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后感中,我们可以借助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让阅读变得更加有意义。以下是一些热门书籍的读后感分享,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一起来看看。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所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浏览书中的字里行间,我屡次被李老师对学生的用心和爱心所感动,为他的育人方法所折服。细细品读,我深感李老师就是一本书,一本用爱心铸就的书,耐人回味。

书中提及李老师能记住每个学生的生日,通过为学生过生日,写鼓励学生的贺辞,感动学生。星期天,他陪同学生一起去公园,在草坪上摔交和斗鸡;假期里,他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一起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登山等方式逐步地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愿意与他在一起,愿意与他交换,说心里话,当孩子们与他产生了朋友般的迷恋之情后,激起和点燃了学生心中“想做好学生”的欲望,这便是教师实行教育的关键,这样就为教育学生铺好了基石。记得书中记叙有一个学生早恋了,经过李老师的悉心教育,那个学生居然让李老师帮他写拒绝的情书,多么让人佩服啊。看来用心灵赢得心灵是教育致胜的宝贝。李老师对那些落后生的教育方法很值得我学习。

书中有个细节让我印象很深,就是李教师要学生怎样做,不是直接命令,而是通过谈话等等想办法让学生从心里自己想要怎样做。比如他在转变一个不遵照纪律的.学生时,想让一个好的同学帮助和监督他,李老师首先与该学生谈心,让那个学生有了强烈想改掉不良习惯的意念,然后学生恳切地说,想改但是担心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怎样办呢?李老师告知这位学生可以找一个信得过的人帮助和提示自己,让他记录自己每天的表现,然后给家长看。如果是学生从心里想改过,又是学生自己选的帮助人,效果可想而知了。

从教学进程中,我也发现具有一颗爱心,真心付出,孩子们也一样对你真心喜欢。爱心还表现于对学生的赞美与宽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你会发现他们脸腮甜甜的微笑让人陶醉,这类无名的爱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们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犯了错误,要仔细教导,让他们感受老师是由于爱他们才教导他们的,这类爱不需要言语来表达,他们也能感遭到老师的一颗爱心,因而,他们就会注意下次类似的毛病。由于有了爱心,让孩子努力争取,改错,会发现,这样的教育更成心义,也让人更容易接受!

书中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沉思也让我收获颇丰。我也曾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何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让我深深震动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寻求。所以他不单单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犹如一个茂盛的大森林,里面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艳丽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和博大的胸怀啊!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所带给我的不但是感动,更是震动。有幸的是我还有漫长的教育旅程可供我去实践、思考和探索。我也会永久记住要用热情、童心、爱心、耐心去做好教育。让我们也像李老师一样,在解读童心的同时将爱心深深的融入孩子们的心间,如甘泉般滋润着学生,而我们也将期待着收获春季般的希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近些年,由于工作的繁琐忙碌,已经很少读书。但偶偶心血来潮也会去书店坐坐,和一些小朋友大朋友一起看看书,前次看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看了几个章节,也许是自己搞教育工作的原因吧,不知不觉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吸引,更为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于是,便买了下来回家细看。看后感触颇深。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是爱。

书中这样写道:成为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离开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师爱是教育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良剂。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吗?那么如何爱学生呢?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威严,真正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书中作者对教育的深思,达到了一个高度。他说: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有些人对此表示怀疑,我的理解是对幸福地度过一生,不是每个人都过上理想中的富贵生活,而是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的能力过好一生。每天睁开眼迎接新的一天,为自己和家庭担好责任。学生到学校来上学,仅仅是为了学习文化知识吗?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只有学生学会做人了,他才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这已深深融入到了作者的血液当中,成了作者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在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在他给高考落榜的学生信中写道: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那么如何去爱呢?

作者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日常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真心。他说:他对学生的爱,不是只爱优秀生,也爱落后生。尽可能地做到一视同仁。对班级中的优生、中等生、落后生几十年来都坚持按号轮流家访,对有进步的学生会给他们一张报喜带回家等等。作者这几十年如一日的日常工作习惯是多么值得我们去学习啊。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落后学生”的教育方式。

一、民主:用心灵赢得心灵;

二、科学:把教育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联系我自己的教育经历对这也深有感触。我有一个学生,学习不是很好,通过家访我知道喜欢机械,在家经常动手做一些小模型、小玩具什么的。于是我经常让他把自己做的东西带到学校来和同学分享,并鼓励他要多学习文化知识,为以后学习机械理论之用。后来这位同学没有考取高中,便去一个职校学习修理摩托车,由于他有专业知识,加上自己的勤劳,很快就在同行中脱颖而出,生意很好,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生活的很好。现在他还经常来看我,经常谈起当年在学校的事,我们也成了忘年交了。我认为我们只有与学生平等地对待,以心交心,他们才会信任你,才会听取你的意见和教导。对于落后生,千万不要以分数论英雄,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由衷地赞美他们的长处,用各种方法去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关于转化落后生,作者也提出要注意的几点:第一,注重感情倾斜。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第二,唤起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以后有个念想。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第四,讲究方法。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书里讲述了他与落后生万同的事例,其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从这个事例也可以看到作者对学生们的真切之爱。

作者的《爱心与教育》,是教育界不可多得的珍宝,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难得的范本。作者对学生倾注了毕生的爱心和感情,是我们广大教师学习的榜样。今后,我将以作者为榜样,用自己的诚挚之爱对待学生,用爱心掌舵,扬起育人风帆,让学生们都能在我的引导和教育下,开始幸福快乐的人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一个教师,能够做到书里面所写的这些已经相当不易了(我一直固执的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相当少,怎样悲观的估计都不过分,而且到现在,爱心越来越成为教师身上的稀缺元素)。在做到这些的同时,又能够有丰厚的理论素养,能够以一种高度的自觉意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就更属凤毛麟角!

《爱心与教育》应该怎么读?我以为,应该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观自身,反观自己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

感受很多,难以一一述及,这里选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和一点思考,算是给自己交上的一份沉重羞愧的答卷。

万同勾起的回忆。

《爱心与教育》最能打动人的故事是什么?是每天煮给汪斌的鸡蛋,还是特别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宁玮带给我们的感慨,还是对伍建的那份爱传递给我们的感动?都是,但是最能打动我的,毫无疑问,是万同的故事。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

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然而,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这一点,镇西师多年以前就意识到了。所以,在爱心的背后,是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甚至有对学生必要的惩罚。而镇西师广博的知识,深厚的学养,更使得镇西师的思考超出一般成功教师,而进入到了对教育本质,特别是德育本质的思考,《德育观念十大碰撞》就是这一思考的产物。我相信,正是因为有了诸如《爱心与教育》这样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考,才会有后来的《民主教育论》,那是镇西师真正成熟的教育理论!

即使如此,对《爱心与教育》,我在感动乃至于震撼之余,还是有几丝隐忧。

我听到一种说法,李镇西不可学!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然而正是这些问题,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伟大,反衬出了镇西师的人格魅力!

是的,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这本书让我感触很深,尽管夜已深但我一点倦意还没有,我深深的被李镇西老师“还债”的故事感动了。当了教师以后,为了充实专业教学知识,常要逼自己读一些教育类书籍,却经常翻不了几页,但是《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真正的感受到了书籍带给我的精神冲击力。为什么此书在出版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成为一本无需炒作的畅销书?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中那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唤起了千万读者尘封已久的情感,是因为李老师那一股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对学生、对工作无比挚爱的清泉也同时滋润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田。李老师对教育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忠诚;用李老师的话说,就是“凡是用心灵写出的作品必然会赢得读者心灵”。“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他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爱意与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

看着看着,愧疚之心油然而生。虽然我也是爱孩子的:但是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而且忙忙碌碌的工作,让我渐渐地失去了往日的激情,而李老师对于学生的爱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一颗颗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所以我们也应该像李老师这样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我坚信我能够做到像李老师这样,向着目标出发。

读完《爱心与教育》,我还进一步感悟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每个孩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一棵棵正在生长的树苗,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扶持,才能茁壮成长。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心中只有装满爱学生、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

我们班有这样一位同学。她看上去是一个冷漠、自傲、言语刻薄的女孩。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我就注意到了她,一位她眼中的那种冷漠的感觉,让我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内心深处甚至有一种排斥心态,当时我就在想她应该是一个需要我特别注意的学生。于是我便耐心等待时机,寻找教育的契机。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她是一个比较聪明伶俐的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还算可以,但就是待人刻薄,对人冷漠,因此也就导致同学们不想和她有接触都远离她。作为班主任,我深知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我了解了一下她的家庭背景,从而得知她的这些个性与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爸妈离异,她跟随爸爸一起生活,虽然她爸爸是爱她的,但远不及那细腻的母爱,再加上他爸爸的文化水平不高导致教育方法欠妥当,有时候孩子犯了错误不是耐心的劝导而是拳脚相向,为此,孩子逐渐变得冷漠,仇视身边的一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深知要想感化她的内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我这时想到了雨果先生的一句话:“爱是情感的升华,它像阳光一样照耀大地,赋予万物生长的力量,并且使之欣欣向荣。”为此,我决定以“爱”为契机,开导她,满足她,改变她。我和她进行了第一次谈话,她表现得极为平静,我采用的是拉家常式的谈话,但她仅仅只用寥寥数语来应付。所以第一次谈话以失败而告终。过了一段时间她和同学发生了矛盾。我发现那几天她总是闷闷不乐的,我知道,她一定是遇到了烦心事。“孩子,老师发现这些天你的心情不怎么好,遇到了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老师吗?让老师也帮你出谋划策。”我写了这张便条偷偷放到她的抽屉里。“老师,最近我和一个同学发生了矛盾,他们都不理我,我感到很孤独。”她很快回信给我说。孩子需要爱,除了师爱,还有更加重要的同伴之间的爱,不然,学习生活就会失去色彩,变得黯淡无光。我迅速回给她:“孩子,老师能够理解你此时的心情,孤独的滋味的确不好受,难为你了。和同学偶尔发生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以后,你的心情是可以调节的,关键看你用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它,解决它。如果你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你不会感到烦恼,反之,你会感到烦恼缠身。孩子,老师说这话,是希望你待人宽容,同时,老师也相信在看完这张便条后,你会像这样做的。只要你始终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同学们会敞开胸怀接纳你的,那时,你将会发现生活原来是如此的五彩斑斓。加油哟!老师永远支持你!”在给她的便条的同时,我迅速找到了班上几个得力的同学,让他们嘱咐其他同学,要敞开自己博大的胸怀去接纳她,不可以让她无法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友爱。

这段时间我们通过传纸条的方式以朋友的口吻去交流和沟通。我发现她的性格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和同学们的交流也变得频繁了许多。这以后,我终于可以多看见一个阳光灿烂的女孩,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爱的便笺原来是如此的神奇!《爱心与教育》用一个个故事感动着我,让我知道了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用爱去感化学生。我想说:因为有爱,才使老师与学生的心贴得那么近!因为有爱,才使一位普通教师的形象显得那么高大!因为有爱,才让平凡的工作和生活变得那么多姿多彩!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以李老师为榜样,实施爱的教育,用自己的爱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在弥漫着浓浓年味儿的春节期间,除了大饱口福,还不忘加餐精神食粮。这不,拿在手里的是这样一本书,书名是《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作者是鼎鼎大名的。

打开书,一页页翻看下去,因为是手记,所以读的过程并不艰涩。相反一个个充满温情、行云流水的故事开篇了就想一读到底:把汪斌父亲送的鸡蛋每天煮一个带给汪斌吃;夜里背周慧到山顶的住院部治疗;给学生过生日、送书籍、写祝辞,为贫困的学生买菜票;跋涉三十多里带着学生来到伍健劳作的田头大声呼喊“伍健你好”;一而再再而三地给后进学生关爱与引导;与陌不相识朋友的书信交往、心灵对话……并且越读越感到这种师生之爱,在逐渐扩展!

“让人们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成为李老师及所有被老师影响的人的共识,可谓达到了爱的最高境界。在读故事中再来反刍咀嚼书名,其实的素质教育探索并不空洞,并不理论化。他无非是把孩子当作人,当作完完整整的人,不只是分数、不只是成绩单,并且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幸福的人。所以当有人问他好老师的基本条件时,他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拥有一颗爱孩子的心!

的博客名是“风中芦苇在思索”。名字源于帕斯卡尔的一段著名的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思想决定行动。的可贵更在于他始终坚持在教育第一线,并身体力行实践着自己的观念、丰厚着自己的思想。这里特别推荐的是他转化后进生“万同”的故事。万同来自于离异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环境荒废了万同,使他在整个街道具极高的“知名度”。而对这样的孩子,付出比其他孩子更多的行动:抓住教育的良机经常与万同聊天,让万同体会“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注重“集体”这个有力的教育工具,帮万同赶走了社会上的小痞子,召唤回万同那颗孤独流浪的心,使万同感受到“每位同学才是我真正的哥儿们”;为抑制他课堂上的好动行为,独具匠心地布置给他手抄长篇小说的任务,万同整整抄了五本作文本;遵循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让每一位孩子抬起头来”,又差异对待万同,为他一个人制定了学习要求,如语文课只要“能读完全文,会读写三个以前不认识的字”便是成功,并和科任老师一起合作大幅度降低评价要求从而让万同体会自己每天的进步,体会得“优”的喜悦。在的智慧行动下,在集体目光的关注下,万同最终成了全校国旗下的讲演者,自己独立写讲稿,自己在全校面前演讲。当然这并不是最重要,重要的是万同感受到,自己能抬起头来了!

我想,像万同那样更困难更反复的案例在我们身边可以说绝无仅有,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用行动创造了转化后进生的神话,也给我们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注入了信念。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虽然万同成不了大学生,但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能不危害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能说的工作没有在挽救人的灵魂吗?诚如自己的内心感言:我从来没有奢望过万同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能在参军后不远千里克服重重困难来看我,我就非常知足了。让更欣慰的是,万同已经是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有朋友曾问写《爱心与教育》用了多少时间,他说:“两个多月”。朋友顿时瞪大了眼睛:“嗬!两个多月就写成了一本畅销书,真是快枪手啊!”他连忙纠正说:“不,其实严格说,这本书我写了16年。因为从参加工作起,我几乎每一天都在写。”

读完此书,深深感悟:“思考”、“做”并“写”下来,做自己的教育家。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树》是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编写的绘本。讲述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大树给予了一个男孩成长中所需要的一切,把无私、博大的爱给予了小男孩,而自己却不图一丝一毫的回报。

这个暑假,我偶然翻到了书架上一本很薄的绘本《爱心树》,它被其他厚厚的书包围了。我想我小时候一定读过,就简单地翻了起来,当我看到《爱心树》最后一页上写着的几个字“大树很快乐”和另一页驼背的“孩子”坐在老树墩上的画面时,我一点都快乐不起来。大树不求回报,为孩子付出了一切,它真的快乐吗?孩子看上去得到了一切,最后只想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一坐,他真的快乐吗?我觉得他们都不快乐。

也许孩子会拿着那把种子,选一块好地种下,每天去浇水、施肥,等到种子发芽了,长成一棵小树,孩子精心照料小树,小树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也结出很多苹果。有更多的孩子每天跑到树下,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爬上树干荡秋千,吃树上结的苹果,和大树捉迷藏,在树阴里睡觉,和孩子小时候一样快乐!孩子再把从这棵树采集的种子种到地里,再种出很多苹果树,自己就拥有了一个大果园,那就什么都不愁了,还给更多人带来快乐。大树看到孩子这么幸福快乐,一定会很快乐的!

妈妈经常跟我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觉得就是这个道理。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近日有幸拜读了李镇西教师的《爱心与教育》,感触颇多。李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师,他的教育观念和育人思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应学习的。这本书让我强烈感受到了李老师对学生的一腔爱心,感受到了一名成功的教师是如何用他的爱培育他的学生,如何用他的爱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着每个学生的成长细节,并且为解决学生的问题而费劲自己的心血。《爱心与教育》对我来说是一个发现,发现新的教育方法,发现新的教育途径,发现一颗真正的教育者的心。让我深深地明白今后我所要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还得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寻找新的教育途径。培养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

冰心说过:“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每个人都需要爱,学生更需要爱,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也是获取为师之乐的最大保证。师爱是一种依恋的心情,是一种奉献精神,是一种极端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爱心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爱心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爱心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敬爱的老师对自己的影响,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常会令人终身难忘。师爱是阳光是雨露,学生是花朵是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李镇西老师在《爱心与教育》一书中也说“教师应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极度缺爱的同学。弱势群体是不幸的,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与顽童打交道,后进生的转化”这一节,尤其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万同的故事深深地震撼了我。比起其他学生,“后进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一些,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会象常人那样有怒气,有情绪。当学生犯错误时,如果是好生,也许老师的火气会小一些甚至只是责怪几句,但如果是“后进生”,教师也许会更加“恨铁不成钢”而火冒三丈!我相信我也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也曾碰到过象万同一样的孩子,我也像李镇西老师一样耐心细致地对待他们,谈心,讲道理,但我容忍不了他们太多的反复,我会伤心,会恨铁不成钢,会觉得他们是不可救药的学生,会用“我已经尽力了,对的起自己的良心了,教育不是万能的”等等来安慰自己。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中的很多人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

李老师用他的经历和智慧告诉我们,转化后进生的途径、方法有很多,但是其基本的教育思想应该充满“民主、科学和个性”的精神。教育者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应该用真诚的教育,用心灵去赢得心灵,自然而然的的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跟他们做朋友;也让后进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心中升起“想做好人”的愿望,而不断地与自己进行“灵魂的搏斗”,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使后进生转化为上进生。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

李老师给了我无限的鼓舞,给了我无限的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李老师为榜样,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去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真正做到“以心灵赢得心灵,用人格塑造人格。”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是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座、代表作,他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是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展示的是鲜活的校园生活。透过这些案例,折射出的是李老师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活动目标,并不是一张张成绩单,不是一堆分数,不是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人才,是能够在未来社会中站住脚跟、开创事业的人才。讲到这里,我有点惭愧,回忆我一年的教学活动中,我似乎真的像教育家们所说的那样,把学生当成了承载知识的容器。我希望我的每个孩子上课能够认真听讲,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并且希望那些后进生们别考的太差,别把平均分拉动太大。事实上,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理由让他们变成一模一样的产品啊。

其次,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感受到的是李老师对学生门的一腔爱心,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爱着他们学生们,才能无微不至的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的写下这么多手记、札记。

说实话,我对教育类的书总是有排斥的心里,如若晚上睡不着,它可能是我最好的催眠曲。很多教育类的书籍总是用高深的理论堆积而成的,可能是我还没有到达那个层次,所以领略不到他们所阐述的情境吧。但是这本书通过记录校园中的生活,孩子们的日常表现,还有学生们的作文等夹叙夹议地讲述事例,用最真挚、朴质的文字阐述着高深莫测的理论。

李老师教育学生的方法确实跟别人有这不一样的地方,真正的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比如说有位后进生上课特别爱唱歌(虽然有时候只是小声哼哼),他知道同学们对他这个坏习惯很反感,自己也想改正,缺乏信心,于是李老师就对他说:“你现在是每堂课都要唱歌,影响同学们的学习。这样吧,你先试试尽量争取每天有一堂课没唱歌,你就给我来个喜报,好吗?”第一天,他没有来喜报,第二天他来喜报了而且特别兴奋;第三天和第四天他又没来喜报,第五天他来喜报了。尽管一周内他只有两天来喜报但李老师还是给他热情的鼓励。就这样,他犯这个错误的频率慢慢少了;半个学期后,他基本上改正了坏习惯,李老师在全班人面前表扬他有“战胜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还有一位学生上课在抽屉里偷偷研制炸药,结果引燃了书包,李老师就把这位学生介绍给一个化学老师,结果他渐渐的迷上了化学。还有一位学生一上课就睡觉,李老师给他推荐既有教育意义又有精彩情节的长篇小说《烈火金刚》,叫他上课抄这本小说等等。

李老师认为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等,便想把他变成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看的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他推荐了几种比较有效的据他的方法,如写《驾校联系本》。让后进生为自己确定一个帮助人,让这个帮助人每天将后进生的当天表现卸载上面,然后让后进生带回去给家还在那个看。还可以采用填《报喜单》,安排当干部,学生作文表扬等方法。本书中被李老师作为案例的是一个名叫万同的后进生,这位后进生到学校的第一天就偷窃,上课极端的不认真,从小学开始就被老师们所放弃的孩子经过李老师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教育,后来他成了国旗下的演讲者,到最后虽然他没有考上大学,由于基础实在是太差,他成了一名通信兵,成了国家最“可爱的人”了。

李老师在平时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正被我们现在所沿用。比如说他每个学期前总会印很多的报喜单,哪个孩子在学校有进步,不仅仅是成绩上的进步,都可以让他们填写报喜单,并让他们带回家。李老师每天都会亲自为学生朗读小说,和学生一起品味“书”的味道,这正是我们现在正推崇的班级读书会吧。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当代教育界“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我对教育大咖们仰慕已久。假期里,我读了著名教育家李镇西先生的素质教育探索手记——《爱心与教育》。

这本书的写作形式非常新颖,它不同于常见的教育论著的写作形式,不用抽象的逻辑概念来说理,而用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深深吸引着我,震撼着我。

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手记二》中讲的万同的故事。万同是一个典型的后进生形象,他生活在一个离异家庭:上课纪律差,学习成绩极差,考试作弊,欺侮同学,偷东西,和痞子混在一起,打架斗殴,早恋……在一般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可怜的、无可救药的孩子。李老师在《手记二》的前言里说到:“当我们自然而然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成功的港湾。”李老师首先转化的是万同的思想与心灵:让他有尊严,让他被爱,不孤独,有自信,让他抬起了头。李老师还使用了自己的独门秘笈来对万同进行行为引导、规范及制约:如写《家校联系本》、填《喜报单》、集体评议、写“每日九问”等等,这些效果非常明显,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育方法。

教师不是神仙,教育也不是神话,有时还会回到原点。尽管有李老师的帮助,万同还是经历了偷东西再偷东西,作弊再作弊……李老师书中有关万同的34页教育手记中,让我深深地感到转化一名后进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与耐心。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着也不断地反思:我们身边也有过类似的孩子,我们用了多少耐心来对待这样的孩子?面对学生的反复时,多半是伤心、愤恨与无奈,或用“自己已经尽力了”的话来安慰自己。其实,我们稀缺的还是足够的恒心与耐心,只有爱的坚持才会创造奇迹。

回顾自己的工作,还有许多地方需的要改进。在教育之路上还要坚持且行且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用爱心浸润童心,用恒心践行初心,做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一晃《爱心与手记二》也看完了,良久无言,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

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不是感动,而是震撼。

手记二给我们讲述了李镇西老师与“顽童”打交道的故事,他跟“顽童”们心贴心的感情交流,又不失严父的温情。万同的故事,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了解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是的爱心,耐心和信心,一路阅读,我不禁想到了我们平时的工作,或多或少也会碰到类似的顽童,他们总会让我们感到头疼,感到手足无措,他们反复的考验我们的耐心,可能一开始我们会和他们讲道理,可是时间久了我们也许就会把他们抛之脑外,心里从未感到一丝愧疚。

故事更让我们反省自己,获得启迪。了解学生是教育必不可少的工作。所谓的顽童都是有成因的,他们或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或是自身身体原因等,要尊重学生使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不能以分数论英雄,把差生视为一个一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把学生的幸福放在首位。

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更是一项”反复抓,反复抓“的工作,为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指导方针,今后我会不断探索,尝试更多适合后进生的转化方法,让后进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爱心与教育》仿佛一盏灯,用心阅读,或许它能照亮我前进的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年前就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只粗粗地过了一遍,让它在书柜沉默了很久。最近,重拾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还是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省自身,反省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

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在三大方面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他的爱心,二是他的做有思想的教师,三是他的对教育的反思。

(一)爱心“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二)做有思想的教师“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这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对李镇西的评价。读罢此书,我感觉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涤,掩卷深思,李镇西老师演绎的对教育和学生的挚爱背后是依靠他的教育思想做支撑,他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自己的教育思想。所以,我觉得我们学李镇西,最重要的是学他“做有思想的教师”。不能否认现在确实涌现出一批像李老师这样有思想的教师群体,但数量极少。大多数教师仍然扮演着“教书匠”的角色:重复着别人说过的话,复制着别人写过的教案,模仿着别人上过的课。

(三)对教育的反思除了“爱心”和“做有思想的教师”,书中还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以前我也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我??但我从未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时,我深深震撼了,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已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真的,跟李老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学生的顽劣、松散和不听话,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可每当发过脾气,总会有一点自责:他们毕竟还只是孩子!于是,每次我又都会找借口亲切地同他们聊聊天,似乎这样心里才有一点平衡。现在想起来,孩子们曾经给过我多少尊严和宽容啊!和他们的爱比起来,我们这些老师甚至是大人的爱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显得那么单薄!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让爱心与童心在我的心中留存的更久吧!

《爱的教育》读后感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埃得蒙托·德·亚米契斯根据他的儿子的日记改编而成的。这是一本日记体的小说,以一个意大利小学四年级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讲述了从四年级10月份开学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和所感。里面有许多发生在小男孩安利柯身边各种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最印象深刻的就是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9则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里面的每个章节,都把“爱”传神化,把“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把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膜卸下了,因为《爱的教育》记载了9-13岁的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但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而且还可以使孩子了解到如何为人处事,如何成为一个有勇气、充满活力、正直的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和义务的人――不仅是对家庭,还包括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爱的教育》是个独具魅力的作品,它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关注、欣赏、品味、思考,也引导他们用爱心去交流,去感受。

我记得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完整的概括出一个中心“爱”,用池塘与水的关系,刻画出爱对教育的重要性。

爱是一本永远看不完的书,往往会带来新鲜感,有学不完的知识。但凡打开了,就使人有读下去的念头,因为“爱”是吸引人的,“爱”是无法抗拒的,或许“爱”就像我们需要的水分,无时无刻地滋润我们的心房。

生动的故事告诉人们:真正的教育都要建立在真挚的情感和爱的基础上。

《爱的教育》吸引我的是那平凡而细腻的文笔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情感,书中那些平凡的人物:小石匠、卖炭人、父亲的老师、“我”的老师、铁匠的儿子、盲童等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为他人捐献骨髓,献血,捐助希望工程……爱的身影无处不在。

其次,《爱的教育》里的每章每节,都把各种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

《爱的教育》这本书,诉说了大量的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这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也使爱在一次次碰撞中升华。虽然,每个孩子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都能体会到经历过的那些爱。爱之所以伟大,还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看完这本书之后,其中有几篇是我特喜欢的。例如,书中有一篇《高尚的行为》,内容是这样的:作者上课室时,看见三四个同学正在戏弄红头发的克洛西,他是一只胳膊残疾的小孩,他的母亲卖菜为生。有些同学捉弄他,还有人学他一只手挂在脖子上的样子。克洛西坐在座位上,脸色苍白,用求饶的眼光望着他们。那几个戏弄他的同学见他这样,越起劲了,弗兰谛还跳到凳上,扮着克洛西母亲挑菜担的样子来,学生们见了便哄堂大笑起来。这时克洛西气极了,从桌上抓起墨水瓶,向弗兰谛掷过去,但是弗兰谛闪在一边,默水瓶恰好打在正走进课堂的老师的身上。大家见了,都逃回自己的座位上去,老师变了脸色,厉声问:“这是谁干的?”没有人回答,老师提高了声音再问,这时,卡隆突然站起来,承认是自己干的,但老师说不是他。过了一会儿,老师说决不处罚扔墨水瓶的人。克洛西站了起来,哭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老师。教师便叫那四个顽皮的学生站起来,教育他们要尊重同学和同学的家人,不嘲笑残疾孩子,这是一个优秀民族应有的表现。然后他走到卡隆面前,赞扬他的心灵是高尚的。卡隆还求老师饶恕那些顽皮的孩子。这个故事中,教师及时处理了这个不良事件,教育孩子要有同情心和民族自尊心,学会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就是一个很好的爱的教育的例子。想想如今我们的教育中,许多家长对老师说:“他要是不好好学习,你就狠狠教训他。”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打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吗?我们身为教师就更应该用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们,孩子的天性决定他们会在成长道路上犯很多错误,还会重复犯同样的错误。我们应该多包容孩子们无心犯的错,耐心的帮助纠正他们的错误,这样才会真正对他们的成长有益。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牢记的。

《爱的教育》的确是为人父母,为人师长,一生必读的经典作品。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涵的那种深厚,浓郁的爱的力量,真是很伟大!读读这本书吧,它定会让你受益匪浅!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寒假里,学校发了一本李镇西老师的力作《爱心与教育》,他的著作《爱心与教育》很早就听说过,假期中有幸拜读此著作,让我明白了“爱是教育的主题,爱是教育的源泉。”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爱”,却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这份爱。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错误。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爱学习不贪玩的完美类型。

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我了解吗?不,我并不知道。而李老师呢?他能够在教育学生时“向学生学习”,他能够大声疾呼并真诚的实践着“请尊重学生的选举权”,他努力追求着“成为学生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他勇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李老师说得好:“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读着李老师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灵,回忆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我陷入了沉思:“亲其师,信其道”,古人尚却明白的道理,可我……实在汗颜。

作为教师,在面对学生时要保持一颗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唤起学生的童心,以自己的爱心唤起学生的爱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够表达我们对他们的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谈我们的教育。我们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放下自己的架子,用爱心营造积极健康、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爱心成为照耀学生心灵的阳光,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想借用李老师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之:教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不仅是职业,不仅是事业,还是我们生命的收获——收获成功的幸福,收获发现的喜悦,收获生命的价值,收获生活的快乐!

《爱的教育》读后感悟

《爱的教育》这本书里讲述了许许多多关于感恩的故事,其中,有几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比如《陪护“爸爸”》这篇文章。西西洛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

那个人虽然不是西西洛的爸爸,但西西洛还是每天每夜坚持留下来照顾他的“爸爸”,即使是西西洛知道他不是他自己的`爸爸时,他也照顾到那个人去世的那一刻。我们也要学习西西洛的这种精神,不管是谁,我们都要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就像关爱自己的亲人一样。

《爱的教育》读后感悟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思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一个学年十个月的日记)以孩子的口吻来写孩子的生活和思想。其中也有父母写给孩子的,我也称这部分为“亲子共写日记”。这跟我们现在大部分孩子把日记锁起来、藏起来不让家长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建议家长和孩子都看这本书。

本书通过描写四年级小学生安里克身边发生的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反映了意大利中下层人民穷苦、朴实、友爱的品德。书中提倡爱国、勇敢、善良、宽大、无私和博爱等精神。我认为作为一名老师,爱这种教育方式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每一点进步而欣慰。

我非常欣赏书中提倡的几种爱的教育方式,他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只是拿很简单的事实教育身边人。比如说:在爱国教育方面,校长常常带着学生去看路过的军队,向军旗行礼。在助人方面,书中主人公的母亲休息日常带安利克去贫民窟送衣服、食物。父母乐善好施的行为教育安利克要从小帮助有困难的人。尊敬师长方面、父亲带安利克去探望自己的小学老师亲自给他上了一堂尊师课。在孝顺体贴父母上,小抄写员代替父亲深夜写订单的感人故事,给我们上了一节爱的教育课。

读了《爱的教育》深深体会到了不要忽略身边细微的爱,用自己的爱来熏陶别人,让爱在心中永驻。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带着自己的心,带着自己的梦,带着自己的实践,带着自己的思考,又一次拜读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良久无言。

在书中看到了教育的鲜活,看到了教育的灵动,看到了教育的轻盈,看到了教育的诗意,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学生朝我走来,他们带着微笑,带着苦恼,带着失落,又带着收获;然后又款款离去。从他们的背影里,又看到了对生活的向往,对未来充满信心的追求,带着“要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快乐”的信念,走向他们美好的未来!

我沉浸在李镇西的教育情怀里。那一枚枚鸡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淫,那一次次活动的熏陶,那一颗颗童心的烂漫,无不是教育智慧的结晶。给汪斌煮的鸡蛋,医院里飘飞的歌声,学生一次次的秘密行动,无不牵动着我的情怀。我在比照中反思,在反思中常常为自己开脱,渐渐的,我发现,这是一个不同凡响的灵魂,是一个非同一般的教育者和思想者。从万同的故事里,我看到了耐心和恒心,从程桦的思想飞翔我看到了李镇西对优秀学生的激励与培养的教育机智……我的灵魂被触动,我的思绪被链接,我的心灵被震撼!此时的我又一次沉默了。

沈志文,是我遇到的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随意的和前后左右说话;课间又和其他同学互相打骂,为此,我没少批评他,但他从来不顶撞我,每一次都“低头认罪”,过后一如故我。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封他为班上的体育委员,他非常高兴,一下子安静了好几周,工作也比较卖力,但几周以后,他又开始犯错误了,虽然犯的不是什么大错,但是也影响了周围的学生,有几个家长和同学对他的意见很大。我又找他谈话,写保证,但也没有多大的成效。不但如此,沈志文又不完成作业了,有时候甚至几天都不交作业,座位已经被我安排到最好一排,似乎也无所谓。说实在的,当时我觉得自己对沈志文已经仁至义尽了,是他自己不争气,所以也不大管了,只是让班干部偶而约束一下他的行为。

当看完李镇西《爱心与教育》后,把沈志文与万同相比,沈志文无疑要好得多啊!但自己与镇西师相比,相差实在不能以道里计!

另一个学生叫崔贤杰,是个非常善良的学生,也很有正义感,每当女同学受到欺负,他总会挺身而出,所以在班上很有人缘,但是学习成绩不如人意,经常的不写作业,我放学的时候没少留他,直至到他把他的作业写完为止。记得有一次,在上完课的时候,让组长收作业,却迟迟不见崔贤杰的作业,我的火气呼的一下冒了上来,“你的作业呢,是不是又没有写?”,我严厉的训斥到。“我忘到家里了”,他很无助的看着我,“没写就是没写,还撒谎”,我又一次大声的说到。崔贤杰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不停的掉眼泪。下课后,为了核实情况,我打通了他家里的电话,从他妈妈那儿,我得知了孩子的作业确实忘到了家里。此时此刻,说真的,我如坐针毡!为自己的鲁莽,为自己犯下的不可原谅的错误,而后悔不已。书中李镇西教育孩子的故事更是唤醒了我沉痛的记忆,让我明白做一个真正优秀的老师有多难,自己离合格还有多远的距离!如果我能早一些读到《爱心与教育》这本书,如果我能早点领悟到师生之间的爱,或许对待这两个学生也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爱可以融化心灵的丑恶,爱可以让人变得美好,爱可以消除任何代沟,爱是素质教育的精华,正是这份精华造就了社会的人才。

朋友们,让我们接受人与人之间无私的爱、学校的爱、社会的爱,让我们在与学生的接触当中充满爱,从我们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此时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