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预测和应对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教师解决教学难题。通过学习这些教学计划范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计划的撰写和执行过程。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回想第一节课,成功与失误都缘于我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放手并能适时引导,而本课的精彩也由此而产生的。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学,定能让课堂焕发师生生命的活力,带来课堂上难以预约的精彩!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1、在认识小数现实模型(如元、角、分)的基础上,通过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会进行十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结合寻找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

学习过程设计。

【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出示书上的一些图片,让同学们看一看,说一说这些小数所表示的意思。说说看,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自主学习】(8分钟)。

(一)学生尝试解决。

2、一个盒子的宽是0.1米,谁知道这也就是多长?鼓励学生猜一猜。

师: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不猜“1厘米”?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回答。

这个盒子的长是3分米,想一想,也就是多少米?

【合作探究】(8分钟)。

(二)教师引导探索。

学生:可以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十分之一,也可以用0.1表示。

教师再指名进行回答,最后同桌互说。

你能表示出0.4吗?学生尝试。集体订正。

你能解释为什么1分米可以表示成0.1米,3角可以表示成0.3元?

学生进行解答。

【展示交流】(8分钟)。

1分也就是多少元?0.02米,也就是多长?

猜一猜。能说一说想法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1=0.3=。

0.01=0.04=。

说一说你的发现吧。

学生根据探索的结果各抒己见。

【当堂检测】(12分钟)。

练一练。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2、0.03米就是多长?为什么?0.12米呢?

4、0.001米也就是多长?为什么?5毫米也就是多少米?30毫米?

【总结评价】(2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小数的意义(一)。

0.1=0.3=0.01=0.04=。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

这节课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1、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使学生获得知识途径的多元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学习数学。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如何确定车站的位置,就是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强化与理解,师生、生生之间互动交流,整个教学过程在活动中完成,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垂直线段距离最短的问题,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让学生用两支铅笔摆,再画出自己摆的图形,从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从上课看来,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悟后让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看书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先沿边对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也可沿对角线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出现了很多折痕,由学生自己展示哪些折痕是互相垂直的。学生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总之,这节课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实践操作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这节课是通过学生的操作活动,探索有关垂直的知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现做如下反思:

1、重视实践感悟。本节课,我先出示两条直线再移动它们的位置,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然后用小棒摆相交,引出两条直线相交的两种不同情况,接着引导观察、讨论这些相交的图形中线与线形成什么角,从而引出其中的一个特殊角——直角,抽象出生活中互相垂直的图形,这就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

2、重视动手操作。本节课,我让学生动手,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从中悟出结论: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

3、重视联系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教室或生活中的垂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练习。在判断练习中学生出现争执,尤其是长方形中,相邻的两条边互相垂直这一练习题中,另外的三个角哪去了是学生争议的焦点。这个寻找垂线的练习设计,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这节课成功地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感悟学习的教学方法,成功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着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整个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成性、不预期性。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或取新知识,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知道每个数位上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初步认识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各数位上有几个这样的单位。

3、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用小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小数?你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学生回答。

师:生活中这么多的地方用到小数,说明小数的应用十分广泛,无处不在。请同学们把各自测量周围物体的长、宽(或高)的数据说一说。(教师将各个数据分别按“整米数”和“非整米数”两类板书)。

师:这些不够整米数的部分,如果仍然要用“米”作单位写出来,除了用分数表示外,还可以用怎样的数表示出来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2页的内容。

师生共同归纳: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但是,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小数的知识。

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发现。

1、认识一位小数。

(1)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例1米尺图。

把1m平均分成10份,每份长多少分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

教师介绍出示:“十分之一”米还可以写成0.1米。

那2分米、3分米呢?学生试着完成填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观察上面的等式你能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

师生交流后小结: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认识两位、三位小数。

我们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的是十分之几的数,那么两位、三位小数应该表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以这些两位小数为材料,继续研究。

(1)教师继续出示米尺的放大图。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后进行反馈。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这样的一份或者是几份表示百分之几米,可以用像0.04、0.01这种两位小数来表示。

1米有1000毫米,就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0份,1毫米就是新人教版数学四年下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教案(一)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001米。

(2)小结。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学生交流说说对小数的理解。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十分之几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那么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1。同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就是0.01、0.001。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阅读“你知道吗?”。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小数是怎么产生的及小数的意义,那你们知道小数的历史吗?

学生自学教材第33页“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时,让学生说说小数的发展史。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是如何用分数和小数来表示的。

2、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小数。

()元()千克()厘米。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认识了小数,知道了小数就是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还认识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了相邻的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相交与垂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理解垂直。

2.能用三角尺画垂直。

3.能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能用三角尺画垂线。

画垂线,根据“点与线之间垂直的线段最短”的原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概念,会用三角尺画垂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摆小棒活动。

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摆出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

2.思考。

两条直线除了平行,还可以怎样?相交。

3.板书。

平行和相交。

二、学习新知。

1.摆一摆,看一看。

用小棒在桌子上摆出各种相交的图形。

观察,这么多相交的图形中,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2.比较垂直与相交。

同桌讨论:垂直与相交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摆出垂直的图形。

并说一说你是怎么判断它们是不是互相垂直的。

3.折一折。

拿出长方形的纸,让学生思考,通过折一折,折出互相垂直的线吗?

让学生尝试折一折,如果有困难,可以同桌互相完成。

提出活动要求:拿出一张正方形折一折,使两条折痕互相垂直,折完后,让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把每组折线画出来,便于区分。

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验证是垂直的。

4.找一找。

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互相垂直的线,你能说说我们生活中互相垂直的线吗?

5.我说你摆。

完成书本第22页第1题。

生活中的应用: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6.学习画垂线。

提问: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吗?

学习自己尝试画垂直线。

展示汇报交流:为什么这样画?说说这样画的原因?

小结:用直尺画一条直线,标出一点,画过这一点的垂线。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教师边说边演示。

同桌操作:直线外一点画互相垂直的线。反馈交流。

三、巩固练习。

书本上第23页小实验。

提问:去河边,怎么走最近呢?

小组合作讨论。

全班汇报交流。

师提问:从o点到直线ab有多少种可能。

比较:在这么多线段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一条是最近的?为什么?

四、小结。

直线外一点向这条直线引出的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板书设计:

具体步骤: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直角顶点是垂足,沿着。

这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条直线是前一条直线的垂线。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小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注:本节课是我在2006年上的一堂评比课,2008年参加调动时又抽到了本节教材的说课,以下是我对本节课进行说课时主要教学流程的简单回顾。

(一)激——存疑激思,投石激浪。

1、谈话导入。

2、感知分类。

课件出示数据:

(1)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

(2)天坛中心“天心石”四周有厚约0.9米的围墙。

(3)长城城墙平均高7.8米,最高达14米,顶宽5.8米。

让学生试读这些数,并分类。

3、揭示课题。

小数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它的意义是怎样的?今天就来学习“小数的意义”。

(二)探——自主探究,发现意义。

1、小数的产生。

刚才的“0.9米”是什么意思?大概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

生:1米不到。

出示米尺,得出: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就需要用小数来表示。

0.9米是几分米?怎么想的?

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它是其中的9份。

板书:9分米=米=0.9米。

0.9这个一位小数你是怎么在米尺上找到的?

生:先找到对应的分数,再想出小数。

再在米尺上找一找其它的一位小数(汇报并适当板书几个)。

你有什么发现?板书:一位小数十分之几。

师:看来小数与分数很有联系。

小组活动:(4人小组一把米尺)。

出示要求:

汇报,适当板书几个。

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又有什么发现?

板书:两位小数百分之几。

三位小数千分之几。

你还能想到什么?万分之几……小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它们的计数单位分别是?

弹性方案:生能说出进率,不能说出则教师提问。

(三)练——推波助澜,余地生辉。

1、课本51页“做一做”

汇报后说说空白部分怎么表示。

2、生活中的小数(小数的读写法)。

课件出示:

a、长颈鹿是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高达5.98米。

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13米。

读出这些小数,归纳读法。

b、鸵鸟高达二点五米,最高体重可达一百五十五点零二千克。

写出这些小数,归纳写法。

3、加大难度(渗透名数化聚)。

矿泉水每瓶1元5角=()元。

非洲象体重11吨750千克=()吨。

鸵鸟蛋重1千克350克=()千克。

老师身高1米62厘米=()米。

4、畅想0.5。

看到0.5你想到了什么?

(四)理——回顾总结,意味深长。

今天学到什么知识?小数的知识还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进一步探索。

《月迹》教学设计

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2、品读文章优美且富有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并学会写简单批注。

3、体悟并学习作者那份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

【教学重点】。

品读优美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欣赏月之美。

【教学难点】。

体悟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欣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初读,寻月之迹。

1、[引导]:文章围绕着月迹主要写了哪件事情?

[要求]:在预习的基础上,自由散读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做好提要。

[归纳明确]:孩子们在中秋月夜寻找月迹。

2、[引导]:孩子们在哪儿寻到了月迹?

[要求]:提炼并圈划文章相关信息。

[归纳明确]: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

(三)品读,赏月之美。

1、[引导]:我们先看到镜中月。你觉得镜中月美吗?美在何处?

[要求]:齐读,任选角度,展开讨论。

(交流后,ppt呈现旁批范例)。

[归纳明确]:

镜中月:“溜、长了腿的、爬”等词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调皮可爱。

“款款地”形象地表现了月的柔美、优雅。

“渐渐地、慢慢”等词句,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冉冉升起,由亏转盈再消失的形态变化美。

2、[引导]:你还喜欢哪儿的月?为什么?

[要求]:自由散读,圈划批注,并交流。

[归纳明确]:

(1)院中月:“玉玉的、银银的”写出月光的颜色美。

“粗粗的、疏疏的、累累的”等词衬出月光的朦胧美。

“袅袅、淡淡的、痒痒的”写出孩子们似乎已经到了月亮的体验,很美妙。

整体阅读则像在读一首诗,充满着诗情画意。

(2)杯中月:“小小的、酥酥地、颤”这些词让“我们”感觉眼中月亮是那么地惹人怜惜。

(四)再读,探月之喻。

[要求]:深入思考。

[归纳明确]:月亮是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象征。美好无处不在。

2、[引导]:让我们带着对这份美好的向往齐读文章最后两节。

(五)拓展,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挑选一处用两三句话续写(建议使用叠词,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六)小结。

当孩子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看不到这美丽的月亮,寻不到那令人难忘的月迹了。可是,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附板书】。

寻镜眼。

迹杯。

月亮无处不在。

美好无处不在。

[附资料]。

一、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丹凤县一农民家庭。父亲为其取名贾李平,后图口音方便,便喊他为平娃。陕西话中,“娃”“凹”同音,用“凹”替代“娃”。

从西北大学毕业后曾在陕西人民出版社担任过编辑,后调到西安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著有小说小说集《商州散记》、《天狗》;长篇小说《浮躁》、《废都》;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

二、书月之华。

孩子们的眼中看到如此可爱、优雅、朦胧、惹人怜惜的月,你又会看到怎样的月亮呢?充分调动你的想象力,运用叠词、拟人的修辞手法,挑选一处写下去。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一、设疑引欲,提出问题。

师:体育课上,同学们在进行套圈比赛,一起来看看。比赛分男生一组,女生一组,规定每人套15个圈。

师:(出示前三轮比赛成绩)这是前三轮比赛的结果,你觉得哪组套得更准些?为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师:比赛继续进行。(课件继续出示)现在哪个组套得更准些呢?(„„)我觉得女生组套得更准些。因为她们套中的个数多呀!

(学生讨论、交流)。

2、移多补少,平均数的意义。

师:指名汇报,显示移多补少的过程,结果:男生平均每人套中7个。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师:这里的“7”是什么意思?是指“王宇”套中的个数吗?(学生讨论、交流,结合统计图汇报)。

师(出示女生套圈统计图):你估计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几个?如果用一条线像表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个数那样表示女生的,你觉得这条线可能放在哪儿?(学生思考、汇报)出示一条线置于“10”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出示一条线置于“4”的位置,能放在这儿吗?为什么?你觉得她们的平均数在哪些数之间?(4~10)。

师:现在怎么办?学生汇报“移多补少”,课件演示过程。

生:有的比平均数多(师:多了几个?)有的比平均数少?(师:少了几个?)(课件分别演示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比平均数多的个数和比平均数少的个数怎么样?(相等、一样多)师:会不会是一种巧合呢?我们再来看看女生组的情况。谁来说说对这个“6”,你是怎样理解的?是不是每个女生实际都套中6个,实际是怎样的?看着屏幕一起来说说。(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女生比平均数多和少的直条)。

师: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师: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师:对了,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它在最小数和最大数之间。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探索计算方法。

(1)师:除了移多补少的方法,你还有其他方法求出平均数吗?(学生汇报)。

师:好办法,给这种方法也取个名字:求和均分。师:能列出算式吗?(6+9+7+6=28(个))。

师:28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男生组套中的总个数)师:为什么要除以4?(男生有4人)师:道理讲得很清楚。

(2)师:下面请大家自己算一算女生组的平均数师:谁来说说你的方法。(10+4+7+5+4=30(个))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指着30)30个表示什么?师:(指板书)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师:解释得真好。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交流。

指出: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解题。

2、刚才我们知道了,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出示如下三张纸条,如图9)师:老师大概估计了一下,觉得这三张纸条的平均长度大约是10厘米。不计算,你能根据平均数的特点,大概地判断一下,老师的这一估计对吗?生:我觉得不对。因为第二张纸条比10厘米只长了2厘米,而另两张纸条比10厘米一共短了5厘米,不相等。所以,它们的平均长度不可能是10厘米。

师:照你看来,它们的平均长度会比10厘米长还是短?生:

师:它们的平均长度到底是多少,还是赶紧口算一下吧。

指名汇报。

师:你觉得,当把它变成多少的时候,它们的平均数是8?(5)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下面的三幅图,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说一说。

生:我发现,每一幅图中,前三次成绩不变,而最后一次成绩各不相同。师:最后的平均数——生:也不同。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

师:瞧,前两个数始终不变,但最后一个数从5变到8再变到11,平均数——。

生: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师: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也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将就此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3、出示第3题。

师:下面这些问题,同样需要我们借助平均数的特点来解决。瞧,学校篮球队的几位同学正在进行篮球比赛。李强所在的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

1.每个队员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对吗?

师: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出示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合影)这是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师:你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吗?生:姚明的身高是226厘米。

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

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

师:没错。据资料显示,这位队员的身高只有178厘米,远远低于平均身高。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

师:可别小看这一数据哦。10年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69岁。比较一下,发现了什么?生: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比原来长了。

(师呈现相关资料:中国女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8岁)师:发现了什么?

生: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

师: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一对60多岁的老夫妻,是不是意味着,老奶奶的寿命一定会比老爷爷长?生:不一定!生:虽然女性的平均寿命比男性长,但并不是说每个女性的寿命都会比男性长。万一这老爷爷特别长寿,那么,他完全有可能比老奶奶活得更长些。

师:说得真好!平均数的知识生活中随处可见。希望我们同学们做个有心人,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最后,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些实际的平均数据。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在学生初步认识角以及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图形以后,教材编排了认识直角。教科书上安排了两道例题,一是从实物中抽象出直角,二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及用三角板画直角。尤于在认识角的时候,学生就是先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而其中就有直角,所以本课我改变了这一模式,在学生介绍了角后,直接引入直角,观察直角的图形,认识直角标注符号。然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并将抽象出的三个直角按不同位置摆放,使学生正确感知直角。而后通过“折一折”指导学生用一张不规则的纸折出直角,并通过比较折出的多个直角和直尺上直角的大小来地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一判其他角是不是直角。经历画一画、猜一猜、数一数等多种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直角。整节课教师给学生主动学习创造了尽可能多的机会和条件,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特别注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操作体验的时间以及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不仅开放学生求知探索的空间,而且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有效合作,充分交流,力求把课堂上有限的时空变成了人人参与,个个发展的无限空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学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2、经历多种操作体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与评讲,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四、教学难点: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直角和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五、教学准备:

一副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纸各一张;不规则纸和白纸若干张。

六、教学环节分析:

通过对教材的认识与分析,我分以下四个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是复习引入:

首先,让学生介绍“角”,说说有关角的知识。

接着引入直角,并简单概括了角与直角的关系。第二部分是探索求知:

第一层次,初步认识直角。首先给出标准的直角图形,并说明直角是角家族中的一名特殊成员,它有自己独特的直角标记,且标好以后就像个“口”字——这就解决了学生作直角符号不标准这一问题。同时,作为角的一员它又有角的特性。认识直角后,我设计的交流活动是“找直角”。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直角,既能巩固直角的判断方法又能体会直角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和直角的美感,体会数学的运用价值。接着通过直角的不同摆放位置,加深对直角的认识,最后通过折直角的活动,发现这些角大小都没有改变,得出结论“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判断:1、直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大小有关,叉开越大直角就越大,叉开越小直角就越小。2、放大镜下的直角与其它角一样,只是边变长了,大小没变。这又是它们的相通之处。)进一步形成直角的表象,对概念理解得更深刻。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举例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发现并掌握新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二层次,用三角板中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出示一个接近直角的角,让学生猜测是不是直角,造成认知上的矛盾,使学生明白要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最科学的方法是找出一个标准来进行衡量。这时再让学生交流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验证所发现方法的科学性与可靠性。这样让学生对新知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表达不让人满意,没有学生能概括出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特别是学生不能说出“重合”这一关键的词语。)。

第三层次,画直角。

先让学生用三角板试着自己动手画出一个直角,然后介绍各自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研究、讨论,给予肯定与指导。接着教师再规范画法。之后安排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直角边,能画几个直角?给一条边又能画几个?只给出一个顶点又能画多少个角?此举设计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让学生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三部分是实践应用。

首先,是直角过河。

其次,猜一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再次,通过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四部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通过以上的四大步骤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主动观察、尝试、验证、讨论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通过找、折、比、画、想、说、练的过程中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亲历性”,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能得到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一)、复习引入:

1、介绍角。

2、引出特殊的角——直角。

(二)、操作探究:

1、初步认识直角。小结:这名字取得好,一个“直”字简单扼要又形象地概括出的这种角的特征。简述直角与角的联系与区别。

2、找一找。(1)教师出示直角说:“小朋友,我是直角,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要请我的朋友来参加,它们和我长的一模一样,你能把生活中的它们找出来吗?”(采用故事的形式,把直角用拟人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既避免对较抽象的知识的单一传授与难理解内容的强制性接受,又激起学生无限的好奇心、好胜心,使学生有玩中学的轻松感。)。

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在生活中找角。学生发现数学书封面、课桌面、凳面上有这样的角,教室的黑板、开关、墙上的画窗户上和玻璃上都有这样的角,家里的方桌、茶几、电视机、地板砖也有这样的角。

(2)小结:直角在我们生活中真可谓是“无处不在”呀!看来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我们可要牢牢地记住它。

3、折一折。(1)小朋友,这几张纸上有直角吗?(长方形、正方形上有直角,圆形、不规则纸上没有)。刚才老师不是说直角无处不在吗?我们把它给变出来——折直角。

(3)出示有一条边是直的不规则纸,提问:猜想一下,这张纸最少折几次能折出直角?再验证。

(4)出示圆:最少要折几次才能折出直角?为什么?

[生1:我拿长方形的纸,这样沿直线折,就折出一个直角,(他没有完全对折,只是上下边对齐,左右大小不一。)。

生2:我拿正方形的纸,先对折,再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

生3:我拿的是圆形纸,折一次折不出直角,我就再沿刚才折的这条线对折,就折出一个直角,我再把它展开就有4个直角。

生4:我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正方形的这个角折起来,就有一个直角。(指原有的直角)。

师:小朋友,认真观察生4的角,你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学生通过操作,在动手中体验、感知,加深对直角的印象、记忆,脑海中形成定型的直角。即使是用不同的方法折出的都是同样的角。(直角)既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为判断直角,画直角做好铺垫。)。

4、比一比1。大家折了这么多直角,那直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重叠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等)。小结: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5、比一比2。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哪些角是直角?(科学的工具)。

出示很接近直角的角,引起认知冲突。

6、画一画。直角说:“小朋友,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用三角板来画直角。

(1)指名一生板演尝试画。师生共同讲评,小结画法。

(2)练习:给出顶点和一条边能画几个直角?(2个)只给出一个顶点,能画多少个直角?(无数个)(画在课堂作业本上)以解决教学难点,画不同方向的直角。

(三)、练习提升:

1、直角过河。

2、猜一猜。猜猜图后面藏着什么样的角?进一步巩固判断角的大小的方法。

3、数一数。数一数有多少个角及几个隐藏着的直角,指导有序的数,发展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上三道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提出不同要求,目的是让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c层、b层学生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满足了a层学生吃不饱的愿望,激发学生更高的更长久的学习热情。)。

(四)、回顾梳理:通过介绍直角,梳理本课教学知识板块,形成知识网络。

八、教学反思:

有付出定会有收获,认真反思,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处理的较妥:

1、目的性与情境性相融合:

在教学中许多内容较抽象,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抽象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只是凭死记硬背,而不是理解记忆。直角在本册内容中就比较抽象,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巧妙的以拟人的方式,把一个直角说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物,以故事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如:“你们能在生活中找到我吗?”“你能给我画张像吗?”等富有挑战性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好胜的心理,在轻松的玩中学到了新的知识。

2、兼顾各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体现分层教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果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教师再努力也无济于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水平不相适应,特别是学困生,在旧知识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又要学习新知识,长时间失误积累只能更加厌倦。而本课实施分层教学,体现在内容分层、练习分层,使学生依据各自的学习水平,充分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运用各自的思维方式解决不同问题,使每个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都有成就感,提高了学习数学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了发展。

3、改进教学方式,适时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搭设“脚手架”

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无条件的服从与教,使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要探究的对象,让学生自主探究,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发现、掌握知识。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展示出自己的想法,还可以相互启发、相互吸收、相互补充,使认识渐趋完善、深化,这样学生就可以逐步形成具有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拾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渠道查阅罗斯福先生的资料,激发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

3.学习概括方法,理解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罗斯福集邮的。

4、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罗斯福集邮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罗斯福集邮的实力,学习概括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罗斯福集邮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你们知道这是谁吗?

2、指名说说有关罗斯福的资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罗斯福集邮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借助认字表、字典,认识课文中的生字。

2、学习会写的字:

4、再读课文,你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进行交流。

三、学习课文:

1、关于集邮的体会,罗斯福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2、自读体会:

认真读课文,结合自己课前查找到的和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理解,也可以读自己感兴趣的那件事,看看能读出点什么,有了收获,可别忘了在旁边做个标记。

3、交流:大家读得很用心,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吧。交流的时候,可以说说从自己喜欢的事中你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谈谈对问题的理解,如果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罗斯福对集邮的喜爱。

交流的学生读第一段后半截,你从是哪里读出罗斯福的喜爱?

我们知道,罗斯福做为一个国家的总统,每天工作压力很大,非常劳累,一天下来,他多么希望躺在床上,好好休息一下,这半个小时,对他来说是多么珍贵。他却能做到一直,每晚都坚持集邮,甚至连去国外开会都随身携带,可见,集邮对于他来说是多么重要,他对集邮是多么的喜爱。

指导朗读。

在这半小时时间里他和自己喜爱的邮票在一起,心情是多么愉快,虽然付出了自己宝贵的休息时间,但也从中得到了放松和休息,他是快乐的。

(2)从集邮中增长知识。

交流学生读课文有关句子,课件出示罗斯福的那句话,他想告诉那个军官的是什么呢?

罗斯福说这句话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情况下?(军事会议上,一个严肃的场合)把自己的业余爱好拿到这样严肃的场合来说,说明什么?(以自己的爱好为荣,自豪,)。

你能摹仿罗斯福当时的语气读读他的这句话吗?

(3)集邮的目的。

读有关句子,从哪可以看出邮票多?(八十万枚、一百五十部)这不是个小数目。

罗斯福收集了这么多邮票,从来没有花钱买过一张十美元以上的,说明什么?(节俭、虽然爱好但非常有度。)说明他集邮的目的不在邮票的价值。

你能结合老舍先生的观点,评论一下罗斯福集邮的目的吗?

罗斯福集邮的目的只是为了欣赏,尽管他花费了一定的金钱,但他认为值得,他在乎的,不是邮票值不值钱,而是在欣赏邮票的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

(4)普及集邮的措施。

两个措施:让美国人民都了解邮票、给伤员捐献邮票。

他为什么要捐邮票呢?

(5)关心邮票的印制。

罗斯福关心邮票的印制,改动头像。

4、回顾升华。

(2)理解了罗斯福的话,让我们再来读读吧。

四、作业。

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一些有关集邮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着也来集邮,感受一下集邮的快乐。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手拉手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完了小数的认识和小数的加减法及小数乘法的意义、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的。

知识目标:。

能根据“手拉手”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小数的运算中仍然适用,并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情感目标:。

能利用学过的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一)创设情境。

课前游戏。

有的用着破旧的课本,有的用树枝在地上写字,他们眼里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望。)。

师:同学们,看到这幅图你有什么感想?

生1:这些山区的孩子太可怜了,条件这么艰苦。

生2:在这么艰苦的环境里,他们还刻苦努力,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生3:我们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实在太幸福了,和他们比起来,真是天上地下。

生4:老师,我们应该给他们捐钱捐物,让他们用上新的课本和文具。(这个想法一提出,同学们纷纷响应,有的说要给捐钱,有的说要给捐文具,还有的说要给捐书。)。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我们生活在这么优越的环境中,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在一些贫困的地方,还有许多上不了学的孩子,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望他们,我们应该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我们要和他们“手拉手”。(板书课题“手拉手”)。

(二)自主探索。

1.出示情境图。

师:老师先带你们去超市选购一些学习用品。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仔细阅读图上的文字,看图上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给学生留一分钟的读题和思考的时间)。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活动一:小组间互相提数学问题,体会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师:谁能根据这个情境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他俩每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非常好!如何解答呢?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列式解答。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什么好方法?

(复习学习过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运算性质)。

活动二:解决“买三个书包和三个文具盒要花多少元?”验证小数的乘法分配律。

师:你们提的问题都很简单,老师给你们提个难点的“赠送给这3名同学每个一个书包和一个文具盒,一共要花多少元?”

(要求:每四人学习小组,各自列式解答,争取做得和小组的其他成员不一样)。

生:列式解题,请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讲出自己的解题思路,引出乘法分配律律。(多让学生自己说)。

活动三:连连看(巩固练习)。

活动四:学习大闯关(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学得很好。现在有几道题,请同学们做一做。

1.计算下面各题。

(8+)××+×××4。

师:先请同学们观察这几道题,看一看这几道题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做。

生2:这些题都可以用我们以前学的乘法运算定律进行计算。

师:下面请同学们做这几道题,看哪些同学的方法最简便。(学生试做,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看谁的方法最好?)。

(教师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会用简便方法做)。

小组汇报交流,说出各自的意见。

2.计算。

×13+×7。

××0.49×+9×。

师:要求学生能用简便方法的尽量用简便方法做。做完后同伴两人相互交流。

(三)解决问题。

课本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归纳。

请学生说说学习这一课的收获和感想。

生1:我学会了在小数乘法中也可以用到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

生2:这节课我的收获很大,我不仅学到了小数乘法的知识。同时,我也知道还有许多贫困山区的孩子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努力学习。

师: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看来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都很大,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帮助人和关心人。今后,我们也要向实验小学的同学学习,为贫困山区的孩子献爱心。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12×4200×3。

120×420xx×31200×4。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拾穗》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理解“瑞雪、骤然、幻映、彤云密布、万籁俱寂、极目远眺、粉妆玉砌”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作者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够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重点、难点为同一个)。

重难点突破:成都为南方内陆城市,极少下雪。就算偶有下雪,也与北方的雪大有不同。因此,要让学生体会北方瑞雪的大而美是有一定困难的。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借助大量的图片,写作的背景以及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感受到北方瑞雪的大而美,进而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雪的图片、教学ppt。

学生:预习课文。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生字过关。

3、能把雪前、雪中、雪后的景色分别用小标题来概括。

4、学习雪前天气的变化。

(一)激趣导入。

师:有谁见过雪?

生:我见过!

师:你来说你说你见到的雪是什么样的?(生回答)。

师:那你是在哪里见到这样的雪的?(生回答)。

师:(若生回答南方城市)那老师今天带大家去看一看北国的雪是什么样的?(若生回答北方城市)谢谢你跟大家分享,老师今天要带全班同学一起去看一看北方的雪。(展示雪景图片)。

师:大家说这样的雪美不美啊?

生:美!

师:课文中也有这样的雪景,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请大家翻开课本124页。

(二)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瑞雪图》。(生自由读)。

师:大家课读通了,第二项,生字闯关。(教师展示ppt)火车火车开哪里?(生以开火车的形式教读全班同学)。

生:及时的好雪。

师: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一场雪是及时的好雪呢?我们带着问题一起进入这篇课文。请同学们看到125页,在课文的后面有一个表格,作者已经把1-5自然段分成了三个部分,分别是下雪前、下雪时、下雪后。那现在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先将每个部分包括哪些自然段填在表格中,再为其取上小标题,小组形成统一思想,代表汇报。(生小组合作总结+汇报,其他小组作相应补充)。

生:时间顺序。

师:是的,时间顺序。(教师板书)那现在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雪前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我们先来看一看第一自然段。(展示ppt)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呢?

生:时间、地点。

师:是啊,作者交代了时间、地点。那么从侵入一次你看出了什么?

生:寒流速度快、来势汹汹。

师:是啊,西伯利亚寒流来势汹汹,我们的胶东半岛马上就要下雪啦!下雪之前天气有什么变化呢?请大家一起朗读第2自然段。连日来预备起!(生齐读)。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不能突出天气变化得很快。

师:是啊,“骤然”一词写出来了天气变化之快。大家要注意骤然的“骤”字。有一点复杂,左边一个“马”,右边一个“聚”。(教师板书“骤”)。

师:在这一自然段当中作者又分出了三个时间段,分别是?

生:一清早、中午、黄昏。

师:清早天气是怎样的?

生:阴云密布。

师:中午呢?

生:寒风凛冽。

师:黄昏时分?

生:大雪纷飞。

师:在这一自然段中仅仅有一句话是描写雪的。是哪一句?

生:“黄昏时分......”

师:这一句话写出雪什么样的特点?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大。

是: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生:鹅毛般、纷纷扬扬。(教师板书)。

师:最后一句话啊写出了雪大的特点。那下一个自然段又写了雪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

下节课再来探讨。好下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下雪时、下雪后的景色。

2、体会瑞雪的大而美。

3、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说到雪的大,那第三自然段又写了瑞雪什么样的特点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瑞雪的特点。(生默读)。

(二)欣赏雪中景色。

师:谁来说一说第三自然段描写了大雪什么样的特点?

生:大而稳。

师:那么在这一自然段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些特点呢?(生答)。

师:(展示句子),在这句话中“彤云密布”“彤云”是什么云?

生:阴云。

生: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他们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啊?

生:因为有点重复。

师:是啊,看来你的语感到位了。同样的意思我们要换不同的表达方式,这样可以使文章的表述更美。

师:展示句子“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这句话是作者看到的,还是听到的呢?

生:看到的。

师:那下一句话是写作者听到的还是看到的呢?

生:听到的。

师:作者将看到的和听到的相结合,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雪中的景象。我们在今后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多角度结合。

(三)欣赏雪后美景。

师:那下了一夜的大雪,第二天早晨,作者看到了什么?我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抽同学朗读)。

师:在同学朗读的时候,请所有的同学把眼睛闭上,想象雪后的美丽图画。待会我请同学说一说在他的脑海中有什么样的景色。(生想象美丽雪景)。

师:谁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生回答)。

师:这样的雪景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美!

师:是啊。这样的雪景真美啊!那作者用了哪些句子来写雪的美呢?(生回答)。

师:(展示句子“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什么样的世界是“粉妆玉砌”的世界呢?(生回答)。

师:是啊,这样的世界就是粉妆玉砌的世界。(展示雪景图)。

师:(展示句子“看近处......雪球儿”),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看近处预备起!(生齐读)。

在这句话中,作者用到了许多的叠词,在你们刚刚读的过程中,觉得这些叠词有什么作用呢?(生回答)。

师:既然这些叠词这么有用,你能不能想出其它可以用来描写雪天的叠词,并用它来造一个句子呢?(生回答)。

生:由远及近。

师:是的,由远及近。这样的观察及描写顺序让我们的思路更清晰。那接下来我们来看最后两句话。(展示最后两句话)在这两句话中作者运用了几个动词,请你快速的勾画下来。(生勾画)。

生:静态美。

师:作者运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将瑞雪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那在街道上又有怎样一番景色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生齐读)。

师:街道上这么热闹,作者描写到的堆雪人,掷雪球,你还能想到哪些热闹的景象。(生自由回答)。

(四)领悟感情。

生:喜悦。

师:是啊,此时的作者是喜悦的,在整片文章当中还有许多能体现作者喜悦的句子。大家快速默读全文把它们找出来。找到的同学就举手示意老师。(生找句子)。

师:这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的喜悦之情,那我们就带着这种喜悦将句子读一遍吧!

生:感叹瑞雪的美!

师:仅仅是因为瑞雪的美吗?其实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本文创作于19世纪60年代初,在那时候国家经济困难,北方城市又遭遇了严重的蝗灾和旱灾,粮棉歉收,人们的生活过得很是困苦。而在这时候突然来了一场及时的大雪,它的雪水为庄稼提供了养分,又能冻死害虫,来年的庄稼一定有个好收成。因此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展示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齐读)。

六、教学板书。

瑞雪图。

雪前阴云密布大。

雪中大雪飘将。

雪后粉妆玉砌美。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三角形,位置与方向,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的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位置与方向、三角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进一步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背景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从上学期了解的情况来看,由于本班学生学习基础存在着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由于智力、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以引导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5.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计划教学时数:64节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教学用具:四则运算运算顺序归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1)42+6×(12-4)(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两名学生板演。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大家来总结一下?(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p12/做一做1、2p14/4(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p14—15/2、3、5—7。

板书设计:四则运算。

(1)42+6×(12-4)(2)42+6×12-4。

=42+6×8=42+72-4。

=42+48=114-4。

=90=110。

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