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不断更新和优化能够提高教学设计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这里有一些经典的教案模板,涵盖了不同学科和年级的教学需求,供大家参考选择。

说课稿:美术鉴赏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

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

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

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

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

(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设计理由:1、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2、培养学生勤劳善良的美好情感)。

3、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按照其材料、功能、题材和内容等分别作更细致的划分。

依照美术作品在形式语言上的不同特征划分出了以写实性客观再现为主的“具象艺术”,以写意性主观表现为主的“意象艺术”和以艺术语言的本体性表现为主的“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1)根据以上分类,分别展示课本相关图片,

提出问题:a、各个图片分别代表哪种艺术门类?(老师给予引导。)。

b、你还发现你生活中还有那些美术作品,它们属于以上那种艺术门类?

学生活动:欣赏图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

以上我们学习了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作品的分类,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美术鉴赏呢?主要是美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社会存在的产物,具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功能,即:

教育功能:美术作品的题材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主题对观众形成的思想和道德上的感染与影响,以培养人们在对待自然、社会、人生、他人以及自我判断上的积极的观念与热情,具体而言就是热爱祖国、热爱生命、锐意进取。

审美功能:培养人们对美的事物、美的形式的辨别力、敏感力和感受力。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思考并回答问题。

总结:人的审美能力是与其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达到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在世界上“诗意的栖居”

5、总结回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6、板书设计:

就是运用我们的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

《美术鉴赏》说课稿

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xxx课。(同时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本节是在学习了之后编排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对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又可以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特点之二是:。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主要突出了几个方面:

一是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二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把教和学的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统一组织运用于教学过程,以求获得效果。另外还注意获得和交换信息渠道的综合、教学手段的综合和课堂内外的综合。并且在整个教学设计尽量做到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教学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三是注重渗透数学思考方法(联想法、类比法、数形结合等一般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常见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四是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当然这就应在处理教学内容时能够做到叶老师所说“教就是为了不教”。

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有效的能被学生接受的学法指导应是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是通过优化教学程序来增强学法指导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自学、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索研究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本节教师通过列举具体事例来进行分析,归纳出,并依据此知识与具体事例结合、推导出,这正是一个分析和推理的全过程。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索的过程。主要是努力创设应用科学方法探索、解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中体会科学方法,如在讲授时,可通过演示,创设探索规律的情境,引导学生以可靠的事实为基础,经过抽象思维揭示内在规律,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把可靠的事实和深刻的理论思维结合起来的特点。

3、让学生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而发现“新”的问题或探索出“新”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在实践中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脑、多动手、多观察、多交流、多分析;老师要给学生多点拨、多启发、多激励,不断地寻找学生思维和操作上的闪光点,及时总结和推广。

4、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猜测、尝试、质疑、发现等探究环节选择合适的概念、规律和解决问题方法,从而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中,蕴含的本质差异,从而摆脱知识迁移的负面影响。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善于比较的好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发掘知识内在本质的能力。

(一)、课题引入:

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创设情景:

a、教师演示实验。b、使用多媒体模拟一些比较有趣、与生活实践比较有关的事例。c、讲述数学科学的有关情况。)激发学生的探究,引导学生提出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设计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通过动手探索有关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得出新知,并进一步提出下面的问题。

2、组织学生进行新问题的实验方法设计—这时在设计上是有对比性、数学方法性的设计实验,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多媒体的辅助,显示学生的实验数据,模拟强化出实验情况,由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出知识的结构。

(三)、实施反馈:

1、课堂反馈,迁移知识(迁移到与生活有关的例子)。让学生分析有关的问题,实现知识的升华、实现学生的再次创新。

2、课后反馈,延续创新。通过课后练习,学生互改作业,课后研实验,实现课堂内外的综合,实现创新精神的延续。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知识推导过程,右边实例应用。

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指导思想。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大家辛苦了!

说课稿:美术鉴赏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二,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

教会同学如何掌握鉴赏方法。

运用该方法使同学们进行相应的练习训练。

1.街头墙上装饰壁画。

2.公共场所的胡乱涂鸦。

图片准备时两张反差很大,引起学生们激烈的讨论,活跃课堂,同时激发学生对我们身边生活环境的思考,接着对同学们的讨论进行总结:同学们都有一双审美的眼睛,所以要善于发现身美好的事物,提高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从而引出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就是运用视觉感知,视觉经验和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归类、分析、判断、体验、联想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它是一个综合的审美活动。

环节二。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美术分类,我将通过学生对身边美术的介绍将美术分类: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六大类。并分类出示图片进行欣赏。学生欣赏图片,初步领略不同种类的美术作品的不同艺术特点。中间穿插部分讨论。

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了解美术,明确美术函概的范围。

环节三。

为了更好,更广地拓展学生的能力,我将出示图片《蒙娜丽莎》并简单介绍。采用讨论的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并从各自不同的欣赏角度展开辩论。可批判、可赞同。

面对一幅在艺术史上被反复提及的作品《蒙娜丽莎》,我们应该突破以往简单化、概念化的欣赏习惯,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赏它,用自己的心去感悟它。意识到一幅作品所传达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激发学生会用眼睛、用心、从多角度去鉴赏作品。

小结。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能提高个人审美能力,在鉴赏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质,为了更好鉴赏必须掌握美术史、美术理论的基本知识,它的方法一般为对不同作品进行比较研究。

《美术鉴赏》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美术鉴赏第16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一一中国民间美术》。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多媒体教学过程演示四个步骤加以阐述:

一、本课的内容、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四大问题层层递进。通过介绍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欣赏课文图板中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来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本课知识容量大,因此我根据教材把握住它的基本精神,以便更有效的传授各知识点。理解相关概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方面要放到课文的整体精神和结构中去才能有利于课堂的深入。并借助于本课或相关美术作品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形象的认识,而不致陷入概念之中。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3、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样式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

四、教学难点:是第二部分“如何界定民间美术?”和第五部分“如何理解民间美术的特征?”这两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其中还有一些专业名词。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状况,我主要采取“激发启发—引导分析”的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实物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视频、图片欣赏,实物观察和触摸,激发学生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学生,组织讨论,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并巧妙导出本科课题。要有新意,有气势,有激情,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志,。再给学生提出要求引导学生观欣赏艺术作品并自主探究、亲手创作,了解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式、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讨论明确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丰富和发展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一、导入探究课题(时间:5分钟)。

(一)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探究课题。

播放视频《俏夕阳》。20xx年春节晚会,以唐山皮影艺术为题材的舞蹈《俏夕阳》深受观众的喜爱,以皮影舞蹈的形式烘托出春节欢快喜庆愉悦的氛围。

皮影是融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民间文艺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广泛流传于民间,皮影又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艺术之根。共同走进中国民间美术。

(二)学生领会新课意图,愉快接受课题。

1、感受音画气息由此产生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

2、交流本课探究的意图、必要性。

二、新知探究(时间:16分钟)。

(一)根据图片和举例让学生分析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多种形式。

(二)就民间美术的三种最具代表的艺术样式作深入探究:

剪纸:学生讨论回答是否见过剪纸作品,反映的是什么内容。教师作详细讲解:剪纸可以用来表达喜庆与祝福,剪纸还是最普遍最单纯的民间美术,剪纸还是各种民间美术的基础。欣赏黑板上张贴的剪纸作品,可见剪纸艺术的要求很严格。另外,剪纸不仅可以用剪刀,还可以用刀刻。总结剪纸的三种形式。再来看一幅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一一《五福捧寿》。剪纸中有一类是做刺绣的底样,北京地区俗称花样子,使用刀具在纸上刻成,内容有花乌虫鱼各种题材,巧手绘制在枕头、鞋头、肚兜等物品上。学生欣赏实物展示,总结剪纸的种类:分为窗花、刺绣花样、顶棚花、门笺、礼品花等。

刺纷:中国有四大名绣,分别是:苏绣、粤绣、蜀纷、湘绣。刺绣的应用范围很广,我们来看能用在什么地方?学生思考回答:可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钱包、香包等。接下来屏幕上展示的是苗族妇女的刺绣作品。艺术大师刘海粱对苗族刺绣给与很高的评价:“缕云裁月,苗女巧夺天工,苏绣、湘绣比之,难以免俗。”教师说明:少数民族中蕴藏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它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重要的部分,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间美术也是多样的,要学会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学习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不断丰富民间美术的宝库。

欣赏“五毒的小布鞋”,提问:民俗中是如何体现民间美术的?民间美术总拿民俗做文章,他们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思考并回答: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伴随民俗活动而发展的。民间美术的题材与语言多有民俗依据,它必须符合民俗观念、民俗传说和民俗活动的要求;民间文化也离不开民间美术,许多民俗活动都是通过民间美术增加了色彩和情趣;民间美术既是民俗文化的造型载体,更是民族精神的视觉象征。

年画:提问为什么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贴年画?学生思考回答:为了满足纳福迎祥、万象更新的民俗需要。年画种类繁多,题材内容异常丰富,当然如今已不常见了,但在我国部分农村依然保持贴年画的风俗。教师阐述:中国不仅有四大名绣,还有三大年画产地分别是:天津杨柳青、江苏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欣赏不同类型的年画作品,感受中国民间美术的亲切和生活的美好。

三、创设互动探究平台(时间:16分钟)。

(一)欣赏中国民间的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玩具等美术作品,让学生思考探究中国民间美术多种类别之间的共性,并回答:就作品的内容和采用的美术形象而言,民间美术有寓意和象征的特点,在造型上,特别概括和质朴、大方;在色彩上,较多采用大红、黄、绿、蓝等较鲜艳的颜色,对比明显,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二)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并让学生给这些作品起名字,教师给与评价。

四、归纳总结:系统知识,德育渗透。(时间:3分钟)。

教师阐述:从这堂课中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种类及艺术特征,以及怎样欣赏民间美术作品。有一句话这样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文化的才是永久的。”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民俗文化是非常可悲的,希望同学们从自身做起,共同关注生活,关注民间美术,让民族文化传承下来。

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学习,本课通过教师启发、引导、点拨,调控探究方向,及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在宽松的教学情景中开展了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尽最大学力能够到达的区域内学习。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升华,升华的途径是应用与整合。通过应用使知识与方法得到整合,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立足实际,活学活用,回归生活,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内在的激励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

(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

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

说课稿:美术鉴赏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唐诗及代表人物,楷书、草书的代表人物,画家阎立本、吴道子,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隋唐的音乐和舞蹈等。

抽象艺术的概念和冷热抽象艺术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冷热抽象艺术作品的辨别。

1、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2、艺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

展示法。

接着让学生试着说说“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理解,体会“将心比心”指的是用自己的心比别人的心,为他人着想。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新授过程:

导入:

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

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

《百老汇的爵士乐》、《即兴之31》两幅作品。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

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

教师活动:

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通过拼读音节读儿歌,掌握生字字音,了解儿歌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认识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

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

代表人物:

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

《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

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

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

老师补充总结。

在以往的活动中,幼儿已充分了解了眼睛的保护方法。本次活动将由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四个环节来组成第一环节:即活动的开始部分,我将以轻松、愉快的“指指点点”游戏,引入课题,使孩子自然进入活动状态。

能力练习:

欣赏几幅作品,判断它们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艺术作品。

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

由上面的问题引出:

(二)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

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25页,回答问题。

1.抽象艺术的形成?

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加速人们对美术的本质思考,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概念在西方已经基本确立交流法,操作之后,让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地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让同伴分享自己的成功,同时,老师也统整和提升幼儿的经验。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照相机的发明,现代的社会化大分工,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

抽象艺术形成之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分析性,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

a形式与色彩;。

b构图与笔触;。

c材料与肌理;。

d空间与透视;。

e光影与运动。

学生能力练习:

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知识补充:

抽象艺术在我国的独特表现,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拓展:

动手实践,创作作品。

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重点讲述的是冷、热抽象艺术作品,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代表艺术家、特点等环节,分析鉴赏部分作品。

通过多媒体直接展示,首先展示本课课题,然后分别展示冷抽象、热抽象美术作品,分析其分类、法、情感与态度的有机结合。

说课稿:美术鉴赏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题是《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等五个方面来阐述说明我的教学构思和设计。

《美术家是如何进行表达的?》这一课选自人教版,该课主要是围绕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二、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这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述的。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开始进入美术鉴赏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美术的语言上有着不同的方式,美术作品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本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中国古代画家吴道子和李思训为例,说明美术家在美术语言的运用上是有差异的。

第二部分“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首先从三件具体的美术作品—五代画家顾闳中的工笔重影彩人物画《韩熙载夜宴图》宋代画家梁楷的始直接的语言辨析,然后进入概念和知识的解释。说明什么是美术语言,美术语言所包含的内容以及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

第三部分“美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着重对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进行具体的辨析,以使学生对这三种基本的美术语言形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内容、形态分类。

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得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美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了解美术语言的相关概念。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工笔重彩人物画《韩熙载视宴图》,中国写意人物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45》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提问: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我所提出的问题。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象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韩熙载夜宴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

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形式上的差异。学生活动:然后让学生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在美术作品中,艺术家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视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某绘画技法。

提问: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

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

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视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赋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2.意象艺术:不以纯客观再现为目的,而是重在表达艺术家主观的精神世界,其中包括艺术家的感受,情感,观念和审美理想等,为此艺术家常常采用变形,夸张,重组等语言表现手段。

提问:观察分析以上作品中分别采取了什么样得语言表现手段。

3.抽象艺术:主要是在20世纪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冷抽象:以几何块面构成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冷抽象”或“理性抽象”热抽象:完全或主要用色彩和有变化的线条来创作的作品我们称为“热抽象”

教师活动:展示作品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黑蓝构成》。

《美术鉴赏》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大学的徐志刚,我今天抽取的题目是美在明间永不朽——中国明间美术。本节课授课的内容是人美版普通高中教材——《美术鉴赏》课时为一课时,课型为欣赏课。教具是幻灯片教学多媒体课件。

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内容构成。

一是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三是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1、重点内容是: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并使学生喜爱民间美术。

1、难点是:民间美术的名族性、地域性的特点及其分布,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和现实意义。

学情分析: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了解程度不同,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参差不齐。美国教育家布鲁洛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地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

学法指导: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上积极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引导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1、讲授法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欣赏过程的讲解。

2、电化教学法,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来展示中国民间美术的种类及其发展过程。

3、演示法。为了配合讲课和练习,通过操作性的示范表演,使学生增加感性知识,加深印象,明了民间美术的制作方法步骤。

4、练习法。包括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各种技能技巧、把新知识变换为能力,以此来引起学生们心理上的共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大部分学生学习以感性认识为主而感性认识事物的特点,是生动性,直观性和具体性,根据学生的这种规律,本节课以下面的教学过程。

1播放中国民间艺术品,了解民间艺术的界定、种类。这样引入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也很容易让学生进入课堂,为整个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

2、结合幻灯上的图片重点讲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民间美术的种类,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民间美术的功能。在分析多张图片的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目的是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课堂上,同学们自己动手,把自己喜欢的擅长的民间艺术作品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看幻灯片的同时老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也可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分析、探讨:学生对所播放的作品认真观赏后,小组议论探讨。学生代表对作品赏析评论,同伴做适量补充、归纳,使课堂达到一种愉快的氛围。有利于发展学生善于思考探讨问题的精神。

为了延伸课堂教学及其巩固,我设计了以下例题,通过例题可以进一步的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界定及其各个时期特点。

1)以一件作品为例深入分析作品的形式及其形式美。

2)通过具体作品了解艺术美和形式美在形态上的差异。

最后是板书设计,仅仅扣住重点并把重点难点简洁的呈现出来,以便学生认知和理解,以此深化主题。

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恳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说课稿:美术鉴赏

《培养审美的眼睛》是人教版高中美术课第一单元的内容,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美术鉴赏的意义,了解美术鉴赏的艺术特点和要领,并能够独立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评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授、讨论,帮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提高学生美术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操,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艺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独特视觉感受,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的意义。

教学难点:了解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高一年级的学生思想素质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在初中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了基本的美术知识,对美术新内容的学习也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但他们的头脑中缺乏系统的知识作为支撑,对艺术深入探究的能力还存在着欠缺。我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并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关键,继而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性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方法“欣赏——引导——启发”通过每一步的设计使学生清晰明了的掌握美术鉴赏的意义和特点,也逐步感受到美术之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遵循“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做到学与练紧密结合。本课运用多媒体展示图例采用课堂讨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形式,通过比较分析、实践,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美术鉴赏的意义与特点。

由我总结,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进行总结并结合图片进行讲解什么是美术鉴赏?,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让学生讨论这些艺术作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由我做出补充拓展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

接下来是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让同学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在欣赏图片中,逐步训练学生区分不同美术形式的能力,我们可总结出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总体而言,美术作品都被归为空间艺术的范畴,在这下面,美术根据其艺术门类划分为:绘画、雕塑、建筑、设计、书法、摄影。掌握了美术鉴赏的分类,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思考这样两个问题美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内涵分别是什么?在课本中学生可以总结归纳出答案人的审美能力是与其知识和道德相联系的直觉能力,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人的审美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和意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综合以上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美术鉴赏的意义与鉴赏的技法。接下来请同学欣赏一组美术图片,并在其中找出一张自己喜欢的作品,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张作品,欣赏结束后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自己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的美术鉴赏,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归纳,请每组派出代表说明,通过讨论可总结分为三步骤:从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对内容的理解、体会;对内蕴的探究与领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美术和美术鉴赏的概念、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以及美术鉴赏的意义等,使我们从宏观上认识了美术以及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相关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节课,我们为培养一双审美的眼睛奠定基础,同学们要注意欣赏千奇百怪的现代艺术,还必须树立全新的艺术观念,在此基础上,平时就要多看多分析使审美的能力得到提高。

高中美术鉴赏的评课稿

《战争与和平》,这一课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绘画理论以及鉴赏等能力,胡老师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备课,查阅了很多的资料。这一课主线脉络清晰,讲课富有激情,受到听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好评。从导入的沙画到各个环节中画家的代表作,画面精美,胡老师在选择范本上也是花了时间。本课通过《南京大屠杀》油画实例,让学生的心受到洗礼和震撼,环节引用新颖自然、启发得当、设疑合理、师生互动,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并注重学生们情况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胡老师执教的美术鉴赏课《战争与和平》,采用绘画、雕塑、沙画、招贴画等艺术形式综合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在体验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魅力的同时,呼唤学生的和平意识,体现艺术教学的人文精神。胡老师在课堂中,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欣赏不同作品对战争与和平的不同表现,让学生们知晓战争的残暴与破坏性,以及和平的可贵,对战争的正义与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整堂课学生参与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环节非常严谨、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富有创新,体现了教师较好的专业素质,是一堂成功的公开教学!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目标:

本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语言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了解,这是美术鉴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在使用艺术语言上的不同方式,美术作品也由此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形式特征和审美意韵。

3、难点:美术语言既是具体的、可分类的,又是包含在整体美术作品之中的,学生理解会有很大的难度,因此,必须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并调动学生既往的美术知识来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手段:课件展示、讲授、练习、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导入课题。

(2)学生活动:a、感受图片信息,领会本课的意图,轻松的接受课题。

b、思考老师设置的问题,进入求知准备状态。

2、投放目标:教师活动:立足学生实际,投放学习目标。

学生活动:了解学习目标,以良好的状态投入新课的学习。

3、新知探究。

(1)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的概念:美术所专门使用的,具有视觉传达功能的形象和形式就是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其特征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美术语言的概念。

学生活动:标记知识点。

(2)美术语言的内容:基本语言元素(点、线、面、色)。

语言表现手段:西方绘画: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

中国画:笔墨、章法、皴法。

b、提出问题:分析三件作品在形象塑造上运用了那些类型的艺术语言形式。

学生活动:a、欣赏绘画作品,并用一分钟的时间思考讨论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b、踊跃回答问题,总结出三件作品都运用了点、线、面、色。

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内容。

(3)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具象艺术、意想艺术和抽象艺术。

教师活动:a、再次展示中国工笔画《捣练图》、中国写意画《泼墨仙人图》及油画《1954》三幅表现形式不同的绘画作品。b、提出问题:从作品写实的程度的角度去对比分析三件绘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学生活动:a、欣赏作品,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捣练图》中的人物、环境、道具真实具体,《泼墨仙人图》看上去似一个人,但又不是十分的具体准确,只是大笔概括。《1954》让人看不出什么具体的现实形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生共同总结出美术语言的形态分类。

(1)、具象艺术:目的在于真实的再现现实。

教师活动:

a、展示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并以一幅工笔花卉为例演示其绘画技法。

b、提出问题:结合工笔画的绘画技法,总结《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是如何运用艺术语言的。

学生活动:a、结合图示分析工笔画的绘画技法。b、根据工笔画的技法,总结出《韩熙载夜宴图》运用了线条勾勒、随类敷彩的语言表现方式。

教师活动:a、展示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宣誓》,指导学生从明暗、空间、透视、构图等几个方面了解具象艺术的其他表现方法。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学生活动:a、分析并总结《荷拉斯兄弟宣誓》的艺术语言表现手段。

b、师生共同总结具象艺术的创作目的。

美术鉴赏论文

要讨论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需要分别讨论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

艺术具有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和审美本质。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这种社会事物是一种相对于物质关系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康德就曾把艺术看作是一种天才的表现。另外,席勒和斯宾塞等人认为艺术是游戏的产物,来自过剩的精力而不带功利性。近年来,我国理论界不断有人重复列夫·托尔斯泰和克莱夫·贝尔等西方理论家的说法,艺术不是认识或主要不是认识,是情感的传达和心理功能的表现;或认为艺术就是单独的形式构成等。

对于美是什么的探讨,中国与西方的观点是不同的。在西方,美学研究的历史是源远流长的。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这样两种意见:一种是从精神世界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本质最终归结为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或主观意识、审美感受,从哲学的根本问题上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条途径,显然是唯心主义的。另一种是从客观世界的自然事物出发探索美的本质,把美本质最终归结为自然事物本身的某种感情特征和属性。这一思维路线肯定美在生活或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有其正确的一面,但由于它们一般都离开了人的社会存在,不懂得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不能从主客体在实践中的辩证关系来探讨美的本质,带有明显的直观的缺陷,这条途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即机械唯物主义或旧唯物主义的。

中国的美学思想同样是源源流长的。在中国历史上,不但许多哲学家的著作中都有美学思想,而且在历史历代著名的诗人、画家、戏剧家、音乐家、书法家„„所留下的诗文理论、绘画理论、戏剧理论、音乐理论、书法理论中,也包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往往还是美学思想史中的精华部分。但中国与西方美学史关于本质的探讨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历史美学史在探讨美本质时,直接与世界观联系起来;而中国则与世界观的联系不那么直接和紧密。其次,中国美学史上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妙悟、神韵、境界等等,是西方美学史上闻所未闻的。这些美学范畴虽然有许多辩证法思想,丰富了对美本质的研究,但由于个人的解释不同,显得比较零碎、杂乱,不如西方的某些美学专著写得系统、明晰。

艺术既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例如一个出卖肉体的妓女,在她年老的时候,原先那丰满、富于曲线和青春魅力的人体的美消失了,变得畸形、驼背、形同枯槁。在现实中,这样的人体显然是丑陋的。但在罗丹的雕刻名作《老妓》中,现实的丑神奇地化成了艺术的美。罗丹自己在解释这个问题时说:“平时的人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这是他们的大错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

由此可见,不是每件艺术作品看起来都美,但每件艺术作品都具有艺术美。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让我们学会去欣赏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而不是只从表面观看其是美还是丑。

美术鉴赏课件

活动目标:

1、认识冷暖色、对比色、感受色调的不同给人们的不同感受。

2、尝试用语言表达对图片的感受。

3、愿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并积极参与活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讨论对色彩的感受,为欣赏作品做准备。

1、教师(出示红色色块):这是什么颜色?看到红色你会想到些什么?

有什么感觉?(这是红色,看到红色我会想起红红的太阳、红旗和火焰等,红色给人的感觉很温暖、很高兴、很喜庆)。

2、教师(出示蓝色色块):这是什么颜色?看到蓝色你会想到什么?有什么感觉?(这是蓝色,看到蓝色就会想起蓝蓝的天空、海水等,蓝色给人很清爽,很清凉、很宁静的感觉)。

教师小结:红色、橙色、黄色这些颜色让我们联想起火、光和热闹的`场面,看起来很温暖,我们将这样的颜色叫做暖色,而蓝色、绿色和紫色,这些颜色让我们联想起水、大海、天空等,看起来很冷,很安静,我们把这样的颜色叫做冷色。

二、教师和幼儿一起欣赏作品。

教师:(出示作品《住宅》)请小朋友仔细看看这幅画上画了些什么?(很多的房子,大树和美丽的鲜花等)上面有上面颜色?(红、黄、橙、粉红、绿色、黑色和蓝色)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述,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提问。)。

教师:(出示作品《夏托纳弗村》)请你仔细看看这幅图上画了些什么?(房子、大树、和雪)这幅画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讲述)。

教师:这两幅画都画了房子、树、和路、你更喜欢哪幅画?为什么?(引导幼儿对作品中的事情的表达以及冷暖色的认识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教师介绍画家及作品,让幼儿观察幼儿用书。

1、介绍画家及其画作。

教师:这两幅画都是法国画家莫里斯的作品,同样都是房子、树木、和道路、却画出了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感觉。

2、发放幼儿用书,让幼儿仔细观察画家探索两幅画的不同,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时引导幼儿也来画一幅漂亮的房子,有大树和路得画,并说说自己的画是什么季节。

美术鉴赏心得

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美术,但这种喜欢并不意味着我对美术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我只知道美术会给人美的享受,让人完全沉浸在其中。当然了,前提是你喜欢它。原本以为美术就是指画家的画作。比如像那些水墨画、水彩画、油画和素描等。

直到上了美术鉴赏课,听了老师的讲解,我才从这个狭隘的概念中走了出来,真正走进了美术的世界,也才真正认识到了美术的博大和内容之丰富。美术一词被我所理解,也正是上了美术鉴赏课以后。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美术鉴赏课的感想: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

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美术鉴赏论文

初等教育专业美术专修生将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担负着小学美术的教学工作。小学美术教育除培养学生的动手作画能力外,更多的将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建立审美意识,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因此,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具有较强的绘画实践能力,而且更要具有很强的发现美和认识美的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认识,这一能力的获得就必须要求美术专修生有正确的、全面的、较强的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鉴赏能力。

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发现,很多美术专修生通过一段时间的专业技能训练,画面表达能力有较大提升。同时也经常反馈这样的信息:画的真好,某某物体画得真像;也有学生将自己的作品给我点评,当我反问学生,你觉得自己的画怎样时,学生就傻了眼,除了对表面的形体、体积、空间的判断,然后就无法深入的思考与认识,当面对梵高的《向日葵》、罗中立的《父亲》等这样的经典作品更是无法鉴赏。教师平时可能一味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造成了“眼低手高”的局面,这样下去学生的画面会越来越“匠气”,学生会严重缺乏正确的审美认识与艺术创新意识,也将无法适应美术教育工作。

在目前的美术教学中,美术史论的教学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本身。往往只注重了绘画技能的培训,造成了普遍的“眼低手高”的僵局。

加强美术史论的学习,全面了解中外美术的起源、发展、演变、流派等,让学生建立基本的审美意识和完整的审美体系。当然,这种理论的学习是比较枯燥的,教师应当结合当时社会环境、社会反应和社会影响来教学。例如:唐代张萱的《捣练图》,描绘了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风俗;阎立本的《步辇图》描写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一汉藏两族通婚的史实;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把汴京的繁华景象,汴河上下的各种人物、景物等社会生活风貌无不具体而生动、真实地展现给我们,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吴道子所画的人物颇有特色,笔不周而意足,貌有缺而神全;他还善于轻重顿拙似有节奏的“兰叶描”,笔势圆转,衣带飘举,盈盈若舞,形成“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风行一时……徐悲鸿画的马、郑板桥画的竹、李可染画的山等等,除了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还让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向我们传达了一种精神。通过教师将作品、人物、社会背景进行有机结合,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学习美术史论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审美体系。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学生阅历、知识、经验的不足,很难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

于此,教师应经常性赏析一些不同类型的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强化审美意识。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如父亲耳朵上的笔、蒙娜丽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美术作品一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造出来的。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的时候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仅讲技法,更要把作者、美术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交代清楚。例如凡高的《星空》就有必要介绍有关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欣赏毕加索的《格尔尼卡》时,学生就应该了解历史背景。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画内画外进行自主思考。

另外,学生受文化修养、社会背景的差异影响,审美需求和角度也不一样。教师要能容忍和接受学生的各种见解和感想,对学生的审美倾向和差异持有正确的态度。

在日常的绘画中,不仅是提高绘画表现技法的学习,更是进行审美渗透的好时机。那怕是一个简单的陶罐,一幅普通的风景,也要求学生对客观物象进行概括、提炼,渗透进自己对物象的审美情感,甚至可以通过物象表达对社会状态及人物情绪的表现。通过这种长期的思考与练习,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将绘画练习与审美情感相融合,以此来建立良好的审美认识。

我想,通过以上方法的教学与实践,定会让初等教育美术专修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学生建立了完备的审美体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后,对画面本身也有大幅的提升。

总之,美术不仅属艺术范畴,它是学术,是社会科学,以学术启发技术,点石成金,技进乎道,庶几不惑,则更易于成为艺术。

美术鉴赏论文

美术作品是凝结在画作上的画家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仅要能够理解画家高超的画技,同时也还要能够欣赏作品的美,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内涵。这在具体美术作品中能够较容易地实现,而在抽象美术作品中,由于其抽象性等特征,欣赏者较难理解其内涵。基于此,我们试图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的作者生平、生活环境以及政治背景等进行分析,使欣赏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抽象美术作品。

欣赏者在欣赏抽象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了解创作者的生平有助于把握作品中创作者留下的各种痕迹,从而更加理性地认识作品。例如,通过对创作者专业教育经历的了解,欣赏者能够理解作者不同时期作品的特点,以及创作者成熟时期作品中所包含的其他派系的痕迹,对于欣赏和理解抽象美术作品有很大的帮助。又如,通过了解创作者的情感经历,能够使欣赏者了解创作者在创作美术作品时经历的情感,从而能够将对画作的理性理解转移到对画作所表达的情感的感受上来,使欣赏者对抽象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得到提升。在对荷兰印象派代表人物彼埃蒙德里安的作品《灰色的树》的欣赏过程中,我们就可以采用了解作者生平的方法,这样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认识和理解这幅画作,同时对这幅画作的美的印象更加深刻。彼埃蒙德里安曾在早年师从其叔叔——海牙派画家富尔兹蒙德里安,得到了写实浪漫主义的真传,这一经历对其后来的创作影响巨大。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到写实浪漫主义的特征——将内心深处的浪漫情感通过写实主义倾泻而出。在青年时期,蒙德里安就读于国立艺术学院,受到了象征主义、印象主义和表现主义的影响,开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1911—1914年间,蒙德里安受到了毕加索等立体主义的影响,因而形成了立体主义的风格,在《灰色的树》中,还能够看出采用了透视和立体三维画法的痕迹。在一战期间,蒙德里安致力于用画作表现和平和发展的理念,因而开始使用中性的色彩,这也是《灰色的树》中选择灰色作为主色点的重要原因。这样,通过对蒙德里安生平进行分析,欣赏者就能够对《灰色的树》有更加准确的理解,能够看出在画作中创作者采用的方法和其创作时的情感等,更能够欣赏到作品的美以及作者人格的伟大。

对创作者的生活环境的了解,能够从源头上帮助欣赏者认识到作者对于现实事物的认识能力。这样,当作者把现实事物抽象地表现为画作时,欣赏者就能够理解作者为什么选择这种方式来表达这样的主题和这样的情感。因为作者的生活环境不仅决定了创作者的受教育程度,同时还影响着作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和对于情感的体验和表现程度。只有了解到这点,才能够更好地欣赏抽象画作。在对毕加索名画《哭泣的女人》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地了解毕加索的生活环境,才能够深刻理解为什么“女人”哭泣时面部扭曲、眼睫毛的移位到如此地步。《哭泣的女人》是以毕加索的情人多拉马尔为原型创作的。多拉马尔与毕加索维持了长达九年的情人关系,在两人关系刚开始的期间,多拉马尔与毕加索情感很好,两人出双入对。但是,两个人性格都很强硬,在很多问题上意见相左,谁也不愿意妥协,因而经常硬碰硬。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之下,毕加索开始动手殴打多拉马尔,并且多次将多拉马尔打晕。多拉马尔也因此多次哭泣。毕加索不仅经常打多拉马尔,还经常出言刺激她,使她伤心落泪。在这种背景下,毕加索以多拉马尔为原型创造出《哭泣的女人》。当欣赏者了解了毕加索的创作过程之后,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哭泣的女人》中主人公面部的扭曲,也能够理解毕加索刻意对其的丑化,能够进一步地体会毕加索在创作时候的感情。

虽然抽象艺术不直接表达现实社会,不直接表现政治问题,但是创作者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创作主题和创作思路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通过对其进行研究,能够更加深刻地掌握抽象美术作品的内涵。在里希特的画作《派对》中,创作者就通过画作来对明星托里亚尼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进行了批判。这种批判并不是来源于里希特的一时兴起,而是在里希特早年的生活方式以及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因而有着明显的政治意味。里希特在两德分裂之后,在民主德国生活,后来冲破阻碍到了西德。在与民主德国有着完全不同政治气氛与创作氛围的西德中,里希特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并且努力适应。美国当时在德国的文化艺术政策和政治政策深刻地影响西德的艺术发展,里希特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进而发展了其政治波普风格,这在《派对》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综上所述,运用社会学视角对抽象美术作品进行鉴赏能够使欣赏者更加准确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内容,把握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掌握作品所传递的情感,这对于欣赏者鉴赏抽象美术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抽象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需要灵活运用社会学的视角,通过了解创作者的生平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等对作品进行全面、深刻和立体的了解,不断提升对抽象美术作品欣赏能力。

美术鉴赏论文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自从问世,人们对清明上河图的评价和鉴赏从没有中断过,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以及作者画技的高超。在不断的探索和评价过程中,我们对美术的鉴赏本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的鉴赏,对画家张择端的了解,进一步探索美术鉴赏对我们的意义和启发。

美术鉴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用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感情的作品,两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下面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清明上河图》为例,先对作品进行鉴赏,然后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清明上河图》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五百五十余人,牲畜五六十匹,船只二十余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这幅画描绘的是北宋汴京市井生活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与习俗风情。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啊!

一、汴京郊野的春光:

疏林薄雾中,掩映着低矮的草舍瓦屋、小桥流水、老树、扁舟,阡陌纵横,田亩井然,依稀可见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二、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

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三、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

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

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张择端在作这幅画时极注意细节,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动作定格生动,使人身临其境。他并不注重虚境和实境的对比,而是细致描绘每个角色,甚至画中的树木都做细致的刻画,不同树木的质感和空间对比都表现得极为充分。人物和食物的比例合度,远近也层次分明。画家在作画时线条清晰自然,颜色深浅浓淡事宜,人物表情丰富,直达内心,景物自然和谐,与人物相应成辉,所体现的朝气和谐的繁荣景象,充分反映了张择端对客观外界和主观感受的高度尊重。

画家在注重实际事物刻画的同时,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下面结合这幅作品来谈谈美术鉴赏的意义。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

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首先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每个儿人来讲,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的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其次,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因此,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辉煌,从而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动的艺术和能够欣赏艺术的大众”。这就是说,按照美的原则创造出来的作品,反过来又会对人们起审美的教育作用,从而提高人们鉴赏艺术的能力。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我国古代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使我了解了中国另一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中国传统的优秀思想和人生价值观,它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对培养我们的认识世界的能力,审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美术鉴赏论文

——回首千年的美丽摘要。

丰腴雍容中的雅致,正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帝国的繁荣,绽开在那些花样面容上,流光溢彩,令人颠倒沉醉。在唐代人物画中,也许没有哪一种题材更像仕女画那样,可以淋漓尽致地传达出这一盛世的声色风貌。

在这一时代,魏晋士大夫所推崇的“秀骨清像”也已了无踪影。丰肥雍容中的雅致,是盛唐美人所独有的。这种充满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状态。

关键词。

唐代仕女画。

《簪花仕女图》周昉。

目录。

正文。

由于唐代具有对各种文化艺术兼容并蓄的非凡气度,唐代美术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又容纳了一些外来的艺术形式,丰富和发展了民族艺术传统,赋予作品一种丰富、健康、生气勃勃的时代精神。唐代初年,人物画坛上,一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扩大了表现题材,创造了一些表现当时人物和生活的作品,风格也更趋于雄健;一是在与西域美术交流的基础上,丰富了表现技巧,为盛唐美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唐代的工艺美术随着手工业的繁荣和对外贸易、文化交流的频繁,也获得了生机,有了大的发展。纺织、陶器、漆器、金银器以及雕刻等工艺门类,同绘画一样融合中外艺术精华,奇艺骈罗,具有健康、明朗、活泼的美学风范。

盛唐以后,在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宗教绘画兴盛的同时,直接反映现实生活的风俗画,特别是描绘仕女生活情态的风俗画也得到发展。周昉是这一时期这一题材方面的代表画家,他也是直接影响晚唐五代绘画风格的画家。

《簪花仕女图》是周昉的唐代仕女画中的旷世杰作,,是唐代仕女画的又一高峰。

周昉,中国唐代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昉是继张萱之后以表现贵族妇女著称的画家。有“画仕女,为古今冠绝”的美誉。他的仕女画初效张萱,后则小异,具有用笔秀润匀细,衣裳劲简,色彩柔丽,人物体态以丰厚为体的特点。然而,周昉生活的时代,已是唐帝国经过安史之乱由盛而衰,社会矛盾日渐尖锐之际。他笔下的妇女已不同于张萱作品中的欢愉活跃,而仿佛是沉湎在一种百无聊赖的心态中,茫然若失,动作迟缓。纵然是装饰得团花簇锦,也掩不住内心的寂寞与空虚。在表现时代和生活的深度上,周昉具有卓越的艺术才能,《簪花仕女图》精致地刻画了几个身披轻纱、高髻凌风的贵妇在庭院中闲步、赏花、采花、戏犬等的生活情节。她们步履从容,但眉宇间却流露出若有所思的心态。圆浑流畅的线条,艳丽丰富的色彩,出色地表现了“绮罗纤缕见肌肤”的效果,为我们记录了8世纪左右中国最美丽的女性形象,此画也因为精细而传神的描绘成为传世经典。

簪花仕女的意思是头戴花朵的贵族妇女,而《簪花仕女图》的得名便来源于此。其实簪花在南北朝时期已成风气,到了唐朝其风气越盛。仕女头上戴的簪花初期多为小花,起点缀作用。当牡丹风行大唐后,带来直接将盛大的花朵簪于髻顶的风尚,画卷开端的第一位贵族妇女的发髻上扦插的便是牡丹。再配以髻前的玉簪步摇、珍珠流苏,以及一身精致轻盈的服饰,使其雍容自得的气质彰显无遗。其他几位仕女发髻所戴的红色花瓣枝、荷花、镂空簪花和芍药花,不同的头饰表现的是唐朝的盛世繁华。

除了簪花,从图中仕女丰盈的体态中我们还了解到唐朝以富态为美的审美标准。画卷中的妇女个个体态丰满,而且发髻高耸,眉毛画成瓜子形状,衣着华丽中充满飘逸感。这些无一不体现唐朝当时贵族妇女所最求的时尚。丰腴健硕、短颈袒胸的仕女形象也成为那个时代的审美特征。整个唐朝的那种线条飘逸,绘制精美,以及人物眉宇间总是隐含不露的笑意,和周昉的簪花仕女是一脉相承的。唐宋之后的造像或绘制,虽然也算艳丽,结构也还完整,却总感觉多了些仓促,少了些细腻,多了些尘嚣,少了些神怡。这样看来,画面上的这些簪花仕女,袒露的也是一个朝代的丰腴和大气。

唐代的女性尤喜红色,如武媚娘“开箱验取石榴裙”,杨玉环“一枝红艳露凝香”,还有白居易《琵琶行》中歌女的“血色罗裙翻酒污”、“红绡带缓绿鬟低”;《簪花仕女图》中6位女子,都有红色衣着搭配在身,或是如第1位内穿有斜格纹样的朱色长裙;或如第2位夹缬长裙以朱为底,配以墨红相间的团花图案,格外典雅富丽;最令人称绝的是身着朱色披风外套的第5位,竟在朱色披风外罩上一层石绿色纱罩,居然无一丝俗气。画家用极薄的石绿、赭石、胭脂等色罩于画上,画出薄如蝉翼的纱衣,将女士们凝脂般的身体若隐若现地展现在华美而高贵的着装中,让人浮想联翩,惊叹不已。

按时间来看,周昉创作这幅画的时代,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盛唐已经过去,然而画卷却向人们展示了这几位仕女在幽静而空旷的庭园中,以白鹤、蝴蝶取乐的闲适生活,看似锦衣玉食、无忧无虑,娴雅得如同一个春梦,也许,画家无意让她们经历世间的繁复,只让她们在画面上慵懒着,在时间里闲逸着。

在《簪花仕女图》之前,绘画大多表现的是历史宗教人物,那种亦仙亦幻的美,如同隔着浩渺河汉,离凡尘中的我们有些杳渺。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却是将唐朝贵妇真实的生活场景推到了前台。也许,周昉无意留给千年之后的品评者太多有关唐朝生活场景的记录,他甚至不愿添加亭台楼阁做点缀,只是要把心仪的女子推到薄薄的绢素上,用细而简劲的线条,淡而丰富的敷彩,一遍遍地描,一笔笔地画,描画出薄如蝉翼的衣裙下肤如凝脂的质感,描画出丰腴婀娜的身姿里柔和恬静的美感,让千年之后的我们,蓦然回首,惊叹于她们遥远而逼人的美丽。

唐代仕女画的气氛是轻松与美艳的,观者尽可以在艺术家们流畅舒缓的线条引导下,从容地去欣赏这个时代的美。这些簪花女子,总是娴静地站立着,从唐朝一直站立到今天,身边依然是瑞鹤孑孑蝴蝶翩翩。连岁月的风,也生怕吹皱了她们薄如蝉翼的披帛襦裙。她们,健康丰腴,仪态万方,移步回眸之间仿佛有满怀心事,却只是散怀于廊下庭前,任时光如水漫漶。

美术鉴赏论文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鉴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鉴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小学美术鉴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鉴赏习惯和鉴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鉴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鉴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鉴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鉴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鉴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鉴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鉴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鉴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鉴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鉴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鉴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鉴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鉴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级鉴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鉴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根据美术鉴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鉴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鉴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鉴赏课。专题鉴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鉴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鉴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鉴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鉴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鉴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鉴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鉴赏课。随堂鉴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鉴赏。这种鉴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鉴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鉴赏。现场鉴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鉴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鉴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鉴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