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的选取应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和不同类型的作文进行分类。当然,这些范文范本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可以为您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和思路。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论文

其次理论基础相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遵循生态经济理论,都强调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将其作为衡量和评价经济发展状况的两个重要指标。

最后技术手段相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依赖于工业技术以及环境技术的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排放,尽量做到废弃物的无害化或危害最小化。

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均是我国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内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是共同的追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基础,尤其对于高碳能源而言,实现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低碳经济是循环经济理念在能源领域的延伸,循环经济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的结果必将推动整个社会的低碳经济发展,从现阶段我国实际出发,需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循环经济是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阶段。

2.1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势在必行。

煤炭产业作为我国能源基础产业的地位难以改变,发展前景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

从我国能源资源条件看,在未来几十年内,煤炭仍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从未来煤炭消费需求看,今后一个时期,煤炭需求总量仍将保持适度的增长。

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资源、能源投入巨大,原材料工业增长速度快,而且,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资源能源开发力度也将持续加大。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将对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调整,提倡节能减排,改善日益恶化的气候和环境。

煤炭工业也应当着力推进创新和提升,紧跟低碳经济发展的步伐。

然而,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稳步深入地发展循环经济是当下最现实的选择,也是发展低碳经济最基本的路径。

因此,抢抓机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低碳经济的建设,对于煤炭企业势在必行。

煤炭企业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坚持基本国策,从自身发展战略上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规划与实施,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煤炭企业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在生产源头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在矿井设计和生产设备选择方面要充分考虑资源充分利用和环境发展要求。

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系统和整个经济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把煤炭企业建设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企业。

2.3发展循环经济是煤炭企业应对行业危机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

20xx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国内经济增速降低,我国煤炭市场出现了过剩的情况,煤炭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十年黄金发展期之后,煤炭行业目前面临着国内经济下行、煤炭产能超前、煤价下调等困难,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加大。如何应对当前煤炭行业的危机,寻找危机下的发展路径是煤炭企业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行业危机是推动煤炭企业寻求转型的强大推动力,能有效促使煤炭行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生产方法,淘汰落后产能。

煤炭企业必须以此为契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顺应国家低碳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减少资源投入量,大幅度降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大幅度提高资源回收率,用延伸产业链的办法挖掘煤炭资源中的“附加值”,提高煤炭资源的价值,实现行业危机下企业经济利润的持续增长。

3.1以煤炭绿色生产技术研发作为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支撑。

研究开发煤炭绿色生产技术,是煤炭企业能否顺利实现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通过具有煤炭产业特征的绿色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不仅可以支撑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同时也可以为煤炭企业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所谓绿色开采就是要求企业在煤炭资源开采的全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减少开采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强调资源与环境的相互协调。

该技术要求从业人员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土地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通过开采全过程的有效控制,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冀中能源集团在多个煤矿试验成功巷道矸石充填技术、粉煤灰与矸石固体充填、矸石膏体充填和超高水材料充填等适应不同开采条件的成套充填采煤关键技术,并实现综合机械化充填采煤,从“三下”压煤中回收大量资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通过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达到矸石不升井、煤矿不建矸石山、矿井无废渣外排、矸石置换煤炭资源、减少地面塌陷的绿色环保目标。

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还必须重视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特别是要研发煤炭的清洁高效加工技术。

通过煤炭洗选,减少煤炭的灰分、硫分与矸石,减排二氧化硫,节省运力;通过低阶煤提质加工技术,降低煤炭水分,提高煤的发热量,减少碳排放。

通过超超临界燃煤、循环流化床燃烧、增压流化床燃烧联合循环等国际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达到煤的清洁高效燃烧,提高煤的利用率,降低污染。

通过煤炭液化、煤制醇醚、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基多联产等技术,实现煤炭利用碳排放减少,使得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和埋藏成为可能,达到煤炭的高效低耗利用。

此外,煤炭企业还需研发和利用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治理技术、矿井水资源处理利用技术、煤矸石及其他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这些绿色生产技术都可以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我国循环经济产业已初具规模,煤炭产业特点决定了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具有先天优势,煤炭企业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理念。

二要对煤炭资源产品进行加工,循环高效利用,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要把煤炭、煤矸石一次使用后,再次变成可用的资源,而不是作为垃圾丢弃。也就是,通过循环经济的模式,使有限的煤炭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充分合理利用。

例如,淮南矿业集团在2003年列为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以来,先后投入数十亿元,致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下大力气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低碳转型。

淮南矿业集团经过10年循环经济建设,到20xx年年抽采瓦斯5.9亿m3,建有瓦斯发电站9座,装机规模4.8732万kw,瓦斯储配站12座,瓦斯储备能力23.5万m3,瓦斯(燃气)民用用户达6.48万户,16座矿井水处理站全部投入使用,矿井水年利用达到2100万m3左右,选煤厂和电厂用水实现全循环、零排放,已建成和在建的煤矸石电厂规模120万kw。

到20xx年淮南矿业集团治理塌陷区复垦面积达到76.8万m2左右。

已消化利用全矿区历史上矸石存量的一半,达2000万t,基本消灭矸石山,预计到20xx年,塌陷区治理面积将要达2000万m2左右。

全矿区循环经济的建设已经显现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总结淮南矿业集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经验,笔者对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进行了改进和优化。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把煤炭开采加工作为主业,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并延伸煤炭产业链。

井下排出的废水,经水处理站处理后用于地面生活用水、井下降尘用水和其他工业用水等;开采过程中抽采的瓦斯,用于锅炉、居民生活燃气和瓦斯电厂发电,电厂则可以为生产生活供热、供电;以煤炭为原料,以煤气化为龙头,其产生合成气,可制取醋酸、二甲醚、甲醇及合成氨等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这样通过企业内部产品或废物的相互交换,形成煤炭企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矿区内的各种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利用了废物、降低了环境污染。

第二条是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循环,煤矸石、电厂炉渣、粉煤灰—建材—制砖等;

第三条是瓦斯资源化利用循环,瓦斯—工业锅炉、民用燃气、瓦斯电厂—电能、热能;

第四条是矿井的水资源化利用循环,矿井水—地面水处理—生产生活供水;

第五条是煤化工产业循环,原煤—煤气化—甲醇—丙烯、合成油等;

第六条是塌陷区治理及生态建设,矸石—塌陷区充填—土地复垦、生态修复—耕地、水产养殖、生态园林、居住建设用地等。

煤炭生产加工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多种废弃物,通过以上各产业链的循环运行,对废物资源加以利用,既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又充分利用了废弃物,非常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3.3以不断完善企业管理机制为推动煤炭企业低碳发展的保障。

推动煤炭企业持续发展,需要各级领导和员工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煤炭企业应从树立环境伦理理念、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4个方面加强建设,打造“四位一体”的企业循环经济管理机制,为煤炭企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提供保障。

(1)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树立企业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是生态意识的核心,要深入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企业低碳发展要求企业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

煤炭企业可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通过企业的电视台、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传媒手段,积极开展企业发展形势教育,让循环经济理念、方法、目标深入人心。

煤炭企业还应将循环经济理念植入企业文化,让循环经济理念渗透到员工心里、感染员工的思想、影响员工的行为,持续推进,整体提升。

(2)完善煤炭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提供组织保障。

首先,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负责发展循环经济的机构,指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目标,明确相关机构及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

该机构要负责制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规划,包括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土地复垦生态建设规划、水处理及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同时将规划的目标、任务、重点项目进行分解和细化,制订切实可行的年度实施计划加以落实。

其次,建立评估机制,及时检查发展循环经济的进展情况,发现并解决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错误,推广经验,确保发展循环经济目标实现。

再次,煤炭企业还可以建立灵活的发展机制,通过股份改造、引进资金等多种方式,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最后,煤炭企业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获得地方政府的强力支持,在发展企业自身循环经济的同时,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最终共同推进地方循环经济发展。

(3)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实行有效的激励约束。

煤炭企业还需要通过构建激励约束机制来推进其循环低碳发展进程,通过完善的约束机制的设计和实施,对严格实施节能减排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

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对生产上造成资源浪费及污染的现象进行处罚,真正将发展低碳循环经济落到实处。

煤炭企业应对节能减排工作做出具体规定,明确总体目标,确定工作重点,完善保障措施,严格责任考核制度。

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各部门单位的考核指标体系中,并与部门单位及个人的工作绩效和经济效益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激励作用,节能减排目标完成好的给予奖励,节能减排目标未完成的追究责任并给予处罚。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论文

国内有关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有不少。

杨华峰[2]认为循环经济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多方面协调、综合发展的整体,故把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系统、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三个子目标。

章波[3]以“3r”原则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循环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来协调控制循环经济建设状况和发展水平。

于丽英[4]以产业体系、城市基础设施体系、人居环境体系和社会消费体系四大体系为设计基础,用经济发展指数(包括经济实力和经济效率)、绿色发展指数(包括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人文发展指数(包括人居环境和社会)来表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李王峰[5]主张循环经济水平由资源要素、经济要素、生态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四个要素来表征。

刘洪等[6]认为应从经济子系统、资源子系统、环境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四个方面来评价。

刘云忠[7]从物质流的角度分析,提出了物质投入、物质排放、物质循环利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发展五个方面的评价结构。

樊元[8]等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成五个等级,即资源效率、污染减排、循环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

从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来看,尽管各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不同,但所含指标大类差异并不是很明显,且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区别不大。

区域可持续发展注重区域中人口、资源、经济、生态等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状况与发展趋势。

为了更准确的反映区域循环经济的特征,需要建立可以区分的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设可分为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

硬件建设主要体现在具体项目的实施上,主要集中在企业、园区和社会三个层面;软件建设主要是法律法规政策支撑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

(一)硬件建设。

企业层面的循环经济要求实现清洁生产,提高生态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物耗、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

水资源的重复利用,能源的高效利用,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量减少,都是企业层面建设的重点。

而能源的梯级利用,副产品和废弃物的开发使用,是循环经济的重要方向。

园区层面的循环经济要运用循环经济和工业生态学理论,以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园为重点,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协同生产,从而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它包括产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后的物质循环,以及废弃物的再利用和再循环。

(二)软件建设。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由过去的“公共物品”角色向“生产要素”和“资本”角色转变过程中,必然会在使用、交易、定价和监管方面面临着大量的新问题。

“市场失灵”和“外部性”现象的客观存在要求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有效发挥政府的管制作用和引导作用。

无论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还是引导绿色消费、发展环保产业,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环境工程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等。

在这方面,政府应与企业合作,给企业以支持,对于重要关键技术领域,政府应提供资金及技术援助,或与企业联合攻关,实现技术突破。

三、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总体目标由若干个子目标构成。

理论上讲,它们应该构成“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完备性指标体系,应该不仅准确、全面地反映“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目标,而且没有重复和交叉。

而达到这些要求在选择具体指标时有很大难度。

第一,很多指标目前还无法量化或者数据的可获得性差,如绿色gdp比gdp更能真实的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循环型社会的经济发展内涵更接近,但是由于绿色gdp的核算指标,很多是无法量化的,世界还没有一套公认的绿色gdp核算模式,也没有一个国家以政府名义发布绿色gdp结果[2]。

第二,做到全面也很困难。

指标体系是对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定量化表示,而循环经济发展这个概念的边界界定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模糊性。

因此,分指标的选择是在考虑循环经济发展内容全面性的情况下兼顾数据来源的难易程度和可靠程度,尽可能使评价指标具有可操作性。

同时,重视经济和资源环境指标相结合、突出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兼顾软件建设指标的方针,选择一系列的具有代表性的分层指标。

由于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的内容,从生产到流通、消费、垃圾处理等环节均应该得到体现,因此,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实施情况以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相关活动的开展等内容也要有相关的分指标来反映。

从评价指标的类型看,既要有反映系统特征的量化指标,又要有反映其过程的动态指标;既要有增长指标,又要有效率指标。

(二)指标体系的设计。

鉴于上述困难和设计,本文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重点性和一般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在上述对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内容分析的基础上,把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分为经济发展指标、循环经济特征指标、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和组织与保障指标四大部分,用39个指标来表征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

具体设计见表1:1.经济发展指标。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人口及就业压力,决定了我国目前的第一要务依然是发展经济。

本文把经济方面的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经济发展现状的指标,另一类是反映经济发展潜力的指标。

循环经济是全面分析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同时也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9]。

循环经济的整个经济过程可分为入口端、中间端和出口端三个部分。

从入口看,应尽量高效率地使用天然资源;从中间端看,应促进循环资源的循环使用;从出口看,将成为环境负荷的废弃物的最终填埋量降到最小。

因此,循环经济特征指标可以分为三大类。

入口以“资源生产率”为主要指标;循环以“循环利用率”为主要指标;出口以“最终填埋量”为主要指标。

3.生态环境保护指标。

循环经济是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循环经济发展的好坏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效果直接相关,故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也不可少。

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指标有环境保护、环境绩效、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四个方面。

4.组织与保障指标。

循环型区域的建设难度要比循环型城市要大,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更为重要。

法律和法规作为一种强制手段可以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也是所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重要手段。

优惠的经济政策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鼓励绿色消费和绿色采购的政策则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循环经济意识的建立则是所有循环经济工作开展的前提。

因此,本文将这方面的指标也纳入了评价指标体系。

四、结束语。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根据循环经济在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这个终极目标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与主要任务初步构建了区域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为了更好的反映循环经济的特征,下一步拟建立适合的评价模型,以改进和完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何莉工作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一循环经济及其对我国现代管理学发展提出的要求。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物质和能源的循环再生的过程当中实现经济的增长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本质。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人类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必须要融合进自然界物质能量的闭路循环的过程当中去。

遵循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再生的规律,这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

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是不同于以往的能量和物质单向流动的路径的。

循环经济主要是由自然界当中的资源转化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产品,同时将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污染物和排放物转化成下一个生产经营周期所需要的能源和物质资料。

这便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过程。

(二)循环经济对我国管理学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循环经济要求我国的管理学界提供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转型具有帮助意义的理论工具。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大多数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单纯依赖要素的大量追加是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

为了发展循环经济,并保持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这就成为了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转型的过程当中,企业经济发展的效率要保证,而且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需要进行根本性的调整,而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便对企业管理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

其次,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需要现代管理学家将自然环境因素囊括到自身的研究对象当中去。

循环经济要实现物质资料的闭路循环,需要将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转换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当中的技术环节和运营过程。

这要求现代管理理论突破以往以经济效益或人的行为为研究范畴的传统模式。

最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我国不同地区的推广和普及速度应当有所差别,这是我国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不平衡的现状所决定的。

从宏观角度如何协调不同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转移,是发展循环经济所必然面临的一个问题。

二循环经济视角下管理学研究成果的缺位。

在目前,管理学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缺位问题,首先表现在目前研究成果不能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较为成熟的理论成果和分析工具方面。

我国管理学研究目前存在着诸多内在缺陷,从而决定了管理学研究难以适应循环经济对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要求,从而形成管理学研究相对于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缺位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一些管理学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得到检验。

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需要研究人员提供能够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理论成果禁不住实践的考验而失效,这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这种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在管理学培训课程当中,普遍感到难以得到切实可行的理论工具,部分研究成果在短时间内能够对企业管理人员起到启示作用,但是这种基于经验总结性的研究成果,难以形成完整而全面的理论体系,从而在长期的实践当中难以发挥作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不能依赖短期的管理措施的调整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对整个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涉及到企业的财务管理、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等多个模块。

如果某一理论不能够深入整个企业管理的全局和全过程,并最终通过企业利润的增加得到认可,那么就难以最终成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理论工具。

其次,这种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目前我国管理学研究激励机制的缺陷。

目前我国的管理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体现于管理学期刊论文等形式上。

由于我国目前的学术研究评价体系以发表的文章数量为考核指标,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效能的关注程度较为低下,大量研究人员专注于发表应用大量数学工具的管理学论文,在形式上追求新颖而并未过多考虑理论本身对实践是否具有指导意义。

由于具有借鉴意义的理论成果难以得到学术评审机构的青睐,从而形成了众多管理学者为了短期利益而脱离实际进行研究的问题。

这种情况下产生的研究成果,往往只能满足学术圈内的一种自我欣赏的需要,而不能达到对实践产生指导意义的目标。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往往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足够的重视,相关的学术刊物可能会对相关的理论成果的登载并不抱以较大的热情,这也会形成对相关研究的一种遏制作用。

然后,在我国管理学的研究过程当中,普遍存在着一种数学工具滥用的状况。

滥用数学工具的结果使得管理学者普遍缺乏对某一问题的本质属性进行深入探讨的积极性,而仅仅是简单的使用数学工具,从而形成一种形式上的深度而缺乏理论上的内涵的问题。

甚至部分研究结果因果倒置,出现逻辑上的根本错误。

而事实上,管理过程当中的众多现象难以通过实证检验的方式加以分析,因而这种分析工具滥用的趋势,将根本性地削弱我国管理学的应用价值和对现实经营管理工作的解释能力和指导意义。

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必须兼顾的环境效益,在短时间内难以通过经济指标来加以计量,因此,我国管理学研究在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帮助作用,在这种研究方式的失范的前提下存在巨大的缺位问题。

最后,这种研究成果上的缺位需要通过对我国学术研究评价体系的改革和学术研究风尚的引导来加以解决。

转变以往单纯依靠期刊论文的发表数量进行学术研究评价的体制,注重管理学理论对实践产生的指导意义,这应当是这一改革过程的核心目标。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本身可能产生对以往的生产管理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对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一种内生性的替代作用,这很可能触动以往的利益群体,如何协调这一关系,也应当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大课题。

目前的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理论支撑已呈现出一种囊括企业运营机制、社会组织行为和自然生态系统运行规律等多方面内容的态势。

在此方面,我国传统的管理学研究路径范式已经呈现出缺位状态。

研究过程当中往往出发点相对单一,理论范式相互割裂,难以对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系统而全面的理论指导。

首先,部分管理学者将研究的出发点定立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方面,从而形成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互交融的研究模式。

自哈佛学派提出产业组织理论以来,研究企业之间乃至于产业链条内部的竞争和合作关系的研究模式,已经得到了众多西方管理学者的认同和采纳。

这种研究范式,事实上以西方经济学的边际分析、均衡分析以及比较静态分析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当中,以数学模型为基础,以规范分析为方法,形成了比较严谨的管理学和经济学相互融合的研究范式,但是这种研究的结果往往隐藏着西方经济学企业经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基本假设。

人本身的主观因素被过度简化,企业所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乃至于企业生产经营所具有的外部性因素,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分析。

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是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互融合。

以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模式,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往往很容易被经济效益所挤占。

并且,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在产业组织理论当中,乃至于西方新古典经济学当中,往往被作为一种外生变量而存在。

这就不可避免的将忽略自然环境的内在价值的潜在观念留存于研究成果当中,从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到产品和废弃物、污染物的生产模式,在这种分析过程当中,不仅没有被提出,反而被作为一种既定的理论前提保留下来。

由此可见这种分析范式不能够最终帮助企业构建起循环经济模式。

其次,沿用行为科学的分析范式,以个人和团体的行为方式作为管理学研究的主要依据的研究范式,在我国的管理理论研究当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在这种分析范式当中,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是影响人行为的主导因素,利用人的主观需要和动机能够帮助管理者找到激励或者约束的管理手段和控制手段。

这种研究范式并没有体现循环经济需要达到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目标。

因为在这种逻辑当中,人本身的主观需要乃至于由个体组成的团体的目标是形成管理基础的前提。

自然界本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运行规律,不能够被相关的学者真正地重视起来,而人的主观观念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会经过简单的教育,就能够形成一种关注自然的观念。

因此,这种分析范式所做出的通过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管理人的模式,难于真正成为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帮助的管理工具。

然后,部分管理学家基于我国目前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事实,提出根据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复兴古典管理理论的主张。

这种主张的出发点是我国目前依靠各种要素的不断追加以实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的现状。

古典管理理论本身在我国的适用性就体现在我国由于产业升级没有完成,大量传统产业依旧广泛存在而难以短时间内实现产业转移和产业替代,从而产生一种古典管理理论复兴的土壤。

古典管理理论所依赖的那种早期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依旧存在一定的生存空间,但是却同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不能完全相容。

我国长期以来以生产和出口劳动要素密集度较大的产品,以进行对外贸易活动,众多中小企业广泛存在,劳动要素大量追加是这种经营模式的特点。

这种经营模式本身决定了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在我国众多行业当中广泛存在的`客观事实。

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带来的企业对市场价格没有控制力的问题,造成了企业之间只能通过不断降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竞争的这一企业管理模式。

因此,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的通过对劳动的定额和时间的规范化控制,以压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的管理手段便得到了众多企业的青睐。

而循环经济发展所依赖的那种高技术、低能耗的运作模式同传统的竞争模式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巨大差异,因此,在长期而言,过度依赖古典管理论将会对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四我国管理学研究缺乏原创性造成的缺位。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是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延伸。

企业本身并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调节自身的产量和价格乃至于要素使用的规模。

因此,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活动,尤其是适应中国国情管理学理论相对匮乏。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当中,大量引进西方的经济管理理论,已经成为了经济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种趋势本身体现出我国国民经济更加融入世界分工体系的历史趋势,但是也存在着外来理论水土不服的客观问题。

由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管理理论产生于完备而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系当中,是西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概括性反应,因而和我国的企业经营管理实际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节,从而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广大企业管理人员也对相关的研究成果表现出一种严重的不信服的态度。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大背景之下,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多样化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部分地区的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源要素的积累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具有直接发展具有高技术和高效率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在基础,而部分地区由于没有相应的技术储备,资本要素相对匮乏,甚至迫切需要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

这种现象决定了我国的国民经济管理、企业投资管理理论要有新的突破,兼顾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选择有阶段的、多批次的推广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模式,应当成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处理好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差异,协调好不同地区的利益,实现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和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当中管理学理论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其生产力水平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别并不如同我国一样悬殊。

因而,其循环经济建设主要以对传统产业进行直接淘汰的方式加以进行,其提出的相关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的发展状况。

与此同时,管理学理论是根植于特定地区和特定文化氛围之下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模式。

我国的社会转型正在进行过程当中,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对我国的企业管理依旧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完全照搬西方管理理论是难以适应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的。

五结语。

经过以上分析,我国管理学研究相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缺位,主要存在着现有成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管理学研究范式不能适应循环经济本身的内在特征,以及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在突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方面较为欠缺等多个方面。

这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学术评价机制的负面效应,以及我国管理学发展所遵循的理论范式等原因所共同促成的。

我国管理学研究应当更多地考虑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以达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撑的目标,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进步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论文

第一条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畅通参与渠道,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依法有序发展,根据《环境保护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制定政策法规、实施行政许可或者行政处罚、监督违法行为、开展宣传教育等环境保护公共事务的活动。

第三条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应当遵循依法、有序、自愿、便利的原则。

第四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听证会等方式征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传真、网络等方式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征求意见时,应当公布以下信息:

(一)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的背景资料;。

(二)征求意见的起止时间;。

(三)公众提交意见和建议的方式;。

(四)联系部门和联系方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应当在征求意见的时限内提交书面意见和建议。

第六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拟组织问卷调查征求意见的,应当对相关事项的基本情况进行说明。调查问卷所设问题应当简单明确、通俗易懂。调查的'人数及其范围应当综合考虑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的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社会关注程度、组织公众参与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等因素。

第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拟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论证会征求意见的,应当提前将会议的时间、地点、议题、议程等事项通知参会人员,必要时可以通过政府的网站、主要媒体等途径予以公告。

参加专家论证会的参会人员应当以相关专业领域专家、环保社会组织中的专业人士为主,同时应当邀请可能受相关事项或者活动直接影响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代表参加。

第八条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听证的事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向社会公告,并举行听证。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组织听证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便民的原则,充分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并保证其陈述意见、质证和申辩的权利。

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外,听证应当公开举行。

第九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研究,在作出环境决策时予以充分考虑,并以适当的方式反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第十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支持和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环境保护公共事务进行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

第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行为的,可以通过信函、传真、电子邮件、“12369”环保举报热线、政府的网站等途径,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举报。

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不依法履行职责的,有权向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举报。

第十三条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调查核实举报的事项,并将调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第十四条接受举报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十五条对保护和改善环境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奖励。

国家鼓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推动有关部门设立环境保护有奖举报专项资金。

第十六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提供法律咨询、提交书面意见、协助调查取证等方式,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环保社会组织依法提起环境公益诉讼。

第十七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节约意识;鼓励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形成低碳节约、保护环境的社会风尚。

第十八条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项目资助、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第十九条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部制定的其他部门规章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本办法自2015年9月1日起施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论文

自《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以来,甘肃省实施的节能计划改造财政奖励项目和中央预算内资源节约以及环境保护项目每年产生经济效益22.5亿元,节能1.94×106t标准煤,节水5.57×107t,综合利用各种固体废渣7.9×106t[12]。

2研究方法。

调查采用问卷法、随机抽样形式进行。问卷的编写是以兰州市为例,在查阅已有资料、咨询专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形成,涵括了5项内容:个人情况、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程度、公众获取循环经济知识的途径,政府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政府部门对公众绿色消费的引导分析。

2.1调查问卷的发放与收回。

本次问卷调查从5月上旬开始到11月中旬结束,对兰州市高校、社区、企业、车场及其他人口较为密集的公共场所内各类人群进行随机调查。为提高问卷调查的客观真实性,此次问卷调查采用未记名的方式,以更好地反映出共众参与意识的真实状态。在随机发放的300份调查问卷中,回收了289份,回收率为96.33%,其中有效问卷285份,有效率达95%,符合问卷调查的基本条件。有效信息录入后,使用软件excel、spass进行分析处理,统计指标包括最小值、最大值和比率等。

2.2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性别比例大致相当,男性占52.98%,女性占47.02%。年龄结构相对合理,18岁以下的占8.07%,19~35岁之间的占57.89%,是调查对象的主要年龄段;36~50岁的所占比例为19.65%,51~65岁的占10.18%,65岁以上的占4.21%。在职业上,公务员和企事业干部占7.37%,学生占27.37%,是所占比例最多的人群,企业员工占15.44%,农民工占10.88%,企业管理人员占3.16%,教师及科技工作者占8.07%,离退休人员占3.86%,自由职业者占10.18%,其他占13.68%。从学历看,小学占6.67%,初中占16.49%,高中占18.25%,大学占49.82%,研究生及以上占3.16%,其他文化程度的占5.61%。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3结果分析。

3.1对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知识的认识。

从问卷中可看出,有65.32%的调查者听说过循环经济,未听说过循环经济比例为34.68%;对于“绿色消费”概念有62.46%的人勾选“听说过”,有37.54%的人选择“没有听说过”;就“清洁生产”一词而言,70.53%的选择“听说过”,29.47%的人选择“没听说过”;对于“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这一概念,有50.88%的人“听说过”。问卷表明听说循环经济的人占较大比例。而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5个问题,表1为统计结果。从表中可看出75%的人对循环经济的作用都看好(包括看好和很看好),说明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比较认可。在本次调查中,当问及“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是否在进步”,有40.00%的人选择了“进步”,有4.91%、24.56%的人分别选择了“没进步”和“不确定”,说明公众对甘肃省循环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多,还需加强这方面的宣传工作;对“甘肃省自然资源是否充分利用”的调查中,有63.51%的人选择了“利用少部分”;在“甘肃省的环境质量处在全国的什么位置”中,81.40%的人选择了“处在平均水平较低的位置”,对这点的认识还是比较准确。通过对不同类别人群(了解循环经济、听说过循环经济和未听说过循环经济)对参与循环经济相关活动(非常愿意、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愿意和完全不愿意)分析并进行卡方检验,卡方值为27.14,显著性为0.0001,说明居民对循环经济的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循环经济的相关活动。

对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认识的题目设计了3道题(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认为个人参与循环经济对其“影响较小”、“影响很小”和“没有影响”的人数比例为92.64%,普遍认为对循环经济影响最大的为政府部门,其中选择“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的人数比例为85.97%。这表明甘肃省公众自觉参与循环经济的意识相对不高,公众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意识和产品循环利用的观念尚未普遍形成,且对政府、企业的依赖性较强。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建设中,公众参与行动的开展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完成的。还有公众认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主要行为主体是企业,对于个人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的认识不够深刻,会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通过对不同群体对循环经济影响的卡方检验,卡方值为163.61,显著度为0.0001,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个人、政府和企业对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表3是公众认为政府重视程度调查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项调查里投否定票的都在60%以上,大多数人认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比较到位,但并没有较好地提升循环经济的发展。因为传统发展观中政府部门主要看的是gdp的增加,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绿色gdp,各级政府部门忽略了环境问题在发展经济时的重要性。

3.4政府部门对公众绿色消费的引导分析。

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看出,在对“政府对可持续消费的宣传影响大小”调查中,只有30.88%的人认为“影响较大”和“影响很大”,这说明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宣传力度不够;而在调查“为可持续消费提出建议”时,有50.74%的人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大致概括为:发挥示范及引导功能;及时完善相应的政策与法规;积极参加绿色消费活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消费行为;加速绿色物流渠道的建设;抵制消费主义;提高公众可持续消费意识。

4对策探讨。

以上分析可看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获取循环经济知识形式不够多元化,对政府及企业有较强的依赖性,政府部门对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与法规不够完善、执行力度不够、信息公开不够及时,政府对绿色消费的引导影响较小。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具有广泛社会认可度的发展模式,离不开公众积极深入的广泛参与。对目前甘肃省公众参与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4.1进一步完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度。

以全国其他先进省、市为参考,制定甘肃省资源综合合理利用、回收利用和绿色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当地具体的产业结构,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类废物回收制度,如分类制度,废旧电池回收制度,对废物回收采取奖励措施;改进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建立绿色gdp核算制度。

4.2加大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媒介,采取新闻报道、专家访谈、专题报道、公益广告、知识竞赛、宣传挂图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加强《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宣传,着力强化对资源能源节约,物质循环利用的意识;深化资源多次利用和清洁生产的宣传。

4.3加强政府引导。

加大支持重点企业从事循环经济发展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项目的力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提倡科技创新,积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村镇和生态示范区;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以政府为主、市场为辅的生态补偿的具体办法,调节生态环境受益者与生态环境保护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4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环境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新的技术和管理探索企业层面的集约型综合化增长模式,建立如扬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上海市莘庄工业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卡伦堡生态园(丹麦,1970年)等类似的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农场,使各园区内企业间相辅相成,发展良好,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4.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资源利用率,尽快调整产业结构,着力用清洁生产技术对高能耗、重污染传统产业进行进一步改造。稳固优化第一产业,扩大发展第二产业,积极推广第三产业,培养增加新兴产业,加快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的循环集约型经济转变。

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循环指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由科学技术、人和自然资源等要素构成。

循环经济观需要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时要将自身置身于这个大系统内,将自身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来探讨经济原则,并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例如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并将生态系统的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维持这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新经济观的体现。

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循环,而仅有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循环,这是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除了让资源、环境为人类服务,还要充分地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克服“人定胜天”的思想,要尊重经济以及生态规律。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论文

公众参与环保在整个环境保护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目前的公众参与状况不尽如人意,民众有很高的参与愿望,但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却很少.引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应从立法、信息、听证会、民间组织等方面提高公众参与状况.

作者:王雷刘磊作者单位:泗阳县环境保护局,江苏,泗阳,223700刊名:绿色大世界英文刊名:greenlargeworld年,卷(期):“”(9)分类号:x3关键词:公众参与环境信息民间组织听证会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作为一个舶来品,现实生活中,我们对它的理解可能并不彻底,甚至可以说,我们对于循环经济制度的认识还很局限,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于强调先污染后治理的环保老路子。

先污染后治理这条道路是由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走出来的血路,这只是对于环境问题的处理机制,治标不治本,并且事后治理,不仅因为污染的时间长导致治理成本的加大,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末端治理使得企业习惯于按照环境法规规定的上限最大限度的污染环境,降低自身成本,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采用新的环保设备,从源头减少污染的出现。

2.对循环经济制度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简简单单地认为循环经济制度是为了保护环境而出现的,反而忽视了循环经济制度是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之下出现的全新经济形态,这不是一种一味追求环境效益的经济方式,本质上是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式。

3.有些人认为我国并不具备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的客观条件。

很多人认为我国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才是整个社会的当务之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追求发展循环经济可能会放慢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进而得不偿失,实际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想法,只看到了循环经济制度与社会相对立的一面,却忽视了两个相互统一的一面,这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片面单一静止的形而上学思维。

循环经济制度正好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的结合点。

我们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循环经济制度。

4.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建立循环经济制度的条件不够成熟,或者说,他们认为那不是当前应该解决的事情,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对当今世界绿色文明迅猛发展了解不够的表现。

当今,低碳环保的绿色理念在全球内盛行,人们普遍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只有这样才不会被自己掘下的坟墓所掩埋。

(二)我国循环经济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很多人简单地认为,循环经济制度是需要依靠行政能力才能得以建立,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国家的宏观调控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主要是因为宏观调控政策发挥其职能是有其自身局限的。

在以往过于强调集权的计划经济制度下,由于所有的都是依靠国家的行政指令进行分配,宏观政策更容易产生不良的管理后果,管得过多过死从而造成自然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环境污染的产生。

由于我国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起步比较晚,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以及对循环经济认识深度的限制,我国具体的环境标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具体来说:环境标准与经济技术条件没有进行合理有效的衔接;环境标准指导作用差强人意。

环境标准的引导性更是不够;环境标准的社会性和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环境标准以机关文件形式发布,形式比较单一,环境标准不为人所知,从而失去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具体到企业这一重要的经济组织来说,企业的发展存在着一些短板,很多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过于依赖外国进口的高新设备,使得企业自身成本居高不下,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而分散;经济效益不佳,负债率偏高;科技基础薄弱,自主开发能力差,基础管理薄弱。

由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我国的中小企业不得不以污染环境来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求得生存。

(一)政府层面的努力。

首先是要对循环经济的法律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循环经济制度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在于法律制度的保证,因此法律制度是与循环经济制度密切相关的最基本的制度。

法律制度的实施目的在于通过对循环经济中的消费者、企业和地方政府等进行约束和规范,来确保各参与主体对于义务和责任的履行,实现其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开展生产活动的具体行为的准确性。

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综合性的、专项性的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到循环经济发展内容并有促进作用的一些规定。

当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经济法律体系,例如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此种法律的国家,曾经先后制定了包括《循环经济和废物清除法》、《包装法》、《垃圾法》等在内的涉及到社会众多领域的法律制度,这些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为德国的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作用。

从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应当明确,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制定,应当具体结合本国的国情来具体开展。

公众参与循环经济论文

近年来,河南省国民经济实现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高的增长质量,gdp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五,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位居中西部地区首位。

近年来,河南省粮食生产能力基本稳定在5000万吨以上,达到5638.6万吨。

作为新兴工业大省,河南省的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增长质量显著提高。

2012年全省实现工业增加值16672.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654.83亿元。

依托优越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河南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和农副产品生加工基地,初步建成门类比价齐全的工业体系。

以传统产业型、资源开发性工业为主的模式,、决定了较高的能源消费。

2012年河南省能源消费量再创新高,达到23647万吨标煤。

同时河南省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2012年河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13.74亿吨,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达到15250.4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27.59万吨。

河南省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资源环境状况得到改善是当前束缚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如今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循环经济发展,全国范围内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早已启动,河南省整体也被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第二批试点省份。

国家也将从多个方面对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有力支持。

所以,河南省应利用这次契机,将循环经济的观念渗入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形成河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河南省产业结构总体上是资源型、初加工型和原材料工业展主导地位,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需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外延增长向内涵增长转变,也即由传统的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的转变。

河南省现已建成180余处产业集聚区,集聚区内上下游产业耦合性差,资源共享程度低,产品生产配套能力不强。

急需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围绕优势资源,打造循环型园区和产业链条。

(二)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资源循环利用。

河南省近年来大力促进资源产业的循环经济发展,积极用好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强工业“三废”的再回收利用。

河南矿产较多,尤其是煤炭,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摆脱资源利用粗放,优势产业链条过短的不利局面,真正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改善生态环境与降低污染物排放量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理就是要实现较少的污染排放和较高的产出。

而河南省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火电、建材、有色、钢铁、煤炭、化工、造纸等行业,减排潜力巨大。

清洁生产是从源头上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是循环经济的前提,也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

对于仍有的废弃物排放,则需通过技术处理,尽可能变为下游产业的原材料;不能处理的,则无害化排放,做到对生态环境危害最小化。

(四)试点工作稳步有效推进要求我省发展循环经济。

年国家发改委等6部门公布了全国循环经济首批82家试点单位名单,河南省鹤壁市、中铝中州分公司、商电铝业集团公司、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公司、天冠企业集团公司和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6家进入国家试点,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2005年上半年河南省还确定了第一批21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包括4个城市、4个园区和13家企业,基本涵盖资源型城市和资源枯竭型城市,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以及冶金、有色、煤炭、化工、食品等河南省重点行业。

年河南省整体被国家列入循环经济试点省份之一。

同时在省内第一批试点单位的示范带动下,河南启动了省内第二批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试点之所以能迅速推广,是因为政府、企业看到了循环经济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如今,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重要的发展战略,西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已取得显著成效,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仍有问题存在,需要借鉴我国其他地区循环经济试点的成功经验,探索出适合河南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

(一)健全循环经济发展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循环经济发展。

实施循环经济的经验表明,循环经济得以顺利推进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

比如,1991年德国首次按照循环经济思路制定了《包装条例》要求德国生产商和零售商精简包装,尽可能回收利用,又颁布实施了《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将物质闭路循环观念推广到所有生活废物。

年,我国第一部循环经济法规《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颁布,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经验。

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河南省节约能源条例》,为河南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证。

但是相比其他省份,河南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还是比较滞后,难以规范约束企业生产行为。

因此,在现有循环经济实践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省实情,依据国家相关法律体系,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区域内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政策法规,对于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循环经济区域性发展规划,引导循环经济发展。

2009年12月3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在经过充分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和评审论证后,批复了《河南省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发改办环资〔2009〕2838号)。

《实施方案》作为循环经济区域性发展规划,提出了河南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以政府为主导,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环境承载力为核心,以“五大循环链、八个行业、八大工程、九个重点区域、二十个试点园区、二百个试点企业”为重点,推动企业园区、区域、社会的循环经济发展。

该方案较为详尽的提出-20河南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企业、各地市发展循环经济指明方向。

相关部门应继续建立区域性发展规划,形成长效机制,引导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循环经济项目及产业。

(三)完善循环经济发展配套政策与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经验表明,若离开有利的体制条件和政策环境,由于外部不经济性,企业不愿投入过多资金、精力发展循环经济。

所以,政府部门应综合运用财政税务、投资信贷、价格优势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行为。

银行部门应加大对企业节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发与循环经济有关的信贷创新产品。

政府则可采取直接投资或是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方式,发挥好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

唯有让推行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看到各方面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自身才有动力搞好节能减排工作,继而带动企业、园区、区域乃至社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多赢”,受益的不单单是企业自身,还包括全社会公众,甚至包括我们生存的这个生态环境。

相信在广大群众眼中,循环经济就是企业的污染减排,或清洁生产,与自身毫无关系。

所以,有必要通过加强社会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将循环经济相关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计划,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的宣传工作,比如制作宣传片、宣传手册;定期开放现有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园区,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企业是如何节能减排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关系到全体公众利益,唯有公众的自觉参与,才能把循环经济的法律规范转化为普通的道德准则和广泛的社会活动。

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

摘要: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是基础性的产业,我国的农业发展中,三农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制约因素,实现农业的循环经济发展能够使三农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化的经济发展形式,能够将清洁生产与废弃物有机结合,对于工业、农业发展等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从上世纪90年代就在世界各国推行,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中,农业循环经济是重要的一部分,使农业生产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向集约化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长久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都是粗放型的,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要促进农业发展建设,需要使用科学技术手段,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选择。

循环经济就是实现资源的高效、再循环利用,减少污染与浪费。

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经济的来源中农业占到很大的比重。

当前城市工业化发展迅速,农业生产生活也逐渐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逐渐被城市化所代替,农业生产逐渐朝向规模化的趋势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逐渐加快。

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城市用地以及人口数量逐渐增大,科学的农业资源配置与使用是农业发展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人们不断增加资源的投入力度,积极寻求合适的农业发展方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良性循环的集约经济发展[1]。

农业循环经济要以国家的实际情况为前提,使用科学的技术手段以及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对农业经济科学的规划与设计,促进农业生产顺利推进,实现农业经济的稳步提升。

循环经济是实现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技术体系,能够对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有效地协调处理,实现人与资源的科学利用,促进国家经济效益的实现,为农业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与希望。

要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应努力提高认识,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使用多样化的方式宣传循环经济,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作为载体,通过专访、文艺演出、专题片等形式向农村村民进行环境保护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强化农民的环境保护技能培训,对节水、节电、节药等科普知识进行重点教育[2]。

逐步强化政府、社会公众的循环经济意识,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对耕地进行有效保护,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实现占补平衡,避免城市污染转移到农村中。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可以建立试点,将循环经济实践中有效方法提高到制度和管理上。

选择试点时可以挑选一些乡镇和村社作为试点,建立完善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

还可以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农作物与禽畜粪便资源化以及无害化处理、农产业清洁生产整合等方面选择示范工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有效应用与发展。

要阶段性地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做好阶段性的评估,对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完善循环经济试点的验收方法。

2.3做好技术创新工作。

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技术是十分重要的要素,能够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

要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开发力度,如产品的无公害技术、再生利用技术、农业用水回收技术等。

建立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加强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体系的建设。

在农业生产中需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应用,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使农业生产的效益得到提升。

在农业科学技术上,只是依靠政府的投入与帮助是远远不足的,国家应努力使农业实现市场化的发展,让更多人参与到农业生产中。

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人才的建设,培养高素质水平的人才队伍,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专业性的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农业循环经济人才,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4明确重点领域,探究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需要对资源进行科学的审视,了解资源循环中的开采、使用、产生废弃物,资源再生等。

对于资源的开采需要综合开发,实现回收利用,将水、土地以及生物资源的利用作为重点,积极探索生物以及微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在资源消耗时,需要高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化利用。

在农业产业链延伸方面,要进行清洁生产,将上一环节的废弃物转化为下一环节的资源,使农业产业化的空间得以扩宽,对农业产业循环链的内生延伸与产业联动进行重点关注[3],对农业产业循环链进行有效整合,使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领域得以扩宽,实现资源的有效回收与利用。

3结束语。

在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重要的策略与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是以粗放式为主,使得农业以及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实现可持续的、循环的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当前农业发展中,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十分重要的方式,需要积极转变观念、建立试点、加强技术创新、实现新的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冯志成,刘国斌.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点看法[j].经营管理者,2010(04):230.

循环经济

在曹妃甸开发建设之初,国家就把曹妃甸工业区列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在此基础上,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结合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港口及临港产业发展需要,按照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经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反复研究、多次论证、充实完善,《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于2008年1月诞生。

依照总体规划,曹妃甸将成为以循环经济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逐步建设成为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面向世界的国家级临港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在总体规划指引下,曹妃甸在开发建设和产业聚集过程中,通过建立高标准的绿色产业准入制度,对不遵循循环经济理念、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项目,即使投资再大、利润再高,也不允许落地。据统计,曹妃甸开发建设几年来,婉拒的项目投资达100多亿元。

新首钢是循环经济的典范之一,一系列国际先进技术保障了新首钢的循环经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共采用220项国内外先进技术,其中自主创新、集成创新技术占到三分之二。(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仅炼铁高炉就集成了当今国际炼铁领域的10大类、68项先进技术,并首次在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高炉上使用了自主研发的煤气全干法除尘技术,这是世界炼铁技术的一个突破。

“新技术保证了我们实现循环经济。目前,我们能够做到充分利用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废弃物,实现废水、废弃物的零排放,铁元素资源几乎100%回收利用。”首钢京唐公司制造部副部长刘建华说。

实际上,在新首钢这个不到曹妃甸工业园区面积1%的地方,实现零排放、零污染,只是曹妃甸循环经济的一小步。曹妃甸循环经济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工业区内企业自身的循环;二是钢铁、电力、石化三大产业之间通过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产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作为另一个产业的投入或原材料,实现产业集群的资源有效利用;三是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企业与行业有机结合。

在曹妃甸工业区发展规划展示中心,一张循环经济示意图能让参观者对曹妃甸的循环经济有一个直观的、总体的印象。示意图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钢铁工业高炉释放的低热值废气在实施压差发电综合利用之后,送至焦化厂用于焦炭生产,由此置换出高热值煤气送至钢铁厂用于原料烧结和轧钢。钢铁厂的工业余热经回收用于煤化工和城市生活,以节省能源和减少污染。钢铁厂的工业废渣制成超细粉用于生产建筑材料。工业废水经生化处理后重复使用,浓缩废水用于拌和原料,经燃烧消除最终污染。发电厂的冷却余热用于发展海水养殖,海水淡化的浓缩卤水经加工用于氯碱工业以降低淡水生产成本。

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

在人们还未对环境资源有充分认识之前,过度的浪费各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加剧,人们随意的抛弃所谓的废物,根本没有循环再利用的意识。

直到20世纪80年代,人们才开始逐步意识到“废物其实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到了90年代,环境污染程度的再度加深,我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循环经济也随之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到。

循环经济实质上是以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以循环利用与节约为发展核心,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提高利用率的目的,是一种新兴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当前情形下的必然选择。

在实施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三个r”原则:首先是资源利用的减量化,称为reduce原则,是指在生产投入的时候尽量避免输入有限的自然资源;其次是产品的再使用,称为reuse原则,是指尽可能多的利用产品,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最后是废物的再循环,称为recycle原则,是指最大限度的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废弃物的乱丢乱扔,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利用。

从目前我国的形态来看,推行循环经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再提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之后,相继出台了众多的法律法规,比如《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但是由于国家政府没有重视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法律制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漏洞,没有很好的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导致企业常常钻法律的空子,破坏环境、浪费资源。

同时我国的循环发展思路不明确,虽然近几年在示范试点的循环经济实践过程中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都很笼统原则,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归结和提升到政治制度层面,引起配套措施不到位、相关法律间不协调、没有建立后效评估体制,所以对于循环经济发展,我国的法律规定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循环经济的概念刚刚才在我国提出,发展还不够全面完善,因此对循环经济的核心认识也还存在着一定的误解。

首先是有些人认为循环经济这一概念只适用于某些领域,而并不涉及到全部方面;其次是有些人认为这一概念不符合我国的现状,是一种超前的思想;还有就是有些人认为循环经济是对产生污染之后再进行治理。

所有这些误解都是因为对循环经济的内涵没有全面的认识而导致的。

因此,对于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

3.缺乏相应的关键技术作为支撑。

循环经济是一种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它的实施需要相应的先进技术作为支撑。

而目前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之所以效益不高,科技落后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

要发展循环经济,对开采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等的装备水平都要求较高,而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并不能给循环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由此阻碍了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所以我国相应的关键技术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4.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一直都比较注重对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甚至是更加倾向于重工业的发展,这就导致产业结构比例的严重失调,高投入、高污染的重化工行业的发展比例不断上升,这无疑给实施循环经济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难题。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引起了资源浪费现象的进一步加剧,环境负担更加的沉重,从而影响了循环经济的开展和实施。

另一方面来说,我国也并没有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只是在全国建立了一些示范区、示范点,这也导致了人们对循环经济的热情不高,阻碍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1.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我国必须加强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充分利用法律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规范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就显得十分必然。

通过立法这一措施,可以将循环经济的“三个r”原则纳入到法律程序中,从而实现“少浪费、无污染”的发展目标。

另一方面,要加强建立循环经济的后效评估体制,提高企业实施循环经济的积极性,把先前得来的宝贵经验加以总结提升,促进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企业中的普及化,真正做到循环发展。

想要真正做到循环发展,首要工作就是要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因此就必须先加大循环经济内涵的宣传力度。

要改变人们的旧思想旧观念,让人们站在长远利益的角度上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循环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有充分的认识。

只有人们对循环经济有了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切身感受到循环经济带来的绿色化效益之后,人们才会以身作则,减少对资源的浪费,提高废弃物的再循环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营造出绿色化环境的良好氛围。

3.提升先进技术的支撑力度。

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先进技术作为基础支撑,因此就必须要提升我国的先进技术含量。

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开采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等这些环境无害化技术,对于发展循环经济是十分关键的。

所以我国就必须突破技术发展的瓶颈,加强和科研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合作,以创新为理念,市场为导向,鼓励支持企业吸收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先进技术的占有率和使用率,从相关的循环经济发展技术入手,从而增强我国的先进技术含量,为循环经济做好技术支撑。

4.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对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对其进行优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我国在注重重工业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环境生态的保护。

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观,统筹各领域各行业的同步发展,引导发展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欠发达地区,合理安排产业结构比例,加快促成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使循环经济发展观深入到各行各业,全面做到各行业的绿色化统筹发展。

四、结语。

循环经济的提出和发展,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而言是一种创新,对我国的影响和价值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

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

循环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循环经济”起源于工业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过去那种高强度开采、高资源能源消耗、高废弃物排放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被反省,人们逐渐认识到:地球上的资源,特别是能源、矿产资源等都是有限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避免或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绿色消费,应该被列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被世界各国所认可,美国、日本、欧洲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循环型社会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当前,学界大多认为“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有2个:一是生态学,二是经济学。

“循环经济”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既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涉及广泛的大文化现象,即广义的生态文化现象,既是实现经济绿色转型、提高发展质量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经济模式是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开环式、线性经济发展模式,表现为高开采、高消耗、低利用、高排放,其结果是极大地破坏和浪费了自然资源,一方面导致资源快速消耗殆尽,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大量污染。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可持续循环发展理论为基础,由传统的“开环式线性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再生”的反馈式、闭环式循环过程,是一种最大化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循环经济模式强调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倡导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互相和谐,在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与传统经济理念相比,循环经济的特征在于“3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也有学者以“4个可”或“4r原则”概括,即“可回用(reuse)、可循环(recycle)、可回收(re-covery)、可再生(renewable)”,我国循环经济理论还坚持了减量化优先的原则。

我国在加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过程当中,资源约束趋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大宗、战略性矿产资源铁、锰、铬、钒、铜、铅、锌、铝、钾、镉等严重短缺,对外依存度很高。

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从的2.22亿t增长到13.1亿t,进口铁矿石产量从20的0.6997亿t增长到的8.19亿t。

我国自产铁矿石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左右,铜精矿对外依存度高达80%,铅锌矿已由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我国锰矿资源贫矿多、富矿少,大部分含铁、磷高,优质锰矿约占总储量6%,20我国锰矿进口量1349万t,比上年增长20%。

钒、铬作为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及社会的发展,对钒、铬产品的需求持续上升,2012年我国钒产量(折合v2o5)约为6.8万t,约占世界产量的52%。

目前我国铬盐产能已达35万t/a,约占全世界的1/4,但我国铬矿资源极为紧缺,90%的铬资源依赖进口。

我国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煤炭等战略性资源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17%、28%、67%。

金属矿产资源禀赋复杂,埋藏深、品位低,开发利用难度大。

我国金属矿产资源赋存环境恶劣、复杂难处理,许多大型露天矿山逐渐进入极深部开采阶段,开采深度高达1000m。

随着浅部资源的逐渐消耗和枯竭,我国已开始向地下深部获取资源。

深部资源开采条件复杂,选矿难度大,导致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低,总回收率比世界先进国家低10~15个百分点。

铁矿采选综合回收率不足60%,共伴生组分综合回收率不足35%,大量境界外矿、残留矿、驻留矿尚未被充分利用[2]。

矿产资源的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矿业开发产生的大量尾矿、废石及渣、尘、泥、灰等固体废物未得到有效利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

目前仅金属矿山堆存的尾矿就高达100余亿t,并以每年10亿t以上的排放量剧增。

大量固体废物排放与堆存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土地资源,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矿业固体废物污染生活用水的事件已屡见不鲜。

大量矿业固体废物的排放也造成大量有价金属与非金属资源的流失,成为矿山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矿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大,而大部分建成于20世纪50—60年代、部分70—80年代的国有矿山多数面临着资源危机[3]。

据不完全统计,有3/5的矿山因资源枯竭而接近尾声或已闭坑,直接影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矿产资源需求的保障能力。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已有69个资源枯竭城市,由于自然资源趋于枯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我国矿业及其加工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少循环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没有发生根本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但是,大量开发、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导致土地、空气、地下水等严重污染的事件频发。

我国资源产出率只及日本的1/7~1/5,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但能源消耗量却占全球的20%左右,主要工业产品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占世界的11.6%,但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

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主要工业产品能耗比国外先进水平高10%以上。

我国矿业城市万元gdp碳排放强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至少20%[4]。

因此,以循环经济为理念,在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通过节约资源和提高生态效率,推行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发展绿色矿山,推进矿业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是解决资源紧缺、能源紧张、污染加剧等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坚持工业绿色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日益成为破解资源、能源和环境瓶颈的`重要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自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初,开始重视循环经济工作。

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正式施行;201月23日国务院还颁发了《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工业领域的各项任务。

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

“十一五”时期,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物耗、水耗大幅度降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产出率有所提高,初步扭转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上升的势头。

“十一五”时期,我国矿业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进展,由表2可见能源的产出率提高了24个百分点,水资源产出率提高了59个百分点,工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也提高了13.2个百分点,主要再生有色金属(铜、铝、铅)产量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比率提高了7.4个百分点。

在黑色、有色、黄金、煤炭等行业发展循环经济,并涌现了一批典型。

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在推进矿业循环经济的实践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5]。

该公司对下辖小官庄铁矿表外矿进行回收,每年多回收原矿9万t,可选出tfe品位64%的铁精矿2.28万t,不仅提高了铁矿资源的利用率,而且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对下辖的张家洼铁矿残留矿体进行开采,每年增加铁矿石原矿产量15万t,采用细筛分级—强磁选—浮选—再磨—强磁选—重选工艺,以强磁选代替原来的重选作业,将尾矿品位由14.5%降低至11.79%,回收率由76%提高到80%以上,同时铁精矿品位也由63%提高到65%以上。

原工艺选铁尾矿中丢弃了大量的铜、钴资源,为回收这部分铜、钴精矿,对选矿工艺流程进行了技术改造。

改造后,按选矿厂年处理原矿230万t计算,铜精矿品位可提高至20%、回收率达到13.5%,钴精矿品位0.38%、回收率53.54%,每年可增加品位20%的铜精矿800t,钴精矿5.07万t。

此外,还对矿山废水、浓缩池回水、尾矿库回水进行循环利用,节约了用水量,仅此1项,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是我国特大型国有工业企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先后经历了高开采、低产出、高排放—环保末端治理—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由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型5个阶段。

“十五”期间,该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3大挑战:一是资源严重短缺,到,已有4座矿山因资源枯竭关闭停产;二是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以及国内先进矿山相比都存在很大差距;三是环境问题,该企业是铜陵市大型企业,但污染贡献值也位于第一。

在挑战面前,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将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向低碳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步入“主业内循环”、“改造提升现有系统与建设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相结合”的发展轨道。

为了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公司利用下辖的冬瓜山铜矿矿石中蕴含有丰富的硫、铁等资源,新建了循环经济工业园项目,园区功能配置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延伸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产业,使上游生产的副产品或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的原材料,利用产业间的代谢和共伴生关系,达到资源循环利用、能量梯级利用的目的。

园区综合回收利用伴生硫铁资源,相当于开发一座年产硫铁矿石150万t的大型矿山,利用余热每年发电约2.4亿kw;sio2转化率提高到99.8%以上,每年可减排sio21260t;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96.67%。

地处河南省中部的灵宝市,有着丰富的金、铜、铅、硫、铁等矿产资源,盛产黄金。

但由于长期对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和高度依赖,灵宝市也遇到了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产业单一、环境污染、后备资源严重不足。

为了摆脱陷入的困境,当地政府和企业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性。

使该市由单一的黄金采选业发展成为黄金采选—深加工—多金属回收综合利用的产业发展链条,实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从而逐步扭转因黄金资源枯竭,黄金企业经营困难的不利局面。

年,灵宝市又通过综合开发利用,拉长壮大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以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基地为平台,形成了四大矿业循环经济产业链[6]:黄金产业链、铅业产业链、硫铁化工产业链、铜产业链,形成了金、铜、铅、硫铁等矿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当前,我国正处在发展方式的转型期,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克服积重难返的历史遗留问题比较困难,挑战巨大,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

这对于矿业而言,更具有针对性。

(1)紧紧围绕“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推进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贯彻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把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作为中心任务,高效开发、循环利用矿产资源,推动矿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2)立足我国国情及矿产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勘探程度低,贫矿多、富矿少、伴生矿多、分选冶炼困难的特点,把握资源勘查、采矿、选矿、烧结、冶炼产业链条工艺中的资源走向和能源利用。

从源头做起,贫富兼采、综合回收、清洁生产、保护生态、循环利用,提高矿产资源采、选、冶综合回收率。

循环经济

解释1:

模仿大自然的整体、协同、循环和自适应功能去规划、组织和管理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流通、还原和调控活动的简称,是一类融自生、共生和竞争经济为一体、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的网络型、进化型复合生态经济。

解释2:

将生产所需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

例子:津召开的2012中日韩(环渤海)中小企业绿色产业峰会上了解到,本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在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在新能源、新材料、再生资源的利用、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等具有绿色经济特点的新兴产业,初步形成五种循环经济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天津特点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天津累计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55万吨、钢铁产能590万吨、印染产能2500万米、平板玻璃产能150万重箱、酒精产能1.8万吨,累计完成30万千瓦的小火电关停任务,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

目前本市已有6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76个市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其中,作为中国北方最大循环经济园区,静海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串起“再生资源链条、精深加工链条”,成为全国静脉产业体系的代表,被列入第三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去年底,该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60家,年回收加工处理各类工业固废100万吨,可生产铜40万吨、铝15万吨、钢铁20万吨、橡塑材料20万吨,其他材料5万吨,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3.9亿元。

循环经济

xxx公司自成立以来,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作为发展第一要务。在成功实现了全厂生活、生产用水封闭式循环利用后,又进一步通过技术改造,加大焦炉烟尘治理力度,实现了含尘废气通过脉冲式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效率达98%以上,积极实验和推进配型煤练焦、焦粉焦油回配,开发焦炉煤气组分潜力,延伸产业链,深入研究甲醇、粗苯、焦油等产品的生产工艺,使企业步入了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实现了经济与环保双赢。

公司自投产以来,加大生化处理投资规模,采用目前国内较成熟的a2o工艺技术,使生化处理从原设计处理能力70m3/h改造提升成210m3/h。处理后水质可达到生产用水要求。利用高温循环水,通过集分器和热换机组向全厂和厂外区域集中循环供暖,并采用剩余蒸汽为循环水换热后温度补偿和为澡堂用水加热。仅此一项为公司节约用水3000吨/月左右,标准煤5700吨/月左右。充分利用通顺矿业公司矿井疏干水用于公司生产用水,总投资1598.51万元建设矿井水处理工程。该项目采用净化处理工艺,日处理矿井水1.5万吨,出水能满足我公司用水需求,每年可减少cod排放量336吨,可节约500万元的水费。

在焦炉生产工艺中,集气管煤气压力的控制效果给焦炉的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集气管煤气压力过高或过低,将导致焦炉冒烟严重,引起冒烟、冒火等,不仅污染环境,浪费能源,也给现场工人的工作和健康造成危害;同时也会使炭化室出现负压,造成炭化室含氧量增加。针对这一难题,该公司组织技术部门对现场设备进行技术改革。利用dcs集散控制系统,通过对各个焦炉集气管加装自动调节蝶阀,调节煤气鼓风机转速,控制集气管煤气压力和机前吸力,确保各阀门协调动作,避免各压力相互耦合振荡。通过dcs控制自动调节蝶阀和煤气鼓风机转速的变化平衡稳定焦炉集气管压力。通过这一改革,起到了即消除了空气污染,又降低了炼焦配煤成本,提高了焦炭质量的三重作用。在此基础上,公司还投入8000多万元进行各类环保设施的建设。其中投资800万元购买了两台堆取料机及建设了与之相配套的煤转运皮带线路,实现了皮带通廊和转运站密闭运输,含尘废气通过脉冲式布袋除尘器净化,处理效率达98%以上。公司在焦炉东侧和南侧总投资730多万建成二合一式地面除尘站和在南侧增加木折流木格捕尘器,吸收处理推焦时焦炉产生的废气烟尘,有效处理烟尘达到95%以上,粉尘含量达到了环保要求标准。

再次基础上,该公司一鼓作气,在延伸产业链上研发新项目,在开发新技术上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实验和推进配型煤练焦、焦粉焦油回配提高焦炭质量的措施。借鉴提取粗苯比例增大的经验,攻克负压蒸氨、脱硫废液提酸、提盐等技术,积极开发焦炉煤气组分潜力,延伸产业链,深入研究甲醇、粗苯、焦油等一系列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工艺。该公司还利用甲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迟放气进入燃气锅炉燃烧,产生过热蒸汽供厂区发电。每年供电量约为3946万千瓦,可节约标准煤13700万多吨,减排二氧化碳34250吨,累计年发电量为2454万度,年节约金额1717.8万元。

该公司真正树立起了“以环境质量求生存、谋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处理好了环保与发展,环保与效益的关系,有效促进了全厂结构调整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质量和效益提高。

循环经济复习

根据市发改委有关通知精神,现将我县20xx年循环经济工作总结和20xx年工作安排汇报如下: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部署贯彻落实情况。

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后,我县高度重视,紧密围绕会议精神,强化五项举措加以贯彻落实。

1、更新理念抓决策。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形势下,围绕如何依托资源又超越资源、在加快发展中解决环境破坏等难题,我县及时更新了发展理念,即以生态环境改善、生态产业发展为主线,围绕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通过制度、政策和科技创新,建立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生态县建设机制,把建设成为经济繁荣、文明和谐的生态县城。围绕这一理念,成立了循环经济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和保障措施,并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各有关单位和部门,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经济的产业转型,逐步从粗放式资源依赖型模式过渡到资源效益型模式;二是循环经济的制度转型,通过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参与和协作,制定绿色产业政策,培育循环经济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突出三个重点,即一是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行清洁生产;二是在工业集中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不断延长产业链;三是在一定区域内,把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全面提高资源利用率。

3、突出重点抓实施。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层层推进。我县以产业生态化为核心,围绕建设循环型企业、循环型工业园区、循环型产业、循环型社会四个层面,储备了工业园、啤酒厂清洁生产、垃圾处理等34项重点工程,总投资240.47亿元。此外,我县在招商引资工作中,也将视角重点投向与我县目前重点产业相对接的上下游产业,并原则上将引进的项目,落户于相应的特色工业项目区,以达到延长产业链、产业集聚的目的。

4、健全机制抓配套。我县着重从产业、资金、土地、服务等方面,加大向循环经济项目倾斜力度,以达到示范带动目的。在产业政策方面,对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限制类、禁止类项目一律不予引进、不准建设,并对新上项目严格按照“六项必要条件”进行审查。在资金政策方面,对符合循环经济要求、国家鼓励的项目,积极帮助申报上级补助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我县项目已通过省发改委审核,并上报国家发改委拟争取专项资金。在土地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中的基础设施项目,按照政策规定优先保证土地供应。在服务政策方面,对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项目,分别由一名县级领导牵头全程服务,要求有关部门跟踪服务,努力打造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5、加大宣传抓推动。努力在全县上下形成一种意识,即:不重视生态的政府是不清醒的政府,不重视生态的干部是不称职的干部,不重视生态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引导企业树立生态经营理念,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循环经济理论的教育培训,使各级干部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把循环经济贯穿到区域发展和城乡统筹的全过程。

(二)存在问题。

我县的循环经济建设目前仍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循环经济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宣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尚需加强;

3、企业、产业间的关联度不够高,互为补充、互相利用的能力不强,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任务相当繁重。

二、20xx年工作安排。

4、围绕循环经济的特点,进行各工业园区规划的编制工作;

5、紧密围绕延伸产业链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招商力度;

6、通过政府网页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和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利用信息平台,向企业提供环境良好的投资指南。

三、有关建议。

1、健全政策法律保障体系,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3、加强资源管理制度建设,提高决策水平;

4、完善经济措施,加大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

煤炭循环经济的论文

当前,我国处于可持续发展阶段,为了深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我们提倡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所谓的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循环经济在某一产业的具体应用,可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和提高农民收入,并同时符合建设新农村与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

因此,本文就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简要的探讨,并着重分析了如何发展我国的循环农业经济的措施和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循环经济复习

宜兴市昌兴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位于江苏省宜兴市芳庄镇,公司创建于一九九八年,是一家集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优质种猪、特种水产养殖、猪粪综合利用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企业。公司总投资2100万元,占地面积250亩。

目前,公司巳形成年出栏三元杂交瘦肉型商品猪2万头和优质种猪20xx头的流水线生产规模,实现年销售收入1300万元,年利润250万元。公司的发展,始终坚持以“科技兴园,生态发展”为宗旨,依托南京农大、江西农大、江苏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并成为两大学正式签约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公司拥有一支专业从事畜牧、水产、农艺研究的科研技术队伍,现有的32名员工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的人员占三分之一。技术力量雄厚,生产工艺先进。

二0xx年五月,作为国家农业部环境能源项目,总投资150万元的综合利用猪粪制取沼气发电工程,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行,日处理生产生活污水180吨,日产沼气300立方可用于生活燃料,垃圾焚烧及沼气发电,现配备25kw沼气发电机一台日发电量600kw时,其发动机尾气通过热循环吸收可提供4吨开水供生产生活使用。本系统充分回收利用二次再生能源年节约能源价值近20万元。同时对生产污水净化分解处理效率达80%以上,其中沼渣可作为优质有机肥提供周边种植户使用,年减少化肥使用量近千吨,可部分减少因化学肥料引起的污染。提高了企业及周边农户的经济和生态效益,提升了企业的品位。20xx年公司正筹建二分厂,其中配备一条年产商品猪5万头生产线,年产两万吨饲料厂一座,污水处理工程拟建3000立方厌氧塔一座日产沼气1000立方全部用于发电可上500kw小型发电站一座(上网供电)。尾气余热充分回收可提供全厂生产生活用热能。作为宜兴、无锡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多次被评为“科技进步先进企业”。

公司董事长陆怡同志xx年被评为“无锡市劳动模范”,20xx年被评为“宜兴市十佳青年创业之星”,20xx年被评为“江苏省十住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公司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立足长远,规划未来,强调发挥示范带动效应,从而真正实现生产发展、生态平衡、示范带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本循环体系,通过沼气池的发酵,能有效处理猪场25000吨粪水,达到无害化,零污染排放,优化了农村环境,改善了生态质量,保护了太湖上游的生态环境和水体质量,有效达到国家对太湖流域环境治理的要求,也解决了困扰公司生态发展的排污问题,生态效益明显。沼气池发酵的糟渣作为200亩公司农田和蔬菜种植的肥料和食用菌生产的培养基,大大节约生产成本。有机肥的还田,还可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质量。沼气的使用,可大大减少猪舍保温加热、生活用及食用菌消毒、加热用燃料,减少公司燃料支出。

沼气工程技术的应用,真正达到了变废为宝的目的,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体现生态农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沼气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公司达到继续按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的目的,为公司扩大生产规模,继续再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宜兴、乃至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畜牧生产发展和生态农业发展的示范,可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使畜牧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适应进入wto后的农业生产形势。

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

摘要: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支柱性产业,而农业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其不仅是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且是国民经济得以进步的源泉。

当前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呈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所以要想对当前农业经济现状进行改善,需要依靠一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思路,使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更好的与当前国际潮流相适应,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从而将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更好的解决。

本文立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理论,具体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并进一步探求了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策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

农业循环经济是指把农业投入、生产、加工有机的统一起来,在高度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变废为宝,开辟农产品利用的新出路,将传统的经济体系转变为资源低投入、低消耗,产品多次使用,废弃物再利用,实现资源化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是新时期发展农业的选择。

它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不单纯是农业的延伸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是缓解农业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

1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1农业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一个人口大国。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已经多年,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

我国是个多山国家,山地占66%、平原占12%,有戈壁、沙漠、冰川、雪地、石山、裸地和高寒荒地2.66亿hm2,占国土面积的27.7%,这些地区基本上不能进行农业利用[1]。

近年来,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愈发严重、荒漠化扩展速度加快、土地盐碱化的面积不断扩大等一系列的因素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已经小有成就,但农业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

我国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这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

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利用率不高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无法及时运用到农业生产中。

造成农业生产只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了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负面影响。

1.3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3年。

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机会有限。

农村劳动力知识的缺乏,导致农业技术推广缓慢,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改进[2]。

农业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农业和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为动力,带动农业的发展,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5r”原则,具体做法为: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再回收原则(reeovery);再制造原则(remanufacture)。

要想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就要转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观念,首先政府带头转变观念,制定好相关的政策,一定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政策的良好执行。

其次,农业劳动力要在政府的带领下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科技发展给农业带来的巨大经济效应。

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树立先进的生产观念,调动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积极主动学习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将新技术投入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

最后,社会风气需要改变,要认识到农业循环经济的进步性,社会对农业循环经济的舆论会引起国家的决策,对农业循环经济起间接的影响。

2.2科学规划,合理宣传,引导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

首先要做好整体规划,科学布局,考虑到区域的差异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根据市场要求,调整产业优势,建立最优农业生产体系。

2.3加大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科技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的重复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没有农业科技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诸多环节都无法实现,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投入大量经费培育新品种、改良基因、新型农药的研发以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循环经济做铺垫。

3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面临人多地少的国情。

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障餐桌上的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既可以缓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间的尖锐矛盾,也可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农业循环经济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注重资源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又快又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何龙斌.美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世界农业,,(5).

[2]沈淑霞,吴洪钟.当代美国农民教育对中国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启示[j].世界农业,,(9).

循环经济发展的论文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主导产业链条前后拉伸,实现闭合循环发展,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三个原则。

它是是建立在对物质不断进行循环利用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人们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

它是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流程,基本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高收益,即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具体就是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它为资源型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下,煤炭企业将逐步摈弃传统的以生产、销售煤炭等基本产品为主的运营模式,将注意力转移至不断改进提高煤炭开采技术,加大回采率,以此来扩大产业范围、拉长煤炭产业链条,进而寻求新的、更具支撑力的收入增长点。

作为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发展循环经济问题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新时期经济的重点和关注的热点。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煤炭企业更是有其特殊性和紧迫性。

二、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特殊意义。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可取得经济和社会两重效益。

2.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3.煤炭是不可再生性能源。

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煤炭市场经济各种体系不规范,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竞争激烈,生产方式落后,资源回收率低,全国煤矿企业资源回收率平均水平只有30%-35%的水平,有的小煤矿只有10%-15%的水平。

通过发展煤炭循环经济可最大程度地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实际效果并没有达到希望的高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认识不到位、循环经济理念不够深入一些煤炭企业对循环经济认识不够,只从狭义上理解和认识循环经济,没有真正了解循环经济的概念,对循环经济的内涵和作用不甚了解,同时对这种能同时取得经济、环境、社会效益多赢的发展模式认识不足。

没有认识到当前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技术、人才、投入、知识等符合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发展要素缺乏各个煤炭企业缺乏专业循环经济的人才,人员专业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技术人员缺乏创新能力,企业没有自主的先进核心技术,技术引进和推广、科技开发的资金投入不足;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

3.企业之间循环发展各自为阵,小、中、大三循环没有实现有效衔接。

4.缺乏推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法规、机制和政策各级政府、煤炭企业缺乏发展煤炭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更没有能指导循环经济的比如:投入机制、生态环境机制、价格形成、补偿机制、企业资源再生利用机制和节约使用资源等高效能激励机制来指导循环经济的有序、良性发展。

四、发展煤炭循环煤炭企业的应对措施。

要实现煤炭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政府和企业应相互理解、配合采取以下相应有效的应对措施来实现煤炭的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要求煤炭企业构建绿色煤炭体系,实现可持续;煤炭企业要速度与效益并重,这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1.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

(1)首先政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为煤炭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支持。

同时在税收等政策上给予优惠及扶助等支持,为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煤炭企业自愿、主动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2)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责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规构造一个有利于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励他们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来规范煤炭企业的行为。

政府应该严格制定煤炭企业在生产、废弃物排放、回收利用等环节的科学标准,同时运用财政补贴、行政处罚或是提高准入门槛等手段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和废弃物循环再使用率,降低对社会资源和环境资源的消耗。

2.煤炭企业的主体攻坚作用。

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四新”原则即新思路、新机制、新体制、新方式的要求,遵循循环经济的流程即“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走深度开采、高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1)企业要牢固树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将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营造一个使企业员工能牢固树立循环经济、使得循环经济工作能顺利开展的环境基础。

(2)企业通过大力引进、培养高技能人才,通过对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开采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创新,积极构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无害化为核心的煤炭技术支撑体系。

(3)企业间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合理提高煤炭产业集中度;通过更新煤炭开采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煤炭的采出率,并对开采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实现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通过改进煤炭生产和使用方式提高煤炭的利用率,实现污染物微排放或零排放。

(4)煤炭企业要在当前煤炭市场不好的情况下要提高经济效益,应该在大力发展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上下功夫。

要充分利用煤炭企业的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大力发展废弃物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或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煤灰、矿井水等废弃物,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提高经济效益。

(5)企业要认真开展环境整治,建设美好生态家园。

企业要做好废弃矿井的无污染处理要从源头上减少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土地复垦、塌陷区回填等措施。

对恢复的土地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因地制宜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美好家园。

作者:陈军工作单位:同煤集团企划部。

循环经济复习

一、关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20xx年,辽宁省委、省政府作出决策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20xx年,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复辽宁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三年来,辽宁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紧紧围绕老工业基地振兴这一中心任务,注重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法律规范、公众参与、重点突破、兼顾社会”的原则,加强组织协调,省及各市政府成立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把试点工作内容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重点推进了循环经济型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城市资源循环型社会和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建设,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1、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建立了一大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全省已有480多家重点污染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共实施9420多个项目,每年新增经济效益近20亿元,节水1.67亿吨,节电1.85亿千瓦小时,减排二氧化硫、烟粉尘等污染物18万多吨;在冶金、电力、煤炭和选矿等行业创建了50多家废水“零排放”企业;鞍钢已建成40多个循环经济项目,基本实现了高炉、焦炉和转炉煤气的“零放散”,当年产生的冶金废渣全部实现回收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达到91%。2、开展废弃物综合利用,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结合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开发利用矿山废弃资源,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抚矿集团以“一矿四厂一气”转产项目为主线,围绕油母页岩和煤矸石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目前,已建成年产6000万块的煤矸石烧结砖一期工程和年增产水泥27万吨的页岩废渣水泥厂扩建工程;年产59万吨油母页岩炼油扩建项目和页岩热电厂项目正在筹建之中。

二是结合开发区整合提升,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和能源梯级利用,提高区域经济运行质量。大连开发区通过建设关键链接项目,构建和完善生态工业网链,启动实施了工业介质循环利用、废旧家电综合利用和中水回用等9个工业生态链接项目,已有5个项目建成投产,电镀工业园实现废水“零排放”。

三是建设区域内企业间的关键链接项目。葫芦岛市在金属冶炼、石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实施了15个链接项目,综合利用近50万吨固体废弃物、7万吨二氧化碳和6500多吨二氧化硫,年新增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四是结合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全省已建成朝阳华龙、铁岭新新等30多个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20xx年全省煤矸石和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74%和47%,比20xx年分别提高了45个、10个百分点。

3、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沈阳铁西新区通过对污染企业的搬迁、改造,实现产业重组和产品升级换代,优化城市布局,从源头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目前,正在将47家重点企业构建成9条工业生态产业链和循环网络,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工业废水50%以上通过处理后回用,年减排固体废物44万吨。大连市以消除市中心污染源为突破口,对地处市内的能耗高、污染重、效益差的工业企业进行搬迁改造。除少数企业就地关闭外,大多数企业通过盘活土地,利用级差地价获得发展资金,提高了企业技术水平。城市环境的改善,提升了土地价值,为引进高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和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条件。

4、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促进了城乡发展的协调统一。全省已建成63个高标准“四位一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45万亩有机食品基地。盘锦市启动建设了太平农场、鼎翔公司、西安生态养殖场、石山种畜场四个生态农业示范园区。西安生态养殖场以生产和利用水生植物为核心,牧渔农相结合,实行四级净化,五步利用,资源多层次开发,多级循环利用的复合生态模式,成为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的全球500佳之一。阜新市以双汇、大江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建立养殖业和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发展链条,已建成千亩以上农业园区15个。全省还建成秸秆气化工程39处,促进了农村能源调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