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不仅仅是一篇好文章,更是一种经典和典范,它代表了一种写作的高水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这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加上很多学生资金投入的欠缺,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起到的效果非常小。高校大多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开设有供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机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需要帮助的学生没有得到实际帮助。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不少老师和学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未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有时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受这种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和释放而走上了歧途。

有了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只片面的重视招生和就业这两项工作,对于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没有设立,更别说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部分高校只是象征性的开设几堂课,起到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除此之外,高校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配得几名教师也都是非专业,只会简单罗列教材上东西,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有些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教育政策需要,很多工作都是非常不到位。基本都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对有需要的学生没有实际的帮助。一些学校即使有心理咨询的机构,也只是形同虚设。

首先,要做好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利用校报开始建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心理驿站专栏,对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给大学生传输正确的理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

其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日常教育工作的内容,保证其工作进行。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还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正常得教学活动当中。确保高校形成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对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传输。

最后,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工作的科学化。从适应和发展的角度来构建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模式,确定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真正成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它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小结。

总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状况,要及时地进行处理。高校不仅要重视心理辅导工作的展开,还要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使之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真正做帮助在校大学生身心全面成长发展。

浅谈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方向性拓展论文

摘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创新性探索,将人格构建规律作为基本出发点,对学生社会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进行具体分析,进而在学生社会人格构建过程中渗透出社会发展心理的引导作用。传统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创新性探索主要以思想意识为侧重点,学生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的重要性相对较为缺失。在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创新要素探索中,结合学生社会独立人格、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基本要素,客观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侧重点形成科学转型,成为发展的全新要素。

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视角探索中,介绍教育心理学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及理论[1],将学生人格特征以及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社会人格的建立,为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角度为根本突破口,强调社会独立人格以及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学生社会独立人格与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确保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程度能够不断提升,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构建方向。

1.立足一般人格形成规律研究,展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信息爆炸引发各种思潮进入校园,在促进校园革新的同时,也引发各种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理论[2]。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性拓展与研究中创新点在于将学生人格构建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人格特征的一般形成规律为基础,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心理,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适应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一般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具有阶段性特征,分别是人格意识的构建、人格动机的形成以及人格行为的体现等三个阶段性条件。人格意识的构建包含独立人格与民主人格意识的构建过程,人格动机的形成是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人格行为的产生是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直观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拓展与创新,结合学生一般人格构成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教育心理学引导过程中渗透,促使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得到充分表达。

2.着眼社会人格构建主体思路,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观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性创新要素中确立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人格形成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从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中将学生社会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的形成过程为根本主体,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发展主观能动心理,从思想、意识、观念以及思维层面正确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进而积极转变高校学生心理。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人才社会发展,深层探究社会人格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的根本表现,促使社会人格构建的一般规律中能够渗透出人才社会发展心理所具有的影响与指导作用,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转型提供必然推动力。

3.以利他人格培养客观路径,表达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全新切入点。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积极力量[3]。利他人格的形成作为人的社会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社会发展心理深层优化的具体表现。从利他人格的基本特征来看,关键点在于以他人利益为中心,并且将满足他人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体现出人的社会人格、心理发展的成熟度。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社会人格的构建与发展一般规律,将利他人格培养的侧重方向进行具体挖掘,突出以他人利益为中心的人格引导过程,同时积极构建学生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发展心理,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社会人格能够逐渐完善,从社会客观层面深层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切入点,也突显立足学生人格构建规律,为学生社会发展心理形成积极优化,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度、成熟度达到充分保证。这是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思想创新的重要因素,利他人格的培养路径能够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的心理意识,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保证学生社会人格、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社会思维的正确树立。

1.以思想独立性为根本,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社会人格化影响。从人的社会思想形成所具备的`一般特征进行具体探究,思想的独立性最为明显,表征出的社会人格更加具体,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发展。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集成中针对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将社会独立人格形成产生的必然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教育心理学中高校学生的社会人格引导,并最终准确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思想的独立性角度出发,思想的独立性特征的形成源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观点。而思想的独立性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的不同性,为此在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尊重学生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发展方向,总结出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不同思想作用,对动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观点进行激烈的批判,并为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积极优化进行思想保证[4]。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中从思想特征角度分析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客观作用,得出教育心理学研究社会人格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意识独立性为重点,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尊重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必然过程,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研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以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为突破口,正确引导和指向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高校学生意识的独立性角度进行具体探究,将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社会发展意识能够体现出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主观方向。然而在高校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所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产生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方向的方向性作用力,形成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带动作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进行系统深化,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引导方向进行准确探究,以意识的独立性全面分析为侧重点。突出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方向性引导要素广泛探究,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心理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由此更为明显。

3.以观念独立性为关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化研究新目标。社会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观念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从人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中可以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明显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人格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教育评估和特殊群体教育、学校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学校中的健康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校外早期干预和改革推动者角色等五个方面体现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5]。针对观念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独立性、人生观念的独立性、社会观念的独立性等三个方面。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较为复杂的基本特征,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看待人生发展的观念也存在相应的区别,作用于高校学生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存在明显不同。将这一方面作为重要出发点,总结和归纳高校学生社会发展的观念独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独立人格,在观念引导路径存在相应的具体性的同时,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构建的目标、方向能够保持高度统一,最终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面向学生社会人格化发展新领域,构建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新目标。

1.以民主心理构建规律为契机,呈现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新动态。民主心理构建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和促进其社会民主心理的发展。从民主心理构建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内在必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民主动机的形成主要体现于激发民主心理形成的作用点,民主行为的形成直观体现民主心理发展方向。通过两方面必然要素,积极构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进而深层优化人的社会发展心理。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民主人格形成与构建的基本要素,突出民主心理构建规律所具有的根本性。结合民主动机以及民主行为产生的必然条件进行深层探究与分析,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心理构建要素能够形成深层补充,为构建学生民主人格提供强有力的作用因素。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目标进行实质性转变的根本,推动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侧重点能够得到充分呈现,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方向性创新要素,构建民主人格研究与发展新动态。

2.以民主意识引导为侧重方向,形成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发展新理念。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能够反映出人的民主心理以及民主思想。而在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民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直接促进人的民主发展思想的构成,促使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特征发生转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深化探索过程中,以教育现实情境为基本研究取向,以学习者心理研究为中心,以量化研究为主并注重多方法结合,凸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6]。同时应明确民主意识引导具有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民主意识引导,指引学生民主人格的构建方向确立。从民主意识引导路径角度分析,将观念意识的强化为基本条件,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发展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确立,有机带动社会人格的民主性方向发展。深层引导学生民主思想,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思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格特征的民主化构建,为构建学生社会民主发展心理产生重要的思想意识推动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民主意识引导为关键点,将民主人格构建为侧重方向,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构建与形成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特征,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与新理念,成为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重要着力点。

3.以民主思维强化为核心要素,表征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新局面。民主思维的强化作为人的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意味人的民主人格特征全面形成,推动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形成持久性。从民主人格构成的阶段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民主思维的形成作为最高阶段,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心理的民主化方向全面形成,能够以社会民主角度看待社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同时保持客观、准确的社会事物发展的认知观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进程中,将学生社会民主人格构建为重要研究方向,以民主思维的强化为核心出发点,有机优化人的社会民主心理。进而使高校学生面对社会发展新环境,能够将社会发展思想、社会发展观念予以适应性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构建的准确性。然而在民主思维的构建与强化过程中,结合学生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特征进行积极引导,在以社会层面强调人格独立性的同时,深层构建民主性人格。高校学生民主化发展心理能够得到全面深化,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能够以学生社会人格的民主化发展,形成社会人格民主化思维,达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民主化发展新目标,体现出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全新侧重方向以及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2]陈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走向[j].黑龙江高教研究,(5):33.。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及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该把对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探索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各自的优势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浅谈网络心理学的论文

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如同心理学自身研究领域一样宽广与多样化,几乎心理学的每一分支学科都可以而且正在与网络相结合而成为网络心理学自身的研究对象。正如约翰苏勒博士所言:“因特网为心理学家以及其它行为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首先,网络本身作为一种处理与收集信息的高科技手段,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然造成深刻的冲击。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以及实验法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相对应的形式。网络为心理学界揭开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存在着很多研究方法。其次,随着网络空间、虚拟现实的快速发展而出现了诸如网络成瘾、网络环境的去抑制特点、虚拟团队的管理等一系列新的问题,导致心理学开始考虑将网络作为自身的研究内容。再次,人们在网络中的行为因为不同的技术载体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而每一种形式都涉及到人机交流、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三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正是网络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所在。此外,在进行网络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网络改变了人类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时间、空间和感观上的构成,它需要一套有别于传统道德准则的独立的阐述说明。

在与计算机心理学、传播心理学与影视心理学等类似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相比较,可以看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泛,网络心理学研究将涉及心理学的所有分支学科。实质上,这正是网络作为当今信息社会的基础载体的必然结果。

浅谈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方向性拓展论文

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视角探索中,介绍教育心理学在课程设计中的重要性及理论,将学生人格特征以及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根本出发点,引导学生社会人格的建立,为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一般规律角度为根本突破口,强调社会独立人格以及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作用,突出高校学生社会独立人格与社会民主人格构建的重要因素,并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确保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程度能够不断提升,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构建方向。

1.立足一般人格形成规律研究,展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信息爆炸引发各种思潮进入校园,在促进校园革新的同时,也引发各种问题。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心理理论。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性拓展与研究中创新点在于将学生人格构建与发展为切入点,以人格特征的一般形成规律为基础,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心理,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适应性能够全面提升。学生一般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具有阶段性特征,分别是人格意识的构建、人格动机的形成以及人格行为的体现等三个阶段性条件。人格意识的构建包含独立人格与民主人格意识的构建过程,人格动机的形成是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产生的前提条件,而人格行为的产生是学生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直观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的拓展与创新,结合学生一般人格构成规律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教育心理学引导过程中渗透,促使研究方向与研究视角的创新性得到充分表达。

2.着眼社会人格构建主体思路,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观点。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的方向性创新要素中确立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将社会人格形成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社会心理所产生的带动作用。从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思路中将学生社会思想、意识、观念、思维的形成过程为根本主体,积极构建学生社会发展主观能动心理,从思想、意识、观念以及思维层面正确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进而积极转变高校学生心理。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人才社会发展,深层探究社会人格构建所具有的作用性的根本表现,促使社会人格构建的一般规律中能够渗透出人才社会发展心理所具有的影响与指导作用,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方向的转型提供必然推动力。

3.以利他人格培养客观路径,表达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全新切入点。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种为了得到良好的结果而灵活自我调节的能力,即积极力量。利他人格的形成作为人的社会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的社会发展心理深层优化的具体表现。从利他人格的基本特征来看,关键点在于以他人利益为中心,并且将满足他人利益为根本立足点,体现出人的社会人格、心理发展的成熟度。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社会人格的构建与发展一般规律,将利他人格培养的侧重方向进行具体挖掘,突出以他人利益为中心的人格引导过程,同时积极构建学生满足他人需要的社会发展心理,进而促使高校学生社会人格能够逐渐完善,从社会客观层面深层引导学生社会发展心理。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全新切入点,也突显立足学生人格构建规律,为学生社会发展心理形成积极优化,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健康度、成熟度达到充分保证。这是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思想创新的重要因素,利他人格的培养路径能够积极优化学生社会发展的心理意识,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保证学生社会人格、社会心理、社会思想、社会思维的正确树立。

1.以思想独立性为根本,形成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社会人格化影响。从人的社会思想形成所具备的一般特征进行具体探究,思想的独立性最为明显,表征出的社会人格更加具体,影响人的社会心理发展。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集成中针对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将社会独立人格形成产生的必然作用进行具体分析,探究教育心理学中高校学生的社会人格引导,并最终准确建立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思想的独立性角度出发,思想的独立性特征的形成源于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以及看待事物角度的`不同观点。而思想的独立性中能够反映出学生的人格发展特征的不同性,为此在进行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尊重学生社会思想的独立性发展方向,总结出影响学生社会人格的不同思想作用,对动物本能取向和共同人性观点进行激烈的批判,并为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积极优化进行思想保证。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探索中从思想特征角度分析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客观作用,得出教育心理学研究社会人格化发展的必然方向。

2.以意识独立性为重点,体现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尊重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必然过程,将社会意识的独立性研究作为重要的切入点,以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为突破口,正确引导和指向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从高校学生意识的独立性角度进行具体探究,将学生社会意识、责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履行社会责任、强化社会发展意识能够体现出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发展的主观方向。然而在高校学生所接触的社会环境所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发展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认知观点存在一定的不同,产生高校学生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方向的方向性作用力,形成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带动作用的不同作用及影响。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社会意识的独立性进行系统深化,将责任意识、社会意识的引导方向进行准确探究,以意识的独立性全面分析为侧重点。突出学生社会人格构建的方向性引导要素广泛探究,明确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生心理作用,教育心理学的社会人格研究新方向由此更为明显。

3.以观念独立性为关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社会人格化研究新目标。社会独立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观念作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从人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中可以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明显影响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中,针对学生的社会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以及人格构成要素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观念的独立性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从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教育评估和特殊群体教育、学校组织结构和人员管理、学校中的健康关怀与心理健康服务、校外早期干预和改革推动者角色等五个方面体现心理学对学校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针对观念的独立性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的独立性、人生观念的独立性、社会观念的独立性等三个方面。由于高校学生所处的生长环境存在较大的区别,具有较为复杂的基本特征,社会观念、价值观念以及看待人生发展的观念也存在相应的区别,作用于高校学生社会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的条件存在明显不同。将这一方面作为重要出发点,总结和归纳高校学生社会发展的观念独立性特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独立人格,在观念引导路径存在相应的具体性的同时,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构建的目标、方向能够保持高度统一,最终实现高校教育心理学面向学生社会人格化发展新领域,构建有时代特色的研究新目标。

1.以民主心理构建规律为契机,呈现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新动态。民主心理构建的一般规律作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能够影响和促进其社会民主心理的发展。从民主心理构建角度进行具体分析,内在必然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民主动机与民主行为。民主动机的形成主要体现于激发民主心理形成的作用点,民主行为的形成直观体现民主心理发展方向。通过两方面必然要素,积极构建人的社会民主人格,进而深层优化人的社会发展心理。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针对民主人格形成与构建的基本要素,突出民主心理构建规律所具有的根本性。结合民主动机以及民主行为产生的必然条件进行深层探究与分析,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心理构建要素能够形成深层补充,为构建学生民主人格提供强有力的作用因素。这既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社会人格构建的基本方向,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领域以及研究目标进行实质性转变的根本,推动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侧重点能够得到充分呈现,表征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所具有的方向性创新要素,构建民主人格研究与发展新动态。

2.以民主意识引导为侧重方向,形成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发展新理念。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能够反映出人的民主心理以及民主思想。而在人格的民主性特征中民主意识作为重要构成因素,直接促进人的民主发展思想的构成,促使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征以及思想特征发生转变。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深化探索过程中,以教育现实情境为基本研究取向,以学习者心理研究为中心,以量化研究为主并注重多方法结合,凸现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价值。同时应明确民主意识引导具有的关键性作用。通过民主意识引导,指引学生民主人格的构建方向确立。从民主意识引导路径角度分析,将观念意识的强化为基本条件,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发展观念能够得到有效确立,有机带动社会人格的民主性方向发展。深层引导学生民主思想,促使高校学生民主参与思维能够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格特征的民主化构建,为构建学生社会民主发展心理产生重要的思想意识推动作用。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立足民主意识引导为关键点,将民主人格构建为侧重方向,促使高校学生社会心理的构建与形成具有较强的民主性特征,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与新理念,成为优化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的重要着力点。

3.以民主思维强化为核心要素,表征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构建新局面。民主思维的强化作为人的民主人格形成的重要标志,意味人的民主人格特征全面形成,推动人的社会发展心理形成持久性。从民主人格构成的阶段性发展角度进行探究,民主思维的形成作为最高阶段,体现出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社会发展心理的民主化方向全面形成,能够以社会民主角度看待社会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征,同时保持客观、准确的社会事物发展的认知观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发展进程中,将学生社会民主人格构建为重要研究方向,以民主思维的强化为核心出发点,有机优化人的社会民主心理。进而使高校学生面对社会发展新环境,能够将社会发展思想、社会发展观念予以适应性转变,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社会发展心理构建的准确性。然而在民主思维的构建与强化过程中,结合学生社会人格构建与发展的一般特征进行积极引导,在以社会层面强调人格独立性的同时,深层构建民主性人格。高校学生民主化发展心理能够得到全面深化,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能够以学生社会人格的民主化发展,形成社会人格民主化思维,达到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民主化发展新目标,体现出教育心理学民主人格研究全新侧重方向以及发展新局面。

浅谈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方向性拓展论文

摘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影响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市场变化,提出树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强调增强学科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市场需求,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职业教育理念,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水平,完善服务体系,为新疆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疆高校;就业;人才培养机制。

本世纪以来,大学生就业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热门的话题,成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新疆是多民族居住地区,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牵动千万个家庭的心,关系到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关系到新疆高等教育前进和改善的方向,关系着新疆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因此,如何突出特色,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增强学校竞争力,已成为当前新疆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影响新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向社会提供人才的重要来源,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就是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然而我们经常在求职招聘现场看到的景象却是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看到许多企业感叹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合适人才。综合分析,影响新疆高校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结构性失调与社会需求相矛盾一方面,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中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基础薄弱,自身办学水平和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高校教学质量特别是少数民族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高新技术学科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起步晚、基础差、招生规模小,缺乏高水平、领军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不强[1]。另一方面,教育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较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学校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农村教育仍然薄弱。高等教育院校布局、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某些新兴专业缺口较大,如材料化工、勘探矿产等专业,传统专业知识陈旧、适应能力较弱而使得就业质量也不容乐观。

2.就业理想与现实需要相矛盾受传统教育时期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盲目地把就业目标定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一味地追求稳定和高收入,造成就业意愿与就业需求的矛盾,人为地增大了就业难度。

3.就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目前新疆高校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就业指导工作已形成一定的体系,但是由于新疆高校开展就业服务工作的时间相对较短,服务经验不足,就业服务人员乐于并善于开拓新的就业市场的意识不强,服务理念、服务能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就业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树立以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满足社会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为了实现充分就业,适应社会需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当中达成了基本一致的认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更加开放的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近距离”链接。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紧密结合社会需求,是新疆高校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1.以就业为导向,将职业理念融入学科专业设置中。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直接反应在专业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上,因此,专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应该严格按照“按需设课”的原则,适时更新课程内容。随着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步伐加快,高校必须面对市场需求,推进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结构。用人单位(包括毕业生)希望毕业生能够专业对口,并能很快适应所在的岗位,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希望在校学习时能增强职业针对性。新疆高校要认真研究,将拓宽专业口径与加强职业针对性有机融合,以就业为导向,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增强职业针对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很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树立建设高质量的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为突破口的教育理念。

2.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握就业市场动向,紧密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是提高学生就业的有效途径[2]。高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深入社会实际,了解行业发展现状以及工作岗位对员工创新素质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改革,使学生掌握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近几年,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等都在进行大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修订,教育教学项目的改革意见的征集,教学内容家方法的探讨等。一方面,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方向及趋势相一致,顺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成长和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意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课程内容。另一方面,针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过程中出现的新领域、新职业和新需求,引入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做好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融通,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四个融通”人才培养新理念[3],强调人才培养既要传承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注重全面的科学与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养、宽厚的知识面、敏锐的思维与判断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负责任的公民,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模块搭建平台,为终身学习做准备。

3.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其原因之一就是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调整课程类别与比例,重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应用生物科学为例,虽然该专业就业面广,但近几年应用生物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其竞争能力不如植物保护、园艺果树等专业的学生,根本原因在于其课程设置偏重于生物理论知识,对学生的上岗应用能力培养不够,毕业生实践能力不强。

4.以就业为导向,注重文化素质的培养,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也提出要解决“千校一面的问题”[4]。不同的学校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要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特色。就新疆高校而言,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域环境及不同的生源结构。以塔里木大学为例,塔里木大学是目前南疆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独处沙漠附近,自然条件艰苦,经过50多年的风雨历程,发扬南泥湾优良传统和抗大作风,形成了“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励志图强”的校风和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扎根边疆、甘于奉献”为内涵的胡杨精神,学校人才培养中立足南疆、面向兵团、服务新疆,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下的去、干的好、留得住的基层骨干,为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一支了解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专业教师不仅要具备有专业特长,还要有敏锐的市场需求意识,在努力钻研自身学术水平的同时,也要努力把握国家政策走势,了解就业市场动向,深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和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从而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就业需求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同时,新疆高校应该为专业老师提供较多的与相关行业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打造一支热爱专业,了解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师队伍。

6.加强就业教育指导,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高校的就业教育从立足于就业指导发展到加强就业能力培养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从发达国家的就业教育理论及实践来看,这还远远不够,要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为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信息服务、心理辅导、生涯规划,求职技能、职业选择、法律服务等的专业性指导是大势所趋。高校应积极为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做出应有的努力,如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机构,信息网络开发与完善,专业化就业市场开发,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性开发、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完善等,以专业的角度将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相结合,树立理性的就业[6]。

7.以学生为本,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的价值所在,近年来,新疆高校在认真分析全国及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实际情况,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紧扣培养新疆多民族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新疆大学构建了“基本认知-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值得借鉴,具体措施有:狠抓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突出创新学分特色;鼓励学科竞赛;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本科生科研实践训练项目(xju-srt);积极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学生、教师开展选题、调研、搜集材料、论证、讨论、试验、实地操作、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实地考察实践,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多角度的综合训练,让学生切身体会整套实验流程或实训项目的设计到总结论据,巩固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开发学习潜能,很好地满足企事业岗位要求[7]。

浅谈人格构建规律视域下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方向性拓展论文

传统心理学将焦点更多放在心理缺陷和能力丧失上,较少关注个体的韧性、资源和更新能力。为了弥补这个基于缺陷的传统心理学取向,美国的马丁.塞里格曼教授创立了积极心理学。这个新的心理学分支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和继承,它注重培养、建构个体的积极特质,致力于激发个体潜在的力量,倡导用积极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来应对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更好的帮助个体积极、幸福生活。

对于毕业生而言,在就业过程往往同时伴随着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答辩、恋爱关系受挫等事件,因此青年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难免产生紧张、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这类消极情绪会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应激状态,严重者会危及毕业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贻误最佳就业时间和就业机会。由于就业的重要性,众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是不少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了缓解就业压力、心理负性情绪疏导等方面。这种以“解决问题”出发的教育模式非常被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鲜有高校将视角放在学生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潜能的开发上面。

二大数据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

(一)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自编调查问卷抽样分发的方式,在江苏省内的部分高校随机抽取届、届毕业生对其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问卷调查。问卷从个人基本情况、就业心态、就业认知三个部分展开,共计包含50道题目,主要从自我认知、就业观念、求职方式、就业心态、就业服务等方面维度综合了解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调查问卷发放的过程采取全面覆盖性的随机抽样方式。

(二)调查对象分析。

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间,对江苏省部分本科高校2016届、2017届毕业生1200人进行问卷调查,涉及工学、理学、文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专业学生。调查结束后共收回有效问卷1092份,有效率91%。其中1092份有效问卷中,男生579人,女生513人,分别占比53.02%和46.98%;江苏籍881人,非江苏籍211人,分别占比80.68%和19.32%;城镇户口646人,农村户口446人,分别占比59.16%和40.84%。本次调查所选取的调查对象基本可以反映江苏省内多所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三)调查结果分析。

结合《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是积极稳定的,但仍可以从调查结果中看出,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观和就业心态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就业认知不明确、负性情绪困扰等。下面文章将从人类心理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即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观和就业心态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1.认知层面分析。就业认知是大学生对自己所要从事职业的认知和追求,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即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和社会认知。就业认知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引和导向作用,对于大学生能否准确定位,能否处理好就业过程中的负性情绪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对“工作的意义”调查中,32.67%的大学生选择“工作就是一种谋生手段”,17.21%的大学生选择“在工作中提升个人能力”,43.85%的大学生选择“通过工作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6.27%的大学生选择“借助工作达到出人头地、赢得权力”;在对“大学生求职时首先考虑的影响因素”调查中,22.55%选择“个人是否有进一步发展机会”,41.76%的大学生选择“个人的价值实现”,16.31%的大学生选择“福利待遇和薪酬”,14.27%的大学生选择“个人兴趣”,5.11%的大学生选择“父母期望”。在“理想工作地点”调查中,78.24%的同学想留在“苏锡常、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13.46%的同学想回小城市发展,仅有6.30%的同学志愿到西部或偏远地区发展。在对“大学生主要求职方式”调查中,92.98%的大学生选择“人才市场招聘”、“校园各类招聘会”、“网上直接投简历”,但是仍有近7%的大学生选择“父母亲戚朋友介绍”。

尽管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志愿服务的就业优惠政策,但广大同学们的积极性仍显不足。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动机较为功利和现实,缺乏奉献意识,就业过程中不能精准定位,但同时一部分大学生能准确认知,注重自我发展,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整体就业观念呈现多元化。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和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积极主动查找就业信息,参与各类招聘会和网上求职,少部分大学生缺乏主动就业意识,存在“依赖”和“从众”心理。

2.情感层面分析。即将走出象牙塔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的大学生们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前面临着多种剧烈情感层面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会伴随着就业状况的变化而变化。依据调查问卷对大学生就业情感层面分析如下:

(1)焦虑。调查显示,焦虑心理与就业的阶段、性别、环境、专业、期望等存在很大关联。其中“在面试前”近82%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心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女生的生理特点,87.63%的女生表示求职时曾感到焦虑,女生的焦虑水平也远远高出男生;在对“大学生身边的好友或同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后的反应调查时,57.74%的同学表示“高兴同时为自己担心”;68%的文科专业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理科学生。适度的焦虑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可以激发潜能,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紧迫感,更努力地寻找就业机会。可是一旦焦虑过度,上升到“焦虑症”就会危及大学生身心健康,高校管理者应该及时给予关注和心理干预。

(2)自卑与自负并存。自卑的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使得部分大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而且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依据调查问卷,自卑心理容易在一些相对就业冷门专业、学习成绩不佳、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样的大学生高校管理者需要加强关注和鼓励其树立信心,不自卑,但也不能“过了头”,产生择业自负心理。从调查中可以发现58.15%的大学毕业生自认为“综合素质优秀”,在择业过程中难免出现自负、自傲心理。择业自负的心理多见于重点大学高校毕业生、热门专业毕业生和优秀毕业生。择业自负,容易使毕业生产生错误的就业观念,不能对自身准确定位,心理定位偏高,结果容易造成高不成低不就,埋没才华。

(3)攀比心理。在就业过程中,同学们之间“互相攀比”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有些同学再找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标准,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找一个条件相当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还有些大学生自恃条件很好,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很容易产生浮躁的心理,不能客观认知自己。

3.意志层面分析。意志:意,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志,对目的方向的坚信、坚持。就业层面的意志是指毕业生自觉地确定目标,积极求职,克服困难,实现就业目的的心理状态。拥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毕业生时刻充满朝气与活力,能在遇到挫折与压力时从容应对,不断拼搏,最终成长成才。然而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大学生意志品质存在种种问题,突出表现在:

(1)挫折应对。就业形势的严峻意味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不可避免在求职过程中会遇到挫折。在“求职时屡次被拒绝时的反应”调查中,69.74%的大学生表示“很快调整低落情绪能冷静面对,准备再找”,16.33%同学认为“被拒绝是积累求职经验的好机会”,但仍有13.93%的同学表示“很沮丧,情绪低落,害怕再找工作”;在“会采用何种方式来应对就业挫折”中,39.32%的大学生会“采取发火、上网、打游戏等方式发泄”,21.79%的大学生会“憋在心里,自己承担”,仅有38.89%的同学表示会“寻求朋友、老师的帮助”。

(2)缺乏恒心。本次调查,特别在年6月选取了230名大三年级立志考研的大学生,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2015年9月,由于暑期未能坚持做好考研复习工作,考研人数下降为207人;11月,由于周边同学就业环境影响、自身复习等因素,考研人数下降为182人;2015年12月最终走进研究生考试考场参加考试人数为154人。调查结果显示66.96%的抽样大学生能坚定自身的目标,而33.04%的大学生缺乏恒心。恒心是意志坚韧性的重要表现,即使计划再缜密、科学,如果缺乏恒心,仍然会功亏一篑,从本次调查和现实情况看,不少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存在由于缺乏恒心导致事件功败垂成的经历。

(3)惰性。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充满朝气和活力、锐意进取的群体,但惰性正一点一滴地侵蚀着部分大学生的活力和意志,消耗着他们的青春与进取心。调查显示86.59%的毕业生表示自己“日常起居无秩序,作息时间紊乱,起床困难”;62.19%的同学承认自己存在“拖延症”;除正常的休息时间外,41.8%的大学生白天呆在宿舍的时间大约是3小时以上。而在宿舍的时候,92.4%的大学生会选择上网、看电影或者打游戏来打发时间。惰性实际上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观研究的指导意义。

(一)提升幸福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心理问题,与主观幸福感缺失有很大关联。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曾经提出,“种种不幸福的根源,部分在于社会制度,部分在于个人心理”。积极心理学更注重个体的优势而不是劣势,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者帮助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形成积极的取向,帮助个体找寻持久的快乐与幸福感,从而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提供了新的视角,那就是应逐步将传统的心理问题危机干预模式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模式的转变。

(二)挖掘自身潜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个体调动出积极的思维,进行积极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积极的方向迈进,一方面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人在思维活跃的时候可以产生无数的创意火花,在一次次的尝试中必然会发觉自己潜藏已久的潜能,并发挥出强大的作用。

(三)养成坚韧意志,提高挫折耐受力。

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强大的韧力,时刻督促个体跟随信念,会支撑个体坚持不懈地奋斗,以应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挫折。

浅谈塔心理学与中国画中的留白论文

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年,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格式塔心理学美学认为,艺术作品只是冰山的一角,但是,经过作者准确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与暗示,却能与读者的心理结构形成某种微妙的联系,从而让读者看到整座冰山的真实面目,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留白是中国画中最常用的技法之一,也是中国画的一大特色。中国画不像西方的油画强调色彩的冲击,它用淡淡的墨迹给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充满想象空间的世界,而这个空间很大程度上是留白的作用。中国画中的留白与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下面我将浅谈两者之间的联系。

格式塔研究的出发点是“完形”,而完形有三个特点:1、它反对元素分析, 强调整体组织。认为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综合,并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反之,整体乃是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2、在其大小、方位等发生改变的时候, 仍然保持整体性和功能不变,具有变调性。3、完形是客体经过知觉活动组织成的整体,是客观的刺激物在主体知觉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式样。

总之,人们在观看的时候,物体内在的物理结构使人通过视觉形成了一种和谐一体的心理结构。即异质同构。其次,格式塔是一个力的结构。有中心,有边缘,有重心,有倾向,有主次,有虚实,有对比,完形自发组织地追求着一种平衡,力的蕴涵、运动都围绕着平衡进行。这种平衡,是力的平衡、动态的平衡。再次,格式塔从客体方面讲,是结构;从主体方面讲,是组织。格式塔的活动原则有两个:简化与张力。简化就是以尽量少的特征、样式把复杂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力的骨架。简化以分层、分类、忽略等多种方式,走向知觉上的动态平衡。动态平衡的基础在于张力。点、线、面的结合, 色彩的对比、过渡,其中蕴涵着内在的倾向性的张力。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不仅对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法意义,同时对整个艺术领域尤其对设计艺术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中国画中的“留白”有着深远的历史,并且是在画家们的创作中自觉形成的一种技法。对于画面上有意识的“留白”并作深入研究的时代当为宋代,这个时期是中国画之“留白”造美的兴盛时期。如赵佶的《池塘晚秋图》 ;马麟的《层叠并绡图》 ;以及北宋文同的《墨竹图》 。下面我们着重分析一下文同的《墨竹图》 。文同至于画竹,他曾对好友苏轼有过表露,说:“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可见画竹是他渲泄情感,遣发胸怀的手段。

这幅《墨竹图》本幅墨竹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双拼绢本,现在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创的是用墨画竹的先河,此图竹竿用笔自然圆浑,墨色偏淡,节与节之间虽断离而有连属意。画小枝行笔疾速,柔和而婉顺,枝与枝间横斜曲直顾盼有情。竹是气节之意象,用墨迹来表现它更是想显出它的苍劲有力。同时我们不得不看到此幅画作亦有大面积的留白存在。留白,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这一株竹子,我们看到的是竹子的品性。这里也可以用以小见大的思想去理解 。竹子的高洁,竹子的骨气被表现的淋漓尽致。当视觉分化但图形的外轮廓线不明晰时,在某些条件下知觉有着使轮廓线弥合而形成完整的图形知觉的趋势。这是一种将空间上有间隙的图形组合的更加紧密或单个图形单元更加完整的倾向,是完形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从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角度来看,《墨竹图》的留白艺术表述,恰恰就给予视觉组成了一个完形结构,建立起一个有机的格式塔。

到了近代,齐白石先生的画作中更是把用“留白”把画中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先生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 ,画中借用青蛙初生时的蝌蚪形态来表达诗中的意境,使诗意达到完美的传达——远处黑色的岩缝中汩汩流着泉水,幾只小蝌蚪顺势而下,穿过石隙,没有蛙声胜过蛙声,把一句诗用绘画语言进行了形象的诠释。岩石故意用厚实的浓墨,黑白相对的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着墨方式和泉水的`大面积留白处理在此处用得恰到好处,让观者仿佛真正身临其境,听到那涓涓的泉水,听到小蝌蚪快乐的跳出水面的声音。

通过对以上两组国画作品的留白分析,我们再来探讨一下留白的内涵与格式塔心理学之间的联系。

国画留白,独特而深远。让人们烦躁的心得以安静,也让人们禁锢的思维得以发散,我们在观看画作的同时心中构建起格式塔,填补了画面中的“白”,完形在每个个体的知觉活动中。

作者简介:李奂达(1991-),男,汉族,天津人,现为天津工业大学艺术与服装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自幼喜好美术,本科学习设计,作品曾获得天津市首届青年水彩画大赛入选奖,第二届青年美术节优秀奖等。

浅谈运动心理学认识论文

运动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能够帮助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中更好的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实现运动水平的超长发挥,同时还能够不断的完善运动员的个人运动人格发展,让运动员在实际的运动生涯中更好的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运动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最早出现在西方,因此相关理论是针对西方运动员的,因此,面对不同的中国文化发展背景,运动员能否完全的适应西方社会发展的心理学理论,需要我国运动心理学学家们不断的进行深思。由于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别,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个人发展倾向性等方面都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别,由于这些方面存在着的差别会影响到体育运动实际参与者对体育运动的认知以及行为实践。从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来看,存在着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文化背景的跨越与运动心理学本土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时这也是运动员体育技能训练中心理技能发展中无法躲避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运动员心理学技能方面的训练理论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西方社会,从西方直接移植过来的理论在中国运动员心理技能发展方面存在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存在着消化、吸收存在着困难的问题。相关的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坚持“求同存异”的发展原则,在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发展特点以及运动员心理发展变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运动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加深实际的运动心理学研究理论深度。

从近些年的发展来看,在我国运动心理学学者们不懈努力之下,运动心理学领域方面实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运动员内容选材、竞赛指导等方面的限制使得整个运动心理学研究大多集中在学术层面,也就是理论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性并不强,实践性研究成果较为缺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大多集中在运动员身上,因此研究对象受到了非常大的限制,研究工作人员大多是通过心理咨询与训练来提升运动员实际的运动水平以及运动适应能力。实际上,运动心理学理论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也就是说使用范围更广。由于理论发展、理论科研等方面的不断发展,运动心理学研究中涉及到学科越来越广,单单凭借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来进行研究是远远不足的,研究者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更加注重其他学科的内容,诸如,解剖学、社会学,等等。从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理论研究来看,研究工作人员更多的集中在于本学科之内的研究,缺乏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性,研究工作人员大多是利用假想和现象来进行研究,实现的研究成果与运动员实际情况存在着错位的现象。因此,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深入到运动的现场实践之中,通过与运动员教练员、实践运动员之间的不断交流来了解体育项目的实际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实现运动心理学理论研究与运动实践相结合。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还需要认识到问题研究的中心问题,考虑到整个研究内容实施的可行性问题,坚持研究方式上的适用性,加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让研究的理论更好为研究对象而服务,提升运动心理学的实际使用性,展现其巨大的威力。

三、运动员教练员与运动员的运动心理方面存在着需求差异性。

运动心理学研究工作人员的研究成果是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咨询、训练,让运动员在运动项目中更好的掌握运动技能,提升运动水平,同时还需要不断的完善运动员人格方面的特点,让运动员能够更好的面对运动生涯中的挑战。实际上,运动心理技能、运动员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技能把握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也就是这三种都需要借助运动员的努力来获得。由于运动员对心理技能方面的掌握与运动员其他能力的掌握存在着趋同性,加上运动员教练员、运动员在实际的运动训练中存在着功利性发展心态,忽视了心理方面的训练工作,只是希望能够凭借心理训练获得显著的效果。在进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存在着运动心理学指导理论知识与具体实践不适应的问题;心理咨询、训练与比赛心理存在出入;[3]91运动心理学研究缺乏合作与支持,对整个研究不进行配合;运动心理研究工作人员与运动员在心理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运动员无法表达自身内心感受,双方合作并不默契等等。

四、研究方式上的问题。

在进行运动员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过程中,训练工作人员需要坚持训练技能方面的规律性特点,也就是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坚持长期性以及系统性的特点,同时还需要保证心理技能方面的训练与实际的操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通过不断的训练操作以及具体情境来实现。在进行运动员心理技能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够与实际的运动情境想脱离。[4]73例如,在进行注意力方面的训练过程中,需要保证运动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注意力的完全集中,提升实际的训练品质,让运动员在实际的情境之中完成相关的任务,提升整个训练工作的针对性。总而言之,在进行运动心理学实际的研究以及训练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创设的训练情境与运动员真实的运动情景二者之间非常的接近,提升整个实验效果的实际意义,提升运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有效性。

五、运动心理学技能方面的训练效果实际评定。

从目前的运动心理学研究来看,对于实际的研究成果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评价体系,使得整个学科的研究缺乏理论上的支持。在实际的运动训练过程之中,大多数的运动员教练员是借助运动员实际的竞赛成绩来进行运动员心理评估,旨在于提升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改善实际的训练效果。通过运动成绩来进行实际的评定工作更加的具有客观性的特点,测量更加的便利。在非比赛季度或者是比赛之前对运动员进行阶段性的心理训练过程中,运动员获得理想运动成绩非常的困难,这就需要在进行心理状态评级过程中考虑到效度方面的问题,转变运动成绩这唯一性的衡量指标。在进行运动员心理咨询、训练效果分析中,需要从运动员心理状态方面的改善、竞赛中的成绩转变以及运动行为方式方面入手,参考运动员的相关成果报告以及运动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标准来进行训练效果方面的综合性评价,旨在于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反映运动员在心理技能方面的指标,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心理训练的评价体系。

总之,由于文化上存在的巨大差异,运动心理学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关的研究工作人员需要认识到理论本土化的重要作用,通过运动心理学理论与运动项目的有机结合来提高实际的研究效率。在进行运动心理学研究中,只有在心理上实现了转化才能够提高实际的训练效率,缩小心理上的距离。作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能够更好的为大众提供服务,提升运动心理学实际的价值以及社会发展效应,实现相关理论更好的发展。

浅谈酒文化论文

2、共知不是浔阳郡,那得王弘送酒来。——李嘉祐。

3、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4、弹琴醒暮酒,卷幔引诸峰。——岑参。

5、雪花酒上灭,顿觉夜寒无。——李白。

6、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李白。

7、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张先。

8、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李白。

9、晚酌东窗下,流莺复在兹。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李白。

10、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李白。

11、秋山僧冷病,聊寄三五杯。——韦应物。

12、蒲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李白。

1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

14、披君貂襜褕,对君白玉壶。——李白。

15、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李商隐。

16、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瑚珀光。——李白。

17、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李白。

18、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罗隐。

19、几日寂廖伤酒后,一番萧瑟禁酒中。——晏殊。

20、何以解忧,为有杜康。——曹操。

浅谈孔子的论文

摘要: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统治地位。孔子作为我国古代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为儒家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就不能避开孔子。孔子的美学思想主要有三点:真美善统一、中和之美、理想的人格美。

关键词:孔子;真美善;中和之美;人格美。

美学思想产生于西方,最初以哲学形式或文艺评论、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比中国古典美学有更加明确清晰的发展线索,也更为复杂丰富。传入中国后,美学由最初的味觉扩充到个人主观的各种官能感受,后又向人类的经济生活、伦理生活、精神生活乃至艺术领域扩展。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儒家文化对美学的提升起了积极作用,他更加注重具有社会伦理意义的东西,将从精神、理性方面得到的满足感和充实感作为审美对象。日本学者笠元仲二认为,中国人最初的美的观念始于味觉,美字的最早含义也是指味觉引起的甜美感受。朱立元教授在《美学》中引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观点:“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真美善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范畴,是中国古代文论关于文学赏评的重要标准。真实性是文学赏评中一个重要的标准,而文学的“美”“善”是建立在“真”的基础上的。文学作品中的“真”,主要表现在真实地再现和真实地表现上,这相当于通常探讨生活、艺术的真实问题。真实再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描写社会生活;真实地表现,即文艺作品真实地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诗真实地再现生活,孔子说诗“可以观”,郑玄理解为“观风俗之盛衰”(何晏注《论语集注》),朱熹理解为“考见得失”(《论语集注》),杨伯峻理解为“可以提高观察力”(《论语译注》)。那么诗如何做到这些呢?孔子认为诗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孔子在《礼记表计》中说:“情欲信,辞欲巧。”《易乾文言》里引用“孔子的话说:‘修辞立其诚。’这个‘诚’就是真实的意思,修辞要注重事实”〔2〕。孔颖达在《礼记正义》里将其理解为“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好”。文学作品既要抒发真情实感,也要使用美的形式技巧。由此看出,孔子对文艺创作所要求的是真与美的统一。另外,孔子在他的表述中包含着一些与“真”相同或相近的内涵。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卫灵公》),邢昞解为“言尽忠诚不欺于物,行唯敦厚而常谨敬”(《论语注疏》)。其中的“忠信”即忠诚不欺,“笃敬”即敦厚谨敬,含有“真”义。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贞”是言行一致的“大信”,包含有“真”义。杨伯峻认为,“君子讲大信,却不讲小信。”此外孔子还说“修辞立其诚”(《易乾卦文言》),孔颖达理解为“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实”(《周易正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说的忠、信、贞、笃、敬、诚等概念包含有“真”义,这既有孔子对人的修身的“真”、文艺真实表现生活的“真”,又有对文艺作品要求作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的“真”。在儒家重视伦理的哲学思想中,孔子所说的“真”是与“善”密切联系的。李玉芝在《文学与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一书中表示:“最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以人的至善为前提,或表现人的至善的愿望、精神,或表现自然物为人欣赏的形状、本质。”〔3〕43孔子《论语》中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则是追求善的最好证明。如孔子所说:“里仁为美”(《里仁》)、“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颜渊》)、“如有周公之才之美”(《泰伯》)、“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50(《雍也》)。此外,孔子提倡“文以载道”,即要求文章以传播道德为美,以追求善为美,这与康德“真美善”的美学思想有相似之处。孔子认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4〕8(《为政》),即是说《诗》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总结,就是“思想主旨纯正无邪”,足见他对于艺术做出的伦理道德的要求。“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4〕22(《八佾》)孔安国指出:“《韶》,舜乐名也。谓以圣德受禅,故曰尽善也。《武》,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曰未尽善也。”〔4〕49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不仅不否认事物外在的声色之美,还强调了善的作用。孔子除了不否认声色美,还不否认雕琢美,教导子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4〕6。中国古代文论关于“真”的赏评标准,从讲究“言辞真”“情志真”“事物真”到重视艺术真,孔子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以孔子为代表建立的美学体系中,他实现了真美善的统一。其真善美统一的美学思想可概括为:文艺应以真为基础,以善为主要衡量标准,以美为外观。

“中和”是中国文学批评的核心之一。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5〕6《礼记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199“中”是适中折中,“和”是平和融合。朱立元教授引用董仲舒《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观点:“天地之美恶,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这里“中和”超出伦理意义而具有哲学高度和美学意义。孔子所说的“中和”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5〕122“过犹不及”〔5〕96,将“中和”提高到了形而上学程度。从美学的角度来说,“中和”实质是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完美统一,即辩证地把握和处理艺术内部的各种对立因素,使之彼此制约而又相互依存、渗透,任何一方都无“过”或“不及”,从而使文艺整体达到一种适当、淳朴的理想境界。孔子提出的“中和”之美具有此类美学意义,它主要表现为“思无邪”“文质彬彬”“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美学思想。首先,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杨伯峻认为“《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6〕11“思无邪”一词出自《诗经鲁颂駉篇》,原句中的“思”为句首语气词,并无实意,“无邪”是对牧马人放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的描写,并无其他的意思。“孔子在此借用‘思无邪’概括《诗经》的特征,认为《诗经》各篇都符合儒家政治、伦理和审美的标准。从艺术角度看,孔子的‘思无邪’体现了中和之美的思想。”〔7〕44这里实际上是对“思无邪”思想的延伸和发挥,即要求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要不偏不倚、纯正无邪、无过不及。其次,孔子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朱熹《论语集注》解释为:“质朴超过文采就显得粗俗,文采超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要搭配得当,这样才可以成为君子。”〔4〕47“文质彬彬”是用于衡量和判断人的标准,后被推演开来用作艺术作品,尤其是评判文学作品,要求文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如果只偏重于形式就显得虚浮,“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4〕106。由此可见,孔子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二者比肩、缺一不可。再次,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朱熹释为:“《关雎》这一乐章,欢乐而不过分,悲哀而不伤情。”〔4〕21孔安国释为:“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和也。”〔8〕45此观点以中庸之道为基础,强调真正美的、有益于人的文艺作品,其感情表现应当适度,不能过于放肆,否则就有害无益。因此孔子主张“临哀不伤”〔4〕22。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这一思想不仅奠定了儒家文化的美学基础,还将儒家文化的理想美推到了极致,并对后世美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中国的宫殿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而向两边对称展开的形象、中国书法不肥不瘦的章法、中国诗画的抒情达意等均源于此思想。

中国文化重视伦理道德,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从伦理道德入手,围绕怎样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展开。孔子认为,外界的万事万物都含有人格的意蕴,无不与自己的性情相通。如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4〕184孔子将君子的过错比作日蚀月蚀,犯了过错人人都能看到,改了过错人人都能敬仰。然而,儒家的审美,实质上并不强调对所谓美的事物的欣赏,而是强调从外界事物中感受到人格理想,对自己人格或人格理想的欣赏。在《论语》中孔子塑造了具有理想人格美的君子形象,君子集智慧、勇敢、清心寡欲、多才多艺于一身,是德才兼备的人。孔子认为以人为本的道德美是首要的,同时不能忽视外在美,他说:“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4〕84(《乡党》)因为人的外形缺陷是容易看得出的,而内在美却是不易察觉的。因此君子应具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美好品质。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4〕48(《雍也》)孔子认为,聪明人喜欢流动的水,有仁之人喜欢稳重的山;聪明人性好动,仁者性好静;聪明人比较快乐,仁者比较长寿。这与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品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智者还是仁者,他们不是因为山水的形态如何美而喜欢,更重要的是因为山的特点是重而不迁、山至川流。他们可以从山水中看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规律,然后通过这些规律去了解万事万物,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此外,孔子还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八佾》)〔4〕16,“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4〕19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4〕14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等。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指出,“中国美学异于西方美学的许多特征主要由儒家的美学思想所铸成”〔9〕65,“汉文化所以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中国人所以不同于外国人,中华艺术所以不同于其他艺术,其思想来由应追溯的先秦孔学……孔子在塑造中国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上的历史地位,已是一种难以否认的客观事实”〔9〕270。从中可以看出,作为儒家创始人和中国古典美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孔子,其关心现实、服务政治的文艺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他把文艺思想、美学思想与伦理学、心理学联系在一起,最终奠定了以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文与质和谐统一为核心的儒家古代文学评判思想体系。当代学者应该吸收其理论和思想的精华,培养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朱熹.论语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7〕李建中.中国文学批评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8〕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浅谈感恩论文

摘要:大学生感恩教育主要包括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感恩自然等四方面的教育。其实施路径,一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三是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感恩情感;四是充分发掘自我教育潜力,提高感恩教育认知;五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施恩于人,报效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内容;路径。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近代哲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感论》中涉及到了感恩这一概念,这便成为感恩世俗研究的开始,其把“感恩”定义为“立即和直接促使我们去报答的情感”。在我国,对于感恩的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小雅·蓼莪》,其表述为:“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现代汉语规范辞典》中解释为:“感谢别人对自己的恩德”,而《牛津英汉字典》则解释为:“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因此,我们可把感恩定义为“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规范。人只有心怀感恩意识,才会主动去报恩乃至施恩。开展感恩教育,目的是让大学生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急他人之所急,乐他人之所乐,积极学会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只有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感人所感,知他人之情,能体谅他人、同情他人、帮助他人,从而形成大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培养大学生“道德意识能力”的重要手段。确切地说,就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发展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大学生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恩”,深切体会“恩”,不忘所受之“恩”,并将“恩”施之于需要之人。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助于学校教育中人本生态的建立,有助于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内容。

“百善孝为先”,感恩首先应该感恩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他们热爱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起早摸黑,为子女受苦受累,只要能把子女培养成才,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工作、金钱甚至健康和生命,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永远给予我们关爱、宽容,为我们奉献和付出的人。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感恩父母的含辛茹苦的教育,感恩父母的鼓励和默默的支持,感恩父母无私的爱。大学生应当听从父母的教诲,体贴父母的辛苦,肯定父母的付出,并努力地回报父母之恩。

2感恩师长。

感恩师长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孔子曾说过:“弟子人则孝,出则悌。”意思是,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老师。老师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指导和教育,我们要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在当代社会,尊重老师更是社会精神文明水平的一种体现。感恩教师需要实际行动: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校园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考场上,认真应试,仔细答题,诚信考试,这依然是对老师的感恩。这一切都是多年来老师对学生谆谆教诲的成果,我们只有心怀感恩之情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3感恩社会。

当今的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让我们在和平年代快乐成长;感恩国家和社会提供给我们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使我们能全身心的学习;感谢社会对于大学生的众多优惠政策,如国家财政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大学生国家奖学金助学金评比办法、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甚至大学生在购买火车票时还可以享受半价优惠等。对于这些优惠和关爱,大学生应该带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

学习生活单调乏味而紧张,而这时候美丽的大自然就成为我们解除包袱、放松心情的最好选择。我们要感恩自然,是它让我们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是大自然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阳光雨露,让我们感受到了无尽的美好和舒畅。作为当今的大学生,要珍爱自然,保护环境,自觉与一切破坏自然、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为保护地球母亲的“美丽”和“健康”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路径。

1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没有设置专门的感恩教育课程,教学中涉及到的感恩教育内容也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际联系较少,知行脱节,甚至出现“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为之”的现象。因此,感恩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渗透和突出感恩教育。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是人的职责和使命的理念。在现实社会中,接受他人和社会的馈赠、支持与帮助等等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定要学会感恩,及时回馈,常怀感恩之情,常做感恩之事。其次,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应从幸福感人手。在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容易重交换,轻奉献,太看重回报而忽视感恩,一时的失衡会感到社会的不公,进而总感到社会和他人亏欠自己太多,背上了心理失衡的包袱。在高校德育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大学生正视现实、摆脱阴影,使心灵产生一种平实感、慰藉感和幸福感。

2营造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围。

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感恩氛围的校园环境是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环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塑造、导向、熏陶、调适、激励以及控制等功能,是学校个性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灵魂之所在。学校可以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活动中去,达到“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公开评选“校园感恩模范”等活动,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网站、开学典礼等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感恩文化,营造感恩教育氛围,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能分辨是非曲直,唤醒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形成正确认知,养成感恩的良好品质。

3充分利用主题教育,激发学生感恩情感。

高校在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社会和时代特点开展主题性和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通过精选感恩故事、榜样,也可以利用利用特定的节日,在学生中开展感恩交流活动,比如每逢父亲节、母亲节,在学生中举办“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句话”送贺卡的活动,或要求学生打电话回家,给父母亲送上温馨的祝福,教育学生感恩要及时,不要总把机会留待将来;还可以针对目前社会反映的“大学高消费、大学致贫论”,引导大学生进行大学投资成本分析,计算出自己在校期间每分钟的花费,学生震惊的同时还引发了感想,切实明白读书机会的来之不易,明白国家、社会、学校、父母为培养自己所倾注的心血。通过上述主题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感恩的学习和思考氛围中激发出感恩的情感。

4充分发掘自我教育潜力,提高感恩教育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感恩意识是通过自我教育才不断内化、不断提高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如果没有把自我作为客体去塑造和发展,那就很难发掘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发展。实现自身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结构,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地去理解他人,体谅父母的辛苦和他人的善意,体会社会的恩惠,增强人情味和社会责任感,自觉地把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活动,实践于生活中,最终实现自身的升华。

5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施恩于人,报效社会。

我们在让大学生通晓感恩教育理论的同时,还要让他们走出课堂,参与到感恩教育的社会实践中去。马克思认为,“人的认识活动既不能脱离被认识的客观对象,也不能脱离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暑期“三下乡”等以服务社会与他人为宗旨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组织“感恩在身边,你我共参与”的团日活动;还可以利用清明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去祭扫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体会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在组织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应当尽量避免将美好的感恩活动任务化、程式化和形式化,要让学生真正明白知恩图报是做人之本,把感恩行动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大学生的生活更加和谐。

浅谈探险

2、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

3、有探险才有希望。——[古罗马]塔西佗:《历史》。

4、勇士面前无险路。——英国。

6、危险面前测勇气。——欧洲。

7、世界是用来探险的,规矩是用来违背的,手洗干净是用来再弄脏的。——蔡康永。

11、人生的精彩在于探险。——霍金。

12、能勇士面前无险路。——英国。

13、探险的步骤通常会有成功的结局。——[波兰]显克微支:《你往何处去》。

14、探险常常带来乐趣。——[英国]培根:《随笔集·论爱情》。

16、当你第一次背起背包踏上远方的路,就永远都不会停下来!——佚名。

17、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徐霞客。

浅谈探险

“探险”,多么诱人的字眼,从古至今,多少人为你疯狂,为你巅痴,更为你丧命,还有多少无辜的生灵为你烟消云灭,成为浩翰历史中的一个悲凄的符号,因此我说“探险”太有危害,请停下我们探险的脚步吧!

探险有很大的危险性。二零零五年的一天,五名北大的学生去珠穆朗玛峰进行探险,结果在半途遇到雪崩,导致两人死亡三人失踪。类似的事件在各地经常发生,小到身体的伤害,大到生命的终结。如果不去探险,他们也许成为国家的栋梁,他们也许为社会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盲目的鼓励探险,使这些风华正茂的优秀青年,还没有来得及施展他们的才华,还没有等到自己的人生绚烂之时便过早的离开了。这是对个体生命的轻视,对亲人的莫大伤害,也是对社会的巨大损失。为了自己人身安全,也为你家人朋友不再担心,请停下探险的脚步吧!

探险严重的破坏了环境。人类所到之处,就是那里灾难发生之时。人类走道哪里,就可以“占山为王”,“插旗为疆”。许多英雄以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荣,但是当他们会首凝望时,看到的是丢弃的氧气瓶和生活垃圾。在若干年后,我们在来到此地,看到的就可能是一个“垃圾山”。为了“垃圾山”不会出现,请停下探险的脚步把!

探险具有殖民性。马可·波罗十七岁随父亲探险来到中国,写了《马可·波罗游记》一书。这对他们国家以及欧洲来说,这是一个壮举,但是对于中华民族,却是一个悲剧的开端,就是这本书,带着八国联军进北京;就是这本书,使中华民族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就是这本书,使明珠般璀璨的圆明园成为了一篇废墟……为了不再有殖民统治,为了遏制扩大的欲望,、野心,请停下探险的脚步吧!

探险具有精神危害性。探险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不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而是要以人类为中心,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服从人的欲望,二不是人类顺应自然的规律。比如人类走入原始森林,那里的“土著居民”、“土著”动物、植物都会受到侵害、打扰直至灭绝。为了世界上各种生灵不再收到精神危害,请停下探险的脚步吧!

人类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其他的资源和能源,但是探险并不解决问题的是惟一的途径。我们可以把用在探险上的金钱、时间、精力用到科学研究或其他方面,比如太阳能的研究,核能的研究,纳米技术的研究,从而发现无穷无尽的资源源泉。

探险有如此多的弊端,所以我们不应该鼓励探险,不应该支持探险,更不应该参与探险。这样我们的环境才能得以保护,世界才会没有殖民的扩张,一切都沉浸在和谐之中。为了美好和谐的世界,请停息探险的脚步吧!

浅谈泰山石论文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吹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译文。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登上庙堂坐台阶,刚下透雨一场,经雨芭蕉枝粗叶大,山栀更肥壮。

僧人告诉我说,古壁佛画真堂皇,用火把照看,迷迷糊糊看不清爽。

为我铺好床席,又准备米饭菜汤,饭菜虽粗糙,却够填饱我的饥肠。

夜深清静好睡觉,百虫停止吵嚷,明月爬上了山头,清辉泻入门窗。

天明我独自离去,无法辨清路向,出入雾霭之中,我上下摸索踉跄。

山花鲜红涧水碧绿,光泽又艳繁,时见松栎粗大十围,郁郁又苍苍。

遇到涧流当道,光着脚板踏石淌,水声激激风飘飘,掀起我的衣裳。

人生在世能如此,也应自得其乐,何必受到约束,宛若被套上马缰?

唉呀,我那几个情投意合的伙伴,怎么能到年老,还不再返回故乡?

创作背景。

《山石》的写作时间历代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七月韩愈离徐州去洛阳的途中。当时作者所游的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同游者是李景兴、侯喜、尉迟汾。

赏析。

题目“山石”不是本要专门抒发的内容,而是取首句的头两个字而已。这是一首记游诗,按时间地点依次写来,全诗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黄昏到寺所见景色。“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首句写寺外山石的`错杂不平,道路的狭窄崎岖;次句写古寺的荒凉陈旧,到黄昏时众多的蝙蝠窜上飞下,纷纷攘攘。仅此两句,就把整个深山古寺的景色特征突现出来,使人如临其境。以下两句是入寺坐定后所见阶下景物:芭蕉叶子阔大,栀子果实肥硕,是新雨“足”后的特有景致,读之令人顿觉精神爽快。

第二部分从“僧言古壁佛画好”至“清月出岭光入扉”,写入寺后一夜的情景。这里一部分先写僧人的热情招待,先是主动地向客人介绍古壁佛画,兴致勃勃地擎着蜡烛引着客人前去观看。“稀”字既道出壁画的珍贵,也生动地显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接着写僧人的殷勤铺床置饭,“疏粝亦足饱我饥”,一见僧人生活的简朴,二见诗人对僧家招待的满意之情。后两句写夜深入睡,“百虫绝”从反面衬托出深山古庙虫鸣之盛,直到夜深之后才鸣声渐息。“清月出岭光入扉”,很有李白“床前明月光”诗句的意境,使人有无限静寂之感。

第三部分从“天明独去无道路”至“水声激激风吹衣”,写晨去的路上所见所感。雨后的深山,晨雾缭绕,曲径萦回,以至分不清道路,高低难行。一个“穷”字,写出诗人奔出雾区的喜悦。接下去描绘脱离雾区,在一片晴朗中所见到的秀丽山景:峭崖上红花一片,山涧下碧水清清,更有那挺拔粗壮的松、枥树时时跃入眼帘。“时见”二字看似平常,实有精确的含意,它表明这些松、枥树不是长在一处的,而是诗人在行进中时时见到的。如此便把景色拉开,使读者的意念像跟着诗人行走似的一路领略山中风情。下两句写新雨后的山涧,水流横溢,激溅奔泻,致使诗人脱去鞋子,提起裤管,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移进。山风阵阵,牵衣动裳,使人有赏不尽的山、水、风、石的乐趣。这里景色丰富,境地清幽。所以诗写到此,很自然地引出最后一段。

第四部分从“人生如此自可乐”到最后,是抒写情怀。韩愈在长期的官场生活中,陟黜升沉,身不由己,满腔的愤懑不平,郁积难抒。故对眼前这种自由自在,不受人挟制的山水生活感到十分快乐和满足。从而希望和自己同道的“二三子”能一起来过这种清心适意的生活。这种痛恨官场、追求自由的思想在当时是有积极意义的。

浅谈泰山石论文

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度置羹饭,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鞿。

嗟哉吾党二三子,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赏析:

这首诗用素描的手法有次序地写从雨后的黄昏到山寺漫游至第二天早晨的情景,具象地写出了山中和寺中所见到的'景物,语言朴素自然。结尾处的深深感慨倾泻了宦途失意的痛苦。

浅谈探险

从前,在一座大森林里住着一大群动物。

一天,猫“迈特”走出大森林里,打算去城市旅行。

迈特从那天开始迈向一条通往城市的路。

一个月,两个月、、、、、、

突然有一天,迈特突然回来了穿了一身奇怪的衣服。

“你好麦丽娅”迈特感觉很奇怪。哦!原来迈特把城市和森林的环境搞反了。

“哦!迈特,你在干什么?”老鹰玛丽大叫。

“我才去了城市,那里可有趣了。”迈特得意洋洋地说,“这里只有我一个人去了。”

玛丽把这件事告诉了整个大森林里的动物。

并开了一个故事聚会,要求迈特为它们讲述城市里的事情。

“城市有斑马线,红绿灯、、、、、、、、我在城市学了不少的知识”迈特耐心地讲着。

斑马杰瑞躺在地上,当斑马线,狗狗巴杰睁一只当绿灯,小兔睁一只眼睛当红灯。

巴杰睁开一只眼,一群动物从杰瑞身上走过,然后小兔睁开眼。

“城市一定很疼。”斑马抱怨道。

“城市一定很困”小兔和巴杰异口同声地说,很想睡觉。

“不如我们一起去城市吧?”猴子安克出了一个好主意。

“好,一起去,明天出发”狮子王巴西大声宣布。

第二天动物们随着迈特来到了城市。

“看!好多怪物。”猪“尼尼”大叫。

“看,好多动物,抓住了就发财了”人们像见了宝藏似的追了上去。

“快逃”狮子王巴西大喊。

动物们竟逃进了动物园,被关了起来。

除了猪,它们都后悔离开了大森林。

“我觉得挺好啊!还有免费的食物。”猪开心地叫。

它们想念绿油油的大森林,那嫩嫩的青草,清澈又甘甜的泉水、、、、、、、

浅谈酒文化论文

法国葡萄种植和酿造伴随着法国人民渴求生存的意念,接受了文化的熏染,采用了大量改良品种及革新技术,在历史中起起伏伏中日臻完善,终于站在了世界葡萄酒的山峰之巅。

2、法国葡萄酒的分类及等级。

2.1、葡萄酒的分类法国葡萄酒一般根据不同的角度可进行不同的划分。大致可按照葡萄酒的色泽、形态、类型、酒精度这四个方面进行区别。

2.1.1、以葡萄酒的色泽划分按颜色划分,可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玫瑰红葡萄酒。其中,白葡萄酒不限制于白色,年轻时一般为浅黄色或浅黄绿色,只是相对于红葡萄酒而言。酒的颜色由年龄决定,故而红葡萄酒也有多种红色。玫瑰红比红色略浅,有洋葱皮色和浅红色。按形态划分,可分为起泡酒和静止酒。顾名思义,起泡酒就是能够不停冒气泡的葡萄酒,因地名而得名的香槟酒就属起泡酒;而静止酒就是不会冒气泡的酒,如干红和干白。

2.1.3、以葡萄酒的类型划分按糖度划分,可分为干型、半干型、半甜型和甜型。

2.1.4、以葡萄酒的酒精度划分。

2.2、葡萄酒的等级法国法律将法国葡萄酒分为4级:法定产区葡萄酒、优良地区餐酒、地区餐酒、日常餐酒。

2.2.1、法定产区葡萄酒简称aoc(现称aop),法文的意思是“原产地控制命名”,是法国葡萄酒的最高级别。原产地地区的葡萄品种、种植数量、酿造过程等一系列内容都必须经过专家的认证,且不可与别的葡萄汁进行勾兑。酒瓶标签标示为appellation+产区名+controlee。

2.2.2、优良地区餐酒简称vdqs,是普通地区餐酒向最高级别aoc过渡所必经的级别。如果在此时期酒质良好,即可升级为aoc。酒瓶标签标示为appellation+产区名+qualitesuperieure。

2.2.3、地区餐酒法文为vindepay,由日常餐酒中最好的酒升级而来。法国绝大部分的地区餐酒产自南部地中海沿岸。标签上可注明产区。可以并仅限于用标明产区内的葡萄汁勾兑。酒瓶标签标示为vindepays+产区名。

2.2.4、日常餐酒法文为vindetable,作为日常饮用,是最低档的葡萄酒。可以由不同地区的葡萄汁勾兑而成,但不得用欧共体外国家的葡萄汁。如果葡萄汁限于法国各产区,可称法国日常餐酒(现称vdf)。

3、法国葡萄酒文化特点法国葡萄酒的盛名享誉世界,不仅仅因为其优质的饮用价值,更因其形成的文化体系所体现出的特点。

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意蕴深刻,首先,就使用范围而言,法国葡萄酒文化是通用主义的.。通用主义早在古希腊时期就显现的淋漓尽致,那时喝酒的规范已成为共存、博爱、交流以及共商与欢乐交织气氛的同义语。

同时,法国葡萄酒又体现出一种个人导向。在诸多的法国文学作品中,常常会描述这样一种场景:闲暇时分,一个人,一杯酒,细细品尝酒的香醇,也似品味美好的人生。

这种场景充分体现了独饮的乐趣,一份来自法国葡萄酒的乐趣。在法国,由于地区、品种等的不同,每个法国人都有一套独特的葡萄酒理论,这便也可成为人们在聚会上谈论的话题。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计身份的尊卑,气氛轻松而融洽,这便体现着法国葡萄酒文化的感情性。除此之外,法国葡萄酒文化也显示出具体性,他们通常将私人活动与生意活动分开。

私人聚会中可以像朋友一样畅谈,谈判桌上则简明扼要地提出双方所要商榷的事宜,这种公私分明既提高了法国人的工作效率,又使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法国的葡萄酒文化还体现着成就导向。成就导向价值观主张根据每人成就大小给予相应的地位和关照,成就大则地位高,应无异议。

法国人对上级的敬意是基于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并非职位的高低,所以饮酒重视的是酒,这样才能充分地享受其无穷的美味。法国的葡萄酒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从始至终体现着一种连贯、独特、先进的理念,加之其严格的品质监督体制,必然造就享誉世界的顶级葡萄酒,将法国的浪漫气息感染给每一个热爱葡萄酒、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