社会,如果被坏人利用,就会变得无节操、无下限。这就很好的解释了,在早期中日、中美关系紧张的时候,会出现中国人打砸自己同胞资产的现象,他们往往好多都是狂热的激进分子,甚至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帜,行使丑恶的个人意图。

如何在群体中保持坦然、淡定,不当乌合之众,在勒庞看来,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少受点机械的应试教育,多一点独立思考。应试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背书和服从,而非引领文明进步所需要的开拓精神、个性、判断力、经验等,而这正是中国教育的现状。

最近在看《他想的童年》,很受启发。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群体时代的大众心理》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乌合之众》读后感

闲暇之余,我翻阅了《乌合之众》,获得了颇多有用的启示。

《乌合之众》系统化的为我们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勒庞站在心理学上的角度为我们阐述了心理学的各方面,他认为:当人是一个孤独的个体,有着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当个体融入群体的时候,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群体淹没,甚至被“无意识剥夺你的思想”,取代你的思想。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在当今愈加复杂的社会,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波逐流。在此之前还没有彻底了解人性的'多变面,轻浮,自身缺乏安全感,面对他人的“善意”没有辨别善恶的灵敏度,轻则丢失其自尊,重则无厘头的行为会让自己变得患得患失。在人性没被掀开丑恶的那一面,则蒙在鼓里,曾经的行为极大愚蠢!至交真情好友至关重要,融入到一个好的群体易为改造自我,从而共同进步。

不盲目从众,不随大流,这是21世纪最宝贵的品质之一,向内保持本心,洁身自好,君子独善其身是高尚的节操,不轻易受某一方影响。向外延展处看,这也是当今社会,稳定社会秩序所必须的法宝。

理智而坚固的个体一旦陷入“怪圈”群体,就会被任其宰割,不理智和没有自主能力是最大的危害。书中也提到:“根据群体受到的刺激不同,他们听从的冲动可能是仁慈或残暴的,也可能是英勇或怯懦的。但是有一点不变,这些冲动总是极为强烈,就连个人利益甚至自我保护意识都无法控制它。群体受到的刺激因素五花八门,并且总是屈从于这些刺激,因此群体极端善变。”更为可怕的是个体所固有的本质一旦受到群体影响便消失无踪。当个体受到摧残,而失去了本真的意义,走向极端,不单单对自身也是对社会带来了危害。

当一个群体愈来愈庞大时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拿网上的“键盘侠”来说,总拿别人痛苦娱乐,殊不知受害者背后是多么令人心疼的一面,这往往需要当事人内心强大,如果没有那结局会是怎样?一个键盘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群键盘侠群爆小宇宙,有可能会导致公正的声音被淹没,歪曲事实,把舆论引向对受害者及家人不利的一面。

社会快速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如今的大环境却是更加重视“群体”,并且不易分割。我们一方面要融入社会,扎根群体,另一方面,也要在其中保持自己道德观、情感、想象力、信念等诸多层面的独立,坚持自我意识不丧失。如此,才能避免在集体意志的压迫下成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乌合之众”的一员。

乌合之众读后感

这本书是研究群体心理学的,也就是大众都是怎么想的,心理学上的群体概念,从字面来看就是一堆人聚集在一起,可能不分国籍,不分性别,就是单纯的聚集在一起,他们往往会产生一个一致的想法,这个想法就代表了这群人一致的意见,这个意见让这其中很多个性化的想法消失了。

作者依托于法国大革命的时间背景写的这本书,主旨告诉大家,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将会失去自我的`意识。从而会让自己心性大变。群体一旦形成,不管是多么高知的人聚合在一起,最后也会形成群体白痴或者群体无意识,非常容易被别人影响,蛊惑。失去理性的判别能力,要影响一个群体,远比影响一个人要容易的多。

我们该有怎样的思考呢,在投资中我们该如何来运用这种大众心理学?

首先,人多的地方不去,因为无论站在哪个人群之中,都不可避免的成为疯子,即使是专业投资者,各个都是身经百战,但当他们聚集在一起,往一个方向看的时候,往往悲剧也就会发生。其次,独立思考才是王道。

《乌合之众》读后感

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

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本书描写了群体心理、群体的观念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特性,其中有意思的是分析了社会教育问题和群体领袖及其演讲。

一群具有什么样特性的人才能定义为群体,是首先要讨论的问题。他们也许是有着相同的宗教信仰,或者属于某个阶层,亦或是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什么样的一群人不是群体呢,一个广场上的人,一个国家的人,因为你没法用一个共同的心理特性去描述他们。

群体的特性是冲动的,可善良的也可以是邪恶的,他们对复杂的事情无法处理,哪怕他们是一群大学生,平时理性和富有知识,成为一个群体后,对复杂问题也是无法处理的,对群体的任务是越简单越好。

本书讨论的教育问题,放到现在同样是问题,一百多年了仍未解决。社会生产发展提高了基础教育,但基础教育的目的和社会就业的不稳定,让年轻人群体的就业目标变成了公务岗位,又由于岗位的稀缺性,造成了大量的年轻人无法成为公务员,他们接受了公务员式的教育,却无法获得相应岗位。巨大的失落感,让年轻群体无所适从。前段时间看到消息,教育拨款倾向中职教育,好的中专学校录取分数接近本科,希望以后的孩子,能够从工科学校学到更专业技能,走出美好的未来。

本书讲解了如何成为一个领袖,群体领袖具有什么样的特质。群体领袖一定要有威望,他在群体的中演讲,凭借自己的威望就可以让群体安静,演讲稿也不需要有什么具体的数据和理论支撑,他的演讲只需要断言,并把断言不停的重复,将自己的情绪传染给群体。这样的观点就会深入人心,哪怕你回家后发现他讲的就是一坨狗屎,但是身在群体之中你一定会对此深信不疑。

这本书我刚读完了第一遍,全凭印象写的读后感,其中偏见和误读望指正。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勒庞阐述了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道德和行为特征。

群体无意识,群体不需要真理,是《乌合之众》中的最基本观点。我们常常以为感情都是源于内心,一举一动都极其有道理,其实不然。一个人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的支配。

正如“网络暴力”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无情席卷过你我的生活,压出一片碎纸废墟。

犹记当初,一当红流量艺人受邀成为某篮球运动的贺岁形象大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网络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充斥着这个艺人的“黑粉”,躲到哪里都逃不开关于他演唱歌曲的恶意调侃,逃不开以他为主角的恶意视频。

这场浩浩荡荡的网暴狂欢,最初或许只是热爱篮球的人群对于一个技术不受认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后,那些言论化作乱剑,乱剑迷作烟尘,烟尘蒙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觉地随波逐流。

别说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开被网络暴力的命运。

日光本该明亮,我却看见被无良家长污蔑说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小学女老师遭人肉到不敢出门;河水本该清澈,我却看见被服装店主造谣是小偷的女孩绝望跳楼自杀;发声的权利人人本该都有,我却看见因为发表了不同观点的普通网友收到成千上万条的.私信辱骂。

网民们怕被时代汹涌的浪潮远远甩至后面,便争先恐后把“异类”踩进尘埃,却不知以这般方式进入群体,就是一群理性丧失、智力全无的“乌合之众”。

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无意识做了“乌合之众”。

我们常常无意识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们设想的真理,否则,便拂袖而去。假如谬论更有诱惑力,我们就会无意识地再从那些流言蜚语中挑选我们愿意相信的,同时不忘倒上五彩斑斓的染料,晕染假象,酿成谣言,满天乱飞。

所以你看,有时重要的从来都不是事实,而是人们想象中的事实。

书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读这本书,至少能让你在这每个人都被群情汹涌的洪流裹挟着向前的时代拨云见月,更能窥清多数世事的本质,更加提醒你应该时刻清醒,保持冷静,理性思考,坚守自我,不盲从外界声音,与随波逐流挥手告别,永做自己的摆渡人。

保持独立思考吧,少年!当全国人民都说某当红影片好看时,你还要记得去思考它是否真的好看,即使得出结果还是与全国人民一样,你也已经是不一样的了。

群情汹涌时,更应存理智!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自己的那一叶小小扁舟,攥紧手中那支木桨,纵使滔天浪潮席卷,也不轻易做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读后感

其实这本书的原名是《群体心理学》,中文版的译名才是《乌合之众》,但是这个书名恰到好处地反映了该书的主题和作者的情绪。

与宏篇大论的学术著作相比,这本书只能算是一本小书,但这本书却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作品之一,影响极大。这本书首次阐述了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包括:研究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当然,这本书从面世到现在已经过去差不多一个世纪了,所以其中的研究观点难免有局限性。

这本书说真的,以我现在的理论和文学基础,很难一言两语概括,所以只能把书中的那些引起我共鸣的观点摘录:

1.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

3.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智力差异削弱了,个性也消失了。无意识的个性得势,感情和思想通过暗示和污染,被引向某个方向,可能立即就会把所有暗示的思想变行动。

4.只要他属于有组织的群体中的一员,他就在文明的阶梯倒退了好几步。

5.集体观察是错误率最高的,他往往只是某个人的'幻觉,通过传染,暗示给别人。

5.在群体中,蠢人、白痴、和妒忌者不会感到自己平庸和无能,而是产生一种强烈但短暂,却又无比巨大的力量。

6.影响大众想象力的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所扩散和传播的方式。

7.对群体来说,必须有个神,否则什么都谈不上。

8.影响群体精神的,是幻想和词语。

9.获得了知识却找不到相应的工作,这种方式肯定会把大家变成反抗者。

ps:hk事件和625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其中的事态蔓延,很好的证明了上述观点。这本老书是应对如今复杂形势和群体问题的良师益友。

《乌合之众》读后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著作《乌合之众》是研究群体心理的开山之作,细致解读了大众心态,让读者得以对群体心理有进一步的认识,是值得多次阅读、思考的作品。

书中写到:集体中暗示的传染性会瞬间形成这个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因此群体便在毫无目的的状态下听从于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见与判断、没有批判精神。这样想来,历史上不论成功与否的农民起义、群众游行等革命群体的行为,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远瞩的计划的,也许他们是更倾向于本能的行为。按照作者的话来说,正因这些特征,群体容易成为愿意为别人浴血奋战的人。冲动与激愤状态也许会使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正如作者认为,群体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领者。总之,在作者的观点里,群体与野蛮人无异,而同时他也认为群体的力量与作用在社会中举足轻重。

作者在他那个时代所预言的:“我们即将进入的时代,无疑将会是一个群体的时代。”如今的信息时代,也分布着各种群体。伴随网络发展而来的除了惊人的信息量与便捷,还有网络上的“键盘侠”,他们在网络上毫无顾忌谈笑风生,语出惊人,幽默的段子会博得网友一笑,但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事件中,他们也是“伸张正义”的主力军。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没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极端观点,就易形成群体性网络暴力事件,进而对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我想正是因为群体对社会的影响力与重要性,对群体的研究才成为不会过时的课题。

“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一个人不能没有独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这也不代表个人要脱离群体,毕竟纯粹的个人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适应所处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单纯成为一个被群体驱动的机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为一个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个体。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针对研究学术说的,但我想这种价值取向也同样适用于将自己与野蛮群体区分的个人追求,不要成为乌合之众的一员。

乌合之众读后感

上一篇《百年孤独》读完之后,看了马尔克斯呼吁国际关注拉丁美洲的历史遭遇的演讲,又想起了一个话题——民族的禀性,记得之前曾在哪里看到过《乌合之众》里有对民族禀性的概括,于是便翻开了这本书。

古斯塔夫·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后来周游欧洲、非洲和亚洲,进行了丰富的人类学和考古学研究,19世纪末他开始潜心研究心理学,开垦了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处女地。《乌合之众》便是勒庞在这一领域的经典著作,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齐名,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法语原著书名《psychologiedesfoules》,意思是群体心理学,英文版被译为《astudyofthepopularmind》,还加上了一个有点文学气息的书名《thecrowd》。crowd这个英文单词,是人群的意思,从词根上crow具有乌鸦或者欢呼雀跃等意思,乌鸦喜爱腐食、散乱无序。或许冯克利先生是出于此衷考虑,将中文版书名译为《乌合之众》,这个略带贬义的翻译应该是从英文版的crowd衍生而来,而勒庞在书中对群体的心理、意见与信念、分类及特征的分析是客观、中性的。群体是否乌合,我觉得主要取决于时代背景和召唤他们的领袖具备什么样的精神。

现在距离这本书形成的时间已经有100多年,里面有非常精彩的论断和分析,有些观点也能看出勒庞的民族、精英主义痕迹,如何解决这些论断中的问题不是这本书讨论的范畴,它的价值是提出问题。在20世纪初,这本书曾是不少政界领袖追崇的书籍,可能他们从中汲取了洞察并掌控群体的技巧,这些人物中有霸气而不体面的阿道夫,他便是掌握了日耳曼民族的禀性。时至今日,这本书依然对商业传媒、金融、社会心理学影响深远,于个人而言,能够对群体心理有一定认识,开开眼界足矣。

经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也推进着法国民众向新文明探索的步伐,勒庞逐渐体会到群体在文明演进过程中的重要性。于是,他以承认事实的口吻断言——群体时代的到来。

“当我们悠久的信仰崩塌消亡之时,当古老的社会柱石一根又一根倾倒之时,群体的势力便成为唯一无可匹敌的力量,而且它的声势还会不断壮大。”

20-21世纪,科技、军事、互联网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交网络让群体这个有机体多了一种虚拟化的存在方式,商业文化的相互渗透也对民族性格和秉性带来了不起眼但又不可否认的变化。如果勒庞还活着,研究群体心理学的课题会让他感到更有兴趣和挑战,他所阐述的群体最稳定的世代遗传的思维结构,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群体心理、意见和信念,一系列的演进,会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而逐渐加快。

书中有三段印象最深刻的,分别是讲述群体想象力的例子、苏伊士运河修建过程中德·雷赛布的意志力、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1)群体的想象力——“影响民众想象力的,并不是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和引起注意的方式。”

这里勒庞引用了当时欧洲流感在巴黎造成死亡人数的例子,群体想象力并没有因为几年累计5000人而有任何影响,但是如果一天之内发生500人或者埃菲尔铁塔轰然倒塌,会对群众想象力的影响整整持续一周。群体这个有机物的神经系统比个体要迟钝得多,没有足够强烈的刺激,是不会有所反馈的。现在商业文明也是如此,搜索引擎、信息流等互联网应用,已经将民众接受信息和意见的层级扁平化,推广一款新产品要在群体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是需要下点功夫的。传统的重复修辞等手法在广告传媒上不会失效,但新鲜事物要激发群体的想象力会更难。特斯拉为了让用户群体对其科技属性有深刻的认同,将一个坐着橡皮人的汽车推送到了外太空,其实人们并不关心这个车子现在到哪了、什么时候到火星,但是这个营销活动是前所未有的,完全可以征服众多粉丝的想象力。一提起tesla,就有一辆红色的跑车带着人类往火星穿越,多么奇幻而又值得遐想和记忆!

2)意志力——“那些能够持续保持意志力的人,尽管不那么光彩夺目,其影响力却要大得多。”

为了强调强大而持久的意志对群体的作用,勒庞提供了一个例证——德·雷赛布和苏伊士运河,一个把世界分成东西两半的人。面对一切反对意见、与他作对的所有联盟,德·雷赛布经历过失望和失败,但都没能让他放弃修建苏伊士运河的信念。他追忆英国如何打击他、法国和埃及如何迟疑不决、工程初期法国领事馆如何首当其冲反对他,甚至有人试图拒绝供应饮水……千难万阻都没有征服他的信念,最终他被载入史册,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光彩的一笔。在一个民族文明演进的历程中,群体是无意识的存在,像离离原上草一样分散和荒芜,而领袖则是文明的火种,肩负理想薪火传承的使命,终将点燃燎原之势。这个过程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唯有持久的意志力才能胜任,中华文明史不乏这样的伟人。

3)民族的生命循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从野蛮状态发展到文明状态,然后,当这个理想失去优势时,走向衰落和死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循环过程。”

这本书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结尾,对民族的形成和生命周期分析得十分严谨。勒庞将一个民族的开端概括为遗传稳固、摆脱野蛮和追求理想的过程,他认为这个理想具有什么性质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足以让一个种族中的每个人在感情和思想上形成完全的统一。

“在这个阶段,一种包含着各种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新文明便诞生了。这个种族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会逐渐得到某些它建立丰功伟业所不可缺少的素质。无需怀疑,它有时仍然是乌合之众,但是在它变幻不定的特征背后,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即一个种族的禀性,它决定着一个民族在狭小的范围内的变化,支配着机遇的作用。”

法国的群体看重平等,英国的群体看重自由,拉丁民族的群体或明或暗地倾向于集权,日耳曼民族崇尚力量和彻底性,大和民族崇尚集体本位主义,战斗民族深沉内敛也爱动手。地理文化论或许能解释一个民族性格形成的客观因素,群体以及领袖在此基础上制造的历史重大事件也会对一个种族的性格和精神带来深远的影响,主体和客体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断地迭代演进,种族的文明也在螺旋上升的`轨迹中不断谱写着新的篇章。

“随着古老理想的丧失,这个种族的才华也完全消失了。它仅仅是一群独立的个人,因而回到了自己的原始状态——即一群乌合之众。它既缺乏统一性,也没有未来,只有乌合之众那些一时的特性。它的文明现在已经失去了稳定性,只能随波逐流。民众就是至上的权力,野蛮风气盛行。文明也许仍然华丽,因为久远的历史赋予它的外表尚存,其实它已成了一座岌岌可危的大厦,它没有任何支撑,下次风暴一来,它便会立即倾覆。”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是在北疆之行返程的火车上读完的。当时处于那样一个嘈杂的群体的环境中读这本书感触多少有一点,总是会自觉会不自觉地将书中的内容与当时身边的群体进行一一比照,发现真正做研究的人,真正在写书的人不会哗众取宠地,矫揉造作地出版一本又一本的书博人眼球,而是会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所得娓娓道来,让读书的人在阅读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其实读书并不是说你一定要认可该书作者的观点,而是通过阅读,你能在书中了解到这个世界上有人的想法是和你一样,但也有人的想法跟你是截然相反,甚至会让你觉得匪夷所思。《乌合之众》恰恰就是这样一本书。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我们已经认识到人类其实是渺小的,但又是强大的,尤其是成为一个集体之时。很多人是关注到了人类的强大,因为科技的进步,确实让人类创造了不少奇迹,所以在为数不少的人眼中,人在整个系统中其实是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认为人类是精英。《乌合之众》却并不这么认为,其实从作品的题目中也能见端倪,在古斯塔夫·勒庞的笔下,所谓的群体即使是天才们组合而成的群体,也是乌合之众。这样的一个观点在当时是颇为震撼我的,在阅读之时一个劲地去寻找勒庞的依据。勒庞比较多地运用了法国大革命中所发生的事件来做佐证,当然也适当借鉴了其他大家的观点与论据,环环相扣说服了我。

确实,群体并不是说部分与部分整合,力量大于每个部分,有的时候群体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创建一个新中国就是很好的说明,但群体有的时候也是凶手,正如《安妮日记》所言——世界二战的爆发难道当时的德国民众就没有责任了吗?虽然他们有被蛊惑。其实不管是英雄还是凶手,群体的特点决定了它行事的方式,所谓的理智在那个时候是不存在的。

仓促读完了《乌合之众》,受到了比较大的震撼。脑海中存在的所谓感想其实也是碎片化的,所谓的读后感也是随手而就,找机会再读《乌合之众》,毕竟我也是群体的一员,需要更多地了解到自身的特点。

《乌合之众》读后感

但是事实是我们在历史上几乎看不到人民群众对历史的方向有什么明确的利己性倾向。群体可以在某一个时段将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政府扶植上台,同时又可能因为一些根本无法确定的谣言立刻将这个政府踢下台去。而在历史上起着决定性的把握历史方向的关键因素并非群众的意见,而是那些能够引导群众力量的个人或至少一小群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的人。

也不一定保持清醒,有的时候这些领导者本身也并不清醒,他们可能耽于自己美好的政治信条或宗教信仰之中。但关键的是,需要这么一个核心似的英雄将这一切的信条、理念、信仰化为一种不可量化的情绪,才能使之最终被群体所接受。

群体中的个人会表现出明显的从众心理,勒庞称之为"群体精神统一性的心理学规律,这种精神统一性的倾向,造成了一些重要后果,如教条主义、偏执、人多势众不可战胜的感觉,以及责任意识的放弃。用他的话说:"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提供给他们的各种意见、想法和信念,他们或者全盘接受,或者一概拒绝,将其视为绝对真理或绝对谬论。"。

由于这种简单化的思维方式,群体并不认为真理,尤其是"社会真理",是只能"在讨论中成长"的,它总是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情激奋的气氛中的个人,又会清楚地感到自己人多势众,因此,他们总是倾向于给自己的理想和偏执赋予十分专横的性质。"个人可以接受矛盾,进行讨论,群体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在公众集会上,演说者哪怕做出最轻微的反驳,立刻就会招来怒吼和粗野的叫骂。

乌合之众读后感

阅读是一种理念,一种学习方法。阅读有助于增强认知,拓宽视野,提升素养。为进一步提升自身理论修养,结合"三严三实"实践活动,本人选择了《乌合之众》一书进行阅读。本书从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等方面,深刻剖析引发群体行为的动因、外部表现特征、社会价值及历史意义。作为朝阳区党代表,要全面提升群体行为理论认识水平,积极探索群体行为的内在规律,做好群体的正向引导工作。

《乌合之众》是一本反集体主义的著作。作者勒庞在书中阐明"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道德约束与文明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的突然爆发"的实相,从而"给予作为古典民主学说和关于革命的民主神话基础的人性画面沉重一击".他认为,进入了群体的个人,在"集体潜意识"机制的作用下,在心理上会产生一种本质性的变化。群体中个人的个性因为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即使没有任何外力强制的情况下,他也会情愿让群体的精神代替自己的精神,更多地表现出人类通过遗传继承下来的一些原始本能。勒庞看到群体的负面形象的同时,也认识到群体的日益重要性,这是一群缺乏组织的人,他们关注着同样的社会热点,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与同处一地、有组织的.群体的一样的心理行为。群体虽总是无意识的,但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的秘密。

群众是社会发展主体。重视群众工作,激发群众潜质,促进群众这一群体正向发力,推动社会进步。

一是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人民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创造了社会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在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主体。离开人民群众的实践,物质生产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就是受到挑战。此外,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物质前提。因此,我们要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多同群众交朋友,多向群众请教,用群众语言及思维方式做好正向引导工作。

二是群体是社会变革的力量。群体的革命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虽然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但是在阶级社会中,劳动群众始终处于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因而,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可见,正是人民群众的积极的革命实践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同时,人民群众还决定着历史发展的趋势。只有那些代表和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意愿的历史活动,才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取得成功。因此,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选择,紧紧依靠群众来进行。

总之,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在社会发展中,要充分认识群体行为的重要性,正向引导,发挥群体的正能量价值。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原动力。作为身兼区党代表的信访领导,革新理念,转变方式,研究集体访现状,分析成因,并做好引导工作,切实提升公安信访工作水平。

一是耐心倾听信访诉求,依法化解答复信访人。集体访是涉众型访,具有参与人数多、诉求相同等特征。集体访中的组织者往往通过微信、飞信、qq等现代化沟通平台,提出观点并深入分析原因,导致涉及者响应组织者号召,给政府等部门施加压力。集体访中大多数有着正当诉求,但有些集体访者不知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一味从自身经济利益角度考虑,甚至提出违规取保嫌疑人等诉求,通过越级访或扬言等方式,给办案单位施加影响。

集体访信访是信访人权利。作为公安信访的负责人,除要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信访人诉求,还要第一时间协调涉及部门,使得信访人诉求有回应。同时,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告知信访人依法依规信访,对触犯法律者,依法严厉打击,做好信访人的正向引导工作。

二是加快建立健全信息通报机制。鉴于集体访涉案人数众多,侦查办案期限长,大多数集体访急于想了解案件的进展及下一步工作方向,但也有部分集体访目的不纯,组织者利用其它信访者的急切返资心理,欲达到其目标。因此,建立案件通报机制,拓宽通报形式,坚持以除保密之外工作情况一律通报原则,确保集体访信访人知悉案件进展,依法有序维护自身权益。

三是加大信访接待民警的正向引导集体访行为的培训工作。作为党代表,不仅需要发挥自身的正向引导集体访群众的作用,还要积极研提如何提升整个科室接处集体访的水平和能力。一方面邀请法律、心理等方面专家来我单位做专题讲座;另一方面组织民警向其他分县局学习正向引导集体访工作,全面提高我单位正向引导集体访实战水平。

总之,读书是提升素养一种途径。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公安信访工作的机制和规律。形而上学谓之道,形而下学谓之器。作为身兼基层党代表的信访科领导,须将道与器二者有机统一。加快创新信访工作,切实履行好基层党代表职责,服务好人民,为创制中国特色的公安信访理论、制度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