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我们写作过程中的参照物,它可以指导我们写作的结构和语言表达。通过欣赏范文,我们可以了解不同风格和不同主题下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高一化学必修1课件

1、离子反应之所以难,第一个原因是这一章节短短一周就讲了初中三个月的内容。

九年级化学下册的金属、酸碱盐,大约三个月的全部内容,在高中来看,只在高一必修一离子反应这一个章节就涵盖了所有相关知识点。这也正是高中化学的特点,不再是一个一个化学反应的学习,而是对于一类反应的规律的把握。

那面对这个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呢?其实,首先要摆脱初中化学中,仅仅依赖记忆的学习方法。毕竟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反应千奇百怪,一定要去追求更广泛规律的掌握。学习了规律之后,第一步,运用这些规律去解释已知的化学反应,第二步,运用规律去书写未知的化学方程式,第三步,精益求精,把握好规律的成立条件,留心规律中的特例。方能来去自如,游刃有余了。

2、离子反应要想学好,先要进行概念的辨析。

在学习离子反应之前,同学们先要掌握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等诸多概念。面对全新的抽象的概念,很多同学感到无从下手,死记硬背失效了,想求改变,却不知路在何方。

其实,课本上关于概念的定义是非常简略的。课本上的概念往往只有一句话,但包含着深刻的含义。对于同学们来说,绝对不能仅仅去理解定义的字面含义,一定要理解内涵。而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对比!比如说“具有特征1或特征2的物质称为a类物质”,那么就建议同学们试着举例,找出符合特征1的物质,再找出符合特征2的物质,然后注意定义中的逻辑语言,“或”字说明两者居其一即可。

而这时,最重要的一步来了,一定要举出一堆不是a类物质的东西,然后搞明白它为什么既不符合特征1,也不符合特征2。正反两个方向反复训练,才能加深理解。

3、记忆量太大,而且容易混淆。

记忆一定要掌握方法,非黑即白的东西,只记一边就可以了。例如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记忆,我一直提倡同学们记住电解质的分类:酸碱盐、活泼金属氧化物、水。而考试中能见到的其余的化合物就是非电解质了。再比如,中学阶段遇到的强酸只有6个,那记住这6个,其他的酸就都是弱酸。再再比如,离子方程式中,可以拆成离子形式的物质只有“强酸、强碱、易溶盐”,除了这些物质,其余就都不能拆。这样就减小了记忆量。

离子反应这一章节是后面元素化合物的基础,地基打不牢,投入再多再好的建筑材料,也只能打造出豆腐渣工程。环环相扣一直是化学学习的特点,为了以后的学习,抓好眼前的每一个知识点,是所有希望学好化学的同学们的必然选择。

高一化学必修1课件

知识与技能:认识二氧化硫从物质分类角度、化合价变化角度、特性角度分析物质具有的化学性质,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学习硫及其化合物的的性质,掌握分析物质具有化学性质的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硫的性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二氧化硫的用途与危害,认识到物质具有的两面性。在生活中,我们要趋利避害,增强环保意识。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安排在第四章第三节,是常见无机物及其性质等知识的继续,也是巩固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还为巩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积累感性材料,是学生认识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的重要基础。

本节课内容主要介绍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及用途。知识上尽量使知识与用途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物质的重要性能与在利用中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相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硫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以及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这样,更全面的体现化学课程的教育功能。

【学情分析】。

学生在元素化合物部分学习过金属元素及硅、氯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分析能力及实验能力。多数学生能通过二氧化碳的酸性氧化物性质迁移到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可以更好的巩固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学生在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后能通过化合价认识二氧化硫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理论上进行分析比较容易,但分析反应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较为困难。在学优生的带领下,学习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认识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二)我打算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

设疑导入用5min时间,引出主题;单质硫的性质讨论用5min时间;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用25min时间;总结及课上练习用10min时间。

(三)我打算让学生怎么获得?

教学重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为教学重点,二氧化硫的漂白性为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利用化合价的变化分析物质的氧化性及还原性,尤其是学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水到渠成;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学习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及漂白性,可以进一步证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突破难点。

(四)我怎么知道教学达到了我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我的要求?

通过分组实验,了解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小组合作,生生、师生、生本互动,了解学生的掌握、落实情况;通过问题讨论,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

滴定时选用的指示剂一般用酚酞和甲基橙,石蕊因为变色不明显,在滴定时不宜使用。

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要灵敏,变色范围最好接近恰好完全反应的终点(化学计量点)。强酸和强碱在中和滴定时,可选用酚酞或甲基橙;强酸和弱碱的中和滴定时,可选用甲基橙(生成的盐发生水解呈酸性,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在酸性范围内);弱酸和强碱的中和滴定时,可选用酚酞(生成的盐水解呈碱性,酚酞的变色范围是8~10,在碱性范围内)。因为在滴定终点时浅色变成深色更便于观察,因此,碱滴定酸更适宜用酚酞作指示剂,酸滴定碱时更适宜用甲基橙作指示剂。

需要指出的是滴定所用指示剂的用量一般为2滴,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因为酸碱指示剂属于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指示剂也参与反应,在变色过程中消耗标准溶液,若指示剂用量太多,则消耗掉的.标准溶液也有所增多,会导致误差;若指示剂用量太少,其颜色变化不明显,致使终点提前或延时,使实验误差增大。

滴定管:先用蒸馏水洗净,再用所盛装的溶液润洗2~3次,在使用前需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

移液管:先用水洗净,再用待测溶液润洗2~3次。

锥形瓶:只能用蒸馏水洗净,不能用待测溶液润洗。

滴定管:使用前检查是否漏水,并除去尖嘴部分的气泡,然后调整液面至“0”刻度(这样便于计数)。

移液管:放完待测液后,不能把移液管尖端的残留液吹入锥形瓶中,因为移液管在制作时已经考虑到移液管尖端的残留液不包括在标有刻度的体积之内。

待测液的移取:既可以用移液管,也可以用滴定管注入锥形瓶内。

标准溶液的量取:只能用滴定管不能用移液管。

左手控制滴定管中液体的流量,右手摇动锥形瓶,向同一方向作圆周运动,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左旋右晃、眼观瓶)临近终点时滴液速度要慢,至指示剂不立即褪去或变为原色即为终点,避免过量(如过量应进行回滴,并记录滴入的体积)。整个操作要领可总结为“四先四后”:先把滴定管洗净后检查滴定管是否漏水,活塞旋转是否灵活:滴定管、移液管先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所盛装的溶液润洗;取液时,一般是先将标准溶液注入滴定管,后再将待测液放入锥形瓶;滴定的速率一般是先快后慢。

滴定管的“0”刻度在上端(与量筒相反),读数时,视线平视,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

记录数据要精确到四位数(如12.53ml)。要求将同一待测液滴定两次到三次,取测定数据的平均值计算结果。

高一化学必修1课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文,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所以介绍金属材料面临的挑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以上观点确立教学重点为:

(1)生活中铁合金及铜合金的主要成分及性能定为本节的知识重点;

(2)培养学生的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教学的重点;

(3)解决怎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是教学重点。

难点为: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三、教学内容安排。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内容是在初中介绍的金属和金属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提高。金属种类选了“钠、铝、铁、铜”,具有代表性:除钠外,其他三种金属都是常见金属,学生有感性的认识,能与日常生活中金属的应用相结合。鉴于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一节金属材料的内容,以体现教科书内容的时代性,反应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1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内容,是金属知识的应用,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实物、图片、录象等展示,让学生对金属材料形成一个初步概念再学习。

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

第二部分:再通过金属材料及有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合理使用金属材料的意义。

合金以及金属材料的内容学生在初三已有一定知识基础,课标要求也仅为“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故不应过多介绍各种合金材料组成、性质、用途,以致过多使用课堂资源。应该着力开展实践活动(小论文要延伸至课外,做好动员和指导即可),组织好关于选用材料的讨论。这些教学内容充分体现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理应获得相应的重视和教学资源。

四、教学资源建议。

(一)利用大量的图片信息和视频材料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可展示常见铁和铜金属材料的实物,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展示多种金属材料的图片或视频,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合金等金属材料的认识。

(二)引用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

(三)可充分利用相关网站。

五、教学方法、学习指导策略。

这节课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不高,教学的.重点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落实“过程与方法”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灵活地应用多种学习方式,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

1.独立思考。

2.交流讨论。

3.展示交流。

4.学生小结。

六、教学资源建议。

(一)上网查阅我国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二)可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就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交流讨论。

(三)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七、课堂评价建议。

对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度,可以通过活动表现评价表的方式进行。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评价的内容评价细目结果备注。

abc。

主题选择1、为什么选择此设计思路?

2、对能否完成好此设计思路是否进行论证?

活动过程评价1、学生的参与意识。

2、分析问题的思路是否清晰?

3、收集资料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是否有恰当的帮助?

资料收集与整理1、小组成员能否分工?通过多种手段收集相关资料?

2、能否对收集资料进行有序的分类整理?

3、收集的资料是否充分并能围绕设计思路?

交流与表达1、能否对所选设计思路作准确、有条理的表达?

2、能否对他人观点做准确、恰当的补充?

3、能否对他人的观点提出合理的质疑并能正确回答他人质疑?

整体评价1、参与意识。

2、合作意识。

3、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交流表达能力。

5、查阅和整理资料能力。

6、处理现场提问的应变能力。

整体表现评价结果。

高一化学必修一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如下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对电解质,酸,碱,盐的电离本质做了详细的讲解。本课时是在上一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整个第二节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为以后化学学习奠定基础。并且,要求学生熟练地书写离子方程式,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1.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2、学会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的关键。

的理解。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能通过现象看本质,找出事物变化规律。认识到事物变化过程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1.3、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我觉得,我们在教学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点,即不能将学生当作容器来对待,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遵守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训令,结合教材及学生的实际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我将这部分知识的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由实验复习旧知识,引出新概念,由表及里地揭示反应的实质,使学生深刻地掌握离子方程式的定义。并通过关键词的点拔,巩固了定义的外延和内涵。

2、采用问题讨论式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书中给离子方程式下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从而得出书写离子方程式实际上是依据该物质在反应体系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来决定写成离子形式,还是写成化学式,而不是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

3、通过实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顺利导出离子反应的本质和离子互换反应的发生条件,并对离子方程式有更深刻的理解。

3、说学法。

3.1学情分析。

由于此节课时面对的16,17岁的高中生,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阶段还是暂主导地位,所以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这点,以直观形象实验教学为主,引导,启发学生思考,探索认清事物的本质。

3.2学法指导。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旧知识为指路灯来探寻新知识,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基础知识应该扎扎实实巩固。在学习过程培养了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这节课我尽可能用实验来引出问题,解决问题。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使他们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4、说教学程序。

1、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及书写步骤的教学:本节课,我采用探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进行分组,做na2so4与kcl,bacl2的实验,要求同学们在做这个实验的同时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给出合理的解释,让同学们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写出化学方程式。根据同学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得出na2so4与bacl2反应的实质是so4和ba的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和书写步骤。

2、中和反应的实质:通过实验:naoh,hcl的中和反应,和几组中和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从而加深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

3、最后有选择性的通过实验cuso4和naoh,na2co3和hcl的复分解反应,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这也是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高一化学必修1课件

教材分析:金属、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构成了许许多多的物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要想了解物质世界,了解化学,就要从构成常见物质的元素知识开始。金属元素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以为化学2介绍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元素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还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等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钠和铝与氧气的反应。

(2)知道铝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金属钠常温下能否与氧气反应和铝能否在空气中燃烧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所作的假设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金属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

(2)通过对金属钠、铝性质的科学探究,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

(3)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1)钠的氧化反应。

(2)铝的氧化膜的验证和铝的氧化膜对内部起着保护作用。

教学难点:钠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分析。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准备:钠块、小刀、镊子、滤纸、表面皿、自制装置、铝片、火柴、酒精灯、三角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美丽的焰火往往可以烘托节日的气氛,五颜六色的焰火犹如空中绽开的花朵。那么,同学们在欣赏这美丽的焰火之余,有没有想过焰火的五颜六色从何而来呢?原来呀,就是往烟花里面加入了含有不同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比如发出黄色火焰的就是加入了含有钠元素的化学物质,发出紫色火焰的就是加含有钾元素的化学物质,发出绿色火焰的就是加入含有铜元素的化学物质,而我们所说的钠、钾、铜都属于金属元素,其实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古代就开始了,东汉的马踏飞燕体现了青铜器与工艺的完美结合,再远到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近到中国发射的神七,都体现了人类对金属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脚步,今天我们就沿着前人的脚步也进行金属相关性质的一些研究。

推进新课:

引入:多媒体课件展示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比例图。

学生活动:观看多媒体课件,初步了解金属在地壳中的含量。

设问: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哪些?

学生活动:观察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的比例图回答问题。

设问: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金属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易失去电子,因而化学性质活泼。

设问:结合初中知识,回忆金属可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回忆、讨论、作答。

思考交流:观看课本第45页图3-2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归纳:(1)金属与氧气反应:如:fe、al、cu等绝大多数的金属都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应。

(2)金属与酸反应:金属活泼性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越活泼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3)金属与一些盐溶液反应:活泼金属置换较不活泼金属。

板书:2al+3cuso4=al2(so4)3+3cu。

2mg+o2=2mgo。

cu+2agno3=cu(no3)2+2ag。

mg+2hcl=mgcl2+h2。

过渡:金属的这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将是我们今后研究某一金属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讲述:其实初中我们就已经学过了一些金属跟氧气的反应,今天我们将在此基础上,先来研究活泼金属钠与氧气的反应。

展示:向学生展示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外皮。

引导探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讨论金属钠的颜色、光泽,感受钠的硬度。

注意事项:1、凡是接触钠的用具都必须是干燥的。

2、取用钠后剩余的钠应放回原瓶,残余的钠的碎屑不能随意丢弃。

设问: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新切开的钠表面在空气中发生什么变化?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活动:通过实验现象简单描述出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1、钠的物理性质。

色、态银白色光泽、固体硬度较小。

密度比水小熔、沸点较低。

导热、导电性良好。

设问:新切开的钠表面颜色为什么会变暗?请同学们画出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小组代表交流结果。

小结:钠非常活泼,在空气中会发生变化,因此要保存到石蜡油或者煤油中,以隔绝空气。钠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使学生开始接触“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板书:2、钠与氧气的反应。

4na+o2=2na2o。

学生活动:分析上述反应的化合价变化以及电子转移情况,并用双线桥法表示。

实验探究: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改进的实验装置中,加热,指导学生观察现象。

板书:2na+o2=na2o2。

设问:通过na与o2反应的不同产物,我们得出什么结论?

小结:反应物相同时,如果反应条件不同,则生成物有可能不同。

设问:刚才我们是把活泼金属钠进行加热,如果换成活泼金属铝会怎样呢?

实验演示:铝粉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发出强光。

实验探究: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课本第48页“科学探究”实验,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板书:3、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2al2o3。

合作探究:铝片没有发生燃烧的原因。

小结:活泼金属容易与氧气反应,在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等。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49页“资料卡片:铝的氧化膜”。

讲述:活泼的金属在空气中易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氧化膜,像镁、铝这样的金属会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从而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通过自学课本内容,让学生了解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其产生对化学知识的亲近感。

练习反馈:(投影)。

1、在地壳中含量最大的金属元素是()。

a、铝b、铁c、铜d、金。

2、金属钠应该怎样保存?

3、na2o2与na2o谁更稳定?

(设计意图与预期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完知识后,及时进行巩固,并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钠、铝与氧气的反应,知道了铝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的保护作用。随着我们学习的深入,我们会掌握更多的知识,进一步的开拓视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金属与酸和水的反应。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1、2、3、4。

板书设计:

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钠的物理性质。

色、态银白色光泽、固体硬度较小。

密度比水小熔、沸点较低。

导热、导电性良好。

2、钠与氧气的反应。

4na+o2=2na2o2na+o2=na2o2。

3、铝与氧气的反应。

4al+3o2=2al2o3。

高一化学必修二教学反思

上学期我们顺利地完成了高中化学必修一的模块教学,下面我讲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必修模块的教学。

在本模块的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的解读不是很深刻,只是凭主观上的认识对传统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作了简单的对比,在实际教学中过分注重了知识目标的实现,忽略了其他目标的实现,所以感觉新课标教材很不好用。

然而,当我通过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及课程标准的研究之后,对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才有了深刻的认识,正是这种新的认识,促进了自身教育观念的更新,使得我在后续的教学中明确了方向,有了理论指导。

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程目标是:认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改变师生关系,转变工作方式。传统教学的实施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即课堂教学的重心更偏重于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自主的学。然而,新课程提倡的却是教师的教是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的自主学习又离不开教师的教的引导,二者之间属于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关系。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和老师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平等的对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学得自由,学得有创新,有成就感,有动力。

在模块一的教学里,我努力朝上述方向努力,可能是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师生关系的完善在本学期并没有实现预期的效果,在必修二的模块里,我将采取有效的方式更进一步地实现师生课堂地位平等化。

2、运用多样化、最优化的教学方法,以教法的改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化学中的教学方法很多,那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该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这个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任何方法都有它实现最佳效果的界定条件,都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所涉及的知识板块、知识结构各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就要寻找能够在这特定的条件下能起到最优效果的方法。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选择最优教学方法。在一定的条件下,几种方法可同时并用,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及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心理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教法的改革来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实践中,我认为学案导学的方法可以十分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非常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听课向主动听课的转变。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广阔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抓住机遇,大胆创新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3、积极寻求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全面发展的标准又是什么?要寻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首先要弄明白上述问题。对此,我深感困惑,因为现在的高考还是最主要的指挥棒,对于理科生来说,必修模块的学习是他们进行选修模块学习的基础。采取什么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必修课的定位是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所以在实施中不能只抓知识传授和训练。在教学目标上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创造条件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必须要关注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现实;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坚持以探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处理好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就是实验探究,第二环节就是知识目标的完成。在不同的知识板块上,我们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实现这个中心来进行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

以上是我在必修一模块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正是这些宝贵的经验为我将要进行的必修二模块教学奠定了基础。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物质的组成包括元素和微粒,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质的分类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2.化学计量:化学计量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

3.化学反应:化学反应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以及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

4.原子结构:原子结构包括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电子云、原子轨道等,以及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5.分子结构:分子结构包括分子的极性、分子间作用力、氢键等,以及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等。

6.化学键: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等,以及键能、键长、键角等。

7.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包括周期和族,元素周期律包括原子半径、离子半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8.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反应速率常数、活化能等,化学平衡包括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等。

9.电解质溶液:电解质溶液包括酸碱盐溶液、电离平衡、离子方程式等,以及电解质的强弱、电离度等。

10.电化学:电化学包括原电池、电解池、电极电势等,以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1.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包括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等,以及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有机反应类型等。

12.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实验操作包括药品的取用、加热和冷却、分离和提纯等,数据处理包括误差分析、图表绘制和计算。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总结

1.物质的分类:混合物,纯净物,化合物,单质,氧化物,酸,碱,盐。

2.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3.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4.盐: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5.氧化物:只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6.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7.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frac{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就是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8.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案

我说课题目是《物质的分类》,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物质的分类是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新内容之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更是伴随新课程而生的一个内容。课标中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进行分类。在整个高中化学必修1和必修2中,本节课起到很好的承先启后、提纲挈领的重要作用。承前启后意味着学生通过对分类法的学习能够对以往的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并且为今后将要学习的更为庞大的化学知识体系奠定重要的基础。而所谓提纲挈领则是与新课程内容设置的方式改变密切相关。大家知道,新课程打破了以往教材中“族”的概念,而是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类别作为知识编排的主线,就在这样一种新的教材内容编排体系下,掌握这种分类的方法,以类别的视角去研究化学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教学目标的确定及依据。

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两种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分类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尝试自主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分类在,生产社会中的作用,领悟分类在认识和研究化学物质中的意义,体会科学探究的价值。

3、教学重点:交叉分类法。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三个模块,即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含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比如垃圾的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1、1观看垃圾分类广告,尝试对垃圾进行分类;

1、2感受广告内容,认识分类及分类标准的重要性;

1、3举出生活中分类的实例,讨论生活分类的意义。

设计意图:以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形成思维的发散,感受生活中的分类所带来的便捷,并且通过对大量对分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对分类标准的理性认识,为更好的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们做好了铺垫。

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方法。

【问题情境】拉瓦锡对元素是如何分类的?

【提出学习任务】任务1:对拉瓦锡元素表中已学过的元素进行重新分类;

任务2: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我让同学对一组化学物质的探究分类活动是想要学生明白,其实分类它本身并不是重点,而是我们如何根据分类对象的特点去寻找分类方法才是关键。

模块3:分类的意义。

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五、板书设计。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对同样的事物按照不同标准进行重复分类。

2、树状分类法:对同类物质进行分类。

六、教学评价方式。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

2、活动表现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正价、负价均相同。

(3)所有单质都显零价。

3、单质的熔点。

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4、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及其判断)。

(2)同一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因此随着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越容易失电子,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高一化学必修一教学计划

以教学为中心,扎根于课堂,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全面推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注重教学反思和习题研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教材分析。

结合学习一般规律,本学期我们计划用两个周结束必修一第四章,剩余时间学习必修二及选四中的部分内容(相关化学反应与能量)。

2、分层教学。

这学期我们分三个层次,在教学上要体现出区别,具体做法学案不区分,练案二、三层次相同,平行班老师可做适当删减,这样有利于扩大平行班突出学生的知识面。第一层次有童佳佳负责,单独编写,单独使用。

3、注重高效课堂和有效作业。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个教师对各专题单元的内容的重点及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且在此基础上能做到如何突出重点,又如何突破难点。上好每一节课,向四十分钟要质量,真正做到“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认真组织考试、认真课后辅导。

树立全备课组一盘的思想,做到统一备课、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辅资料的评讲、统一练习、统一考试和统一批改。

4、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勇于探究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同时利用与化学相关的丰富的知识对学生进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5、加强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实验的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鼓励学生设计和创新实验。

1.备课方式。

我们备课组采取每周1次集体备课的方式。每节课的备课由中心发言人重点发言,其他人员补充,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探讨教学中重点、难点及亮点的处理,研究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

2.备课时间。

每周二下午一、二节。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

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

高一化学必修教学反思

一、设计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实验探究和交流活动,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应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探究和教师引导总结得来,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课程内容问题化,引导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尽量把学生带入“真实”的问题中去,充分利用高中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界真实问题。

本节课的教材依据是苏教版高一年级必修二专题二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提出疑问:这些电池是如何产生电流的?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的重要知识点。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在本章教学中,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对前三节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的丰富和延伸,同时,通过对原电池原理教学过程中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从而从本质上认清金属腐蚀中最主要的电化学腐蚀的原因,为后续金属腐蚀的原因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从实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而后分析讨论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揭示出原电池原理,最后再将此原理放到实际中去应用,这样的编排,由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学情分析:

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该内容比较抽象,教学难度大,学生一时难于理解。引入新课时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池入手,通过各种电池的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产生电流的原因,再通过锌、铜与硫酸的简单组合,实验探究体验电流的产生,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再利用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同时从电子转移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极、负极,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并写出电极反应式、电池总反应。认识到可以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转移设计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所用。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些常见的化学电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构成条件,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和总反应方程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通过探索实验、现象比较、设疑诱导、知识讲授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自学能力。

通过对实验的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不断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通过多媒体画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各种电池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危害,使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关注环境,增强主人翁意识。

高一数学必修2目录_高一数学必修二课本目录

1.2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

阅读与思考 画法几何与蒙日。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探究与发现 祖暅原理与柱体、椎体、球体的体积。

实习作业。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1 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2.2 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2.3 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阅读与思考 欧几里得《原本》与公理化方法。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探究与发现魔术师的地毯。

3.2 直线的方程。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阅读与思考 笛卡儿与解析几何。

小结。

复习参考题。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 圆的方程。

阅读与思考 坐标法与机器证明。

4.2 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信息技术应用 用《几何画板》探究点的轨迹:圆。

小结。

复习参考题。

高一化学必修二复习知识点

七个横行七周期,二八十八三十二。

第六周期有镧系,锕系元素在第七。

纵行主副十八列,主族副族均为七。

2.在元素周期律中,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奇偶性与其序数的奇偶性的关系:

"价奇序奇,价偶序偶"。

可记其谐音:“嫁(价)鸡(奇)随鸡,嫁狗(偶)随狗”。

3.电子式写法。

四面八方。

说明:写电子式时,把元素符号用方框罩住,如cl,方框的一边为一面,因为原子最外层最多只能容纳八个电子,所以每一边可画两个“·”或“×”表示电子。一个电子占一个位置,八个电子占“八方”。

4.卤素。

氟氯溴碘称卤族,全是典型非金属,

外层电子都是七,结构相同性活泼,

化性活泼首推氟,氯次溴三碘最末,

变化一、三、五和七,负一无正惟独氟。

5.理解化学键概念的词:

浣溪沙-化学键:金非原子有缘见,得失电子离子键。阴阳稳定悠悠然。无金共用电子对,共价键在原子间。分享稳定皆欢颜。

6.离子键概念理解打油诗:活泼金非有缘见,得失电子彼此间。阴阳离子平衡力,静电作用离子键。

7.共价键概念理解打油诗:非非相遇两虎争,稳定属于谁?原子之间达协议,共用电子对。

8.化学反应热概念记忆用口诀:化学反应伴能变,成键放出断需要。左能高常是放热,置氢中和和燃烧。炭水铵碱分解类,吸热自然右能高。

9.燃料燃烧知识理解顺口溜:能源紧张,不久用光。接触充分,空气足量。节能减排,新能跟上。高效清洁,来日方长。

10.原电池。

两种金属作两极,浸入一定电解液,

再用导线来联接,产生电流瞬时即,

活泼金属电子失,电子流出称负极,

化学能量变电能,原始电池创奇迹。

11.电极。

电池须称正负极,电解(池)则称阴阳极。

电解接负称阴极,电子流从阴极出;。

电解接正称阳极,离子氧化在阳极。

氧化、还原在何极?正负阴阳均须记。

12.化学反应速率概念理解口诀:

化学反应有快慢,摩尔每升比时间。

平均速率标物质,比例与系数有关。

浓度增大我加快,温度升高我翻番。

若能出现催化剂,改变大小更不难。

13.化学平衡概念理解用口诀:

可逆反应有限度,所有转化不完全。

正逆速率若相等,化学平衡状态现。

此时反应并未停,特征就是动定变。

(或:相反相成,可逆平衡;强弱互争,“逃逸”完成;外表内因,宏微相应;量变质变,运动永恒。)。

“逆等动定变平衡”,是指平衡状态有逆、等、动、定、变五个特征。“一等”是指反应体系中同一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达平衡状态。“二最”是指转化率、产率达最大值即达平衡状态。“六一定”是指体系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浓度不再变化,或体系的温度及颜色不再变化即达平衡状态。“参数可变到不变,定达平衡要记清”是指参数(浓度、温度、质量、压强、体积、密度等)原为变量,后变为恒量,此时可逆反应达平衡状态。“参数一直不变化,不可用与断平衡”是指若反应过程中参数始终没有变化,此参数不可用于判断可逆反应是否达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