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是我们对某一经验或事件的深入思考和总结,是我们心灵成长的见证和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参考和启示。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观后感心得

在数十载科研生涯中,刘永坦带领团队爬坡过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新体制雷达研究,技术成果领跑世界,并成功实现工程应用。耄耋之年,他依旧坚守在科研一线,为推进我国对海探测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发光发热。连日来,他的事迹再一次在黑龙江各界引起广泛热议。

9月26日,由黑龙江省委、省作协、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主办的《为你而生——刘永坦传》新书发布会在哈尔滨举行。“希望全省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学子向刘永坦院士学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玉梅表示。“他扎根一线、埋头耕耘的精神,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在科学创新的路上,还有很多‘冷板凳’和‘无人区’等着我们,我们要更加努力。”齐齐哈尔市科学技术局战略规划与创新体系建设处负责人贾海林表示。

在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组建的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已宣讲50余场,覆盖听众10万余人次,宣讲行程超过8000公里。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说:“他用一生诠释了一名科学家的初心和坚守,始终是大家学习的楷模、奋斗的航标。”

互联网上,越来越多人将目光投向刘永坦这样以身许国的科学家,有网友留言点赞:“刘永坦院士坚定践行科技报国的信念,怀抱对国家的无限赤诚之心,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

时代楷模卢永根观后心得

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中央宣传部15日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卢永根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

卢永根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科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8月,因病在广州逝世。他信念坚定、忠诚如山,入党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和国家忠诚不渝、矢志奋斗,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奋进,是一名永葆初心的优秀共产党员。他献身科研、勇挑重担,毕生致力于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始终站在科学研究第一线,为国家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立德树人、鞠躬尽瘁,长期奋战在高等农业教育最前沿,关爱和支持优秀人才,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现代农业专家,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工作者。他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始终坚持共产党员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将积蓄880多万元捐赠出来设立教育基金,将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和医疗教育事业,是一位情操高尚的道德模范。曾荣获“最美奋斗者”“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8月12日,刚刚过完入党70周年的“生日”,89岁的他安详离世,走得坦坦荡荡。

这一生,他是那样简朴,简朴到家里连窗帘都不挂;可他又是那样富足,一生家国情,桃李满天下,身后泽被万千学子,留下了闪光的无字丰碑。他曾说,生活过得好,不是追求舒服,而是“无愧我心”。

他,就是华南农业大学原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水稻遗传学家卢永根,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布衣院士”。

“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

生命最后的时光,卢永根躺在病床上,有些疲倦。可一说起当年入党时的情形,他眼中立刻发出明亮的光。

“当时在香港,一个很小的房子,有面墙壁挂着党旗。”老人的广东口音有些颤抖:“举右手,面向北方,延安就在北方,延安就是我们心中的太阳。”

1930年,卢永根出生于香港的一个中产家庭,家里有电话、出门有汽车。11岁那年,日寇占领了香港,他被父亲送回广东花都老家避难,谁料想,这里也被铁蹄践踏。

1949年8月9日,卢永根在香港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实,早在两年前,17岁的他就瞒着家人,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加入中共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同志会”。“对祖国的命运自当不能袖手旁观!”卢永根如是说。

“他把入党那一天看成生日,新生命的开始。所以,每年这一天,我都为他过生日。”87岁的老伴徐雪宾颤巍巍地笑了,有点羞涩地透露了一个小秘密:“我想在这一天,一定干一件最让他喜欢的事,所以在1957年8月9日,答应与他结婚。”

新中国成立前夕,卢永根受党组织派遣,离开香港,前去广州领导地下学联,迎接广州解放。“我为什么要抛弃安逸的生活而回内地呢?是中国共产党指给我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只有社会主义祖国才是我安身立命的地方。”卢永根说。

作为华南农业大学的校长,卢永根这样定位自己的三重角色:先党员,再校长,后教授。

“虽然我现在疾病缠身,无法自由地行走,但是,我的意识是清醒的,我的牵挂是不变的,我的信仰是坚定的!”岁月时光无法磨灭卢永根的初心。住院不久,卢永根和老伴向党组织郑重申请:“我俩大半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党。这个时候,也不能没有组织生活。”对此,校党委决定,由农学院党委书记等几名党员参与,每月在病房开一次党员学习会。

“我全程看了党的十九大开幕直播,听完总书记的报告,热血沸腾,备受鼓舞……”十九大召开第三天,在病房党员学习会上,卢永根笑得皱纹绽放,“仿佛回到刚入党的那一刻”。

“我是炎黄子孙,要为自己的祖国效力”

“这片野生稻太好了,我们没白爬上来!”10月的一天,广东佛冈的一个山顶上,71岁的卢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树,开心得像个孩子。

爬山不容易,卢永根拄着拐杖,感觉很吃力。“卢老师,您别上去了,我们上去采回来!”学生刘向东不忍。“要上去!野生稻的生长环境很重要,我想去看。”没办法,学生架着他,一步一挪,齐腿深的草打得裤管刷刷作响。

这对师生,还有一段佳话。学术上,丁颖是卢永根的老师,是他的领路人,但在政治上,卢永根是先行者,是进步青年,他多次对丁老师说:“像您这样先进的老科学家,应该尽早成为共产党的一员。”终于,丁颖在68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

时代楷模卢永根观后心得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日前,广东理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在5栋212课室,开展以学习“时代楷模”卢永根同志先进事迹为主题的党建活动。本次活动由经济管理学院学生党支部负责人谢梦婷主持,19名预备党员、65名建党对象及学生党支部工作助理参与学习活动。

会上,各位预备党员和建党对象通过观看央视《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学习了时代楷模卢永根同志的感人事迹。习总书记指出,一个人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不懈努力、执着追求;一个国家和民族有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在卢院士人生旅程中,意气风发之时,他义无反顾,用热血青春书写壮美诗篇;功成名就之时,他坚定信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好河山;老骥伏枥之时,他粗茶淡饭,用毕生积蓄设立教育基金,他以最简朴的生活,最崇高的品质,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布衣院士”卢永根同志的先进事迹,完美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彰显了新时代奋斗者无私奉献的价值追求。

经管学院全体党员应以卢永根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始终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首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终身奋斗的政治操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学习工作中去,推动经管学院优良学风、务实作风的发展,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责尽力!

张连印时代楷模观后感心得

张连印,男,汉族,山西左云人,1945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他1964年入伍,在党的培养下,经过部队的淬炼,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放牛娃,成长为军队高级干部。在40年的军旅生涯中,他铁心跟党走,一心谋打赢,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2003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绿化荒山、防风治沙,改善生态、造福村民,即使身患癌症,依然奋斗不止,18年来,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不图名不图利,为了造林倾尽积蓄,将生态建设成果全部无偿交给集体;他建设党性教育基地,面向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开展教育,身体力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宣讲党的光辉历史,受到当地群众高度赞誉,被誉为“新时代的甘祖昌”“穿军装的杨善洲”。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

文档为doc格式。

时代楷模漳州110事迹观后感心得

时至今日,如何用更快的速度处理警情,依然是每一位“漳州110”民警持续研究并攻关的命题。除了勤务改革以外,民警们还在细节上下足功夫。

老百姓常说,“漳州110”民警是活地图。就拿“漳州110”图侦中队的警员何煜晖来说,他的大脑里熟记漳州市城区将近1万个摄像头的位置和拍摄的内容。“一开始,我也不行,那就‘逛街’来学来练。一遍记不住,就两遍,还记不住,就继续逛。”何煜晖说,用笨办法掌握漳州市每一处路面情况,才能在接警后,以最短时间赶到现场。

“在我任职‘漳州110’大队长期间,我发现民警往往是在最后一百米耽误功夫。例如,接警后知道小区在哪儿,但五号楼往哪走不知道。”“漳州110”第三任大队长许佳表示,2000年起,漳州市开始现代化发展,一个个老社区、老街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民警就把地图画做成图册,人手一份,汽车摩托车上都装着。路面装了带有编号的不锈钢报警牌,即便群众不熟悉自己所在位置,一说编号,民警就能找到。2018年9月,图侦专班成立“110米跨‘难’”工作小组,对辖区居民小区进行摸底,形成底数清单,着手绘制辖区居民小区图。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群防群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开花结果。图侦队员深入每一个小区,用脚步丈量民情,以行动联系群众。老旧小区找居委会,新建小区找物业,群策群力。一些小区管理人员主动留下联系方式,表达愿意配合警务工作。在警民协同努力之下,不仅迅速地取得了小区地理基础数据,且封闭式小区的出入口、开放式小区的小路近道等隐蔽信息也得到了补充。

“一次深夜接到中骏蓝湾小区的纠纷警情,这个小区是新楼盘,有上百栋楼。民警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已经用手机pdf图查看了小区内部建筑分布,找到最优的出警路线,并与小区保安队长取得联系。出警速度快,群众满意度就高了。”“漳州110”九中队民警杨锦煌道出了许多110人的心声。

“110米跨‘难’”工作小组历时一个月,共采集辖区内11个巡区共284个小区,绘制示意图284张、标注3291栋楼,详细标明每个小区每栋楼的方位、周边主要道路以及小区大门出入口;采集备注每个小区的物业、保安负责人信息共计705条。如今,“漳州110”的警情5分钟内到场率达80%以上、10分钟内到场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100%。

“‘又快又灵’听起来是句口号,但我们每一代‘漳州110’都在细节上下足功夫,不管是什么年代,不断地根据实际环境和问题去动脑筋,去拆解动作。”黄海强说,“漳州110”一年要办理4万多起警情。但对于多数百姓来说,一辈子可能就报一次警。这唯一的体验,就是百姓对当地党委政府工作的体验。“漳州110”就是要累积一次次的小体验,创造群众对新时代的美好感受和体验。

时代楷模黄诗燕观后感心得体会

一次次动人讲述,人们走近楷模;一番番灵魂撞击,人们洗涤初心。

11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黄诗燕的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12日,发布黄诗燕先进事迹的《时代楷模发布厅》节目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1号演播厅录制。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参加录制并为“时代楷模”颁发奖章和证书。国务院扶贫办党组成员、副主任夏更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宏森,中宣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相关领导常勃、孔德龙、冷志明、接萍,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领导肖凌之、赵成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聂方红参加录制。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压倒一切。”伴随黄诗燕低沉的声音,录制现场的大屏幕画面切到11月29日上午,炎陵县酃峰宾馆三号楼会议室,炎陵县脱贫攻坚调度会召开。黄诗燕穿着呢子大衣,脸色苍白,眉头紧蹙,说话有气无力……这,是他生前留下的最后一个镜头。“吃完中饭后,他回宿舍休息。一去,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解说、画面戛然而止。

“一夜惊怜丝吐尽,三乡切盼燕归来。”黄书记倒在脱贫攻坚一线后,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广泛宣传他的先进事迹、优秀品格。他先后被追授市、省“优秀共产党员”及“全国脱贫攻坚模范”称号。

“扶贫工作等不得。”是黄诗燕常说的一句话。“如何让全县20万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呢?”随着央视主持人王宁的发问,大屏出现“7000元黄桃树”的照片。炎陵县黄桃办副主任谭忠诚走上台,讲述照片背后“大黄抓小黄,抓出金黄黄”的故事。黄桃树就是“摇钱树”,带动炎陵六成贫困村民稳定脱贫。“每一颗炎陵黄桃都有一个红亮的心,黄书记也一样,有这样一个红亮的心。”

“县委书记黄诗燕,炎陵人民好喜欢。”黄书记生前的同事,捧着一套泛黄的《马克思传》,讲述黄诗燕和93岁老党员张朝秀的友情。在共同理想信念下,他俩成了忘年交,张朝秀赠送黄书记这套书,并赋诗称赞他是“最美扶贫书记”。

时代楷模徐振明观后感心得

接下来我们共同认识一位老战士,他叫徐振明,是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退伍老兵,战场上他舍生忘死,立下赫赫战功。退伍后,他选择了默默守护杨靖宇烈士陵园六十年,希望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徐振明用一生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今年九十五岁的徐振明老人,因为病痛已经无法跟我们正常交流。一九四二年,徐振明参军入伍,战争年代他曾荣立过大功两次、小功多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徐振明先后参加了松骨峰阻击战、三九四点八高地战等著名战斗。

在争夺三九四点八高地的拉锯战中,徐振明所在连全体官兵奋勇杀敌。最后仅幸存十几人。这次激烈的拉锯战,浴血奋战的徐振明荣立一等功。

徐振明的儿子徐永军:“每次争夺一个高地也好,每一次战役都是九死一生。”

一九五八年,徐振明退伍转业到吉林通化市民政局,当时有三个岗位供他选择,招待所所长、福利院院长和杨靖宇烈士陵园所长。

为了追随心中的英雄,徐振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杨靖宇烈士陵园成为一名守陵人。

通化市文史专员孙艳华:“他跟我说就是因为崇尚杨靖宇,他说我觉得杨靖宇就是我心中的大英雄。”

徐振明刚来到陵园时,条件非常艰苦,他就带着员工们栽植松柏、种花、种草,遇到刮风下雨,即使在夜里,徐振明也会去巡查,看看屋瓦有没有漏雨。树木有没有折损,这样的相守一守就是六十年。一九八零年徐振明离休了,他用另一种方式继续守护着陵园。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杨靖宇将军,他在陵园里为大家义务讲解,并走进军营、学校、企业等开展各种专场报告近千场,已经有三万多人次聆听了他的演讲。

文档为doc格式。

时代楷模抗疫英雄观后感心得作文

一场疫情在全国传播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主动请战逆流而上。而在这群“最可爱的人”中女性又占据“半壁江山”。她们在疫情的面前变成了力量和温暖的源泉变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护佑着生命。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三八“女神”节到来之际万家热线推出系列策划“致敬巾帼天使”感谢她们的付出与努力。

1月27日晚,由50名重症监护护士、135名医务人员以及2名工作人员组成的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安医大一附院心脏外科icu副主任护师、护士长陈红临危受命担任队长,驻扎在金银潭医院。挺身战疫、救死扶伤,陈红让那一抹“天使白”在“红区”熠熠生辉。

临危受命,率队出征援鄂。

“真是临危受命,但我们也是毫不犹豫接下了重任。”3月4日,回忆起当初的情景,陈红说道。

她清楚地记得,那是1月26日深夜,医院领导打来电话,让她带队援鄂,抗击疫情。这个消息让她既紧张又激动,待反应过来后,她连声应允。“我时刻做好准备奔赴疫区,无惧无畏,勇往直前!”在当天日记中,陈红写下了这样一句话。

1月27日,陈红率队出征,在誓师大会上,她留下了“一定牢记使命、不负重托”的誓言。抵达武汉后,陈红带队进驻最早接诊新冠肺炎患者,且主要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金银潭医院。

陈红介绍,来之前,她也曾想象过情况的复杂程度,但是当到达目的地后,她发现,实际情况比她想象的更要严重,任务也更为艰巨。

“那时候我们既当护士,又当保洁员,每天工作将近十一二个小时。”陈红介绍,尽管条件艰苦,但医疗队的队员们没人叫苦叫累,都是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工作状态,眼神坚定,毅然“逆行”,直奔被称为“红区”的重症隔离区。

肩负重托,挺身抗疫。

疫情无情人有情,在疫情阴霾下的“红区”,医护人员的义无反顾,患者自身的坚强勇敢,让陈红这个有着26年重症护理工作经验的医疗队队长感受到了别样的生机。

身处抗疫一线,陈红和队友们每天要面对不同的重症患者,也要经历各种悲欢离合,队员们都深知每一位患者背后都有着一个家庭的期盼,她们的肩上也担负着这些家庭的重托,为此,每个人都不敢马虎,都是一头扎进护理工作中,一丝不苟。

陈红介绍,虽然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但队员们都很认真,冲在一线加班加点,互相照顾,互相加油打气。

“在这段日子里,在这片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携手抗疫,苦过累过笑过也哭过,一切都充满人生的意义……厚重的防护服让你们行动受碍,汗流浃背,但那认真、勇敢的眼神,让我觉得你们是最可爱的人!”2月26日,陈红在《致战友的一封信》中这般评价她的队友们。

时代楷模黄诗燕观后感心得体会

炎陵拥有丰富的“古、红、绿”资源,但经济发展动力不强。黄诗燕苦苦探求,科学决策,借势发力引进绿色企业,发展生态工业,搞活旅游产业。

为了争取重大项目,黄诗燕多方奔走。,湖南国声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亮第一次见到黄诗燕,就被他的睿智、严谨、深谋远虑折服。在黄诗燕帮助下,国声声学从签约注册到投产见效、实现量产,只花了短短2个月,创造了项目建设“炎陵速度”。今年,预计可实现营收10亿元,纳税3000万元以上。

除国声声学外,炎陵还先后引进全康电子、欧科亿、东方希望等一批投资超10亿元的高科技绿色企业。目前,炎陵九龙工业园在全省132家省级园区中排名第20位,欧科亿公司上市顺利过会、将成为全国贫困县首家科创板上市公司,被誉为贫困山区招商引资“炎陵现象”。

同时,黄诗燕极力推动旅游升温,为炎帝陵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奔走,大力发展祭祖祈福游;为神农谷倾情代言,大力发展养生度假游;在红色景点亲自讲解,大力发展红色体验游。近年来,炎帝陵成功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神农谷红军标语博物馆、云上大院等一大批景点成功创4a、3a级旅游景区。

生态文化旅游越做越活,强了经济,富了山乡。策源乡梨树洲曾是长株潭地区最后的无电村,通上电、修好路后,该村成为避暑休闲热点,25户人家办起了农家乐,年收入多的达20多万元,少的也有5万多元。

黄诗燕在炎陵工作期间,全县经济总量增长2.3倍,财政收入增长3.2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2.7倍,贫困发生率从19.5%降至0.45%。8月,经国家专项评估,省政府批复同意,炎陵县成功脱贫摘帽。

时代楷模刘永坦事迹观后感心得

在我国绵延万里的海岸线上,有这样一只“千里眼”,它可以远距离探测海上目标的位置和方向,实现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海空立体探测,是捍卫我国疆土的国防重器。

而在“千里眼”背后,有一个执着于雷达研究、一干就是一辈子的老人。他是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部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2018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1936年,刘永坦出生在江苏南京。长大后,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刘永坦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开始接触无线电技术。1978年,成绩优异的刘永坦被国家外派到英国深造,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出国深造的知识分子之一。

“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踏出国门的那一刻,刘永坦发誓要做出一番名堂。在英国学习期间,他严格要求自己,铆足劲儿去学。

就这样,刘永坦凭借着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获得了雷达技术知名专家、伯明翰大学教授谢尔曼的信赖和赏识,并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研制工作。

看到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刘永坦心里不是滋味,默默许下宏愿:“传统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雷达能看多远,国防安全就可以保多远。别的国家已经在研制新体制雷达,中国也决不能落下。”

1981年,刘永坦在进修结束后立即启程回国,开启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生涯。

当时,在我国的雷达研究领域,除了基本理论和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更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供借鉴。刘永坦根据当时世界上雷达的最新技术信息,采用独特的信号与数字处理技术苦心研究。1983年,刘永坦交出了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在理论上论证了研制新体制雷达的可能性。

有了方案只是第一步,更难的是如何把方案变为现实。

刘永坦要做的新体制雷达,摒弃了直线传播的微波,选择一种可以绕着走、可以拐弯的表面波,这种波沿着海平面传播,可以大幅提升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

新的研究也带来一个新问题——杂波干扰严重。

这些来自海浪、无线电、电离层的干扰,其信号强度远比要探测的目标强100万倍以上。“这要求我们发射出去的信号纯度非常高,还要有很好的信号处理技术,能把微弱的反射信号从杂波中提取出来,形成我们需要的参数,比如速度、距离等。”刘永坦说。

雷达调试初期,系统死机是常事,任何一个微小的故障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无法运行。

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赶不上吃饭就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睡一觉……超负荷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让刘永坦落下了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严重时曾几个月不能行走。

1989年,他和团队终于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

但刘永坦不满足于此,又带着团队成员提高雷达性能,转战到更恶劣、更艰苦的环境中,一干就是22年。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刘永坦团队在国际上提出一系列首创方法,全面解决了海空多类型目标兼容探测难题,成功研制出我国首部新体制远距离实装雷达,使我国成为极少数掌握远距离实装雷达研制技术的国家之一。

刘永坦说,与国际同类雷达相比,我国的新体制雷达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让我国海域可监控预警范围大幅提升。

从提出设想,到研制出新式海防重器,刘永坦带领团队扎根边疆近40年。在很多人眼中,刘永坦不仅是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更是心系年轻一代的优秀教师。

从教60年来,刘永坦一直致力于电子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讲授过10多门课程。有两年,他给本科生和研究生连续讲授4门课,近300学时。作为学科的领军人物,刘永坦把新理论、新技术带进课堂,同时把学生带到国防科研一线,“真刀实枪”地锤炼团队。

刘永坦常对学生说:“希望还能补充更新鲜的血液,党和国家的事业需要你们。”

40年来,刘永坦的团队从最初的6人发展到30多人,成为新体制雷达领域老中青齐全的人才梯队,建立起一支雷达科研“铁军”,为国家培育了一大批栋梁之材。

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先进事迹报告团一名成员说:“刘永坦院士常常对团队成员说,科研不是简单地写论文、发文章,而是实实在在做出一个真正能用的东西。刘永坦先生这种家国情怀、创新魄力和奋斗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团队的每个人。”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给哈尔滨工业大学,设立永瑞基金,旨在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助力学校培养更多杰出人才,打造更多国之重器。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刘永坦说,“我们这个岁数,所求不多。未来还得靠年轻人。”

时代楷模抗疫英雄观后感心得作文

许多人都在网上人身攻击我们的同袍一一武汉人。一时间,网上恶语相向,深深伤了武汉人民脆弱的心灵,但好在,我们中国人民并不是全部都“恶毒”,仍有一些无名之辈,却又默默无闻的人,向社会赠送爱心,患难见真情,这句话在此时此刻印证了!!!很多明星夫妻,艺人都大额捐款给武汉人民,让人民值得点赞的是——韩红一生的荣誉,韩红是一名女歌手,而他却一生都做公益事业,今年,20的春天,韩红姐出了事——韩红竟然为了公益慈善破产了!因为韩红不仅是一名公益家,还是一名优秀出色的歌唱家!韩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点赞。不止只有明星,还有一些无私奉献逆向而行的白衣天使,有更多的老百姓捐菜,做好事不留名的百姓,普通人——两个人,一对母女,买了很多口罩和酒精等生活必需品送到警察局门口,送完就走,也不留下名,这样的无私奉献很多很多。还有一名骑电动车的拿来几箱方便面,送到警察局在箱子上贴着字条说:“警察同志,感谢你们辛苦了,我们向您们致敬,也没有什么可以给的只能送这些了,别嫌弃,最后,再次对您们进行深深的鞠躬!”警察看到后,眼眶红了,但是强忍着没有让眼泪流下来,忙碌的工作让他们没时间多想。

当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来袭,怎么少的了以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的逆行而上,他们舍小家顾国家的安全,他们主动积极报名去武汉支援。

白衣天使便是主角,但是白衣天使们却没有主角“光环”,也就是免不死之事,白衣天使们这次可是冒死上阵,而这病毒则是敌人,在这场无声,无硝烟无形的战“疫”中,胜负还未分晓,但我们中国人相信,在中国人面前,没有什么对抗不了的!我们与白衣天使们同牵着手,共进退!这场战“疫”,中国必胜!中国必胜!中国必胜!不仅是白衣天使们奔赴第一线,警医等全都奔赴第一线,不惧生死,视死如归,以人民为根!例如——爱岗敬业的年轻女护士,负责运输废弃不可用的医务用品,上一趟下一趟,不可以做电梯,只能爬楼梯,跑了战争一趟,终于,累到晕倒在地。人们将她救活时,她说“我又获得新生命”我要坚守自己的岗位,我要去工作了。说完又穿梭在楼梯之间。还有一名年轻有为的男医生,做完手术跪在地上爬不起来,一位年长的医生看到抱着他,对他说去休息一下吧!这儿有我在…….看了这些报道我心酸.白衣天使们看着自己的亲朋战友累得爬不起来,被感染离去的更是伤心欲绝,却只能忍住眼泪,接着战斗.八十八岁的中教授一边说“大家不要走亲访友,多消毒,勤洗手,戴口罩,尽量减少外出,外面很危险”。一边奔赴第一线,奔向战“疫”,为战“疫”做出贡献。

加油!武汉加油!加油!中国必胜。等的战“疫”过后,我们再一起去武汉看樱花!

时代楷模王红旭事迹观后感心得

20__年8月,湖南省政府批复同意炎陵县等5县脱贫摘帽。炎陵县为全省第一批脱贫的县,不少干部直呼“没想到”。

“炎陵脱贫摘帽,是我们向20万老区人民兑现的一个庄严承诺,是向长眠在这片红土地3万余名革命先烈英灵奉上的一声真情告慰。”黄诗燕曾说。

脱贫,黄诗燕带着大家干。20__年起,黄诗燕联点帮扶大源村,几乎一个月进村一次。“隔三差五就能见黄书记到村里来。一个七品官,每个月都进来村里,不容易!”村民曾昭华老人说。

道路硬化、电网改造、路灯安装、自来水,图书室…几乎凡是村民提到的生产生活上的困难,黄诗燕都尽力去协调解决。如今,大源村青山环绕,新居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树丛中,水泥路直通农家院,果树遍布山间,犹如一幅山水画。这个霞阳镇最偏远、最落后的大村,成了远近有名的风景村。

村民们没想到,黄诗燕最后一次下村,竟是他们与黄书记的最后一面。“这样的书记,少见,难得!”村民们说。

扶贫攻坚是黄诗燕眼里的头等大事。山高不如脚背高,路长没有脚板长,这是黄诗燕经常说的一句话。湖南海拔最高的山在炎陵,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炎陵最多。8年多时间,黄诗燕走遍每一个村,翻越了炎陵的每一座山,有的村子多次去。“120个村他都去过,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一周在村里走访贫困户。”炎陵县民政局局长吴集会说。

脱贫攻坚倾注了黄诗燕全部心血。大到扶贫产业选择、重大文件制订、重要举措出台,小到贫困户建档立卡手册,他逐一梳理、逐一审定。

县委办副主任陈德望说,在脱贫攻坚战场上,黄诗燕既是一线总指挥,又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连一本扶贫手册,他都细致入微研究设计。

过去为压实扶贫干部责任,表格较多,包括扶贫手册、收益核算卡、贫困户退出确认书等,加重了基层扶贫干部的文案负担。黄诗燕很早提出来,化繁为简,把多如牛毛的表格压缩为一本简洁明了的手册,涵盖脱贫攻坚方方面面内容。扶贫部门完成手册初稿后,黄诗燕和相关部门一起,一行一行对照检查,字斟句酌讨论每项内容。“从20__年到现在,炎陵都在用这本手册,国家、省里来评估考核,都说这本册子做得好。”

20__—20__年,炎陵全县累计脱贫6647户22907人,54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由16.57%降至0.54%。20__年2月通过省核查评估,在全省5个同类县中,贫困发生率最低,为0.6%,群众认可度最高,为98.49%;当年6月,炎陵县通过国务院专项评估检查,错退、漏评“零反馈”。

8年多时间,炎陵解决了15000多户农村居民住房安全保障的问题,新修或改造800多公里道路,全县群众都用上了安全的饮用水。

如今,在炎陵,最旧的是县委大院,最漂亮的是学校、医院。

时代楷模观后感

老英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部队官兵和退役军人学习的榜样。要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告别军旅,本色不改。直到年12月3日开展退役军人信息采集,95岁的老英雄张富清的不为人知的红色过往由此被揭开。他用英雄壮举赢得了赫赫战功,却用平常心态将其封存了63年从不示人。证书和军功勋章上清楚的记录着:他曾荣获西北野战军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和师战斗英雄称号。退役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艰苦的地区来凤县工作,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驰聘战场,果敢坚毅。1948年3月,24岁的张富清在生与死之间,他选择参军冲锋在前,由于英勇善战,当年8月,他便被连队推荐火线入党,成为预备党员。老人回忆,那时候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几乎天天在行军打仗,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1955年,张富清已是359旅的正连职军官,他所在的部队面临调整,要去地方支援经济建设。本来可以凭军工留在大城市的他,又一次担任起“突击队员”,带着结婚不久的妻子,赶赴鄂西深山。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这一份份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印象深刻。

因为信仰,所以伟岸。“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他像革命的一块砖,数十年如一日,在国家最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主动作为,干一行爱一行,不务虚功、开拓奋进,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张富清同志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同样,在我们工作中决定胜败的关键也是信仰和意志。正所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旗帜,代表着方向;榜样是资源,凝聚着力量。

时代楷模孙丽美观后感

柴米油盐酱醋茶,日子一天天过,总有一些人,让你惦记。对他们,你可能叫不上名来,但他们生活在你我身边,平凡而又普通。他们可能是你我的街坊邻居,是你我时常碰到的熟面孔,是你我听闻过的热心人。他们千差万别,却为同一种精神所聚拢——北京榜样。2月20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发布北京榜样优秀群体的先进事迹,授予他们“时代楷模”称号。

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社会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生活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里的市民们,也在生发出更闪亮的城市精神。在北京市朝阳区,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当中有理发师、足疗师、健身教练等,他们是来京务工的打工仔,是素昧平生的路人。烈火见真金,在正义面前,不分来处,他们是刀口上的英雄,被授予一个相同的称号——“6·15”朝阳见义勇为群体。这是一种公民精神的感召,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共识,正是这一个个个体,撑起崇德向善的力量,呵护着这个他们共同生活的首善之区。王逸平是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也是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的研制者,他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科学家。可生命却骤然定格在55岁,在他去世后的日记中,我们才知道,那个一心扑在现代中药研究上,那个从不肯歇一歇的人,已被疼痛、便血、尿血折磨多年。切肤之痛,他强忍着,以身试药,争分夺秒搞研究写下几万字的日记作医学研究资料。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想着研究新药,造福患者。为了别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之光他却一个字都没说过。

“千万人中你很平常,你我常走在同一条街巷”,《北京榜样》主题曲唱出了这样一种“平凡中的力量”。从20xx年至今,北京各级举荐的身边榜样已达26万人,被评选表彰为周榜、月榜和年榜人物的突破600人。他们的日子各不相同,却也有共同的烙印。他们传承着“仗义、局气”这些传统特质,又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展现着北京人的新特色。

有人说,时代楷模离普通人很遥远,而他们中有电力抢修一线工人、村官、小学校长、交警、基层民警等等,他们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却因为创新、坚持、奉献成为了时代长河中闪亮的名字。没有勋章也一样闪亮,没有光环也温暖四方。他们是普通人,用凡人善举诠释着北京市民的品质,这正是北京榜样的生命力之所在。

时代楷模肖文儒事迹观后感与心得

“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

——记时代楷模、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

面对一次次事故险境,他赴汤蹈火、逆向而行,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科学救援、安全救援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守护生命、守卫安全的赞歌。

危险一线,他经历生与死的考验。

1983年,21岁的肖文儒从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作为地下采煤专业的应届毕业生,那时的肖文儒还没意识到自己从事职业的危险性。

在救援现场,肖文儒曾经历过4回二次爆炸,每一回都是命悬一线。

“那真是生与死的考验,水与火的洗礼。”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一起煤矿火灾事故,让他记忆深刻。

因为通风不良,一个煤矿井下,积存了几十吨煤粉的中部巷道发生自燃。到达现场后,肖文儒举起水枪开始灭火,水一冲起煤层,火光就跟着出来了,水、火、瓦斯、煤尘等多种致灾因素在井下受限空间内交织叠加。“我意识到会发生爆炸,赶紧让队员全部趴下。”果不其然,从水枪里喷射而出的水柱,搅起更多的煤粉,导致井下发生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枪继续灭火。“我知道氧气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势。如果当时我停止灭火,可能就‘光荣’了。”肖文儒说。

时至今日,肖文儒还经常梦到火光滔天的场景,他独自行走在火海边缘。肖文儒也曾犹豫过,但一次次挽救生命的救援行动,慢慢消除了他心理上的落差和压力。

2017年10月,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透水事故,遇险地点瓦斯浓度高达4%以上,但凡有一点火花即刻就能引发爆炸。肖文儒力排众议,冒着二次透水、冒顶和瓦斯窒息的危险,两次爬过回风巷,下井查看现场,提出救援措施。最终,83名被困矿工全部获救。

同样的拼死营救,还发生在辽宁本溪。2018年6月,辽宁本溪思山岭铁矿措施井井口发生炸药爆炸事故,根据应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当晚,肖文儒在井口附近指导救援,对散落在废墟中的炸药、雷管浑然不觉。直到天亮后救援人员清理现场,他才发现自己被“炸药包”包围。

“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们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险象环生,越需要我们深入其中。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守夜人’的职责。”肖文儒说,“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难,但人被救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心中的欣慰和喜悦,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体会不到的。”

专业敬业,他多次创造救援奇迹。

矿山救援是一项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实战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要有顽强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更要坚持科学决策、安全救援的原则。

在救护大队的17年间,肖文儒参与处理煤矿救援事故500多起,他胆大心细、勇于拼搏,练就了过硬本领,积累了丰富经验。

2010年,在处置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矿透水事故中,肖文儒先后5次下井指导施救。在救援关键阶段,他身背呼吸器下井侦查,掌握了第一手信息,会同地方政府人员制定了严密的行动方案,奋战8天8夜,为成功救出115名被困矿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次救援被困矿工的壮举,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世界矿业史上最让人惊叹的救援之一”“成功书写了人类的大营救”“‘中国矿工获救’居世界十大救援奇迹之首”——许多国外权威媒体这样评价。

1000多名救援人员,连续奋战14个昼夜,救出11名矿工——山东栖霞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可以说是国内难度最大的矿山救援案例之一。举棋若定的肖文儒,为这个被称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初,现场指挥部决定布置4个钻孔进行施救。但因该矿岩层地质条件复杂,有构造破碎带,2号钻孔卡钻废弃。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肖文儒果断向指挥部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这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举措。原来,13日开钻的3号钻,孔钻至井下521米处时,井底偏移达7.4米。经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由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对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7日13时56分,这个“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救援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可谓“一山放过一山拦”。由于3号钻孔涌水在巷道积聚,工作组建议指挥部启用备用的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承担“生命通道”功能。为防止4号钻孔发生涌水,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并被指挥部采纳。后来,被困人员转至4号钻孔下方,最终11人获救。

肖文儒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在一次次救援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他是救援人员心中“权威”的代名词,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在救护大队那些年,肖文儒不断探索实践救援新技术;为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的救援,他38年来不断总结应急救援经验,参与《矿山救护规程》制定和修订,主编出版了《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及处置要点》等;为持续发展壮大应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层调研,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特别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贡献了力量。

立志奉献终身,他为矿山救援倾尽全力。

多年一线救援的“火里来水里去”,让肖文儒患上了关节炎。从事应急救援指挥工作后,又因生活作息不规律、压力大,造成了他心脏血管95%堵塞,因而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家人跟他说要注意身体,他却比以前更拼了。

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肖文儒总是将前往现场救援说成去地方出差、调研几天。做完心脏手术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一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面孔,姐姐立马拨通肖文儒的电话,近乎咆哮地问:“你不要命啦?!”

在肖文儒的办公室里,有一个行李箱,便于他接到救援任务后“说走就走”。他说:“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得。”轻描淡写的一席话,却让人看到人民在他心里的分量。

2017年6月,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肖文儒带领工作组携边坡雷达赶赴现场,保障救援环境安全。他沉着冷静、精准研判,带领工作组和当地政府部门人员进入作业区。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烈日暴晒,他出现了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就着凉水服下药片后,才撑了下去。

“这些年,我最难以忘记的是惊心动魄的事故现场的情形,最幸福的事是历尽千辛万苦把人救出来。救援很苦很累,但不管多苦多累,只要人能救出来,一切都值了。”对于这份事业,他永远保持着冲锋的那股劲儿。

像肖文儒这样连续从事应急救援一线工作近40年的人不多见。当年参加全国救护大队长培训的同期队友大多已改行换业,但他还是舍不得自己的专业。他说:“其他行业有很多人干,但矿山救援需要我,需要我这30多年的实战经验,我的工作有价值,我愿意倾尽全力。”

时代楷模观后感

悉后,我局高度重视,立即安排局办公室迅速通知全局干部职工于8月26日晚上,自行准时收看中央电视一频道全国“时代楷模”刘芳同志的先进事迹电视节目,并号召全局干部职工要向“时代楷模”学习致敬,让楷模精神引领社会风尚,并积极向身边干部群众进行宣传。

观看先进事迹电视节目后,局党组要求全局干部职工要合力形成学楷模、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围绕刘芳老师的工作经历,深入学习刘芳老师的事迹,学习她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美好情怀,学习她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学习她面对困境、坚韧坚持的顽强毅力;要更加关心关注像刘芳老师这样的身边楷模,通过楷模精神的感召和引领,在安全生产领域树立先进旗帜,形成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要将收看先进事迹与创先争优等活动结合起来,将先进典型精神转化为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的动力,为推动实现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作贡献。

时代楷模孙丽美观后感

71年前,他是西北野战军的突击队员,冒着枪林弹雨,炸掉敌人四个碉堡,战功卓著,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所有这些,只因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他就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张富清。

3枚奖章,一张特等功报功书,一本记录着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团一等功一次,“战斗英雄”称号两次的立功证书。这些凝聚着鲜血和勇气的赫赫战功,被压在箱底60余年。因为当地信息采集需要如实报告自己的情况,张富清才愿意将它们曝光在人前。可以想象,张富清同志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是何等的英勇顽强,是如何的奋不顾身。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劳苦大众的解放,他用鲜**写了爱国主义的伟大华章,体现了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

一心为国,造福一方。抗战时期的战斗英雄,复员转业后的人民好干部。哪里需要我就到那里去,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张富清抱定这样的一种信念扎根来凤30年,为官一任,张富清认真工作深藏功名,带领群众投工投劳,一起放炮眼、开山修路,为来凤县带来了新气象,用自己的`身体力行见证了党员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张富清同志把党的事业、党员责任和群众利益看得很重,总是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他把把金钱名利、个人得失看得很淡,只讲付出,不求回报。作为基层的年轻党员,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年轻人就要有青年人的朝气,向张富清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要不论身披何种荣誉头戴何种光环,不论何时何地,都始终不忘自己的党员身份和责任,不忘艰苦奋斗的党员本色,始终以国家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扎根社区把工作踏踏实实的做好,社区工作是最好接触群众的,我要和群众多接触,多学习,更好的服务群众,张富清老人60年的默默奉献更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哪里困难就往那里去,不懈奋斗,把青春融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潮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