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在课程开设前必须制订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对于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教学本篇课文,一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通过品味词句,从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我认为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语文新课标指出“朗读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中,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首先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读为学生展现桂林如诗如画的美景,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桂林水特点的句子,结合想象,说说对桂林水某一个特点的感受,以此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形成读的见解,并通过读表现出来;接着在学生品读、诵读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

结合学生的习作水平,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我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还有“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个排比句,把桂林水的特点写得形象具体,这样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习作方法的指导训练,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有所帮助。

在学生了解了桂林水的特点后,我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因为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和第二自然段一样。所以,在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按老师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的方法,自己读书,小组互议,把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写写体会。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也很愉快,他们很快就能够说出写山的时候,作者写出了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进行对比来写的。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读出语感,使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融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品读、男女生分读、配乐读等,将自已的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表达出来。在学生品读时,我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确定重点词语进行品析与体会,或结合语境理解,或积极启发想象,或对照图像认知,在读中感悟情感,用感悟促进朗读;学生通过朗读已经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提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达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方法。又通过仿写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给我感触最深的是课件的运用与课堂教学没有完全的统一,在第一环节的教学当中,课件的出示有些快,而教师的语速有些慢。在第一课时的结尾处,教师点课件的时机不够好,课件出示稍微有些早。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时,如果教师课件出示背诵提纲,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效果会更好。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清晰地看到了自身的长处和不足,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育工作者。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找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水:静 清 绿

桂林山水甲天下

山:奇 秀 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独特美。

两课时

一、设计理念

本课的设计以读为突破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赏读,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桂林山水景色的优美。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进一步钻研文本。再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二、三维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其独特的美。

2、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3、在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感悟积累和运用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

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在读中积累,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祖国语言美,感受祖国山河的美,使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图)配乐让生欣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从课文中找出一个总写桂林山水的句子。

三、抓住重点,深入领悟。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

1)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是按怎样的层次向我们介绍漓江水的?

2、齐读第二自然段

3、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思考:

1)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女生齐读)

四、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再读第二自然段,想想我们是怎样学这段文字的?

五、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据总结出来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学完后汇报。

2、男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范读。(出示配乐风景图)。

2)生说出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

六、语言绘画,师生共醉。

学生自主探究地分析出文章的结构。

七、积累语言,拓展运用。

选我们当地的一处风景,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然后写一段话,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板书设计:

总述甲天下

漓江的水:静、清、绿

1、桂林山水分述喜爱

桂林的山:奇、秀、险

总述美如画卷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

3.谈感受,总结全文。

一、练习背诵课文。

1.自背。

2.交流背诵方法。

二、谈收获。

l.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生以导游身份为大家深情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课文的写作结构。

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注意字形。

“漓”:右边是“离”最后两笔是“”和“丶”。

“澜”:右边“门”里是“柬”。

(2)组词练习,区分形近字。

瑕()峦()桨()澜()。

暇()恋()浆()斓()。

漓()绵()筏()。

璃()棉()伐()。

离()锦()阀()。

(3)大家互相交流学习生字的体会和注意的问题。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3.欣赏桂林山水的图片和视频。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对比本地的山:。

我们舟山也有山,但往往是一座连着一座,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连绵不断)。

拓展练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像(),像()…….

对,这就是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课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桂林山的这一特点?(奇),这个奇是奇怪吗?(理解“奇”的意思,解释为奇特,样子很少见。)的确,这样的山,在别处很少见,所以说是(奇峰罗列)。读出奇特的感觉来。

(理解桂林山的“奇”,在朗读中感受其奇特)。

图文结合,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除了奇峰之外,在桂林还耸立着又高又陡的山峰,我们称之为(危峰兀立)。

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的怪石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叠的?(怪石嶙峋)。

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险)。

(指导朗读,谁来念念这种山势险峻的感觉?)。

除了奇、险之外,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秀)。

“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秀丽、秀美),由此可见,“秀”就是指“美”,你们看,如此美妙的景色,带着赞叹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吧。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基于阅读。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较强。并且学生思维活跃,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用网络留言板进行写作,阅读的兴趣和表达的愿望比较强烈;学生对语文的学习非常感兴趣朗读能力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于不断提高,所交流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感悟很局限。

1、借助拼音,会认读“澜、暇”等8个生字,会写“澜、暇”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玩赏、无暇”等16个词语。

2、通过默读,能理出课文的叙述顺序并能简要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评价任务。

评价一:通过读准字音,交流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能正确认识“澜、瑕、攀”等生字。

评价二:通过听教师范读、默读、个别读等形式,练习课文朗读,能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带着理解读出自己的感受。

评价三:通过运用语言,文本感悟,相关资料的渗透等多种策略,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

环节学习过程评价要点。

环节一。

(完成目标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评价任务三)。

环节二。

检查预习、质疑问难活动2。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2.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完成目标一)读准生字,指名读文。

(评价任务一)。

环节三。

交流课前预习生字词情况活动3。

合作学习小组内交流及检查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1)同桌相互读所学生字词情况,要求读音准确。

(2)读生字,评价读的情况,穿插正音。

(完成目标一)自由读、齐读、互读,指名读,小组内听写、订正。

环节四。

再读课文,初知大意活动4。

1.图文对照,理解课文,讨论分段。

(1)指名朗读课文。

(3)另外几节主要写什么?

2.(课文的第1自然段讲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课文的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犹如一幅完整而美丽的画卷。)。

(完成目标三)自由读文,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初步感知桂林山水的美。

环节五。

感知课文层次活动5。

讨论分段,自由朗读。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桂林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讲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讲桂林的山水美。

(完成目标二)自由朗读,小组合作交流。指名汇报。

(评价任务二)。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培养学习的自学能力。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数不清的美景胜境。既有令世人称奇的人文景观,也有风光秀美的自然景色。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

(二)视频欣赏。(配乐朗读课文,并配以桂林山水的画面。)。

(三)层层探究。

围绕文章的中心“桂林山水甲天下”。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等问题,层层深入组织教学。

1、漓江水的特点是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找这一段共写了几句话?哪一句写了漓江水的特点?(找学生读一读)写出了漓江水几个突出的特点?分别用一个字概括各是什么?然后交流自读情况,了解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2、在归纳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基础上,逐一引导学生学习课文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漓江水这三个特点的。

通过相应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加深课文理解。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漓江水“静、清、绿”这三个特点。

3、齐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让学生体会作者在第二段的开头不直接写漓江水的特点,却写“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明确写法:通过对比,强调漓江的水有它独特的美。

(四)学生自学。

教师在领学第二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带着下面几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第三段。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2、第一句在第三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体会桂林山的特点,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每组推选一个代表读。

(五)学生谈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齐读最后一段,了解作者的感受。最后教师配乐,指名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文,进一步了解本文的结构,及相关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把描写漓江水的特点和桂林山的特点的句子摘抄到读书笔记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xx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x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于是很自然地产生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欲望。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从山和水两个方面作具体描绘。运用排比句式,比喻等修辞方法,准确而鲜明地渲染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山峰奇、秀、险的特点。文章的末段描绘了山和水交相辉映,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知识与能力: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玩赏、无瑕、扩散、攀登、泰山、骆驼、屏障、波澜壮阔、峰峦雄伟、红叶似火、拔地而起、奇峰罗列、形态万千、色彩明丽、危峰兀立、连绵不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本x文章语言优美,层次清晰,是一x指导xx的优秀范例。学生一定会比较喜欢。学习的难度在于词语的理解,写法的借鉴,教学中要紧扣这一难点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学会仿写。

教法与学法:媒体演示,读写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学法: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走进文字的语言情境来读悟结合,从读学写。

: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桂树成林,“桂林”这座城市,名字里似乎都散发着一种芬芳。你们知道它位于哪个省或者是自治区吗?(广西壮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指名读两组词语,第一组为地名,第二组为形容词,读后让学生两组词搭配起来学。)。

大海波澜壮阔。

西湖水平如镜。

泰山峰峦雄伟。

香山红叶似火。

2、理解词语:“波澜壮阔”(理解词素或查字典)。

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我们知道有的词语是极富有情意的,你能读出这个短语背后的情意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三位同学分别读第一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第四自然段。想想为什么这样分?(第一自然段是总起,第二、三自然段是分述,第四自然段是xx。)这样就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xx边板书)。

设计意图: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段教学要求,重点落在理清课文结构上。有意识地请三位学生读四段课文,一箭双雕,既理清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又发现了课文重点,下面过渡到精读阶段也就顺理成章。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谁能来简单地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什么特点?(漓江水的特点是静、清、绿;桂林山的特点是:奇、秀、险。)(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过渡:作者在写这x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感受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指名一人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漓江的水。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教师指xx好这句话)。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发散思维: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预设: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小鱼在水里嬉戏、玩耍。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中的倒影。清得可以看见绿色的水草在跳舞,在和游人打招呼。)。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清得;清得。指导学生结合刚才的想象说好这个句子。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欣赏桂林的山:生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1)桂林的山“奇”,奇在哪里?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理解词语: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师生对比读,读出山的突兀、姿态万千。

(2)同法理解(山秀——色彩美)。

(3)同法理解(山险)。

(指名朗读描写“险”的句子,然后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特点。)。

4、指导集体背诵两段:抓关键词语,想像画面。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桂林山水,为什么第二、第三自然段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等,这是否浪费笔墨呢?(作者是为了把漓江的水和西湖、大海作对比,把桂林的山和泰山、香山作对比,这样才更能显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xx: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细读课文,以致熟读成诵。领悟语言形式与熟读背诵紧紧结合,并相机提炼记忆方法。作者运用对比才能显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笑”。

第二课时。

一、回忆桂林山水的特点,背诵二、三自然段。

二、欣赏诗词与传说。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赏桂林山水的风光片,验证作者的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的美。(播放课件:配乐播放一组图片,出示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节选,学生见到后,自觉有感情地跟着老师朗读起来:)。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啊,山几重?

水绕山环桂林城……。

是山城啊,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

(出示课件——象鼻山的图片)这就是课文中所说的那座像“巨象”的山,它叫象鼻山,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

传说这头大象原本是天上玉皇大帝的坐骑。有一年,玉皇大帝骑着它来到桂林这一带巡游。不巧,这头大象生病了,实在走不动了。玉皇大帝见此就遗弃了它,自己返回到天上去了。当地的百姓积极地为这头大象寻医问药,没过多久,它的病被治好了。为了感谢大家对它的关心和爱护,它决定留在这里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耕种,一起生活。玉皇大帝听说了,非常生气,派天兵天将前来捉拿大象。大象奋起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天兵天将从后背刺人了一把宝剑,从此,就化作一座石头山屹立在漓江边上。

如果你喜欢旅游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山水的背后都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人们往往借助这些故事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倾诉着人xxx的美好!大家可以搜集故事,也可以创编故事。这是游客喜欢的内容,也是培养我们想象力的好机会。

三、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过渡:作者乘着小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周遭的风景,想象着那么多神奇的传说,怎么能不感慨,怎么能不由衷地赞叹呢?让我们一起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段)。

2、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这是表示引用别人的话。)。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此人相当于我们今天桂林市的市长。当时,有11个举子要进京赶考,考取功名,王正功作为地方官员设宴为这些举子送行。宴席中,他作了一首七律诗,其中就有这——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表面上意思是说桂林的风景之美是天下第一的,其实也是希望这些举子进京考试能够考个——天下第一!

作者、读者、游客……。

(出示课件)。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杜甫(唐)。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刘克庄(宋)。

青山簇簇水中生,船在青山顶上行。——袁枚(清)。

阅读了这样的诗句,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想说什么?

(诗人也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古人在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一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设计意图:引用贺敬之《桂林山水歌》中的诗句;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这些名句对已知者是唤醒,未知者是积淀。“桂林山水甲天下”名句的来历,使学生懂得桂林山水,除了正面描写以外,还可以引用人们如阿盛赞来侧面烘托。

四、作业摘抄课文中优美句段,并背诵全文。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师:好注意!可你一个人不能代表全班啊。 。

生2:老师,你提问吧!不就知道我们学懂了没有? 。

生3:老师,我能背给你听吗? 。

师:嗯,用背诵的方法来证明你已学懂了,好! 。

生4: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桂林的其他知识呢? 。

生5:老师,我可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给编个故事给大家听听呢? 。

师:嗯,好主意!我们不是都特别喜欢听故事吗?真不错! 。

生6:老师,我们说了这么多,时间都过去了,你得拿个主意呀! 。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再学习。) 。

二十分钟后。 。

师:谁先来汇报? 。

生1:我来。他飞快走上讲台,举起了他的画。 。

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都画了些什么好吗? 。

(生1介绍略) 。

师:我们来评评他的画,好不好? 。

(学生评析) 。

生2:我来有感情地背诵课文吧! 。

(师提议愿意一起背的学生齐背。学生背诵课文) 。

…… 。

师:你的想法真好。就依你吧! 。

(学生组织表演并表演) 。

师:有谁来给他们的表演提提建议? 。

(学生述说意见) 。

(下课铃响了) 。

生:老师,我们上一节长课吧! 。

师:老师也想上一节长课呢!大家同意吗? 。

(课堂教学继续进行,唱山歌开始。) 。

师:听了他的山歌,你们想说点什么吗? 。

(学生谈看法) 。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到了一首词,我能念给大家听听吗? 。

(学生背诵《忆江南》) 。

当学生们交上来他们填的词时,我露出了微笑了。 。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老师笑了,这说明了什么呢? 。

生:老师一定对我们的自学感到满意了吧! 。

师:对呀。谢谢你们了。你们辛苦了,去休息休息吧! 。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学会6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边读边想象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

能仿照课文一段话的写法,把一个事物的几个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产生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受到热爱祖国美丽山河的情感的熏陶。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表达方法。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

那里的山水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赶紧读一读课文吧!

二、检查预习效果

1、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与大家交流或提示大家?

2、交流点拨:

重点指导:

攀澜的书写

“啊”的变音

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桂林的山真奇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桂林的山真秀啊!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指名读)

三、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甲天下、美)

2、人们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拿出字典查一查。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3、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2、3)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写了什么?(作者的感受?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总———分—总)

第二课时

一、导入:桂林的水是如此的美丽,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接着学习课文。

二、自学第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课文的描写山的这一段落与描写水的这一段落相对比,你有什么发现?(段落结构相同)

桂林山的特点 具体描写的句子 是怎样写具体的

2、桂林的山有怎样的特点呢?它是怎样将山的特点写出来的呢?对照表格自学。

3。集体交流,教师适时指导。

特点之一“奇”。

(1)“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是什么意思?(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2)“”是什么意思?从哪看出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

结合自己的想象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

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4、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假如你就是作者,你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你有怎样的感受?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2、你是怎样来理解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默读这一自然段,你怎样来理解“画”、“画卷”?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幅画?(引导学生联系描写山水的景色融合起来,形成画面。而“云雾迷蒙”、“绿树红花”则为这幅画面增添了一些色彩。“竹筏小舟”则增添了动感)

(“画卷”绘画长卷,一般要卷起来收藏。“连绵不断”,接连不断。“连绵不断的画卷”,即很长很长的画卷。从桂林到阳朔,航程83,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山水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充满情趣,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

四、读全文体会篇章结

五、布置作业:仿照第2、3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把一个事物的几个特点写具体。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课上我注重了学生对课文写法领悟过程,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会先概括特点,然后再具体描写所见所感加以说明的写法特点,在引领学生欣赏了优美的图片之后,有感情朗读,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不过,学生对“啊”的读音还不太准确,需要讲一讲相关知识。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中入境,读中悟境”是本堂课的主要特色。就教学而言,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就方法而言,教师指导学生的方法教学形式多样;就目的而言,目标明确,层次分明,遵循了“感知---积累---顿悟”的教学思想。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那里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绝作,就连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传说。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课文,一同去感受桂林秀丽的山水风光。

带入情境带着愉悦的心情自由朗读课文,解决生字和词语。读了课文,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整体感知,提炼评价)能借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桂林山水吗?(“桂林山水甲天下”,解释“甲天下”)有句话说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的美景能与天堂相媲美, 而桂林的山水敢称天下第一。这桂林山水真的有如此美丽吗?就让我们坐上木船,赶快去欣赏一番吧!

1、小船缓缓地行驶着,一江碧水映入了我们的眼帘,这便是美丽的漓江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读一读,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现出来。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注意三个“啊”的变调,教师指导朗读)

2、从这几句话可以看出漓江水有哪些特点呢?(静、清、绿)

3、同样是写漓江水的静、清、绿,如果老师把这三句话变一变,变成: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你看看是哪种写法好,为什么?(是原文中的好。写作中要求生动、具体、形象。)

5、漓江的水不光静、不光清,还很绿。课文中说它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解释翡翠:翡翠是一种晶莹剔透的玉石,但是如果上面有个斑,我们就称之为“瑕”。漓江的水像一块翡翠,并且是一块没有斑点的翡翠。(幻灯出示翡翠与漓江水的对比图片)

6、漓江的水就是这么美,一起再来读一读。(老师朗读示范学生试读: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念轻声,稍拖长声音,然后把声音压平;“清”字先向上扬一点,再轻轻拖一下;绿,是很美的,同学们试着念出美的意思来。)

1、漓江水的“静、清、绿”,美得独特;那桂林的山是否也与众不同呢?让我们把木船靠边,欣赏一番桂林的山色。

教法迁移:

(同学们可以借鉴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把你认为美的句子划出来,好好读一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2、对比本地的山:

我们舟山也有山,但往往是一座连着一座,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连绵不断)

拓展练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 )、像( ),像( )…….

对,这就是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桂林的山拔地而起,形态万千,课文中用哪个字来概括桂林山的这一特点?(奇),这个奇是奇怪吗?(理解“奇”的意思,解释为奇特,样子很少见。)的确,这样的山,在别处很少见,所以说是(奇峰罗列)。读出奇特的感觉来。

(理解桂林山的“奇”,在朗读中感受其奇特)

4、桂林的山——险

图文结合,理解“危峰兀立”、“ 怪石嶙峋”

除了奇峰之外,在桂林还耸立着又高又陡的山峰,我们称之为(危峰兀立)。

在桂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座座各不相连的山,还可以看到重重叠叠的的怪石山,书上用一个什么词来说山石重叠的?(怪石嶙峋)

从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这两个词,可以看出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险)

(指导朗读,谁来念念这种山势险峻的感觉?)

5、桂林山水——秀

除了奇、险之外,桂林的山还有什么特点?(秀)

“秀”可以组成哪些词表示“美”(秀丽、秀美),由此可见,“秀”就是指“美”,你们看,如此美妙的景色,带着赞叹的语气一起来读一读吧。

桂 林 山 水

赞赏——描述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风景秀丽,不少文人墨客游览过这些风景名胜后都会留下一些赞美的诗句。其中,这个地方有诗人留下了这样的诗句,猜猜这是哪个地方?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看看桂林山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读了课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3、小结: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甲乙丙丁,“甲”排第几?那这句话的意思是。

4、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三、精读感悟。

(一)水之美。

1、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领略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默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哪些风景吸引了你,可以做个记号。

2、把你发现的美跟同桌分享一下,读读自己划出的地方。

3、看来大家都很用心去感受桂林的镁,下面我们先来领略漓江之水。漓江的水美在哪儿?指名读(板书:静清绿)。

4、谁能用关联词把这三个特点连成一句话说一说?

5、老师再换一个说法,听,漓江的水静静的。

7、那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么描写的。(课件出示排比句)。

指导感情朗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还可以看见什么?)。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

7、翡翠是什么呢?无瑕的翡翠又是什么呢?多美的翡翠啊!

8、让我们再美美地读读这句话。(生看课件,师打手势辅助朗读)。

9、读得真美啊,捧起书,再把这句读一次。

10、小结导背。

大海的美雄伟壮丽,西湖的美宁静柔和,而漓江的水美得独特。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饿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以至于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二)山之美。

1、教师范读。

2、同学们,这段有好几个词不好读,请大家像老师这样读一读,读通顺,读流利。

3、读完这段,老师想听听你们有没有把这些词语读准确。指名读(课件出示六个词语)。

4、读了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你仿佛看见了怎样的山?

随机:

a、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想像说话: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屏显画面,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二.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三,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屏显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原句整齐,读上去有节奏,琅琅上口)。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播。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屏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屏显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4.朗读欣赏.

比赛优胜者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能否看到奇,秀,险的桂林山.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话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屏显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我们的家乡来凤也有很多名胜.屏显:仙佛寺,酉水河的景色。

3.写一写(略)。

水清得。

绿

甲天下画中游。

奇:形态万千。

山秀:色彩明丽。

险:危峰兀立。

设计二。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前几天我们领略了长城的风采,被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和巨大的智慧所震撼了。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请同学们用最甜美的声音齐读课题。

二.解题。

引导学生提问:桂林在哪呢?【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是多民族地区,有壮、瑶、回、苗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68万。那里有许多珍贵的植物,有许多种动物,一年当中夏季较长,景色秀丽,是个旅游观光的好去处。】听了老师的介绍,你对桂林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啊?(很美。真想去那里看看。想去那里欣赏一下少数民族的风情。)那我们就随着作者去那里看一看吧!

三.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随机解词、造句、区别近义词)。

欣赏(可以听着赏)观赏(只能看着赏)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巨大。

攀登峰峦雄伟(山峰或山峦雄壮而伟大)游览拔地而起(在地面上陡然耸立。从地面上突兀而起)罗列(分布、陈列)形态万千奇峰罗列——罗列:分布、陈列。奇特的山峰散布陈列。屏障(像屏风那样起遮挡、护卫作用的东西)危峰兀立(危:高;兀:高而上平。山峰高耸直立)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2.检查课文读得是否流利。

四.教授新课。

(一)学习第一段。

1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课文的内容?

(桂林山水甲天下)甲:第一的;一流的;无人可比的。

(二)学习第二段。

生:为什么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呢?

师:也就是说接下来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桂林的山水呢?

生:先写了漓江的水,接着写了桂林的山。

师:谁来接着问?

生: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

(自读第2自然段)静,清,绿。

师:快速读第二段,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描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句子。

师:谁把你画的句子读个大家听一听?(这么多同学都找到了请起立,一起读一下吧!)。

师:读完这组句子,你会提出什么问题来?

生: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排比。

生:比喻。

生:从哪能看出这是比喻句呢?(找比喻词)。

师:仿佛能换成那些词?(宛如、好像、犹如)。

生:为什么把漓江的水比喻成翡翠呢?

生:因为翡翠是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他们有相似之处啊。

师:漓江的水这么美,谁能读出漓江水的特点?

师:难道漓江的水真的这样静吗?不会流动?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夸张)。

师:读这段的第一句,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啊?(对比)。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波澜壮阔的大海气势磅波美不美?水平如镜的西湖就像一位温柔的少女,美不美?这样的美作者都见过,可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美。更能突出丽江的美。)。

师:让我们有最好听最美的声音读一下这一段。

(三)学习第三段。

1小组学习这一段。(师深入组内指导)。

2汇报。

(1)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奇,秀,险。

(2)从哪些句子读出的?(指导朗读)。

(3)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排比,比喻,夸张。

(4)读第一句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对比)。

(5)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读第四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1美啊——这样的山水,还有雨雾迷蒙和绿树红花的映衬,用作者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所以用开头的一句形容“桂林山水甲天下”。

3想一想,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首尾呼应)。

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1观察顺序——由低到高。

2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更鲜明、更突出的表现事物特征,可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3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六作业。

作文《校园秋色》。

要求: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运用各种修辞方法进行描写。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自学自悟,自得其乐。

二、通过领悟桂林山水的特点,陶冶爱美情趣。

三、学习作者细致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感悟文章中优美词句的内在美。

教学方法:

发挥个性,自主学习;“像”“文”对照,多向导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带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美景中。

1、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

2、学生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谈谈感受。

3、学生自由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自由小声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2、换词练习:区分“观赏”与“欣赏”。

3、指导朗读,读出赞美的感情和心情迫切的语气。

三、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看投影或录像中的漓江。

2、读课文,同桌交流:作者用什么和漓江的水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什么?

3、引导学生找合作伙伴,结成学习小组,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西湖的“水平如镜”。

4、读课文,抓排比句,找出漓江的特点。

5、引读自悟,学习这个排比句的写法。

6、指导学生用声音的变化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第二课时。

一、朗读第二段,表达自己对桂林的水的特点的感悟。

二、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学第三自然段,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1)伴读、轮读或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桂林山的特点的词句。

(2)再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与第二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3)学生在小组中观察自备的图片或照片,感受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每组推选“优秀小导游”发言。

2、学生汇报学习情况。

(1)请学生上板演桂林山“奇”“秀”“险”这三个特点。

(2)请学生汇报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相似之处。

3、请学生自由发挥想像,动手画一画桂林的山。

4、指导朗读,体味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等词句。

2、自读自悟作者的感受。

4、自主运用多种朗读开工,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

四、课外搜集写祖国名胜、桂林山水的文章。

第三课时。

一、朗读、背诵最喜爱的段落。

二、朗读课文摘抄的文章或段落。

三、自拟题阅读作业。

例:

1、找近反义词;

2、划出一个比喻句,写出本体、比喻词、喻体;

3、分层(写句序),写出层意;

4、“这样的水”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山”指的是什么?

水静水清水绿。

山奇山秀山险。

舟行碧波画中游,

对于这类写景美文,主要还是引导学生多读,特别是多读有关句子。

资料提供者:丘艾。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本文描绘了桂林山水如诗如画的美,表现了作者珍惜现在,创造未来的人生理想。

知识与能力

1.品味文章诗意美。

2.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

3.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

4.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1.领略和鉴赏桂林山水特有的清奇峭拔的神态,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2.欣赏祖国山河的优美、懂得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 品味文章诗意美。

2,学习本文严密的结构和准确的用词,品鉴文章的诗意美。

1.学习和尝试运用间接材料:来丰富作品内容表现事物的方法。

2. 理解作者以写景散文来反映时代侧影的努力。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在反复吟诵中体会文章的诗意美。

3.通过对课文中景色描写的欣赏提升学生对自然风景的审美能力

(第1课时)

3.讲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学习杨朔的散文《画山绣水》。板书课题,并引起学生注意。

4.讲解:这篇课文的题目是“画山绣水”,同学们知道这四个字的意思吗?指出,题目揭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5.等学生回答完后,出示板书:褒贬,攒聚,玲珑剔透,恍惚,圩子,袅袅,黑黝黝。点名让两三位学生注音或解释。

1.提示: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们何不一起来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色呢?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2.巡视课堂,等学生渎完课文后,提问:大家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呢?

3.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同学们都回答得很好,我们接下来看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开头引用了唐人赞美桂林的诗句,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文章中去了。作者带着我们一路欣赏桂林的山山水水,娓娓道来,文章过渡相当自然。

4.按照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

5.巡视课堂,不时给以指导。并提示:游记散文一般都是按照游人的行踪来写的,本文也不例外。

6.鼓励学生:大家做得很好。最后归纳出: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第二部分(第4—15段),写桂林到阳朔江上的景色和山的来历的种种传说;第三部分(第16一17)段,面对极美的江山,牢记过去,畅想未来。

7.引导学生明确第二部分的两个层次。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是分两个层次来写的。让学生一齐回答,并指出这篇课文结构的严密。

8.引导学生对课文语言的体会。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结合课后第二个思考题,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1.这篇课文语言十分优美,让我们来朗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好。点名让几位学生朗读,每位学生读l一2段。

2.读完后作比较评价。然后小结:杨朔散文的语言使用很考究,对景物总是极力描绘,写得很细致。优美的语言让文章产生诗一般的意境。

3.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第一题。

(第2课时)

1.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并要求读出感情。

3.同学们做得很好,大家读书的时候都非常用心。我们接下来就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来讨论交流。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然后指出:在作者所见到的景色中,也有重点,如水色只写了不多的几句,山石重点写,但是也只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来写。

3.讲解:从材料的选择上就可以看出,杨朔的散文工于构思。他在动笔写散文时,“总是要像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文字,然后写成文章”。请大家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5.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怎样结合起来的。提示:这些故事和传说,是借船家指点江山叙述出来的,边欣赏边听故事,景与故事两相比附。

6.指出本文的写作意图:作者这样写就是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阶级压迫,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2.让学生交流学习感想。

本课总结

本文是一一一篇描写桂林山水的优美散文。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领略到了桂林山水独特的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到了_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