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一种用来指导写作的模板,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和结构的参考。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今天听了陈老师执教的《云房子》一课后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没有琅琅书声是语文课堂的悲哀。早在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就将反复诵读作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记载于教育论述之中:“熟读成诵”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要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口诵心惟”即边读边思,寻言明象,入情入境。读课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想象,在朗读中发现问题,在通过反复地读去分析、解决问题。“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在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引导学生不离课文,不离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求懂,在读中学会,在读中获得阅读能力。首先,通过绘声绘色的范读,激起学生读的兴趣,诱发他们模仿的欲望,同时增强学生读的信心,消除盲目、畏惧情绪。接着,我重点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在读中弄清课文大意,读得融会贯通,让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深入体悟,不断吸收,真正体现了读中有“教”,寓“教”于读的语文教学思路。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学习个体之间客观存在着种种差异。阅读教学多元论也指出:阅读是极个性化的行为。作为不同的生命个体,每个人对同一文本的解读角度往往是多维的`、理解也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留给学生充足的个性体验的空间。这堂课中,陈老师说:“你们这些小鸟想不想造云房子呀?那你们想造怎样的云房子呢?”给学生戴上小鸟头饰,让他们成为小鸟中的一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有益于学生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在这个极为个性化的环节里,学生的表演五花八门,精彩分呈的。

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环境,让学生所学的语言经常得到运用。本课的最后,学生通过说一说,将课文的“符号语言”内化为“感于内而发于外”的现实语言;学生所说出的已不仅是课文已有的符号的意义;而且补充、增加了许多游离于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课文所表现的人、事、物、景,由于学生赋予了情感与生命而得以复活;课文中隐含的思想、观念,因为与学生的经历接通而产生巨大的说服力与震撼力。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大脑就会如电脑被访问一样,把所有感悟的语词、图像、情景、事件等都贮存入记忆仓库中。可见口语表达,能使学生更好的感悟文章,并使其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画鸡蛋》是一篇选学课文,顾老师把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下面就结合自己的听课体会,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

1、教学中注重兴趣的激发。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枯燥性,顾老师在揭示课题后来了个质疑:“读了课题,你的小脑袋里有什么问题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如学生知道达芬奇画鸡蛋后,顾老师特意在激趣导入的部分,安排了介绍达芬奇的事迹和作品这样确实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2、教学中重视学生读的训练。顾老师让学生反复读重点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揣摩,读中品味,读中有所感,读中有所悟,读中进行简单的积累指导感情朗读,由于学生小,所以,顾老师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把某些重点词加重语气的读法引导和渗透。要在学生懂得怎样读的基础上,再入情入境地读,具体实施时,顾老师注意形式多变,或评或读,或指读或练读,或齐读,在读中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一开始顾老师仅仅抓住达·芬奇开始学画鸡蛋的态度和后来的'不同态度入手,抓住“不耐烦”和“用心”让学生结合实际理解,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里感悟。然后顾老师又趁机问:“达·芬奇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进而出示老师的话,让学生读,又在投影下让学生进行观察两个鸡蛋的异同来感悟老师的话,由此深入浅出,解决了难点。整个教学环节,顾老师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呵护学生的个性,都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吴老师这节课目标明确,在课堂实施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组织教学。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把握住了低年级识字教学的主要任务——识字,写字,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识字环节老师检查学生读准字音之后,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还有十六个字宝宝也想和我们交朋交,请自由读,再交流一下,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此时我们看到学生十分踊跃地发言,课堂氛围很好。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知识,提出了许多识字的方法,有用拆一拆,有猜字谜,有比一比,有加一加,减一减等,可见老师把识字方法的`知识教得相当扎实。最后老师又用青蛙跳伞的方式让学生在趣味学习中再一次巩固了字词。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教给学生方法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来得重要,通过教给学生系统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识字能力。我们认为这是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菲男老师注重在情境中学字学词,进行语言训练。《天鹅大虾和梭鱼》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哲理诗。“合伙”一词是这首小诗的关键词,正因为天鹅大虾和梭鱼是合伙拉车,而不是合作拉车,所以没有统一的计划和方向才会拉不动车。而“合伙”这个生活中并不常用到,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教学中吴老师先请同学来说一说“合伙”的意思,当学生不甚于理解时老师链接生活请同学用“合伙”造句,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谁合伙做什么事,并用合伙与合作这两个词进行选词填空,力求让学生掌握。我们认为吴老师利用关键词语说话的这一教学环节设计得很妙,只是理解没有从课文整体感知出发,令人遗憾。

每种策略的实施都有其利弊,我们认为本节课在识字教学上有其值得我们学习之处,也有其待商议之处。

本课的研讨主题是识字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吴老师每一教学环节指向都十分明确,纵观课堂这也是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我们认为不应把识字这一教学策略当做阅读课第一课时的唯一指向的目标。

对于低年级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位应大致包含三个方面: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

(2)练习朗读课文,强调读通读顺;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因此我们觉得本节课的目标单一,识字平均用力,是其不足之处。学生在后半节课的学习上显得有些倦怠,应与这有一定的关系。

在初步感知课文之始老师提出“用2分钟时间看谁读得最多遍”的要求,这问题放在这儿看似高效,但感觉不合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而在这环节菲男老师在设计中抓住关键词“合伙”说话,这本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一个很好的训练点,可为什么老师没有从课文出发引导学生理解而是停留在造句上呢?记得当时在完成这一环节后,老师的小结是“我们用词语造句的方法学习了‘合伙’,可见词语造句也是识记词语的好方法”。由这话语我们假设,如若是目标定位更为合理,这个环节的教学会有更精彩的生成。

以上是我们对本节课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的一些粗浅思考。

二年级《北京》语文评课稿

《北京》是二年级第三单元第十课的内容。整节课下来,林教师语言极富有亲和力。一节课下来,不论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对字的指导,感觉特别平实,林老师声音不高,却像有一个强大的气场让人用心去听,用心去想,全班学生参与率很高,是一节成功的课。

林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

一是直接导入新课,指导板书课题。(时刻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习惯)。

二是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北京的了解。(调动原有经验,已有知识的再现。)。

三是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注重预习方法和相关资料搜集的引导。(体现大的语文教学观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

四是有效识字。分三个层次:带拼音全班开火车认读词语,去掉拼音认读,最后是认读单个的识生字。

五是再次读文,巩固识字,重点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纵观整节课,个人认为。

林老师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1、扎实。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北京》的第一课时是一节扎实的课。根据年段目标和课文特点,林老师把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搞得十分明确。比如:设计的填空练习和词语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预习方法的重视和指导等都有充分体现。

2、充实。

林老师的充实表现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她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3、厚实。

有教学思想的.课,体现教师的教学境界。在认读生字时,有几个孩子没有迅速认读出来,

林老师都是耐心地鼓励和等待。教师学会了等待换来的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努力获得知识的快乐。

4、真实。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如果林老师在注重以读促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评价标准和评价策略的层次导向就更趋于完美。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评课内容:

《一分钟》这篇课文是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较为通俗。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一声声的叹息,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听了戴老师的课我受益匪浅,让我倍受启发。戴老师能根据低年级的教学重点组织教学,通过引导学生识字,使学生能利用“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来识字,在游戏中巩固识字,并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在生字词的教学中,戴老师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了识字平台。有说说记住字的方法识字,如:换一换、减一减、加一加;在游戏中识字,如:组合游戏。这些过程,看似平常,却唤醒了学生以往的识字经验。在识字过程中,戴老师还非常注重正音,尤其是“丁零零”、“哈欠”等词语的'轻声正音。在写字这一环节,戴老师花了5分钟让学生写字,并进行展示讲评,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整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体验到学习生字的无穷乐趣。

戴老师上课始终是亲切地和学生交流,在教学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生字新词,对学生的发言总是给予及时的激励与表扬。如“你真棒,都读对了!”、“这会儿,xx终于读对了,给他鼓鼓掌!”等等,使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困生的自信心。这就是戴老师的教学艺术,善于激励,善于唤醒,善于鼓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完美的课也都会留下一丝不足,戴老师所上的是第一课时,我认为还有以下的不足:

1、对本节课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够完美。第一课时仅仅安排了识字教学,内容上显得有些单一。

2、叶圣陶先生说过:“读书务必做到正确、流利,‘字字未宜忽’。首先要读正确,然后才能谈到思考。语文姓小,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然而,在这堂课里缺少了朗读,也就缺少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对于正确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我参加这次包河区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比,上的课文是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七单元第19课《台湾的蝴蝶谷》。这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台湾的蝴蝶谷每年春季瑰丽而壮观的景色。全文文笔优美,词汇丰富,既能让学生感受蝴蝶谷的迷人景象,又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宝岛的热爱之情。

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祖国的宝岛台湾是蝴蝶生长的好地方。第二自然段写“蝴蝶谷”名称的由来。第三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写了蝴蝶谷的迷人景象。第四自然段写蝴蝶谷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在扫除生字障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我把教学重心放在二,三两个重点段的理解上。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我不作繁琐的分析,而是在学生读书的过程中,渗透两种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读中想象,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探究,自悟自得。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的第二句话是:“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这句话中的动作“飞过”“穿过”“越过”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丰富性。在学习中要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用“穿过”“越过”,而不都用上“飞过”呢?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教学时在媒体的辅助下,采用层层诵读的方法予于突破。(第一次读)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这句话,找出这些动词,运用多媒体点红这几个动词,使学生对这几个动词有初步的概念。(第二次读)在学生找出动词后,指名读这句话,要求朗读时要注意读准这几个动词,进一步加深这几个动词在学生脑中的印象。(第三次读)随后欣赏动画课件。课件逐渐向学生展示了蝴蝶从花丛的上方飞过,从树林的枝叶间穿过,从小溪的上面飞越过去的画面。在课件的演示下,不需多费口舌,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为什么树林要用“穿过”,小溪要用“越过”。在理解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后,请学生读读这句话,这次要求要读出动作的不同来。(第四次读)小蝴蝶们要飞去山谷与伙伴们聚会啦,这是多么高兴的事呀!所以在学生理解这句话中动词运用的准确性后,引导学生感受小蝴蝶们聚会时愉快心情。(第五次读)这句话中有一个动词是“赶到”,表现出了蝴蝶参加聚会的急切心情,在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中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出小蝴蝶飞行的急切心情。在媒体的辅助下,通过层层的诵读,学生不仅理解了动词运用的准确性,而且感悟出了小蝴蝶们参加聚会时的高兴、急切的心情。从而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台湾的蝴蝶谷》一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更是文笔精美,分别向学生展示了蝴蝶谷中“黄蝶谷”与“彩蝶谷”的不同风景,是全文的重点。“黄蝶谷”中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在教学“黄蝶谷”时,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现了“黄蝶谷”中金光灿灿的壮观景象,使学生对“黄蝶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激起学生对“黄蝶谷”的喜爱之情。随后让学生说说喜欢“黄蝶谷”的理由,读读描写“黄蝶谷”的句子,把自己的喜欢之情表达出来。

“彩蝶谷”中的情景是“有的山谷里有几种蝴蝶,上下翻飞,五彩缤纷,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由于“彩蝶谷”的颜色美:“五彩缤纷”、“五颜六色”,在第二自然段中已感受过,所以学生容易体会到。同时句中把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翻飞比作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落,这个比喻句非常的形象生动,于是设计了‘为什么把蝴蝶比作花瓣呢?’这个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与丰富。接着说说喜欢这个山谷的理由,把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学生初步从语言文字中感知“彩蝶谷”迷人之后,再欣赏多媒体出示的图片,给语言文字的感悟赋予了场景的依托,更使学生领略到了“彩蝶谷”的迷人魅力。随后再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感悟到的美丽表达出来。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中两个蝴蝶谷不同特点的理解,我让学生给蝴蝶谷取字,一是只有一种黄蝴蝶的山谷,学生们取名为“黄蝶谷”、“黄金谷”、“百花谷”;二是“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学生取名为“彩蝶谷”、“百蝶谷”。之后与诵读结合,感受蝴蝶谷的迷人与神奇。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教学中吴老师的教学意图很清晰,准确地把握了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实质,教材内容层次清楚。根据新的教学理念找准了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贯穿课堂课的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复习、讲解、练习,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克服了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这节课用猜谜语“葡萄”来导入,很自然、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复习、导入、讲解穿插说话训练、写字指导四大部分的设计安排比较合理、比较优化,以学生认识事物的心理结构为依据。吴老师这堂课上围绕“葡萄沟是个好地方”这句中心句展开教学。从葡萄沟的水果多、景色美、老乡好这三个内容体会葡萄沟的`好。

生字教学是重点,而吴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同桌合作学习生字,有学生带读、齐读生字,有讲记字方法、多音字的记忆,有组词说句子等等。朗读课文的教学也形式多样:有自由读、默读,有小组读、个人读,有齐读、带读等形式。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培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注意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读不是表层上的读,是让学生在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朗读。朗读时注重的方法的指导,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很到位。

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教师传授知识与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重要途径,是能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吴老师的教学很好地把握了这点。例如:自由读课文时出示:带着问题读读课文,把课文的重点让学生思考。紧扣教学目标,把握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发挥自己的才能,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启发引导,配合默契,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顺利地开展。

运用媒体方式把静止的文字还原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增强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课件把葡萄沟水果的多和葡萄颜色多、一个个凉棚的美通过画面展示出来了。

二年级语文《雷雨》评课稿

我从来没有上过低段的课,总觉得低段的课不好上,因为好像没有什么可挖的地方,不外乎是认认生字,读读课文。但是任老师的课却给了我别样的启发。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我的收获。

1、低年级的课,不仅注重朗读,更注重语言的训练和知识的传授。在朗读中,任老师抓住“越来越……”讲解其用法,抓住“哗哗哗”来讲解象声词,抓住“坐”与“垂”、“逃”来讲对比。不仅如此,还及时地让学生举例子,进行积累和巩固,于无形之中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2、关注所有的学生。一个班有将近四十个学生,一节课上每个人都发言是不容易的。更不用说让大多数人展示朗读。但是任老师做到了。她态度可亲,相信学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感受读书的快乐。我想这样下来,每一个学生都会爱上朗读,爱上语文。

3、总结拓展扎实有效。在课即将结束时,任老师帮助学生总结观察的方法,让学生说过以后,再运用到生活当中写下来。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因为不了解二年级学生的自学情况,所以提出一个不知是否可行的建议:在课堂上是不是应该让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圈一圈用得好的词语,划一划自己欣赏的句子,记一记老师讲解的内容。如果学生不知道记哪些,是不是老师应在板书设计上突显出来为好。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听了xx老师执教的《美丽的蝴蝶谷》,谈谈自己的体会:

1、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品味,用自身的美术功底引导学生根据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在山谷中飞舞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如果你就是台湾蝴蝶谷的导游,你会怎样介绍台湾的'蝴蝶谷呢?”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由表现中充分内化书面语言,受到情感的熏陶。

3、教师重视重点词语的教学。如强调“飞过、穿过、越过”的使用,既能使学生仿佛看到蝴蝶们飞越千山万水来到蝴蝶谷时的景象,又能使学生品味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和形象。

4、整堂课教师教学用语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活跃,引发出孩子们天真活泼的个性,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蝴蝶谷的美丽在潜移默化中映入学生的脑海。

5、教师注重朗读的训练,在读中入情入境,把语文学习与爱美情操融为一体,使学生从中体验美,发现美,营造出一幅幅美的景象。

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一群群”时,能否把这个主动权交个学生,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去把这“一群群的蝴蝶”通过自己的理解而表现出来。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教师在出示题目后问学生“要是”可以换成什么词,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而且无形中使学生积累了其他词语。

识字环节方法多样,和课文紧密联系在一起。如“稠”和“稀”通过图片来识字,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再如“盏”的教学,教师说盏指的就是小杯子,盛酒的就叫酒盏,盛茶的就叫茶盏,这样学生不就认识了这个字,而且理解了这个字。教师在识记每一个生字之后直接指导写字,学生记忆就更深刻了。

在“再读勾画”这一环节,教师提出了问题“天然的指南针是什么?它是怎样分辨方向的?”然后先举例子找出第二小节中的重点词,再指导学生总结学法,按照“圈一圈、勾一勾、画一画”的方法完成剩下的小节,由扶到放,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找的快速、正确。

整节课教师的评价语自然,与教学融为一体,不仅有针对性,而且起到了激励学生的作用,特别值得我学习。

建议:最后一个表格的填写较有难度,可以在第二课时学完课文后完成。

这是一首以自然科学为题材的儿童诗歌,向孩子们介绍了在自然中很多细微的、能帮助人们识别方向的自然现象。这首诗歌易懂,很能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并使他们懂得大自然中的很多现象,只有细心的孩子才能观察到。董老师的这节课有许多十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简单谈谈自己的听课感受。

董老师在教授课文生字时,并不是死板的进行教学,而是先让学生读认,之后学生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学生在介绍完识字方法后并没有结束,而是教师对字词语的延伸和相关链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竭力拓展学生思维。例如,在讲“稠”的时候引入什么是稠的?稠的意思是什么?图片显示稠与稀,引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刮风的时候树叶一面多,一面少,多的那一面可以用“稠”来形容,少的那一面就是“稀”。之后把字放到具体的课文中,让学生再读,学生在反复训练后真的可以做到拿得出来认识,放得回去也认识。

董老师把自己想要做的以另外一种口吻告诉学生,有一个小男孩他是这样做的,老师觉得他做的特别好,你可以学学他,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模仿欲,学生在榜样的示范下会做的更好。并且老师还总结出了小男孩勾画的主要方法:什么时候?谁?怎么指点方向?学生有了这个线索的引导,会找的更快,更好。

教学生在田字格书写汉字时,偏旁、剩下的字、田字格用不同颜色粉笔表示。尤其是偏旁用醒目的红色表示,区分的清楚明了。我觉得这也是老师平时的习惯,这个讲授偏旁的方法运用的十分好,学生可以在老师不提醒的情况下,只要留心,就可以永远记住这些汉字的偏旁。

建议: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全诗共5节,由第一节领启,通过“我”对夏天姐姐“想变点儿什么”的答问,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一步一步铺陈孩子的遐想,铺排出一系列想变的事物,落脚在变成大大的荷叶上。诗歌蕴含丰富,重在写“变”,于“变”中展示了大自然之美——雨滴是透明的,小河是清凌凌的;蝴蝶翩翩起舞,蝈蝈高声歌唱;星星眨眼,新月生辉;荷叶的亭亭翠盖,上承雨点,下护小鱼,处处一派清新可爱的景象……于“变”中展示了儿童丰富的想象,课文结尾的省略号更是启开了想象的闸门。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文精美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意。

听了同年级组石老师对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感觉在如下方面做得很好:

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字词教学,所以整堂课字词教学始终贯彻其中,课一开始就复习词语,教学三个生字“柄”、“眨”、“伞”,并在其中渗透字理知识。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石老师注意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字词教学,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如:抓住了诗歌中多处出现的“()的()”,这是本首诗歌的一个语言特色。学习词语时,石老师就出示了:“透明的雨滴清凌凌的小河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大大的荷叶小小的荷塘”这样一些词组,让学生准确地读一读,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教学环节中石老师抓住这些让学生感悟、想像、朗读。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导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对“清凌凌的小河”的理解,石老师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述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绘河水给自己的感觉,从而顺其自然理解了词意,并读出了感受。

在本课教学中,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石老师用画面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情境的创设能充分地再现诗文优美的意境,使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用自己的语言去表现美。在全班展示交流时,通过欣赏雨滴、小河、荷叶等图片感受“透明、清凌凌、穿梭”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播放蝈蝈叫声感受蝈蝈快乐的心情;通过播放夜空弯弯的新月和眨眼的星星动画,感受夜空的美丽迷人;通过配乐创设朗读意境,渲染课堂气氛。在教学生字时,石老师还利用了放大镜,让学生将生字的重点笔画看清,记牢。

教学评价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机制,是保证教育教学系统正常运行,促进教育教学系统不断优化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育教学系统中具有导向、改进、判断、激励等多种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老师将评价贯穿在课的始终。从个人到小组再到全班,从课堂的教学的组织到学生回答内容的对错精彩-----有时是一个眼神,有时是一个手势,当然更多的是语言,“你很会思考”“你的朗读很自然”“你们小组的学习不仅有序而且有效”“展示交流的加2分,认真倾听的加1分”等。评价形式丰富多样,评价语言精彩而有激励性,很好的调控了整堂课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热情此起彼伏。

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的课容量大,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如能有的放矢,放慢节奏,突出解决几个重点,课堂效果会更好。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今天有幸听了我校郭**老师的一节课,使我感受良多,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本课是一首儿童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语言浅近明快,亲切生动,富有儿童情趣。课文精美的插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展开合理想象,有利于理解诗意。

利用课文情境,加以音响效果,带给学生愉快的情绪和舒畅的心情。让学生在蝈蝈的美妙声中,迅速产生对夏天的遐想。多媒体配乐范读,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了夏天的美,对课文的向往自然产生,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为课文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的“乐学”氛围,并且很快拉近了师生距离。

郭老师充分利用文中“想变点儿什么”的一问,启开了想象的闸门,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是丰富多彩的,不尽相同的。郭老师在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通过朗读来交流,从中体会到的夏天的特点。在这一过程,展示了教师对教材的充分理解,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学生为主,尊重学生阅读中独特的感受。

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透明的雨滴”的理解,老师让孩子们观察画面,并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阵风吹来,小雨滴在绿叶上滚来滚去,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舒服”,然后指导朗读,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在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诗歌中优美的词句时,郭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这样几个亮点:例如,对“清凌凌”这个词的理解,郭老师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述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通过看图描绘河水给自己的感觉,从而顺其自然理解了词意,并且送词“清请的、清澈见底”让学生积累,并读出了感受;又如,在第3自然段中,“穿梭”一词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学生仅仅凭静态的图画并不能领会,郭老师采用的是把学生带入情境的方法,由一位学生戴上“蝴蝶”,全班学生作为“花朵”,“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此时毋需多言,这一动作已经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了“穿梭”一词。同时,小“蝴蝶”们穿梭的快乐也感染了全班,使得学生得以在这想象的空间里沉醉和抒发;在对课文重点部分的品读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小鱼嬉戏的自由,雨点歌唱的快乐,带给学生诗一般美好的意境,以“夏天来了,我想变成________”的句式,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以读促悟,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提升了诗的主题。

在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郭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学生通过朗读、想象、表演、阅读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点燃学生情感之火,加上老师的投入,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状态,情不自禁地走进文中,和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吴非在〈致青年教师〉一书的第一辑中说:我是来欣赏同行的。无疑,今天,我也是来欣赏的。《清澈的湖水》是一篇文质兼美,寓德育、审美、环保于一体的文章。老师用亲切的教态,儿童化的语言,独具匠心的设计,引领学生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品味语言,体会情感。整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值得学习,至少是因为:

1、这是一节有序的课堂。

老师充分的准备、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以及驾驶课堂的能力自不必分说,课堂上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引导学生读,什么时候引导学生练,什么时候让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都是心中有数,调控自如。我想,这正是实现教学目标、实现有效教学必须做到的。

2、这是一节“情感”的课堂。

对学生而言,每节课都应是一次难忘的情感经历。本文词句很美,但二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仅仅依靠文本很难感受到风景美和行为美。本节课,老师把激趣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巧妙地创设一些情境,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通过图片欣赏、音乐聆听、观看视频,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变成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3、这是一节扎实的课堂。

形式只是手段,发展才是目的。无论课堂上采用什么教学手段,最终都要为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服务。识字教学仍是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孤立的字词教学比较枯燥,学生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老师不惜在这一环节花大量时间,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联系生活实际或随文教学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字义,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比较法等指导学生熟记书写生字;其次是朗读训练形式多样,她还把整体教学目标细化到各个具体语句的学习中,落实教学目标清晰而有层次;语言表达训练点也有较强针对性。总之,整节课较好地落实了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值得同行借鉴。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林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

一是直接导入新课,指导板书课题。(时刻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习惯)。

二是引导学生谈出自己对北京的了解。(调动原有经验,已有知识的再现。)。

三是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注重预习方法和相关资料搜集的引导。(体现大的语文教学观和拓展语文课程资源的意识。)。

四是有效识字。分三个层次:带拼音全班开火车认读词语,去掉拼音认读,最后是认读单个的识生字。

五是再次读文,巩固识字,重点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

纵观整节课,个人认为。

林老师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1、扎实。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北京》的第一课时是一节扎实的课。根据年段目标和课文特点,林老师把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搞得十分明确。比如:设计的填空练习和词语教学丰富了学生的语言。预习方法的重视和指导等都有充分体现。

2、充实。

林老师的充实表现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她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是充实的。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3、厚实。

有教学思想的课,体现教师的教学境界。在认读生字时,有几个孩子没有迅速认读出来,

林老师都是耐心地鼓励和等待。教师学会了等待换来的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实践、自我努力获得知识的快乐。

4、真实。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撼的,有缺撼是真实的一个指标。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撼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如果林老师在注重以读促识的基础上,加强学生评价标准和评价策略的层次导向就更趋于完美。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浅水洼里的小鱼》是一篇能给人带来心灵震撼的文章。成百上千条小鱼被海水送上了浅水洼里,小男孩的做法让我们震惊,小男孩身上折射出的“珍爱生命”的品质令我们感动。沈老师在整堂课中以读为主,以读为线,贯穿始终。由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到细细品读,再到内化语言,层层推进。既训练了朗读,又体验了情感,品味到秋的美,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教学环节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在课一开始,沈老师就播放了很多鱼儿在海里自由自在游玩的图片,让学生尽情畅谈此时小鱼的心情,学生迅速滋生了对小鱼的喜爱初情,触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冲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中国的语言文字可谓是浩淼无边,优美的文本,充沛的情感,灵动的字词都折射出作者无限的情思。本文用词准确,无不透露出作者写作时用词的谨慎推敲。在指导朗读时沈老师抓住了重点词,关键字。例如“叨念、蒸干”等一步一个脚印,指导学生朗读,品味小鱼的凄惨,品中有读,读中有品。

俗语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下笔如有神,才能厚积薄发,才能避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在教学中,沈老师以读为主的理念,让学会充分地读,自由读,让学生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读,而后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从而使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将语言内化。

课堂总有美中不足之处,我觉得在这堂课上教师已经意识到让学生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何不再加强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的语言积累能学以致用。另外既然本堂课教师随文识字了,何不再随文写字呢?写字总是放在课堂的结尾,会让学生在这最后10分钟松散了。写字教学还应重视写字评价,才能让学生有所体会。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父亲和鸟》这一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看动静、闻气味就知道林中有鸟,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可以知道我同样也是爱鸟的。纵观刘老师执教的《父亲和鸟》一课,他的教学思路清晰:从谈话揭题—到初读感知—再到品读深入。力求营造新型的语文课堂,让课堂唤发生命的活力。

整堂课听起来非常轻松,学生在课堂上的灵性飞扬,有赖于刘老师所营造的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新课标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的对话,让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在师生、生生互动的对话过程中,学生充分展开了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接触。基于此学生才会在课堂产生“出格”的大胆想法。当学生产生这些想法,教师除了大加鼓励,还可帮其“扶上马,送一程”,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新课标特别讲求“人文性”,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在整堂中,刘老师用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以及积极与学生探讨的态度,善于用简洁明快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让这种枯燥的求知过程愉快化,活动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我们的感觉是课堂非常“活”,学生的思维、语言、情绪甚至动作异常活跃。刘老师处处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老师听出了你的爱鸟。”“你很投入。”在课堂上,刘老师的评价与启发总是同时存在,他的评价灵活多样,使学生时时感到温暖,给他们以启迪、赏识,激励着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父亲和鸟》一文是很好的阅读教材,如何深入文本,朗读训练如何落实,教师以情一步步推动文章的品读深入,他从“从哪些句子能感受到父亲懂鸟和爱鸟?”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品读,层层深入,加以体会,以情感来推动阅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展开阅读。如教学“父亲指着一根树枝对我说,看那里,没有风,他的话音很轻,生怕惊动了鸟。”从动词中体会父亲的知鸟,抓住“生怕”,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父亲的爱鸟。有了这样的体会,学生自然就能入情入境地读文。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练读与品评中,在教师情感的推动中,将朗读训练推向高潮。读出情感,读出人物特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大语文观。

老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读,而非代替学生读。因此,老师的作用首先是放手让学生读,还学生以读的权利和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这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老师“该出手时就出手”:当学生读得提不起精神来的时候,刘老师调动学生读的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印象平淡、形象模糊的时候,刘老师引领学得充分、读得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理趣、情味的时候,刘老师点拨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想象。

课堂中的表演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感悟到父亲爱鸟、喜欢鸟的寓意。老师以一颗童心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与教学情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基础与理解水平,对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在自读自悟中感受个性化解读的乐趣,培养了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乐趣,这充分印证了《课标》提出的: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总之,刘老师的这堂课让学生经历了难忘的精神之旅,师生一起为情所动,为美所醉,为真所净,在课堂上一起感动,一起享受。感动,是一种养分,一种保养心情,滋润灵魂的养分,她让孩子们透过语言文字,在父亲和鸟一起构建的和谐美好的世界里震撼、感动!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狐假虎威》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成语故事。通过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本事。

听了李**老师执教的《狐假虎威》一课,心中有些许想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同交流。

第一:抓住重点,理解成语。上课伊始,李老师引导学生用书中的话来解释“狐假虎威”的意思,并特别强调了“假”的含义。这样,学生在整体上对成语有了大概的理解,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下了基础。

第二:层次分明,朗读指导到位。李老师用“狐狸是如何蒙骗老虎的?”作为主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读课文的相关段落。抓住狐狸说的三次话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和感悟。在教学重点段落时,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着、摇”,让学生想一想每个动作所表示的含义,进而来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一愣、蒙住、松开”,让学生明白百兽之王是被狐狸给骗了。依据学生的理解,教师顺势指导,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朗读情绪高涨、踊跃。渐渐地,学生读出了狐狸的步步为营,老虎的信以为真。

第三、角色定位,现场表演。对于7、8两段,李老师采用分角色表演的形式进行处理,其他学生当导演进行评价,并准备了小动物的头饰,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学生只顾表演,缺乏必要的准备,因此效果欠佳。我觉得可以先让学生理解“神气活现,摇头摆尾,半信半疑,东张西望”四个词语的意思,再让学生对词语进行想象表演,最后把整个句子和段落表演出来。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会对角色的各种动作、神态更加了解,表演起来就心中有数,游刃有余了。最终达到在丰富多彩的朗读和表演中有所得、有所学、有所感、有所悟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教学目标突重点,抓住字词理解破难点,引领学生自觉、自主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就是教学语文的最好方法。

二年级语文评课稿

《我的影子》这堂课,教者凭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强的教学领悟力,较好地落实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也较准确地理解和演绎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课堂上,既体现了王校长所倡导的读练、读思、动静、内外这四个方面的和谐整合,又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合作,体现了开放式的大语文教学观,为我的教学提供了学习的范例。下面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往往是从兴趣入手。

张老师采用手影游戏、踩影子等形式,儿童化的语言进行教学,及时的激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乐于读书、乐于交流。

这节课,改变了以往阅读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的传统做法,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课文写了什么影子,影子有什么特点”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通过学生的读,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在其背后,我们分明可以看到教师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张老师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都体现了他们的积极思维。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学生朗读当中出现了问题,马上会有人帮他纠正,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无不在不经意之中展示了新的理念带给我们的享乐——语文不再是无趣的了,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教学有了它独特的神韵了。

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单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学习。这堂课的扩展练习:编儿歌,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指导上。书应该怎么读,老师用不同的方法(如:读重音、抓住感叹号等)进行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此,我提出一些个人的观点和大家商榷。

另外课文的关键词“有趣”能不能让学生概括出来?

以上只是我个人一些不成熟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