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作品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它们通过时间的流转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发人心的力量。经典作品的存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品本身的魅力,也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我熟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它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也就是说: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曾子杀猪》的故事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天,曾子的妻子去集市,儿子也闹着要去,她就哄儿子要听话,回来给他杀猪吃。当她回来时,曾子当真要杀猪。可她上前制止,说是骗儿子的。曾子就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向父母学,今天你欺骗他,以后他就不相信你了。”曾子杀了猪,给儿子煮肉吃。

在我的家里,也有这样的故事。记得二年级的期末时,妈妈答应我,只要我专专心心做事,认认真真学习,考好了就给我买全套《笑猫日记》和我喜爱的玩具。当成绩单拿下来时,妈妈毫不犹豫就实现了我的愿望。

在学校里,我借了课外书来看,到了该还时,如果看完了,按时归还;如果没看完,我一定会去申请再延长几天,看完后立即归还。

现在,我身在学习部,身为老师的助手,光信用还不够,还应该多一份信任。每天不但要把学习功课做好,还要把班上该做的事做好,才能获得老师、同学的信任。《徙目立信》的故事就是我最好的学习例子。

同学们,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做一个讲诚信的人,共同努力吧!你帮我,我帮你,心灵诚,品行美!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当前的小学语文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我认为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应该以渗透德育教育为主。在此基础上,我提出了自己对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几点策略,与同行探讨。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其实基本上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组成的。就拿《三字经》来说,这本书里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精神,这本书不仅知识性强,而且也有很强的趣味性,对于儿童的德育教育具有很大意义。很多小学生在上小学之前就背诵过《三字经》,但是那只是一种机械的背诵,他们对于《三字经》里面包含的故事内容知道的太少。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挖掘书中蕴含的故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去查资料,寻找故事原文。只要教师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说故事,听故事,就能通过《三字经》的学习,挖掘到文章里蕴含的德育思想。

学校里的环境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的最好的阵地之一。良好的环境有利于给学生一种心灵上的美。教师要善于利用学校里的角角落落,创设国学经典教学的小环境,从而创设德育教育的大环境。当学生感受到校园里的浓郁的书香气氛,品味到国学经典的美文,这时的学生会回味无穷,他们会感觉到校园里到处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息,这都对学生的品德提升起到了耳濡目染的作用。我们可以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张贴一些国学经典内容,对学生的德育起着警示作用,更是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举止的一个提醒。我们还可以把学生自己绘制的国学经典小诗文贴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告诫学生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成果,保护好自己的作品。一旦当学生形成了自觉行为后,就会对他们的成长起着不可以估量的作用。

细细地研读唐诗宋词后,我们发现,很多唐诗宋词在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其实质是在表达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我们教师可以把这些相似的实词进行整理、归类,指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引领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强烈爱国思想,从而激发自己对作者内心的理解,最终产生对祖国热情的情感。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诵读多了,他们就能在实际的生活中应用这些实词来表情达意。因此,我们教师也要组织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亲近自然,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感受诗词中热爱生活的思想。比如,当我们组织学生春游时,他们看到大自然的景色,就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诗句。

小学生之间的互相交往是很简单、单纯的,很多都是因为能在一起玩得来而交往,他们在这个阶段不太明白同学之间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以及友谊的价值与可贵。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德育方面的教育应该多关系启发学生重视友谊之情。我们教师可以利用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挖掘国学经典诗文里面有关歌颂友谊的内容,学生在学习这样的古诗时,通过反复诵读与学习能感受到友谊的真谛。在小学语文教材与资料中有很多这样的体现友谊的诗句,比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这些经典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友谊之情:朋友的送别;朋友的相聚;朋友的相思;朋友的祝福。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些国学经典,这些不同的场景一幅一幅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品味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理解朋友之间的友谊是多么的珍贵。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仅仅围绕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国学经典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首先要务必纳入学校的校本课程教学体系,至少每周两节小课进行经典诵读教学。教师首先应该要注意课内、外诵读的衔接,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感悟到非常深刻的道理。比如教师在给学生介绍司马光这个人物时,教师要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中告诉司马光充满着智慧,同时告诉学生司马光学习也很刻苦,他读书的时候怕自己睡着,完不成学习任务,就睡警枕(一个圆木),只要一动,自己就醒了。另外,教师要经常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体会经典的意境。其次,教师教学不能就教材学教材,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引经据典,拓展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教师光靠短时间的小课教授学生国学经典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氛围来渗透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无处不在。首先,为了营造诵读的氛围,语文教师可以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开展“课前一吟”,让学生能够做到天天接触,天天吟唱,天天复习。其次,我们让每一面墙和每一块黑板都会说话,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写上去,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再次,教师可以成立班级图书角,拓宽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纸上得来终觉浅。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没用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实施,那学生学到的就是依然是很浅显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校本教材的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提高了自身的修养。经典诵读的活动很很多,比如:最直接的就是各个班级定期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学校里可以利用校广播站,开辟“国学经典诵读”专栏,利用上午和中午上课之前的十五分钟进行广播;组织学生编写国学经典内容方面的手抄报,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情;学校可以把国学经典诵读内容植入到学校的艺术活动中,让学生在诵、背、书、唱、画、演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地收拾碗筷等等。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贵在引导,重在环境氛围下的渗透,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才有效果。

总之,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在经典诵读的熏陶下,心灵得到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富于经典诵读新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去学习当前国学经典教学的好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能在小学阶段读到世间经典名篇。教学不会停止,思考不会结束,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在在不断地思考中探索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使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发挥教书育人的有效作用。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国学又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学习国学,让我们领悟其中的精髓,并学以致用.

记得《论语》中有一句话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在几天前的一个傍晚,我写完作业在院子里玩。这时,邮递员送来了我们家订的报纸,我拿起报纸跑回家,开始翻看。翻着翻着,我被一则文章吸引住了,文章的大体内容这样的:一对母子在逛商场出来的时候,母亲很不经意的把一个矿泉水瓶扔到了路上,孩子看了看母亲说:“妈妈你把那个瓶子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吧!”妈妈听了,不以为然地说扔小瓶子没事的。”而那个孩子却不这么认为,他跑过去,捡起瓶子扔进了一个离那里很远的垃圾箱里。读完这篇文章,我合上报纸,思绪万千:“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就有如此强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一个大人却没有。”“五城连创,人人有责”你看,我们的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一天天起早贪黑的工作,目的就是为了保持城市清洁。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她们的劳动,另一方面,城市的卫生也要我们所有人都来保持。我们都应该有文中孩子那样的思想品德,要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贵在坚持。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香九龄能温席”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黄香九岁里的冬天,每天晚上都用自己弱小的身体替父亲把那冰凉的被褥温暖过来之后,自己才去睡觉。而我们这些新世纪的“小皇帝”们,在家里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的生活。无论做什么事总是想让别人替自己做,而自己不想动手,更不用说去帮助别人了。学习了黄香温席以后,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做法,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多关心体贴别人,多给别人一点爱,因为爱是信任,爱是承担,爱是分享,爱是荣耀。

学习国学,我们学会了怎样做人处事,懂得了感恩,我爱国学,更爱中华文化。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 “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国学的东西,太多太多,慢慢品味,其乐无穷。学生们诵读,可以从中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更加懂礼貌,更加爱学习……国学经典在诵的过程中深入了学生们的心灵,为学生们储存了文化的养料,等他长大的时候慢慢吸收。

国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的底蕴厚重。走近国学经典,我认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宁静、潜心。只有静得下来的人、潜得下来的人,才有可能从内心中容下国学经典。当我们被现代社会许多时尚的、流行的、快餐的文化捆住自己的手脚以至心灵的时候,当我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消除的时候,我们不可能在自己的心中留住国学经典的脚步,更不可能在自己的生命中延续国学经典的精髓。

我校积极倡导读诵国学经典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让学生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了解中国的文化,了解中国的思想。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朋友们,潜下心来,静下气来,与学生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学生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诵读国学经典心得2

文化乃民族之本,国学乃文化之基。国学可以开启一个人的智慧,培养一个人的性格,给予一个人通往知识殿堂的阶梯。

我近期读的国学是《唐宋八大家》。翻开这本厚厚的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韩愈的《马说》。看着这字字珠玑,我面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手拿马鞭,洋洋自得的人。而在他身边被抽打的一匹马,却在不停地哀鸣。这可是一匹千里马啊!可是,它为何看起来却显得瘦弱无比呢?原来是马夫没有给它充足的食料,千里马吃不饱,力气不足,越发被当作了普通的马来对待。“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但是千里马何时能等来伯乐?又何时才能盼来脱颖而出的机会呢?假如世上已无伯乐,已无擅于洞察的慧眼,那么世上的千里马也会随之“消失”。

我领悟到了,韩愈所讲的千里马,是暗喻世上的人才。而伯乐,是暗喻发现和挖掘人才的眼睛。名家的古文,并不是高深得让人难以企及,直到今天,也仍然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

再看下面这篇《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看到这句话,我不禁想起了老师们经常嘱咐的:“如果课上有不懂的地方,下课再问老师”。可是在现实中,不是每个人都会这样做。大家都弄明白了吗?不一定。甚至有些人以主动请教他人为耻!被动接受和主动请教,都是获得知识的途径,对于我们来说,两者是缺一不可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多么一语中的的文字!真理在谁那里,谁就有资格成为老师,而不论他的地位和名气。如果有人对此不以为然,他就会“惑”到永远而一事无成。韩愈的《马说》让我明白了伯乐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他的《师说》则让我懂得了学习求知的态度和解疑释惑的方法。国学总是能使我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使我洗涤了心灵,让我明白了许许多多,让我在成长的过程中豁然开朗。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

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二年级暑假时,爸爸要求我读诵《弟子规》,刚开始时,读起来朗朗上口,觉得挺好玩,可爸爸要求我背诵下来,这可真有点难为我了,在爸爸的坚持下,慢慢的,每天背几段,一个暑假,我终于全部背下来了,经过爸爸的耐心讲解,我还真明白了很多道理呢,这个暑假收获可真不少。后来在一次课堂精彩三分钟上,我一口气背下《弟子规》,同学们被我字正腔圆、抑扬顿挫、顺口连句的背诵声所打动,赢得一阵阵掌声。我为读到这本好书而感到自豪和高兴。

首孝悌。爸爸告诉我做人首先要学会孝敬自己的父母,爱护自己的兄弟姐妹,还说一个人如果连这些基本的都做不到,他怎么可能去尊敬、爱护别人呢?爸爸也时常以这句话来教育我,正是因为学习了《弟子规》,我对爷爷、奶奶都很尊敬,每逢奶奶过生日时,我总会送给奶奶一个意想不到的礼物,使爷爷、奶奶高兴得合不拢嘴。平常早晨上学前,我总会先向爸爸、妈妈鞠躬请安问好,然后再高高兴兴上学去。在班上与同学们也团结的很好,同学间过生日时,我们相互间还上门祝贺。

次谨信。书上解释说,其次说话要谨慎,为人要诚信。要求做人说话要讲究方法,不要冒然随便乱讲,弄不好会伤害到别人,甚至好事变成坏事,这一点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可真够重要,平时我总好讲话,守不住口,今后需要多加注意。为人要讲信,平时凡借了别人的钱物,我就会即时归还。

还有很多诸如“身有伤,贻亲忧。字不敬,心先病……”爸爸在看到我生病或受伤时,会用《弟子规》上话来告诉我,这样会导致父母担心的。看到字写的不好,也总会说字不敬,心先病,你态度不端正,不恭敬,当然字就写不好。

《弟子规》上的句子短,好记,都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用《弟子规》上的话来规范我们的言语行动,就会使我们小朋友变得懂事,有礼貌。尽管我还有很多不足,与《弟子规》上的要求还有差距,但在我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以《弟子规》为镜子,时常照照自已,力争使自己取得更大进步。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2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我校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已有一段时间。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孩子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孩子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为了能把《弟子规》背下来,并能在背诵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讲台大声地朗读,这给他们学语文的自信心。

2、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们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为您编辑]通过背诵经典,也使学生从小就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3、孩子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孩子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孩子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孩子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同时,多读经典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这段时间诵经之路,我感慨;看着孩子们在经典中获益,我欣慰!读经典,学做人活动还将继续深入地开展下去,置身于书声朗朗的校园,我相信,今天读经诵典的稚子孩童,将是明日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

诵读国学经典心得2

5月20日,融入国学礼仪的《导师制礼仪培训师研修班》在郑州的__宾馆会议室开班了,截止24日结束,作为学员之一的我,一分钟不少的听完了全部课程。五天的学习,感觉受益匪浅,从思想上、理念上、知识上,言行举止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下面是我在学习国学礼仪中的点滴体会。

20日下午的《国学礼仪十八说》课,自己是在懵懵懂懂中听完的,因为以前在国学礼仪方面知之甚少,且对古文也不感兴趣。但是第二天下午的《国学礼仪十八说》课中,当听到_老师讲,古人说当时同学忙于学习知识,而放弃礼仪的学习时,我惊呆了,联系到现在同学的状况,感到古人几百年前的话,怎么就和现在的状况类似呢?情不自禁的举手提问,向老师请教。由此,激起了我学习国学礼仪的兴趣和渴望,在后面几天的国学礼仪课中,竟自觉的融进了课程之中,礼仪培训师研修班学习结束回来后,到_老师的博客中和网上一些国学礼仪知识网站进行学习。

我国历史悠久,以文明古国著称于世,其文化传统源远流长,作为文明标志之一的礼仪,在传统文化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这不仅因为我国的礼仪自成体系,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而且还因为我国的礼仪一向被视为法治的补充,在社会整体中发挥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职能。长期以来,通过礼教或政教作用于人们的思想领域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从而形成了一套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使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通过国学礼仪的学习,知道了中国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还知道了古人的名言:孔子说“人无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而不立,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这就说明古代人们就认识到了礼仪的重要性,认识到了礼仪与人、与家、与国的关系。

通过学习了解到:礼是天地之道,天地互礼,日月相顾。礼是人之道,人类互礼,万类相济。互礼为敬,故曰:礼道主敬。而且在《礼记》开篇中说道:毋不敬。

也就是说人类要敬天、敬地、敬祖、敬亲、敬人、敬己、敬事、敬万类。因为敬是人类效仿天地之德的根本:天地互礼,阴阳共存。敬是为了节制人们的情欲和惰性:制人情,节民性。

在学习中还认识到礼仪教育是养正之本。

其一,礼仪养正是第一教育。古人入小学,以“洒扫应对进退”为开始,先教同学行为规范,先教同学做人做事。

礼仪,是数千年来行之有效的教化良方。而在现代教育中,上学直接教读书,教写字,教知识,教技能,却隔过了“行为规范”这个基础。而且,在教学中更多的是只用言教讲道理,很少用身教行礼仪,以致于礼仪成为现代教育的盲区。

童蒙养之以礼,中有大正。树正长高,路正行远。至正之子,可以为家之栋梁。可以为国之重器。也就是说,礼仪养正是第一教育,人人必修。少时未修,长成必修。不修不正,不修不以传后。

非常遗憾的是,礼仪养正,承天之道,易简易行,是中华民族智慧之本,可如今人知之者,鲜矣!人行之者,缺矣!

其二,礼仪养正是化成教育。

礼仪养正训练,是人生态度和做人做事基本方法的训练。重在让人直接去做。行礼久而成习,动作间,人不言而教,不知而化,是行之有效、简单容易的教化方法。古时民众大多不识文字,不能读书,然而民风淳朴,人德厚,多孝子,多忠信之民,靠的是以礼化之,以礼传家。

可是现在,同学的德育课更多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礼仪教育虽然有所增加,但是,更多的学校却没有礼仪养正训练,使得礼仪断代,行之无正,多虚妄弄巧者,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如此无化之教何益?令人担心。

礼仪养正,重在习育化成,使孩子发诚生敬、生神圣,养成尊贵行为,庄重做人,认真做事。

礼仪养正,化成之教,其智大矣!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中正和平的华夏民风,靠礼仪化成。

每种礼的用法和行礼的方法。并且与跟随丁老师学习了再拜额首礼,男士左手在上,女士右手在上,双手相握空拳,齐眉,第三拜时前贴额头,鞠躬60至90度。通过学习行礼,理解了以往在电影、电视中看到古人行礼的含义和礼节,增长了知识。

通过对国学礼仪的学习,加深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进一步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和国学礼仪的博大精深,它凝聚了无数前人的智慧和结晶,虽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变迁和发展演化,在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在自己以后的工作中,将去深入的学习国学礼仪,深刻的理解国学礼仪。

同时希望更多的人知晓礼仪教育是养正之本,更希望所有的老师知晓并行之,使我们的后代可以为家之栋梁,可以为国之重器。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读国学,行孝道,讲文明。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人,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磨难而不哀,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练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首先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科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培养什么人,如同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心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

《弟子规》依据《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意语录等儒家典籍编辑而成。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礼、义、忠、信。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此则弟、谨而信泠爱众、而亲仁。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课程实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准确把握好实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加了是小学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教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小学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学生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学生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教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和,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呵护学生热情,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定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入各所学校验收节目。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欢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所有的节目不免心生疑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犹如在聆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讲述生活的经验、生命的真谛、生存的,让人们仿佛徜徉于知识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第二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这次的小学组在市二小举行。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陪同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急匆匆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烁,人群攒动。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认真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很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我边看边想:如果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一定变得丰富灵动,也一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

国学经典研修心得体会

在当今社会,人们很快被外部的许多消极影响所污染,导致心灵出现缺口和缺失,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对于我们来讲,重拾中华传统文化和研究国学经典是一个良好的方法。因此,我参加了一次由国学专家教授主持的国学经典研修班,并取得了很多收获和体会。

第二段:谈论背景。

通过参加这次国学经典研修班,我了解到许多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和经典的知识。我们研究了许多经典,如《孝经》、《中庸》、《大学》和《论语》等,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内涵,领悟其深奥的思想和道理。同时,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们也了解意识形态方面的知识,更好地理解了社会和学术的真相。

第三段:介绍体会。

国学经典研修班让我深深感受到国学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追求真理的时代表现。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用心去感知和理解一个个概念和词语的真实含义,如“仁”、“义”、“信”和“德”。这使我对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了兴趣和重要性的认识。我发现,这些传统理念在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中也有很大的应用和指导意义。

第四段:谈及积极影响。

通过学习和接受国学传统文化以及思想体系,我感到现代社会更应该重视“仁道、礼文、玉色”这些传统人本主义思想的价值,并通过与现代时尚社会相结合来发挥作用。可以推动人类文明和大众情感增强,同时也推动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更具社会责任感和人文情怀。

第五段:结束。

总的来说,国学经典研修班让我深入切身体验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我来说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如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良好的自我心境。我相信,如果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增进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我们将在自己的人生旅程中收获更多,并将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心得

经典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是文学史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瑰宝。它历经岁月陶洗,千锤百炼,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和审美意识。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教科书。对孩子人格的养成和情操的陶冶,对民族精神的养育,都有其他任何手段所无法代替的作用。

开展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一个学期下来,学生身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为了能把《弟子规》背下来,并能在背诵比赛中获得好名次,许多同学克服了胆怯心理,可以走上讲台大声地朗读,这给他们学语文的自信心。

道德修养得到完善。经典诵读是进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弟子规》经典故事讲述了许多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人生哲理等在诵读期间,孩子们逐步改变着自己的生活、学习习惯。通过背诵经典,也使学生从小就吸收经典的文化知识,不但能够陶冶情操,培养儿童心地善良,性格温和,举止文雅,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修养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培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扩大知识面,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

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后,我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比以前更流畅、更风趣了。学生对经典一遍遍地诵读,每一遍都是一个感知过程。在反复诵读中,诵读的水平在步步提高,学生的理解、体会也层层加深。同时,多读经典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诵读该学生更多的时间、机会进行阅读,可以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特别是经典诵读涉及到的文学、历史、地理、天文、数学、常识、艺术等知识。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不但提高文学修养,而且开阔了视野,知识面不断扩大,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俗话说的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诵读可以使学生积累大量的妙词佳句,他们的语言“材料库”在诵读中不断地丰富,而且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

诵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培养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够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影响我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接触到数千年的智慧和哲学思考,感受到中国古代先贤们对人生、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因此,诵读国学经典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诵读国学经典需要我们将经典融入到生活中,通过口头朗诵和阅读实践来深化对经典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领悟到其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同时也能够借鉴先贤们的智慧和思考方式来解决现代生活中的问题。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同时对于提高道德情操和培养美好的人格素养也有积极的作用。因此,诵读国学经典能够在实践中带来深刻的效果。

诵读国学经典,不只是纸上谈兵,更是在实际生活中感悟其深意、思考其内涵。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古人的智慧,更能够发现一些具有时代价值的思考和观点。例如,在《论语》中,孔子告诫学生们要有“中庸之道”,这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在《道德经》中,老子以“无为而治”来强调合理安排和平衡,也给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启示。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能够学会用古人的智慧来看待问题,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处事态度。

诵读国学经典对于个人成长是有益的。首先,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修养品质,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其次,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能够打开思维的局限,拓宽视野,学会欣赏高尚的情操和人生行为模式,对自身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更加清晰的认识。最后,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面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我们应当停下脚步,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源头。诵读国学经典可以让我们与先贤们对话,感受到他们对于人生、社会以及自然的思考。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并在实践中体会其深意。因此,我们应当诵读国学经典,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情操,并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结:

诵读国学经典是一项有益于个人成长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活动。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能够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感受到源远流长的智慧和思考,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修养品质。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对个人成长有积极的影响,也对社会的和谐与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踏上诵读国学经典的道路,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

诵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诵读国学经典是一种弘扬传统文化、强化道德修养的有效方式。在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在此,我将分享我对诵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首先,诵读国学经典能够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这些经典作为古代智慧的结晶,蕴含了诗、书、礼、乐、易等多个领域的经验和智慧,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读者通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了解到各个时期的人文与风景,感受到先贤们的智慧与艺术。比如读《论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读《史记》可以感受到司马迁的史家风范。这些经典作品文笔优美,语言简练,通篇都充满着智慧和真理,仿佛在与先贤们对话,使人受益匪浅。

其次,诵读国学经典有助于培养我们正确的价值观。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而我们的眼界和认识是受限制的,不少人以自我为中心,只关注眼前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道德标准。而国学经典中弘扬的是崇高的人生理想和正确的道德观念,让我们明白何为人之为人。譬如《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宽容、礼让之道;《孟子》中“仁者爱人,爱人者众,爱人者善”,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仁者,关爱他人,以及为人处事的原则。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接受正能量的洗礼,培养起健康的心灵和崇高的品格。

此外,诵读国学经典也有益于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灵魂。诵读国学经典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中华历史文化的渊源,理解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读经典不是为了简单的记住一段文字,而是要从中体悟其中的智慧,与之对话,不断深化自己的思考,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经典中的成语、典故、格言等,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人生道理,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背景,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最后,诵读国学经典以养正心安气、修身立志为目的,可以淡化世俗之欲,使人心境平和,远离尘嚣。当我们沉浸在古代先贤智慧的海洋中,心情逐渐澄明起来,我们会发现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不再那么重要,心胸变得更加开阔,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刻。国学经典教会我们修身养性,明辨是非,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我们能坚守信念,耐心等待,懂得如何从容面对人生的起伏。

总之,诵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培养我们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让我们远离尘嚣,净化心灵。对于现代人来说,诵读国学经典既是传承文化的方式,也是磨砺自我的途径。相信只有真正从内心认同并实践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我们才能够以更好的姿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这次有幸参加国学经典诵读培训学习,听了x的教授上了一节精彩国学经典诵读课,使我受益匪浅,读一本好书,能改造一个人的一生。一本写有古人智慧的书,xx有古人精神的书,我读完之后,感受颇深。让我觉得这是一本值得让人学习的古人的精神的书!

国学经典诵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名言,古诗词,经典故事,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因为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所以它不仅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更能让我们深刻的读懂文章的内涵,这不正是我们所喜欢的愉快阅读吗?在这本书中,有孔子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给我学习的方法;有曾子的“吾日三醒吾身”教育我做人要多次反省自己;这本书蕴含了太多太多,一篇篇文章,一首首古诗向我描绘出一幅幅古老的图画,这本书中有很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阅读时,我还积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语,这些对我们拓宽知识,提高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在读诵中,强化记忆力,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为他们补充大量有益的让他们受益终生的东西。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汲取千年文化中的营养,让他们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体会、反刍,用正确的思想指引他们的生活,带他们找到幸福生活的真谛!

总之,我要与孩子们一道走近国学经典,和孩子们一起体会和感悟!用经典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的过程中一同快乐收获与成长。

诵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它承载着十多亿人的梦想扬帆远航,而我们是有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同样也要熟识中华民族的载体—国学。接续国学薪火能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更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君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古语有云:“腹有书香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纵观群书,无论贫穷贵贱,都可以受到世人尊敬;反之,一个人要是胸无点墨,就算他再富有,也和穷人没什么两样。所以,对于我们21世纪的青少年来说,品读国学经典是必不可少的一门选修课,你可以没有天才般的智慧,但你不能没有对国学知识的热情。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是一个可以让我们所有人去感悟国学经典,接近文学历史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它能让我们所有人明白国学的真谛,让每一个人去寻找,去发现国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轻轻翻开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沁人心脾的书香气息,这便是每一本文学经典的灵魂。没有花香的浓郁,也没有茶香的醇厚,有的只杀那一抹清新淡雅的神韵,让你沉浸在其中,如饥似渴的品味其中的每一个字眼,享受文学带给你的乐趣。

当今的社会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无法掌控社会,就要保留祖先们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经典。可是,社会的进步使得人们不再执着于每一本经典,甚至将他们遗忘。所以,我们大家要想做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就要在每一本国学经典中寻找人生的方向,做真正的君子。无论是一手诗还是词,它里面所包含的都是作者的人生哲理,是每一位文人雅士思想的精华,品味其神韵,便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

每一本国学经典,都像一幅幅山河画卷,这锦绣河山让每一个人心神向往,承载的是永恒,是信念,是亘古不变的灿烂与辉煌。谈迁编篡国榷的故事想必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谈迁历时几十年才写成这一部流芳百世的经典之作,可见这部书中凝聚了多少他的心血,用生命撰写的这部史诗也一定带给了不少人教诲。由此可见,每一部文学经典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都是作者用汗水浇灌出来的,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经典,利用好它们,真正融入到国学经典之中。

国学经典是国之灵魂,民族之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力量,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而一个人如果没有这些,用何来谈人生呢。国学是中国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涵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引以为傲。

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国学学习的行列中,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领自己走向辉煌,让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像主角一样为自己的人生完成华丽的逆转,成为一个智者。让我们继承并发扬国学文化经典,让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让我们走进国学,与古代圣贤为友,让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心得

这几天,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学经典》这一本书,并且还给我们打印了这本书里比较好的名言,让我们多背,让这些名言永远做我们的生活导航。我们通过多读、多背,渐渐的了解了这些名言的意思。

就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这一句吧,我们就可以以字面上的意思来解释这句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留取丹心就是留下一片赤诚丹心,照汗青就是要为光照史册留下最精彩的一页。连起来就是人生自古以来谁都要死亡,要为光照史册留下一片赤诚丹心。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没有一个能长命百岁长生不老,所以活着要做一个能牺牲,有意气的人。我们的一生都要向文天祥那样的爱国。

还有一些能琅琅上口而又意味深长的名言警句。比如“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张百岁”、“志小则易足,易则无由进”……一些能启迪人心灵的谚语、名言都能让人滥记于心。这才是读诗、读词的最高境界-读名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学习。《国学经典》这本书正是中小学生国学启蒙的一本好书。

这本书分行节俭、强自信、讲智慧这三个单元,每个单元都由经典要义、故事、生活、实践和经典诵读四个部分组成。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本书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读了这本书,不但让我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行为的规范,更让我明白了要把这些道理应用在生活中。比如“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警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浪费。又如“恃人不如自恃也”,就是教育我们要从小努力学习,不断增长自己的知识才能,增强自己的独立性;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可能总是依靠父母和他人,而是应该自立自强。

诵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最近,校园里正在开展一项活动,叫做“国学经典诵读”,大家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国学经典包括很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复杂的还有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等等。

其实,在我五岁时,妈妈就给我买了国学经典诵读的全套书和碟子。妈妈说,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经典,希望我背诵一些。当时我不懂,就摇头晃脑地跟着背诵。有一次,幼儿园搞儿童人气小明星选拔,我因为会背诵“子曰,学而时习之……”而被评为了人气小明星,照片还在光荣榜上放了好长一段时间呢!现在回想起来真有趣!

现在,我们学校也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在诵读时,大部分同学都很认真,只有极少数人心不在焉。我们一定要认真诵读国学经典,这是一项有趣的活动,而且对于弘扬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国家对外开放多年了,一些人就迷失了祖国的优良传统。现在,国家在小学阶段就安排我们学习国学经典,就是为了让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深入我们的骨髓,永远不会忘记。这样,在我们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在接受外界文化的同时,不会忘了我们的“根”。

经典国学亲子诵读心得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出则孝,入则悌。在文化之圣孔子看来,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那么要怎样去孝顺自己的父母呢?孔子曾强调孝的关键,在于和颜悦色。“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父母面前要和颜悦色,有好东西要先给父母品尝。古人也有很多孝顺父母的典范,如:为父温席的黄香,“卧冰求鲤”的王祥。身为二十一世纪的少年,与古人相比,我倍感自愧不如,但我会以先人为楷模。不断改进自己。

透过国学经典,我感悟到的是足以震撼心灵的中华民族精神。没有了中华民族精神,我们也就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灵魂,当然我们也将不再拥有凝聚力、生命力。细细品读国学经典,就会品悟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品悟国学经典,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塑造了美好的人生,提升了生命价值。国学经典引导着我们追求真善美,适应大自然的生活环境,顺乎天时,合乎人情,与时俱进,保持一颗永久年轻快乐的心。国学经典,其中多有思想义理,人生真谛。不仅古已有之,至今犹有价值,而且永远对人有用。如今在中国港台地区,东南亚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及海外华人文化圈里,都越来越重视国学经典的训练与学习许多著名的高校也兴办起国学院,孔子学院更是遍布全球各地,"国学热"悄然兴起。国学经典给我的给我的初印象就是经典的份量,让我从心底产生一种敬畏。我怕以我浅薄的学识难以领悟其中的奥妙。但当我手捧经典,细细品读,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似乎连冰山一角也算不上。

“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意思是,世界万物都以诚为信,为本,不诚者就失去了万物。在当今世界上,诚显的尤为重要。

礼记这本书教会了我许多为人为子的道理。我觉得:当今社会经济越来越快,可人们的人文素质却每况愈下,华夏子孙几千年的文化在流逝!我们应生生不息的把他传承,发扬下去!

国学经典诵读心得体会

国学课程试验将近一年时间,对于国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怎么教,有什么教学原则,怎样精确把握好试验目标和教学策略?带着问题和困惑,3月9日参与了是学校教研室组织的“《中华颂,国学经典诵读》老师培训活动。”通过听课,专家与培训者的互动等活动,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文城中心学校许小丽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上的《敕勒歌》,课上许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利用多媒体创设真实有效的教学情景,画面精致,调动同学的视觉、听觉感官,提交同学的学习乐观性。是一节国学课堂教学的示范课。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师的课。教学目标同学自主选择,“能学多少学多少”“读好,能背诵”。同学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轻轻松松进入课堂。课上,老师面带微笑,态度亲切,语气温柔,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带读、个别读、齐读、接读、变换角色读、师生同读、生生互读,以读为主线的'教学形式。整节课,老师充分调动同学的学习爱好,呵护同学热忱,教学容量大,教学效率高,是一节常态下的国学课堂教学的样板课。

“一本课本,一张嘴,就能上好国学课”王老师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读成诵,这是国学课堂教学的最基本原则。“素读”是经典诵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听课及专家的讲评活动,心结以解开,明确了目标,把握好策略,更坚决了自己上好国学课的决心与自信念。

第一届经典诵读时,我和教研室的几位同志深化各所学校验收节目。但对我来说,只是偏爱文学,喜爱朗诵,前来只想踏踏实实有所收获。观看完全部的节目不免心生怀疑:为什么有些学校把诵读经典变成了艺术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我的意识里,经典朗诵应以“诵”为主,在古典音乐的伴奏下,如同在倾听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智者叙述生活的阅历、生命的真谛、生存的,让人们仿佛徜徉于学问的黄金海岸。这是第一次经典诵读给我的印象。

时值一年,其次届国学经典诵读又拉开了帷幕。这次的学校组在市二小进行。那天原本想早点去,由于伴随王宜振老师去得太晚了。急匆忙来到二小,早已灯火辉煌,霓虹闪耀,人群攒动。舞台两边大屏幕上的字滚动着。找了一个位置站在那里仔细观看起来。

朗诵、着装无可挑剔,比去年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许多。家长也来得不少。这样的阵势足以让听众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通过这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扬,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爱好。我边看边想:假如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确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肯定变得丰富灵动,也肯定会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会引经据典,信手拈来。