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需要学生进行大量资料查阅、数据分析和实证研究,是掌握学术研究能力的机会。这些毕业论文范文不仅包括理工科的研究,还涵盖了人文社科、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为不同学科的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参考资料。

浅谈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字。学生应当将毕业论文制作成word电子文档(要求提供电子稿)。

注释、参考文献等。

1、封面:省校统一印制。

2、目录:“目录”四号黑体。标注正文小标题的所在页码为五号黑体。

形式。

占1页。

6、正文:正文小标题为四号黑体字,正文为五号宋体字。段首空2格。有页码。

7、注释:采用尾注或脚注形式,全文的注释不得少于3个,形式如下:

(1)汪晖:《死活复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4年第3期。

(2)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第20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8、参考文献:不得少于3个,形式如下:

(1)陈敢:《论散文题材的现代性》,《理论与创作》2014年第4期。

(2)汪増祺:《汪曾祺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附:范文一篇。

1、因封面由省校统一印制,此范文仅从“目录”开始。

2、正文需单独编辑页码。

3、可根据论文实际要求编辑格式(如页边距、行距、段间距等),力求文章脉络清晰,阅读方便。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从创新的角度,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并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增强其在社会立足的本领。

汉语言文学专业很难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如工程、建筑、医学、会计等一样获得准确的职业定位,更是很难直接和应用型人才挂钩。

它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1]。

其主干内容是中外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与社会责任感。

为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特点在于:所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从事人的工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不体现在应用性,而是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不注意直接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等。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当前就业压力的增大,教学实用主义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而言,也必须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之上,积极和社会接轨。

2用实用性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给出该专业的就业方向为教师、各类编辑职务、文秘、文案策划人员等。

但事实上,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中国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

由此可见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宽的职业适应性,但同时,由于相关行业存在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了对他们较大的冲击力。

从现实意义来看,从实用性的角度指导教学应注意:

2.1优化课程,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

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2.2强化课程应用性,提高学生本专业的应用能力。

以就业的观点指导教学改革,就必须讲求专业的实用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结合该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即现代“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必须加以强化[2]。

该专业的实用性教学应体现在五个方面:古今各种文体的阅读能力,现代各类文体的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能力,信息调研能力等。

学校和教师必须精心设置课程体系,安排教学内容,形成本专业课程的应用模块,通过系统的应用技能课程的设置,以保证学生在学校能够提高这五个方面的能力,获得将来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应用能力,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

3用创新的理念指导专业教学。

创新包括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思维创新等。

本文强调:

3.1突破专业限制,进行教学内容创新。

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较广,但往往不精,竞争力上不如其他专业学生。

鉴于该专业的特殊性,教学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语言与文学本身,而可以结合汉语言文学的历史发展与就业现状,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技能的培养。

事实上很多新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甚至公共管理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发展而来的。

因此,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应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

如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3.2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

该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

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3]。

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

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

可以说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

沉默寡言不是该专业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2]陈吉猛.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08,(9):74-76.[3]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3).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提纲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五、研究价值。

第一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现状分析。

第一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内涵界定。

一、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概念。

二、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特征。

三、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功能。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现状分析。

第二章汉语言类电视节目内容和形式创新。

第一节陌生化理论应用下的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

一、“陌生化理论”概念解读。

二、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对陌生化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节目题材内容的创新。

一、创作理念的突破和革新。

二、节目定位的鲜明和精准。

三、文化符号的`引入和传承。

第三节节目结构形态的创新。

一、赛制悬念重重,设计扣人心弦。

二、专家权威上阵,诠释锦上添花。

三、选手引爆收视,策略各有路数。

四、主持人加互动,展现经典文化。

五、视听元素综合,摆脱传统录制。

第三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创新。

第一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渠道。

一、电视媒介把握汉语言文化节目推广方向。

二、多平台多形态传播优势互补。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效果。

一、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效果调查问卷及分析。

二、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传播效果调查结论。

第四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品牌创新。

第一节品牌的概念综述。

一、品牌的含义。

二、电视节目品牌化概念。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的品牌化意义。

一、品牌化有利于增加节目知名度、美誉度。

二、品牌化有利于形成忠实的受众群体。

三、品牌化有利于节目的第二次生长。

第三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品牌化途径。

一、坚持本土化原则,创新文化品牌。

二、坚持专业化制作,发展文化品牌。

三、坚持多样化探索,坚固文化品牌。

第五章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反思与展望。

第一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反思。

一、“传承”与“创新”割裂。

二、“生产主体”与“接受主体”割裂。

三、“当下创新”与“可持续创新”割裂。

第二节汉语言类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展望。

一、坚守“文化使命”绝不动摇。

二、台网沟通机制的合理优化。

三、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没有魏晋就不会有诗坛的辉煌而支撑魏晋文学并具备导引作用的人物必属三曹。但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三曹的研究却相当少,这足以引起研究界的重视,而在三曹的情感表述异同、风格比较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针对三曹诗歌的研究价值还是空前巨大的,本文以三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为视角来分析三曹诗歌,对进一步研究三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情感表达。

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究其原因,“建安风骨”可谓是第一功臣,那么何谓“建安风骨”呢?即汉末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至此,毋庸置疑,支撑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甚至走向巅峰的当数三曹无疑。然而,虽然他们三人都为魏晋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三者的风格以及反应问题的侧重点都是存在差异的。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方式这一视角来具体分析三曹诗歌的异同。

无论是身处汉朝的权族还是作为魏朝的皇族领袖,三曹都身陷政治漩涡,在凶险无比的政治生涯中体验人间的冷与暖,所以他们都有一颗拯救大众之仁心。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不但在政治上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魄”,在诗歌创作上也是汉魏诗坛的独秀。《蒿里行》的创作背景即是董卓专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句描写了讨董各路军队的列阵观望、畏葸不前、不愿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消极心态,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焦急心情和对消极抗战者的恼恨。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凄惨之状也无不痛快淋漓的揭露了军阀频造战乱使得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丑恶行径。《苦寒行》则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曲折艰险的征途、食宿无衣的窘境以及身处艰难军旅生活的军人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浓郁的思乡之情。“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突出征途之艰,“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则是表达出士兵的思乡心切,“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写了军人生存条件之差。纵观曹操这一题材的各个时期的乐府诗歌,可以发现其中的微妙关系,堪称“诗史”,前人称之为“汉末实录”。曹丕的《令诗》中“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下民哀哀糜恃,吾将以时整理”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但却没有那样浓烈的抗战意向。而被亲兄逼作“七步诗”的曹植在政治上的造诣甚至不及曹丕,更何谈与其父相提并论,但是所作的政治诗却多于其兄。他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通过“游侠儿”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从军一展宏图的志向。与其兄一样,曹植所写的篇数不多的政治诗所表现的政治理想、宏伟气魄都不似其父那般具体,那般真挚激烈。

那么为什么又有这些差异呢?那是因为社会的剧烈动荡对他们的影响不同。曹操所经历的时代,是汉、三国、魏时代,他亲身经历了社会由**到局部安定,所看到的自然是社会的黑暗,人们的苦难。诗人写这些诗的目的就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痛斥那些乱臣贼子的丑恶行径,为广大有志之士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曹操的很多诗到末尾都申述自己的伟大抱负,其原因在于想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非一己之私,使得他的诗充满积极情怀。曹丕曹植虽然自幼受父亲的熏陶,但是等他们真正具备创作能力的时候,社会局势已经大体稳定了下来,曹操定都邺下以后,他们兄弟虽然有时也随军征战,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诗酒宴饮,对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苦难虽然了解一些,但却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关于政治的诗歌也就甚少。

二、关于慨叹岁月短促,表达对人生的忧虑方面。

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腐败使得当时文人对人生充满了种种忧虑。世事无常,生命脆弱,人们面临各种生离死别的考验,因此他们开始感慨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促,想要更多的时间跟亲友团聚,享受人间的情与爱。自古至今,无数文人便将此寄托于自己的诗中,三曹也无不例外。

曹操的《龟虽寿》描绘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但是《短歌行》中也有“去日苦多”的惆怅,对时光流逝的叹息成就了他诗歌史上的古直悲凉。身为皇帝的曹丕也有同样的感慨。《善哉行》中的“人生如寄”、“岁月如驰”表现了曹丕对时间的珍惜,具有着浓郁的时间意识。经历被父亲冷落、被兄长算计的曹植对这方面的感触尤为深刻。

三、关于自我形象的塑造,个人情感的表露方面。

三曹诗里,自我形象塑造得最为完整鲜明的当数曹植。在曹植的诗里,可以找到他理想抱负的建立与幻灭和一生感情变化的.轨迹,找到他各个时期不同的自我形象。《公宴诗》中“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作者以“公子”自称,描写了贵族公子“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的闲适生活。虽然不如曹植般完整,但是曹操的自我形象也塑造的极为鲜明。那是一个渴望天下太平的仁者形象,是拯救全国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明君形象,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者形象。总体上讲,曹操是通过《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诗篇描述出自己既可以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又学富五车的能文能武形象。但是曹操的诗较难反映出他一生的情感变化。曹丕的诗只有《黎阳作诗》、《令诗》等稍塑其自我形象,多为代人之作。

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同的社会地位、人生遭遇、个性特点以及文学素养。身为军人,曹操性情较为豪放,较少矫柔做作,所以他的诗多是真实感情的自我流露。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他一定没想到自己还有成为诗人的天分,只是由于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感触激发了创作灵感。因此,曹操的诗中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是真实而又自然的。作为皇帝的曹丕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正所谓自古难两全,他的矫情自饰成就了他的皇帝伟业,然而人的有限的精力限制了他在诗歌上的长足发展,所以他的诗中只有少数塑造了他的寂寞孤独情怀,自我形象不甚完整。

诗歌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本文中叙述了三曹在忧国情、叹世情、思乡情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方面的情感,对于为数不多诗篇描绘的男女思慕情没有详述。但是,三曹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很多题材的鼻祖均始于三曹。而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三曹的研究还是相当少的,这足以引起研究界的重视,在三曹的情感表述异同方面、风格比较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针对三曹诗歌的研究价值还是空前巨大的,而我们以后的探究任务也是艰巨的,但是我相信,认真钻研“三曹”,我们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刘跃进,王莉。三曹[m]。北京:中华书局,—02。

[2]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1。

[3]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06。

[4]傅正义。“三曹”诗歌异同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2期。

[5]黄阿元。浅谈“三曹”诗歌艺术风格的差异及其原因[j]。民营科技,12期。

[6]王巍。论刘勰对三曹的评价[j]。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5期。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字

摘要:当前,无论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都在提倡要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力求能够在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来说,其培养目标也是为了能够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受到过去传统的重视理论知识学习的观念的影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假如这些问题不能够得到有效解决的话,则很难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本文围绕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展开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归纳和总结出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的意见和建议,以求能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教育;创新能力。

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推动整个学科发展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从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由于受到过去传统教育理念的长时间影响,在短期内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也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当前很多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明确地确立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导致很多学生依然陷在只知背书的恶圈里,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和个性的发展。而且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也使得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指导性,依然沿用过去传统的授课模式。这些对培养应用型人才均起到了消极作用。2.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培养目标一经确立,教学安排和整个教学过程就应该随之做出应对。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并未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反而一昧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每天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真正地掌握知识并不是通过死记硬背,而是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地掌握了这些知识,否则也只是机械地记忆,过段时间就会全部忘记。3.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任何课程改革以及课程质量的完善都离不开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无论对学校管理者、教师还是学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并未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也有些学校虽然建立起课程评价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却只重视形式或者只重视结果,根本无法对课程质量做出科学有效而又全面的评估,导致这些评价体系只能够发挥形式化的作用,并不能够为课程改革发挥有效的调控、指导作用。4.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考试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为了能够让教师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的教学情况。然而,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组织完考试之后,这些试卷全部都被束之高阁,学生只知道自己考了多少分,但是到底错题是为什么出错,正确的解法是什么,学生都无处可知。而且当前很多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组织完考试之后,教师也只是将这些考试成绩机械地录入电脑之中,并未对考试成绩做出全面分析,仅仅知道班级的排名情况,究竟教学过程中存在哪些薄弱环节,教师也并未针对这些考试结果作出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尽管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只要找到这些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必将会得到一定的改善。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策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等。1.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特别是学校管理者,在制定相关决策的时候必须自始至终以这一培养目标为导向,一切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对于教师来说,也应该明确这一培养目标,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来引导课堂设计与安排,力求所有的环节都能够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所帮助。对于学生来说,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是要成长为一个应用型人才,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应用能力,千万不要让自己过度地沉溺在理论知识中,应该适当地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当发现教室教学活动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的时候,也应该勇敢积极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建议。2.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要注重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比如说,可以在巩固提升环节中设置一些小演讲、辩论赛或者小论文撰写等新颖的形式,鼓励学生勇敢地挑战自己,并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达行业间的一些前沿信息,引导学生及时地了解这些信息,为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不断地提高自己,以求自己能够适应当前的行业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提高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3.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关键环节。应该创建一个能够由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课程评价体系,尤其是要突出学生的参与,使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的评价与建设之中。真正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见,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脱离了学生制定出来的课程评价体系,也很难能真正地应用到实践过程之中,而且很容易就会造成评价结果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最终影响课程评价结果的正确性。

综上所述,从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未重视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缺乏科学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未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几个策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注重课程教学安排的合理性,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考试反馈机制等。教育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学生成长、国家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关部门和学校、教师以及学生本人都应该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共同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发展和进步。相信在相关部门、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将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煊.浅谈高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42).

[2]丛冰梅.浅论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群建设与实践[j].文学教育(下),2019(10).

[3]崔永锋.汉语言文学专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

教学资源。

问题探论[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9).

[4]韩艳红.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黑河学刊,2019(5).

作者:张向宁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汉语言文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教学技巧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以提高目前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出语言学和文艺学方面的优秀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民族气节、家国情怀的国家栋梁。

但是,现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在教学水平和教学内容上存在着诸多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创新。

由于招生质量、师资力量、社会风气及学科本身的问题,汉语言文学教育水平不容乐观。

如今,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生源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

一方面,不多的师资力量被名校垄断;另一方面,许多学校招不到学生,教师又面临着无课可上的窘境,继而无法在教学中与时俱进。

导致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授课水平持续下降,其表现主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枯燥乏味。

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强烈的文科性质,使得阅读在教学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

教师在课堂上对大量的文字资料照本宣科,使得教学过程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教师存在的必要性产生质疑。

许多教师在上课之前都要求学生首先阅读著作,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都在日复一日地阅读[2]。

这样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地会产生问题,学生需要极大的兴趣支撑才能在本专业的学习中继续下去。

文学艺术和语言学本来是非常具有魅力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发挥这种魅力,才能保证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本活力。

但许多教师在这一点上并没有下太多功夫,在课堂上对教材内容过于依赖,对于文学艺术普遍缺乏自己的理解,难以把握学生的兴趣点[3]。

教师不重视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创新,许多教师讲授的内容许多年都没有变化。

教学时只是对书本内容逐句进行讲解,没有创新,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有的课程在开设了一个学期甚至两个学期之后,学生对该门课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仍然达不到理想的标准。

学生学习许多课程都是浅尝辄止,走马观花。

这样的教学是不可能有效的[4]。

(二)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我国的汉语言文学教材多年以来始终缺乏变化,许多课程使用的教材甚至是几十年前编订的。

部分教师以为文学史和文学理论都是已经确定的,不会再发生什么变化,只要照着书本研究前辈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成果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国际文学界的变革毫不清楚。

相比于语言学教育,文艺学尤其是最应该与时俱进的文学理论更加落后。

不少学校的文学理论教材中皆是上世纪六、七十年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模型,对国际文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没有涉及,不利于具有理论研究能力人才的培养。

汉语言文学教育多年来倾向于研究历史,而忽视了当今文学的发展[5]。

许多学校的当代文学史课程只到上世纪末或本世纪初的几十年。

以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只能根据个人兴趣对当代国际文学界进行了解。

对于新的文学形式,如网络文学,大多数人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其流行原因和形成机制缺乏思考。

甚至现今活跃在文坛上的严肃文学作家在大学中文系也缺乏知名度。

不少中文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看的仍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流行的较为通俗的文学。

言诗则是席慕容、汪国真,言小说则是《平凡的世界》,对于今天的文坛流行趋势缺乏了解。

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使学生找不到接触新鲜世界的窗口。

(三)教学过程缺乏交流。

大学教育不同于中学教育,本就倡导开放性、灵活性,要让大学生在一个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地方学习,但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则是大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与中学语文教师没有区别,甚至还不如中学教师上课生动有趣。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上学生发言很不积极,许多教师甚至不给学生提问和发言的机会。

这种情况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要创新汉语言文学教育,首先要先做到理念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学生也不是靠背课文和背知识点就能被培养为人才[6]。

要做到教育理念的创新,首先要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中文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

文化素养是区别一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和未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的人的主要方法。

对于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来说,汉语言文学的基础教育可通过家庭教育完成。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接受教育的学生不仅包括文学爱好者,也包括文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

在课堂实践中,必须要兼顾这两种类型的学生,给予他们各自合适的教学资源,推荐阅读各类经典和流行作品,提高语言文化素养。

其次,要对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核心加以把握。

授课教师必须要想明白中文系培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希望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得到什么样的知识、能力或技巧。

中文系的教育理念应当是在培养具有较高读写能力的应用人才的同时,寻找有理论研究能力的人才,这二者缺一不可[7]。

(二)教学手段的创新。

汉语言文学在教学手段创新上既有优势,也有劣势。

优势是文学艺术本就是一门具有很大魅力的学科,只要能让学生初步领略其魅力,就算是达成教学目标后,接下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继续探索。

而劣势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充满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要想获得足够的阅读量,必须静下心来专心阅读,对于缺乏定力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未免太过枯燥乏味。

创新教学手段可以从脱离书本开始,甚至让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和课堂,要营造多面立体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手段上多想多试,总结经验和教训,力求营造一个生动有活力的课堂。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的理论是十分抽象的,想要了解它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比如,在讲解小说时,试图让学生模仿作家的小说创作技巧进行创作,这就能使学生对这位作家的风格产生更加清晰的认识。

比如,以余华的“零度叙事”为例,可以让学生亲身实践零度叙事的写作技巧,以便对作家的水平和自己的文学素养有一个更加清晰、直观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进行分组探讨,提高课堂活力。

三、结语。

总之,汉语言教育身负前承中华传统文化、后接时代文明成果的重大任务,必须要尽快改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转变教学理念。

目前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面临着教学方法枯燥、教学内容陈旧、教学过程缺乏交流的严重问题。

要想进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创新,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创新入手,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表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革新是必要的,这个专业在革新的过程中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

身为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者,必须积极正确地认识教育现状,努力创新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姚锦莲。面向新课改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2]马兵。台湾与大陆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3]刘颖。基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4(32):154.

[4]彭小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中国现代文学导读》教学设计[d]。广州:暨南大学,2012.

[6]孙小彬,高文丹,吕勇兵。从高师院校教学现状看教学新理念的价值:以吕梁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吕梁学院学报,2011(6):72-75.

[7]张煦。浅议高职院校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理念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5(12):218.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终身学习特别是远程成人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突破教育过程的时空限制,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

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与利用是保障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大网络设施为基础,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北京电大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网上交互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

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对于电视大学系统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教育专家指出,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系统内部资源的共享应是一个典范。

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

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了“电大在线”公司,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

[1]对于学习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学习资源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教育资源。

网络教育资源是学生尤其是自主学习的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源泉,所以网络资源的设计非常关键,而不应是传统课程的电子版本。

[2]在“电大在线”平台上,中央电大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设计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央电大制作了计算机ip课件,网络直播课堂,并在网上定期发布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和期末复习指导。

通过中央电大的在线平台,学生还可以陆续看到一些配套的动态教学信息。

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同时自身也精心设计和建设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并与中央电大的资源加以整合应用。

针对北京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制作了解析重点难点的网页,又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网上发布作业讲评和例题解析。

同时,还把责任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录像片,制作成ip课件挂在网上。

这样,就使不同地区、不同分校的学生共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

2008年以来的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建设了四门网络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讲”、“北京文化专题讲座”、“美学专题”和“信息检索”,为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

为适应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教学特点,方便学生学习和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对三门补修课程“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基础”、“外国文学基础”进行了流媒体课件和网络化考试的题库建设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整合了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而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

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来分享。

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

这一途径有助于及时把亲自受到最佳教育的机会传到甚至是不能有幸进入最好学校或没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学生那里。

”[3]当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利用internet(因特网)和intranet(局域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网上图书馆以及大量的网上学校、个人网页、专题网站、电子杂志等个性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网络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量。

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精心设计整合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了丰富充实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学习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在空间上,使在授课教师面前学习的学生与距离教师百里之外的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时间上,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

网络使用上的极大自由度,也使学生不受文化水准、专业知识、年龄大小的限制。

汉语言文学专业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二、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中的主要力量。

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已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强劲的网络功能相抗衡。

网络媒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原有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已经过时,教师正面临与网络媒体分享权威的境地,教师的“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面临着网络权威的挑战。

在今天,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者———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

因此,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整合中的主要力量和网络学习中学生的协作学习伙伴,所以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

北京电大要求重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兼职教师们积极地应对网络权威的挑战,主动地参与网络教学,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职业和技术素质。

北京电大和分校的任课教师,不仅加强了网络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等,还通过观念适应、知识适应、技术适应乃至文化适应,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网络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网络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在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建设和整合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

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网络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

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网络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突出网络教学媒体的辅助功能。

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已被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教师对网络教学媒体给以了足够的重视。

在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挥北京电大系统优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网络教育的发展,通过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活动,加强电大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课程教师的相互沟通与协作。

这样,一方面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断提高网上教学能力搭建更好的专业与课程平台;另一方面,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教师队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资源建设提供了电大系统内专兼职教师的集体合力,一些分校教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中的网络资源建设做出了很有成效的工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整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双向化。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学习过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交互特性,学生利用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可方便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探索路径。

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艺术欣赏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

这种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等多向交流。

汉语言文学专业责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过程,而学生也随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三、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在网络时代学生的视野中,他们不仅可以从学校教师处接受到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网络上接受到新的知识。

由于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存储功能,而且具有快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学习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利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

因特网(internet)拥有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万维网(web)是借助因特网这个网络媒体构建的一种信息服务的方式,它使相互分割的文本转化为一个超链接的信息网络,变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大的虚拟信息资源库即超文本(hypertex)t。

“超文本”被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尼葛洛•庞帝教授叫做“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多媒体”。

[4]。

超文本的特征是学习的非线性和多结局。

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探源或者应用的联想探索。

因此,即使学习同一文本,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

超文本对于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尼葛洛•庞帝教授说:“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信息。

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

”[5]因而这种非线性学习特别适合于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创造条件。

在对艺术作品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学习如何自行获取信息和到哪里去采集信息,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学者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

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汉【白话文】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学习的促进者,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取代教学活动;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

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

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

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

可以说,协作式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

在北京电大各分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班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些课程的责任教师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组织了围绕各门课程的有关专题展开的讨论课。

教师要求学生们利用因特网去搜集信息,在不同的层面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

同学们通过在“没有页码的书”中的遨游,各自获取了丰富的信息,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因此,学生的讨论发言各具特色并收获颇丰。

总之,通过这种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学生们对于各门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大大拓展了知识面,信息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丰富补充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育资源。

四、对美国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资源运用的借鉴。

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高校和民间组织都为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力量。

政府组织建设的网络资源多为国家级的大型资源信息中心,其中有代表性的有:eric,即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free,即联邦优质教育资源。

这些信息中心为全美教师和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6]笔者在2006年秋赴美国考察远程教育的过程中,了解了史蒂文森理工学院、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康涅狄格州网络学院等高校和远程教育机构开展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一些情况,也找到差距和不足,学到了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借鉴的经验。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论文字范文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形式,通常是拿着沉甸甸的纸质书本,让学生进行枯燥的阅读,而如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阅读形式发生了改变,电子阅读成为一种时尚又便捷的方式。因此,将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教学与互联网电子阅读相结合,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购买纸质书籍价格贵、携带不便的困扰;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下的书籍种类繁多,教师需加以引导,就能够让学生更加迅速便捷的搜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汉语言文学书籍。在一些网络交流平台上,各个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互相沟通讨论,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有效地拓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进行阅读的视野,比如,对于一些古文献的学习不够了解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自己想要了解的部分内容和信息。但是,互联网的环境相对比较浮躁和嘈杂,对于一些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专业教师需要加以引导和督促。

想要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就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互联网+”时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为教师们研究学习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汉语言文学中有很多内容,都需要教师们进行大量的阅读及学习,并且理解透彻,才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精华教授给学生们。倘若教师的水平不够,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讲的枯燥乏味,则无法吸引住学生的眼球,更没有办法让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产生兴趣。因此,教师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学**台大量学习和研究一些专业人士汉语言文学研究成果。同时,教师们还要注重当代网络环境下受年轻人们喜爱的文学形式和优秀作品,比如,如今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碎片化阅读成为现代人吸取知识的一种主要模式。教师们就可以利用这样一个特点,创建一些微信公众号或者是微博等,更新一些与时代相关联的汉语言文学经典阅读,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特点,通常是要与这部文学所产生的历史背景相互联系,若学生们无法掌握所学的文学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一般是无法深刻体会文章中的含义的,教师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对这些历史背景进行一个简单的阐述,由此来减轻学生们学习的压力。“互联网+”时代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教师要将汉语言文学中的一些优秀传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具体化,如古人艰苦的生活经历和奋斗精神,就可以通过视频、录音等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其最终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自主进行学习,比如传统汉语言文学的阅读中一些篇幅较长、语言枯燥单调的诗歌,古文等,虽情感细腻,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字晦涩难懂。学生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一些动画、舞台剧等与这些诗歌内容相互融合,转化成人们易于接受和观赏的作品。但是在艺术作品创新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对名著文学的理解,不能有所偏差和曲解,尽量做到对原著作品的尊重。同时,通过网络技术也可以对文学作品进一步的烘托,比如现代的网络音乐中也会将一些古代的诗歌进行改编。在大学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校和老师都要鼓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进行再次创作,创造出契合时代发展的优秀汉语言文学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与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共同策划一些与汉语言文学传承相关的活动,如汉语言文学阅读比赛、诗歌朗诵、作文比赛等,实行线上线下征集策略,激发学生们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综上所述,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运用对汉语言文学教学既是一种推动,也是一种挑战。想要实现高效的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相关的教学人员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结合互联网+这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发挥出互联网+最大的教学优势,让汉语言文学始终保持活力。

参考文献。

[1]关雪平.浅析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与体验[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5,01:39+56.

[2]曹志平主编.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探索[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孙洪岩单位:国家开放大学(吉林)磐石学院。

毕业论文8000完整。

汉语言毕业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技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的发展。

然而汉语言文学在课堂教学中却没有太大的转变,出现了很多不宜事宜的现状。

本文就是在实践中探索现代汉语言优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渗透美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有机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同时也是后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我们应看到的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定期待。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当代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概论,影视概论,美学概论,写作学等课程。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2.1教学模式陈旧。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学生多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

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

2.2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1更新观念、多种手段教学。

传统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进程中,教师被视为整体课堂的操纵者与控制者,而学生则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类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仅能成为被动吸收者,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双向的教学互动过程,没有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完善结合。

为改变这一不良现象,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全面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教学理论,充分了解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状况,激发、鼓励教师深入教学一线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改革进程、状况,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思想的革命性、根本性变革。

我们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汲取传统形式课堂教学优势,发挥教师科学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定期聘请汉语言文学专家来校开展学术系列讲座、知名学科专家交流讲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师生科学探索汉语言文学教研、学习之道,提升全员文化素养。

另外,还可在校内定期举办演讲、朗诵、征文、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进而令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水平。

3.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技术合理支撑汉语言文学教学,促进学生完善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挖掘学习潜能,充分满足各类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形成学习实践的良好主观能动性。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名著书库,令学生通过自主网络化学习汲取文学精华,合理拓宽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全面提升研究与文学鉴赏能力。

3.2渗透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养分。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收录在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享誉中外的名作,完美浓缩了各国名家的思想和人品,有利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程中,必须充分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审美因素的挖掘,这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所描绘的美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对其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以及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加以分析,不断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培养,真实的去体会作品的境美。

3.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向,增强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汉语言毕业论文

现状研究,通过访谈调查、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三种手段进行。笔者结合自制的《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历程及教学法应用历程的访谈》提纲,在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四所高校对6名教学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收集了大量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和教学法应用情况的珍贵资料。运用针对中级阶段精读课的《相关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应用观察表》和《学生反馈意见调查问卷》,笔者对抽样的5个班级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观察、访问。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在运用中存在着三个明显不足,一是偏传统,改革创新少;二是偏封闭,交流沟通少;三是偏经验,设计安排少。结合这一结果,笔者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特点出发,对教学法提出了个人改进的建议。

abstract4-7。

绪论7-10。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对象界定7-8。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8-9。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内容9-10。

(一)研究方法9。

(二)研究思路9。

(三)主要内容9-10。

一、定义10。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那些?看看下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大全吧!

中国古代文学类。

1、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2、论辛词的英雄情节。

3、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4、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5、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6、“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7、关于白居易〈新乐府的评价。

8、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

9、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

10、元散曲的艺术风格。

11、柳宗元的寓言创作。

12、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3、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

14、水浒传的艺术成就。

15、论杜牧的七言绝句。

16、论归有光的散文。

17、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18、牡丹亭的艺术成就。

19、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

20、西游记的奇幼美与诙谐性。

21、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

22、金瓶梅人物论。

23、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

24、“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25、王安石后期的.诗歌。

26、论纳兰性德词。

27、苏轼词的主导风格。

28、桃花扇人物论。

29、秦观词的婉约风格。

30、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31、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32、论易安体。

33、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

34、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1、论鲁迅的《呐喊》和《彷徨》。

2、论“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

3、论郭沫若的历史剧(或《屈原》、

4、论早期的象征派诗歌。

5、论周作人早期的散文。

6、论丁西林的话剧。

7、茅盾小说的独特贡献。

8、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9、论巴金的《寒夜》。

10、论沈从文的〈边城〉。

大学汉语言毕业论文

本文解读了视觉文化语境下的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强调了视觉文化的冲击对电影和文学关系的影响,希望对于相关领域的研究能提供一些借鉴,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文学电影关系解读

在视觉文化冲击的今天,电影代替了文学的主导地位。但文学对电影的影响一如既往:如文学创作的经验;文学的诗意、文法;等等。电影对文学的影响的突出表现就是将读者渐渐变为了观众,并且这一过程是借助文学来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将文学与电影联系在一起的深刻原因。

人们把电影和其它艺术进行类比的过程中,挖掘出了其它艺术的特性在电影中的具体体现。如欧洲先锋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阿倍尔甘斯曾说,电影“应当是音乐,由许多互相冲击、彼此寻求着心灵的结晶体以及由视觉上的和谐、静默本身的特质所形成的音乐;它在构图上应当是绘画和雕塑;它在结构上和剪裁上应当是建筑;它应当是诗,由扑向人和物体的灵魂的梦幻的旋风构成的诗,它应当是舞蹈,由那种与心灵交流的、使你的心灵出来和画中的演员融为一体的内在节奏所形成的舞蹈。”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电影成为了诸多艺术的混合体。

文学作为电影存在的前提,以至于有人称文学是电影的母体。电影回归自身的过程本身同时也是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交流过程。在电子媒介一统天下的今天,电影与文学的融合代替了疏离,或者从文学的角度说,它走进了电影。可见,二者的交流也必然会促进其共同发展。

作为与电影相抗衡的'一方被抬出来的文学与电影相比,电影以其强烈的视觉表达效果,取得了较于文学的真实感。文学的短处可能就是文学之所以是文学理由所在,即在于文学的媒介——文字。由文字组成的句子具备了电影所不具备的逻辑秩序;而且其时态指明了其与表述对象的距离所在,文学这种表达形式是电影所不具备的,电影则是用其逼真的形象来表达生活的。就文字来说,它处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形式而存在并得到长足的发展。

社会生活催生了文学形式的出现与形成,在这一点上它保证了文学内容的独立。人们通过对文学形式的关注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是区别于现实的,是现实的反映,融合而又独立与现实,是一种矛盾的综合体。即使是推崇所谓的客观再现的现实主义文学,也无法诠释这一疏离。现实主义以其独特的文学修辞手法论证了文学不可能是,也永远成不了一台摄像机的事实。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里斯曼在20世纪50年代所写的《孤独的人群》中,提出了体现社会权威的三种引导形式。即传统引导、内在引导和他人引导三种形式,这三种方式分别对应一种社会形态。今天我们生活在“他人引导”的社会,这与“内在引导”有着本质的不同。内在引导的人的人群有其不同于其他引导方式的做人原则和人格标准,但是他们又是痛苦的,因为其处于一种不知对错,或者不知对何为其对的境界之中,他们是孤独的,感觉到了其所处的人生的不快,时常感觉到莫名的孤独感。

将里斯曼的“引导”与电影和文学对接受者造成的不同效果联系起来看,电影则会偏于“他人引导”,如上所述,可见“他人引导”是不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文学作为一种体现“内在引导”的书写,其功能就是促进社会缔结,形成和谐的局面,这也是那些捍卫文学主导地位人们的初衷所在。

距离在文学中就是指欣赏者与其对象之间的感觉距离,并且这种存在之美是永恒的,或者说永恒之美就在于距离。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就是强调距离对于文学永恒的重要性,距离是美之所在,在距离之外,或许一切都是飘渺的。“艺术旨在使人感觉到事物,而非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乃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难于把握,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既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电影以其逼真形象来表达生活,而文学之美,则美在含蓄,它以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境去诠释生活,借助文字、千变万化的修辞方式,将确定的对象又不确定的摆放在人们的面前,而这种意境与存在,需要读者的探索、感知,由于每个读者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出现在每个人面前的将是形色各异的同一形象。正是这种适宜的不确定性将催生出读者探索式的审美快感。可以得出,超越生活现实批判沉淀之下的存在,就是距离产生之美。

虽然电影自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形式,但是其声色之美,形象之真都决定了它不可能具有文学的含蓄之韵。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之下,文学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或许有所动摇,而它不可能也永远不会对文学的想象和真实的互动取而代之,这也是文学生命力之所在,同时这也正是文学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之下固保其真质的关节所在。

电影与文学关系的变化不仅表现在其传导方式的改变,也表现在文学的生存之根基受到了以电影为主导的视觉文化的冲击。二者的关系也在融合交流中相互促进发展,纵观视觉文化的发展历史,不难预见,在融合共生的主流背景之下,文学在电影的刺激之下,其生存发展的空间无疑将更为广阔,电影则在自身完善的基础之上也必然会获得长足的进步。

[1]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周安华.现代影视批评艺术.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

[3]金惠敏.趋零距离与文学当前的危机.文学评论.2004(2).

汉语言毕业论文

现状研究,通过访谈调查、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三种手段进行。笔者结合自制的《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发展历程及教学法应用历程的访谈》提纲,在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和新疆农业大学四所高校对6名教学负责人进行了访谈,收集了大量关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和教学法应用情况的珍贵资料。运用针对中级阶段精读课的《相关教学法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应用观察表》和《学生反馈意见调查问卷》,笔者对抽样的5个班级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观察、访问。笔者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法在运用中存在着三个明显不足,一是偏传统,改革创新少;二是偏封闭,交流沟通少;三是偏经验,设计安排少。结合这一结果,笔者从新疆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特点出发,对教学法提出了个人改进的建议。

abstract4-7。

绪论7-10。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对象界定7-8。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8-9。

三、研究方法、思路及主要内容9-10。

(一)研究方法9。

(二)研究思路9。

(三)主要内容9-10。

一、定义10。

汉语言毕业论文

摘要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科技对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中国社会在不断创新中发展,汉语言文学也在不断的发展。

然而汉语言文学在课堂教学中却没有太大的转变,出现了很多不宜事宜的现状。

本文就是在实践中探索现代汉语言优化的教学方法。

关键字汉语言文学教学实践情境教学渗透美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有机载体,代表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文明,同时也是后现代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

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多少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我们应看到的是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定期待。

汉语言文学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果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

当代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有: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当代文学,现代文学,古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概论,影视概论,美学概论,写作学等课程。

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

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2.1教学模式陈旧。

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学生多是“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与“学”的效率难以提高。

久而久之,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无法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真正目标,不利于培养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素质。

2.2教学手段单一。

以往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时,基本采用的都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

由于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加之教学中欠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3.1更新观念、多种手段教学。

传统汉语言文学实践教学进程中,教师被视为整体课堂的操纵者与控制者,而学生则只能处于被动地位,接受教师传授的各类知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埋没,仅能成为被动吸收者,丧失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双向的教学互动过程,没有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完善结合。

为改变这一不良现象,教师要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全面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教学理论,充分了解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状况,激发、鼓励教师深入教学一线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改革进程、状况,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思想的革命性、根本性变革。

我们可充分的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汲取传统形式课堂教学优势,发挥教师科学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

定期聘请汉语言文学专家来校开展学术系列讲座、知名学科专家交流讲学,在全校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引导师生科学探索汉语言文学教研、学习之道,提升全员文化素养。

另外,还可在校内定期举办演讲、朗诵、征文、书法、等丰富多彩的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学习热情,进而令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学习水平。

3.2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网络技术合理支撑汉语言文学教学,促进学生完善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学习效率、挖掘学习潜能,充分满足各类个性化、自主化学习需求,形成学习实践的良好主观能动性。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搭建名著书库,令学生通过自主网络化学习汲取文学精华,合理拓宽知识面、激发阅读兴趣,全面提升研究与文学鉴赏能力。

3.2渗透审美教育。

文学作品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养分。

大家都知道,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享受,因为收录在汉语言文学教材中的作品一般都是享誉中外的名作,完美浓缩了各国名家的思想和人品,有利于学生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程中,必须充分注意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审美因素的挖掘,这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所描绘的美的同时,积极引导他们对其内部结构的情感渗透以及外部结构的表现形式加以分析,不断使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得到培养,真实的去体会作品的境美。

3.3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教学要以学生的就业为指向,增强实用性。

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岗位大多集中在政府机关、教育科研、新闻出版、企业公司等单位,还有少数人涉足律师、房地产、金融外贸等新兴行业。

汉语言毕业论文

在中国文学史上,魏晋时期是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没有魏晋就不会有诗坛的辉煌而支撑魏晋文学并具备导引作用的人物必属三曹。但是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三曹的研究却相当少,这足以引起研究界的重视,而在三曹的情感表述异同、风格比较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针对三曹诗歌的研究价值还是空前巨大的,本文以三曹在情感表达方式上的异同为视角来分析三曹诗歌,对进一步研究三曹具有重要意义。

三曹;建安风骨;情感表达。

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究其原因,“建安风骨”可谓是第一功臣,那么何谓“建安风骨”呢?即汉末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至此,毋庸置疑,支撑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甚至走向巅峰的当数三曹无疑。然而,虽然他们三人都为魏晋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三者的风格以及反应问题的侧重点都是存在差异的。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方式这一视角来具体分析三曹诗歌的异同。

无论是身处汉朝的权族还是作为魏朝的皇族领袖,三曹都身陷政治漩涡,在凶险无比的政治生涯中体验人间的冷与暖,所以他们都有一颗拯救大众之仁心。

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不但在政治上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魄”,在诗歌创作上也是汉魏诗坛的独秀。《蒿里行》的创作背景即是董卓专权、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句描写了讨董各路军队的列阵观望、畏葸不前、不愿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消极心态,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焦急心情和对消极抗战者的恼恨。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凄惨之状也无不痛快淋漓的揭露了军阀频造战乱使得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丑恶行径。《苦寒行》则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曲折艰险的征途、食宿无衣的窘境以及身处艰难军旅生活的军人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浓郁的思乡之情。“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突出征途之艰,“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则是表达出士兵的思乡心切,“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写了军人生存条件之差。纵观曹操这一题材的各个时期的乐府诗歌,可以发现其中的微妙关系,堪称“诗史”,前人称之为“汉末实录”。曹丕的《令诗》中“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下民哀哀糜恃,吾将以时整理”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但却没有那样浓烈的抗战意向。而被亲兄逼作“七步诗”的曹植在政治上的造诣甚至不及曹丕,更何谈与其父相提并论,但是所作的政治诗却多于其兄。他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通过“游侠儿”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从军一展宏图的志向。与其兄一样,曹植所写的篇数不多的政治诗所表现的政治理想、宏伟气魄都不似其父那般具体,那般真挚激烈。

那么为什么又有这些差异呢?那是因为社会的剧烈动荡对他们的影响不同。曹操所经历的时代,是汉、三国、魏时代,他亲身经历了社会由动乱到局部安定,所看到的自然是社会的黑暗,人们的苦难。诗人写这些诗的目的就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痛斥那些乱臣贼子的丑恶行径,为广大有志之士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曹操的很多诗到末尾都申述自己的伟大抱负,其原因在于想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非一己之私,使得他的诗充满积极情怀。曹丕曹植虽然自幼受父亲的熏陶,但是等他们真正具备创作能力的时候,社会局势已经大体稳定了下来,曹操定都邺下以后,他们兄弟虽然有时也随军征战,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诗酒宴饮,对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苦难虽然了解一些,但却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关于政治的诗歌也就甚少。

战争的残酷、政治的腐败使得当时文人对人生充满了种种忧虑。世事无常,生命脆弱,人们面临各种生离死别的考验,因此他们开始感慨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促,想要更多的时间跟亲友团聚,享受人间的情与爱。自古至今,无数文人便将此寄托于自己的诗中,三曹也无不例外。

曹操的《龟虽寿》描绘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但是《短歌行》中也有“去日苦多”的惆怅,对时光流逝的叹息成就了他诗歌史上的古直悲凉。身为皇帝的曹丕也有同样的感慨。《善哉行》中的“人生如寄”、“岁月如驰”表现了曹丕对时间的珍惜,具有着浓郁的时间意识。经历被父亲冷落、被兄长算计的曹植对这方面的感触尤为深刻。

三曹诗里,自我形象塑造得最为完整鲜明的当数曹植。在曹植的诗里,可以找到他理想抱负的建立与幻灭和一生感情变化的轨迹,找到他各个时期不同的自我形象。《公宴诗》中“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作者以“公子”自称,描写了贵族公子“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的闲适生活。虽然不如曹植般完整,但是曹操的自我形象也塑造的极为鲜明。那是一个渴望天下太平的仁者形象,是拯救全国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明君形象,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者形象。总体上讲,曹操是通过《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诗篇描述出自己既可以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又学富五车的能文能武形象。但是曹操的诗较难反映出他一生的情感变化。曹丕的诗只有《黎阳作诗》、《令诗》等稍塑其自我形象,多为代人之作。

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同的社会地位、人生遭遇、个性特点以及文学素养。身为军人,曹操性情较为豪放,较少矫柔做作,所以他的诗多是真实感情的自我流露。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他一定没想到自己还有成为诗人的天分,只是由于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感触激发了创作灵感。因此,曹操的诗中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是真实而又自然的。作为皇帝的曹丕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正所谓自古难两全,他的矫情自饰成就了他的皇帝伟业,然而人的有限的精力限制了他在诗歌上的长足发展,所以他的诗中只有少数塑造了他的寂寞孤独情怀,自我形象不甚完整。

诗歌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本文中叙述了三曹在忧国情、叹世情、思乡情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方面的情感,对于为数不多诗篇描绘的男女思慕情没有详述。但是,三曹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很多题材的鼻祖均始于三曹。而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三曹的研究还是相当少的,这足以引起研究界的重视,在三曹的情感表述异同方面、风格比较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针对三曹诗歌的研究价值还是空前巨大的,而我们以后的探究任务也是艰巨的,但是我相信,认真钻研“三曹”,我们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刘跃进,王莉。三曹[m]。北京:中华书局,2010—02。

[2]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

[3]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06。

[4]傅正义。“三曹”诗歌异同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2期。

[6]王巍。论刘勰对三曹的评价[j]。辽宁大学学报,1995年5期。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学号:2014001400124。

姓名:崔志星。

层次:

教学。

点:直属。

目录。

摘要3。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4。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4。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4。

(一)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积极影响5。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消极影响5。

三、

(一)成为新的文化产业6。

(二)成为新的文化传承工具7。

四、结语7。

参考文献9。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信息时代。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下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得到了多样化发展,为社会发展带来多重影响。网络语言正是现代传播模式以及网络技术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对我国渊源流长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此笔者展开对新时期下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产生的影响及意义作用的梳理探索,以期能够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语言;汉语言文学;发展影响。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与特点。

(一)网络语言的定义。

网络语言主要是指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区别于传统平面语言媒介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最初是为了提高网络交流效率或是达到某种交流沟通需要所采用的方式。可以说网络语言同网络技术的动态发展息息相关,是一种特定环境下所使用的语言形式。同汉语言文学不同的是,网络语言构成方式多样,所代表的。

(二)网络语言的特点。

第一是网络语言具有自由性特点。汉语言文学中的语言构成需要按照一定语言规律,而网络语言的构成包含了字母、拼音,数字甚至实现了再“造”字。如“又双叒叕”四个字表达不断叠加的意思。这主要是因为网络社交中的交流方式以及情感表达同现实是不同,网络社交中会出于个人的便捷从而改造一些词语、甚至是利用一些错字、病句等来提高达到小群体内的交流的高效性。如“不明觉厉”是“不明白是什么,但是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句子的网络化处理,正是出于高效的原因,才利用四个字缩短了表达的时间。第二是网络语言具有开放性。网络语言的使用没有任何场合、语境等的影响。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在随意使用。同时网络语言的构架是不局限于汉语这种文字的,还融入了拼音、囧字数等缩写,设置还插入了一些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如“”字的出现。由于网络语言的构成和使用上具有自由性、开放性等特点,其有别于传统汉语言文字的优势特点,让网络语言的传播和利用具有较广的传播影响范畴。

第一是网络语言优化语言组织形式,带来文化交流空前繁荣。汉语言文学的语言组织形式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所展开的,且拥有一定的语言情感,要求合适的环境下使用。但是网络语言没有任何的规则限制,且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一旦流行起来,在网络世界中就会变得随处可见,人们在网络平台中更容易受到这些语言的影响,并且掌握这些语言成为网络语言的传播者。如对囧于“”这个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率不高,而随着其成为一种网络语言之囧后,在日常生活交流中,人们会借助“”来表达一种广泛的情感。如听到一件囧尴尬的事情,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尴尬的心情。而看到一些搞笑的事情,囧也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无奈和郁闷。更重要的是这些网络语言还延伸到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囧囧囧实现了文化交流。如电影《人在途》《港》《泰》系列的应用。

第二是网络语言的有利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由于网络语言是出自于网络,其自身的构成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内涵特点,因此当前在素质教育活动中,网络语言作为一种工具、现象在教育互动中被应用,为教育的生活化发展提供了素材,更是通过新颖、有趣性丰富了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借助网络语言更好发展自己的汉语言能力,使得汉语言更加生动、多样化发展。

(二)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字发展的消极影响。

网络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根本不是语言形式,其无法正确的表达出汉语言文学的人文性、情感性等。甚至一些网络语言的构成是为了标新立异赢得社会关注所存在的,因此在构成上具有投机性。同时网络语言在青少年之间流传应用较多。对于还未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的未成年人而言,对汉语言文学进行曲解、重构的网络语言的过度接触,对正常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误导。如最近流行的“亚子”表达,青少年在展开语言表达或是鉴赏时,下意识的利用网络语言中“亚子”来代表原本的正常的词“样子”。第二是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我国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迎来了走出去的新阶段,而汉语言文学作为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的工具,同时作为我们的民族语言,其所具有的成熟语言体系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文化自信强国构建的活名片。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趋势下,网络语言若是大行其道,其势必会对中华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误导。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社会实现了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模式,在文化领域中更要求能够借助网络技术,更好地带动汉语言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建设文化自信强国做出贡献。当前网络语言所具有的全民参与性,流通迅速性等特点都是当前文化产业寻求发展的必备条件所在。因此当前能够实现网络语言发展的规范和引导,对于一些错误用字、词义误解等网络语言要加以抵制,但是对于一些能够丰富汉语言文学内涵和意义的网络语言,能够将其当做是汉语言文学产业化的创新点所在,符合网络语言历史人文内涵,从而实现汉语言文学的现代化发展,网络语言的人文化发展。

(二)成为新的文化传承工具。

在新的国际形势下,我国要想实现发展,必须能保持民族的独立性,抵制文化侵蚀,因此更要求能够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尽快建立文化自信强国。但是对于汉语体系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体系而言,其可谓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了,如何将汉语在国际上推广出去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难题所在。而网络语言的出现改变汉语言文学的艰涩、表达含蓄的特点,以一种趣味性、直接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也由此带来更大的推广和传承。如“xswl”这样的拼音缩写,其具有简单的特点,但同时掌握到汉语言文学现代语音的人也可以从“xswl”字母中,反思出“笑死我了”的拼音情况。可以说网络语言为汉语言文化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动机。与此同时网络语言出现形式给予我国汉语言文学传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即可以借助网络这一工具平台,对我国民语言文化和特色展开凝缩呈现。如在我国汉语言文学拥有大量的生僻字,一些语音字义优美但是不经常使用的字词,若是采用传统的宣传教育,则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无法在接受文化的同时成为文化的传承者。而反之借助网络工具,《生僻字歌》的出现,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汉语言文学文字拼音学习的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化传承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社会形式下,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应用是趋势所在,社会各行业各阶层对网络语言都避无可避,对于新生的事物只有辩证的看待它对待它才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形成社会进步发展的巨大推手。因此笔者对于网络语言带来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的归纳。

总结。

从而提出网络语言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所在旨在能够对汉语言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评语;本文题目是报告的题目,但是内容是论文的内容,请重新组织内容,报告需要针对调查的情况,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本科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回首既往,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能在xxxx大学校园里度过,能在众多学富五车、才华横溢的老师们的熏陶下度过,实在是备感荣幸。在四年的时间里,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获益匪浅,人也逐渐成长。这除了我自己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们的关心和帮助、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此,我向他们致上深深的谢意。谢谢你们!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艰辛而又富有挑战性的,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如何确定论题、如何围绕论题查找资料、怎样斟酌字句等,一度令我感到聒噪、痛苦和彷徨。老师的谆谆诱导、同学们的.出谋划策以及家人的支持鼓励,是我坚持完成论文的动力源泉。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黄x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框架的设计、结构的布局到最终的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他都费尽心血。没有x老师的辛勤栽培、孜孜教诲,就没有我论文的顺利完成。感谢他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无私的关怀和帮助。

在写论文过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不少问题,如知识浅薄、对文献资料等涉猎太少,以至于写论文时遇到不少阻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境,我以后还需要不断的努力,增长知识。

一个人的成长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没有别人的支持与帮助绝不可能办到。我感谢可以有这样一个空间,让我对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好好工作!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