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阅读和模仿范文范本,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邀请大家共同品味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领略其中的思想和情感。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选题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教学情境及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定义、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的分析和阐述,提出创设有效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措施及创设时应注意的问题,目的是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情境中,学会思考、陶冶情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便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选题的意义:

1.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营造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无疑显得很重要。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实现师生互动是营造这一空间的有效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产生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创设一个积极、和谐、融洽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2.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积极健康的学习心态是儿童开展智力活动的'助推器,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则是调动学生内心情感的基本手段。

4.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更明显的教学效果。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的相关研究: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是现在就有的。在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教育思想里,就有情境教学思想的萌芽。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假如有一个东西能够同时在几个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应当和几个感官去接触。”而且夸美纽斯认为这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情境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促使学生始终情绪饱满,而且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5]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学思想中,就十分重视自然情境的教育作用。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里说到:“大自然是美育的重要源泉。”[6]他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细心地观察、体验大自然的美,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国内的相关研究:高俊霞在《新课程周刊》中发表的“情境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一文中对情境教育的探索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以及时任语文教师的李吉林开始了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进行了阐述[7],范凤兰在《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发表了“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中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含义、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作用、做法都进行了阐述。[8]朱丽荣在《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发表的“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中对教学情境的概念、怎样创设有效地教学情境、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的阐述。[9]王丽萍在《成才之路》发表的“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一文中阐述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境创设。

论文(设计)主要内容(提纲):

一、引言:

(一)教学情境的定义及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定义。

二、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

三、创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对策。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特征。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原则。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方法。

1.生动讲述法。

2.游戏法。

3.实物演示。

4.图画。

5.音乐。

6.课件展示。

7、实际生活。

四、创建情境需要注意的问题。

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主要问题:通过了解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特征和原则之后,怎样去创设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情境。

重点和难点:怎样去创设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及创建情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研究目标:

通过从教学情境的及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定义、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的研究,提出创设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对策及创设时应注意的问题,为小学生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情境中,学会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便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提供帮助。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借鉴别人研究的成果之上,深入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技术路线:

一、选择导师、确定研究方向。

二、选题。

三、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入分析。

四、根据资料和研究计划拟写开题报告。

五、进行开题报告的答辩。

六、撰写论文初稿。

七、对论文反复修改、定稿。

八、参加论文答辩可行性分析:

主观上:

1、对课堂情境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在教学见习、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及做过相应的探讨客观上:

1、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有教师耐心、精心的指导。

3、有充足的时间来完成论文。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研究也比较多,但有的只是针对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作用;怎样去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方面,不全面。而本论文试从教学情境的定义、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定义、教学情境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怎样创设有效地语文课堂教学情境及创设时应注意的问题诸多方面来进行分析和阐述。

进度安排及预期结果:

进度安排:

一、选择导师、确定研究方向(x年11月)。

二、选题(x年11月中旬)。

三、收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深入分析(x年11月中旬——x年11月下旬)。

四、根据资料和研究计划拟写开题报告(x年11月——x年12月)。

五、进行开题报告的答辩(x年12月上旬)。

六、撰写论文初稿(x年12月——x年3月)。

七、对论文反复修改、定稿(20xx年3月——4月下旬)。

八、参加论文答辩(20xx年5月)。

预期结果:在20xx年5月完成论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迎久.谈语文情境教学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5).

[3]王玉梅.论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6).

[4]李德全.语文课堂情境教学的创设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3).

[5]李士亮,张玲.浅议初中英语情境教学化教学[j].山东教育,2005,(11).

[6]郭守智.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7]高俊霞.情景教学:创设充满智慧和情趣的空间[j].中国教育报新课程周刊,,(8).

[8]范凤兰.浅谈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

[9]丽荣.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6).

[10]王丽萍.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成才之路,2009,(8).

[11]王永宽.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与方法[j].文教资料,2005,(3).

[12]郝存仁.浅谈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创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2).

[13]郑裕玲.走出“情境教学”的误区[j].教育论坛,2009(5).

[14]闫承利.素质教育课堂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5]蔡楠荣.课堂掌控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6]刘宏武.新课程的教学艺术指导[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美术教育学原理论文

摘要:教师要不断丰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内容,探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总体思路,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创新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创新举措,推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模式;美术教师;高职院校。

一、确定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这要求教师的技能水平过硬。不同的院校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不同,再加上美术教师的差异,所以不同的院校在培养美术教师的过程中会区别要求。美术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艺术实践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在讲课过程中自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不同的美术教师对于美术知识的诠释方式不同,所以学生要在学习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吸收。为了更好地推动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对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进而对美术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调整。

二、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美术教师在进行理论讲授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美术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方向不同,教师在对美术专业学生讲课时应该注重史论的系统性,而对其他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将重点放在对经典美术作品的讲解上,这些学生对于经典美术作品充满好奇,他们急于知道经典传承于世的原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授课。在给学生讲解外国美术作品时,大多数学生会对《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向日葵》等经典作品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讲解中国经典艺术作品时,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奔马图》《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等,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进行重点解释。在讲解了学生感兴趣的美术知识之后,教师要结合美术的学科特点增加一些学术性知识。如,介绍这些作品创作者的生平、艺术经历和成长过程,最好能够针对某位大师开设专题讲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美术作品。

2.结合当地美术馆开展美术教育。

以往的美术教学场所局限于教室,容易引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厌烦心理。为了有效改变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美术馆开展美术教学。国家免费开放了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学生可以直观地接触这些美术作品,这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可行性。结合教学内容参观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参观过程中积累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美术馆中学习美术经典文化,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触。艺术作品的原作具有特殊的视觉冲击力,给学生带来和教室里播放幻灯片时不一样的感受。学生通过参观美术馆,可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参观美术馆的习惯,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

3.通过服装设计的原理引导着装。

现代大学生更加崇尚人格自由和个性化发展,以往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创新教育模式。美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是一个问题。这里可以从小处着眼,如平日里的着装。当代大学生的衣着装扮往往突出自己的个性,但是,有些装扮色彩过于艳丽,色彩搭配不合理,忽视了美感。所以,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可以讲解相应的服饰色彩搭配、饰品搭配以及样式组合,逐渐引导学生对于美的感触。教师应结合美术教育的教学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开设创新型艺术实践课程,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逐渐引进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提高对于艺术的审美水平。通过对服装的整体搭配和设计,学生可以提高对于美术的审美诉求,循序渐进地成为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艺术学习者。

结语。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对美术教育的具体内容要进行全面分析,对教学方法要进行适当创新和改革,强调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通过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于高雅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稳定发展。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虹,陈琦昌.人文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的审美艺术.中国成人教育,(16).

[2]潘明,庞波.高校艺术教师能力素质培养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5).

[3]张秋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概述。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理论依据。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的类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途径。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目标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科学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制度化。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人才培养新常态思维的专业化。

五、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学术论文

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教育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能立志为国家的教育事业服务。

2.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基础理论和教育学科的专门知识,熟悉国内外教育科学理论发展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专门技术水平;具有使用第一外语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具有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2.教育哲学。

3.德育。

三、修业年限。

硕士生修业年限为2-3年。基本修业年限为2年。同等学历、跨专业、非全日制硕士生修业年限为3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硕士研究生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分不少于20学分。毕业授予教育学硕士学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介绍]。

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学术论文

摘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又造出了现在的这个“船”字。这样,就把所要学习的汉字“船”给讲出来了,而且也便于学生记住,这样的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加深印象。

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编写的教材尽量能够反映学科当前发展的新成果,注意吸收国际上新的教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使老师学习了这些课程后能够理解该门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趋势,了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新趋势。这不仅能够使教师学习到最新的教育理论,而且能够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拓展思路,有利于创造他们自己的新经验。

案例分析:在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列举砖头的用处”时,学生小方的回答是:“造房子,造仓库,造学校,铺路”,学生小明的回答是:“盖房子,盖花坛,打狗,敲钉”,面对这样两种不同的回答,老师应该在肯定小方回答正确的同时,更要对小明的回答进行赞赏和鼓励,因为小方回答砖头的用途都是沿着用作“建筑材料”这一方向发散出来的,几乎没有变通性,而小明的回答不仅想到了砖头可作作建筑材料,还可作防身的武器、敲打的工具,这样的发散思维变通性就很好,其新的思路和想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老师应当给对小明的这种创新思维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主要以对教育学提出了三个问题: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第二、重视学科的前沿性;第三、重视研究。学习《教育学原理》仅仅是学习、消化和吸收,而不是一种明确的操作,套用叶澜教授说的一句话:“原理不是明确的操作性规定,原理只有滋养了人的心灵才会有真实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4.

[2]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7.

[3]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9.

[4]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8.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范文

()。

摘要:本文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我国当前的政策以及社会的发展趋势,综合各方面因素提出了中小城市建立规捌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方法及实现的可行性,探讨有关建立基础信息的技术问题。

关键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化。

o引言20世纪工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着20世纪的悄然离去,作为其重要标志的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gdp中的比例正日趋下降。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快,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传统的工业大生产模式将遭到信息经济强有力的挑战。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和时代密切相关。小农经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中国秦砖汉瓦的宫殿式建筑成为城市建设的亮点,并闻名于全世界;工业大生产时代,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高,摩天大楼与高大厂房给城市增光添彩,使城市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到来。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如何适应这种需要呢?这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1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的意义。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是现代城市规划管理的技术手段,也是使城市规划和管理走上自动化、定量化、科学化轨道的有效途径。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在于:

(3)有效地进行城市市政工程管理,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的决策。

提供辅助支持。

近年我国一些大城市相继开发研究、建立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投入资金大、人力多,使城市规划建设信息系统不断完善,推动了我国信息化的进展。随着城市化的加快,中小城市建设不断发展,规划管理的现代化日益重要,但由于建立规划信息系统受资金、技术等制约,实现规划管理的现代化速度与城市建设发展速度相比不相适应,因此,探讨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1确立系统的目标和结构。

要明确组织机构,制定系统框架,策划系统内容,建立系统的规范与标准。设计系统的实施方案时可将系统目标分为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实行分期适量投资、分步建设、逐步实现效益,是中小城市可行的方案。系统的近期目标是:以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工作业务为主,以城市规划管理业务所包含的空间信息和属性信息为数据资源,实现两证一书为主线的城市规划管理办公的自动化、规范化;建立城市基础地形图数据库,实现城市基础测绘资料的有效管理;建立城市用地建筑市政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用地、建筑和市政工程信息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建立城市规划设计信息系统,将gis技术cad、三维动画技术有机结合,实现城市规划与建设成果管理的自动化。远期目标是:建立集城市规划、建设、土地规划、环境保护、公安消防、邮电通讯等各部门信息的全面综合地理信息系统。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涉及界面的设计、人机交互、规划数据的组织、存取、业务数据处理等工作。根据三层表达思想,我们将规划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为用户界面层、业务逻辑层(中间层)、数据服务层三层。用户界面层负责界面的表达、与用户的交互工作;业务逻辑层来处理核心的业务逻辑;数据服务层则负责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管理工作。

2.2系统实施。

首先要进行城市信息系统用户需求调查,了解现有信息资源情况,分析已有信息能达到的目标。其次是进行系统总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软硬件平台与网络设计、规划管理流程的分析与设计、各类报表的设计等。再有是建立数据库,将信息分类、建立编码体系,将应用系统分成模块开发最后是数据组织、系统合成,系统总调及试运行。

2.2.1系统开发模式选择。

基于gis的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独立开发的难度较大,而单纯的宏语言开发受到gis工具提供的编程语言能力限制,功能难以令人满意,因此,集成二次开发就成为gis应用开发的主流。

2.2.2系统数据库建设。

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关注的是“空间问题”的“总体规划”,因此数据平台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是实现国家级规划、省部级规划和市地级规划统一的根本,也是国家和省域总体规划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基础。在数据库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数据的安全性、共享性、独立性、高效性和可扩展性原则。

分,其中空间数据库建立尤为重要。

数据属于部门更应属于社会只有把信息变成社会资源,才能达到信息共享。数据共享并不是无限制的使用,应加强规范管理,建立使用制度。上一级部门由于管理需要可使用下一级部门的数据或部分使用,以便于进行决策,而部门之间可有偿使用。特别要注意开发利用原有的数据源,使建立的信息系统数据库文件格式相互兼容。当然也要注意数据的安全性,涉及国家机密的信息及数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使用,例如地图数据可根据不同的需要给出不同信息含量的数据。

3系统的功能模块。

3.1规划参考模块。

规划参考功能模块主要包括图形文件管理、规划参考、规划基础资料、辅助规划工具四个方面。图形文件管理实现了打开和关闭图形文件、保存图形文件、图形文件格式转换等基本文件操作功能;规划参考实现了技术规范参考、工作方案选择、问卷调查、成果模板分析、指标体系分析、规划模型对比参考等功能;规划基础资料实现了市情概况、执行公报、统计公报、经济概况、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城镇概况、人口概况、自然地理、年鉴、县志、地方法规等文本浏览功能;辅助规划实现了sql查询、模糊查询、精确查询、空间分析、统计图表分析、专题地图制作和基础资料检索等功能。

3.2成果管理模块。

成果管理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规划调研成果管理、规划研究成果管理、规划成果、关键数据查询四个方面。其中规划调研成果管理实现了调研报告和问卷汇总;规划研究成果实现了专题研究和总体研究;规划成果实现了总体规划纲要、规划附图、规划说明书、重点区域专项规划、重点部门专项规划、一般部门实施细则、乡镇规划等成果管理;关键数据查询实现了文本查询、表格查询、地图查询等功能。

3.3实时追踪模块。

实施追踪功能模块主要完成包括单一数据追踪、指标体系追踪、重要图形追踪、辅助计划等功能。单一数据追踪模块实现了gdp、工业总产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居民人均纯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值、实际利用外资等数据追踪功能;指标体系追踪模块实现了规划指标体系、百强县标准、现代化标准、小康标准等数据追踪功能;重要图形追踪模块实现了规划关注区域图形同步对比追踪和异步对比追踪功能;辅助计划模块实现了计划数据指标同步追踪和异步对比追踪。

3.4系统维护模块。

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应用是涉及城市庞大系统的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当今中小城市建立信息管理系统面临着以下问题:

(1)信息系统的费用大:系统的费用主要来自硬件、软件的配置及建立数据库。尽管目前市场硬件价格不断下降,但选择硬件应保证高配置、配置包括图形数据采集输入设备、数据处理和分析设备、图形显示和输出设备、软件需要功能强、易操作,目前国内流行使用删info,arc/view、mapinfo等软件。其次是建库费用:数据库的信息来自不同数据源,信息复杂且量大,特别是地图数据的输入与处理需要很高的精度和较多的时间。一般专业开发研究机构完成建城区2o万平方公里的中小城市系统建设费用不低于3o万元,对于目前中小城市规划管理部门资金紧张的局面,建立系统的费用过大,就会影响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2)信息系统规模大:一般建立城市规划信息系统时都要求其功能强、涵盖的内容多,这样就使得系统的规模大。系统规模大的好处是多用途、多功能,但也使得系统复杂而不能在短时间内建立并发挥效益。由于我国一些大城市耗巨资建立的信息系统没有充分达到理想的效果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也使得中小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举步不前。如辽宁省只有沈阳市与大连市正在进行城市信息系统的建立。其它中小城市尚未建立此系统。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论文范文

理,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规划建设。

3、规划管理:规划地方立法研究,规划实施,规划评估,城市治理,城市规划职业资格制。

度,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大事件”

5、公共参与:公共利益,物权与城市规划,规划公开,规划监督,城市拆迁,包容性发展。

7、住房建设规划:居住区规划,城市规划与房地产业发展,保障性住房规划与建设,社区。

管理。

8、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城市能源规划,城市水资源规划,城市防灾规划。

9、城市交通:城际交通与城市交通枢纽,机动化与城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

通规划。

能,城市规划教育改革,职业道德,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

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的发展分析研究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能够反映出各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期望以及培养方向。同样,若要有效地研究人才培养的课程方案,第1步必须从培养目标入手,因为培养目标会影响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发展。同时,对培养目标的分析研究更有助于完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我国于1980年、1986年、1991年、和颁布了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教育计划。众所周知,培养目标是要紧密联系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因此,我们先从5套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入手,分析其演变规律,发现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走向,并为3所高校培养目标比较研究提供借鉴。由表1可以看出,1980年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计划的培养目标中,将管理场地设备的工作能力也归入了培养体育教育人才的最终目标之中,目标较为模糊但可以看出,较为针对性地培养中等学校体育教育人才;在1986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育计划中,其目标则更加清晰和有针对性,即培养中等学校的体育教师,并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次出现在培养目标之中;1991年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中,首次将“科研能力”归入其中,可以看出,在这个时期内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拥有较高的科研水平是较为迫切的。同时,可以看出,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愈来愈高;19的.培养目标则更加具体,即具体到“体育教育的专门人才”,并且对体育教育人才科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可以看出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人才科学素养的渴望;在20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培养目标中可以看出,社会对于体育教育人才的渴望不仅仅存在于学校教育之中,更需要社会生活之中,体育教育人才不仅要服务于学生,更要服务于社会大众,并将“体育教育专门人才”改为“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总体来看,培养目标从“掌握三基的专门人才”到“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指导的复合型人才”的转变路线中看出,我国社会需求由体育教师优秀的“知识、理论、素养”水平到“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转变。

程方案培养目标的比较分析由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国家、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从“知识、理论、素养”到“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转变,并且更是需要多元化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各高校的培养目标在各具特色的情况下,也应紧紧围绕国家社会的需求。那么,3所高校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是怎样的呢?由表2可以看出,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都紧密地围绕国家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都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多元化的体育教育人才。但是,在3所院校培养目标紧密围绕国家社会需求的同时,又各具特色。首先,在运动技能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提出了“一强两能”的运动技能要求,而北京体育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则对运动技能的要求较为淡化,而更加强调的是“教育技能”;其次,北京体育大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最终培养目标是从事各项体育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北京师范大学对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则是体育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首都体育学院则更加具体,即多能一专的中小学体育师资。

程方案培养要求的比较分析各院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所制定的培养要求是对培养目标的进一步解释,也能更清楚地反映该校该专业的培养特色,也使得该校该专业的目标人才更加清晰化。当然,在后期的发展演变中,培养要求改为培养规格,“规格”一词的提出,也是在新时期下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更高要求。在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中,除了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思想品德、英语、计算机水平以及体育教学、训练、科研能力外,更加入了“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及锻炼的意识”一条,首次将“健康”一词引入培养规格之中。那么,3所院校的培养规格又是如何呢?由表3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科研能力、对政策方针的把握能力、英语与计算机水平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要求。但可以看出,北京师范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以及科研能力的要求,而北京体育大学则对学生在教学训练所必备的讲解、示范、保护帮助、分析纠正错误、组织、制定相关文件的技能与方法方面较为注重,而首都体育学院对学生的培养规格中,加入了“拥有健康的意识以及增进身心健康的手段方法”一条,这也与我国第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我国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培养目标的研究分析中看到,我国对体育教育人才的期望在从“知识、理论、素养”水平向“教学、实践、指导”能力方面的转变,国家、社会更需求教学、训练以及社会指导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1.2通过对3所院校课程方案培养目标的比较可以看出,3所院校的培养目标都努力围绕国家社会的需求,但在“运动技能”与“教学技能”方面以及最终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方面是各具特色的。

2.1.3通过对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第5套课程方案的培养规格更加注重学生“健康教育意识、能力”的要求,而对3所院校培养规格的比较中可以看到,3所院校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健康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在基本理论知识、思想品德、教育政策方针的把握能力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方面都做出了较高的要求。

2.2建议。

2.2.1在对我国5套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的分析中发现社会对体育教育人才“教学、实践、指导”能力的期望和要求。因此,在各学校的培养目标中,应体现出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教育指导能力的要求,而不是一味地注重科研能力以及运动技能。

2.2.2各学校对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应紧密围绕当前国家社会的需求,在注重思想品德、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以及英语计算机水平的基础上,更应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教学指导能力的要求。同时,在国家大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思想理念的环境下,更应加强学生健康教育教学的意识以及能力,在培养规格上应更加针对、更加清晰。

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学术论文

尊敬的校长:

您好,我叫xx,是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专业应届毕业研究生。感谢您阅读我的个人资料,在此,我谨以一个应届毕业生真实的一面接受您的挑选!

我本科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工作能力突出,各方面表现出色,被顺利保送本校读研。几年来,我积极进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综合型、高素质的教育教学人才。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七年的刻苦努力,我具备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并掌握了一定的教育教学与管理实践技能。

大学,我学习知识主要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我的理想很简单,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目标是什么,好好读书,回报社会。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主要不努力的老师。

最后,感谢校长看完了我的这封求职信,听过说了一段关于我大学的故事,希望校长可以给我一次面试教务员的机会,如果我能当上贵校的教务员,我一定会好好教育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作为。

求职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教育学专业本科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体育学院3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方案中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规格进行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以期对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育;本科生;培养方案。

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学术论文

1.教育学概述:本章主要内容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以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是对教育学的一个宏观上的介绍,为的是让考生对教育学学科有一个宏观上的整体理解。因此,对本章内容的复习应以记忆和理解为主,个别重要知识点往往会考选择题,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诞生的标志,教育学流派等。考查的重点在于识记,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同学们可以花少量时间记忆一下。

2.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本章主要内容是教育的概念,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以及古代近代现代教育发展的特征,需要识记和理解的内容均较多。其中在教育的概念和机构与功能部分最容易考察选择题和大题,因此要看的较为细致,同时也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论思考;对关于教育起源的主要观点部分要着重理解内涵和区分异同;对古代、近代、现代教育的特征一般也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复习时要重点注意各阶段特征之间的比较以及每个阶段的“特色”特征。

3.教育与社会发展: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四部分。整个一章涉及到教育的定位及其重要作用,因此应该成为考生重点把握的章节以便对教育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其中第四部分最易以选择题进行考察,而第二三部分很容易成为大题的考察内容。这一部分在前两年的考研真题中至少出现了一道选择题,大家应该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教育的影响正反两方面进行复习,也就是考点中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两部分。同学们应该从准备主观题的角度积累一些材料。关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主要理论大家作识记准备,这部分内容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考点,我们建议大家拓展一下思路,从宏观上把握,并结合当下的实践与现实热点问题,多看一些专家论文,教育评论等。

4.教育与人的发展:本章是考点较多的一章,其中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特点可以以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等多种题型进行考查,而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则最可能成为辨析题的考查内容,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则最易通过简答及分析论述等题型来考查。大家要注意,教育学中狭义的教育学就是指学校教育学,所以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环境之一。同学们注意这种主导作用及其怎样发挥的知识内容。

5.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本章需要识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并学会区分它们,理解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这部分有很多学术论文可供大家参考,其中要重点注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时仔细地看我国的教育目的对我国不同时期之所以会有不同的教育目的的社会背景做一了解,并知道现在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目的,此外我国中小学培养目标也要引起注意,极易以选择题形式来考查。以往的考查中还涉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后面章节中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之间关系的考查,要知道它们是前者指导后者、后者的制定要根据前者的关系。就整个一章的层面来说,本章极易出选择题和辨析题。

6.教育制度:本章中教育制度、学制的概念属于重点识记内容,二者可以成为辨析题和选择题的考查内容,各级、各类学校系统主要通过选择题进行考查,因此需要细致地了解。1949年以来我国的学制极易通过简答和选择来考查,需要理解加识记,现代教育制度改革部分需要重点掌握,此部分可以成为简答和分析论述题的内容,要把教育改革的趋势与特点认真理解,教育制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当前是一个热点问题,极易与当前的教育现实和实践联系起来考查。

7.课程:本章是教育学原理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考点非常多。首先课程的定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的类型均属于非常基础的知识点;其次,需要重点理解掌握的是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课程编制中的泰勒原理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课程评价及其主要模式;第三,需要对比理解并记忆的是国外的主要课程改革和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部分的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学原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每年考试分值都很大,这一章节建议大家重点掌握,课程改革也是我国教育领域最热门的问题之一。建议大家联系教育史的相关内容把历史上的课程知识包含进来,便于复习。课程理论、泰勒原理、课程类型等内容要识记。

8.教学:本章是教育学原理中的最为重要的章节之一。其中教学的概念、教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班级授课制、教学评价都是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而教学理论及其流派、教学过程及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关系、教学原则、常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则需要重点理解记忆。这些知识点可以通过任意一种题型来考察,考点非常多。这部分内容也要联系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相互参照。

9.德育:德育是近两年的真题中比较重视的部分,在看书的过程中要对德育过程的要素、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的各项原则、各德育模式进行重点记忆。这一部分可以以单选、简答题、辨析题和分析论述题的形式灵活来考查。这一章主要是识记内容,但是不同的德育模式较难理解,需要花一点时间全面了解。

10.

教师与学生:本章中教师和学生的所有知识点都很重要,尤其是与教师专业发展和师生关系部分,逐渐成为近年来考查的重点。教师部分,同学们应关注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内容,的考试中,将教师的权利这个知识点作为简答题来考查,所以本章就需要考生增强复习力度。教师教育现在是热点话题,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教育整体质量,所以这部分考研的时候可能涉及。对学生以及师生关系部分,大家可以结合教育心理学有关知识进行复习。

浅谈江苏教育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探析论文江苏考试教育学

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对公共体育教学不断进行改革,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涌现,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也应运而生。分析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意义,论述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的方法,探讨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影响因素,并对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教育改革制度在我国的深化,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改革已经迫不容缓。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且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把学生作为主体,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有效避免了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近几年,瑜伽课程受到了热烈推崇,而且瑜伽是通过社会俱乐部出现在大众眼前。因此,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是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改革的关键一步,它不仅能推动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发展,更能推动其他公共体育项目俱乐部制改革的进程。

1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内容比较丰富,涉及球类、武术、舞蹈等多个门类。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公共体育课程。但是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局限性,无论是从老师教学上还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都会受到时间和内容的限制,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使学生丧失了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未能达到设置公共体育课程的目的,阻碍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展的步伐。

1.1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年级的限制。

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仅仅面向大一、大二年级的学生,而将大三、大四的学生关在门外,使大三、大四的学生不能参加公共体育课程,使学生失去了一个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学生到了大三、大四就会面临考研、就业等多重压力,情绪压抑,他们更需要参加体育锻炼,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使内心的压力得到缓解。但是公共体育课程对年级的限制却减少了学生参加体育进行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学生永久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更加限制了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速度。

1.2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时间的限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对上课时间有着严格的限制,大多院校都将公共体育课程集中在一两天,大大降低了项目场地的使用效率。传统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时间比较死板,场地比较固定,没有对公共体育进行人性化管理。因此,学生不能自由地选择自己进行公共体育课程的时间和场所,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就会失去自己近期内唯一的锻炼机会。

1.3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提高技能的限制。

因为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受场地、资源、师资力量等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参加自己喜爱的公共体育课程,失去了学习的热情,降低了公共体育课堂效率。另外,学生无法参加相同的公共体育课程,阻碍了学生继续学习该公共体育课程的机会,使学生对刚入门的公共体育课程不能进行深入的学习,在技能和体能方面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

2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意义。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实行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可以使人们喜欢上瑜伽,还可以使人们树立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体育精神。瑜伽俱乐部制教学模式可以完善和弥补传统瑜伽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促进公共体育教学的发展和进步。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以俱乐部制模式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公共体育瑜伽的热情,调动其进行瑜伽锻炼的积极性,树立经常进行瑜伽锻炼的意识,推动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开展。高校俱乐部制公共体育瑜伽课程可以使学生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瑜伽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可以在锻炼身体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的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是以社会中的俱乐部中的瑜伽课程为原型进行构建的,但不能原搬照抄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教学模式,要根据公共体育的特点和要求,对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编。

3.1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模式实施的指导思想。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是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材施教”作为指导思想。该模式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再结合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给参加瑜伽课程锻炼的学生提供最温馨的环境和学习资源。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瑜伽运动在高校的发展和传播,促进其他公共体育项目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改革的深化和成功。

3.2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与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的组织类似。首先,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到开设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俱乐部进行报名。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到瑜伽俱乐部进行锻炼,俱乐部对学生的上课时间和情况进行监督,直到修完课时为止,没有时间限制,并给予相应的成绩。最后修完学分后,如果想要继续进行锻炼,可以与俱乐部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想持续进行瑜伽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进行终身锻炼的意识。

3.3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课程管理。

以社会中的俱乐部瑜伽课程为基础,结合高校公共体育的特点和要求,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进行设置和管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中既包括基础瑜伽又要包括特色瑜伽,使学生在修够学分以后,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瑜伽课程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瑜伽技能。公共体育瑜伽课程是由俱乐部进行管理,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内容、时间、考勤进行管理。在学生进行选课之后,根据选课结果,对课程进行安排,错开学生的上课时间,将上课时间安排在学生的业余时间,例如中午、晚上、周末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公共体育瑜伽课堂的效率,又能提高学生业余时间的利用率。另外,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考勤可以通过刷卡来进行记录,而且还要不定期地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课上情况进行考察。

3.4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考核评价。

在进行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对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制度进行评价,使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俱乐部制越来越完善。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管理层要结合学生对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评价,教师的建议,不断对俱乐部制的教学模式进行完善。通过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完善,推动瑜伽体育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促进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成功。

4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影响因素。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场地设施相对比较简陋,而且场地数量有限,使得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另外,大多数公共体育场地取暖设施不齐备,由于天气因素,尤其是寒冬,学生在进行瑜伽体育锻炼时会感觉不舒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瑜伽运动的'顺利开展。

随着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俱乐部制改革,瑜伽课程对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改革后教师由主导者变成了辅导者,但是教师的师资水平和能力却要求得很高。瑜伽体育课程的教师需要不断地融入新鲜的血液,推进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推动瑜伽体育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4.3高校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的管理机制。

由于我国刚刚推动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的管理机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瑜伽俱乐部的管理制度、瑜伽俱乐部的时间管理、瑜伽俱乐部的考勤管理等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如果瑜伽俱乐部的某一部分出现管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俱乐部的运行,影响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进程。

5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建议。

5.1更新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观念。

一项制度改革的成功取决于思想观念的更新。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主要是瑜伽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但是首先要对传统的瑜伽课程教学思想进行更新。为了使学生正确学习瑜伽体育,在瑜伽锻炼过程中不会使自己受伤,关键要学习到瑜伽体育的技巧。因此,技术的熟练才是成功的前提,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改革不能总依赖于俱乐部,俱乐部只是一个载体,并非关键。所以,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高度,拓宽思考问题的视野,瑜伽体育锻炼并不局限在学校,局限在俱乐部。教师更要转变传统主导者的角色,变为辅导者,提高学生进行自主锻炼的能力和技巧,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总之,为了促进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成功,要特别注意更新学生、教师、管理者的思想观念,转变他们的思维方式。

5.2将高校公共体育瑜伽与社会进行合作。

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的场地、资源、师资力量毕竟有限,积极开展与社会的合作,引导企业在学校开设瑜伽课程俱乐部,增加公共体育瑜伽锻炼场地;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丰富公共体育瑜伽的经验,增加课程内容,完善课程设置,最终会促进公共体育瑜伽的发展,推动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的进程。

5.3文化支持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

没有文化支持的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就不算是一个俱乐部,它仅仅是一个进行瑜伽锻炼的场所。为了成功进行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瑜伽俱乐部要树立自己的文化和理念。公共体育瑜伽俱乐部不仅仅是一个锻炼瑜伽体育的场所,更是瑜伽体育的一个载体,促进瑜伽体育文化理念的传播和瑜伽技能的推广。因此,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的改革时,必须树立瑜伽体育的文化和理念。

6结语。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对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进行了俱乐部制的改革,满足人们对体育锻炼的强烈需要,加快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步伐。通过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可以培养学生持续进行身体锻炼的意识,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动性,在提高学生身体状况的同时,还能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等等。虽然高校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但是随着改革的进行,这些问题会逐渐被解决。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是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推进我国公共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冯寿海.试析高校体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与管理[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01).

[2]郭妍妍.高校瑜伽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04).

[3]王辉.健身俱乐部开设瑜伽课程的影响因素探析[j].电子制作,2013(19).

[4]刘萍丽.水学院公共体育瑜伽课程俱乐部制改革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4(11).

浅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五版)为例,该教材系统全面,共十一章节。首先在引论部分全面阐述了西方经济学的特点、演进过程及为什么要学习经济学;随后详细介绍了商品市场的需求与供给理论,厂商理论、四种市场结构(交换理论)及生产要素市场理论(分配理论);最后,在介绍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应如何实施宏观调控,从而引出《宏观经济学》。由此看出,整个微观经济学理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1.1.2理论假设的抽象性。

作为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对抽象思维有较高的要求。而财经类院校的学生思维方式偏重于感性认识,对教学过程中的逻辑推导、图形分析、数学公式等内容,很难系统掌握。比如在第二章中重点掌握的弹性概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全面理解五大弹性分类且容易混淆。

1.1.3数理统计、图形分析的复杂性。

《微观经济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运用到很多数理统计知识进行推导,来求证相关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使用大量的图形来说明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过程,很多图形比较相似。比如第四章的重要曲线图:分析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三个阶段及短期生产三个阶段的总产量、平均产量及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面对两张类似的曲线图形,学生很难在课上及时看懂并运用。这就导致学生在不容易牢固掌握的同时,还会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信心。

1.2《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方式。

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及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教学实践改革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微观经济学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教学课时不能满足内容的需要。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单向传播知识,普遍缺乏师生之间、学生小组之间的互动,从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第二,通俗易懂的案例偏少。西方经济学起源于西方国家,教材中缺乏适合我国国情的热点问题的具体案例(比如为何书中列举的总是牛奶咖啡而是茶叶?),使得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第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以讲授为主,没有设置学生提问、课堂作业及案例分析,从而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及学习积极性,学生接受性普遍较差。

2行程式考核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

正是以往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在民办高校改革的同时,课程的教学模式创新迫在眉睫,而行程式考核融入教学过程的应用体现出诸多益处。

2.1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在教学大纲的设计过程中,除了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外,还将设计大量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团队作业等等。首先,通过案例教学法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并让学生尝试寻找现实世界的热点问题或经济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及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价格弹性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列举不同阶段菜价或服装的价格起伏加以理解价格弹性,通过案例式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其次,设置恰当的课堂讨论课时,每讲完相关章节后,以小组为单位自行寻找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讨论,以考察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能力及ppt制作能力,并加强学生团队之间的组织及合作能力。最后,导入游戏教学法改善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改变学生对该课程枯燥无味的看法。如在讲授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论时,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完全信息的特点,可以设置一个信息传递的游戏,让全班同学参入,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上课积极性。通过行程式考核的课程设计,丰富教学方式,更好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及课堂参与度。

2.2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

《微观经济学》作为经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以往的考核方式都是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这样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期末一张试卷也不能完整的反映学生一个学期的表现。按照行程性评估的相关机制,课程学习及成果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共占50%:一是考勤及课外作业,不间断点名以考察学生的上课情况,在课堂理论讲解结束后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以测量学生对所学理论、概念的掌握程度。二是分小班小组进行案例讨论,测量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方法,并进一步强化理论知识及动手能力,提升其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维。三是团队考核。通过组建团队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及应急应变能力,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最后融入期末考试,占50%,评估学生整个学期对所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考核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3融入导师教学,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教师应该大量阅读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现实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设置,选择生动、通俗易懂且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演示所学理论的含义,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除此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听多看多写。鼓励学生参加相关专业专家、学者的讲座,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领域文献,扩充其课外知识,开阔其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帮助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其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最后,课程结束后设置相应课时的期末课堂成果展示,邀请相关领域教师或专家组成评委,以此考察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案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力求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

3行程性考核对其他课程的启示。

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复杂,数理统计、图形分析繁多,内容体系庞大,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吃力,学习兴趣也随着内容的过渡慢慢降低。为了解决这一现状,本文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基于行程性考核提出一些改革方法。同时,行程性考核的机制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如市场营销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也可以行程性考核为平台,集合多媒体教学的优点,融入案例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课后习题演练法、小组团队作业和期末课堂成果展示以及前沿课题和互动式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相关热点事件,突出教师导学、小组自学、课外课内的学习互动。行程式考核具体运用的重点在于分解了学生平时成绩,更加看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监督能力,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状态。通过丰富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对教学理念、课程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也对教师的导修水平、专业领域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在当今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触的信息量越来越庞大。因此,不仅是微观经济学,任何课程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当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求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动态。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行程式考核在微观经济学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做出一些探索。

浅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通过文献理论研究法、问卷法、访谈法、经验总结法以及行动研究法,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侧重应用研究,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共关系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问卷调查是以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级体育新闻专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学生对于体育公共关系课程教学情况的意见,针对调查结果提出体育公共关系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1.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对学生问卷的发放采用现场发放当面回收的形式,共发放63份,回收63份,回收的有效问卷60份,有效率为95.23%。2.研究结果与分析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汇总如下:学生认为课程所包含的实践教学内容难度适中;该课程教学应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进;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一般;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学习、实训学习这三种教学形式获益最大;课程教学形式的次数安排中讲授过多,实训过少;课程在激发学生对体育公共关系兴趣的作用一般;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较大。

(二)教师访谈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学院相关专业课教师的访谈,得出一些结果:学生应该多参与社会实践;应该引领学生做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实践、实训项目;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三、结论与建议。

(一)改革教学观念。

体育公共关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课程设计与教学组织中,针对本课的特点,在教学工作中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形成了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实践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收集、整理、比较、分析,使得出的经验更加科学,更具实践意义。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互动配合进行。

(二)改革教学内容。

从现有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内容笼统。第二,教学内容混杂。第三,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一些探索和尝试。注重技能、技巧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积极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讲授教学理论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加大各章节的实践力度、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三)改革教学方式。

改变学院现有的体育公共关系学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和职业技能要求,将实训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上岗就能上手工作,突出职业教育的优势,从而形成符合专业和行业特点的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新模式。侧重应用研究,深入课堂,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行为的改进,促进师生的成长,实现教学优质化。

(四)考试形式的改革。

体育公共关系课程考试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即理论成绩、实践、实训成绩相结合。实践操作技能是考试改革的重点,学生自主选择实践操作技能。包括:公共关系社会调查、模拟策划公关方案,策划新闻传播活动,处理危机公关案例、编写案例等。这种实践操作技能的考试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作者:邱丽元单位: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

浅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电气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以及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将实际的教学改革与学生的培养模式结合起来,高职教育定位于特定的职业岗位,由此高职的课程教学应将职业岗位的要求与教学改革相结合,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建立重视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电气测量行业的标准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技术,及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确定教学知识点,突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2.2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也就是高等的职业教育具有明显的行业以及企业背景,由此在电气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中,应尽量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的合作课程开发,实施课程教学,实现学校的实际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将校内专业成绩的考核与实际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将课程与岗位实习地点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体制。

2.3实践性。

电气测量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实践性原则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电气测量技术课程的设计以及实践实验中应注重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教学。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3.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电气测量技术课程中的部分概念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教师难以用语言描述和表达,若是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则可直接将抽象概念展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直观,让学生形成深刻印象,由此也容易理解,使教学由难到易,化繁为简,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2实现教学实验的模拟。

电气测量技术课程受到课时的限制,一般并不安排教学实验,但课程中的部分知识必须通过实验演示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此时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实验的模拟。

3.3制作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的教学是一种教学艺术,要扮演好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主导角色,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时应遵循相应的原则:首先,应选择合理的教学材料,避免简单将书本上的内容搬到多屏幕上;其次,应明确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注重教学难点的突破;再次,巧妙组织课程内容,创新安排教学进程;最后,不必一味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课程安排应短小精炼。同时课程教学中还应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做到有需要时有效中断,及时离开多媒体教学平台,结合板书,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范围和环境。

浅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当前电气测量的理论教材普遍内容陈旧,更新速度慢,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深较难。例如示波器工作原理的介绍,其中所涉及的具体电路较为复杂,学生难以理解,由此对教学效果造成了严重影响,而电子测量仪器的发展较为迅速,电子测量仪器发展十分迅速,电气仪器的技术含量持续提高,尤其的电子测量仪器与微型计算机结合的自动测试系统在行业中获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2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电气测量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较强,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程的实用性、新颖性和可操作性,持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能力以及岗位适应能力。

1.3教学方法落后,缺乏科学的课程考核体系。

电气测量技术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所采用的灌输教学方法以及过分偏重讲解的教学方式,随着电气测量技术教学的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实际的发展需要。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要求实际教学与高职学生的实际状况相结合,同时还要与相应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相一致。

浅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教育学原理作为教育学的基础课程,在教育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学生的必修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分别从:教育学原理改革的必要性、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促进教育学原理教学的改革对策,三方面来阐述。

经笔者研究发现,目前我国高校在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中依然沿袭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方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基于这种情况下,应对教育学原理课程进行创新改革,将传统教学理念摒除,采用多种教学对策,提高教育学原理教学效率。为避免课堂太过枯燥,可利用一些教学案例,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落实理论知识,除此之外教师应对教学理念及时革新,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一)教学观念过于陈旧。

高校教师一般都是具有多年教学资历的老教师,但正因如此,这些教师教学理念依然处于传统观念上,依然将讲授法作为最好的教学方法。尽管这些教学手段能达到一些教学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法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效教学氛围的作用。教师教学创新的缺失导致无法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久而久之影响到教学质量提升。

(二)评价机制不合理。

教育学原理具有一定理论性,教师在教学评价工作中依然采用传统考评方法,导致学生上课不认真,最终影响教学效果,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不利于促进学生教育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方法过于落后。

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中,一些大学教授还承担着教育学专业科研项目,这也导致教授缺乏必要的时间与精力,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将精力放到了职称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缺乏重视,颇有种敷衍之态,导致教学氛围更加枯燥,学生学到的仅仅是教育学原理皮毛,无法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

(四)教学工具滞后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得以创新,教学工具的先进性也不断体现。然而由于高校教授年龄普遍偏大,不愿接受新鲜事物,在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黑板粉笔,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综上,笔者对我国高校中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从中发现诸多问题,基于此,为促进教育学原理课堂的实施,应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分别从: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技术、创新评价机制、创造良好教学氛围方面来阐述。

(一)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为实现教育学原理高效教学,首先应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案例教学,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合理案例的运用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探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应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收集相关案例的信息,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用相关知识去解决问题。教师通过这种教学对策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达到教学目的。当然,在案例选择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特点,案例不仅要满足课程需要还应满足学生需求,从而达到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印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分组教学模式应用其中,在分组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两个组,或根据学生学习效率,或根据学生性格来分组,分组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记录,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加以总结,在小组讨论中来得出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教学的弊端逐渐凸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此,教师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对教学手段加以创新,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来营造课堂氛围,将知识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率提升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应对自身身份加以明确,做好引导工作,对学生主体地位加以肯定,从而实现教学发展要求。

(三)对评价机制加以创新。

在新课程改革中,还应对教师评价机制加以创新,传统教学评价机制相对单一,往往通过一次考试成绩就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确定,这种传统评价机制存在一定不公平性,仅仅只能检验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无法对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的努力进行打分,长此以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者还会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基于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应对传统教学评价机制进行创新,通过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等多方面来开展评价,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认可,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教育学原理课程的信心,提高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

(四)创造良好的学习探究氛围。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合作理解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关心、对学生进行差异教学、发现问题了并及时处理等。当对于新事物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与学生进行探讨,将利于教学的建议与教师的课件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饱满的热情来学习高校教育学原理。如在教育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互动,对什么是教育进行探讨,并让学生自行讨论,在教学中让学生来进行回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促进他们能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面对事物的时候,教师可与学生沟通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关怀,让教师真正做到良师益友的责任,同时让学生能够在一个愉悦欢乐的环境中学习。

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教育学原理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诸多问题,在高校教育学原理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建一个具有探究氛围的学习环境,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一颗保持积极的探寻事物的能力的心,同时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对评价机制有效创新,以此来促进教育学原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浅谈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电气测量技术课程涉及的学科以及领域十分广泛,包括电路、模电、数电以及计算机等多学科的知识和内容,要实现电气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应重新构建电气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体系,使用综合化的方法,将电气测量技术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将电气测量技术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将理论教学分为基础理论、仪器设备的使用和新技术以及新仪器的介绍三个部分。

4.2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结合教学与生产。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的目标,从而应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由此在电气测量技术的教学中,应建立与各理论模块内容相适应的实验实训项目,实际又可分为基本的实验和自拟实验。

4.3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

电气测量技术的课程教学改革不仅应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改善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应注重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由此,传统的考核评价体制已难以满足现代教学的实际需要,应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态度渗透到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中,形成综合的专业考评体系。通过加强实验的实训环节,强化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考核,促进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学生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实验实训成绩和期末成绩四部分组成,其构成比例为20∶10∶30∶40。这样的评价标准,不仅能检查学生学习状况,促进在课堂教学中的纪律性,实现了对学生平时学习的监督;同时也为电气测量技术的课程增加了新的考核项目,并实现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加强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了高职学生的知识应用。

参考文献。

[1]赵锐.“电气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2]桂存兵,陈越,虞尚明.积极开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电气测量精品课程[j].商业文化:学术版,(7).

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学术论文

摘要:教师要不断丰富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探讨高职院校美术教学的总体思路,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教师要创新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的方式,研究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采取相应的创新举措,推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模式;美术教师;高职院校。

一、确定高职院校美术教育对教师业务能力的要求。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这要求教师的技能水平过硬。不同的院校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定位不同,再加上美术教师的差异,所以不同的院校在培养美术教师的过程中会区别要求。美术教师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艺术实践技能,还要具备丰富的美术知识,在讲课过程中自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不同的美术教师对于美术知识的诠释方式不同,所以学生要在学习中结合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吸收。为了更好地推动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需要对美术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最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课程,进而对美术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调整。

二、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1.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美术教师在进行理论讲授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要求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美术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方向不同,教师在对美术专业学生讲课时应该注重史论的系统性,而对其他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将重点放在对经典美术作品的讲解上,这些学生对于经典美术作品充满好奇,他们急于知道经典传承于世的原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先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授课。在给学生讲解外国美术作品时,大多数学生会对《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向日葵》等经典作品感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在讲解中国经典艺术作品时,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奔马图》《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等,对于这些作品,教师要进行重点解释。在讲解了学生感兴趣的美术知识之后,教师要结合美术的学科特点增加一些学术性知识。如,介绍这些作品创作者的生平、艺术经历和成长过程,最好能够针对某位大师开设专题讲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更系统地了解美术作品。

2.结合当地美术馆开展美术教育。

以往的美术教学场所局限于教室,容易引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厌烦心理。为了有效改变这种枯燥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美术馆开展美术教学。国家免费开放了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学生可以直观地接触这些美术作品,这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可行性。结合教学内容参观与之相关的美术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参观过程中积累自己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美术馆中学习美术经典文化,可以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感触。艺术作品的原作具有特殊的视觉冲击力,给学生带来和教室里播放幻灯片时不一样的感受。学生通过参观美术馆,可以提高艺术欣赏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参观美术馆的习惯,提高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

3.通过服装设计的原理引导着装。

现代大学生更加崇尚人格自由和个性化发展,以往的教育方式难以满足现代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必须创新教育模式。美术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是一个问题。这里可以从小处着眼,如平日里的着装。当代大学生的衣着装扮往往突出自己的个性,但是,有些装扮色彩过于艳丽,色彩搭配不合理,忽视了美感。所以,教师在日常授课的过程中,可以讲解相应的服饰色彩搭配、饰品搭配以及样式组合,逐渐引导学生对于美的感触。教师应结合美术教育的教学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开设创新型艺术实践课程,丰富美术教育的内容,逐渐引进室内设计、广告设计和服装设计。通过这些课程,学生可以提高对于艺术的审美水平。通过对服装的整体搭配和设计,学生可以提高对于美术的审美诉求,循序渐进地成为具有较高审美水平的艺术学习者。

结语。

为了推动高职院校教育稳定、可持续发展,必须创新美术教育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教育发展形势。对美术教育的具体内容要进行全面分析,对教学方法要进行适当创新和改革,强调美术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针对性。通过美术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学生对于高雅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推动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稳定发展。改变以往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袁虹,陈琦昌.人文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的审美艺术.中国成人教育,(16).

[2]潘明,庞波.高校艺术教师能力素质培养的研究.中国成人教育,(5).

[3]张秋实.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11(22).

[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浅谈江苏教育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探析论文江苏考试教育学

摘要:学生通过体育方面的学习和锻炼能够强健体魄,培养坚强、团结、奋斗等优良品质。本文通过对我国中学体育课程现状的调研和与发达国家比较,发现我国体育教育中的不足,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体育教学。

体育和健康是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和锻炼能增强体质,培养坚强、团结等优良品质。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的设置都是根据各时期颁布的体育大纲标准设置的。颁发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以“提高体育意识与能力,发展终生体育”为主导思想,对中学体育课程进行了改革。规定把体育课程分为必选、限选和任选三类,必选课程有田径、体操和民族体育,限选课程有游泳、篮球、足球、排球、和舞蹈。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级中学体育健康教学大纲》提出以“增强体育素质、促进身心健康”为中心思想,在课程方面规定学校要安排3次/周以上的体育锻炼,并将选修课比例提高到60%。由于受到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客观因素以及重文轻武教育思想的主观因素影响,教学大纲的内容并没有被很好执行。根据调研和统计,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体育课课时安排基本达标,在课时方面,有81%的学校能够按照大纲规定的3节/周执行,19%的学校执实行2节/周。

(2)体育课被挤占现象较多,这种现象在初三和高三年级情况更加严重,主要是学校出于对升学率的考虑。

(3)体育项目比价单一,田径和球类运动较多,其他方面较少。目前我国学校田径普及率基本达到100%,足球和篮球的普及率较高都在85%以上;乒乓球和排球,约为60%~70%;其他项目开展很少或没有涉及。这主要是由学校的办学条件、体育经费、师资力量等因素决定的。

(4)教育思想落后,只停留在上课这个基础阶段,不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上教学项目少,教育不深入,学生难以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

(5)体育硬件落后与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共存。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达不到大纲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师较少并且没有对体育教师进行分科,因此一些选修科目无法开展。

(6)一些学校虽然有涉及部分体育项目的教学,但是教学内容比较随意,与课本内容匹配度较低。

二、国外中学体育教学课程。

对发达国家体育教学体系进行调研有助于发现我国当前的不足,并对体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启示。美国的体育课程根据学生的学龄进行层次化区别。初中体育指导教学思想是使学生接触和了解较多的运动类型,以此使学生发现兴趣。在课程设置十分丰富,分为田径、球类、户外训练、水上运动、射击和舞蹈等。高中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对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使之精通,发展为特长。此外,学校还非常重视体育精神的教育,以期通过对体育精神的培养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英国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将学生培养成文化、道德、体育和社会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特点制订教学方案。体育项目除了传统田径和球类运动外,还包括游戏、舞蹈、水上运动、户外拓展等,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

三、改革建议。

在教学理念方面应该学习美国,注重德育,把体育精神、团结互助的精神融入体育项目,建立相应的行为规范体系,保证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教育并重。在体育项目设置方面,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无法有效改善,在这方面我国可以借鉴英国体育教育中“统一和多样性”的理论:统一指的.就是教育理念统一,即培养体育兴趣和健全人格;多样性指的就是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设置特色的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将户外拓展训练引入体育教育,这个项目具有场地和器材要求低的优点。英国中学体育教育的另一大特点是体育教材中有很大比例的游戏内容,在体育教育中教师经常进行有趣的游戏或者把体育运动与游戏结合起来,既能让学生锻炼身体又能使之体会到运动的快乐,这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四、结论。

中学时期是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身体快速发育并且形成人格的重要时期。通过体育课,学生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而且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中学体育课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结合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出应该在体育课程中加大体育精神培养、根据地区条件设置教学内容以及寓教于乐等建议,希望能对中学体育教学产生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莉.传统中学体育教学与新课标下中学体育教学的比较分析[j].都市家教月刊,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