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实际情况。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编写教学计划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三年级数学《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设计》教案

师:我们先来看38—25,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了让同学听得明白,说的时候可以按照“我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的思路去说。(暂停)。

师:同学们在口算时可能想到了下面几种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ppt课件呈现:

算法1:个位上8—5=3,十位上3—2=1,合起来是13;

2、教学退位减法的口算。

师:44—25该怎样口算呢?想一想,把你的算法跟同学交流一下。(暂停)。

ppt课件呈现:

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同学的算法,这些算法和刚才的算法类似,也是用拆数的方法算的,你们看懂了吗?(暂停)。

第三段:

流程3:比较退位减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口算。

ppt课件呈现:

(两道例题的完整板书)。

师:这两道题在口算时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暂停)。

数分别相减,再把结果相加。注意在遇到退位减时,运用第三种方法计算要把被减数拆成几十和十几,与减数十位、个位上的数想减。

第四段:

流程4: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师:现在我们来完成“想想做做1”,请同学们在课本上写得数,并选择其中一组算式说说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得数。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请看第一组算式,为什么都是57减三十几,有的是二十几,有的是十几?(暂停)。

师:都是57减三十几,一个是退位的,一个是不退位的。在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时候,要比较被减数的个位数字与减数的个位数字,看是否需要退位。

2、课件出示想想做做/5。

师:我们来看想想做做第5题,先估计一下每道题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再口算,验证自己估计得对不对。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第五段:

流程5:完成想想做做/2、4、7。

1、完成想想做做/2。

课件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在书上填写答案。(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们都算对了吗?看每一组题目中的三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在口算时有什么联系?(暂停)。

师:每一组的三道题,被减数是相同的。根据第1题可以想后两题的得数。

2、完成想想做做/4。

课件出示题目。

14—6=…。

140—60=…。

1400—6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你能很快写出得数吗?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每组题的第一行都是十几减几,第二行都是一百几十减几十,第三行都是一千几百减几百,算一百几十减几十、一千几百减几百都可以先想十几减几,然后在末尾添一个0或两个0。

3、完成想想做做/7(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题目。

师:从图上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你能完整地说一说吗?(暂停)。

师:在作业本上列式计算。(暂停)。

课件出示题目答案进行核对。

师:你是这样算的吗?你能说说每步是算什么吗?为什么先算还剩多少个?

第六段:

流程6: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你有哪些收获?口算时要注意些什么?

三年级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3、通过借助小棒学习、小组学习、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以和观察考虑、合作的习惯,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

难点:估算的方法和步骤,掌握取哪一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203=750=63=205=49=。

24÷6=8÷2=12÷3=42÷6=90÷3=。

二、创设情境。

学校要最近举行运动会,打算装扮学校。(出示主题图)。

(1)有8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2)有120面彩旗,每班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根据每小题的两条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并列出算式吗?

引出意义: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除法计算?(都是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

二年级数学《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

谢老师是我的同事,她为人谦和,工作勤奋。走进她的课堂,你会感受到一股扎实而不失灵动的教学气息,欣赏她的课,总让人感叹其设计精巧,生成出彩。一直以来,她和她的课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首先,我来谈谈这堂课关于口算教学现状的研究和对策。

我们国内数学教学比较注重培养孩子的计算技能。不少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期间,家里人,或者学校里老师,就已经进行了加减计算的渗透。所以,二年级的孩子对于《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基础。面对这样的现状,谢老师在设计时,考虑了两个方面:(1)引入新知时,沿着学生原有计算经验的路径进行教学,不再套用情境。比如,学生第一步学习不进位加法时,当复习完“43+20”“20+50”等几道含有整十数的口算题后,谢老师把其中的整十数改一改,变成了像“43+25、23+55”这种较复杂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学生借机站在原有的计算台阶上,思维继续往上攀登;当学生第二步学习进位加法时,谢老师出示改题模板43+2□=,她告诉学生,这次把出题目的权利交给你们,请你在方框里填上一个数,让它变成一道更难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自然而然生成学习素材和良好的思维情境。谢老师从中有选择的展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样的设计让我们看到老师在解读教材,了解学生的备课过程中,始终以学情为主,顺学而教;(2)重视过程教学。考虑到哪怕是较复杂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但是学生依然有能力算出结果。谢老师用智慧的话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她说,有句话说得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说说看,你们是怎么算到的?”借助话语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导向到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去,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发表个性算法。比如计算43+29,除了转化为含有整十数的口算题进行计算外,还可以想:43+30=7373-1=72。由此拓宽了学生对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算法的认识。原来计算时,既可以把新知识转化为以前掌握的知识;还可以进行一些巧算,感受数学学习的多样性。当学生学习了口算不进位加和进位加后,谢老师引导他们及时比较反思,比较43+25和43+29这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不同的算式中找相同,从相似的算式中找不同,学生自然而然梳理认知过程,完善认知结构,同时又为下一步估算做了准备,思维获得发展。

新课标提出,要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谢老师的教学行为,正传达了她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践行。

其次,整节课的练习设计也是亮点之一,它促进着学生的思维建构。

计算课的练习,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操作以达到熟能生巧。它其实和其它课一样,承担着帮助学生完善思维建构的使命。在这里,谢老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赋予每一次练习独有的价值。比如,抢答口算时,看似简单的口算巩固,但谢老师精心制作了“口算台历”,让计算变得生动起来。这让我想起了吴正宪老师说的“要把有营养的知识放在好看的瓶子里。”怪不得学生们在这个环节算得有滋有味的。我想大家肯定对谢老师准备的一份份口算台历充满兴趣,还有点好奇。在这里,我就稍稍透露一下。这是谢老师偶然间产生的一个灵感,当她有了灵感之后,并没有让它消失,而是立刻找到了万能的百度,搜索“diy台历,”果然找到了台历板子,线圈,她特意叮嘱卖家钻好孔。买回来后,她自己动手,一份份装订,写数。这样,就出现了今天课堂上充满教师智慧的学具——口算台历。在做算一算,比一比这一题时,谢老师既巩固了学生对进位加不进位加的认识,同时,又引出计算教学的又一个重任,估算。在这里,估算建立在学生能否正确判断进位加的基础上,课上谢老师是这么说的:“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判断是否进位很重要,其实判断是否进位,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估算呢。”看得出,在这里谢老师又一次借学生之前的计算经验之力,化简教学难点。有了前面扎实的基础,学生进行估一估时,显得如鱼得水。谢老师引导学生拾级而上,再一次创造性的使用练习,让学生估算几题后,出示一些不完整的算式,比如估算2□+4□得几十多呢?学生在留有思维空间的挑战中,感受进位和不进位对估算结果的影响,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谢老师组织的一个个计算活动,一次次夯实学生的计算技能,丰富计算经验,发展思维。最后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既具有一定挑战性,还进一步揭示了估算的现实价值。细细品味,回味无穷。

环顾整节课,谢老师的话语是她一贯的精准,到位,适时的评价不断点亮孩子的思维,整节课扎实,灵动,有深度,但又不会高不可攀。富有趣味的一个个填数编题活动,买东西估算活动,诵读小儿歌等不断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学得愉快,有收获!前期我有幸参与了谢老师的一次试教,当时试教完,有老师提出问题:这样的计算课上下来,计算味浓了,但解决实际问题是不是会显得有点贫乏呢?在这里,我的观点是,一节课不可能承载所有东西。虽然这是一节公开课,但作为数学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去上出有随堂课味道的公开课,有公开课般准备的随堂课呢?这样,让数学教学研究更常态些,更服务于我们平时的每一节数学课堂中。

《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2、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解题方法,会这个解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能从具体情景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口算。

60+30=。

10+50=。

30+20=。

50+20。

2、提问。

二、教学新课。

1、引入新课。

2、教学例3。

教师:老师有40个黄色乒乓球(出示4盒黄色乒乓球),还有30个红色乒乓球(出示3盒红色乒乓球)。

注意教师在出示40个黄色乒乓球和30个红色乒乓球时每盒要一一对应。

教师:看看黑板上的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如果提:一共有多少个?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36页的乒乓球比较图,现在两种颜色的乒乓球谁多谁少呢?让学生说出黄乒乓球多,红乒乓球少。

引导学生说出减法表示。

请同学们写出一个算式来表示。

教师:会计算出结果吗?请同学们计算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学生计算后,抽学生回答40-30的计算方法是想4-3=1,所以40-30=10。

教师:请你你刚才学的方法,填写好数学书36页上的题。学生看书,并填写好,集体订正。

教师:翻到书37页,看看课堂活动第3题。

你能看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

列式并把这道题解答出来。

学生解答,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汇报交流。

三、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四、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38页练习七第4--10题。

三年级数学《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公开课教案

1、使学生学会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2、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理解整十数除的算理,提高口算能力。

3、利用多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促进思维条理化。

教学重点:掌握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用整十数除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口算练习。

20×4=2×10=30×3=2×30=90×8=。

9÷3=6÷3=40÷5=36÷6=24÷6=。

2、看下面的数接近哪个整十数,写在()。

87≈()91≈()63≈()39≈()。

二.民主导学。

1、出示78页情景图。:瞧,我们学校买来了什么?你了解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我知道了学校买来了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

师:请大家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可以同桌交流,稍后指名答)。

生: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好,谁愿意把这题完整地说给大家听听?

生:学校买来80个气球,每班分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很好。请看大屏幕。(同时课件出现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纷纷举手,可指名答)。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80÷20。

(2)探索口算方法。

师:怎样计算80÷20呢?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也可以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再互相之间说说口算方法。

(交流好后,汇报)。

(3)汇报,师评析。

生1:80÷20=4,我是这样想的:因为20×4=80,所以80÷20=4。

生2;对,80÷20=4。因为8÷2=4,所以80÷20=4。

生3:我同意他们的想法。

师:你们呢?

全班齐答:同意。

师:很好,他们的口算方法真不错。谁能说说他们各根据什么做题的?

生4:生1是想乘法做除法,而生2是想表内除法做除法。

师:讲的非常棒!(由此揭题,板题,并板书:口算除法)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的口算除法。那么,大家喜欢哪种口算方法呢?把你喜欢的口算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4)检验正误。(课件出现结果)。

师问:学校买来的气球可以分给几个班?

齐答:4个。

师:我们分的结果对不对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口答。那如果是60个气球,每班20个,可以分给几个班?40个?那分别又可以分给几个班呢?请你在数学本上试试。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检查正误,既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又渗透了学习习惯的培养。)。

2、教学例2。(出示课件)。

(1)情境中引出问题。

师:刚才咱们顺利完成了学校分气球的任务。大家表现非常好!瞧,学校又买了彩旗。你从画面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请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生:学校买来了120面彩旗,每班分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生:用除法计算,算式是:120÷30。

(2)探索、讨论口算方法。

师:怎样算120÷30呢?可以小组间交流、讨论,然后汇报。

(该例题的教学较上例题放得更开了,旨在培养学生用迁移类推的能力。)。

(3)汇报。

生1:120÷30=4,我想4个30是120,也就是30×4=120,所以120÷30=4。

生2:我的想法是这样的:因为12÷3=4,所以120÷30=4。

生4:我同意第二个同学的想法。

生5:我觉得他们的方法都是对的。

师:你是怎样认为的?

生5:因为第一个同学的方法是想乘法做除法来计算的,第二个同学的方法是想表内除法做除法计算的。

师:说的很好。你还真善于总结。让我们一起来检查结果吧,看大家的做法对吗?(课件演示)。

3、小结。

同学们,在解决分气球和分彩旗的问题中,我们共同探讨了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用乘法做除法或用表内除法做除法。

4、估算。

(1)探讨估算方法。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知道这几题的要求吗?

想一想:83÷20≈122÷30≈。

(80)(120)。

80÷19≈120÷28≈。

(20)(30)。

生:用估算求商。

师:请你选一题来试一试。将估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听一听。

(这一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题,并借助已有的口算与估算经验探索除法估算的方法,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推上口算的主体地位。)。

(2)交流,并总结。

师: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谁愿意说一说?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生纷纷举手)。

生1:83÷20≈4,我是这样想的,我把83估成80,80÷20=4,所以83÷20≈4。

生2:80÷19≈4,我认为19接近20,80÷20=4,所以80÷19≈4。

生3:122÷30≈4,因为我把122估成120,120÷30=4,所以122÷30≈4。

生4:120÷28≈4,我认为28接近30,而120÷30=4,所以120÷28≈4。

师:大家真不错,说的非常好。那么,谁愿意总结估算方法?

生: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先把不是整十或几百几十的被除数或除数看成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再用刚才我们学会的口算方法算出商。

生:是,要看成和被除数或除数最近的整十或几百几十的数。

师:这样说就清楚准确了。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

生:同意。

(三)巩固练习。

1、小试身手。

“做一做”40÷20=143÷70≈。

360÷40=632÷90≈。

2、赠书活动。

生交流、做题,然后集体评订。

口算除法。

80÷20=4(个)。

想:20×4=8080÷20=4。

想:8÷2=480÷20=4。

想:一个班20个,两个班40个,3个班60个,4个班就80个。

答:可以分给4个班。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探究学会口算、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估算。

为了顺利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我进行了精心设计,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1、情景的创设:口算题的内容枯燥平淡,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整堂内容串起来。融入了一个大的情景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参与意识。

2、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理念,探索口算方法的过程,体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另外,无论是用想乘法算除法还是把除数转化为一位数的除法,对学生的后面学习都是有用的,所以特别对学生说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口算,学生学得轻松,又通过倾听和交流得到了发展和能力上的提高。

3、多方面的评价。本节课我从计算的方法、计算的速度、学习态度以及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等方面,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充分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动性,从而保证了学习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做得还不够好。值得引起我再次思考的是:如我在教80÷20的算法时,学生有提到同时去掉“0”的方法。这方法其实已经蕴含了“商不变”的思想,而此时这块内容学生还没学过,该如何讲解比较妥当我一直在思考。我当时用以后会学到来告诉学生。我想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怎样引导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从模糊走向清晰?怎样把新知和学生的原有知识更紧密的联系、构通?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遗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三年级数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案

教学目标

能用比较合理的方法正确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能进行一些简单的估算。

教学重难点

能用正确、合理的算法进行口算。

教学准备

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新课

二、新授

三、练习

1、口算卡片练习

2、夺卡片游戏

3、完成p46想想做做4和p48想想做做4

四、布置作业

出示情景图。(只出现三种玩具,问题不出示)

(1)先引导学生看图,选择两种你喜欢的玩具提一个问题。(学生能提出用加法和减法做的两个问题)

学生提问后,出示问题,并要求列式解答。

说说是怎样算的。

(2)观察两道加法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两道减法算式呢?

(3)小结。你还能求出什么问题。

出示口算卡片,先算出两个数的和,再算出两个数的差。

(1)同桌两人拿出数字卡片。(两位数)

同时拿出一张,算出这两个数的和。谁算得快,卡片归谁。比比,谁得到的卡片多。

(2)同时拿出一张,算出这两个数的差。谁算得快,卡片归谁。比比,谁得到的卡片多。

直接写得数。

比一比,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

完成p46(5)、p48(5)

由于这一届学生二年级学的是人教版教材,已经学过这部分内容。所以可以直接要求解答。

课后感受

由于这部分内容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学过,所以直接解答例题。在练习形式上,力求有趣,有效。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这是在学校有效课堂过关中上的一节课,学生的表现异常积极,课堂气氛非常好。细细思考每个环节,发现了学生积极地几点原因:

1.比较分析两位数加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两位数时,由于在新授时的基础,学生都能想出两到三种方法,所以对于说出“你是怎样算的”,学生思维活跃,举手积极,都争先恐后地想发表意见,这是新授时所没有的优越。

2.数学书上第二题,我先在黑板上用写好数字的卡纸进行演示,指导学生如何先算出上、下两个数的和,再算出这两个数的差,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发的小纸条,同桌合作练习。学生们一个个边说边移动,这样的小组合作,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和练习容量,每生都说出了十条以上,而且有了学生的这种和谐的合作场面,课堂的气氛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3.拓展练习是根据图意提出问题并解答,这种开放性的`题目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一个不错的策略,学生们都能思考出一二,所以也愿意说,也很想说,而且,每个提问的学生都有机会喊一个同学来回答,这样的形式,学生感到很新鲜,故而也很乐意,气氛就好很多。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这部分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这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吧进位加法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题在计算过程中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理解并掌握进位加法中“满10进1”的方法;二是在进位加法的笔算过程中领悟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使完整地掌握笔算加法。例题的得数是整十数,“试一试”的得数不是整十数,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满10进1”的原理,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探索进位加的计算方法。“想想做做”先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再引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四点:

1、知识与技能: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和在100以内)。

2、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想象、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况能力。

3、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yu结果。

4、情感与态度:使学生懂得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小就养成爱学数学的好习惯。

(三)重点。

(四)难点。

理解进位加法中“满十进一”的算理。

二、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新的算法,问题的解决和算法的得出融合在一起,这样安排有利于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讨论法讨论、交流,学生易于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上起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三、说学法。

1、自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创设更多的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的机会,使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如:摆一摆、拨一拨、算一算、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新知,构建新知,从而掌握新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品质,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以致用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学完新知后,及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智慧,同时,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四、说过程。

(一)复习导入。

安排20以内的口算加法和100以内不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来为新知学习做铺垫。

(二)探索算法。

学生用小棒、计数器等学具、教具来演示满十进一的过程,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用“满十进一这一步在竖式中怎样表示”来引出进位加的竖式计算方法。

(三)“试一试”并小结。

学生独立计算“试一试”,熟悉计算过程。通过与之前所学做比较得出课题进位加,并小结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方法。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四)练习与总结。

在小结的基础上完成练习。在练习中有理论作为指导。最后做出全课总结。

(五)作业。

安排了一道开放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能。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在自我探索中,掌握算法,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难点:进位加法和估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

出示情景图。

今天有两个小朋友要去玩具店买玩具,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究新知:

2、问:你会解决吗?求小明要付多少钱,你是怎样想的?求小红呢?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算式。

3、提问:你能口算出得数吗?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互相交流。

4、反馈:指名交流口算方法,看看哪组的口算方法多?

(教师肯定学生的任何一种口算方法,只要合理即可)。

5、再次交流,选择你自己喜欢的算法。

6、提问:上面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小组讨论交流,并指名学生说说。

7、讨论小结:第一道算式相加时不需要进位,第二道算式相加时需要进位。

8、评价此轮表现优秀的学生。

三、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第1、2题。

(1)分组出示。

(2)让学生口算出得数,并说说是怎样算的。

(3)比较两题,说说想法。

2、“想想做做”第3题。

(1)说说合计的意思。

(2)学生通过口算填表。

(3)检查学生填表的情况。

(4)口答哪个年级喜欢集邮的人数最多。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口答得数,再比较这两题,说说想法。

4、“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估计得数是几十多,再口算出得数。

5、“想想做做”第6题。

分组让学生交流,最后教师了解学生交流的情况。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回家后,用你学到的本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7题。

板书设计:

先算个位上的数相加,再算十位上的数相加。

44+25=69(元)。

44+38=82(元)。

课前思考:

这部分内容重要是让学生能熟练地掌握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创设了一定的生活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通过比较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口算方法上的异同,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在探索口算方法的时候,不规定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学习,体现口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可以通过不同算法的比较,让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算法,体现算法最优化。

课后反思:

一、专研教材,把握目标。

在教授完一部分内容后,有的时候总觉得自己对教学目标把握得不好,关键还是教材专研得不够深。一节课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是永恒的主题。在课改过程中,既要体现改革的基本思想,也要继承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达到基本教学目标。

“想想做做”第2题安排了四组对比题。每组三道题中第一个加数是相同的,第二个加数个位上的数也是相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算法。由于课前我没有认真研究教材编排此题的目的,所以课堂上没能好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因此也没有达成本题的教学目的。

二、复习旧知,承接新知。

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所学过的知识或与本课有关的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帮助学生回忆旧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引入新授课题。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位数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两位数笔算加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课始的几分钟内,如果让学生快速练习简单的一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的话,课堂效果会更佳。

三、多种预设,算法多样。

课堂上的游刃有余源于课前的精心备课,源于课前的师生了解,源于学生的积极思考,源于教师的胸有成竹。而预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前提,也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

算法多样化是课改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所以课前我把学生可能会用的口算方法列出来,以便应付课堂上的意外“生成”。但由于班级的差异,两个班中有一个班的学生思考出的算法过于单一,没有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课后经过一番反思,觉得问题还是在于我没有正确地引导他们。

四、鼓励估算,形成意识。

新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日常生活中,估算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样,估算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并让学生形成估算的习惯。

“想想做做”第5题让学生先估计两位数加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的得数,再口算。启发学生把口算与估算结合起来,让口算与估算方法相互支持。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提示估算方法,也让学生适当比较口算与估算的结果,以体会估算与口算的不同价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口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的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可能在整个的知识学习的结构中显的比较枯燥,所以首先就要把这种枯燥的口算题用学生熟悉并喜爱的生活情景中引出,突出学习口算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由于学生受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影响,产生算法的多样化了,所以我让学生选择自己虚幻的方法去算,不抑制他们的想法。本节课中还通过了比一比、算一算,想一想一系列的练习活动帮助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

本课是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由于学生对口算加、减法已有较多的经验积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让他们看图列一下式子,学生们却很快的把口算结果告诉了我,所以在这里关键要让他们说说是怎么口算的,方法也多样化,没有哪种是最合理,关键是要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自己还是没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加上自己提问方式不太合理,不善于引导,使得学生的答案很多,但自己又要要求他们达到自己的点上,花了很多时间。说估算的时候,学生都是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我说这是一种方法,但有没有其他的方法了呢?甚至我还说估算的时候先看什么位?从哪一位估起?学生还是说不出,可能一开始没讲清楚,导致后来每做一题我让他们估一估,他们还是都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没其它的算法,而“四舍五入”这种方法跟实际的估算是有一点出入的,例:“37+55”用“四舍五入”估的话是100多,而实际估得的是90多。有些问题学生是需要思考一下,而我每提出一个问题就让他们回答了,应该让他们讨论交流一下。

听课随感:

今天听了小顾老师上的这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事先和小顾老师一起整理了这节课的思路,上完后,能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形成基本的口算技能和估算意识。听完后,给小顾老师提了一些建议,如:所提的问题,指向性要明确,便于学生回答,所提的问题,自己心中要有底,学生回答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在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要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一种最优化的算法。又如: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语言要严谨、简洁、抑扬顿挫,学生已经比较清楚了回答了的问题,教师不必要进行重复,这样,课堂上的闲言碎语就会很多,只会妨碍学生的听课内容。对于一些关键的语句,教师要进行强调和总结时,一定要响亮而且速度要偏慢。当然对于学生多种不到位的回答或不会回答的问题,教师的引导就显得更重要,这对于一名实习老师可能有难度,但是在不断的锻炼过程中,一定会有提高的!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联系口算过程中能理解到竖式计算时的学法,虽说前面内容的基础打的很好,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1、数位不能对齐,造成计算错误。

2、横式上的得数不写。

3、有的学生在写竖式时,总是把数字或符号抄错。

4、有的学生竖式时写对了,但在具体计算时把减法当加法在做,或把加法当做减法在做。

5、有的学生口算后把答案写在竖式上,还有的`学生先在横式上口算答案,再列竖式计算,造成横式和竖式两种答案。

6、有的学生当个位算好后,忘了进1或退1,造成十位计算错误。

7、还有一部分学生20以内的加减法不过关,造成笔算结果错误,如12—9等于1,4+9等于15。

反思我的教学行为,有经验也有失误:

1、我觉得规范学生的书写时非常重要的,小到竖式从哪个位置开始写起,画横线用直尺画,都要严格要求,为此,学生的竖式写法规范、整洁。

2、在计算时,很多学生受口算方法的影响,从十位算起,通过具体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练习,逐步使学生明白,笔算加减法时,从个位算起比较简单。

3、与两位数加两位数相比,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对学生来说更难些,所以小棒的操作不能忽视,只有借助摆小棒,拆小棒这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退位的算例,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的笔算,可是由于学具(小棒)学生准备不齐,我临时采用了在黑板上画小棒,给学生理解从十位退1到个位做10的算理造成难度,在学生笔算退位减法时,很多学生退位后十位上计算错误。

改进措施:

1、加强平时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

2、规范竖式的写法,严格按要求去做,写进位点,退位点。

3、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加强联系,减少错误。

4、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做到数字搬家不出错,数学教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让他们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该放手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或心服口服的认同书本上相对较好的方法。

这几节课,让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耐心,要把机会让给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在启发中互相创新,在启发中激起探究的热情。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变学方法为主动的建构方法。

3、渗透估算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新课标的有关理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法。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练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主要以课本主题图为教学情境,自然提出数学问题,在口算的过程中交流不同的算法,让学生体会口算的多样性,同时也比较、发现最优化、最简便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明确算理。在练习、解决问题中体会不同情况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这一环节,创设“先问同学们喜欢旅游吗?最喜欢去哪玩?引出鸟岛主题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学生生活中现实、有意义的生活,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产生迫不急待的积极的“探究心向”。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获得经验。重视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空。提供“互动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学会与人交流数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三)、巩固提高,发展思维。

这一环节练习的设计遵循“多样性、趣味性、开放性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开放性练习,既联系了已有知识,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课堂总结、体验成功。

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情感等进行全面总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感,同时,进一步系统、完善知识结构。

总之,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生动的情景,激发探索的乐趣,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课的引入以“乘船去鸟岛”这一题材为切入点。在练习设计中,改变枯燥抽象的数字计算练习,选取了一组寓有童趣的素材。它们以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使学生感到有趣、有挑战性,激发他们好奇,好胜的心理,从而诱发他们去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学习呈个性化发展。

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个性化学习,强调学习的意义建构,计算教学强调算法多样化,(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各不相同,所运用的方法必然多样化。因此,在新授内容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然后在每个学习小组内交流方法,再向全班同学汇报,并通过“还有不同的算法吗”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来提倡算法多样化。这一环节,目的是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数学交流提供较大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己的不同想法,同时在表达讨论交流中促进数学思维活动,从而使学生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

(三)、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学中我们应把教材视为教与学的素材,基于教材又再生教材,教学不只是课程的传递和执行,更是课程的再创造与二次开发。这节课中,我以教材提供的主题图为素材,加工处理成连贯的“情境链”,并从中生成教学所需的“问题串”。练习设计由浅入深,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不同发展。

六、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很简单,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只把例题的几种算法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基础上教学的,所用的口算思路可以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也可以是两位数加整十数再加一位数。由于学生脑海中对笔算的思路比较熟悉,所以本课首先要帮助学生跳出单一的笔算思路,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两位数加整十数口算的那根弦,打开口算的思路便成为上好本课的关键之一。为此,我设计时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在出示例题口算43+21前,有意复习口算43+20,让学生在43+21与43+20的比较中,把学生口算两位数加整十数相关经验充分激活,同时把这样的方法迁移到口算43+21中。

但从本节课的实施情况与设计预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本堂课的原意是让学生在已经能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即把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看做“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种情况的组合,并且在口算过程中体会其优越性,能很好地掌握并使用这一方法。但教学下来,学生似乎对这一新方法并不感兴趣,仍然执著地使用笔算这一方法,哪怕我在课前已预料到这种情况的发生,因此在新方法上花了相对较多的时间。或许笔算的方法在学生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大家已习惯于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计算。

本节课在体现算法多样的同时,最大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升数学思维水平,但理解和掌握一种新的算法并非轻而易举的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算”,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以为学生凭一已之力很难达到算法的多样化,显然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往往感性地认为自己熟悉的、已掌握的算法是最好的,并喜欢使用这些方法计算。看来,预设再充分,也绝不可能考虑到教学生成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应变能力,培养教学机智,能迅速、灵活、高效地判断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引领学生的思维。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教学反思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前的漫长岁月中,口算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能正确、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技巧,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评价的标准也很简单,即检验一个学生的口算能力就是看他一分钟时间内能口算多少道题。学生只是机械地按照老师所传授地方法进行口算,老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而算法多样化却能很好地解决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的问题。

诚然,算法多样化是近年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最易引起争议的焦点问题。而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按照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加强估算,鼓励算法多样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对于计算23+31的问题,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以下列举的方法都应当受到鼓励。

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各种算法,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又如,解决“在开家长会时,每张长凳最多坐5人,33位家长至少需要准备几张长凳”这个问题时,学生的思考方法可能是多样的'。有的学生借助学具,用小棒代表长凳,用圆片代表家长,在操作中得出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通过计算33÷5,判断至少应准备7张长凳;有的学生则用乘法,5×7=35,35>33,而5×6=3030<33,因此至少要准备7张长凳。对于这些方法,教师都应该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你是怎样想的?刚才你是怎么做的?如果……怎么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下面再以口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为例,让我们一道去探索算法多样化对于发掘学生潜能的“神奇功效”吧!

学生1:不够,因为470元接近500元,而500+250=750元,所以我断定不够。

学生2:不够,因为470元接近500元,而500+200=700元,显然700元整是不够的。

学生3:不够,因为250元接近300元,而300+470=770元,所以700元是不够的。

学生4:我看差不多,因为470看作500来算时多加了30,所以700元也差不多。

……。

主动猜测,多种算法。在教学口算250+470=?时,让学生想办法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尝试解决问题。提供自主思考学习的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允许并鼓励他们有不同的想法,尊重他们的想法,哪怕他们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让他们在相互交流、碰撞、讨论中进一步明确算理。

下面是一个相关内容的较为成功的教学片段:

教师:那么到底够不够,你能不能口算出它的准确得数。

出示算式250+470=?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口算。

全班交流总结。

学生1:因为250+400=650,所以650+70=720。

学生3:因为25+47=72,所以250+470=720。

……。

验证猜想,探究算法。任何猜想都要经过证明,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验证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究的过程。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识,让学生在体验满足感、成功感的同时,获得一种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

下面是另一个相关内容的较为成功的教学片段:

教师:你对这些方法有什么不同意见?

学生:我认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因为他都是整十整百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比较容易理解。

学生:我认为第四种比较好,它就象我们平时买东西,先多付30元,然后售货员再找回来,也就是先付250+500=750元,再减去30元,也就是找回30元。

学生:我认为第三种有点弊端,因为这样做,有时会忘记写0。

教师:你们提的观点都是非常好的,这些方法也都是正确的,在以后你认为怎样算又快又对就怎样算。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估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0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说课稿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1、“想想算算”,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自己思考、探究的态度和初步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53+2036+4028+3057+20。

76+343+265+231+4。

57+876+648+529+4。

提问:口算时,十位上的数要加在哪一位上?个位数呢?

2、口算。

(1)做第3页复习题。

(2)口算下面各题。

24+30+536+40+327+10+557+20+8。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例题36+43=。

(2)让学生先说说可以怎样进行口算?

(3)问:十位上的4要加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个位上的3呢?你认为36可以先加多少再加多少?这就要把43怎样分呢?把43分成40和3之后,可以怎样加?(师配合板书:36+43=)。

403。

(4)谁来告诉大家,口算36+43要怎样算?

2、教学例1第(2)题。

(1)出示例题57+28=。

(2)提问:按照第(1)口算的过程,这一题可以怎样算?

(3)你是怎样想的?师配合板书。

(4)再指名几人口述57+28的口算过程。

(5)问:这道题可以怎样算?

3、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也就是几十几加几十几。口算时,可以先把第二个加数分成几十和几,然后把几十几先加几十,再加几,就可以算出得数;还可以按照刚才相处的'方法算出得数。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1)小黑板出示,指名3人板演,一组一组算,其余做在书上。

(2)检查得数。

(3)比一比,说一说。

(4)指出: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可以直接先加几十,然后再加几;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一。

3、完成练习一第1题。

(1)小黑板出示,学生口答得数,老师板书。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3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2、             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0 ( )                 20 ()              30()                60()。

70()                30()             70 ()              20()。

2、             看谁都能算正确。

35+30=            64+5=。

48+30=            79+4=。

53+40=            66+8=。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35+30=65。

5     30。

60。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64+5=69。

60 4。

9

二、    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         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35+34=69          35+34=69。

64                             65。

30+30=60。

5+4=9。

60+9=69。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39+44=83          39+44=83。

74                             79。

30+40=70。

9+4=13。

70+13=83。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和十位上的数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    知识应用。

1、         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         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         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    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教材简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以及千以内笔算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例题仍以购买玩具火车和玩具汽车为题材,让学生通过求两件玩具的价格差引入新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比较退位减与不退位减在算法上的异同,从而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算法。教材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口算方法。

[教学目标]。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能发现很多有关数学的知识,现在老师再带你们到玩具店去走一走,看一看。(出示玩具店情境图)。

1、教学例题。

让学生观察例题场景,说说获得了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大汽车比小汽车贵多少元?火车比小汽车贵多少元?

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引导还题解答)根。

据学生回答板书:38—25=44—25=。

你能口算出得数吗?同桌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让学生说出不同的口算方法,并加以评价,说出谁的算法比较合理些。

3、比较两道算式的算法,进行小组讨论。集中交流。

三、故事击活,巩固深化。

1、讲故事。

有一天,孙悟空看见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被老巫婆用咒语锁在魔盒里;可孙悟空怎么也打不开。这时老巫婆说:“打开魔盒的咒语就在‘想想做做’的答案中,只要你能算出正确的结果,就能救出她们来。

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帮孙悟空吗?

2、闯关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做完后校对,统计。说出口算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二题。

学生做完后校对,统计。用第一组算式和后三组作比较。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是让学生说出怎样算,再分别口算出得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比较中发现了什么,再口算。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再口算。

6、做“想想做做”第6、7题。

四、总结评价,拓展思维。

1.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你有哪些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2.和白雪公主一起跳舞。

舞蹈:《快乐的1、2、3》。

3.实践活动。

这堂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好胜心理,设计了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死过探究、交流、比较等方式,掌握了数学知识,提高了数学能力。其显著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习新知识,悟出新方法。学生从愉快地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方法的过程,能口算和在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以及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相应的实际问题。3、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4、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正确地口算出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结果。课前准备: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们去玩具店买过玩具吗?今天也有两个小朋友去玩具店买玩具,你们想帮他们参谋参谋吗?现在我们就到玩具店看看吧。看!谁在买东西呀?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吧。学生给图上两个小朋友起名字。二、探索新知1、出示图,每人要买两件玩具,你能说出他们各买什么玩具吗?你是怎样知道的?他们怎样付款呢?你们能帮他们算一算吗?学生说一说。2、你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提出问题3、教师板书出和书上相同的两个问题。指名口答算式口答算式。想一想,算一算再在小组交流。4、你会口算出他们各应付多少钱吗?5、反馈学生的口算方法。哪种算法你比较喜欢?小组讨论交流。6、比较两道算式的异同点师归纳小结。三、实践运用。1、算一算,比一比想想做做第1、2题比较每组题的异同点。第1题让学生体会进位加与不进位加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与区别第2题让学生体会在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思考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学生把口算结果填在书上。2、想一想、填一填第3题根据要求填表。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3、比一比、填一填“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学生口算每组题的第1小题,再算第2小题。口算后交流算法。学生说一说通过口算发现了什么?同桌合作。先估计再口算,互相纠正,说说自己的想法4、解决实际问题第6题先看看有几条路,再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书上的问题?学生观察图。思考后回答问题。独立解答。集体反馈四、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课后同学之间互相做猜题游戏。看谁能获胜!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景中,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3、 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独立思考、乐于交流的习惯。重点难点: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的过程,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正确地口算需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课前准备: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谈话引入:欢迎大家再次光临玩具商柜。上次在这里我们解决了两个数学问题,今天我们来看看还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观察图,提出问题。二、探求新知1、 探索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板书:38-25学生口算,再小组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板书出学生的口算方法(3)讨论:自己的算法和其他同学的算法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一种算法?2、 探索退位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1)小组合作,共同完成44-25(2)小组汇报。根据汇报板书出不同的口算方法。(3)用你喜欢的方法说一说44-25的口算过程3、 对比小结讨论:刚才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4、 试一试44-38完成后同桌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口算方法。5、小结并板书课题三、实践应用1、 巩固口算、安排估算(1)完成第1题学生独立口算,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并说一说同一组的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地方。(2)第2题竖着一组组做,完成后说说每组题的联系。(3)第4题先比一比每组题的联系后再独立进行计算,订正时说一说算法。2、 解决实际问题(1)第3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表后独立填写,再集体订正。(2)第6题知道学生从情景图上获取信息,并根据信息先估计一下哪种球最贵,交流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最后算一算结果和估计的是否一致。四、课堂小结谁愿意把你今天的收获谈一谈,和大家一起分享。教师总结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5、7题。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学三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与习惯。重点难点:学习画线段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答与倍有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教学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你有过和你爸爸妈妈一起买衣服的经历吗?今天和老师一起去服装柜台买衣服好么?在买衣服的过程中有些问题需要你去解决,你有信心吗?板书:解决实际问题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题(1)出示服装柜台图,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老师想买这样的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买一套衣服”是什么意思?(2)老师今天想请一个数学小助手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这道题,你想知道是谁吗?板书:“线段图”一边讲述一边画线段图表示裤子的价钱,表示上衣的价钱该画多长呢?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指名到黑板上画。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在线段图上表示出问题。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一说表示的意思?(3)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4)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列式的?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5)有没有不同的算法?2、教学试一试(1)出示: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线段图该怎么画?你会解答吗?指名板演。(2)交流:你先算了什么?再算的什么?3、比较:这两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课题板书完整。三、实践应用1、想想做做第1题说说问题是求什么?你是怎样解决的?还可以怎样做?2、想想做做第2题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交流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想想做做第3题题中告诉了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学生各自填表。4、补充合适的条件。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四、课堂小结你们真了不起,今天解决了好多问题。在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么?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4题。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课。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4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会分析数量关系合理选择解答方法。2、培养学生有序、合理的思考,并能大致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重点难点:初步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会解决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教学投影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二、复习口算1、出示题口算23+39=      50-28=300+800     1300-500指名口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口算比赛看谁先夺到红旗(第5题)三、解决实际问题1、第44页第6题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信息?要求什么问题?你会画线段图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新课标第一网学生在本子上试着画线段图。同桌互相说说。2、第45页第7题学生独立解答后说一说要求他们一共有邮票多少张,就要先求出什么?学生独立解答。回答问题3、第9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再独立解答比较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独立解答,再讨论交流两个问题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4、思考题想一想妈妈和小芳各是多少岁?题中知道了哪些数量?你会画线段图吗?根据线段图,你会列式解答吗?学生画线段图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怎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吗?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8题和思考题。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三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五1。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5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重点难点:通过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课前准备:教学投影片,口算卡片。教学过程:一、口算练习1、口算练习五第1题,先口算,再比一比。学生一组组口算。先比较前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再比较前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明白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之处。学生口算2、出示小黑板25+36    48+37     64-2818+49    80-49     47+2640+70    140-60    800+3001500-900 -600  700+50075-38   63-39    45+26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快又对。统计正确率。学生口算。讨论交流3、练习五第2题先口算上下两个数的和再口算上下两个数的差。同桌用制作好的口算卡片,互相说一说算一算二、综合练习1、第3题估计得数哪几题比50小,哪几题比50大。学生估计,说一说你是怎样估计的?2、第5题学生看图理解题意,根据题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一起练习了加减法的口算,在计算加法口算时别忘了进位,减法时要记住退位。四、课堂作业练习五第4题。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课题:练习五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16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借助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难点:会分析数量关系,形成正确问题的策略。课前准备:教学投影片教学过程:一、补条件,提问题(1)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2)白兔有15只,         ,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指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画出线段图。学生提出问题或补上条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再列式解答。二、解决实际问题1、练习五(第6、7题)学生做完后一起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解答,再互相说一说数量关系。2、练习五(第8题)学生理解题意。学生解答后比较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之处?在解答的时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3、练习五(第9题)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三、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两步计算的解答的实际问题,在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我们应该先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答的方法再列式解答。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课题:练习五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7课时,本课第7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2、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在解决实际中形成解题的策略。课前准备:教学投影片教学过程:一、估算练习出示练习五第10题。估计一下,在()里填上、或=。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填在书上。二、解决实际问题练习1、练习五第11题学生理解题意。要求这一天三年级共借书多少本?需要用到哪些信息?在哪里去找?要求三班借书多少本又要在哪里去找需要的信息呢?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学生说一说。再独立解答。2、练习五第12题你能根据书上给的信息提出哪些问题?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再列式解决问题。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试着练习写出问题,再小组交流。3、练习五第13题学生看图。说一说你打算选购哪两种体育用品,并估计一下大约需要多少钱?学生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学生观察,再说一说。4、思考题仔细看书上的每组算式,研究同一道算式中各部分的数之间以及三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你会接着写下去吗?三、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练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相信你们一定真正掌握了解决两步实际问题。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