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策略,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月亮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继续学习字词,理解词语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学习书写生字“朝”。

2.读讲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感受月亮湾村前村后的美丽景色,接受美育熏陶。

3.能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比较理解“倒影”与“倒映”,结合上下文和课文插图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的意思。

2.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体会月亮湾的美丽的景色。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体会月亮湾的美丽的景色及其间有序的表达。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模式板块一:诵读经典积累词句。

师:小朋友们,百宝匣的词语又跳出来和我们见面了,这些词语宝宝把秋天的景色描写的可美了,快了跟他们打个招呼吧。

出示:黄澄澄金灿灿红通通(颜色真多)。

风景如画果实累累枫林如火(秋天真美)。

指名分行读。

齐读:我们一起来美美的读读。

模式板块二:自主探究导学精讲。

(一)复习生字词。

师:咱们课文当中也有许多词语把月亮湾写的可美了,瞧,他们来了。

出示:一条小河一座石桥一群鱼儿一片茶树。

清清的河水灿烂的朝霞绿油油的农田欢快的笑声。

1.分行读、指名读、齐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月亮湾是个美丽的村子,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们去游览一番,看看课文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美景,来,小游客们,跟着张老师出发吧!

师:瞧我们来到了月亮湾的村前板书:贴图“村前”

师:村前都有哪些美景呢?请小朋友自由的读一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到的就用笔圈一圈(出示自学要求)。

师:这位小游客你都找到了村前的哪些美景啊?

预设:小河(月牙般的小河)——河上石桥——河里鱼儿——河岸桃花——农田。

(三)图文结合注重朗读。

1、小河。

过渡:小游客们,月亮湾有这么多的美景,就让我们先停留在这小河边,去好好的欣赏欣赏。

师:那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河呢?你来说说。

师:月牙是什么样的(弯弯的)。

师:弯弯的月牙你感觉怎么样啊?

师:瞧月牙般的小河来了,谁能用你的朗读带我们一起去欣赏。指名读。

师:让我们一起夸夸这月牙般的小河吧,齐读。

2、河里鱼儿。

师:站在这弯弯的石桥上向下看,你看到了什么?

评价:1、多美的河水2、多有趣的小鱼。

师:老师在听他介绍河水流动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缓缓地”。点击课件,这个词语告诉我们河水流得怎么样啊?(很慢)还可以换成哪个词吗?(慢慢的)。

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齐读。

师:你看到了小鱼在干什么,你呢?你又发现了什么?他们还会干些什么呢?

师:快快快,快把这么多可爱的鱼儿聚到一起,会这样说说吗?

出示课件:

他们有的在,有的在,还有的在?多快活啊!(指名说)。

生:“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师:你找的真准。老师这儿也有一句话,比比看,哪句更好呢?(生说第二句)。

/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清清的河水倒映着小桥、绿树和青山。

师:指名两人分别读上下句。

师:为什么?哪句更好呢?

生1:第二句里有“清清的”。点击课件。

生2:第二句说河水很清。

师:是啊,河水清的可以看到——小桥、绿树和青山的影子。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指名读。指导朗读。

师:清清的河水中清晰地映出了青山、绿树和小桥的影子。这就是倒影。

师:哦,倒映、倒影,老师想考考你们(出示课件倒影和倒映的练习填空)指名说(点击词语)。

师:是啊,月亮湾的水真清哪!倒影真美啊!咱们一起美美的读一读吧!齐读。

过渡: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河岸上,哎呀,那大片大片的粉红是什么呀?

师:看这就是桃花,小游客们这的桃花开得怎么样啊?

师:谁能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桃花的多,读出桃花的美。

师:看多美的桃花,远远望去就像是——引出,灿烂的朝霞。

师:瞧!这就是朝霞(出示朝霞图)朝霞,

师:你觉得朝霞怎么样呀?

师:怪不得说,那大片的桃花像朝霞呢!

师:能用你的朗读为我们展现出来吗?(指名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满树盛开的桃花,让我们一起美美的读。

写生字:

师:十月十日说的就是这个朝字,请小朋友伸出手跟张老师一起写一写。

朝:左右结构。上下“十”的竖要对正,下面的“十”,其横画左伸右缩、以让其右部。“月”的竖撇要穿插。

师:请小朋友们在田字格中进行描红。

过渡语:这边是粉红的桃花,过了桥是——绿油油的农田。

农田:

师:指名读。

师:小朋友,你们注意到了吗,刚才他读的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特别好?

(绿油油)点击课件绿油油。

这个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生1:不能。绿油油是说农田很绿。

生2:不能。绿油油是很绿很绿的意思。

师:绿油油不仅指很绿很绿,而且绿的发亮呢。小朋友,这么美的农田,让我们把它记在脑海里。齐读。

师:请你来。

评价:听了你的朗读老师有些陶醉了,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每个人都要把他牢牢的记在脑海里。

出示:村子的前面有一条_______的小河,河上有一座______。河水绕着村子_______地流着,一群群_____在河里游来游去。______的河水倒映着_____、______和______。河岸上长着许多______。春天,树上开满了______,远远望去,像一片____________。过了桥,是一片______的农田。

指名。

师:让我们合着好听的音乐,闭上眼睛去感受美,分享美,如果记不清了,也可以看一看老师黑板上的提示。

师:月亮湾可真美啊!

师:看,刚才我们在月亮湾的村前欣赏了那月牙般的小河、站在了河上弯弯的石桥上、还看到了河里自在的鱼儿,还有河岸上开满的桃花,最后还到农田里去逛了一番,听,村后传来了采茶姑娘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第三节,齐读。

模式板块三:读写结合练习表达。

写话训练。

金秋十月,我们又来到了月亮湾,月亮湾的景色变了,不过还是那么美,你们看。

出示图片。

师:你又看到了月亮湾的哪些美景。指名说,完成填空。交流。

师:那就请你拿起手中的笔记录下这些美景吧,写的越多越好,遇到难题了,也可以请百宝匣的词语宝宝来帮帮忙,当然如果你想用自己积累的词语也是很好的,开始吧!

模式板块四: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家乡的美文欣赏。

师:有一位小朋友读了月亮湾以后,也忍不住提起笔,夸了夸自己的家乡,瞧,课后请小朋友也去读一读吧,或者你也可以用手中的笔夸一夸自己的家乡。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折一折、搭一搭、数一数、剪一剪、拼一拼等实践活动,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在折一折、搭一搭、拼一拼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学资源:

各种图形的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谁能说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

今天啊,我们继续来研究它们上一堂练习课。

二、练习。

1、第1题。

(1)出示第1题,要求观察这幅图是由哪些形状拼成的?

(2)分类数一数,并把书上填好。

(3)交流并说说怎样才能数得既对又快。

2、第2题。

(1)读题,理解题意“什么是对折两次?”

(2)学生选择一种折法,在小组中交流,说一说折出的是什么图形?

(3)集体交流,并说一说:正方形纸对折两次一般有哪几种折法?各折出什么图形?

3、第3题。

(1)请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你能把它折成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4、第4题。

(1)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思考怎样折才能折出一个正方形?(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折法并展示。

5、第5题。

(2)学生操作。

(3)交流不同的方法。

7、第7题。

(2)学生动手拼一拼,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编制者曹静芳)。

教学后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进一步提高学生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能力,提高口算的正确率。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练习提高学生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的计算能力。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口算(吃蛋糕)。

观察一组中的三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再算一算,每一个同学自选一组说说口算过程。

2、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复习了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今天我们要上一节练习课。(板书:练习三)。

二、练习。

1、第2题(推木箱)。

小狗推木箱,以开火车的形式,让学生口答。

2、第3题(先说出每题的得数是几十多,再计算)。

让学生讨论一下它们的得数各是几十多?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剩下的三组题,教师巡视,对估算困难的学生给予辅导。集体交流估算结果。

(3)估算完之后可以让学生计算出这8道题的结果,并与估算结果进行比较。

3、第4题。

(1)出示第4题图,提问:看了这副图你知道了什么?

(3)集体回答。

5、第5题。

(1)出示第5题的图,提问:图中画了什么?

(2)独立完成书上第5题的填空。

(3)说说梨比苹果少4个是怎样看出来的?(要让同桌互相说说,并多请几名学生口述想的过程。)。

三、布置作业。

(编制者蒋凤娟)。

教学后记: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比较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

3、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可解决的问题。

教学资源:

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假日里,你们小队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二、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

师:让我们来一起参加图中小朋友的假日小队活动。

仔细观察:有哪几个假日小队,分别给他们小队取个名。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1)文娱演出小队;

(2)摄影小队;

(3)护绿小队;

(4)收废电池小队。

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这么多小队,你最想参加哪一个呢?

根据学生回答,集体讨论其中一个小队。如:文娱演出小队。

师: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唱歌的有15人,伴奏的有3人。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参加演出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15+3=18,口答(略)。

生2、唱歌的比伴奏的多多少人?列式:15-3=12,口答(略)。

生:列式19+4=23。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说明:第19个节目是指连同这个节目在内演了19个。

2、小朋友喜欢照相吗?我们的小摄影师正在给小朋友们拍照。仔细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师:现在你想到些什么?

师:剩下的胶卷够其余的每人照一张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一盒胶卷有36张,29+9=38,36张是不够的。

师板书29+9>36。

师:那怎么办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3、爱绿护绿已经成为小朋友的自觉行为。瞧,“护绿小队”行动起来了!

学生列式:35-8=27,口答。

4、还有三个女小朋友在干什么?听听她们说些什么?(可以先给每个人取个名字,如穿红衣服的就叫小红,穿绿衣服的就叫小青,穿白衣服的就叫小白。)。

5、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小红收了9节废电池。

小青收了35节废电池。

小白收了20节废电池。

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还可以列式回答。

全班交流,整理问题。

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1)小红和小青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红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青和小白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一共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6、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

(1)小清比小白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2)小清比小红多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3)小红比小白少收了多少节废电池?

(4)三个人中谁收得最多?谁收得最少?

四、拓展延伸。

师:刚才我们参观了四个假日小队的活动,小朋友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还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自己来解决,真是不错!

在我们自己开展的假日小队活动中,你也能像这样自己提出问题再来解决吗?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踢毽比赛、乒乓球赛、钓鱼游戏、点蜡烛游戏等),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再列式解决。

(编制者王亚芬)。

教学后记:

月亮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2.点明:椋,音liang;齐读。

3简单介绍灰椋鸟,鸟类的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注意“栖、翘和”的读音和“杉栖、棱涧”的写法)。

(2)指名读词语,理解词意。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

3.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第l、2自然段):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第二段(第3~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奇景。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我”在归来时的感想。

四.学习第一节。

1作者笔下的灰椋鸟的样子。

2出示填空。

3讨论电视录像的内容。

4齐读。

五、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1出示生字。

2观察分析字形。

3师范写。

4学生描红。

六布置作业。

liang。

板书26灰椋鸟。

决定观赏感想。

文档为doc格式。

二年级数学统计第一课时教案

1、 使学生经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能回答简单的问题,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理解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课件、统计图表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动物运动会了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电脑展示动物运动的情景)

师:看了动物运动会的场面,你想知道什么?

生: ……

师:同学们想了解这么多的情况,你打算用什么方法了解这些情况?

生: ……

2、揭示课题:

板出: 统计

二、自主探究,学习复式统计表

1、探讨收集信息的好方法

师:要统计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首先应记录、收集这些信息,各学习小组议一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记录这些信息,哪一种方法更简便、更科学一些呢?(学生活动)

2、汇报:(让学生体会用“正”字法记录、收集信息更简便、更科学一些)

3、学生用“正”字法记录跑步、跳高各有多少只小动物。电脑展示动物赛跑过程、学生记录)

4、汇报、整理数据并填入以下相应的统计表里。

各种动物参加跑步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猫

只 数

各种动物参加跳高情况统计表

种 类小 兔小 狗小 牛小 猫

只 数

1、识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统计表,你有什么好见解?

生: ……

师:把这两个表编成一个表,那么这个表应反映哪几个内容?请各学习小组议一议。(学生活动)

师:哪个学习小组愿意汇报?

生:……(学生汇报后出示简单复式统计表)

只 数种 类项 目小兔小狗小牛 小猫

跑 步

跳 高

2、填写复式统计表

师:怎样把数据填入表里呢?请同学试一试(学生填写、汇报、检查)

3、比较单式和复式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统计表与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 ……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前面哪两个统计表比较简单,它们反映运动项目只有1项,我们称它为单式统计表,而后面这个统计表反映2项运动项目,我们称它为复式统计表。

4、简单的分析、交流

师:从这个统计表你发现了参加跑步的有多少只小兔?

生: ……

师:参加( )的( )只数最多?参加( )的( )只数最少?

生: ……

师:你还能发现了什么?

生: ……

5、结:(略)

三、应用、拓展

1、统计各种动物参加跑步的的成绩

师:你还想统计什么?

生:……

师:那我们来统计小兔、小狗的跑步成绩。(电脑出示统计表)

小兔、小狗参加跑步成绩情况统计表

只数时间 种 类1秒- 2秒3秒- 4秒5秒- 6秒7秒- 8秒8秒以上

小 兔

小 狗

师:我们先来看看小兔、小狗1000米跑所用的时间,那同学可要记好!(电脑逐步展示裁判员汇报运动员的成绩,学生记录,并填入表中)

你还想知道小牛和小猫的成绩吗?

生:……

师: 那我们在这个表再添上两行,同学们会填吗?

生: ……(指导学生填写)

2、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108页做一做

四:全课小结:(略)

五:家庭作业:练习二十二第一题。

练习十第一课时苏教版国标本数学全册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3页“期末复习”的第14~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计算正确率和速度两方面都能达到基本要求。

2、着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增强数学意识。

3、激发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一下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的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二、复习。

1、出示第14题:先用竖式计算,再比一比。

43+25=86-54=75+7=。

43+28=85-58=75-7=。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

2、出示第15题:用竖式计算。

仔细观察上下两式,进行比较,认真计算。

3、认真完成第16题,集体交流。

4、出示第17题,先把题意说一说。

小朋友踢毽,小明第一次踢了18下,第二次踢了25下,两次一共踢了多少下?

小娟两次一共踢了60下,其中第一次踢了32下,那么第二次踢了多少下?

然后独立完成。

三、小结:

我们做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时,数位对齐,个位加起。

(编制者曹静洁)。

教学后记:

月亮湾第一课时

美文《月亮湾》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家乡月亮湾的美。练习册上有一道题:你的家乡哪儿最美呢?请你选一处用彩笔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按照一般的惯例,我先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自由说说家乡南通的美,然后指导写话。写的当然是狼山的秀美,苏通大桥的雄伟壮丽,还有濠河的清亮。

课后批改作业,发现有一个孩子写:我的家乡在贵州,我家门前有大山,有河,还有牛。最后一句居然是:我不是南通人。写得不是很流畅,也不是很美,甚至还有错别字。然而,我还是十分愕然!作为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我想当然地只指导说了我们的家乡南通,根本没在意到班上还有八九个外地孩子。除了这个孩子,其他非南通的孩子都写的是南通,也只是为完成作业而已。其实,这完全是我这个老师武断地剥夺了孩子的本色思绪,把自己的东西强塞给他们了。幸亏有一个孩子的另类表现震醒了我,真的汗颜!

下午放学前,我真诚地向孩子们道歉,并给九名外地孩子布置了额外的作业,要求他们回家后,在父母的帮助下了解自己的家乡,准备明天给全班同学做介绍,还要用家乡话向同学们问好。领了这样的任务,我能感觉到孩子们亮眼睛里的欣喜和激动。

第二天的课堂上,这几个孩子成了当然的主角,他们的小脸儿红扑扑的,短短的稚气的言语字字都是对自己家乡的爱。最有趣的,是用家乡话向大家问好……阵阵欢笑小鸟儿般在课堂上扑棱着,把每个人的心都挠得痒痒的,酥酥的。这样的感觉很美好!

教育,教书育人,我们老师是不是真的能俯下身子,真的从学生,从每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跟孩子交流,聆听孩子的心语,让出位子用行动让孩子张扬个性,唱出最明丽最生动鲜活的歌儿。肖川教授说:“关注人的自由发展的教育学,就应该倡扬一种社会的理想、人生的理想、教育的理想,应该始终飘扬着一面大写着‘人’字的旗帜。”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时刻提醒我们,考验我们。因为,我们是为师者。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以实践活动为主,一来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来在实践操作活动重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操作中感受物体的轻与重,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的。通过一系列的“看一看、掂一掂、吊一吊、猜一猜、称一称”等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轻与重和掌握及选择合适的判断物体轻重的方法,同时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感受体积大的物体不一定就重的道理。

新课伊始,开门见山,拿出孩子们常见的苹果、水杯和气球,顿时这几样简单有熟悉的物品成为全班同学的焦点:“老师请来他们干什么呢?”紧接着抛出问题:气球和苹果比,谁比谁重,谁比谁轻呢?简单的提问,孩子们参与度很高,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完全可以解答,用眼睛就可以看出两个物体的轻重,气氛非常活跃,顺水推舟,就出示了课题:轻与重。为了让跟多的孩子获得这种学习的成就感,于是接着出示了三组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轻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物体的轻与重。承上启下,我请同学们用“看”的方法判断两个盒子的轻重,这就引出了用手掂的方法,同学们你掂我也掂,掂得满脸的开心,在巡视的过程中,有个学生疑惑的问我:“闫老师这两个我觉得差不多重!”多好的契机啊,顺势将这个生成的疑惑抛给了学生:当两个物体掂不出(质量差不多时)如何判断呢,有更合适的方法吗?通过了一系列的情境设置和讨论,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掌握了判断的新方法:借助工具测量,培养了学生估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新知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层层推进、由易到难:先用生活经验看出物体的轻重,在没有仪器的情况下用手掂;当重量比较接近无法凭借手感判断时,用身边的工具——橡皮筋吊一吊;当物体比较大且无法掂一掂和吊一吊时,用天平称。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通过猜测、尝试等活动,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将思考的过程表述出来,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及语言的表述和不断的问题生成及补充完善,整个教授的知识框架就逐步清晰化、具体化和完善化。

语言是思维的窗口,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操作活动中我便强调让学生互相说一说自己活动的结果,通过独立说、互相说、集体说等的形式,鼓励他们将自己的结果进行语言描述,使学生能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轻与重。贯穿本节课的始终,在课堂中我尽量体现兴趣性、思维性、活动性和互助性的结合,为学生营造出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学生,以此激励他们思维的火花并将其大胆说出来共享,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对这样或是那样的想法及时给予肯定,当遇到严谨科学的问题时,我就引导学生选择科学和便捷的方法来协助解决。

不足之处:

在“掂一掂”环节的引入过程中,我让学生们猜两个盒子的轻与重。做足准备的我以为他们的答案应该是“茶叶盒和钢笔盒比,茶叶盒比铅笔盒重”,但事实上他们的答案恰是相反的,理由是:铅笔盒的脚上有铁。一点点铁就决定了他更重?不甘心的我继续追问:你们认为呢?始终没人反对,但是理由也说不出,跟我的预期背道而驰,此时的我有点无措。现在想来,孩子的思维很多时候都不会按着我们大人的逻辑出牌,他们的答案总是让我吃惊!这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具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对比物体之间尽量要找准变量和不变量。其二,在本课内容的教授过程中,没有清晰的阐释出“没有的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方法”。即,在引出比较物体轻与重的新方法及方法的比较时,不应该独立地说哪种方法好或不好,而应该重点强调要根据比较物体的不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52.8-45.7。

7.2×4.3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并能正确口算有关0的除法。

2、初步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二)过程方法:

1、经历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

2、在对比中发现竖式的简便写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2、渗透学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2、掌握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的简便写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1、口算:

2、出示:0÷5=?设置悬念。

3、引入课题板书:有0的除法。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含义。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引入主题图。

唐僧师徒4人去西天取经,途中酷暑难耐。走着走着,孙悟空看到了一片西瓜地,他买来了4个西瓜,准备分给大家吃,你们看(课件出示主题图)。孙悟空说:“4个西瓜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1个。”猪八戒抢着说:“师兄,这样分不好,你们去休息吧,我来分。”猪八戒把西瓜分成了很多小块,他一边分一边尝,嘴里还不停地说:“真好吃!真好吃!”吃着吃着他就忘了分西瓜的事,一口气把西瓜全吃光了,然后躺在地上睡着了。孙悟空和沙僧非常生气,孙悟空气愤地说:“啊?你全吃光了,我们3人怎么分呀!”

小朋友们,你想对猪八戒说什么吗?(猪八戒你太贪吃了,你应该分给大家吃。我们要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好玩的要学会与别人共同分享,不要只顾自己舒服而不管别人的感受。)。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列出除法算式。

除以3等于多少呢?如果把0个西瓜平均分给48个人呢?谁会列式?等于几呀?

3、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请你认真观察上边的两个除法算式(0÷3=0和0÷48=0),你发现了什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为什么要强调“不是0”呢?也就是说被除数可以是0,但除数不能是0,为什么要规定除数不能是0?等明年你们读到四年级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点在四年级下学期的数学书里。

还记得课前的那道关于0的除法吗?现在你知道0÷5等于多少了吗?那0÷27呢?

(二)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探索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我们先算张明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你会算吗?赶快拿出草稿纸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2)刚才我们算出了张明每分钟跳203下,接下来我们算李红每分钟跳多少下。怎样列算式呢?你还会算吗?赶快动手试试看。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算一算?怎样才能知道你算的结果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大屏幕(课件动画演示笔算过程)。

3、引导学生观察商的特点,揭示课题。

小朋友们,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它们的商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他们的商都有0,一个是商的中间有0,一个是商的末尾有0,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板书: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小朋友们,在笔算这种除法时要注意什么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在笔算除法时,如果遇到被除数哪一位的数是0(而且前一位没有余数),就直接在这一位上商0。)。

小朋友们,刚才我们分别算出了张明和李红每分钟跳绳的次数,下面我们来比一比,看看他们谁跳得快。

三、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四、课堂练习,内化新知。

五、课后延伸,拓展应用。

p30练习七第1、2、4题。

板书设计:

商中间和末尾有0的除法。

609÷3=203。

720÷4=180。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1.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培养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难点: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己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小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1.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铅笔。为了不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1、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 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 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 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 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 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式题的基础上编排的。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本单元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

2.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单元教学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生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小括号的使用。

2、综合算式的应用。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课本第5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

4、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并提出问题以及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面包房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2、投影出示游乐园面包房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教师适当启发引导:还剩多少个面包?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观察了解信息: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还剩多少个面包?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还剩多少个面包?,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54-8-22(2)54-(8+22)。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若第二种综合算式有困难教师进行点拨指导。特别强调计算时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7、完成练习一第5题先让学生仔细看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8、小结。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观察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明确条件,提出问题并自主解决。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2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3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强调小括号的使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交流、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